一部二战谍战题材电影,剧情原本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就是一群英国特工通过故意将一具尸体伪装为遭遇飞机失事的军官,将假情报传给希特勒,从而诱导他做出错误军事决策的故事。
影片花了俩小时来展现这个过程,因为有《皇上无话儿》的科林费斯担任男主,我以为这部电影也会因此而化腐朽为神奇,而事实上包括他在内的一众英国演员也的确都给出了水准之内的表演,但主创为了让故事和角色们丰满起来,同时渲染一下战争对卷入其中的人们所产生的长久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影片加入了过多感情戏,让几名主角显得过于细腻敏感,同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影片的节奏。
与此同时,对于任务执行过程中比较关键但主角们没有直接参与的环节,影片进行了一笔带过式的快速处理,看似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进程过于简略,反而给人一种任务轻而易举的错觉,大幅削弱了影片最后阶段大家猜测希特勒是否上钩那段的紧张感。
所以,这电影我看到最后昏昏欲睡,实在谈不上是佳作,但演员们的表演还是值得一看的,可能给70分会比较合适吧!
PS. 女主看着很眼熟,我看的时候还在猜她不会是《猜火车》里跟欧比旺一起的那个邻家妹子吧?
后来一查还真是,徐娘半老,更有味道了呢!
2022.07.05
1943年,盟军为打破希特勒对欧洲被占领地区的统治,扭转盟军在欧洲战场上一直损兵折将的颓势,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登陆行动。
所谓兵不厌诈,为了保证行动的成功,情报部门设计了一个骗局,叫做“绞肉行动”,用一具携带虚假机密的尸体误导德军,骗过希特勒,使其相信盟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希腊。
希特勒中计后,盟军突然登陆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这是希特勒的软肋,歼灭近20万德军,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为打开欧洲战场的胜利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部电影在谍战这条主线的贯穿下,交织着蒙塔古和亲共的弟弟之间的亲情、蒙塔古和查尔斯之间的友情、蒙塔古和琴之间爱情的纠葛,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英国情报官员伊文·蒙塔古中校(科林·费尔斯 饰)和空军上尉查尔斯·乔姆利(马修·麦克费登 饰)被安排在一起,共同谋划这个“绞肉行动”。
首先是挑选合适的尸体,要求也不胖也不瘦。
接着编造履历,从起名字开始,兵种、职务、制服,业余生活,感情经历等等,有点像搞创作,严丝合缝,不能有一点破绽。
空军上尉查尔斯·乔姆利看上了一个女同事,在电影院和人家套近乎,借着找照片的机会假公济私的进一步接近女同事琴,更把女同事琴也拉进了“绞肉行动”中来,这样他们可以朝夕相处,名正言顺的一起进行好玩的“编故事”。
就这样一个叫威廉·马丁少校的人被编造出来。
给“马丁少校”拍照成了一道难题,死尸咋都拍不出活人的感觉。
酒吧里寻来寻去也没有结果,正当一筹莫展时,琴新交的男友,罗杰·迪尔伯恩中士,一个美国大兵的到来让大家眼前一亮,这也太像了马丁少校了,不过也太TM的晦气了,拿美国人开涮,这部电影够损的。
马丁少校口袋里那封奈将军写的信让蒙塔古中校犯了难为,连改了14稿戈弗雷上将都没通过,最后还是奈将军亲自写了一封才过关。
两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四个人开香槟庆祝,作为消遣琴给大家读了帕姆写给马丁少校的情书,尽管知道是假的,但是都被信中内容勾勒出的美好回忆和憧憬所打动,此时此刻,他们又何尝不是这般感受?
再周密的计划,实施中都离不开机缘巧合的运气,这个“欺骗”计划一波三折,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首先是尸体落入西班牙海军手中,当地验尸官偏偏死了,临时验尸官是个博士和病理学家,专门研究溺水身亡案例的专家,负责处理此事的西班牙海军法官偏偏又是一个反纳粹分子,让英国大使馆的海军专员直接把打捞上来的公文包取走,幸亏英国海军专员随机应变,亦以应对,这场戏才没有演砸。
英国和驻西班牙大使馆像真的搞丢了绝密文件一样,电话电报你来我往,不亦乐乎,英国谍报人员大卫上校牺牲色相,做了两次鸭子。
重新回到英国的公文包经过检验发现文件被打开过,可以肯定有人读过信。
好运气时刻相伴,德国人终于上钩了,德军开始从西西里岛往希腊调兵。
不想节外生枝,琴在家里却遇到了大麻烦,俱乐部里的服务生特迪突然出现在琴家里,拿着那张假扮帕姆的照片,逼问事情的原委,威逼之下,琴只好如实交代,“绞肉行动”暴露了。
最让英国人郁闷的是什么人获取了情报他们一无所知,英国首相坚持按计划进行,西西里岛登陆行动在战战兢兢中进行,结果大获成功。
“绞肉行动”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如今被誉为是欺敌行动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20220604 周六 端午节第二天晚上看完电脑投屏到电视两代达西先生的噱头第一代达西先生187的身高 依然板板的身材 穿军装依然挺拔M 这个梗很有意思整个诡计过程也拍出来了 家属说有新的案例了看了半天才发现是高斯福庄园女主角 好久不见啊小姐姐 怎么越老越好看了呢真人真事改变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人民 Mark Gatiss麦哥竟然也在 simon Russell Beale Johnny Flynn刚刚都在the putfit里面出现 现在老爷子演丘吉尔一点不违和啊Jason Isaacs 哈里波特里面的马尔福他爸感觉全英国一半的角都来了评分只有6.2么
众所周知, 战争中要想达到瞒天过海的效果,一定是在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
如果本身是菜鸡,还想玩出新花样,那就是“人菜瘾大”了。
当时盟军在陆海空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1943年2月2日,苏联已经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这次战役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当时苏联在东线战场牵制了德军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
西线德军兵力空虚。
1943年6月,防御西西里岛的是意大利第6集团军9个意大利师和2个德国装甲师,兵力共约25.5万人,由意军将领古佐尼指挥。
都是菜鸡。
西西里登陆战役之后,轴心国成功从西西里撤出超过100000人及100000辆车辆,而面对盟军巨大之海空优势,这是十分惊人的成功。
(数据来自,西西里登陆战役词条)也就是说,当时德国根本就没想在这里和盟军决战。
在人类战争史上,演绎过无数精彩绝伦的战略计谋,“肉馅行动”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五月,由科林·费尔斯主演的《绞肉行动》,就是以此为原型,讲述了二战期间盟军的一次堪称完美的战术欺骗。
1943年初,随着战征逐渐转向胜势,盟军决定反击欧洲战场,他们选择在西西里岛登陆(就是《西西里美丽传说》的西西里岛)。
但希特勒和他手下的军事天才们自然不会无视如此至关重要的战略地点,德意联军在这个面积仅有2.5万平方公里的小岛上,部署了十三个主战师和1400多架战机,总兵力达到360000人,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由此看,盟军要想攻占西西里岛,真是势必登天。
盟军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萨丁岛。
那如何才能让德军相信盟军放弃西西里岛,转而进攻萨丁岛呢?
于是,一向以刻板绅士著称的英国人策划了名为“肉馅行动”的战略欺骗计划。
军情六处找到了一名刚刚因肺炎去世的病人,给他安排了一个“英军联合计划司令部——威廉·马丁少校”的身份。
众所周知,英国人向来以严谨著称,从马丁上校的出生、成长、择校、就业、婚姻直到死亡,以科林费尔斯为首的情报人员可谓是费尽心机。
影片中科林扮演的情报官埃文和简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里,始终在演绎马丁上校的生平,他是如何与自己的未婚妻相遇、约会的夜晚吃了哪一家餐厅、送她回家时是不是下了雨等等。
情报人员还在他上衣兜里塞进了银行透支单、催款信、未婚妻写给他的情书,购买订婚戒指的账单以及两张伦敦剧院看电影的票根。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在他手上用手铐靠了一密码箱,里面装入了盟军要登陆撒丁岛的假情报,一切准备就绪。
1943年4月30日,英国的六翼天使号潜艇在西班牙海域释放了威廉·马丁上校的遗体,尸体被打捞上岸,作为暗中支持德国的西班牙,必然没有忽略将如此重要的情报。
当然德国的情报机关也不是吃干饭的,在获取情报后,开展了一系列侦查工作,例如出动了潜伏在伦敦的间谍调查马丁上校的身份、侧面核对盟军进攻计划等。
盟军对此也开展了一系列迷惑行动,例如为马丁上校举办了级别不低的葬礼、安排双面间谍从其他渠道泄露登陆撒丁岛、再送上一具先头部队士兵尸体等等。
事都做到这样了,希特勒也没理由再去怀疑。
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实施了登陆作战,此时德意联军的防守重心早已转移到了撒丁岛。
盟军顺利占领了意大利,并由此吹响了反攻欧洲战场的号角。
《绞肉行动》算是比较完整的交代了这次作战行动,但影片的重点大多数放在了对马丁上校身份的包装上,其中加入了埃文、简和查尔斯三位情报官的感情纠葛,导致影片的历史意义有所下降,这也是本片评分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我始终认为,一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它为能后人带来什么样的意义,《绞肉行动》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为黑暗的战争中带来了一线光明,为沉闷的工作里带来了一条捷报。
所以在影片结尾,即便已经知道“绞肉行动”大获成功,还是在电报缓慢地敲出胜利的消息时激动到热泪盈眶。
虽说本片展现的是二战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欺敌行动始末,但在我看来本片是有妇之夫精神出轨的最好案例。
Motagu能够吸引Jean的最大优势就是在于他有过跟女性相处的经验,这是Cholmondeley所缺乏的。
Motagu展现出来的绅士、周到和Jean展现出来的适然、灵动都别具风情。
但是有妇之夫还是按捺不住自己逐步发起攻势了,这是我对脸叔饰演的Motagu最厌恶的一段。
结婚证上有一个感觉还爱着,又对身边的女同事表达着真情。
真是大猪蹄子!
气死我了!
还是Jean的这两句话让我破防了:While my life may not look like much to you, I have made my own way, alone.她还把脏水泼在自己身上来体面指出Motagu的轻浮。
自尊心强的单身女性就这样,自己骂自己好过别人骂自己。
其实我非常想看到他们俩最终走到一起,就像现实中我所期望的。
但结局还是分道扬镳了——男人的事业蒸蒸日上,与结婚证上的人重修旧好;女人则要背负压力,打破原本平静的生活重新出发。
所以无论怎样,有妇之夫出个轨都是不会亏本的。
这片子看得人郁闷,恨得咬牙切齿,调整一下说说剧情以外的东西:刚开始各种角色出场,节奏太快看得懵,历史背景在会议上被提及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但如果是要讲行动,那Motagu一开始的婚姻状况篇幅太多了;如果是要讲Motagu这个角色,那Cholmondeley的戏份又分配太多。
所以我觉得本片没有把行动本身和Motagu的人物线分配好,只能给6.5分。
本片最主要的暗线竟然是伊恩·弗莱明。
他的确在1943年前后供职海军情报处,指挥过一个三十人的谍报小组,这个小组也曾在西西里岛活动,据说这波人就是007的原型。
但遍寻网络也确实没找到他曾参与肉馅计划的史实,不知道为啥导演要扯上这位神仙,还不止一次的用台词暗示他是那个写小说的人,写小说都是十年以后的事了。
二战中本片这类鬼花招层出不穷,全是狡猾的英国人挑头,这次是西西里和希腊,到了1944年在诺曼底和加莱又重演一遍。
总之上当的都是隆美尔这个蠢萌蠢萌的老狐狸,他丢了北非丢了西西里又丢了法国,南征北战干活最多永远错误最多。
盟军这边关于欺敌的记载总是充满戏剧性,然而真正的战争进程到底有多大程度受到这些小聪明的左右,实在难说。
毕竟指导军事家们做出基本判断和部署的还得是装备和地图,而不是海里飘过来的一具尸体和几片纸。
关于凯莉麦克唐纳,看到半程才幡然醒悟,这是猜火车那个女孩啊!
爷青回。
人类战争中的计谋运用总是最吸引大众的地方,本片是重现二战盟军一个最为经典的成功计谋:肉馅计划,该计划为盟军成功登陆西西里岛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以为是一个全方位展示细节的历史大片,没想到变成了拖沓冗长掺杂儿女情长的言情剧,实在搞不懂导演的眼光和口味。
1943年,二战是艰难的僵持阶段,盟军登陆西西里是打破僵局的重要一步,意义重大。
谁提出这个小儿科的计谋?
如何让丘吉尔批准?
如何周密安排?
西班牙当地如何反应?
德国间谍如何判断?
德军参谋部如何分析?
希特勒如何决策?
这其中任何环节偏差都可能导致失败,这些人中没有一个傻子,历史档案也已解密,导演就是规规矩矩讲一个谍战故事,就足以吊起所有人的胃口。
可惜导演非要讲的支离破碎,还虚构了若干不想干的剧情,比较失败!
2022美国剧情片《绞肉行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6.3,IMDb评分6.7,于2022年5月11日引进国内流媒体上映。
“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的电影版释义。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电影版释义。
这不就是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的二战版演绎吗?
本片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没有硝烟的战争。
战争中这种幕后的信息战、间谍战举不胜举,本片选材的特色是欺敌计划,和中国古代的“三十六计”太像了,正所谓兵不厌诈,通过信息战的手段以最少的伤亡达到取胜的目的。
“绞肉行动”计划的原名虽然是“特洛伊木马行动”,但是并不同,二者相似之处是搭载外壳以混淆视听,不同之处在于特洛伊传递的是兵力,而“绞肉行动”传递的是信息。
本片类型虽然是战争片,但没有战争场景,只是战争内容,是剧情片模式。
开门见山,直入正题,完全完整地讲述了一场欺敌计划从构思到完成的全过程。
本片选材的故事是很精彩的,但是用电影手法表现的很一般,不该加入儿女情长情节,不该加入男主婚外情情节,如果集中剧情拍摄为一全景展示欺敌计划的战争剧情片会更为理想,儿女情长情节稀释了欺敌计划实施中的紧张感和悬疑感,这是本片口碑不佳的主要原因。
作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结尾的史实字幕是重要看点,是一定要看的,本片的结尾字幕讲述了角色原型人物的后续人生。
我看的版本是国语配音版,是国内流媒体配音的,这很少见,首先流媒体自行引进电影就很少见,引进后像院线电影那样配音就更为少见,而且字幕与配音完全吻合。
这足以说明流媒体的崛起。
而且本片在流媒体上映之前还发布了定档宣传,这些都是院线电影才有的做法,一直难以登入大雅之堂的流媒体如今也与院线分庭抗礼了。
这是今年上映的一部新片。
讲的是二战期间,盟军为了开辟第二战场,计划从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
为了调动当面德军,英国军情五处刻意制造出盟军将在希腊登陆的假象,最终成功。
这次行动被命名为“绞肉行动”。
影片一开始,就对这种行动赋予这样的含义:“这片战场隐蔽在暗处,到处都是欺骗诱惑,还有背叛。
参与者戴上面具,隐藏真实的身份,真假早已难辨。
”一句话,就是想法骗人,要骗的好,骗的妙,骗的像真的一样。
找来一句尸体,编造他的履历,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支出账单,情书,一应俱全。
然后继续骗,闹到最后,甚至英国驻西班牙大使馆的武官靠卖身去勾引当地间谍来获取情报。
(看到这里我都差点吐了)。
咱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要说实话说真话,尤其不能骗人。
可是影片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相反的场合。
孙子说:“兵不厌诈。
”马基雅维利也说过:“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在通常的意义上,这种论点肯定是不道德的。
可是到了战场上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这种性命攸关的时候,为了胜利,为了少死点士兵,无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丘吉尔也说:“真相要靠谎言来守卫。
”有了这种道德上的解脱,骗人、骗术终于有了它的立足之地和施展拳脚的空间。
不仅要骗,还要理直气壮的去骗。
我们看到,这个制造假象的小组中,蒙塔古、查尔斯、赫斯特和琴聚集在办公室、酒吧中,有时也在大街上,互相比赛各自的创意,看谁骗的高明,骗的精致。
人人都得意于自己的骗术。
因为他们明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胜利。
可是,我会产生另外的疑问:这样的工作做久了,习惯于骗人,也习惯于防止被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不会也变的谎话连篇呢?
会不会一听到别人说话,就怀疑他是不是在欺骗呢?
会不会从此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呢?
会不会只相信邪恶,不相信善良了呢?
当你自以为能精明的分辨真假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分不清楚这个世界是真实还是虚幻的了。
这样一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乐趣呢?
说到“间谍”这种职业,许多人会以为这是很刺激很具挑战性的工作。
其实大谬。
有位资深人士曾经说过:当间谍的都没有好下场。
这样的事情出现的太多了。
好吧,身后事暂且不论,就说一旦从事了这个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蔽”。
只能做为另外一个人或者干脆是个隐身人存在了。
有瑕疵你会消失,有功劳谁也不知道。
久而久之,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就会闹不清楚此身谁属。
说的好听点,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还不止于此,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上将嘱咐查尔斯,要注意蒙塔古的行动。
要观察他弟弟的行为,要了解他的婚外情,要知道他生活中的所有隐私。
这种受到自己人监视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
可是从上级的角度看,这正是保证间谍组织纯洁的无奈之举。
人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冷酷,没有人性。
如果从危险程度上看,虽然他们不用去上战场和敌人厮杀,丢掉性命的几率并不因此减少。
影片中这样说:“看不见死亡来临,反而更容易接受死亡。
”总之,如果有选择的话,多数人不会选择间谍这个职业的。
影片中有一个片断引人关注。
就是对那个死者流浪汉格林多的态度。
当格林多的妹妹来辨认哥哥的尸体时,在场的一众间谍们对她好言相劝,还拿出钱来抚慰她。
之后,他们每个人的神色上都露出内疚的感觉。
后来在潜艇上,查尔斯亲自护送,并在将尸体抛入大海之前,还举行了一个简短的送别仪式。
在影片结尾,专门提到在格林多的墓碑上增加了这样一段风趣且幽默的话:“愿格林多·迈克尔安息。
他曾担任皇家海军陆战队威廉·马丁少校。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英国人对死者的尊重和传统的绅士风度。
我想,要是美国人做同样的事情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没那么多讲究,完成任务即可。
影片说:“绞肉行动被誉为是欺敌行动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其实不是。
即便在西西里登陆成功,那也只算是小试牛刀。
搞定意大利之后还有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在阻拦着盟军的大规模行动。
之后的诺曼底登陆行动才是最精彩的篇章。
从巴顿将军到无数个欺骗小组,搞了个大规模的欺骗行动。
结果在真实的诺曼底登陆行动中,德军驻守加来的几个集团军硬是没有敢去增援,眼睁睁的看着盟军上岸。
正式开辟了第二战场。
影片中行动组中的几个人物中,老太太赫斯特的演技最好。
意志坚定,擅长判断,温柔多情。
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败笔也不少。
特别是生拉硬扯出来的那段婚外恋,与主题无关,也没有使得影片增色。
还若明若暗的表现查尔斯电灯泡般的醋意。
令人倒胃口。
即便要编,编导就认认真真的编啊,弄得不伦不类。
实在有点大煞风景。
此外,细节上不够认真,例如英军敬礼是手心向外,而不是电影上的美式敬礼。
此外,镜头转换太碎太快,对话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貌似想体现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结果让观众眼花缭乱,脑子转不过来。
编导的此种手法并不成功。
本人评分:6.0。
如果没有感情戏会更好。。。
这行动在我们大中国根本不是事儿,用活人不就好了,自告奋勇大把的人。外国人做事儿可真够麻烦的。然后说回电影,故事讲的乱乱的,感情戏的部分简直太多余,幕后英雄变渣男。导演不行,亏了这么好的制作。
没什么意思
工整又古板的老式剧情片,各方面正确的有些无聊。连演员的表演空间都被压缩的所剩无几。
太喜欢谍战片了
一段与主线毫无关系的四角恋。。。。。有病
Great pictures! Great acting! Feel like stray away from the subject but enjoyed to properness! 💖
朱可夫再遇贝利亚
二战期间盟军经典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间谍片,生生被导演拍成了一部情报部门上下级暧昧三角关系的感情片了!主次笔墨的比例严重失调还不算,还要牵强地编造出一个希特勒亲信的谍报局头子来帮着对方坑元首和自己的国家以制造剧情的反转!实在毫无逻辑可言
这个行动够复杂啊,要是再丰富一些内部情况,能形成多方绞力,而不是儿女情长占一半篇幅就更好了
是怎么做到把这么一段惊心动魄、本可以拍得精彩绝妙的故事,拍得如此平庸的…哪怕有点儿暗流涌动..也行啊…
工整
“马丁少校”拯救了作为西西里岛登陆的第一批士兵的他的照片替身,这个安排很史诗。“马丁少校”的姐姐来认领尸体,最后墓碑加的那句话,个人与国家的利益都应该被尊重
boring,尤其是感情部分更是多余,毁了这么有意思的主题
也就英国人能把一部谍战片拍得那么平淡如水,观看过程极为乏味,基本可以视为一部影视话痨片。所有人物跟走马灯一样,最重要的核心事件,就只拍前期铺垫,行动进展过程,感觉是草草带过。除非你是精神英国人或历史迷,真没多大必要去受这个罪。本片最清晰的部分其实是预告,你大致知道故事后,直接去搜真实事件相关历史的百科,这就够了。
尸体服役,人假情真,信中睫毛,隐藏势力……角度挺好的,为人设填充细节填出了些诗意,但整个三角恋和办公室政治就稍微有点过了
标题挺惊悚,还谍战,全篇几乎没有对手戏,就像英国人自己在玩儿过家家,一点儿紧张感都没有。浪费了我一个小时17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这破电影,也就男主演的演技还算对得起电影这个行当。
感情线纯属为了凑时间,其他整体不错。
太平了以至于过于乏味 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照老版的都差很多,精彩的间谍行动结果我看了一个婚外情故事???话说回来我有点好奇那个西班牙大使……加藤鹰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