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后主人公没有和杀人犯有正面接触,这将是一部悬疑营造上接近《杀人回忆》的经典。
导演最后的这一步棋下得意图过于明显,一下子断了棋路。
电影中大学教授怀疑是孩子家长自己杀了孩子时,电影剧情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高潮悚然而来。
孩子家长突然要和大学教授一起去厕所的行动确实引人怀疑,教授分析时也颇有道理。
导演错就错在展现了家长的视角,这让整部电影视角开始趋于混乱。
本来是男主人公视角,再加上家长视角(男主人公无法体验),让电影的感观上开始不客观起来。
作为韩国的三大谜案之一,这个一群孩子在选举日突然失踪的案件太让人激动了,它天生就应该成为一部电影。
导演为凶手塑造的形象明显受到《杀人回忆》影响,凶手不强壮反而肤白貌美,颇有书生气。
这的确能够造成反差,但电影最后凶手的视角又插进了本已经混乱的故事里,彻底把这么一锅好食糟蹋了。
这部电影给了我《杀人回忆》的感受,但是震撼不够!
看完杀人回忆我是蒙了很久的这部电影有点金基德的味道,但是逻辑推算比较不合理,这是改编电影,杀人凶手还住附近这个改编是否合理,就没有杀人回忆那么严谨了但是催泪的是父母的伤痛看完第一感觉,觉得对不起父母,也许会牺牲自己生活一直去寻找一个人的只有父母爱人,老公也许都已经放弃了,只有父母才会如此执着孩子死前很痛苦,是折磨这些父母一辈子的痛苦那个警察早说过,是让这些父母再死一次那些父母轻易相信神婆的话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他们不是没有理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这些孩子的人只有父母才会无私,如果今天我花了40元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也许就是精神刺激一下而已。
真正好电影似乎都是只能网上看到。
前半段我也被误以为是父母是凶手,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伤痛真的会杀死人的所有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失忆,愿意自欺欺人的生活,只要不要感受到痛苦当痛苦无法承受的时候,勇敢的死亡解脱,剩下的人只能自我麻痹那个教授说的故事,似乎暗示什么,但是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人,是不是都在自欺欺人的或者,因为神话不能破灭,信仰不可以倒塌,如果什么都不信还怎么活我从来不看社会新闻,直接看娱乐新闻,宁可看谁和谁怎么了我也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种种鸵鸟也罢自欺欺人也罢我只想自我麻痹中国的很多新闻都可以拍成这样的电影,可是电影院放的却是3d肉蒲团也许是我悲观我不想再当鸵鸟了不想当温水青蛙可是很清楚 不面对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当面对太痛苦的时候不如逃避如果还可以承受面对的结果时候,去改变吧,用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途径如果我可以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剪辑的也许就是幸福的时刻但是我决定面对在还有控制力的时候我知道在不知所云 懂得就懂不懂也无所 欣赏一部好电影就够了
很好的片。
教授很扯,故意挑貌似适合自己理论的材料,拼凑出耸人听闻的“真相”。
这种方法太眼熟了。
拿诡异理论用诡异方式分析诡异文本得出诡异结论,是太多学批评理论的二货干的事。
制片人开始还挺买账,似乎是真相信教授,但其中也有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事情的动机,因为本来就迫不及待回首尔去,借机搞个大新闻,方便回城。
而且本来就对真实叙述事情不感兴趣,就像拍纪录片的时候故意有选择地剪接,误导观众一样。
片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制片人在大拍教授和自己那不靠谱的指控。
我在想,这片子目的是神马?
就是为了justify这个不靠谱的指控么?
后来看看还不是。
片子里,成熟一点之后的制片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更有责任感,然后满怀正义地揍了教授一顿,后来又独自追凶,是为其redemption。
最后,家长们认出了自己孩子的遗骨,虽然心情非常痛苦,但也不得不接受。
这让人想起教授在讲课的时候说的doomsday cult例子,说即使世界结束的预言显然没有实现,但是信徒宁可找理由,也不相信预言本身是谎言。
geuligo,Gyosunim, your theory is totally busted seumnida。
只有教授自己像cult的信徒一样,即使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反面,也会坚持自己荒诞的信念。
结尾处,钟浩妈妈告诉了制片人,她为什么接到电话,情绪并不紧张。
因为,她相信自己是接到了孩子从另一个世界打来的电话。
非理性的合理性,可以挫败一切自以为是的诠释学吧思密达。
要不是一早就知道这是不悬疑片,单凭这个文艺的开头,我一定会以为这是部小清新充满温情的片子。
画面很美,节奏很紧凑,观看的过程中,一颗心一直随着孩子们的下落悬而未定。
一度跟随的教授的脚步,认为孩子的父亲就是凶手,怎么看都像坏人,对他咬牙切齿。
结果却是心纠结般的疼痛。
如同主角一样,为孩子们疼痛,为父母们的苦苦坚持疼痛,为当初那么主观的断定孩子父母就是凶手而疼痛。
有多少人是这样。
我们没有亲耳听见,没有亲眼看见,却仅仅只是跟随着别人的脚步,就贸然的断定是非,把那些无辜的人推上道德的风口浪尖上,把自己摆放在一个高高在上审判者的高度。
漠视那些人性最初的善良。
有哪个父母会对自己向自己的孩子伸出魔手,有哪个父母会将自己的屠刀对向儿女。
只因为我们没有在哪个位置上,就贸然漠视了一个父母的爱,并将这份爱在道德的枷锁里无情的搂虐。
教授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PD为的则是能够再次回到曾经那个媒体的高位,总统的派军则是为了彰显自己亲民的伟大·······大家貌似都无比热心,无比正义。
可是又有几个人是真的希望孩子们能够安然无恙的活着。
11年,这是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短到孩子们的失踪就在昨天,长到他们活泼的身影以然成为森森白骨。
孩子们就在家门口,可是就这么近在咫尺,35万的地毯式搜索却没有发现;就这么近在咫尺,却让父母们苦苦寻找了11年。
我不希望孩子们被找到,没有找到就还有希望。
他们或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依然活着。
也许不会是幸福的,但起码会有重聚的希望;可是现在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我不知道父母们接下来要依靠什么样的信念活下去,孩子们的白骨,死前那一幕幕不堪入目的凄惨画面会是永不停歇的梦魇,这将是一辈子的束缚,注定所有人都活在梦魇中。
“你有证据吗?
”是啊,他明明就是凶手,明明就手染鲜血,可是能怎么办,没有证据,超过诉讼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就这么自然而然的活着。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会对5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下手,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超过了诉讼期就不能再继续审判。
生命在法律面前是这样的渺小吗。
杀人者就可以在这16年的门槛外带着5个孩子的鲜血活在阳光下吗?
在这个法律与道德充斥满怀的社会里,我看到的知识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的森然,只是那些自恃为道德至高者无情的冷漠。
大家貌似都是博爱的正义的,可是这些正义,博爱,却伤害这数以万计的无辜的人。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染尘埃,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却分不清道德方向,丢失了爱的真谛,成为了道德与法律的囚徒。
没有生命的法律何以维持安定,没有爱的道德何以振服人心。
韩国反映现实黑暗面的电影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看评论一直在呼唤本土也能出现更多这样的作品,我想一定不是因为韩国的黑暗现实太多,而我们缺乏这样的素材可供挖掘。
夸完了,接下来该抑了现实的惨痛,不代表电影过火的表达就是合适的。
感觉很多观众都因为改编自现实案例就对电影全盘接受,并且还会拿电影细节作为寻找凶手的观点支撑,如果它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作品倒是能经得起解读,并且怎么解读都可以。
或者这部分观众确实是把电影独立于现实了,那便无可非议。
对于这类电影也有点审美疲劳了,豆瓣词条下面的推荐电影海报就像连连看一样。
我总结了一下公式,①好像很多凶手都是那副半死不活你奈我何的样子。
②主角一开始热血沸腾,最后苦大仇深,对现实无可奈何,BE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③要出现金句,比如“(前面忘了)不是为了让世界改变我,后面忘了”。
④凶手反社会带点恶趣味,比如片中嫌疑人威胁男主,怎么威胁的呢,他给男主女儿摁摁腿。
⑤拿探案片的逻辑拍现实,再说一遍,如果是虚构的故事那只要逻辑圆得上就行,没有人会扣证据。
教授的观点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
”教授,你一定是福尔摩斯的拥趸吧
前半段故布疑阵,以叙述性诡计欺骗观众,误以为钟浩父母有问题,而实际上只是教授隐瞒了部分事实,钟浩母亲的平静是因为备受骚扰,奶奶的奇怪手势是精神不正常等等。
但是教授明明知道这些疑点是自己隐瞒事实编出来的,挖厕所根本找不到证据,即使是他爱慕虚荣,想搞个大新闻,使自己的理论一鸣惊人,这么做也毫无道理。
而后半段找到凶手,又有些过于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不是很明白凶手的逻辑,绑架姜的女儿,以此来吓唬姜PD,让他不要再查?
但实际上多年过去基本不可能搜到证据,最后故意钓姜来跟上他,带他来屠宰场,猜测大概出于凶手的恶趣味,让他发现凶器,即使知道自己是凶手,也无能为力。
悬疑吗?
只是故布疑阵,实际上凶手早就被警察注意到了,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而且推理环节特别薄弱,教授的时间推理实在平平无奇,并且实际上只是为了给观众布下迷阵。
总结一下就是,一个监制人被下放到小村庄,为了搞个大新闻和教授去调查孩子失踪,被教授引到孩子父母上,推断完全错误。
而多年后偶然找到了孩子尸体,杀人凶手也早已锁定,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最后凶手发现了姜在查他,挑衅一番,在屠宰场打了一架,姜无能为力,任他逍遥法外。
怎么说呢,虽然看孩子的父母们十多年不曾放弃,来找寻自己的孩子很辛酸,但故事性太弱了,不足以支撑两个小时的电影,如果能紧凑一些,观感会更好。
看了“青蛙少年案件”真实材料,完全没有提到孩子父母可能是凶手、凶手可能是个宰牛的屠夫这两个因素。
那么有理由怀疑,这两点纯粹是导演为了电影情节好看故意设计的悬疑,以引发社会关注。
这在电影拍摄简介中说到过,本来有顾虑不想接拍,但是家属希望拍摄引发关注。
那么父亲的不正常表现也就纯粹是瞎编的了。
母亲的电话疑问,在片子中已经在结局时对记者说清楚了,两口子都知道也收到了无数假冒的电话,只是为了让警方重视查案,才故意说是孩子的声音。
如此而已。
可如果电影真得拍摄成这样毫无线索的情节,就太单薄没什么看的了。
所以,要没事找事的编剧情。
这中间,为什么陀螺玩具会在4年后还在院子中的过道上,不合情理,没有编圆了。
至于为什么父亲偷窥教授,可以解释为是教授的“智子疑邻”,为了证明自己理论搏出位的心态不正常。
如果真有一个警察确认无疑的嫌疑人,没证据也能通过调查逼出证据。
影片中他跟踪威胁了记者女儿,继续逼迫他就会有更多暴露。
哪会是影片中毫无办法这么憋屈。
为什么将凶手设计成宰牛屠夫这样一个角色呢?
真实材料中有几个要点:现场尸骨中没有毛发和牙齿,这些都不易腐烂,如果是第一现场没道理不存在,所以怀疑是第二现场;三具尸骨中的头颅是凿伤痕迹。
五具尸体就算是小孩,一个人搬运也很困难暴露风险也大。
用衣服以特殊方式打结绑在一起,应该是为了方便拖动。
从实际过程考虑,在山上行凶后就地掩埋是最合理的。
在村中杀人后转移到山上掩埋更加困难和危险。
之所以没有在30万人搜查中发现,可以解释为这些军人都在应付差事,而且也不大可能对全部山地全部挖开检查。
有个细节可以反映这种搜查有多不靠谱,记者下放时正赶上抽水塘找人,这已经是事件发生后四年了。
在中国如果有这种事,都得最先想到会不会溺水直接排查水域吧。
所以埋藏地点即使不是第一现场,距离也应该不远。
屠夫工具有凿子,还有锤子,杀牛时还有剥皮工序。
所以剥掉头皮带走毛发,有可能,印第安人有此习俗;锤击牙齿可能是出于有咬伤反击后的愤怒。
那么警方到底有没有追查过屠夫、渔夫这类职业人呢?
没看到报道。
既然导演都有此怀疑推论,警方不至于毫无作为,估计是查无结果。
媒体报道,有40岁男子在前一天匿名报案说孩子在山上,第二天在卧龙山工地才被吴姓男子发现报案。
后来警方一直找不到这个匿名者。
假如他不是吴姓男子的同事,就说明匿名者极可能是凶手,一直住在附近,当他看到卧龙山在施工时想到了很快就会挖到尸骨。
一时脑子发烧向媒体先行报料了。
但是案件真实本身基本毫无切实头绪。
如果真得如实拍摄,电影就会很简单很短,顶多在亲属的悲痛上做做文章。
于是导演根据现有证据大胆演绎出了影片前后两大情节要点,所以还是显得有点生硬,诸多令人不解。
本来不想看的。
我知道这故事难有结局。
没看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
没有结局的故事,没有答案的谜题,没有审判的义愤——这三个电影注定是导演愤怒而内敛的叹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以收视率为目标的电视剧制作人(PD),只关心自己节目的收视率,从一开始就与搜索孩子的电视直播节目争播出时间——他站在监视器后面,对这个大规模的搜索嗤之以鼻,冷漠而嘲弄;四年后,他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使自己的节目获奖而造假,因此被电视公司管理层“流放”到了卧龙山这个“偏远的”山村,这个悲剧的始发地,进入这些个被他嘲弄的,没有同情,只有利用价值的悲痛的父母亲中间。
他不懂为人父母的心,不懂孩子被无缘无故夺取的父母的纠结与痛苦。
但是,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又是极其认真的。
他要制作一个东山再起的纪录片——靠找出凶手,靠解开他“能”解开的谜题。
于是他发现了男配角,警察与同行都不相信的大学教授黄某。
在剧中,黄某的每次出场,一言一行,无不气质出众、风度迷人、态度稳重。
他引经据典,指出证据,他提出失踪儿童之一的钟浩父母为凶手。
他向PD,也向所有的观众指出钟浩母亲的异常;他与PD去钟浩家拜访,认定钟浩的父亲掩藏着什么秘密。
被利欲熏心的PD虽以记者的习惯提出了一点怀疑,但很快就被雄辩的黄某征服——其实,在他的物质心中,他应该巴不得钟浩的父母就是凶手吧!
导演是成功的,他叙述的带入感很强。
看的时候,作为观众,我想:是吗?
当时确实应该是有这样的证据吧?
那警察有查过这对有问题的父母吗?
现实中的警察也像电影里的警察一样,对这么明显的证据视而不见吗?
应该,就是他们吧?!
接下来的一幕里,隆重的,宿命的,又混乱的镜头语言下,着装隆重的黄教授带着警察与记者团来到了钟浩家。
在黄某的指挥下,工人们一点点粉碎着这对不幸父母的自尊与内心。
疑点逐渐排除,笃定的黄教授风度翩翩的外表终于被焦躁所代替,最后,露出了他追求荣誉名声的偏执真面目。
他疯狂了。
PD看穿了黄,他觉悟了。
而黄却还执迷不悟,导演为他设计的最后的电话,成功的流露出一个小人的可悲。
然后,PD离开了。
当他触摸到自己新生女儿的小手时,泪水沾湿了他的眼睛。
或许,直到此时,他才终于理解了为人父母的心情,才真正感到了悔恨,对被伤害的钟浩父母的深深的愧疚。
我们都犯了一个名为傲慢的罪。
当我与黄某与PD产生共鸣的时候,我就成了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的混蛋。
时间再过去十年,正如现实中故事的发生,孩子们的遗体偶然间被发现。
PD赶回了村庄见证此刻。
现实到此为止。
后面这段我不是很喜欢,但是作为一个电影或许必须有始有终。
我觉得对于孩子们,当然仍然不能算是结局;而对于主线,也就是男主角的心理历程,却给了一个完结:当女儿失踪的时候,当PD与观众们可能会永远失去女儿的时候,这个曾经冷漠嘲弄的男人,一定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这不再只是同情,只是愧疚,他彷徨无助的表情与眼神,他找到女儿之后升腾起的愤怒——他已经变成了父母们的一员,他终于算是懂了。
他冲了过去,以受害者父母代言的身份,直面凶手。
然而凶手非常强大,你以为一个大男人能够主持正义了,结果他只不过也是是差点丧命,令人联想到当年那些孩子的生命如嫩枝般轻易折断。
“你没有证据,你已经过了诉讼时限。
”是的,我认为这凶手的强大,其实是一个隐喻——残忍的命案却因为15年的诉说时限已过,杀人犯就能逍遥法外,不是凶手强大,而是法律体制的无情很强大!
几个重大bug1 剧情导向孩子父母凶手时 夜晚父母单独的对话 一直误导观众 父母是凶手 或者知道真相2 失利的教授第二次出现在影片中 缺毫无作为(一直以为教授是关键人物 付出了他的一切)3 警察明知道嫌疑人信息 却毫不调查(可能跟人物刻画有点关系 刻画的警长可能势利眼 可结果嫌疑人只是一个普通人 之前可能是什么牛逼公司的普通职工?
普通职工?
所以怕担当责任?
实在无语 本人没看这里之前 都以为孩子的死是跟国家政府有关联)4 一直以为父母知道事情真相 杀牛男车停在孩子家门前 所以找到了凶手杀牛男 这一点更加确定父母知道真相 结果最后父母也毛都不知道5 莫名其妙出来一个杀牛男 前面扯了一个多小时 现在告诉我这就是凶手??
6 结局男主与孩子母亲的对话 完全懵逼 总结 电影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剧情还是紧凑 吸引人继续往下看 个人觉得电影时长总体时间太长 反正虎头蛇尾 将就吧 我的话4.5分不能多😑 有点轻微烂了 说实话很久没看这个水平的韩国电影了。。
影片发生在1991年,有五个少年在山上玩的时候走失,下落不明,五位家长连忙到警局报案,警察却以马上大选为由拒绝了,称孩子们只是在山上玩还没有回家。
直到案件升级,媒体介入,警察开始大范围寻找孩子,可是仍然没有结果。
在调查这个全国瞩目的案件中,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内容造假的制片人开始调查这个案子,在他们调查下,怀疑是其中一个孩子钟浩的父母杀了孩子,并埋尸家中。
当然,在那个破案遇到瓶颈的关键时候,哪怕是有一点点可能性都要追查到底,虽然种种迹象都指向他们,可是当教授和制片人带着警察搜遍了整个家也没有结果。
案件一直没有进展,直到2011年,上山采栗子的人发现了五个孩子的骸骨,这个案子才有被翻出。
经过法医鉴定,孩子的头骨受到重创,并且手脚都用一种特殊的系法绑住,在临死前也受到过虐待。
影片到了最后,凶手仍然逍遥法外,就算是现实中,这个案子早就过了诉讼年限,无法再继续为死者伸冤。
单就影片而言,看过之后有许多的疑点,在影片开场时,一个孩子披着鲜红色的斗篷奔跑,他说要是斗篷落地自己就会没命的,小孩子的想法非常单纯,一定是有人灌输了他这个想法,他才信以为真。
还有另一个大一些的孩子帮他把斗篷系在腰间,那个系法怎么看都觉得熟悉,和凶手有什么关系呢。
虽然没有在钟浩家里找到证据,可是夫妻俩的行为很可疑,老奶奶的手势到底暗示了什么。
在片尾钟浩妈妈回忆时,接到了电话后对钟浩爸爸说我们去那里看看吧,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确定孩子已经死了,要去哪里呢?
在找到孩子们的骸骨时,钟浩妈妈的反应就很反常,像早就知道了一样,也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去确认尸骨。
影片中成东日饰演的警察也非常奇怪,怀疑屠夫杀害了孩子,还说当时有目击者看到孩子们口袋里都是零食,为什么当时案发的事后没有报出,也没有根据线索去调查,反倒透露信息给制片人,让他去冒险一探究竟。
那个屠夫为什么会半夜出现在钟浩的家里,没有进门只是在门口停着,和钟浩家有什么关系呢,事后制片人在他的家里找到了女孩子的头绳和他的一寸照片。
那新失踪的两个小女孩去了哪里,是否也和这个案子有关呢。
这部影片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任何一个主要参与者都存在可疑的地方,相信真实的案件一定比影片更加让人心痛,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
多一星给父母们
装逼烂片。所谓的找到凶手其实“凶手”说得很明白,证据呢?我不接受这样纯个人英雄主义光芒散发的推理,解释为走火入魔的教授陷入心理疾病无法自拔都比这样不理性的推测更有道理。把孩子们家长的伤疤翻出来,就为了看看?然后没有然后了?
整体看拍的不行啊,但是也理解,这个真实事件其实并不适合改编成影视剧,因为事件本身没有另外两起悬案那么有故事性,否则也不会让这种不知名的导演拿到这个项目。影片只能增加孩子们的父母的戏份来增加故事的可看性。煽情做的挺成功的,这种电影怎么煽情都不会过头,观众不会反感。影片只有开头好看,越往后越不好看。5.5分。
韩国总是能够把的罪证电影拍的很精彩。尤其是当他们拍这种写实题材时,那种无力感和苍凉感总是厚重的让人惊叹,一部电影就像是叹完了有些人一辈子的气,难过的话堵在心口却什么都说不出来。这部电影有些煽情了,并且主观意识过强,但优点在于它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思考和反思,依然很精彩。
没状态
三大谜案之二
凶手,还没抓到
韩国人拍这种电影真是轻车熟路,剧情、节奏、氛围、配乐都挺好。但是杀人回忆至今仍然是此类型中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这个电影比起杀人回忆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改变了尸体缺少牙齿的事实,删掉了案情和军方的联系,感染力大大降低。回到电影本身,后半段也蛮细碎平庸的,只有前1/3可看。
前面铺垫的地方让人昏昏欲睡,当凶手终于跳出来之后的三四十分钟才是全片的亮点。所有的配角都很出彩,主人公的设定却显得苍白无力。
节奏很快,很抓人。喜欢的。可惜结尾不给力。
还没有《杀人回忆》好看。还拍这么长,没必要。
最后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啊到底?结果看论坛里面大家都没看懂 是不是翻译有问题还是故弄玄虚啊喂!(#`O′) 这三大未解谜案拍出来后 那三个真凶买完碟片回家看完自己的传记会怎么想呢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2011)作为当代韩国三大悬案(《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里唯一有“结果”的一部,破案过程不是重点,韩国公选制度背景,孩子丢失后家长被怀疑的心理,等待制造轰动新闻的猎奇媒体,貌似科学实际上以唯心的方式破案的教授,这一切对五个失童家庭造成的影响才发人深省。
怎么感觉跟十二宫杀手一模一样的故事设定?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
没什么紧张感
我觉得既然是真实悬案,就请不要断然臆想一个结果
影片的路子还是侦探片,也在影片中明确了凶手(真实的没有)那么就需要一个聪明的侦探,而不是一个2B的侦探,否则观众会看了很泄气,这就是它和《杀人回忆》的差距。
虽然整部电影有点拖沓,前后脱节过度,但是对于叙事和镜头描写来说,做得还算不错。改编于1991年成为韩国三大悬案的5名少年失踪真实事件,但相信我,如果去看下当年报道合辑,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