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己骗自己,把自己塑造成爱心大使,真让人觉得无语。
剧情混乱,毫无章法。
骑着摩托车的巴基斯坦特工是什么鬼?
一味的在镜头耍帅,对剧情完全没起作用。
另外伊朗特工完全被导演编成弱鸡,毫无战斗力可言。
主角一支机关枪就能干掉武装直升机,也是离了大谱。
这部片有太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浪费时间的烂片。
故事有一些新意,紧扣伊朗核设施被病毒搞坏的新闻,多方在阿富汗博弈,伊朗跟巴基斯坦两边特工生活的描写,包括大量中亚语言的对白 (分不清伊朗人阿富汗各族跟巴基斯坦说的语言,只知道那个打招呼的萨拉阿莱库姆,阿莱库姆萨拉大概是各族能通用的?
因为在N多电影看到这句),阿富汗翻译的悲惨遭遇,各种闲笔(比如三方都在跟家里通电话说工作紧回不去,接头人罗曼一边家里派对不停一边又特虔诚)挺丰富真实感的。
动作场面很节制,直升机追车夜战拍的很大胆,大部分画面黑咕隆咚,但是调度的不差,两边都干了什么交代的比较清楚。
最后差点以为斯巴达哥要使出神剧必杀技手雷炸飞机了,还好最后只是黑了一下伊朗人的绿光夜视仪被闪瞎。
终究还是忍不住黑了一下伊朗人的夜视仪不行罗曼跟一班SF假冒IS军去救人那段拍的也挺有意思,这自制装甲车新闻画面里真见过,在大家普遍只有轻武器、迫击炮跟RPG的阿富汗真算坦克了,比铁皮悍马好用啊。
塔利班据点筑了一圈土墙又有瞭望台,纯靠一群轻步兵是很难打下来的,这编导在线!
运动镜头还挺带感的
有几个俯拍镜头还挺棒的,预算限制真的不是问题。
罗曼拿着蝎EVO冲锋枪跟这黄沙战场有点不搭,话说这枪简直快成好莱坞电影里杀手间谍专用了,可能外形看着邪恶又现代?
对了其实斯巴达大哥刚到阿富汗那整理装备的时候有把MP7来着,可惜后面打着打着就抄起了AK,MP7就没镜头了。
巴基斯坦特工的黑色越野摩托太跳脱了,怎么看也像编导之外的人非要加的戏。
甚至编导官方吐槽,开到后面没油了只好打电话叫救援车哈哈哈。
运动型摩托的邮箱真的没法跟汽车比,随便看两个摩旅视频就能知道编导能不知道。
还有,就电影阿富汗的原野里面手机信号也太好了点,随便那都能电话短信,甚至刷起了社媒。
最后神兵天降的桥段情节有点偷懒,不过前面多少铺垫了一下有无人机在天上, 甚至还有无人机也不能一直飞的还得加油的桥段,算凑合吧。
爆炸效果是下了血本,真经费在燃烧。
这威力嘛2-3发(镜头交代的很模糊不确定到底几发导弹)打掉两个车队感觉有点夸张,与其说地狱火更像是海玛斯齐射。
大部分战斗爆炸场面效果还行,尘土飞溅,黑烟滚滚, 比盖里奇《盟约》跟网飞的《惊天营救2》强。
有限经费用在最高潮,效果可以快进基地之前追车射RPG那个距离也太扯了,所有的好莱坞动作片都非要加一个这种近距离RPG射中汽车翻筋斗冒烟花最后里面人还没事的桥段。
也是这年头网上面乌克兰战区火箭弹打坦克的视频实在是太多了,观众不好糊弄了。
这么近扔个砖头都能把主角砸翻车了,居然掏出这么粗的筒子。。。
我给了这个电影两颗星,但并不是冲着电影的本身,说实在的,电影虽然不是十分优秀,但也还可以。
关键是这部电影阐述了一些问题和倾向,无耻,无聊且虚伪。
美国人介入中东这么多年,带给那里人民的是什么?
是繁荣稳定富强?
还是战争,杀戮和鲜血!
在阿富汗,现在的美国人又到哪里去了?
拍出这样的电影,扭曲了事实的真相,那个令人厌恶的国家,又变成了正义的化身。
尤其是最后无人机炮轰车队,美国队长深情的对边上的他国伙伴说。
“放心吧,我会陪着你去找你的小姨子。
”太恶心了。
造成这一切的源头不就是美国人吗?
把人家搅乱了,然后你把腿跑了。
还给人家许下了这么个承诺。
听说过不要脸的,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不要脸本人了。
视频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FRgLqCCz-6VyVyKGmp_9Q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坎大哈陷落》。
片名Kandahar (2023),别名坎大哈 / 坎达哈行动(台) / 杀出坎大哈(港)。
杰拉德·巴特勒是一个很不错的动作演员,特别是《300》之后,更是奠定了一线动作明星的咖位。
看他的动作片充满刺激,是一个不错的享受。
但是当他的电影中加入地缘政治元素后,一切就显得完全不同了。
尤其是影片中并没有加入特别的动作内容时,他的动作片已经无法合格。
《坎大哈陷落》具有强烈的可预见性。
观众不看电影都会知道,杰拉德·巴特勒的角色总会在即将完蛋的时刻获得胜利。
本片根据前军事情报官员米切尔·拉福特恩的剧本改编,基于2013年斯诺登泄密事件的相关故事,也是第二部完全在沙特阿拉伯拍摄的美国电影。
《坎大哈陷落》的标题《Kandahar》与杰拉德·巴特勒之前的《飞机陷落》(Plane)一样简洁,这是杰拉德·巴特勒与《天使陷落》(Angel Has Fallen ,2019)和《末日逃生》(Greenland ,2020)导演里克·罗曼·沃夫(Ric Roman Waugh)的再度合作。
本片的故事情节颇像盖·里奇执导、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盟约》,但故事所呈现的内容要更加混乱。
杰拉德·巴特勒这次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名叫汤姆·哈里斯的CIA的黑色行动特工。
他初次亮相,就给伊朗核计划使绊子,炸掉了伊朗的核设施。
然后观众还会得知,他和妻子女儿分居,婚姻亮起红灯,原因就是他热爱工作,甚至错过了女儿的毕业典礼。
炸毁核设施的行动很快引来反扑,汤姆需要带着阿富汗翻译莫,一起前往阿富汗坎大哈,才能在友军的接应下逃走。
美国特工拼死带着当地翻译,不离不弃,直到特工带着翻译成功逃出生天。
这怎么看怎么像今年的另一部电影《盟约》。
这些特工跑到别的国家,把别的国家搞得一团糟后,不忘带上带路党。
前一半是真的,后一半是假的,但他们就是有脸有胆把假的拍出来……《坎大哈陷落》就像是《盟约》的暗夜青春版。
动作戏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进行了大幅缩水。
配上晚上乌漆嘛黑的场景,除了有杰拉德·巴特勒做噱头,其他还真就没啥好看的了。
《坎大哈陷落》与《盟约》一样屁股很歪,但不同的是表现效果相差甚远,本片从未充分挖掘汤姆和莫之间的关系。
两人尽管有过几次有意义的对话,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兄弟般的深厚情谊,反倒更像是被迫合作的两个陌生人。
影片也很明确地放弃了莫的个人塑造,故事情节发展很不均衡。
汤姆一直处于绝对C位,即使他需要表现得疲惫时,他也完全压制住了莫。
在第一场动作戏出现之前,影片有整整一半的时间都在毫无意义的间谍活动和对话上。
大段对话后,观众终于看到了一场公路追逐战。
随后又出现各种重复对白,强调家庭巴拉巴拉。
故事的气氛一直没有顶得上去,汤姆和莫在当地军阀营地发生对峙时,气氛有一点点紧张起来,但很快就泄了气。
影片努力指出中东大国并非单一的整体,而是存在大量差异化的民族和宗教的,而将这些不同势力整合起来的,恰恰是西方列强的入侵。
莫勇敢地向周围的人指出,美国等外来势力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苦难,说教意味很浓,空洞且乏力。
接下来是更多的追逐战,最为亮眼的一场是以夜视镜视角呈现的。
随后的高潮大混战中,一名特种部队队员勇敢地做出自我牺牲,而前半段浓墨重彩描写的神秘摩托车手草草下线。
毫无意义的英勇牺牲、逃生边缘的对抗、神兵天降般的轰炸,混乱中,演员们很疲倦,观众们更疲倦……
故事生硬动作缩水,气氛尴尬充满疲倦。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影片开头的那一句话恶心到我了:“伊朗退出了伊朗核协议,美国遵守了承诺,没有派出军队。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美式被害妄想症。
其他国家做的事情只要不利于美国,就是牛氓,美国是受害者不得不出兵保卫共同价值观。
伊朗核设施爆炸的时候请注意美国人的表情。。。
那种为了整个美国过得好,牺牲你们这些伊朗人也是对的,当然牺牲整个阿富汗也在所不惜,用完了阿富汗人脚底抹油跑路是我们一贯的做法。
昨天看了惊天营救2,那种典型的美式中二搞死人却没有任何道歉还认为自己有理的想法贯穿了整个影片,正所谓我中二我有理啊。
前半段还好,后半段几辆装甲车冲要塞,冲到还差一二百米竟然就停下来,放弃机动力,在那和只有轻武器的敌人对射。
有RPG一开始不用,非要放到最后死差不多了再用。
前面摩托车手铺垫那么多,以为后面会很精彩的两人对战,竟然也是草草了事,直接送人头,拿着把手枪往上冲。
结尾更是无语,这是无人机带的地狱火吗?
十几辆车这就没了,这是发射了多少枚导弹。
坎大哈 (2023)5.52023 / 美国 / 动作 惊悚 / 里克·罗曼·沃夫 / 杰拉德·巴特勒 纳维德·内加班
感觉这部电影它的动作戏真的不多,完全可以说有点怀念动作戏的那种情怀,而且杰拉德感觉他在这部电影更多的是通过语言表达吧,而不是像前几部那样的陷落如此厉害,而且他在这部电影里面更加体现出他的衰老了,而且感觉也减少了很多成本在这种电影里面现在可以说还不如飞机陷落,不过他主打情感的分,也是可以吃一波情怀分!
端午节在电脑上刷完,简单回答下吧。
一、豆瓣目前是2168评价,评分5.4分。
如果是我来评分,我会给个6分,勉强能看,但也不能再多了
二、整个片子在设计、细节和剪辑方面,挺乱的吧;不够清晰。
没啥情节的交代;演员的表演,只能说一般般吧,没有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三、吐槽下细节吧,首先跑几百公里也没见加过油,反正一直跑都行,枪很多时候也是一直打,最后为啥要让部队都停下,自己一个人去呢?
反正细节和合理性确实有些问题吧。
这种片子一旦感觉不真实,就很难代入进去,给到高分。
总的来说,就是一部很平庸的片子。
四、重点来了,我的6分给到哪里。
1、航拍的一些风景,我还蛮喜欢的,我喜欢公路片;2、某些时刻的BGM也还可以;3、展现了特工与当地向导之间关系和工作,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角度。
后面有点失去了方向,有点像公路片。
巴方的骚操作让人有点迷惑。
前半可以作为一部新型谍战片(中亚谍战),多方角力也刻画的比较认真。
没有了杰拉德巴特勒主演片子的传统血浆爆发,感觉差了点意思。
这可能是他主演的枪战片里杀人最少的一部了。
给满分主要是因为评分太差了,帮忙拉一点起来。
感觉得出来预算内剧组已经做到最好。
另外片尾那个是地狱火?
特么b52吧。
其实故事说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陷落”,目前看各大网站,基本都把后头的“陷落”给取消了。
只是,陷落哥的名头太响了,蹭个热度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
故事开始,陷落哥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黑客入侵事件的“始作俑者”。
这个事件,一直是网络安全事件的“最高反面教材”,可以想象,一个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的基地,竟然毁于一根网线,基本是把人气得吐血。
于是,当局发出最高指令,“不惜一切代价”,其实看起来,这个词还是蛮熟悉的。
一般出现这个词,基本表达了“不惜一切”的决心。
而此时的陷落哥,最担心的还是会不会错过女儿的毕业典礼。
说起来,像陷落哥这样的工作,基本和家庭绝缘了。
只是,老美就是这么矫情的,想要“忠孝两全”,可惜呢,基本也是顾此失彼的架势。
其实呢,本来陷落哥已经功成身退,但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陷落哥临行前又被“队友”坑了,要去“一个地方”执行一个“简单任务”。
要知道,一般当故事出现这种桥段时,基本是“简单不了”了。
陷落哥刚刚到达任务现场,自己“干的好事儿”就被泄漏出去。
在这个“事故易发”地段,陷落哥成了香饽饽,各路枭雄都像是看到了肥猪肉。
当然,其中最“咬牙切齿”的当然是当局,陷落哥把辛苦建立的基地毁于一旦,当然要不惜一切代价。
只是,故事其实讲得还是非常的“中立”。
这个背负“使命”的行动指挥官,在自己身处的立场,大概也没有做错什么,故事没有可以渲染成“反派”。
甚至在陷落哥在“停战”期间自我反省时,还特意提到了,彼此无非是棋局中的棋子,太多的身不由己。
意外的是,陷落哥在故事里头还对自己进行了吐槽,这种满世界普世“价值观”的做法,老美这次真的做到了“自我反省”,不得不说,老美能做到这点,确实罕见,哪怕是即便是在电影里头说说。
故事里头另外一个特工,也是神通广大,他的身份,也着实让人“回味”。
在一个“枪头林立”的环境里头,这位随随便便就调动了一大批“成员”,这个……,确实不怎么好说。
在这个复杂的区域,大概确实是“鱼龙混杂”,各方势力都想插一腿。
故事里头,“悲壮的英雄”,是掐着手指头遍历了一遍,不幸上榜,也不知道是黑呢,还是黑。
反正这个锅,我等只能当成是一个锅。
故事其实很混乱,人物关系也非常复杂,没个背景调查,实在不能太明白故事里头的人物逻辑。
可以参考一下地图,多少可以了解一下复杂的局势。
故事里头,两个“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
当然了,“圆滑”的那个,告诉了我们现实的“生存哲学”。
不过,最有意思的,当然还是陷落哥的翻译。
当翻译爆发,扬言“回来”只是找小姨子的时候,虽然故事背景异常悲壮,但还是被这“豪言壮语”给戳中了笑点。
美国永远做什么事都是以正义之名。
看看隔壁的惊天营救,这个系列别拍了
在犹他州拍的片子吧?男主老矣,还能继续多少次“沦落”呢。
登子呢?登子应该有在战略室叹气的镜头的!怎么没有出场?
名字带陷落必看
逃离坎大哈。
救小姨子的情节,有点像惊天营救2。带着翻译出生入死的兄弟情,有点像盟约。沙漠风光雄奇壮丽,塔利班几十辆车在沙漠中扬起的烟尘,也非常壮观。夜视击落直升飞机那一段,有点创新。
信伊斯兰并不妨碍开派对
哈哈哈,陷落个没完,但这一部是这个系列的地板
这次的“陷落”阵仗小了点,重武器有一架通用型直升机,结尾时的两门迫击炮,那个所谓的“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看起来更像是集束炸弹。杰拉德乘坐的皮卡近距离被火箭筒击中,而他们却毫发无伤,紧接着和最后一个boss相向而行展开了一场中世纪决斗,真特么扯!!感觉还是叫“逃离坎大哈”更合适些。另:这片子重点刻画了特工和阿富汗翻译之间的友情,和“盟约”有点相似。但是没有“盟约”拍的好。
地球拆迁办主任巴特勒先生又来了,这次拆的还行,但是缺乏新意,希望你再接再厉,硬闯天涯,创造更多佳绩!
明面上顽固不化的塔利班重新掌权,暗地里却是各方势力鱼龙混杂,还算可以的电影,打发时间看看蛮不错。
美中不足的是,伊朗队太弱了。
杰拉德·巴特勒一看到剧本里没有“陷落”两个字,二话不说,就把戏给接了。
亮点片段夜战直升机
前半部分还算不错,后面就有些垮了。导演想将这部娱乐片加些主题进去,就弄了一条与翻译友情的线,与《盟约》的故事有些相似,却又没有其丰厚。
看了个文艺片,我就问摩托车那哥们是干嘛的?搞笑的吗?
陷落哥这次是真的无聊,而且好der,就美国人,阿富汗人算人,Taliban人和伊朗人不算人是吧,他们回家可以,另外那些人就该死是吧
不得不说,没有战争的话,阿富汗的景色很不错,有些地方景致堪比美国西部
披着《XX陷落》外壳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剧本是极富野心的,至少对于打造了从白宫到地球陷落的出品方G-Base影业来说,没有把美国国防情报局陆军老兵拉福纳希望用一部商业电影去浅析中东问题死结的创作初衷改得面目全非。拉福纳在阿富汗与伊朗边境的情报服役经历是故事创意源,巴特勒的角色是他情报战线战友的集合,莫这个角色也基于他真实合作过的阿富汗翻译。剧本早在16年完成,21年的狼狈撤军为制作开了绿灯。拉福纳对沃夫的动作导演身份并不担心,他认为沃夫的视听是准纪录片质感,最终其也成功地将中东政治、宗教和军事变革进程中各方观点装进了一段不过多强调毫无戏剧驱动的动作冒险情节,而是遵循角色人性的激荡的车枪追逐之旅中。因此《坎大哈》的立意要比《盟约》高出不少,但问题也相似,这两部剧本匹配的应是剧情片大导。沙特外景很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