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篇日记的复制粘贴,链接都在这里,也就不重新链接了:https://www.douban.com/note/639757684/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昨天在VIFF 2017(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17)看了欧格斯·兰斯莫斯 (Yorgos Lanthimos)的新作“圣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作品质量暂且放在一边,这部作品继续延续了导演的希腊诡异浪潮(Greek Weird Wave)风格。
但这个浪潮的概念,虽然屡屡在报刊杂志和访谈中提到,但仍然是一个较为新奇基础不牢的概念。
在和教授讨论后,暂且总结评论如下。
希望有所帮助裨益。
如若未有特殊说明,所有电影链接都关联到相关豆瓣网页。
所有概念都请以英文为准,中文翻译是自翻(没有找到相关中文可靠资料,影评文章提法不算)。
这个概念的发起人是几位影评人,第一次较大规模放在主流观众视野之下是来自Steve Rose在卫报(the guardian)上的文章“Attenberg, Dogtooth and the weird wave of Greek cinema”。
在文中,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原因(金融危机等)但并没有加以深入分析,提到了相关人物阿锡娜·瑞秋·特桑阿里 (Athina Rachel Tsangari)和兰斯莫斯。
提到了相关作品,诸如狗牙 (Κυνόδοντας ,2009),艾登堡 (Attenberg ,2010),以及不那么weird的巨型慕沙卡的攻击 (I epithesi tou gigantiaiou mousaka,1999)。
在文章发表之后可以归为到这个浪潮的还有备受赞誉的龙虾(the lobster,2015)。
因为其起源和原因实在过于模糊定型。
所以现在的讨论主要集中两点。
Alienated Protagonists 疏离/边缘主角这种疏离感一方面体现在其身份设定,一方面体现在其表达方式。
身份设定和电影的环境设定有关,而表达方式的疏离则是导演的特殊的美学体现。
有些人尝试把这种方式和布列松的“模特”概念链接起来。
个人认为两者虽有共性(比如尽量压制表情的表达,简化的动作行为等)但差异很大。
布列松的概念有很强烈的理论基础和展现方式。
布列松强调极简,“遵从人的自然,而不要求它更易触摸”。
他认为思维是虚假欺骗的,而相关的表情等也是非真实的,是受困于自身的习惯。
他强调忘记自己的意志和思考方式,接受导演对于动作的安排。
只表现动作,而其他的,留给观众吧。
经典作品有驴子巴特萨 (Au hasard Balthazar,1966), 穆谢特 (Mouchette,1967)等。
而“浪潮”中的表现则更像是为了符合电影的设定而进行的特殊表达。
其中的疏离感也是分散不连贯的。
比如在圣鹿之死中,有时情节抛弃情绪只强调动作和故事的进展,但有时又能明显感受到情绪(比如结尾射杀和慢镜的一家三人和少年偶遇)。
这种不连贯性让作品处于一种分裂状态,而这种状态到底是刻意为之还是偶然,在现在的作品基数上,只能说一半一半吧。
一方面用情绪服务主题,一方面又尝试抛弃情绪,虽然有这种不时的对立,但整体而言,给人的感官还是克制的压制情绪的。
但有时也会出现台词搞笑甚至absurd,情绪脱离的问题。
Unreal Setting 非真实/奇艺背景设定电影的故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奇妙的设置背景下,在不同的电影中会有不同的延伸,比如反乌托邦(龙虾),希腊悲剧的现代化表达(圣鹿之死),集权具体化(狗牙)。
这种设置的共性就是非真实性。
其中的逻辑表达被刻意忽略,导演也没有去解释分析类似世界观的构成肌理。
这种背景设定是为了突出服务特定的主题,而观众也没有去纠结其合理性而直接深入到了背后的命题思考。
当然,特点都是相互链接的。
比如布景的视听美学会影响到非真实setting背景的“可信性”;主角的疏离情绪更能跳脱表情行为等桎梏而直接表达情感内核。
而在非真实背景设定下,主要出现的就是前文提到的有时的absurd对话和刻意营造的瘆人气氛(haunting)。
这种营造方式主要是通过灯光颜色等设计而营造出的。
有时也体现在一些奇怪的动作表达(例,圣鹿之死中情爱之前的裸体平躺)。
另一重要推手就是配乐。
瘆人甚至惊悚,这也联系到诡异的机位。
当然,主要都是为了表达一种非真实的背景设定。
而如何把握非真实和真实之间的界限,或者很多人喜欢的“隐喻”提法,可以说是这个浪潮的一大特点。
此概念暂时还仅仅停留在一定的报刊杂志上,相关的学术研究分析较少。
一是因为时间限制的原因。
但个人认为,更重大的原因是这个所谓的浪潮缺乏一定的根基:理论根基和影响根基。
现在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于视听语言相关方面的总结(generalization)的阶段,连解释(interpretation)还没有,更无从谈起背后的逻辑(logic)分析和影响(influence)变革(reform)了。
可能原因除了时间限制外,还有可能是希腊国家的电影影响较小(相对于其他),而现在暂时还无法跳脱导演化,风格化,作者化(quote from the prof “I do not like the term Film d'auteur in this context. I think it is an overstatement, at least at the current stage.")的讨论而上升到理论层面。
相关导演旗手也没有作出足够明确的表态和理论分析。
而作为分析学者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相关电影的基数太小,而涵盖的话题命题又相对杂论。
但作为一个仅仅6年(从Rose文章起)的提法,现在的讨论热度和接受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如果想从字面上的浪潮变成真正影响产业的实质浪潮,那还差的太多太远。
(待补充)
我观察到的是广角镜头和机位表演,也许唯一的例外是“神圣的鹿”。
一些罕见的镜头就好像你正在观看私人网络摄像头在天花板的角落里展示你看不到的谈话。
也许是为了避免进一步吸引观众(否则观众会更加沮丧),或者是为了从希腊表演中汲取灵感。
在导演的电影中,“规范”都受到了质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在我看来,尤戈斯是一位不容轻视的导演。
一部会激发你内心绝望的电影,你越看它,它就会把你扔进一个没有任何回路的深渊。
他们所有人的表演都非常完美,每个场景都有可怕的音乐作为基调,激发了内心最阴险的恐惧。
女儿在唱诗班唱歌时摔倒的场景让我不寒而栗,有些场景虽然不是最恐怖的,但还是让我回头看了一下是否有人站在那里。
有一件事儿令看过本片的我的朋友们耿耿于怀:孩子们是怎么病的?
而且,用现代医学根本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真的是那个男孩下的蛊吗?
事实上,这个问题我解答不了,可能编导也解答不了。
也许这个问题在这部惊悚片中显得太过突出,分散了我们理解本片的兴趣和注意力。
好吧,你已经看过电影了,那我问你几个关于电影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有些问题你有些答不上来,那有可能你真的错过了一些解读它的重要信息。
1.父亲第一次见到男孩是在什么地方?
后来他们去了哪儿?
在父亲送男孩儿表这个段落里,摄影机用了一个超远的大全景镜头,然后一点点拉进到正在交谈中的两个人,这样做会给观众什么样的感觉?
2.在第一次家庭晚餐的段落,一家四口都谈了些什么?
父亲不喜欢弟弟的长头发,但妈妈喜欢。
说到让弟弟和姐姐做家务时,弟弟提出自己溜狗而让姐姐浇花,被父亲拒绝了。
这个细节在此后的电影中有什么伏笔?
他们交谈的语气是不是很奇怪。
好像是要飞速地把话说完,而不带任何感情。
事实上全片大多数的对话都是这样的语气。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3.回到卧室父母和母亲做爱。
他们是如何进行的?
母亲说:“全身麻醉?
”是什么意思?
他们做爱的方式是不是有点古怪,想说明什么?
4.父亲和母亲去参加晚会。
母亲说弟弟钢琴越弹越好,要给他买钢琴。
而父亲说姐姐来初潮了。
这些台词想说明什么?
难道初潮也是可以炫耀的吗?
5.男孩来父亲家拜访。
弟弟提出看男孩的腋毛。
男孩做了。
姐姐告诉男孩儿她来初潮了(电影第二次提到这点)。
男孩要抽烟,弟弟不允许,但女孩允许。
男孩想出去走走。
弟弟拒绝。
姐姐提出带狗去,男孩拒绝。
后来姐姐在大树下给男孩唱哥,并第一次抽烟。
这段戏在表达什么意思?
6.父亲去回访男孩家。
男孩提出看《土拨鼠之日》,电视中传来电影里的台词:“你怎么知道我不是上帝...”男孩的母亲勾引父亲,夸他的手漂亮,并吻它。
她难道不记得正是这双手要了她老公的命?
这双手后来又被谁提起过?
7男孩到医院说自己的心疼,他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父亲他非常难受。
男孩要求看父亲的体毛,说自己的母亲身材很好,“你会看到的”。
男孩显然想让父亲成为自己的继父,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是为了报复吗?
如果父亲真的变成了男孩的继父,这个故事会不会消解?
8.在片中,溜狗和浇花这两件事,总是由父母代劳。
你注意到这里面的暗示了吗?
9.电影中的镜头几乎不做横向的运动(很少),它只向两个方向运动,推,或者拉。
当一个段落开始时,镜头一般是一个远景的镜头,然后非常缓慢的、小心翼翼地推向被摄空间。
这会有怎样的效果?
看到这样的镜头观众的心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10.男孩一直打电话给父亲,纠缠他。
后来他开始追姐姐。
当父亲发现男孩儿在勾引自己的女儿时,给他打了个电话。
但男孩没有接。
男孩儿为什么不接?
11.电影的前半部分几乎没有非现场的配音,但当弟弟说自己腿不能动的那一刻,响起了不是很强烈的鼓声。
后来,这样的非现场音响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压迫感地被使用,它的作用是什么?
12.当弟弟被检查证实没有任何问题而离开医院时,在电梯边突然摔倒。
这时,电影用了全片唯一一个俯拍视角,这样用的作用是什么?
13.接下来的一个镜头,是姐姐搂着男孩,在摩托车上。
画面的色调是诡异的蓝色。
姐姐的眼里含着泪水。
她是否知道了爸爸的秘密?男孩告诉她多少?
14.女孩儿回到家,妈妈在浇花。
她问了一下在医院的弟弟的情况,然后突然问妈妈:你怎么样?
妈妈觉得奇怪,但只是说,我没事就是有点累。
妈妈想让姐姐以后接替弟弟浇花,但姐姐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她为什么这么问?
15.得知男孩儿的诅咒后,爸爸将信将疑。
当弟弟开始不吃东西时,他强迫他吃下平时爱吃的甜甜圈。
但态度十分粗暴。
后来他还试图测试儿子有没有说谎。
给他讲自己小时戏弄父亲的经历。
为什么要讲那个非常无耻的故事?
16.姐姐想和男孩儿做爱但被男孩拒绝了。
他说:我以为我说清楚了......不要成为累赘......他为什么拒绝,这和父亲拒绝他母亲有关系吗?
17.姐姐也发病了。
爸爸这次是怎样劝她吃东西的?
和劝弟弟是有什么不同?
18.母亲逼问父亲事情的真相。
他们俩在什么地方进行这次谈话?
两人的身体姿态各是怎样的?
母亲的脸上为什么带着少有的微笑?
19.姐姐在男孩的指引下站起来并走到窗前,但母亲却生气地没收了她的手机。
难道母亲不希望女儿康复吗?
20.母亲找到男孩谈话。
她说:我不明白如果是我老公杀了你爸爸,为什么我们要受到惩罚?
她在暗示什么吗?
男孩讲的关于吃意大利面的方式的话是什么意思?
“当我知道我吃意大利面的方式和别人没什么两样时,我特别失望,甚至比我知道父亲的死还失望。
”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1.父亲在万般无奈后,绑架了男孩并殴打他。
男孩先是咬伤了父亲,然后又用同样的方式咬伤自己。
他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父亲什么?
22.姐姐和弟弟在床上有一段对话。
大意是姐姐知道父亲没有杀死男孩,她说他做的对,否则就会死四个人。
她告诉弟弟他一定会死的。
并说我们都是爱你的。
弟弟说,他们是爱我的,爸爸给我买了钢琴。
但怕你妒嫉没告诉你。
姐姐说你死后把你的MP3给我吧。
弟弟听了这话就爬去找了把剪子把自己的长发剪了。
然后爬到爸爸身边,说自己早就该剪掉长发,他还想去浇花(又是浇花)。
这段戏想要说明什么?
23.母亲再次和父亲做爱,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做爱后她对父亲说了些什么?
24.母亲带着姐姐和弟弟来到地下室,她跪下去吻了男孩的脚。
这表示什么?
25.姐姐想诱惑男孩和自己一起逃走。
不成。
她自己逃走。
被找到后她对父亲说:您给了我生命,只有您可以拿走它,您现在就杀了我吧,用来拯救我的母亲和必死无疑的弟弟.....说这番话时,她是怎样的表情?
她为什么紧盯着父亲的脸?
“belovde,brother from certain death.”在暗示什么?
26.姐姐说了什么,母亲打了她?
当弟弟眼睛出血时,她喊的是什么?
27.抽死签之前,母亲为什么要换上父亲喜欢的那件黑裙子?
而父亲为什么说:无论穿什么,请快点。
28.既然弟弟已经必死无疑,父亲为什么要用抽死签的办法做出最后的决定?
在蒙面开枪时,他有没有作弊?
29.电影结束于父亲最早和男孩碰面的快餐厅。
这次是女儿在吃薯条。
还记得男孩在电影开始是怎么谈到自己吃薯条的吗?
姐姐在最后走出餐厅时,回看男孩,有什么特殊意味吗?
她会不会离开家庭去找他?
30.片尾使用了巴赫的《圣约翰受难曲》(谢谢慕白,以后看电影还请教你哈。
),你听了有怎样一种感受?
紧后一个问题:有人觉得演姐姐的演员哪里有点像蒋欣吗?
看电影的时候总有一个念头脑中闪过的两个宗教神话 亚伯拉罕为了证明自己对上帝的正信杀掉自己的儿子 阿加门农为了弥补女神的愤怒杀掉自己的女儿 但我脑中唯一有的念头却是他们自己怎么不去死?
为了证明自己信仰和虔诚的是他们自己为了弥补自己过错和罪恶的也是他们自己 这是他们自己的虔诚信仰也是他们自己的罪恶过失 理应由他们自己献出生命 用别人(即使是自己的女儿)做弥补自己过错的牺牲不是真正的牺牲其绝对不是公平和平衡 用别人(即使是自己儿子)做证明自己信仰的献祭不是真正的献祭其完全违背信仰和正信 这两个东西只让我看到了人的自私无耻和神的邪恶扭曲 以及揭开了宗教所谓神圣救赎爱的最后遮羞布希腊神话很诚实英雄人间的英雄阿伽门农本就是个自大自私的人只是他比别的正常人强但不如神介于神和人之间属于英雄他杀自己女儿对他来说本就是意料之中而希腊的神本来就充满了各种缺点甚至其比人类更自私狭隘只是比人类强因此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但神也有自己的命运且不可抗拒 但基督教的圣经并不诚实他试图塑造一个完美无瑕没有缺点的上帝全知全能还全善而这一点是无比失败因为人只要存在思考做事就会犯错就有漏洞就绝非全善就有得有失就有恶 除非上帝不存在也永远不显灵也不做任何事他消失了就是最完美的至善的 但圣经的上帝偏偏要做很多事这让他比希腊的有缺点但自私更像人的神更加令人讨厌让人感觉他在背后是一个无比扭曲变态的人类或非人邪恶的集大成的暴君即各种作品中的终极反派上帝就是撒旦本旦 而基督圣经中的先知亦不同于希腊神话的英雄其基本都是道德的楷模和圣人乃是神在人间的代言和证明但其行为基本都自私粗鄙无比丑陋无法令人接受 但在上帝看来这是好的因为他们信我上帝的评判标准很简单就是信我不信我你做再多好事都是错都要接受天罚甚至你不做任何事乃至是无辜者你都要作为羔羊被献祭只因他人要你作信我的证明而信了我你哪怕杀再多人做再多恶你都是对的 因为信不信是唯一的标准而善恶皆由上帝制定判断圣经试图把亚伯拉罕塑造成先知圣人信人义人完人但他只是把亚伯拉罕塑造的更加自私,冷漠,残酷,非人是如今典型的邪教分子头目的原版和象征 后世无数宗教邪教教主都在模仿亚伯拉罕献祭无辜者的生命 当然基督教的发展很快弥补了这个错误创造了耶稣基督这个牺牲自我具有现代性也至少符合善的标准的人 也使得基督教终于脱离了狭隘的犹太教成为了基督教旧约也成了新约西方人类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但是,但是关于各种宗教中人的形象是在不断进步的而上帝和神却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因为他已经是绝对完美的了他就是善本身 因此神和宗教永远绑定在了一起 作为人类生物的和文明不成熟期的原始性自私性野蛮性混乱性的某种虚伪性和极端性的体现 于各种宗教中所谓的完美里我往往看不到真的完美我只看到带这种追求完美背后的扭曲和残忍我亦看不到多少善我往往看到更多为了所谓的善所付出的罪恶和邪恶恐怖的代价 人类的哲学和人类的法律人类的思想在中世纪后在摆脱上帝、宗教、神、全能、至善的束缚之后很快进步慢慢划分出了结果正义和程序正义这两个都必须的遵循的善或这两个必须做出选择的善而圣鹿之死中做选择的父亲古希腊神话中做选择的阿伽门农圣经故事中做选择的亚伯拉罕 他们都没有做所谓真正的选择电影中父亲从来没有想过杀掉自己他永远在想着杀掉妻子儿子还是女儿也不对自己作为医生曾做过的错是杀掉了别人而表现出一丝自责和忏悔 古希腊中阿加门农意味有想过牺牲自己他甚至没有想过去牺牲自己的舰队他理所当然的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因为他没什么大的矛盾他就是个自私自大的人希腊神话是诚实的这是他的必然选择 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基督教圣经也是诚实的他是诚实的虚伪 亚伯拉罕也不痛苦因为他有信仰他只听从上帝雅薇他也不用做什么选择 他甚至还不如电影中的父亲和阿伽门农他的选择其实更多 因为他的选择不是必须有谁死杀一个人而只是选择证明自己信不信他的选项中其实有不少人但他都不会考虑不杀人也不会考虑杀死自己牺牲自己而如果真有上帝真的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我觉得上帝就是从那一刻对人类真正失望 他其实希望人类违背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是不为信仰杀人不为自己杀人不为自己献祭 放过别人放过自己选择不信 可是人类让人失望归根结底上帝怎么能让你杀人呢?
杀人的是你很上帝没有强迫你你杀人是为了证明自己信不信上帝 上帝如果真想杀他可以自己杀并且他确实每天都杀很多人 而且从来不心慈手软也不抖一下杀人乃是上帝众多的本职工作之一如同造世生人所以更大的可能是圣经中的上帝一直都是伪神人类信仰的神那个唯一也以是伪神 人只是通过信仰这个伪神去行自己的罪再赎自己的罪再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未完) (接上)因为人类信仰其本身就是错误的误入歧途的 神这个概念本来也是漏洞百出不应存在 信仰和和神皆都为了人类矛盾的思想行为以及想要逃脱这种矛盾的欲望所创造的 所以从一开始这个极致的神就是恶的或至少包含着恶的成分 因为他就是人的化身所以在信者眼中不信者和异教徒被困在永恒的炼狱里面 而信者自己也被困在永恒的炼狱之中这一点中世纪但丁的神曲为整个宗教的毁灭画上了序幕成为了神和信仰死亡的预告的先声 而人后人在摆脱信仰,宗教和神的努力中终于逐渐的得以获得新生 尽管这新生依然有恶人类也依然作恶但至少如今作恶的时候人知道这是恶 而且永远无法抵消也无法赎罪恶就是恶 不管有没有神神也不会把恶变成善而且也没有神 人至少能清醒的活在这个炼狱里有了直面自身的善与恶对与错杀宗教和神后人终于多少有了诚实的可能 因为他不在信了不信产生智产生分辨善恶的能力这也是善恶果的隐喻如果女人不被引诱骗男人吃下善恶果人类连自己作恶不作恶都不知道是轮为上帝完全的工具人 而这种痛苦的清醒是好的是种进步而这进步也意味着打破一成不变神的计划 上帝的死期和末日也因此不远了就有一天也要轮到神被审判了 而且是被人!
而回到圣鹿之死中回到基督教的亚伯拉罕中回到希腊神话的阿伽门农中圣鹿之死乃意味着人性之死乃意味着对神的信仰战胜理智和良知乃意味着人的自私和恐惧和邪恶战胜了善 乃意味着神性战胜了人性那意味着那个善的死 世上按照后世基督教改进后的理论那个圣鹿那个羔羊就是耶稣 亚伯拉罕差点杀死自己的孩子并非是他自己的孩子杀死的就是真神和真神之子就是耶稣就是神本身 圣鹿之死后即使耶稣之死即是耶和华之死是善和真神之死自此撒旦将彻底接替上帝的位置开启宗教的炼狱 黑暗的不是圣鹿之死前的挣扎也不是圣鹿之死时的挣扎真正的黑暗在圣鹿之死后才刚刚开始 ——《圣鹿之死后》蓝嘴角2022 7 29 12:10
全片的黑暗面,没有一处阳光般的东西,仅有的一点阳光就是那个最终偿命的小男孩。
这种电影意义何在?
除了小男孩没有一个脑子是正常思考的,这些角色能对比现实里的谁?
恶魔都不会这么愚蠢。
一星都给多了全片的黑暗面,没有一处阳光般的东西,仅有的一点阳光就是那个最终偿命的小男孩。
这种电影意义何在?
除了小男孩没有一个脑子是正常思考的,这些角色能对比现实里的谁?
恶魔都不会这么愚蠢。
一星都给多了
西方電影裡經常出現鹿的形象,特別是在驚悚懸疑片當中。
本片雖然沒有出現鹿,但是在片名中使用了“sacred deer”一詞。
鹿在哪裡?
誰是鹿?
在我的印象中,鹿首先是獵人狩獵的對象,是人類食物的來源。
能夠捕獲獵物的獵人不僅證明他的生存能力很強,也說明他是家庭經濟支柱,進一步說他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權力的象征。
換句話說,鹿能夠象征權力。
不言而喻的是這個象征意義在電影裡指向的是男主史蒂文(科林·法瑞爾)。
鹿的性情雖然溫和,但是因為它善於逃跑,所以有了另一層象征——引導者。
初始的意思是引導獵人不停地追自己,在電影裡的象征則是史蒂文的醫生職業——決定病人的生死。
鹿的第三種象征是智者。
智者可以洞察一切,比如史蒂文可以經受住馬丁母親的引誘。
但是連同之前的權力者和引導者形象,史蒂文的“鹿”一直處於被謀殺(killing)的狀態中。
所以這個智者可以抵擋誘惑,卻不能破解預言。
鹿被獵殺,在電影裡的表達不是因為獵人的貪婪,而是鹿自己犯了錯——喝酒。
酒在基督教的教義中雖然不是原罪,但“酒能使人褻慢,濃酒使人喧嚷。
凡因酒錯誤的,沒有智慧”是基督在《舊約》裡發出的警告。
在這個謀殺過程中,鹿的權力者、引導者、智者的形象,甚至連生殖力都遭到破壞——妮可.基德曼扮演的妻子安娜與史蒂文密友的曖昧關係以及暗示可以通過試管再要一個孩子,包括他們之間宗教儀式感極強的性愛體位。
這部電影如果僅從阿伽門農和伊菲革涅亞的神話故事來解讀成一個復仇與獻祭的故事似乎缺少了電影本應具有的社會關懷。
從這個角度看,電影暗示了中產階級表面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由於自身的問題不斷導致抗壓能力嚴重不足。
他們就像在高速公路急駛的汽車,一顆小石子就可能導致車毀人亡。
中產階級處理危機的方式往往是止損。
止損象征著獻祭,也暗示妥協和恐懼。
鮑勃是祭品,但只代表一次祭祀。
神施加在人類身上的敬畏和恐懼只能通過一次次獻祭來體現。
所以,故事才剛剛開始,卻永遠不會結束。
中產階級的焦慮會始終如影隨形。
《圣鹿之死》由爱尔兰导演欧格斯兰格莫斯执导,并于201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映。
影片简述了马丁对害死父亲的心脏科医生史蒂夫一家实施复仇的故事。
《圣鹿之死》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传说“特洛伊战争”,同其名称一般,影片具有浓烈的古典韵味和宗教意蕴,独具导演特殊的个人风格,给人以独特的视听感受。
在此,本文将从影片的画面构成、场面调度及音乐的使用三个方面仔细剖析其悲剧寓言外壳下精彩的视听元素运用。
画面构成元素暗示人物关系和命运在主要人物史蒂芬和马丁的多次对话中,导演很少运用常规意义上的正反打,而多以远景、全景搭配画外音的方式呈现。
具体来说,影片开头,史蒂芬和马丁在餐厅中见面,也是主人公马丁的第一次出场,二人的对话多是马丁单方面的讲述,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的感觉,一个马丁中景的推镜头,史蒂芬出画,少量的回应则是画外音,加强了马丁强势形象的视听效果。
而后,场景切换至室外,一个大远景,二人站在车旁,诡异的音乐响起,烘托出令人不安的氛围。
史蒂芬给马丁送表,当他说话时,摄像机在两人轴线的将近180°位置放置,充斥着主观的审视意味,而当镜头正反打至马丁身上时,马丁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线处,占据大量画幅,而史蒂芬则被放置在画框之外,只余下一半肩膀,给人以控制和压迫的视觉感受。
在后来史蒂芬和马丁谈话的一个前跟运动镜头中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二人并步而行,随着谈话的深入,史蒂芬被马丁不断的挤到画框的边缘,甚至有离开画框的趋势,暗示马丁实际上在二人关系中处于支配者的地位,与之后马丁对史蒂芬一家的挟制相呼应。
而在拍摄角度上,摄像机始终处于低机位仰拍的状态,主体人物显得高大且占据了全部画幅,给观众以压抑的视觉感受,使影片呈现出怪异独特的风格。
影片在空间造型设计上也十分精细。
拿最终审判地——史蒂芬家居住的房子来说,史蒂芬一家的首次出场便是在家中,一个从窗外拍摄餐厅一家人吃饭的推镜头,画面呈低调,蒂芬一家笼罩在内,如图一个死亡牢笼,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后在史蒂芬企图通过绑架来结束诅咒的剧情中,影片同样出现了这一人物主体被框住的画面,不同的是此时史蒂芬看向窗外,而镜头逐渐从室内近景拉向室外被束缚住的全景,暗示史蒂芬一家永远无法逃脱少年马丁的诅咒,并最终只能接受审判的命运走向和结局。
且每当有人物在房子中谈话时,镜头并不会直接对准说话主体,而是多从另外一个以门槛形成封闭式构图的黑暗空间运动到谈话主体存在的空间,也形成了独特的视觉体验和视觉风格。
场面调度形成独特的影片风格影片中,主角在医院的许多纵深方向运动镜头都采用了独特的拍摄手法,且多以呈直线的跟镜头为主,例如影片开头部分,史蒂芬和麻醉师一同离开手术室并讨论手表的问题,采用前跟的广角全景镜头且留有较为明显的暗角,人物被放置在画面的中部,天花板和地板构成了封闭式的构图,配合暗角形成裹挟之感,两侧的墙壁随着人物和摄像机的移动在纵深方向上不断延申,而广角镜头特有的桶形畸变加强了墙壁向人物倾斜、压倒之势,使得画面充满压迫之感,烘托出诡异窒息的氛围,在接下来在多处医院场景的镜头中,也都出现的这样的镜头。
而医院多以天花板的白炽灯照明,黄色的墙壁反射惨淡的光源,形成偏黄绿的色调,画面变得极其压抑,且配合诡异细碎的音乐,使这部定位恐怖片的恐怖并不同于以往恐怖片惊吓式的风格,而是在其平淡的画面之下细细蛰伏,如同一条盘旋在暗处的蛇,不会突然给你致命一击,却又时时刻刻令人头皮发麻。
在一场重头戏中,打破常规的场面调度同样也加深着影片这种独特的恐怖体验。
马丁首次来到史蒂芬家做客,象征着复仇的正式开始,马丁走向门口,而镜头则朝相反反向移动,提供了一个上帝视角,紧接着,马丁敲响门铃,史蒂芬的妻子出现,画面依然呈远景,二人站立在逆光的黑暗之中,并没有任何的面部特写和展现人物状态的镜头,二人对话皆以画外音的方式呈现,画面显得古怪、诡异。
音乐的使用体现主题意蕴音乐向来是惊悚片即恐怖片主要的视听元素,然而在圣鹿之死中,音乐的使用则显得节制却又无比精妙。
影片大部分时候没有背景音乐,音乐的空白使得观众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人物的对话和叙事当中,同时放缓影片节奏使其更贴近生活,为重要情节蓄力。
而在需要音乐烘托诡异氛围时,多采用弦类乐器发出的细碎、尖锐刺耳的声音,如同玻璃碎片相互摩擦一般蛰伏在暗处,符合影片平淡之下细流涌动的叙事风格和效果,令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同时也具有宗教主义的韵味,同影片本身的故事来源——古希腊传说相呼应。
而仅出现了两次的音乐被巧妙的放置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且都是宗教主题的歌曲,首尾呼应,体现导演的创作思想和影片内涵。
影片开头,舒伯特《圣母颂》的ff大调圣母掉葛缓缓响起,圣洁和合唱赞颂着爱与赞美,体现贯穿全片的宗教色彩和关于“罪与罚”的寓言故事一般的叙事结构。
在最后的审判中,不断升调的尖锐音乐将气氛烘托至高潮,紧接着,音乐消失,留下低鸣,三声枪响,小儿子的鲜血从心脏流出,《约翰受难曲》随着推镜头缓缓响起,“祈求上帝差遣天使,在我们生命将终了时,接收我们的灵魂,使我们能看到上帝的荣耀。
”,终曲的主题是“基督在拯救中所得到的胜利”,最终,心灵最为纯净的小儿中同神话故事的女儿一样,成为了祭品,以纯净灵魂的牺牲,换来内心污秽之人的苟活和永远的愧疚,少年撒旦完成了他的复仇。
Telegraph 的影片人Robbie Collin 这样评价希腊的怪才导演Yorgos Lanthimos: 他是Chris Morris (英国黑色喜剧导演演员)与Luis Buñuel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导演)的结合,或者说是一个更会讲笑话的Michael Haneke (奥地利导演: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40988/),这句评价再恰当不过。
看《圣鹿之死》时,我想到了《趣味游戏》(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6548/),看他上一部的《龙虾》我想到了《朦胧的欲望》(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071/)。
冷静,晦涩,讽刺,荒谬,离奇,这是我能想到的关于本片的形容词。
影片开场是一场真实的心脏塔桥手术。
那个硕大的跳动的心脏属于一位来自佛罗里达的美国人。
男主角(Colin Farrell)扮演的是一位成功的心脏手术专家。
他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美丽的妻子(Nicole Kidman)和两个可爱的孩子(由Raffey Cassidy 和Sunny Suljic 分别扮演)。
他们平静的生活在Colin 认识了他之前病人的儿子(Barry Keoghan)被打破。
这个丑陋又奇怪的青年人不断骚扰着医生,他相信是医生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打破了这家人平静的生活,事情渐渐变得越来越糟,直到有一天,他告诉医生,他们全家将会受到一种邪恶力量的报复,除非他亲手杀死自己两个孩子中的一个.本片的片名主题源自于希腊神话《伊菲革涅亚》,她被他的父亲阿伽门农作为牺牲品奉公给了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
因为他之前冒犯了她。
在祭坛上,祭司卡尔卡斯挥刀斩向伊菲革涅亚的颈项,但她却在那一瞬间消失无踪,由一头公鹿取代了她的位置。
在本片中,那个有着一头可爱长发的小Bob 最后变成了那头圣鹿。
本片的现实意义当然不局限于“两个只能活一个” 这样的选择, 当这个可怜的医生背负了太强烈负罪感时,他的错觉让他杀了全家都不足为奇。
我想导演更大的意图在于让观众和他一起体验观看本片的过程:冷静,晦涩,讽刺,荒谬,离奇,那种想逃离又逃不开的感觉,我形容不好。
就像当年看完《趣味游戏》好几夜都没睡好。
最后看到采访 Colin Farrell ,他评价那位长相奇怪的演员Barry Keoghan (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60874/)说他会是明日之星。
他天生有一种丑陋又邪恶的气质,让我想到了Paul Dano 在 《囚徒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92859/)的表演。
希腊雅典导演的爱尔兰英语电影 基督教宗教氛围下的敌基督的异教电影 如今希腊基督教语境下圣经中关于上帝要求亚伯拉罕献祭儿子 以测试其信仰忠不忠诚的变态故事的异教新变体 但其根源却是在早于基督教圣经神话的古希腊神话的众神(是荷马史诗吗?
我记不清) 在特洛伊战争爆发时由于攻打特洛伊的希腊方首领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其人一向自大又自私其不小心或故因贪心杀死了本该献祭给掌管大自然荒野狩猎复仇瘟疫死亡的女神:阿耳尔忒弥斯的牝鹿而得罪了这位女神引发神罚结果他的舰队被逆风困在了奥利斯港为了获得这位女神的原谅阿伽门农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作为祭品献给了阿尔忒弥斯最终才得以解困 圣经旧约的故事与古希腊神话形式类似但内核完全不同 基督教故事侧重信仰和牺牲希腊神话则关于复仇和公平而本片则在两种内核之间跳跃平衡 其表现了更多基督教或敌基督(撒旦)的特质 是一部很好的典型宗教题材悬疑惊悚恐怖电影 鉴于宗教(异教)题材电影被我越看越少给个满分吧 这个即使没有宗教(正教) 仅仅是当成一部巫术灵异电影 也是氛围拉满依旧可以给满分 ——《圣鹿之死》蓝嘴角2022 7 29 1:21与观圣鹿之死后
鉴于导演一贯的作风。
如果把父亲这个角色看成是政..府。
那么马丁死在手术台上的父亲,就是政府当年操作不当(或者是失误)埋下的一个雷,尽管父亲小心翼翼地绕着这个雷,但规律不会放过他。
规律代表有因必有果,代表只要你进入某种人类群体的实体形式(比如国家机器操作),有些失误是必然会出现的,而这种失误带来的后果也是必然会出现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后果的出现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马丁不代表撒旦,也不代表恶魔,他在这个影片里代表“规律”。
当马丁告诉父亲,后果来了,你必须在你的儿子,女儿,妻子里选一个牺牲,才能保全其他人。
父亲以为无视马丁就会没事,后来他以为把马丁干掉,大家就会没事,马丁说了:你应该清楚,你干掉我,只会把全家都赔上,你不要犯傻。
规律就是规律,父亲造成的过失,后果一定会出现,是无视规律,让全家(国)人民都进坟墓,还是牺牲其中一个呢。
影片设置父亲这个角色不会死。
儿子,女儿,妻子必须死一个,否则全死。
父亲是“元凶”,为什么他偏偏不会死?
因为政...府当然不能(会)死,政...府犯的错当然是其他群体(阶层)来买单。
妻子虽然也属于家长的这个楼层,她只是配合父亲的存在的一个角色,她帮父亲管理这个家,看好孩子们,但她不是家里的话事人,她不是一家之主,她喜欢单纯无害,懵懂无知的儿子,不大喜欢心机多多,风往哪吹就往哪倒的女儿,她本来是充满正义感,不信邪,不向父亲低头的。
后来她发现马丁(规律)说得对,不牺牲一个的话大家(包括她自己)都得死,在求生欲面前,她选择低头,甚至去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我们还年轻,还可以再生。
总好过大家都没了。
女儿向父母求死:让我来死吧,牺牲我拯救大家,父亲,我可以为你去死,我以为你去死而荣光。
她以这种方式倒逼父母。
转眼又跑去囚禁了马丁的地方谈条件:让我活,我就放你走。
最后父亲选择把儿子女儿妻子绑在三个方向,自己蒙上眼睛转圈开枪,打中谁,那是命。
这个设置很有意思,明明牺牲的肯定是那个最无辜最单纯的儿子。
为什么要这么设置?
看上去更显得父亲(政...府)是无奈的?
为什么不采取抽签呢?
谁抽中谁倒霉,那更显得公平,更显得是自己选的,怨不得别人。
说明主动权还是在父亲手里的,说明该牺牲的那个一定会被牺牲,一定是由父亲来动手的。
规律就是规律。
当我胡说吧。
看到中途,电影用不可能的情况来阐明人类可疑的恐惧,但结果却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惊悚片,这部电影提出的问题没有很好的答案,将我们置于非常可怕及其奇怪的境况之中,对一个美好的未来几乎毫无希望。整个演员阵容以及细节和构图惊人的表现,2017最爱之一。
最大的看点和“乐趣”在于,利用一切最现代的元素(环境、道具、配乐)以一种看似莫名其妙、玄而又玄实则几近完美且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如法炮制出了一个颇有古典韵味的神话故事;褪去这层外套,影片意蕴将大打折扣。与此同时本片也以一种近乎先锋的姿态再一次向同仁们指明了电影艺术将来的一条可行道路。
不会再看Yorgos Lanthimos 任何片了。
太过寓言
一报还一报的思路颇符合国人朴素的哲学理念,然而具体实施的方法总让人觉得怪怪得很不舒爽,受害者变加害者,冤屈加诸于不相干人员之上,整个事件的性质就不再那么光明正大理所当然,再加上男孩怪异或者说是丑陋的长相,更容易带歪群众的三观。至于其他揭批讽刺中产阶级什么的倒是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了
不管你多么讨厌受害者,他也会得到他应得的那份正义。上帝就是这样散播仇恨的。
由于缺少必要的基督教文化知识和氛围,对影片的理解与共鸣就少了许多,只是制作者的精巧、地道的专业视听技能值得尊重。
一开始很好,史蒂文一家看似和睦却像人工智能一般相敬如宾的家庭生活挺有意思的,直到男孩说明了身份和意图后,整个片子就开始莫名其妙胡扯一通,故作高深,推给网友来大显脑洞解释其高明之处,在我看来就是极大的败笔。电影类型应该加上奇幻这个属性吧。
音效让人憎恨这部电影
3.4分。
哦,假如我是Colin Farrell 的话,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直接一枪打死导演,和每一个动辄要扯什么古希腊神话的影评家。
闷片
6.0/10 分。《龙虾》导演兰斯莫斯新作,感觉怪怪的,后来才知道,导演或者“希腊诡异浪潮”的最大特点——“毫无感情的表演”,演员基本上以冰冷语气语调说台词。。。前三分之一都在铺垫,后面开始比较诡异,神话、宗教隐喻,晦涩难懂,感觉整体比较无聊,但节奏音乐镜头等还是可圈可点的。。。
专门维基了一下“欧里庇得斯式悲剧”
不把故事说清楚没有比较酷哦~
前面真的很棒,结尾收的一般般
《狗牙》>《圣鹿之死》>《龙虾》。兰斯莫斯的片子每部都打三星最多四星,可还是很喜欢很喜欢他的导演风格,耐心等着他拍出超惊人作品。
很惊艳,说实话我觉得比龙虾更出色,摄影配乐剪辑概念先行的范儿在延续,而这次的故事更简洁冰冷,公正:犯错接受惩罚。
中产阶级焦虑生成为古希腊悲剧与其古典式构图,或者说,好莱坞化的兰斯莫斯在科学主义解体的状况下构建当下欧美右翼危机之寓言,更为拉康的读解是:在那些陌生化的怪异透视与声音效果之中,《圣鹿》嗅到了镜像审视与想象界在惯常语境下的神圣结尾:一个男性(父亲,丈夫)权力的戏剧高峰昭然若揭
今年第一部,最喜欢的一组镜头就是电梯缓缓下,一个上面的俯拍,刻意拉远的镜头、声音巨大的配乐、阴暗的色调,正好看的时候在吃东西,第一个镜头就被恶心到了。反正宗教什么没太懂…只知道那个讨好父亲剪头发的儿子最后还不如想背叛父亲逃走的女儿…值得思考的还很多 去补课希腊神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