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对待……病痛中的老人……,应把我们送去泥巴和坑道中。
这是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来自于老态龙钟的雷诺阿。
很特别的一部以人物名字为题目的作品。
虽然影片自始自终雷诺阿这个人物仅仅如同一个时代或者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存在而存在,很多的故事放到了他身边周围的人物。
但这就是法国人拍传记类影片的考量,也是法国观众希望获取的感受,同样也是他们对待一个艺术家接纳的胸怀与认知的初衷所致。
老雷诺阿的一生都在作画。
不像梵高那么跌荡折腾,不像高更那么戏剧性,他从画盘子的人开始怀抱着一种使命感一般的拼命画画。
甚至自动排除一切干扰,连跟家庭的联系都不那么紧密,一切交付与妻子打理,乃至于和三个儿子的关系都不亲密。
很多人谈起老雷诺阿,也都在苦恼这位如此中庸踏实的画家实在是没有个性亮点可以引人眼球的,他的爱情故事也显得那么简单朴实——获得以为超级好太太,简直是作为画家的顶级理想一般,帮他料理了所有事情,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不需要的时候避开,留下独立空间给她作画。
在这个故事也很多突出展示了这个部分,尤其是画家看着女模特Andree的画的时候说,他一声都画得和孩童一样。
也借导演雷诺阿的话说“他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他就是一个画盘子的,也不许人家叫他艺术家”。
当然看得出来作者很想draw a picture关于父子四人的微妙关系。
但是很只有一个片段,以至于无法窥见全貌,得知缘由。
老年的老雷诺阿饱受关节炎之苦,但是即便想到过自杀,也要为了画画而努力,节省每一分力气来画画,要画到生命枯竭的那一刻。
"我放弃走路……它用尽我所有的力量,保留这些力量能让我画些画"“当你不能用手的时候”“我会用我的屁股画画”而在最后jean重上战场的时候,他费力自己站起来拥抱了他。
“不要做傻事,孩子”“你也不要,爸爸”对于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模特Andree,最后嫁于Jean,撺掇导演卖画家的画来拍电影。
虽然我很激动,但是观影时候一个弹幕战实在是太难看了,瞬间觉得还是应该修炼一下涵养。
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总是有金黄色的阳光打在他们身上,像是充满希望。
适合在安静漆黑的夜晚观看。
讲述一个画家的晚年生活,一个美丽的模特出现在他的世界,被病痛折磨的雷诺阿依然坚持作画,也不能说坚持,他只是发自内心的去画。
他居住的地方像是与世隔绝,寂静而荒凉,只有树叶沙沙地响~ 剧情很散,这部更像是一部散文,丧而美。
有一些台词爱了: 安蝶回答在哪里工作这个问题时说: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我是一个艺术家 安蝶给尚涂上口红说了:我的小婊子,你真好看 雷诺阿在医生的逼迫下站起来,他说:我放弃走路,它用掉我所有的力量,保留这些力量能让我多画些画。
医生说当你不能用手的时候…雷诺阿说他他会用我的屁股来画画。
但是雷诺阿最后和儿子道别时还是站起来拥抱了儿子。
当安蝶吃了那颗梨时,尚说:你正在吃掉老爸的模特儿,我能理解,雷诺阿的画让人想吃掉。
很喜欢那个片段,安蝶骑车路过那条路,路边是一些狼狈的受伤的士兵。
他们形成对比,安蝶显得格格不入,她的美丽和残酷的战争之间的对比。
或许她让人们想起世界也曾美好。
还有一个儿子回来后雷诺阿鼓励儿子的,一段话,大致就是雷诺阿以前是画陶瓷的,因为事故他不能继续画盘子,但是他却开始画画了,如果不是那场意外,他也不会成为一个画家。
总体来说还不错,虽然剧情散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但是他还是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促使我看完了,而且还是意犹未尽的感觉。
画面撑起了半部电影,提升审美必看。
和同时代的印象派画家不同,奥古斯特﹒雷诺阿是一个对婚姻和家庭都绝对忠诚的人,影片中屡屡被儿子们提起的嘉贝莎拉不是雷诺阿的情妇,她是他妻子艾琳的表妹,也是他雇佣了15年的模特。
雷诺阿出身贫寒,学得绘画技能后在巴黎靠给委托人绘画肖像画为生,他的委托人多是些有钱人家的太太,太太们华贵的衣饰需要在画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雷诺阿凭借高超的技法做到了,但是正因为作品过于写实,或者说过于细致地描绘衣物的款式、质地和光泽,雷诺阿的作品被评论家们批评,说那是时尚版画,是美女写真……总之不是美术意义上的肖像画。
影片中的雷诺阿和让在河边有一段对话,大意是说,现在的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画画,不需要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花头。
雷诺阿说这番话既有自我解嘲的成分---此时的他既有风湿病、关节炎,又中了风,手指根本无法灵活动弹,能画画已经是靠他钢铁般的意志在支撑了,追求纤毫毕现那是要他的老命;也有对过去画的那些“时尚版画”的揶揄和嫌弃。
结婚富裕之前的雷诺阿除了画阔太太,更热爱画那些让他感到“快乐、阳光的”生活场景,比如:《红磨坊的露天舞会》、《都市舞蹈》、《布吉瓦尔的舞蹈》、《雨伞》、《散步》等等,这些展示巴黎年轻人日常生活的题材,在雷诺阿的笔下,充满了愉悦、活泼的气息,影片也借雷诺阿的口说了出来:“既然那让你感到快乐,那么,就去做吧。
”他从来不画黑暗世界里的题材,宗教题材也不碰。
《La Promenada》(散步)画于1871年,现收藏于洛杉矶盖蒂博物馆1898年雷诺阿一家离开巴黎,来到巴国南部一个叫“滨海卡涅”的地方,从此他们定居在那里,一直到雷诺阿去世。
那里的家-科耶特庄园,于1960年被正式作为雷诺阿美术馆对外开放。
不知道是不是定居海边见多了身体暴露的浴女,加上病痛的折磨,雷诺阿一改以前的做派,爱上了画女性的肌肤和身体,说“”那些肌肤最容易接受阳光,让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
”雷诺阿大概在1898年得的风湿病,1911年中的风,妻子艾琳在1914年去世,影片的故事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讲起,描绘雷诺阿晚年时期的创作状态和生活。
妻子艾琳同样出身贫寒,是一名纺织女工但是她给雷诺阿带来了下半辈子的财运。
1891年结婚后的雷诺阿财运开始亨通,作品接二连三得到画商们的青睐,从此告别了贫穷,更在1898年到海边购买了房子,即后来的科耶特庄园,当上了仆人们嘴里的“老板”。
但是雷诺阿并不擅长处理财政大事或者家庭琐事,家中大小事务都是艾琳在打理,所以儿子让责备父亲一辈子都躲在母亲的身后,是有原因的。
然而不管是病痛也好,妻子的早逝也好,儿子执意上战场也好,模特儿玩失踪也好,通通熄灭不了雷诺阿对美术的热爱,连画笔都握不住的他,靠用绑带把画笔固定在手里,他没有怨天尤人,依然是好脾气,更没有残疾人兼艺术家的怪癖和毛病,这一点从女仆们对他的态度可以得到证实。
相比之下,儿子让就没那么清醒了,此时的他不知该何处何从,要是没有安迪这位缪斯的启发和鼓励,也许电影史上又少了一位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大师。
得不到雷诺阿的重视,得不到让的理解的安迪狂躁愤怒,她对电影有着单纯而朴素的憧憬,但是让的导演意识还没有萌芽,更没有成长,所以她注定是要失望和伤心的。
更令人伤感的是,十几年后,他功成名就,在影坛大放异彩,而她和他离了婚,从此查无此人,就连资讯随手可得的今天,也找不到有关她的只言片语,更遑论照片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导演吉尔﹒布尔多出生于1963 年,他的出生地距离科耶特庄园也就是雷诺阿美术馆不远,他从小就对印象派和雷诺尔耳濡目染,对印象派有着深刻的研究和了解,这部影片的画面、色彩十分接近雷诺阿的作品格调,所以我相信导演是无意识的,不是刻意模仿。
PS:影片其实有点闷,如果不是对雷诺阿或者印象派感兴趣,应该不怎么看得进去。
有人说,观看法国电影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体验过程。
我想,大概是因为法国电影中包含了太多的元素,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各取所需,但总能寻觅到令人着迷的美丽。
安蝶乍看像一个美丽的花瓶。
但是逐渐感受,发现她有着女权主义者的新思想,有着不甘当model空耗生命、不被尊重的反抗,有着追寻梦想的勇敢与激情。
她像赭红色的阳光一样明媚。
相比之下,皮埃尔·雷诺阿显得老态龙钟,让·雷诺阿消沉又懦弱、犹豫不决,可可则带着少年未脱的稚气与叛逆。
皮埃尔·雷诺阿的晚年生活似乎是在苟延残喘。
多年的情人的离去、妻子的死亡、儿子们的离去、陌生和疏远、缠身的病痛被时代潮流裹挟的他,渐渐发现了命运的安排。
一生经历的痛苦,令他感到生命的无趣与绝望。
唯有在作画的时候,美好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生命便只剩下鲜艳的色彩,鲜花、青春的胴体、明媚的阳光,没有一丝黑色掺杂。
痛苦过后,留下的是美丽,也是一种表达与释怀吧。
让·雷诺阿出场带着战争中青年人的沉郁和低迷,战争的残酷全在他眼中、心中。
因此,他犹豫不决,明明想逃离,却放不下战友和责任。
被安蝶的激情和美好所打动。
他实在是一个有点老实、深情的角色,最后竟然真的信守了承诺,让我确信了他和安蝶的真爱。
赭红的色调、明媚的阳光、流动的色彩、在风中汹涌的海浪和林波,淡淡的叙事,含蓄的诉说,人的一生的心态和情感,都在这里了。
我不懂它要表达什么,又似乎懂了。
艺术,本就是经历过痛苦,才能留下美丽。
不懂艺术的只需要知道,这老头是个幸福的老头就行了,在绘画界人送外号:幸福的画家。
说2个段子他的画到处洋溢着幸福,自己本身长相很严肃的人,但内心却很温柔,导致当时他身边有很多女性相伴,有个女明星很喜欢他(按现在的审美也算漂亮吧),雷诺阿给她画过一副肖像,画的名字叫:珍妮 莎玛丽,你们去感受下那个女人的目光(・∀・)。
还有幅画是画一个少女的,那个少女本来是模特,但后来女孩睡着了,雷诺阿来了后,保姆想要叫醒这个女孩,但雷诺阿制止了,说她现在就是最好的模特,后来女孩自然醒了,看到雷诺阿后很不好意思的说:“抱歉,我睡着了”,雷诺阿笑着说:你摆的姿势很好,我已经画完了。
那幅画的名字叫:sleeping girl aka girl with a cat纯手打,算是科普吧,他二儿子后来去拍电影了。
电影背景好像是战争时期,我只看了一遍但是,电影中的人物是不喜欢战争的,但是却坚强的保持住了自己的心,没有看到惨烈的战争画面,只是一带而过,但是,却能体会到,电影中的人还是美的。
仍在坚持自己选择的,自己想要的看不到他们的挣扎,画面一直都很美,也许这就是真正的常人与大家的区别吧就应该传递美,传递好的东西,值得记忆和留念的东西。
女的被遗忘和匿名,男的成就了好莱坞各项荣誉。
闷。
夜行的火车,硬座车厢加到不知第几节。
肤浅快活的年轻姑娘,带着口音,眼睛亮闪闪。
不规划的人生,嗯,婚姻不应当是,找个靠谱的男人草草过一生?
喋喋不休的中年男人,谈吐跟穿着一样体面。
老练的世故,所以就是大叔的魅力?
睡着的英俊男人,来自智利,有迷人的眼睛。
满身香皂混杂香水的憨厚同伴,异乡让人友善。
The more we talk,the less the words mean.
在周二晚上的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播的电影,当女模特在镜头前脱下上衣,赤果果地.....周围同学“吸吸”的吸气声,第一次这么直接地在教室里看到这么香艳的场景。
不懂艺术的我有点想不懂为什么画家总喜欢画裸体呢?
影片颜色应该是复古的油画色调,小溪,斑斓的树影,女模特衣着是鲜色的,暖暖的。
不太懂光影效果,但是总体感觉起来是“澄澄”的,温润。
整部片应该是围绕印象派画家—-雷诺阿老年生活展开的,夜夜在病痛中呻吟,夫人早逝,大儿子在战争中丧生,二儿子因战受伤,小儿子的不能理解,还有和女模特之间的“冲突”;二儿子和女模特的情愫......印象深刻的画面:其一,就是二儿子尚对女模特金蝶(在吃红苹果)说:”你把老爸的模特给吃了。
也难怪,雷诺阿的画总让人想吃掉的冲动。
”“你想吃掉我吗?
”大胆随性的女模特。
其二,女模特在雷诺阿旁边作画“我画得像小孩子一样。
”那位艺术家说“我一生都在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
”【刚好老师在上课前给我们普及了小孩子涂鸦和艺术家大作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艺术家是有意识作画的,笔触很坚定。
而小孩子则是把全部颜色都涂一次,然后再铺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小孩子,透明的小孩子,无论哪个阶段,都想像小孩子那样心无杂念,自己喜欢的,凭直觉就去做了......不能理解小儿子为什么要把蓝色的颜料粉吹到酣睡的女模特的裸体上???
电影看了不少,写影评我总是渣渣,总是根据自身的经历去看问题,挺狭隘的。
志在分享,笑笑.....
比美更美的,是在眼前被活生生摧残的美。
——波德莱尔片子想讲的,大概是被摧残的美与在现实中无法纯粹的美。
这也是小儿子从周遭体验中得到的直觉反应与影片中评论家对于雷诺阿的评价。
其画里美好的肉体中暗示着衰败的肉体,但正因为如此更显绝望。
在美中得见摧残,又于摧残的绝望中以美缓解绝望,却疲于现实中美的毁灭的不可抗性,只有疯狂地追求着美。
结尾,雷诺阿在窗前凝视着婴儿,想要回到对色彩、肌肤、母亲的肉体(也是每个婴儿出生第一次所见的肉体)最本真的感受,从美的绝望循环中得到解脱,重溯到没有"美"这个概念却能感知到美的状态。
然而,只有死亡在等待着他,或者他的儿子,也还有我们。
死亡能不能等待美呢?
遗憾的是,死亡和美的关系却没有继续探讨下去。
囿于题材的选取,该片不能承受更深层次的美学与哲学讨论。
一点薄见。
也许和我最近的心境有关,《雷诺阿》这部电影令我心绪平和。
绝美的艺术性电影。这部电影的美学魅力足以让你忽略它粗糙的剧情而沉溺于这油画般的绝美视觉享受中。
让打开窗子看到隐藏在树林后的那片深蓝色的海真美啊,想看一次全景。还有受病痛折磨之后的雷诺阿躺在床上说,痛苦之后,看到的是美丽。
画面蛮好,姑娘漂亮。
女主的身体真美
女主角真的是我最讨厌的一种类型了- -
竟然是双主角传记……
叙事如温吞水一样让人昏昏欲睡,画面如同雷诺阿的油画一样美。
像圣埃克苏佩里说的热忱。
油画质感,空洞人物。
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名垂艺术史和电影史的两位大师、父与子、暮年和早年,以安特莉为核心构建某种结构上的对称。她是爱,是缪斯,是勃发的生命力,作为奥古斯特的模特直接催生了其遗作《浴女》系列,又作为让的妻子和御用演员主演了包括其处女作《水姑娘》在内的一批早期影片。然而即使如此传为佳话的爱情也仅仅持续了十年,最终以两人的分手为结束,不免令人唏嘘。摄影是亮点,甚至有几幕明显参照了奥古斯特•雷诺阿的画作。
美炸 用水中浸染开的颜料来比喻暗生情愫太动人
画面很美。但缺少故事性。老年人的样子,也还是不要拍的好,毁了崇拜者心中的形象。
当作看画……
风景和人物很美,摄像很美,通过大量的模糊来让观众感知画面的色彩,景深效果用的也很棒。女主长相和身材都很美,可是感觉她挺拜金和水性杨花?剧情有些不行,简介里的都没表现出来。
看画面就好
引起我了解了雷诺阿,爱情很神奇,他喜欢一个老女人。
这个电影名字应该叫老年雷诺阿日常,青年让·雷诺阿日常以及他未来妻子的不正常。100多分钟全是接不上的片段没点儿节奏感(也就临收尾有所改善)也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怪不得大家说片子颜色好棒,因为想不出别的能说的了。另外,如果翻译水平有限就请别发布资源了害人害己。
画面真的很美
风景很美,喜欢法国乡村的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