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饱满的情节,王全安的本子越来越好了,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悲天悯人,死亡濒临并没有被滥用,而是一个寻找自我的契机,讲述着小人物如何看透彻自己的生活。
当然仍旧带着骨子里的宿命调调。
冬游北戴河的设置显得特别有意思,很另类甚至显得有点冷幽默,但是却很恰当,其实满足就那么简单。
纺织厂 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父母长大的地方 祖母外祖母奉献出青春的地方 用兄弟的话说 我是根红苗正的一厂人陕西导演 西安拍摄 陕西方言 一切给了我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取景在西安纺织厂 没有来咸阳 开始还传说回来一厂拍影片开始让我很兴奋 熟悉的场景 一厂没破产前 每晚风轮电视台会播放企业新闻 余男的工作性质应该是织布工 如果我没有看错 和妈妈是一样的都是上个世纪初期成立的纺织厂 经历了共和国的最初岁月 为GDP之类的贡献巨大 厂房 澡堂 下班 勾起很多回忆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转型 让这类国有企业纷纷破产 那个年代也就结束了影片女主角所面临的问题我很熟悉 双方都在纺织厂上班 家里给孩子无限期望 每个月累死累活那点工资 家里不算富裕 但也平淡的温暖 不敢遇见个大事 买房 看病 会要了纺织厂工人的命 前几天看凤凰的节目 鞍山的煤矿企业倒闭 当年的国有大企业 说没就没了 工人对企业不舍 他们的青春 闾丘说 也许 在我们政府有能力的时候 可以给这些社会大发展下的牺牲的人的利益 做个补偿之后的故事 跟纺织厂并无多大关系 有关爱情 婚姻 有多少人是只为结婚而结婚 为的只是有个依靠 有个家 有个孩子 他们叫 过日子 这里 感情的成分不必太多 爱情是奢侈品 但我觉得 很失败 整个影片 细节并不是很好 突出 吸引我的 只是“纺织”二字 没有看出在大变革的时代中一个女工的命运 PS 余男的妆扮 部分有些时髦了 纺织厂的女工 是没有那么多心思很资金去打扮的
《纺织姑娘》中的余男是悲哀和无奈的,但是她获得了导演给她的一抹温情。
在这样一部看上去略微显得枯燥的电影中,导演的温情几乎是打在每一个画面上,然而又那么克制。
略有瑕疵的是:里面有些情节显得不那么可信,韩国恋人大冬天跑到北戴河看海……李莉的疾病发展过程被大大柔化了,白血病实际的痛苦估计远超电影的表现,不过这一类绝症电影表现得太残酷对于观众来说是过于强烈的考验。
电影最大的特色是在克制的情绪中,三个主角的状态和故事都表现出充分的多义性和含混,作为观众很难对李莉的婚姻与前男友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因此也不容易生起明确的感情方向。
每个人都处于这种犹疑之中。
李莉讨厌她的老公,老公知道,但是最后卖了房子,投入到绝望的治疗中,李莉该如何想他呢?
她心中割舍不下的那个文艺青年,似乎也不是个大丈夫,男子汉,让人喜欢不起来;李莉自己这一生,稀里糊涂,美貌,忍耐,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没有让她真正得到幸福。
在除夕夜的烟花中,她死了。
她的灵魂从床上起来,看着烟火,该如何回忆自己的一生?
最后这个镜头实在令人销魂……电影很残忍地把一个在社会中无足轻重的悲剧摊开来,大量的眼光又充满温情,那个叫做“李莉”的姑娘(中国有多少叫做李莉的姑娘?
),是这个蓝色星球上一滴刚刚落下的泪水。
补充一句:三个主演都非常棒,无论是美丽的余男还是两个平庸的男人,表演无可挑剔。
另外问一个小问题:央视大裤衩的修建是2005年左右了,那个时候西安的歌舞厅还像电影中的火凤凰歌舞厅吗?
总感觉不至于……
西安东郊有一块特殊的区域——“纺织城”,它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只因这里有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以及西北第一印染厂,也不知道从那一天起,“纺织城”成为了这个方圆5公里特殊区域的名字。
那里曾经是西北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曾经的辉煌和后来的衰落,很多西安人都看在眼里。
影片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主人公李丽是一名的纺织女工,一如她的名字一样普通平常。
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厂子濒临破产;她性格倔强,为了几十块钱和工资科人争吵;只能带着儿子去单位集体澡堂洗澡;下了班带儿子去学钢琴,和很多中国父母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却累得靠在沙发上睡着了;老公提前下岗,在小市场卖鱼……一切都让你清楚的意识到这是一个真实的小人物。
这样平凡普通的生活一样少不了波澜,李丽突然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知道病情的最初日子,李丽变得很消沉,也曾试图自杀。
后来她决定到北京寻找初恋男友赵鲁寒,或许这还算是她生命最后那段日子一个不大不小的心愿;和赵鲁寒一起去了北戴河后,了却最后心愿的她再次试图自杀,对生活仍有留恋的她还是抽回了即将迈向死亡的那条腿。
这一刻,对于李丽来说是她短暂人生的一个折点,同样被巡道工追赶的镜头,在片尾再次出现的时候,李丽的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
在首映礼上王全安说到:“如果一个人能坦然面对死亡,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
”,我想李丽在那一刻的内心是豁达、敞亮的。
新年到了,深夜,远在北京的赵鲁寒孤独地拉起多年未动的手风琴,同时,身在西安医院病床上的李丽终究还是停止了心跳。
可是导演对片子结尾的处理却又不让人感觉那么悲伤。
镜头中,李丽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焰火……结尾字幕出现,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全场响起了掌声,希望这掌声都是发自观者内心的。
这是一个生命与爱的故事,整部片子其实也是一个社会角落的缩影。
身旁的一位大伯问我们年轻人会不会喜欢这样的影片?
听没有听过片子里老的苏联歌曲?
那一刻,他的眼里涌动着泪花。
在那个不大的剧院里,彼此陌生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共鸣。
我想,这就是一部好的文艺剧情片的魅力,能让我们去思考人生,面对人生。
王全安说:“当一切正常的时候,你很容易处在一个混沌的状态,你不认为什么会结束,你以为生活是无穷尽的,但其实不是,结束可能一下子就到来。
例如我们说北京人可能从来不会去天安门,但很多外地人反而去过,人很容易无视你身边的东西,轻视这个东西”。
因为血癌,李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情。
影片首映那天恰巧是西方的感恩节。
我们真的应该珍惜拥有,感恩所有。
影片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片段:镜头一:车间里,机器运转声轰鸣着,李丽站在前排机器前,身后纺织机整齐划一排列着,鼻血再次不经意间流了出来,李丽随手拿起口罩擦拭(这也是电影海报截取的镜头,焦点在李丽身上,背景虚化,想起摄影上的构图)镜头二:休息时间,李丽和工友在车间外聊天,末尾镜头上抬,破旧的厂房窗户上的棉絮随风飘摆 镜头三:李丽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寻找十年前的初恋男友赵鲁寒,在印染厂车间里,镜头从李丽身后的背影猛然切到前面镜头四:赵鲁寒在机器旁打盹,面色略显苍老却仍显露出一丝书生气,李丽有些怯生的用手捋捋头发,未作过多的停留,进入下一个镜头,在一个火锅小店,透过凝结着水蒸气的玻璃,摄像机自右向左缓缓移动,李丽和赵鲁寒面对面坐着镜头五:李丽和赵鲁寒并排坐在开往北戴河的大巴上,阳光透过车窗洒进车里,身后的游客有的打盹,有的望着窗外,有的表情木讷。
赵鲁寒说昨晚没有睡着,想不通为什么一封信都没有收到,李丽对赵鲁寒说:“时间都过去了,换不回来了”镜头六:冬日的北戴河游人甚少,海滩上空空荡荡,镜头面向大海,远处李丽旅行团的大巴车穿过画面镜头七:赵鲁寒去旅社寻找李丽,可是李丽已经不告而别,空荡荡的走廊上,赵鲁寒呆呆站在那里,满脸失落镜头八:李丽躺在铁轨上试图自杀,镜头沿着铁轨自右向左,火车从远处渐渐驶来镜头九:李丽被巡道工训斥,拎起包跑着,肩扛机在李丽前面不断后退,微微颤动(同样的镜头在片子后面再次出现,不过随着镜头慢慢远去。
李丽的脸上露出放松的笑容)镜头十:下雪了,远处的演出台上,厂里的合唱团在排练着《雪球花》有没有人能把这首曲子和儿时的一款电子游戏联系起来,台下一片雪白镜头十一:厂子倒闭了,男人们成群结伙骑自行车带着老婆们去黑灯舞厅陪人跳舞挣钱,一路上有说有笑,突然间有人带头唱起了秦腔传统名戏《三滴血》中的片段:“家住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之后镜头留下一段“空白”,满地白雪,远处是城中村镜头十二:一个吊瓶在上面晃动着,镜头转向躺在担架车上的李丽,随后再次切换到上面护士和老胡的脸镜头十三:赵鲁寒在地下室翻出落满灰尘的手风琴,深夜孤独的弹奏着,同时,李丽躺在病床上,呼吸机已经去掉,心跳检测器传出长鸣声。
赵鲁寒靠在床边的椅子上已经睡去,李丽起身站在窗前,看着过年远处的焰火
《纺织姑娘》。
6分。
王全安编剧、导演,余男主演作品。
看了几部王全安的作品,撇开私德不谈,他的作品,真的没有一部打动过我。
作为60后一代导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沉沉的暮气,这和70后的贾樟柯截然不同,贾科长的审美明显高级了许多。
但真心话,余男实在是比赵涛更好的演员。
《纺织姑娘》是一个不痛不痒的自我的故事。
余男饰演的纺织厂妹李丽被查出患有血癌,以她俩口子的收入这是必死之症,医生说活不过半年。
于是李丽毅然决然决定在死之前再去寻找一下爱情,找一下当年的初恋问清楚为何当年失联?
没想到原因也简单,初恋当年根本没收到她的来信,一封都没有。
两人无交而散。
这个故事毫无动人之处,它既没有表达时代的缩影,也没有表达爱情的曲折,它甚至也没有表达女性的抗争,它全篇都是“自我”。
和那个年代不知为何成名的导演一样,都非常莫名自我。
十分真诚的一个故事,纺织城,一个特殊的地方。
偌大的厂房成千的机器,李丽轻车熟路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众多看不出谁的是谁的的一堆茶缸中取下自己的,耳朵里塞上棉球,开始了一天按部就班的例行工作,日复一日循环固定如外出觅食的工蜂工蚁般已然麻木,仿佛对所有的事情都接受,却又很排斥,似乎一直在想,又什么都没想,这是李丽的现实,也是属于大多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女浴室中那群坦荡荡的裸体,她们青春不再,肌肉松弛,互相面对却是毫无遮掩和一丝扭捏,因为这也不过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幕,因为每天都在发生,所以自然又真实。
李丽被查出身患绝症,于是瞒着丈夫去北京寻找初恋,了却最后的心愿,李丽问他为何当年一去杳无音信,自己写下的百多封信一句回音都没有;男友却也震惊,自己一封信都没收到过。
两人一起去北戴河看了海,完成了年轻时的心愿。
第二天李丽不告而别,跑去卧了轨,铁路工人赶来阻止,她跑着跑着就笑了,也许是不再害怕活着,也许是想做的都做了,什么也不需要在乎了。
回到家,自己不爱的木讷的丈夫始终深沉的爱着自己,倾家荡产为她治疗。
抵抗和不甘的心让她忽视了身边的爱,临死前,读懂了其中的温情
1,余男、郝蕾和秦海璐是最爱的女演员了(也提到郝蕾和秦海璐,我称之为“躺枪爱”——提到别人的时候,总能想到他或他们的一种爱。
) 2,我要说,余男真好看。
1999,王全安拍了《月蚀》,2009他拍了这部《纺织姑娘》,主演都是余男和程正武。
这是10年整一回吗?
3,又是讲的血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然后医生自取的“难治性贫血”这名也怪有意思的。
),去年徐峥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也是讲的这个病。
4,女警,女护士,纺织女工。
5,这可能是余男拍电影笑得最多的一次。
那么真实好看的笑,让我想她那年一定常遇见了好事儿。
另外,好演员最懂得以喜形表哀情了。
6,方言拍的片普遍比普通话拍的好看。
7,169的余男跳舞真的不咋地,应该不是假装动作青涩,而是真的就不咋地,哈哈!
8,程正武和医生都演得相当好。
那眼神真诚、有度。
9,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伦理争论,没有狗血剧情,却让人愿意记住。
90年代的一座西北城里,一座落魄的纺织厂正以巨大的轰隆声,打算与这个时代对抗告别。
李莉从主任办公室气愤走出,随后跟着主任的拉扯,李莉依旧大步向前走,随后去了员工澡堂。
她叫李莉,是个略有姿色的纺织厂女工,人到中年,孩子7岁。
每天生活翻来覆去,连分针走线的机器,她都可以不看一眼的盲操作。
女工们的生活都是如此,每天最开心的是下完工,跟同事们一起边洗澡,边吐槽领导,八卦家庭,骂骂老公。
她的老公是个退伍军人,少言、木讷、善良,下岗后在市场给人家卖鱼。
加上李莉也不爱说话,夫妻两人每天交流仅限饭桌,爱的表达,是老公给她夹块鱼。
平静的日子要从一次单位合唱时,李莉晕倒说起。
血癌,去医院检查后,医生支走李莉,询问了下丈夫家庭状况,之后也略有沉默。
站在门外听到一切的李莉,除了在卫生间哭悄悄一场,一次自杀未遂后,日子依旧如初。
生命最后几个月,她突然想去找10年未见的初恋男友。
面对李莉要去北京“旅游”的计划,丈夫没多话,隔天送她去车站,也只是象征问问,用不用陪你一起?
李莉带着心里装着10年的地址,去了北京印刷厂,经过2天周转,终于在一个老车间尽头,看到了10年里,她心里装着的男人。
而这个那人并非飞黄腾达,高大帅气,她远远的看着,那个印刷旁一个个头矮小、头发凌乱、意志消沉、打着盹的男人,除了戴眼镜之外,跟李莉老公形象与气质上没大区别。
两人下班后,找了间老北京火锅店坐下,边吃涮肉边聊彼此10年来近况,无非就是小心翼翼问着老公、孩子、工作,当初。
从李莉和男友的谈话得知。
男友当年是他们厂的文艺骨干,会拉手风琴,很受女同志围观,李莉父母嫌弃这不正经,因此反对。
加上男友是北京人,赶上从西北调回北京,两地后两人也没联络。
而倔强的李莉为了报复父母,选择了现在的丈夫。
也间接选择了无爱婚姻。
这十年,李莉从各种挑刺吵个架发泄下情绪,到后来日子长了,架都懒得吵。
这种情况直到李莉父母相继去世,李莉父亲在死前看着女儿不幸福的婚姻终于承认不应该干涉她的选择。
这个迟来的道歉,令一直与父母较劲为生活乐趣的她,开始不知所措,不止该怎么活了。
日子过一天算一天,连个奔头都死了。
别的女工下班后,无论是生活没意思还是赚点小钱,由老公陪着去舞厅跳舞赚钱补贴家,李莉不屑这个,也没那心情,每天奔走在家、孩子学校、单位、补习班之间,唯一消遣是在单位后门抽烟。
对于李莉来说,丈夫就是个合法同居者,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万事大吉。
初恋男友这边日子也没好哪去。
回北京后,2年内知道李莉结婚了,心灰意冷之际,2年后也跟自己女徒弟结婚了。
婚后生活还算平静,就是前几年妻子车祸,撞傻了,经常会不正常。
有个女儿,像曾经的他一样,热爱音乐,一家人住在老旧的筒子楼里。
而更惊讶的是,这次对话才揭穿一个真相。
原来,李莉曾给初恋写过百十封信,初恋一封没收到。
即使在10年后知道上天捉弄,两人也好像也没什么惊讶,或者在精神与物质双重匮乏的生活重负下,人生所有事都已看成是上天的安排。
李莉和初恋男友还是一起去旅游,地方就是初恋男友10年前兴致勃勃介绍的那片海,北戴河。
生活在西北的李莉幻想了10年,海是什么样。
在凌冽的冬日,干涸的北戴河,风景没什么欣喜。
也许风景还是那个风景,看风景的人心情不同了。
从北戴河回来,她要完成第二个目标,自杀。
结果在火车轰隆隆驶来,她从铁道上爬起,抱着头等待火车呼啸而去,随后被铁路工发现,铁路工一遍骂,李莉一边跑,一边笑了。
这可能是纺织厂机器轰隆隆之外,生活中的最大的“动静”。
当初选择男友也好,现在丈夫也好,无论哪种生活,日子都在向前走着,还能奔跑的力气,追逐就是希望。
而让李莉意外的是,从北京回来,少言寡语的丈夫决定把家中唯一财产,房子卖了,给李莉治病。
虽然医生更建议把财产留给孩子教育更有用。
初恋男友从北戴河回来后,从仓库中翻出尘封多年的手风琴,好在除了灰尘,琴还能弹。
曾经熟悉的旋律伴随10年不熟练的手指,竟也悠然发声。
镜头远去,男友独孤而安静地享受着这一刻,或许10年,再见面,他也放下了内心的怨恨纠葛,释然了命运给你安排的剧本。
在即将到来的新年,李莉在病房中苏醒,从没多余动作的李莉,摸了摸熟睡中丈夫的头,站在窗边。
此刻是一年的终结,新年的开始,假如生命重新来过,她会对生活有重新的思考吗?
02这是王全安导演拍的一部西部小城故事《纺织姑娘》,在西部纺织衰落和下岗潮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像浮尘一样漂浮不定。
看不到未来生存法则,又纠结在当下的不如意,加速了李莉倍感窝囊的心理,被体制束缚,被无爱婚姻禁锢,生命无所适从,用一生时间咀嚼报复,用抑郁寡欢折磨婚姻跟自己较劲。
而这是时代的错还是个人的选择呢?
本片中除了李莉之外,另一位女工的故事,可能就是“生活将错就错”的令一个版本。
女同事婚后患有乳腺癌,治病花光了所有的钱,丈夫过不下去了,决定离婚,孩子归她,她也能理解同意了。
下班后,精心打扮去火凤凰舞厅跳舞,一次5块10块,1个月下来比上班赚得。
女同事也不光为了赚钱,只是重生之后,释然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在那一首首短暂的舞曲中,片刻忘记痛苦,单纯的放松开心。
厂子黄了就黄了,一天专心跳舞也能赚钱,赚了钱想吃什么买什么,亏了自己又得到什么呢?
或者跟李莉的气傲相比,这女同事活的卑贱了些。
但做人的前提,难道最重要不是要开心吗?
反裤衩阵地博主说过:“不纠结就是好人生”。
中国有句老话:“心刚命不强”。
心气高自然是好事,心气高的人追求进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功有所成。
但有时错误的地方在于,用错要强的地方,当这种要强无法企及改变现状就容易变成固执,偏激。
一旦与想象的未来背道而驰,只剩下郁郁不得志的痛苦。
03就像李莉,年轻时个子高挑,长相好,皮肤白皙。
人到中年去舞厅跳舞,还能吸引不少男人邀请。
她看上的男人一定是优秀的人,比如厂里文艺骨干有才华的初恋。
而父母不同意,不选择迂回战术,或去北京问问情况,而直接找了个老实男人结婚。
婚后好好过出个样给大家证明眼光没错,是你们错了也行。
婚后挑毛病找刺就为了发泄压抑。
越要强的人,有时就越爱钻进这牛角尖,受限与这种个性,适得其反。
一,误用要强的手段,把婚姻变成报复父母的干涉的方式。
二,认为自己要强,聪明能干,勤勉自律,怎么样都能争回这口气。
却没想过用错地方的要强,再优秀的品质,恐怕也敌不过在命运蹉跎的无力回天。
年轻时,人人心中都有一种生活,叫做“幻想的生活”,想着我们都可以凭一己之力收获想要的一切,有些人实现了梦想,有些人没实现,只能在生活片段中收集幻想。
再过几年,现实生活打击一个个接踵而来,天灾人祸,我们发现生活有它的安排,就像那失踪的100多封信,绝不是凭要强、个人能力就能为所欲为。
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但又很难说哪种选择就明智。
假如,李莉当初父母没反对,而是跟初恋去北京,也许车祸的那位就是她,她们还是清贫的生活稀释爱情。
或许吧,情人饮水饱。
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与其用来纠结,不如将错就错,心气要有,但该撤的幻想要撤,不执迷过去,不幻想未来,认清,认真享受当下,才不会在生命突然终结时候,感觉自己啥也没捞着吧。
Extended Reading 延伸阅读张丹峰、何洁、刘强东、许志安出轨,婚姻中外遇要原谅吗?
德云社吴鹤臣17万手术众筹100万惹争议。
直白的行善,形同作茧自缚被性格拖累的中国人陶若素,微信公众号“若素笔记”,用心理学回答两性婚姻,女性成长。
王全安的这部低成本电影硬刚生死,也难得记录了世纪之交下岗潮倒闭潮给工人阶级留下的创伤。
下岗女工一抹泪,转身走进了夜总会,中间一句忘了,最后一句是呸,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影片也有对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破败的老国企民族志式的记录,破败的厂房和机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唯一温暖的就是工厂的合唱队,那些旧苏联的歌曲和带来无限遐想的手风琴,当然也还有集体的淋浴房。
但影片最难得的仍是正面硬刚一个女工的生死。
李丽患了急性白血病并知道了病情,丈夫早已下岗,工厂即将倒闭,这外在的困难压得他们走投无路,最终只好卖房。
从内在来说,李丽该何去何从?
生命还剩下三个月该如何去过?
她去了趟北京,找到初恋对象,她要了却心中的结,然后又一起去了趟男友在她心中种下的有大海的北戴河,那是生活在别处,是理想之国。
望弃卧轨自杀后李丽回家,厂子已经倒闭,李丽和女工们只能结伴去做舞女💃赚钱,丈夫们集体在外面等候。
最终李丽在医院里痛苦的撕抓着喉咙,切管手术不久就在昏迷中去世。
她灵魂起身,安抚着病床前沉睡的丈夫,站在窗前看着新年的焰火燃放,她或许能听到远在北京的旧恋人重新拉响的手风琴。
李丽和纺织女工的时代过去了,国企的共和国翻页了,手风琴偶尔唤回一点回忆。
然而如同李丽说的,她们这一辈子活的不好,不快乐,然而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唯一能做出的表情是撕扯着喉咙,无声的哀鸣,痛不欲生。
幸好没有听信一些人评论,否则我就错过了近来最好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并不比图雅的婚事差,甚至要好过这部电影。
这是我对此片的总体评价。
王全安一个绝对不能小嘘的导演,有人说他是第六代中的张艺谋,是,这个不假,但是王全安相比张艺谋的写实主义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图雅与姑娘,明显有着秋菊的影子,但王全安要更深刻,因为他关注的已经超脱一种体制与政治的寓意,而更关注了人。
王全安真是个会拍电影的人。开篇节奏稍慢,不知道要讲什么,后来没想到把一个这么简单的故事讲得这么丰富。感觉女主这样的坚强是真实的,有挣扎有遗憾有疑惑有无奈,台词很少但都对剧情有力地推进。怀旧感也很真实,不造作不美化却有种自然的诗意。好几处让镜头真美:染布机下铁轨上工厂舞台,结尾阳光
矫情。
两星半,一部比一部做作,导演没生活。PS:镜头有韩国电影直视感。
在普通人悲欢故事之外,对中国社会与环境的写实延续着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对于「现实主义」与国家的记录,如今看来多一份感慨与无奈。
太难看了 拧巴片
患了白血病的纺织厂女工(悲剧的底层工人)
去歌舞厅上班
生活终究是苦的,唱的纺织姑娘,舞厅的狂放,十年前的初次恋爱,终究只是放着药的蛋糕。
死之前去见见自己的老情人,说说那些遗憾和不知道的事情,走走看看,再落叶归根,挺好的!
听方言比听英文看字幕还累~~
里面的陕西话完全听的懂。男的调走,始终收不到女的信,彼此都后来结了婚。女的得绝症,去北京找这个男的。最后女的死了。没觉出哪里好看来。
2012.5.16 怎么像是80年的生活,可是又有一个很新潮的楼出现。余男挺美的。结局模糊所以不残酷
如果这是二十年前拍的电影,它无疑是一部好电影,但它拍摄于2009年,所以,它只能是一部经不起时间推敲的好电影。但余男演得很好。
很真实,很真实
真难看,不知道你要讲啥
电影,貌似要得奖,尤其是得国外的奖,基本得这么拍
悲剧感
剧本就是个渣。
这种剧情也就是拿来骗老外的,活在中国,什么破剧情没见过啊。
女主的长相和装束让人出戏 尤其是发型,完全跟老公和情人不搭调,这么天生丽质难自弃,摊到谁也都会为老公挫成那样,初恋情人未老先衰郁闷得想死,一家三口就儿子说普通话,并且老妈的京片儿那么正宗,又一次让人出戏。结尾真是做作的败笔,一颗星给工厂怀旧,一颗星给演员的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