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这种生物很奇怪,生存的必要元素除了空气、水、碳水化合物之外,还需要精神食粮。
而影视剧这种形式就是给人类提供精神食粮的载体之一。
深夜食堂是个人一直很喜欢的系列。
它是那种让人感到温暖的作品。
一群大都市中的小人物,虽然看上去每个人都有点平凡不起眼,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忙碌。
但是,这些人发出的光芒是橘色的。
深夜食堂2里面三个小故事,特别喜欢婆婆的这个故事。
年轻时抛夫弃子的婆婆,年老之后渴望见到儿子。
哪怕知道电话那头求救的是骗子,她也拿出巨款来给骗子,幻想自己是真的为了儿子掏出这笔钱。
面对这样的婆婆,小暮警官他们是真的可怜她。
但是,儿子拒绝见婆婆也没有错。
如果这个时候小暮警官他们非要儿子再次接受婆婆,或者婆婆哭着喊着非要见儿子、与儿子一起,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变得狗血又恶心。
然而,小暮警官他们只是安排婆婆远远的看看儿子一家,婆婆在看到儿子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之后,并不贪婪,主动要求离开。
他们都不想打扰到儿子一家的生活。
就是这份克制,才能看出婆婆对儿子的爱是真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绑架。
就是这份克制,才让看起来很稚嫩的小暮警官有了警官的正义。
在他的裁判里,婆婆可以因为爱而见儿子一家,但是婆婆年轻时犯的错误,没有人可以替儿子原谅,在儿子明确的拒绝之后,别人无权打扰他。
这个故事暖就暖在每个人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到了婆婆,但是又没有伤害到别人。
包括店员小妹妹虽然收留婆婆暂住,但是发现婆婆精神似乎有问题,也离开向警察求助,而不是因为害怕就直接推开婆婆。
善良是很好的东西,太多人因为善良受伤之后就收起了自己的善良。
或者,太多人以善良之名,满足自己的虚荣却伤害别人。
这个故事让人看到善良而聪明的人,可以在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温暖着他人。
每次看完这样的小故事,都感觉自己的精神被充电了。
好像又可以有更多的力气生活下去了。
微信里仓桥家会员卡提醒说凭《深夜食堂》电影票可以免费领一份甜品,于是就这样知道了它即将上映的消息。
对于我这种研狗来说,看一次电影简直是犯罪啊!!!
可是不管了,就是要看!!!
从去年学习日语开始,就陷入了对日料深深地执念中无法自拔。
《深夜食堂》是我选择的第一部日剧(当然多半因为自己是个美食控),评论里也有说不好看的,但是个人感觉这样的风格是很是我的菜。
总是能够轻易被里面一个个角色吸引,每每觉得心累了或者生活枯燥了看它一集心里就暖暖的。
今天算是假装了一波大款包了个场,大荧幕上听到熟悉的片头,看到熟悉的大家就是莫名的感动。
本当に、よかったね!
这部电影还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但感觉比14年的第一部电影更好看。
第一个一名是爱用穿丧服来转换心情的女生,在历经了欺骗女性的“奠仪小偷”、以近日好友亡故为借口的搭讪者、爷爷去世后,找到真爱的故事(PS:又是僧侣,最近总是出现这种组合啊)。
第二个是一位丧夫多年、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成人的荞麦面店主,面对儿子要和一位年长15岁女性结婚的要求,手足无措的故事。
第三个是一位年青时抛夫弃子、年老时孤独一人的老太太,因思念唯一的儿子被骗钱财的故事。
三个故事,从平淡到戏剧化到催人泪下,引导着人们循序渐进地感受着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阶段女性的爱。
如果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荞麦面店主、儿子阿清、纱织在小店第一次三人正面相对的场景,那最让人泪目的就要算老太太远远地望着儿子、孙子一家其乐融融,她一人躲在计程车里又哭又笑的情景了,尤其是她一边喝茶一边说“我啊,抛弃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时,真让人百感交集。
“你呼出的白色气息此刻乘风飘散,一点一点消失在天空的浮云中,向着高远的天空伸出纤手的白云,吸纳你呼出的气息继续飘游,仿佛是很早以前的故事,云朵在河面上徜徉,”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深夜食堂的老板低沉的独白“营业时间从深夜12点到次日7点,人们称这里为深夜食堂。
菜单只有墙上贴的十个,可以随便点其他的菜,能做的就做,会有客人来吗?
还是有很多人的。
”镜头特写手安静的削着白萝卜,然后把魔芋豆腐一点一点地撕碎,五花肉放进浅铝锅内煎至七八分熟,然后倒入红萝卜,白萝卜,魔芋豆腐,白豆腐,香菇还有豆干,加水没过所有这些食材,煮沸。
然后用大汤勺加入味噌酱,用筷子在旁边搅拌,一点一点的让这味噌和汤水相容……伴随着老板的声音,电影拉开帷幕。
1.煎鸡蛋,烤香肠,串联整部剧的人物出场。
开始出场的不一定是主要人物,但是从开始到结尾他们一直都在那里吃着,谈着,贯串整部影片。
“人啊,在伤心的时候也会肚子饿”深夜时分,多数是参加葬礼的人来这里吃饭。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她就会穿着类似丧服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然后在来这里吃一份炒肉套餐,这样明天就又有干劲了。
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捧红了作者却被作者要求换掉了,新跟的的老作者却死掉了。
在参加葬礼的时候认识的中意的人,热恋中却被告知是香典小偷。
本来脱掉丧服的她又开始穿上丧服。
深感压力准备放纵自己和随便找自己搭讪的男人一同进入情侣宾馆,最后还是没有进去,争吵时候进入小警亭,又接到电话说是爷爷去世的消息。
双重打击下,真的回去参加葬礼。
没想到却碰到自己的意中人,订婚了。
“时运不济的时候就放低姿态等待,只要自己的生存状态不崩溃,机会总有一天会降临,不是吗?
”“整洁感表现在头发上,美的意识表现在指甲上,不安感表现在脚上”虽然是香典小偷,但是说出的话,让人深思。
感觉这这部电影没什么关系,但是也许正是他这份细心才能时刻揣摩行骗对象的心思。
正如日剧里面诸多的小细节一样,耐看,而且让人感动。
2.手里拿着吃了半根的冰棍,伴随着知了的叫声,让人听了就感觉好热。
相熟的店面都关门了,熟悉的味道相继都关门了。
荞面馆老板娘,吃鱼片糕。
总觉得事情告一段落的,剩下的就是儿子能独当一面了。
丈夫去世已经16年了。
看着电影里面的人吃荞麦面的人,好好吃的样子,好想去吃。
在几部日剧看到里面的人吃荞麦面,举得很好吃的样子。
每次看日本人吃饭,就觉得特别虔诚和满足,连荧幕外的人都觉得他们吃东西的时候特别满足,特别有味道。
曾经有人也说:看你吃东西,觉得特别有味道,肯定特别好吃。
想想当时吃,只是关注吃的食物,享受吃的过程,而没有在心里对它们有什么期待。
应该就是这样的全神贯注的吃才显得特别有滋味吧。
有比较就会有期待,就会有不满。
儿子和父亲的比较,总觉得儿子不如父亲。
其实他们父亲都是这样过来的。
总是无法让自己的父母满意,除非自己要承担责任。
不是因为喜欢而继承店铺,而是知道他妈妈肚子里面有他才想承担责任的。
明白自己想要承担的责任,才开始认真做事,很多时候都不是为了自己。
或是孩子,或是为了父母,更多的是为了肩上的责任。
日本人还是真喜欢打乒乓球。
国内到是很少女人们聚会去打兵乓球的,然后一起去喝一杯。
不管白天工作多辛苦,晚上还是要留一点自己的时间无论是聚会喝酒吃饭还是打球。
我觉得这点,我们女人也可以借鉴一下。
除了孩子,丈夫和家庭外,留点时间给自己,先放空心思后才能满血复活的投入明天的生活。
荞面馆老板娘的儿子阿清喜欢上比他大十五岁的女人。
母亲不同意,可想而知。
儿子拜托奶奶帮忙在熟人的荞麦面馆里面打荞麦面。
为了独当一面,重振面馆,希望让妈妈早点享清福。
他一直在默默的努力,他说想结婚也不是随口说说而已。
老板娘含泪吃下荞麦面,虽然嘴里说着不好吃,但是依然笑着吃下去。
剧中的线索人物开始出来说,“人活着就得像风铃声一样清脆。
”让儿子和女朋友坚定的去见他们的妈妈。
没有交代结局,但是可以想象到的美好结局。
毫无间隙的转到第三个故事。
3.被骗的母亲,遇到一群好心的人的帮助。
看完前半部分的,觉着这个母亲是主动被骗的,那么想儿子却没有见到。
因为当年她抛弃儿子和老公与人私奔,早已经与儿子断了联系。
因为自己有愧,所以不敢去见儿子。
在深夜食堂,她点了一份猪肉汤套餐。
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儿子最喜欢吃的,她一直不敢吃,不敢相念,直到来了东京。
这个有儿子的城市,在这里让自己吃儿子最喜欢吃的饭,虽然没见面,但是想想和儿子在一个城市,就让自己肆意的相念儿子吧。
了解到具体情况,深夜食堂的老板和警察,也没有谴责和鄙视这位风烛老人,而是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帮助老人见了儿子一面。
虽然是老人远远的看着儿子,但是依旧足够了。
对如此大年纪的老人,我们没有办法去责备,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
这就是最大的善意。
深夜食堂的老板如此明白,亦不点破。
孙女辈的女孩因为刚进城得到老板娘的照顾,对这个像自己奶奶一样的老人心生怜悯。
带她去自己房子里面住,给她铺床和准备干净的睡衣。
她们互相都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和温暖。
这是爱的传递,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就是缘分,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间。
最后,新年,深夜食堂很多人吃饭,所有线索人物都来了。
每次吃饭都记录的那位大爷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
”说完,大家都笑了。
虽然很简单平实的话语,却很有道理。
这三个故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故事,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没有石破天惊的大事件,只有寻常百姓之间的温情故事,让人感动和温暖。
爱慕小暮警官的女招待终于等到警官让她进去一次吃饭,新年的雪花如期而至,深夜食堂的老板照样忙碌着。
“人们在家休整的时候,我的一天才刚开始,营业时间从深夜12点到次日7点,人们称这里为深夜食堂。
”片头的歌曲又在片尾出现,但此刻听起来特别的温暖,从胃里到心里,一直暖暖的。
“…….避开明亮日光在屋檐下休憩的小犬,回忆也在那片天空里,一点一点地消逝,在那面天空的更远处是另一片万里晴空,白云票友在那无人知晓的天空中……”从来没觉得食物有什么神奇的功能,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食材煮成的食物,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散,拉近了我们心的位置。
也许,在每个人的心底都希望有一间那样的深夜食堂,能在我们失意和沮丧的时候,暖暖我们的心;在我们开心和取得成绩的时候,分享这份美好。
大拜碎碎念:无意看完电影版的《深夜食堂》,就看到各种关于国内拍的《深夜食堂》豆瓣评分2.5。
我没有看过,也不好评论。
最开始只是对吃的感兴趣,看过纪录片《寿司之神》。
以及前几年很火的《舌尖上的中国》,食色性也,排在第一名的是食。
名以食为天,可见食的地位有多高。
《海街日记》里面四姐妹吃饭的各种镜头,觉得她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美好。
每次看她们认真煮饭,认真吃饭就觉得特别感动,特别美好。
喜欢蔡澜先生对吃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好像说到吃就停不下嘴呢,你呢?
《深夜食堂2》亮点:1 还是最原始的味道,整体风格没变依旧是温暖治愈风,开头《深夜食堂》的BGM一出来,相信很多深夜粉儿会燃。
2、有些人设还挺有意思的,比如第一个故事的女主工作压力大就爱穿黑衣服,有丧服癖。
最后人物的弧光完成通过衣服颜色的变化来表现。
3、笑点还是很密集的,不时抖个包袱。
但基于本身的人设反差和日本中二式表演文化有关,霓虹国独有的吧。
如果换做是中国演员来演,一定是满屏的尴尬。
4、三个故事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白领阶级的生活压力、父母对子女婚姻年龄差的恐慌和抛夫弃子的心灵救赎。
槽点:1、和电影版1存在同样的毛病,三个故事毫无相关,碎片化拼接,这个系列还是适合做TV版。
2、第一个故事的女主人物自身转变太牵强,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
3、故事和食物的联系越来越弱,除了第二个故事,剩下的只是吃两口给个特写就过去了。
4、最后一段过于煽情了,尤其是音乐一出来,因人而异吧,有的人鸡汤喝多了也会腻。
整体给六分及格分吧,剧本有点弱。
适合治愈系日片迷和深夜食堂系列粉丝。
PS:观众有提问题老板脸上的刀疤怎么回事,他回答说自己不知道,导演没有明确告诉他,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说是辛酸,似乎也并轮不到旁人置喙,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众生的百相,就似翻搅于一锅的杂烩豚汁共冶一炉。
最好便是你一言我一语,乘着酒兴一口闷下。
那些艰辛和不解,都在笑谈中,成了最佳的下酒菜。
我爱看日本人写的食物书,清淡冲和,倒不像要形容食物的美味,只是想借着一道菜说一个人间的片段,一块时代的碎片。
池波正太郎是个中好手,一枝刀光剑影的笔写时代小说有多动魄惊心,写食桌上的昔日滋味就有多丝丝入扣。
梅雨天,豆腐汤,杀人夜,是他心目中时代绝唱的人间味。
好像唯独也只有日本人,能在这样细微的小事上着眼,将食物变成一种平易近人的哲学,小小的饭桌上好像能容放下全部的人生,喜怒哀乐,死生荣休。
只要还有吃的欲望,就是活着,就是人间。
マスター上菜于是乎,也对深夜食堂毫无抵抗能力。
在小屏幕上看也罢,大银幕上看也罢,终究还是那深夜食堂,还是那个昏暗逼仄的小小厅堂,乌沉沉的木桌椅,油烟火气熏撩过的手写菜牌一张,千奇百怪的各色人。
狼狈也罢,前路无望也好,被脸上带着刀疤的master一道热菜收拾服帖。
喀拉喀拉木门被推拉作响,酒酣耳热的三巡酒过,一汤一饭在肠肚里安稳扎营,迈出店门又是次日人生。
一开篇鱼贯而入的人,像是命运开了个带着黑色幽默的玩笑,约定好是丧服之夜。
只是对于深夜食堂的食客而言,或许死亡二字从不遥远。
戴着墨镜的黑社会大哥龙,送别了上位的大人物。
杀人者死,似乎总有点肃杀的意味。
同性酒吧的男大姐送别了熟悉的妈妈桑,自己也近风烛。
神情委顿的小老头拿着本子,信誓旦旦地说要纪录下每一顿吃过的晚餐,被旁边茶泡饭三姐妹一句你还能吃个五百顿气得一哆嗦。
也不知怎么,死亡到了master的食堂里,变得不再是个忌讳的话题,能轻轻松松若无其事地拿出来谈论,言笑,与“今天早上在池袋车站偶遇了颇似坂口健太郎的八分盐系路人男子”的话题一样,稀松而平常。
轻视命运的人呢,有时好像真的会无法逃脱命运的嘲弄。
偏偏在满场正儿八经出席了丧礼的人中间出现了异类。
出版社里被责怪太过认真的女编辑,工作压力一大就习惯穿上丧服排解压力。
城市人之丧,可想而知。
但命运又怎么会舍得错过嘲弄任何一人的机会。
爱穿丧服的人,便让她去参加丧礼,然后安排她会喜欢的人在丧礼出现。
再然后,心上人变骗心人。
直到这里,压力再大一身黑衣也还是睁圆双眼要一份烤肉套餐强作精神的女人,在警察的碎碎念数陈惯犯案例时,落下泪来,失笑离开。
而我忍不住皱起眉头,这就难免嘲讽过了,不似以往的峰回路转。
幸好,食堂食客似乎总还有一点运气。
似乎真的摔到谷底的人生就会反弹。
她说,回到富山老家参加爷爷的丧礼,或许再也不会回来了。
繁忙的新宿街头,许多人来来往往,少了一个人又会谁知道呢。
只有一饭之缘的饭友记得,这里曾有个一身黑服难掩清丽的女人。
只是这一次,她穿着一身白衣,携着新丧礼上认识的新心上人,似是春风满面地又叫上一客烤肉。
这一次,是真的良人吗?
她神秘地轻轻一笑,眼角细细的皱纹写着人生的不可知。
《四重奏》的卷:边哭边吃饭的人一定能活下去。
《四重奏》里的小卷说,边哭边吃饭的人,一定能活下去。
而深夜食堂的人们啊,他们并没有大喊大叫控诉命运的不公,甚至他们也很少流泪。
备受打击就爱穿上一身黑服街头游荡的女编辑也好,被早年鳏寡的母亲宠溺带大爱着年长15岁女人的荞麦面店少东家也好,直至头发花白才敢到东京远远偷看一眼被遗弃的儿子的老太太也好,只是点了一份油滋滋的烤肉套餐,一盘热乎乎的铁板乌冬面,一碗暖洋洋的豚汁定食,好似一生的艰辛也好,自我反省与赎罪也罢,都甘心伏法。
他们像是早已看透,命运要将他们推倒,他们就顺从躺下。
人生的河流流动到哪里,他们就在哪里靠岸,把自己变成了最适合人间的形状的一块拼图,严丝合缝地潜在了自己的人生地图里。
既然走到这一步,便交由命运决定,不批判,也不抵抗。
黑社会小弟,在面对松本清荞麦面店少东家白嫩的指头时,轻描淡写地说,还能想起八岁前和父亲在面店午休间玩投接球的快乐?
真是幸福的人啊,在我家,老爸老妈都是相继离家出走的。
像这样毫不在意地调侃自己,想必早已是接受了这就是我的童年。
也早已不抗拒这就是自己生活下来的人间。
万家灯火间,别人有别人的模样,而唯独自己的这一盏,偏偏是灯下黑。
他也不抱怨,只大包大揽,只要承认,便是如此了,还能怎样。
好像命运也就真的不能拿他如何。
烧肉定食于是,命运只好为他们预备了一间营业至凌晨的深夜食堂,有六百日元一碗暖暖的豚汁定食。
肥瘦各半的肉片下锅炒至半熟,洋葱和胡萝卜翻炒出甜味,高汤慢熬,掺入味增细细翻搅,撒入青绿雪白大葱提味。
冬夜的过路人,带着一头被故事染霜的白发,藏着满怀孑然不示人前的伤怀愁绪,坐下来,就着晶莹的米饭,吃光了桌上的深夜套餐。
像他们信奉里针尖上有一百零八位神明,他们的一汤一饭、一蔬一食里有信仰,有一颦一笑,有一悲一喜。
放下社会人的一面,深夜容许人松懈,心里那只野兽的动物性容许被释放。
对世界的憎恶,对社会的埋怨,对爱情的失望,对人生的无可奈何,对未来的惶惑,对边缘的茫然,好像突然都被获得了被包容的许可。
习惯了开头沧桑的烟嗓悠悠地吟念着俳句样的歌声,人间似乎被存放在小小一隅。
小小荒诞而温情的剧情全是人生的缩影。
只是谁也不知道,哪一个风淡风轻的面容背后,有过多少静水流深的过往。
人生的戏剧性总是一瞬的,只是蝴蝶扇了一扇翅膀,后面的故事便被全部改写。
说是辛酸,似乎也并轮不到旁人置喙,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众生的百相,就似翻搅于一锅的杂烩豚汁共冶一炉。
最好便是你一言我一语,乘着酒兴一口闷下。
那些艰辛和不解,都在笑谈中,成了最佳的下酒菜。
而这深夜食堂的master,就是守着炉灶小火慢炖的掌勺人,江湖的腥风血雨入了店就成了斜风细雨。
难怪他只将豚汁套餐贴于墙面。
老太太说,想必这是你最推荐的一道菜吧。
品尝过人生百味的人,也才最懂得把人生百味炖煮成最熨帖灵魂的一味人情食贴。
会闪闪发光的好牛肉,好想吃这一锅寿喜烧啊世相百态存着而合理,没有评断的眼光区分世俗异象。
冷漠是城市犄角巷陌最后温情的容身之所。
不过问,但聆听。
若需要倾诉,有一杯人情冷暖酒。
若需要痛哭,有一味催泪wasapi。
人无分青年暮年,各有各的人生绝境。
有人从这里哭过,便从绝境里毕业。
有人捧着一碗面汤,依旧在人间汤泉里温水煮青蛙。
人来人往,有处驿站,歇一歇脚。
不问情由,却总能满足口腹之欲的老板;话说一半,便已心照不宣消解人生的百味闲聊。
长与短此消彼长的夜间和白昼,都是此间的人生。
如果说看《深夜食堂》需要一个理由,那我每个阶段的理由都是不同的。
初看时,只是被精致的美食吸引而已,理由很纯粹。
再看时,发现里面的人都善良温暖,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便想看上一集。
而最近看《深夜食堂电影版2》,直到小田切让说出那句“这是无家可归之人的聚集之地”时,我会心一笑。。
在我看来,电影版2的主题是别离后的各自圆满。
电影开头,大家都在各个地方参加完丧礼后,穿着丧服来到深夜食堂。
但只有一人例外,穿丧服不是为了参加丧礼,而是转换心情。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烤肉套餐——“那就给我上肉吧”
为了转换心情于是穿丧服出来转一转,把所有操蛋的事都抛诸脑后,随后痛苦地吃一顿肉。
这就是仪式感么?
抑或说,这是一种暂时麻醉自己的方式。
所以才有丧服小姐接下来问的:穿日常服装的自己,和穿工作服的自己,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呢?
丧服小姐也许认为那个穿着丧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己。
于是,当她穿着丧服参加丧礼时,遇上一个从她后颈就能够看穿他的男人,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河了。
谁知道对方只是一个“奔走于全国殡仪馆的奠仪小偷”罢了,专偷脆弱女人的心。
伤心欲绝的她离开了一段时间,归来时,身边多了一位身穿洁白西装的男人,而丧服小姐再也不穿丧服了,而是穿了一件白色衬衫搭配粉色外套和米白色百褶裙回到深夜食堂。
第一句话是“老板,我和他订婚了”。
原来是在爷爷葬礼上遇到的,而对方是富山寺庙的僧人。
而从电影来看,对方明显不是由于她穿丧服而被吸引的,丧服小姐打破了宿命。
而对方愿意为她来到东京,只因为“我觉得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会闪闪发光”,看呀,这才真正的懂你啊。
愿你不需通过服装来伪装自己,找到一个陪你吃烤肉套餐的人。
荞麦面——“真难吃”
《四重奏》不是说过么: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够走下去的。
荞麦面妈妈吃过儿子做的荞麦面后哭着说“真难吃”,然后就放手了,让儿子跟大自己15岁的女朋友在一起。
《深夜食堂电影版2》讲了三个故事,而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荞麦面的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讲了大龄未婚女生对于择偶和婚姻的看法。
【年龄】是一个障碍。
正如茶泡饭小姐说的,对方比你年轻,你却因为年龄大要急着下定论。
当然,小岛圣姐姐一语道破:说什么输一截,又不是在比赛。
是啊,不把爱情当比赛,是对爱情最起码的尊重啊。
这个故事还讲了对待相亲的正确姿势。
年纪稍大时,不少人会通过相亲的方式来快速进入婚姻,毕竟是亲朋好友介绍的对方,知根知底减少了熟悉的过程,加快了走进婚姻的速度。
【一击必杀】是不少人的真实想法。
但是,明明大家本来就是陌生人,一开始合不来不是很正常吗?
这个故事还讲了平凡爱情的模样。
一地鸡毛其实就是婚姻的常态,但幸运的是,临睡前他会靠过来悄悄说句谢谢你。
然后两人带着微笑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又开始跟生活抗争。
但怕啥,哪怕生活兵荒马乱,也有一人陪你走。
这故事还讲了,哪有那么多的喜欢,还不是因为某个人而甘之如饴么。
爸爸原来也是个洒脱不羁的青年啊,但是得知你出生的那一刻,他把所有的铠甲都卸下了,为了你和妈妈的生活,他起早贪黑,慢慢变成了两鬓白发有着啤酒肚的中年人。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啊。
最后,还告诉你应该怎么活。
黑社会小哥哥轻轻敲动风铃,转过头来问“好听吗”,你一脸诧异,心想这小哥是要干嘛,谁知道人家冷不丁地说出一句“得活得跟着音色一般啊”。
一身鸡皮疙瘩,顿时觉得黑社会小哥在整部电影最帅的角色(当然,小田切让的地位不可动摇)。
猪肉汤——“好吃”
老奶奶来到东京给儿子的同事送钱,拯救惹了一身债的儿子,遇上了好心的出租车小姐姐,从而把她送到警察局,才发现是遇到诈骗了。
小田切让带着老奶奶到深夜食堂,并给了所有观众一个答案:深夜食堂是无家可归之人的聚集之地。
后来发现老奶奶其实心里很清楚,打电话来求救的并不是儿子本人,她早就儿子并不会向她求救。
因为老奶奶年轻时为了心爱的男人抛夫弃子,但编剧没有为她洗白,最后也没有强行安排老奶奶被儿子无条件原谅从而一家人开开心心生活在一起的戏码。
因为,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原谅。
错的人就应该有不被原谅的觉悟啊,远远地看上一眼,然后驱车远去,其实就是对彼此最好的安排。
三个故事都讲完了,而我还想再提几小插曲。
第一个是大叔在电影开头默默地拿起本子记下每顿饭吃过什么,感觉就会珍惜每一顿饭。
但到电影结尾,他忽然不记了。
然后说了一句很矫情的话。
第二个是,每集都出现的猪肉汤原来有故事。
到底第一个称赞猪肉汤好吃的人是老板的爸爸、老板的妻子还是前老板?
众说纷纭,但其实无论是谁也不重要啦,重要的是,你做的饭有人珍惜,让你有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对不对。
最后的最后,想跟深夜食堂的老板说一句。
“正是因为你,人们才会聚集在这家店里,我很高兴能成为其中一员”。
参加了北京抢先观影会,还见到了小林熏本体,看起来有点像陈建斌…有些人会质疑电影就是拼在了一起的三集电视剧,可没有人说电影就一定只能讲一个故事,或者每个故事之间就要有逻辑联系,当然你可以说三个故事没有关联,但都发生在深夜食堂中,由master所参与串联,大家也因深夜食堂结识了解,没有联系似乎也说不过去。
三个故事的安排很有意思。
第一个穿丧服的滑稽无厘头,猛烈的开始又急促的结束,仿佛开篇给你来一勺子芥末,让你醒神。
后面两个故事越拉越长,缓慢却温情,妈妈对于儿子结婚对象的双重标准,老奶奶对于年轻时冲动犯错的遗憾,你很难相信,全片最大的抓马竟然是母亲在沙织面前假设他俩结婚,儿媳给婆婆捏腰捶腿的日常,那一段很日式冷幽默,也画面感十足。
母亲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逼迫儿子,只是吃着儿子做的并不完美的荞麦面,边问老板如果沙织躺在儿子身边,会不会像她爱她老公一样爱着自己的儿子。
故事三中的老奶奶太像归亚蕾了!
一度幻觉归亚蕾老师去开拓日本市场了。
当然这个故事也是淡淡的,老奶奶看着因当年私奔遗弃而不愿见自己的儿子,仿佛片中的寿喜烧,看似清淡却入口浓厚,老奶奶坐在车中摇下车窗,那种悔恨年轻时的冲动,又不忍心打破儿子一家三口的幸福状态,整个屏幕都透着想要推开车门与儿子相拥的欲望,可这只是传统戏剧的普通桥段,现实生活就是永远的不如你预期。
属于网飞之后的新一季,温情的同时,夹杂了很多感悟,包括老板给客人解惑指点,从一道道菜品里依然能衍生出百态人生。
另外加重了一些荤段子,加了一段台湾客人的插曲,戏谑的同时,演员们自然的演绎仍是最大卖点。
另外小田切让的打酱油功底还是不减从前,傻气小警察难掩一脸帅气。
本季小林叔看起来苍老了不少,略显憔悴,但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希望一直拍下去!
すごい!
早些年看过日本电视剧版的深夜食堂,第1和第2季都看过了,当时应该是很喜欢的,然而现在脑海中也没有多少的印象,除了黄油拌饭、炒乌冬面,其他的还真的想不起来。
就好像人家问你"读那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你要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 " 看电影、读书和吃饭也是一样的道理吧。
你看的电影、读的书或许大部分都不记得了,但一定有一些东西,可能是皮毛也可能是精髓,会深植在你的灵魂里。
我印象当中的《深夜食堂》剧场版,是深度治愈系的节目,里面的故事大多忘记了,但是对于食物的珍惜和人生的敬畏那应该是已经植入骨血的。
《深夜食堂2》电影版,一如既往地将美食和市井百态人间悲欢完美地融合了。
甚至于比以往的剧场版都更加地能撼动人心。
守寡的母亲辛苦拉扯大了孩子,倾注了所有的人生寄托,孩子成年了,领回一个大他十五岁的女人,说要跟她结婚,这结局到底该何去何从。
守寡的母亲以为这是别人的事情,分析的头头是道,简单明了,可是没想到居然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瞬间改变了风向标,所以说,感同身受,那真的是没有的事。
年迈的老妇人,被人骗了钱财,被善良的青年女子收留了,如果不是因为爱,不是因为这个老妇人跟疼爱自己的奶奶年纪相仿,她应该不会这样做的。
而这个也是有故事的老妇人,电影讲述完她的故事,不禁让人有点动容,人世间因为有了爱,有了牵绊,有了感伤,也有了释怀,终将都要释怀的。
《深夜食堂2》:料理成了點綴,甚至可以忽略。死亡成了主題,先是幽默了一把死亡的緣分,接著講起故去的人對存世關系的影響,最後讓人們放下「已死的盼望」,斷了無望的執著。片尾,老板對著墓碑感念妻子對他料理的稱贊,起身繼續打理這深夜食堂,回環往復,生死相連。原來,死亡,也可以如此入味。#電
煽死我了,然而我并没有任何抵抗力的哭死了。我对我的泪点无可奈何。“做了没结果和根本就不做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全剧唯一值得铭刻的台词。
“好听吧,要活得像这个声音一样。”乡村音乐的ost很赞。
不太行了 内容质量下降了 故事价值观老套 饮食内容撑不起来
电影版,连续剧版反复拍,自然是有大量的观众买账。冷漠的现代人是多么需要内心关怀与治愈啊~
如果是电视剧就很好,电影的话……
注意!这是电影!不是电视!总感觉这是电视!这是在大银幕而不是小荧屏!
???
不如前一部,故事太散了,日本社会也是骗子这么多吗?三分之二都和被骗有关……池松果然又是年上恋,就是情节太尴尬了。
好无聊..
这…你们真是宽容
这碗鸡汤熬得喝不下了……
看深夜食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里面的每个人都是老朋友,是不是要听他们说说近况。没想到老板这一集也有了点小九九啊hhh
日式鸡汤小故事看多了,really腻味啊,电视剧是一集一个故事,电影就是把几个故事拼在一起了,其实觉得完全没必要出电影版吧。鸡蛋卷、鲑鱼子、炒猪肉套餐、炒乌冬面......深夜一杯小酒配点小菜,慰藉灵魂,疗愈白天的伤口。
怎么我觉得这么无聊呢,不像一部电影,没高潮低谷,没结局。b站弹幕下我都坚持不了一半
虽然后边做了个SB观众
和电影版的第一部问题一样,把三个毫无关联的故事没有任何征兆的穿在一起,削弱了美食贯穿的意义,让深夜食堂完全成了一个“景点”,虽然故事统统很动人,但完整度还是欠缺。奇怪的是,里面讲的故事,在日本的场景里,就能打动人,如果放在中国,分分钟让人感觉做作,是为什么呢?
比上一部还是好看的,大概因为多部的戏少了些,总体已经变成三丁目的模样了,都是些可以一直讲下去,但又很容易忘记的故事
不错哎,作品的表情放松了很多。不再强求将故事展开束于食堂之内,于是故事之间虽然关联不大,却也不再有那种明明无关却要强行寻求黏合的勉强感了。本来,这家食堂只是众食客来来去去的落脚地,他们之间发生故事是运气,如果只是邻座而食、点头致意然后擦肩离去,也是世间长情。另外和上一部一样,这次下到什么版本也是很用心处理了屏内硬字以及特殊名词,结果并不是mp4ba的功劳,而是囧夏字幕组做的啊。
拍成3集SP不就好了么 拼成电影的长度就叫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