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但是她没有守住,转而和我父亲分享,和我姐姐讨论:我会变吗?
我是不是只是踏错了一步路?
他们疯狂给自己洗脑我不是同性恋,即使他们翻到微博里我和男友的合照,他们也只是疯狂跟自己说这只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你看他好像和其他人也会这么亲密地拍照。
”中国人养育自己的后代好像都带有其他目的,好像必须要传宗接代,必须要光宗耀祖。
传统的男权社会不仅裹挟了我们,也裹挟了我们的父母不能让他们的子女与社会相悖。
导演的母亲说“我花那么多钱把你打造出来的是这个样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我的姐姐告诉我,爸爸在发现我的秘密后跟她谈话。
“我觉得当初我们来到长沙是个错误的选择,是不是我们呆在郴州,呆在我们那个小地方,他就不会这样了。
”人固然是逃离不了社会的,我们的父母也面对不了来自亲戚的重重压力。
人也不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当我将自己与传宗接代人口繁衍割席的时候,我爸只会说一句,“你怎么这么自私”。
可是真的很抱歉,我们不能活成你们想要的样子。
同样是电影学院的学生,我的父亲从未奢求我能成为一名大编剧,能在北京混出名堂。
他只希望我能够在两年之后毕业回到长沙,住在他们给我买的房子里,把我初中最好的女生朋友娶回家。
他们供我读书成长,却不希望我有独立意识,他们想把我牢牢锁在身边,这样我就不会改变,我就能成为他们期望的样子。
我仍旧没有正式和父母坦白自己是个同性恋的事实,他们在这一段风波过去之后仍会在餐桌上和我提起要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买房,以后要怎么给我带孩子…但他们其实也知道这些可能不会再实现,但是他们只能不断给自己洗脑,让自己好受一些。
或许在我25岁的时候,我会和导演一样和家里再有类似的谈话。
我们没有错,父母也没有错。
我们小时候很乖很听话,但是现在我们不能了。
对不起。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希望你能看着我,告诉我能够做我想做,爱我所爱。
不得不说,超八复古胶片真的很棒,就像重拾一段摇摇晃晃的梦,这个梦如此耐看,如此私密,如此真切,如此刺骨,如此让人共鸣。
单一价值观浸染下的东亚文明,代际的隔膜与撕扯,自由与传统,多元与主流,总是在不同的城市和家庭,产生碰撞,东亚儒家文化语境下的我们,自然都懂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相处模式。
某种程度上,那些独身、不婚、丁克,所有他们眼中不正常的,都和黄树立是是同一类人,不被主流认可,行走在所谓边缘的地带。
看第一遍时,作为35+依然单身的我被他的处境和遭遇打动,我想起了自己,也想起了身边那些喜欢男生的他们。
他们的故事会是怎么样,应该也跟黄树立的故事差不多吧。
应该也经历过无数次挣扎,内心的煎熬,与亲人的斗争,撕扯,直到双方都没了力气,抱头痛哭吧。
有谁规定你要成为谁吗?
我不喜欢,谁也无法改变。
一定要结婚生子吗?
爱真需要理由吗?
我才不爱管别人说什么。
我要做我自己。
我喜欢的需要经过谁的同意?
在豆瓣看到一张图,粉笔手写的字体,充满愤怒,也充满力量,反叛和不甘。
我想起了我身边的同性朋友们,以前在朋友圈我经常给他们点赞,我觉得他们特别勇敢,敢爱敢恨,而我就比较怂,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更多时候是沉默的,在北京曾经认识过好几位北漂,似乎他们也只有离开家乡,在北京才能获得自由,获得包容。
印象最深的是在某广告公司的前同事,他个子不高,非常的时尚,我记得15年他就开始玩直播,他们玩什么家族,家人们,这些网络概念,可能是因为他,我对同志群体的印象非常好,我觉得如果从进化论角度来说,他们更超前,当然古代也有断袖。
第二位是一个小胖子,他是我朋友的朋友,我们约在鼓楼蓬蒿剧场附近见面,姗姗来迟的他原来是去约会了,他好像约了一个男朋友在附近,跟人家匆匆见了一面,就道别了。
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同志群体他们对真爱更渴望,我那个时间段,已经懒得追女生了。
第三位是一个十分温柔的编剧小哥,只记得他很少发朋友圈,跟他说话,他都是非常温柔,给我们印象非常好。
第四位是一个经常在朋友圈晒他男朋友的编剧,印象中他每天都会晒今天吃了什么,他写剧本也写小说,他的男朋友收入很高,他每天都会分享自己早晨在河边遛弯,在小区买菜,在附近溜达的见闻,当然分享更多的是和他男朋友的日常,每每读到他的文字,他对生活细微的观察,我都会被他触动。
第五位是网友,一个在西安做独立戏剧的女生,她貌似在做比较疗愈的戏剧,我曾经想拍摄一下她的故事,结果被她拒绝了。
第六位是人在西宁的一个女生,也是网友,她经常秀恩爱。
第七位是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她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经常到处跟组,她最近好像恋爱了,她女朋友真好看。
第八位是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女生,她经常转发很多关于女权的新闻和事件,比如弦子事件,当时看得我很义愤填膺。
应该说我就是在她的转发之下,对女权有了新的认识。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的内心满是愧疚和自责。
我想逃避,想躲得远远的。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的脸上满是失望和不解。
你万般无奈,你反身自问。
过去的欢笑,亲密,无话不说,现在的伤痛,隔阂,沉默不语。
和妈妈散步时拍的晚霞一部非常个人,但又不只属于个人的作品。
感谢黄树立,感受到了满满的真诚与感动。
电影里母子的对话,让我想起几个月前与妈妈的一次夜聊。
那天夜里我们聊了好多,我差点告诉她我喜欢的人是男生。
当时,我刚结束了一段感情,好长时间都郁郁寡欢。
我刻意不想表现出来,希望可以瞒过所有人,可还是没能逃过妈妈的眼睛。
老家金色的麦浪那天家里来了亲戚睡不下,我让出床挤到妈妈房间,睡在她的上铺。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妈妈问我最近感情上是不是出了问题,看我一副憔悴的样子。
还没等她说完我就憋不住了,泪水不停地往外冒,抽泣得说不出话来,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
给妈妈过58岁的生日妈妈见状不停地安慰我。
说了好多诸如: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年轻,以后慢慢找,优秀的女生多了去了之类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
我曾经有一万次,想在她说到女生提起婚姻前就打断她的话。
和她说,永远不可能,我喜欢的是男生!
可是我说不出口,我害怕,只想赶紧转移话题,偶尔急了还会发脾气。
虽然内心不想逃避,可每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总觉得心怀惭愧,像一个生来有罪的人。
过年在老家吃的年夜饭那天夜里妈妈也和我说了好多藏在心里的话,都是有关她和爸爸的。
说着说着她也开始抽泣起来,我顿时不知所措,平日里那么要强的人,没想到脆弱的时候那么的令人心疼。
她说我好傻,和我爸爸年轻的时候一样,痴情。
妈妈在老家种的多肉夜更深了,人也更感性了。
有一瞬间我感到和妈妈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隔阂,我们是那样的聊得来,我想告诉她那个在我心里埋藏了多年的阴影。
当我准备开口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绕来绕去,东拉西扯,最后还是忍住没说,我怕她一下子接受不了,她心脏不太好。
胡乱扯道:希望她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对我抱有太多期待,今后的我一定会让你很伤心。
回家串门时看到的一颗古树这样一说她反而更不安了,各种试探我,套我的话。
她叹道:唉,没办法,你是六月份出生的牛,生下来注定要比别人命苦。
(妈妈有点迷信)她不知道我要和她说的,是她这辈子想都没想过的: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夜聊直到凌晨四点多,困意不断袭来,我们互道晚安后各自睡去。
缄默后的夜是那样的安谧,好像这漫漫的暗影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两个互相守望的人。
听说熏一熏可以保清吉平安之后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谁都害怕当初的促膝谈心变成今后的避而不谈。
我有预想过最坏的结局,也有幻想过最好的样子。
我一方面为坚持自我,向往自由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连累家人,害他们和我一样活在阴影里。
终有一日暴风雨会到来,要么勇敢面对,要么继续逃避。
会抗争到底还是低头沉默?
会遍体鳞伤还是风和日丽?
谁都不知道。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谁都没错。
和妈妈一起游于抚仙湖当我再次望向你的时候,我知道我们都深爱着彼此。
前段时间戛纳电影节获奖的短片,第一时间就找来看了,这是一部关于家庭观念的影片。
①故事内容故事主要以对话和回忆构成,讲述了导演和他母亲关于性取向的问题进行的争论。
很多老一辈(应该是基本上)对同志的接受度很低。
但是进过他们的对话,戳动了我的痛点,尤其是他母亲说,她生下了他是不是个错误。
导演对他母亲说了一句,我们都没错,我们都没错。
长辈希望看到晚辈结婚生子,这就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满足,但是她见不到了,哭了。
他们都哭了,哭得痛彻心扉。
②拍摄手法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对他的拍摄手法感到很惊艳,基本上都是回忆的画面,对话都是想旁白一样一同进行,还有一些导演自述。
其次,我对摄影的画质很好奇,很有老胶片的感觉,不知道是因为转载过多/盗版的缘故,还是由拍摄工具有意为之(因为画面中导演确实举着一个东西)。
如果真的是后者的缘故,那我很赞同一个网友的一句评论,他的摄影可以改变以后摄影的思路(原句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之前在他的另外一个短片评论里看到的)。
我是很喜欢这部短片的。
这就是我这部短片的一些自己的感受。
除了偶尔,一个大导用一个怀旧故事和怀旧情结来怀旧胶片。
我们已经很久不用胶片了。
但是这样一个短片,是适合胶片的,并不是必要用,但是胶片的影像效果会和短片的精神产生某种默契。
胶片成像,增加颗粒,降低清晰,光线温煦。
拍什么都有慵懒调调。
不论怎么说,都像是与你有距离。
好像你在看一段自己的家庭影像。
你熟悉这里面的一切,但是当你熟悉起来,你就注定要陌生了。
为什么说一下特点和内在精神投契了呢?
他年少时和成年男人的暧昧,他与现在的男朋友的爱,他的朋友和返回故乡的事情都是变成了树立导演的顺水追忆。
他主动用胶片把这一切模糊掉,颗粒影像变成一段往事道来,再涕泗横流的出柜对谈在晚风和溪流里也是轻描淡写了。
最让我动容的镜头,是导演把镜头推近爸爸的脸,爸爸看看相机,看看镜子,嘴角皱皱,并不自然,甚至有点窘迫。
他不知道他的秘密,不过寡言的他不知道他很多的秘密。
在爸爸的眼睛里,我感觉到一种停滞,那并不是因为比起导演年纪变大的悲哀感。
爸爸有他的理念,有他的哲学。
我们年轻,知道他有他的理念,却不知道那是什么理念。
爸爸妈妈是相似的,那些光宗耀祖的传统报恩思维,用四五十年的时间占领了他们的认知。
我们都有自己的思维,彼此不同。
但是我们永远也参不透对方为什么会那样想,那么做。
我们的隔绝是永远的,那是一堵墙,也可以是一条疤痕。
冠名为爱和责任的纽带把我们牢牢绑缚起来时,在未来某一天,一些因素介入,也会感受到作为爱的温热对立面的痛苦。
曾经二十五岁的男人,现在二十五岁的自己。
犹如镜像一般,在无任何解释的无声的画面里,镜像一般的联系就产生了。
因为二十五岁那个男人,他的取向开始暴露。
在他二十五岁时,他彻底说出了他的取向。
导演私己的故事里仿佛有一种机缘的感召,但他最大的慈悲就是说出“我们都是孩子。
”这句话看似有点强说愁,实际最有味道。
“孩子”是一个借口,一个投机取巧的概念,我们中国人最会用孩子作为一个理由来消解矛盾。
面对出柜和母亲懊悔不迭又无可奈何的哭音里,在他回到故乡这一系列串联起过往和如今的诗意影像里,他选择了我们都是孩子做结尾,这是他想做的,也是能做的。
面对完全无解的结构困境。
当我们都回归孩子的状态,或许可以一起望向对方的眼睛,不会有躲闪和窘迫。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望的媒介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意味着眼睛是直露的,难以掩饰的,眼睛的望给了我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可是正是这种交流,把一切不明就里的不安和尴尬都露出来。
导演想知道答案,Will you look at me?当我望向你,我的眼睛里还是孩子一样的呆和纯。
我怕看到你的暗淡和失望。
如果你暗淡失望了,会不会不再望向我?
需要注意的是,导演的表达是纯真自然的,导演挖掘潜在诗意的能力很强,他不借助强叙事和视听堆砌,用闲散的笔调和犹如炉边对谈的声音让视听彻底流动起来。
不过,凡事再多想一点点。
不得不说,导演依旧是偏向于精英的,他有才华,多思且文艺调调满满。
得到了酷儿棕榈,然而最后什么所谓自洽和和解都没有。
不过海外求学和国际获奖总归是宝贵际遇,或许那个无解的困局可以为此稍微抚平,但是在实际里,没有8mm胶片的世界,暴露在我们眼前的三亿像素的世界,另外的人过着“正常的生活”却暗怀“不正常”的性向,正常的生活也会变得平庸有罪,因为那些人甚至没有可以和“不正常”相互平衡的砝码。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有多少的结果是我不敢,不愿面对的失望眼神呢?
他用电影公开了,却无法变成鼓舞。
这是他的故事,也只是他的故事。
拿掉“同性恋”这个标签后,仍是那个关于“父母想要的‘我’”与“我想要的‘我’”的古老矛盾;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
没有指责黄妈妈的意思,但她的想法在这片土地上非常典型:1.你以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2.你现在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3.你为什么不能和其他人一样?
“听话”、“规矩”、“在亲戚朋友面前有面子”,这似乎是这里维持“和谐”亲子关系的最重要的三点,且给与配合的主动方都是孩子。
可一旦孩子生出一点点自我追求的意识,一旦他们稍稍偏离了父母为其设定的“正轨”,一旦孝顺的“顺”字不再是百分之百,这层脆弱的表皮就会脱落 。
所以,子孙辈的性取向并不是家庭的根本矛盾,它不过是让其潜在的、休眠中的冲突爆发得更加激烈而已。
导演估计是想借这些被他拍下的生活中的细碎的镜头告诉他的妈妈:他一直是他,现在和以前没得什么不同——依旧爱父母,爱朋友,爱生活。
作为一个儿子写给妈妈的自白书,它足够真诚;但作为一部面向更多受众的短片,它的镜头太琐碎,文案又近似郭氏风格。
不过,无论观众是否属于少数群体的一员,这种在家人与自我之间奢望求同存异、寻求理解与和解、充满爱与矛盾的争吵,或多或少能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希望导演的妈妈能体会到他渴望传达的那股直白而真挚的情感吧。
作者:Marie-Pauline Mollaret译者:陈苏闽来源:https://www.semainedelacritique.com/en/articles/about-dang-wo-wang-xiang-ni-de-shi-houAbout Dang Wo Wang Xiang Ni De Shi Hou (WIll You Look At Me)关于《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备注:影片英文名为Will You Look At Me黄树立以自省、以影像、以与母亲的对话、以其浪漫的日记般叙述,触碰着自我,触碰着家的记忆。
亲人之间彼此相爱,却有心结难解。
复杂的情感,衬着叙述中暧昧的幸福,在阳光下超八毫米胶片的温柔中,流淌。
胶片影像震颤着,似一封告别之书,句读中,令人心疼。
叙述者被迫成为了一个飘渺的虚影,在传统社会的文化下,浮游着,在自己的菲林中,飘散着,轻轻撕咬心弦。
Interview with Shuli Huang黄树立访谈疫情期间,我从纽约回到中国。
回国后,我买了台超八毫米相机,带着相机到处乱跑,开始随意拍摄身边的人。
最终,镜头落到了自己,落到了家人。
我试着用箱子里封存的胶片来起草一封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在我心中发芽的信件,这过程将近用了一年,断断续续的一年。
只是,生活充满未知和巧合,就像电影总是自由生长着,长成它自己的形状。
二零二一年,春节,我和母亲有了一次偶然的对话。
在对话里,我第一次,望向母亲,多年来,我第一次,从她的眼里,望见了恐惧,望见了悲伤,望见了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感;在那一刻,我也望见了自己,也许,也望见了电影。
这次对话,改变了我的生活,恰巧,也改变了我的电影。
当电影开始形成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某种文本的生命力在慢慢溢出,从流动的影像中溢出,带着新鲜,和自然。
而这溢出的生命力又拥抱着新的可能性,嵌入影像的流动中。
于是,我决定让影像在书写、剪切、拍摄的并置中自由生长,生生长流;不停地通过影像质询自己,暴露自己,探索自己。
这就像潜入内心,与记忆对话,与经验对话,与自我对话,用真诚抵达最原初的真实,疼痛,却也治愈。
在完成影片并向它告别后,我终于,喘了口气,也终于,再次望向了自己,望向了创作。
然而,作为影片叙述者,作为电影制作者,作为一个存在的人,却常常觉得,自己,在试图成为自己之时,在情感生猛的冲撞和淹没中,沉沦。
但为了这份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坦诚,今天我仍拍着电影,不停歇。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戛纳予以了酷儿棕榈最佳短片奖的回馈。
这一届,短片、温州、90后,成了中国电影人与世界影坛沟通的关键词。
一方面,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年轻作者与地方叙述、私语影像相结合的魅力,而另一方面,长片,特别是非新生代导演的长片,再次零入围的事实,不外乎宣示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影坛的进一步脱节。
戛纳当然不是衡量电影的绝对标准,我们可以不用功利算计奖项多寡,但是无法忽视因为各种原因无缘的中国电影,还要花费多少力气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语言和声音。
中国电影确实难。
不稳定态势下的行情持续走低,使得电影这盘生意愈发集中在固定步调上,保守,重复,潜入主流,自我压缩。
太多曾经生猛的、锐意的导演在某个人生或产业的阶段,不约而同步入精神的中老年,随着暮气四合,别说他们能够枯木逢春,单是初生牛犊,也难有几位可以不那么计较地走出头几步。
所以《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导演,1997年出生的黄树立,就有非常宝贵的真诚和无畏。
因《海边升起一座悬崖》获奖的陈剑莹、因《地儿》获奖的李家和,凭《风筝》入围的李映彤、凭《口腔溃疡》入围的涂琳等等同样如此,当成熟长片输出有限,他们更加是这次世界影坛上的声浪。
不过最出圈的,还是影后竞争者汤唯的温州老乡黄树立。
获奖是一大原因,而这些天Festival Scope网站提供了难得的正规渠道,也提升了国内影迷的戛纳参与度,哪怕很多人因为没能搭对梯子而遗憾止步「Sold Out」关,此外,针对不当传播的热议,也提高了电影的知名度。
再者,这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年轻同性恋者的私故事,题材依旧的禁忌与当事人的自我袒露也能勾起更多兴致。
黄树立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之后,以电影专业MFA候选人的身份去了纽约大学,在他重返家乡的日子里,就带着新买的超8摄影机随处记录周遭人等,直至他选择跟家人出柜,扭转了这些本无目的的素材的立意,也扭转了自己作为电影人,更作为中国式儿子、同性恋者的轨迹。
也就是说,原本的城市记录与人物捕捉,最终会人为却自然而然地,指向一种家庭的传统困境,以及一种个人的生命抉择,而这,又贯穿了国内千百年的所谓传统束缚。
观看《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故乡在以一种碎片化的模式交错呈现。
在超8mm/16mm胶片上,温州的日与夜、市区与郊外、家人与陌生人成为观察的对象,也成了最大的风景。
身为一位电影摄影师,他带有清新文艺气质的处理,使得画面具有生活化的充沛诗意。
而他拍摄的行为本身,也夹带着童趣,他会饶有兴致地把视角对准飞起的塑胶袋,会通过影子的动作跟自己的镜头打招呼。
有点游子归来,在召唤过往以及过往的自己的意思。
他还找到许多故地。
比如父母年轻时工作的旧址,那里有他们婚后故事的甜蜜初篇。
又比如以前他们一家人的处所,如今住进了一位打工的女孩,他还打探了,租金是一年8000元。
琐碎的叙述性出来了,而悠扬的怅惘尾随而至。
喜事有了老去的痕迹,故乡有了他乡的性质,日升月落,人来人往,反而是自己,在历史与现下,都少了一个未来的稳固位置。
所有的事件与情感,就这样跟着画面、声音逐一浮现了。
这种复古的慢调,恰恰跟极具当下性的《口腔溃疡》形成强烈对比,后者以拼贴形式,刺激地融汇视频直播无处不在的侵入性和空虚感、恐怖意象呼应的生活态度以及女主角口腔溃疡般的痛与麻。
追求隽永意境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也有痛感,但那是绵长的,连皮带肉的,而且是跟家中至亲环环相扣的。
对很多跟他一样,未能遵循所谓传统去结婚生子的人而言,返乡是兼顾期待与折磨的举动。
越是偏离快节奏、独立性都市生活的地方,越会在纠缠的人际关系中遵奉习俗与规训,进而排斥导演这类异己,毕竟同性恋根本无法契合这种宗亲生活,只能带来所谓羞耻。
这时候,注定只能远离的家乡会最大程度地保留旧时印记,如同琥珀一样成为具有凭吊意味的根,而它强烈的陌生化具有排他性,把曾经的主角边缘化,直至对应上本质的「流浪」身份。
看这部短片,也有这种感觉。
用黄树立担当摄影指导的一部作品的名称来形容,就是「再见,乐园」。
短片中的流逝时光清晰可见,越是怀旧,就越是难堪,而越是新奇,就越是残酷。
这里有一个过去和当下的母亲,而母亲是跟故乡紧密关联的。
他对母亲,对故乡怀有深厚的爱,但是,却因为对方直白的排斥,即对同性恋身份、对不婚状态的抗拒,而不会被接受乃至回应。
感情投射的落败,是电影内核最明显的痛苦与悲哀。
影像处理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精巧的割裂感。
关于母亲的懊丧、痛哭与失控,有三段声音带来的暴击。
她会拖着哭腔数落儿子,「你现在的生活,像个正常人吗?
」「我真的是生出个怪物来。
」又有转向对自己的责怪,认为都是她的错,才会让他是这副模样,看似刀口朝内,实质上往外扎得更深。
这时候,画面是晃动的景致,或是暗调的人面,哪怕是白天,也是拜祭或烧火的场景。
而在那些暴风骤雨的话音过后,会立马排上相对美好的画面,譬如骂完「怪物」后,是母亲在对付一只螃蟹的影像,继而,同在厨房中,中年的母亲被迅速切换成青春时期的模样,笑意盈盈,爱心满满。
她看得到沿途花卉的美,每每停步欣赏,但她看不到儿子情感世界里的盛放繁花,同样很美。
这些有意为之的割裂感很有情感冲击性,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这种现场不可能进行录像的拍摄困境。
观众很难不代入黄树立的处境,会从极其熟悉的话语里,思考曾经带给你最多爱与最大支持的母亲,为何同时也会是最不理解你,最能伤害你的人?
就像是他以一种开诚布公的方式,很努力地靠近母亲,但只能接受被否定的噩耗。
这种矛盾性,是我们所见怪不怪的。
不可否认,母亲很爱儿子,花费了无法衡量的金钱与精力,让他出国留学,走到现在这一步,因此,当儿子无法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光宗耀祖,就感受到失望与屈辱。
在中国,甚至东亚,等价交换反而是家庭最凸显的牵绊。
没有办法收支平衡的两代人,永远无法达成平等与爱。
生命不再是一场允许你「自私」去体验美好的历程,而是从出生开始就背负债务的沉重任务。
为什么明明是私人的故事,却让这么多人找到共鸣,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中国儿女,一代代都在默认这种成长模式,而等他们成了父母,又会传承这种教育主张。
显然,《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情节已不新鲜。
而它进一步的动人,源自多年以来,亚洲绝大多数人依然突破不了这一情感困境。
到了这里,就不只是同性恋者的独有问题了。
我们也要看到,上一辈固然无意中展现了令人难过的交易思维,但是,被勒令担当等价商品的儿子,也让母亲在影片中成为转变基调的叙述工具。
而摘录并强化这些声音内容,已把短片与导演推向了某种关乎利用的道德处境里,毕竟具有编排意识的私密记录,已经走向了世界。
这自然不是有意为之的反击。
就像他在采访中所透露的,「一切都自然地浮现。
通过电影来质疑和展露自己,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场对自己内心的真挚对话,我在自我经历和记忆里漫游着,直到找到了那个最残酷的真相,这既让我痛苦,又治愈了我。
」
他需要呈现这些话语对于自己的伤害,也要由此呈现自己作为领受恩惠的人,并没有忽视这些供养,只是一度无能为力,手足无措。
终归,短片很实诚地把我们一代代人共同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修复彼此造成的伤害,如何审视自己,如何面对未来?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需要摸索。
把《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英文片名直译过来,就是「你会望向我吗?
」中英之间构成了一个伤感的问答,黄树立说那里有「沸腾的沉默」,而这的确是无数两代人之间的精准形容。
走到这一步,独属于同性恋的困境,也可以挑衅地指涉广大人群的集体困境。
而且,这部短片也可以随着中国电影的逐步式微、边缘,映射里里外外的双重压抑。
那么之后,该是沉默,还是沸腾?
和爸爸吵架时我总是不敢面对他的眼睛大多数争吵都是在我的闷不吭声中结束的眼泪就跟断线的珠子憋也憋不住爸爸望向我的时候,我也会望向爸爸么?
爸爸望向爷爷的时候,爷爷也会望向爸爸么?
这部电影短片只有20min,但我看了两次才真正看完,也是我第一次看短片。
初看时,静静流淌的画面,平静的语气,只觉得闷,没过几分钟就关掉了。
不知怎的,又打开了,并且完整地看完。
导演是黄树立。
影片讲述了儿子告诉妈妈自己是同性恋的一系列对话,采用声画分离的方式,带着观众看到了一家人平凡亲切的生活,听到了母子拉扯矛盾的心。
在走路的时候,在坐车的时候,我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于是导演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讲述,娓娓道来中,像身边的朋友,跟你聊着近况。
平静的语调下,是自己无数撕扯、汹涌波涛的心。
她是被光点缀的影片,窗户玻璃反射的光、透过树叶被风吹散的光,水面上星星点点,是断断续续的回忆里渗进来的光。
追逐着风铃般的背景音乐,这本日记不断被追溯、窥探。
多么多么稀疏又平凡的日常啊!
爱人睡觉时微张的嘴父亲熟睡时胸腔有规律的一起一伏母亲切螃蟹时刀落在菜板的瞬间多么多么亲切可爱的生活啊!
但是为什么?
为什么呀!
14min20s后,一声壶水煮沸的鸣叫,和妈妈的对话猛地撕开一道口子,所有的挣扎与不解一下子暴露在了所有人面前。
我自虐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光宗耀祖传宗接代有什么错?
喜欢同性追寻自我有什么错?
妈妈有什么错?
儿子有什么错?
不过是天下平凡的母亲对平凡的儿子的普通期盼!
不过是天下平凡的孩子对本真自我的探寻与拥抱!
他们都没有错。
短短20分钟影片里,儿子手持摄影不止一次地望向妈妈,只是作为儿子望向母亲那样。
结尾,那段熟悉的风铃声再一次响起,我去百度了一下,风铃的寓意是“思念”和“喜欢”。
风吹进来,叮当作响,一切都会流走。
但,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也会望向我。
离开了8mm胶片,换任何一种介质,本片的成功都会大打折扣。
8mm充满了瑕疵,它的成像宽度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因为是胶片,它的厚度是数字摄影机记录下来的0和1的信号无可比拟的,这种厚度给予了本片一种回忆的质感,而回忆的特征,本身又和8mm的偏色、划痕、欠曝、虚焦、与晃动这些特质极其吻合。
8mm摄影机通常都是是没有录音轨的,但本片的声音中同样充满了厚度,灵动的配乐、导演的独白、被放大的环境音、还有同母亲的对谈,不单调也不繁杂,都是点睛之笔。
在片中,镜头几乎都顶到了最长焦端,这种超长焦会把三维世界压缩得特别平面,有几个镜头甚至呈现出一种超现实感,城市的街景好像玩具搭建一般。
同时,长焦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能将次要元素卡在画框之外,直视人和物本体,这种特性在单个镜头中也许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在导演的蒙太奇处理后,上下镜头的联系,镜头与画外音的互文,让这些看似随手拍的生活一瞥,串联出了流淌的诗意。
长焦镜头另外的一个特质就是窥视感,这种特质和本片的题眼不谋而合——被长焦镜头反复凝视的对象是母亲,但母亲却无法正视自己的孩子,无法接受他同性恋的身份。
我相信,许多不是同性恋,但无法达到父母对自己期望的观众,一定也会明白那样的感受,就算穿行在星球的另一端,偶尔我们脑中也会划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我的父母看到我这样,会不会很骄傲/失望。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搭起了最后一块积木,第一次成功地骑着自行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回头看看,父母是不是还在那里,欣慰地看着我。
在本片的结尾,母亲在走过斑马线前左右四顾,终于看到了躲得远远的,玩弄着8mm相机的孩子,妈妈被孩子的恶作剧逗笑了那一刻,两人好像都回到了“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抛开了所有社会、父亲、爷爷奶奶、舅舅姨妈、同事好友的目光,这一刻,妈妈还是像以前那样爱着我。
短片屬於典型的私影像,內心獨白式的私密日記文本寫得真摯而出色(不可否認富有質感的英譯亦為文本加分不少)。短片以super 8mm的膠片攝影機作為拍攝介質,並以刻意營造的聲畫不同步效果,趨避了自己和母親介乎遵循社會傳統價值和保衛情感權利、追求個人生活之間的直接矛盾和痛苦。其掌鏡的審美已顯示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和出色的藝術直感,導演想必從河瀨直美表現家庭和私人記憶的藝術片中受惠甚多。通過這部短片的拍攝和獲獎,導演或許已邁出同母親達成互相理解和“光宗耀祖,發揚光大”的第一步,但正如有短評所提及的,這是一部畢業作品性質的紀錄片,此後導演所需邁出的更艱難一步,則是從基於個體日常經驗、以謀求共情為目的的私影像創作,轉向對可同更廣泛觀眾和社會通約的公共經驗,以及更深刻話題的紀錄和探索。22年12月31日凌晨於“禮崗影院”。
B站up主水平的旁白,画面酷爱捕捉风的形状,背景音细节处理很好,但故事整体还是私人化的故事,中国万万千千的同性恋都听到过的对话,没什么新意。
还没有B站女同拍的vlog 好
喊一声,妈,她就会回应,看向镜头,说不要浪费胶片。这是你望向我的时候,羞涩,管束,爱。旁白像是在念一首诗,剧情是这诗中的间隙,是现实。它们同样生动。好像也是这么和妈妈一起跌跌撞撞的过来了,爸爸不知道我们的秘密。她一直抱有那不属于任何人的希望,认为我会改变,她活在沉默里,在沸腾的沉默里,我们拥抱着哭泣。这是我望向你的时候,仿徨,寻找,等待。最后我成为了那个二十五岁的男人,他也成为了别人。我们这一生都从未停止过寻找自己,这一生都是那无法放弃的、望向妈妈的孩子的模样,永远不会改变。
有才华
可以意识流,但不要意识流到仅仅把创伤摆出来。(和结界)
而他对与母亲代际沟通找到的解法却是,一次次地呼喊大城市的名字。北京,纽约。但房租到期了,他还是要回家。
短片本身1星,勇气分加1星,感情分再加1星。短片本身是vlog时代的产物,很难用电影的标准去评判。非要的话,那我套用一下我学电影期间某香港导演对我习作的评价:“这个东西太简单了,太单一了,我看不到太多你拍电影的能力在哪”。感情上很能共鸣,类似这样导演和母亲的对话,相信都发生在超过90%的同龄人身上过。所以第一次看到这种交流以这样的形式被还原,还是很受触动。而且导演也很有勇气,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最私密的片段纪录。能看出来作为摄影师的他对影像的感知和审美,但又不觉得太惊艳。大部分的质感都是超8胶片所带来的。在这样一部配画面诗朗诵的电影里,画面没有想象中的惊喜,导演念白的写作水平又实在是有点拉。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对话的录音。
几处影像难得,争吵真实,其他没有什么优点了。我就是很喜欢拒绝因为身份认同给别人打高分。
又烂又自恋
光影的效果还不错,直接对话的呈现让人看到不同的个体共享了同一种家庭的苦闷挣扎。但是旁白并没有什么思想深度,甚至是有些幼稚,只能说声音蛮好听的。结构上觉得有点散。导演的男朋友是真的蛮帅的。这个“望”倒是做得挺好的。希望导演未来有更好的作品。
2.5。不得不說感覺到一股貫徹了形式和內容的「投機」。即便幾句輕談和細碎的畫面觸到了我,但這只是輕輕踩在了東亞、中國、朋輩和家庭等頑疾之上,刺痛生活在簡中語境下的人也是必然。但幾句話和零散記憶碎片不構成立體的、整體性的意義,和十幾年前氾濫的台灣私影像一樣,也是張愛玲所說的「肚臍眼文學」。同志和酷兒議題無法通過這種作品具有公共性,更別說改變公共現實
我真的以为我可以忍住不哭,但当妈妈由哽咽变为撕心裂肺之时,我便再也忍不住了。在这里想问一下黄树立导演:你对妈妈的痛苦与究竟有几分感同身受?前半部分你每一句与她的对话里,我只听到了辩解、顶撞与「懒于解释」(大概意思就是:我活的开心就好了,希望你也开心,如果你不开心,那我没辙)。即便这根本不是你的错,即便妈妈有她的固执,但造成的直接结果却是:你依然坚定着你的快乐而她一个人承受着她的痛苦。你有酷毙的超8相机、帅气的男友与你想要的一切。而她,只有你。试想换做是我,如果因为我的选择令我妈难过成如此,那么在我心里一定只有内疚与自责,绝对是一分钟都快乐不起来的,更不要说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理想、信仰与坚持了。也许每个人对于自私的定义不同,在我这里的底线就是:我妈的感受,比天还大。对不起。
3.3星。片子有灵气,有情绪,但我看不到该有的故事,总觉得还可以再好一点。
私电影属性,情绪足,质感佳,超8胶片摄影加分,音效、音乐刚刚好。有一点揪心,那些最终不能和父母和解的人,是怎么活下去的呢?
超8摄影机拍出的胶片为私影像增添了很多时光的味道,可是作为观众,终究获得的是对他人私密生活窥探的趣味,还是与主人公那言语间所流露心事的共情。声画分离,温润如诗。质感是好的,这是导演的艺术品味与直觉的展现。而作为私影像,对于创作者本人的价值也要更多。但必须承认的是,在中国本土的青年作者里,拥有优秀艺术直觉与品味的并不缺乏,缺乏的往往多是去表达关于人,关于文明,关于时代,关于生命更深刻的东西。那是如今世界在慢慢遗忘的,那是如今世界创作的共同悲哀。
看完了。家里花大钱供着一个艺术生,然后拿艺术与文艺、金钱与资源挥霍的人反过来要宣扬自己的勇敢和自由,独立的人生怎么也应该首先定义为“自给自足”吧。花钱时是一家人,需要在社会上吃苦赚钱时又变成了我是独立自由的个体。经济学告诉我,生而为人需要去理解因果、理解投入产出比,哪怕不相信这一套方法论,但多少也要对它怀有敬畏之心。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无声的宣泄和随手留下的私影短片饱含的是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反对,但存在本身就可能具备合理性,在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第一步就捂眼睛,有什么优越和拔高的?也可能是我的问题,融入主流社会后真的欣赏不来任何标新立异的自由,试问全世界的人谁能绝对自由不打工只消费,还不是有人替你买单了,难道平衡理想与现实的人就无聊了嘛………………同性恋群体不是这么有效发声的,也不是这么晃动着抒情的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人(怪物)啊”,即便抛开性向讨论,这句话是多少家庭争吵时,父母会丢出的话语。所谓“隔壁家小孩”,所谓光宗耀祖,多少的寄予众望下的失望,“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和母亲的对望,在这个社会,孩子的问题都会成为家庭中为人母的失职,也又是她们“心中失败一生”的注脚。而影像上的处理,是对这个世界的逃避,也是一次重新认识。
很佩服!持之以恒的记录和公之于众的勇气,“摄影机是笔”
(爸爸知道了这个秘密,他没有试图改变我,他好像试探性地告诉过妈妈,但是他及时停止了。我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胶片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