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个乱摊子,我像是萨德的浪荡子跪在肮脏的朝拜堂前,试图理解它的模样。
靠了一大堆最美的比喻、记忆、时候、潜意识和梦串起来的,艺术是新的。
所以哲学好像不得不新。
世界—上野车站弃婴的自杀俱乐部,必要自杀者自杀(上野车站是个很繁忙的车站)。
银色星球也有演员这个概念,和这似有接近。
:你所认为的—你是的,然而本质在什么地方,或者那是否根本是个无意义的问题。
青春似乎是凭直觉可以知道世界不太好,然后再见青春,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认为这个世界还可以。
记忆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留不住,人不同,人会死,或者会成长。
出逃也只美在其是出逃。
演戏也美在其是演戏。
园子温是把现代体系的这种绝望拍出新花样了,绝望得很绝望。
也就是说很美妙。
主播员说的那几句话符合于所有人(正经阳光地:朝向沙漠,追求虚无)。
只是大多数人没意识到。
极少部分意识到了,能压住断续的恐慌发作。
或者够富有,倒也无所谓。
做狮子嘛。
阶级问题这么考虑才够味。
不得不这样,怎样,还是要个归宿,要不要呢,表情一变最好,这张脸,艺术最容易爱上一个人,当然爱上一个人也只能是因为艺术……世界是个大鸟笼,笼内、走廊、散兽,都是一个人,学生服自带性符号,日本艺术家有福(园子温很多本来演软色情的演员,有味)。
已经是冰冷热带鱼里那句话,生活是痛苦。
不过这是抽象的本质层面。
把戏演好了,就是快乐。
这也没什么不光彩,痛苦也是演戏嘛。
所以倒也可以说,生活是快乐。
碰撞,痛苦。
碰到位了,快乐。
都是本质。
久美子在被窝里最后睁一次眼(那么郑重,硬切上去的),可以是这个意思。
有些不碰自己,北野武的暴力就干净利落。
另一条路,可以不断碰下去,碰到最后,超出认知能力,就不怕碰了。
可以这么看待《》。
哪都是小城镇,哪都是大城市。
蓝天,圣诞灯,一个味。
但是那种孤独和疏离倒是圣诞灯独有的。
能闻见那个地方,感觉一模一样。
城市也是,鸟笼也是。
坐那摆手,谁都能拍,拍的都一样。
园子温拍了,觉得此物可得又不可得。
给一个角色写道这种地步,好像这演员是为了这角色生的一样。
有些不碰自己,北野武的暴力就干净利落。
另一条路,可以不断碰下去,碰到最后,超出认知能力,就不怕碰了。
可以这么看待《》。
不喜欢这部片子。
因为亲情冷漠就离家出走,换了一个新的身份在东京重新生活,搞得母亲自杀父亲失业,还去从事一种类似应召的,给别人装闺女的职业?!
这个逻辑……还有那句「你跟自己连上了吗」也是扯淡,片中的纪子分明把过去的自己抹杀掉了啊,怎么好意思再说这路话?
浑蛋嘛这不是!
此外, 我其实不太喜欢这种园子温,装逼嫌疑严重,反父权也是你,抨击家庭也是你,看他这路片子时就特像看巨婴国的感觉,极力想抹杀过去无能的自己,仿佛自己生下来就是一身荣耀,然后说着没人听得懂的艺术理论,末了还朝你投去鄙夷的目光。
反倒是《地狱何其恶劣》、《东京暴族》那类的片子更吸引我,我曾经一度以为他是日本的彭浩翔呢……其实,《庸才》和《反情色》也不错的说。
我看内个纪录片《园子温这种生物》的时候,生理反应跟看《巨婴国》时完全一样,十分不适,特想骂街,而且心疼我的时间和钱。
纪录片里的园子温有几次画画的场景,画分镜我就不说了,毕竟姜文画的分镜也不怎么样,但丫内油画吧,分明就是往画布上抹颜料嘛!
这他妈也叫艺术?
那我们家胡同口儿刮大白内哥们儿不成大师了!
总之,我不喜欢这个片子,更不喜欢这样的园子温。
短评放不下了遂:前身是自杀俱乐部,是个人风格趋于完善、要素齐全的园子温式电影了,处女女高,坏女孩女高,传统家庭里受困的妻子,对社会秩序的蔑视和纵情破坏,大段哲学式独白,章节叙事,等等。
只不过这部还真的相当地不暴力,几乎没有什么大尺度画面(仅有的一些都是直接从自杀俱乐部里截出来的),而只是安静地诉说着人们的空虚,迷茫,家庭里遭遇的忽视,没有倾听的心脏,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而已。
(不过这部在叙事上的人物视角、时间穿插、幻想非幻想的现实,构成上是蛮混乱的,有种随心所欲不在乎观众的美,不知道是不是园子温放纵惯了有意为之。
)很多时候园子温让人感动,这部还真使人伤心。
哪怕看过他那么多影片,这部中对于家庭的解构与诠释依然厉害得要命,家庭扮演为工作的圈子这个概念就很了不起,园子温还能叫父亲坐在柜子里观看女儿们扮演陌生男人的孩子,偷窥她们用粗糙的演技与他人构成完满的家庭,以此触摸自己的痛苦与幸福,以此去真正理解自我、女儿,自己的那个家庭。
令人感触的是本片最弱势的小女儿哭着提出建议,你们都是狮子,让我们做一回兔子。
为什么非要这样争斗不休呢,她还真的是在追求俗世家庭的幸福,对家人们的心的认识敏感且敏锐,可也偏偏是被给予了最少理解的孩子。
会不会这个弱势的孩子与她简单而核心的愿望是代表了园子温内心最脆弱一面并也真正承载了他心里理想家庭、社会的模样,是能带给人日常的幸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女儿伤心地大喊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地活下去,类似的父女对峙画面(并且父亲都持刀)出现在几年后的冰冷热带鱼里,后者的父亲举刀刺伤女儿,自刎并对同样的问题回应道——活着本身就是痛苦,活着就是痛苦。
导演本身也一直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并寻找自己的答案而已。
如果园子温茫然,他就在电影里呈现茫然,如果他有了理解,他就在电影里呈现他的理解。
真是随心所欲,从未停下的导演,因此常常会觉得一部电影是另一部电影的注解,彼此间经常能找到一些联系。
不过他后几年是不是有点厌倦这样兜兜转转绕圈圈找答案了,尤其中期经常是捧着角色的脑袋一通尖叫和输出,越来越暴力越来越疯狂...女儿不理解这个家,以前你去自杀俱乐部大家一起一通哭,成为自己不成为自己的,最终还是只有面对才能解决问题,父亲哪怕举着刀也已经被引导杀死大家重生的念头了也没真的下手,后面电影里都直接撒光一家人毫无余地地让人好好认清现实...
首先控诉一下不知道为什么要贴的恐怖标签,普通剧情片的血浆元素很多也有这么多了,真的不恐怖,如果恐怖标签挡住了你的话可以大胆看下去。
故事大致讲一下的话也并不复杂,就是刚接触电脑的时代,生活在丰田这个地方的姐姐纪子在一个名叫Haikyo.com的网站化名光子很开心地交朋友,和网络上在线的每个人说你好。
然后在一个停电的黑夜,姐姐摸黑拖着行李箱独自到了东京,跌跌撞撞走着然后想到了Haikyo.com上在东京的朋友,上野站54号。
她来到上野站,问别人54号在哪里?
大家不知道,只好自己走来走去,来到了储物柜附近,猛然发现储物柜上都有数字,54号上了锁,旁边站着一个女孩,久美子。
女孩带着她和自己的家人到了一个有一个奶奶爷爷家,纪子才知道女孩开了一家“家庭出租”,想要有一个家的人可以找他们服务,他们可以做你的妻子、女儿、母亲。
纪子的妹妹优香训着姐姐的踪迹来到了东京,给做记者的爸爸留下了上野站54号的标签,母亲因为受不了两个女儿的离去自杀了,父亲辞掉工作,开始寻找女儿的踪迹,然后在上野站看到了久美子,不假思索地向他要了名片,然后拜托自己的朋友点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久美子来扮演妻子和女儿,终于,虽然并不顺利,纪子和优香终于在自己曾经的床上躺下了....虽然剧情几乎很快就说完了,但是拍得确实是有一点复杂。
章回体形式,有大量的意向和说教,并且是几乎哲学式的说教。
片中最复杂的一个角色就是久美子,谁也不知道这个出场惊艳的穿着黑背心的女孩会是这个所谓家庭出租的老板,她雇佣一个又一个人,包括自己的父母,甚至引导着无数的男孩女孩自杀、被杀。
大段的哲学式说教出现在决坏这个人物知道自己即将被杀掉后,兴奋地召开的小会上。
她说自己是心理学的学生,并且差不多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接触久美子的人选择自杀或者被杀掉,虽然她的解释在我看来有点不可理喻...她说所有人都想做鲜花,但是总有人得做花瓶,有人杀人,就有人被杀,有人做兔子,就有人做狮子。
这是一个自然循环。
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优香也哭着说,我们不要做狮子了,重新做回兔子吧。
我自己理解为她并不想从这个循环上退出,只是不想再做扮演者的角色了,这也和最后她穿着姐姐的衣服离开相呼应。
但是纪子作为刚开始就进入这一循环的人,甚至在目睹了54人自杀之后眼神都有了变化,在优香已经道破这个事实之后仍然执拗地叫自己光子(稍微一提,这也是久美子的本名),她在大家看了近乎要和久美子一样迷失自己,最后却安静地躺在床上和自己的少女时代告别。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一个特殊的电脑刚新起的时代,并且建立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日本之上。
一直以来我对日本人的印象就是刻板但是迷茫,尤其是生活在日本小城市或者乡村的年轻人,都很迫切地想要寻找自己的精神所在,互联网其实给他们带去了信息,但是也带来了自卑。
不过生活在中国小城市的我其实也是有这样的经过,在初中的时候就非常想要和所谓潮流接轨,初到大城市的时候想要表现出自己没有那么自卑...电影还有很多的意向和观点我无法解读,但是就像两姐妹的结局一样,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疑惑与不解可以继续思考,也可以抛弃...
“橘子”不像影片里的那个女孩橘子,能无所畏惧和顾忌地活出自己,这个年代的我,和影片那个年代的日本人们,可能只能像被彻三剥开的那个水果橘子一样,承受着社会、生活带来的痛苦,永远假扮着某个形象。
所谓“haikyo废墟”和“自杀俱乐部”,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毁灭然后重生的机会,一如被压扁的橘子皮慢慢复原成原本的形状。
“自杀俱乐部”毁灭自己十分容易,无非是将自己的过去锁在上野站54号储物柜里,也许未来某刻别人偶然问起“你过去是什么样的呀”你从储物柜里随便捡起一个物件,胡诌一段故事,也就成了别人耳中过去某个的你,无所屌谓。
至于如何(作为家庭出租公司的客户)连上真正的自己,就像片中那个蘑菇头说的“公然躺下并追寻无知,感受沙漠,体验孤独,用心体会”即可。
说着很容易,可是现实中能这样做的勇气和机会都少得可怜。
说回我自己,也许我真的该谢谢yi情,如果不是20年头我被困在英国十几平的小ensuite里长达几个月,彻彻底底地与世界隔绝,那么我就不会好好思考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自然也绝对没有动机和勇气从计算机转到纪录片专业,以至于现在能在ucl读电影,学着怎样我都不会觉得厌烦的内容。
在那片寒冷的沙漠,我连上了部分真正的自己,确切地说,事业上的那部分。
至于亲情、爱情上的真正的自己,我还没能连上。
“家庭出租公司”决坏、久美子、纪子等人表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成兔子为客户狮子服务,可能也是尝试找自己的另一种方式(作为公司的员工,一名体验派演员)?
“纪子”最终找到了正确的角色回归了家庭,代表“拥有过去,也杀死了过去,并且找到了新生的人”,比如园子温导演本人。
“优香”还未找到正确的角色,所以代表“拥有过去,扯断了过去,正在寻找自己的,暂时无名无姓的人”,即我们这批看完影片之后开始思考自己何去何从的观众。
“久美子”作为兔子,可能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角色?
因为她“没有过去,对未来也没有期望,对自己本身毫不关心,一直在牺牲自己满足别人”,可以说是最惨的那批人,怎样的生活他们都愿意接受,毕竟全都是施舍。
(不确定能否这样理解?
)总之,我觉得不论是《自杀俱乐部》还是《纪子的餐桌》,园子温导演都讲了同一件事,即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不舒服,不确定自己在社会和家庭里正确的位置,那么不妨试试重启自己。
目前的理解暂时就这样吧,把它写下来主要是为了给未来的我回忆现在留点线索,当然也是为了抛砖引玉,期待更深刻的解析。
(要是我懂日语就好了😭真希望所有懂外语的人都能像翻译书籍一样认真地翻译电影字幕)p.s. 久美子和优香可真好看啊🥵
哲学意味浓重 内心独白精巧。
只是草稿:去东京就会怀孕橘子的激发成年人微不足道的地方新闻成年人的电脑仙人掌少女困境 少女突破束缚的自认为成长;信息电脑潮流;论坛女孩在东京 我要去;少女的世界观萌想接触世界 奇怪好奇渴望接触扯不断的红线头 牵连染血的脐带 54朵鲜血花54个红点上野站54号;自杀俱乐部深深的笔印 在乎的烙印三个人的困境表面的美满 他们连上了内心 我走不进他们的内心;迷路的猫咪 报团取暖的自杀俱乐部;你连上了自己了吗让所有人变成54号柜中的久美子迷失沙漠的旅人完美的丰田一点都不了解人的爸爸 把握现在;组合家庭 让所有人活成自我?
一个大胆的想法;演戏;肯定的策划 家长;这些人还不够坚定 还没放弃过去。
阅尽欺骗无数 已经不敢相信内心流 一场虚幻的梦 后面逐渐崩坏 呓语 梦境感 致幻迷离人间病态 罔顾亲情自私的人 丧乱
虚情假意扮成一家很变态,优香的校服短裙,穿无袖躺着的纪子和久美子的双雄以及粉嫩皮肤和嘴唇,黑丝美腿让人好激动,可是竟然不露出!
在咖啡厅和彻三见面的那个男人在《爱的曝光》里演0教会首脑,小眼鸡蛋脸,一脸欠扁的样子,那些骗子真可恶害人家破人亡,多亏了优香的请求最后纪子恢复了自己的身份,铁石心肠的久美子成了她死去的妈妈妙子,假的家庭变成了真的新家庭,可是优香又穿上纪子的衣服走了,又走上冒险的道路或许之前的灾难又重复发生,人啊身在福中不知福,太不知足了。
「一份评论」终于也有自己的播客了~第一期节目,我们将焦点汇聚在《纪子的餐桌》,一起来聊聊电影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推荐您搭配我们的节目,一同服用以下评论。
收听来源:[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欢迎订阅!)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自杀俱乐部” ——评园子温《纪子的餐桌》 // 1 / 凌晨到来,天光熹微,清醒的优香最先醒来,并且永远地出走,穿上姐姐离开家时的绿风衣。
姐姐纪子则是缓缓睁开眼,将昨日发生的事情讲述成青春,最终告别了“光子”的身份,再次成为了纪子。
一个谁也不是。
一个还是自己。
导演园子温轻描淡写地将其归为一次青春期躁动,却实则让人更加痛苦。
人们轻而易举地转换身份,却又想知道自己是谁。
看似解脱的纪子其实什么都没明白。
而优香则是陷入深渊中无法自拔。
谁都不知道优香会到达何处。
而她会怎么生活怎么思考,也无从得知。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自杀俱乐部。
” 最为可怖的是,人人求而不得。
园子温是一位堕落的导演;有人如是说。
园子温是一个疯癫的天才;亦有人道是。
他的作品钟爱表达暴力、性、以及世俗意义上的变态者。
而《纪子的餐桌》和《SUICIDE CIRCLE》则为他的集体自杀二部创意曲。
由于众人集体跳入车轨这一幕在两部影片中均有出现,人们普遍认为《纪子的餐桌》是后者的延续。
《纪子的餐桌》是一部被定义为恐怖片的电影。
它的剧情切口非常小:一个女高中生囿于困顿而多有束缚的生活,从而迷恋上网络世界加入了一个邪恶的组织,每天扮演着他人的同时还参与策划多名女高中生集体自杀事件。
看似诡谲的剧情实为荒诞,剧中有一幕,父亲不愿意让她去东京生活,对着她说教。
而她,目见烟灰缸中的橘子皮从皱皱巴巴缓缓伸展。
她从而想到了朋友橘子,虽然从事性工作,但依旧笑得像个橘子一样。
“你以后想成为什么?
”“我想成为橘子。
”滑稽的对话指向性过于模糊,从而只能被拿来怀念。
无人知其意。
纪子是在一个停电的夜晚溜出了丰田老家,前往东京。
彼时父母陷入惊慌,而妹妹为了探寻真相而开始记下日记。
纪子则在东京上野站54号见到了“上野站54号”,那个出生在地铁站储物柜的久美子。
当时的纪子内心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愿景,她和久美子一起倚靠在储物柜上编造过去,把风衣的线头拽下来,把它当作脐带。
她是新生儿光子,而现实在这一刻分离,走向荒诞。
她并不知悉久美子的计划。
她怀着少女天真而富有表演欲的心,加入到久美子策划的集体自杀中。
但她目睹一切发生,产生了畏惧。
纪子和没有过去的久美子不同,久美子可以生活在编造的谎言中,过去对她来讲是是一种“虚幻”,她从未以双脚步入自己的生活,以双脚丈量土地的宽度,感受生命的重量,而纪子有着切实的过去,真正存在的家庭,空间与时间的荒诞未曾有过机会入侵。
相较于纪子的“实存”,久美子更像漂泊在半空的云朵,她的生活,是随时可抛,若隐若现的“轻”。
致使纪子家庭崩溃的并不是她的出走,而是她妹妹也随她离去。
妹妹优香留下了暗示,随后去寻找姐姐。
她不爱姐姐,但是她还是要离开。
这种表达方式是属于园子温独特的脆弱:因为渴望爱,无法接受任何残缺的事物,所以就要亲自去寻找圆满,寻找合理性,不计后果、在所不惜。
姐妹二人离开后,父母彻底崩溃。
身为画家的母亲开始重画一家人团圆的场景,照片里下垂的嘴角上扬起来,刻意补偿内心的崩溃,最终也自杀身亡。
而父亲则根据优香所留下的日记,找到了久美子的自杀俱乐部。
父亲和自杀俱乐部的男人在餐馆的争执解开了久美子的阴谋:她的自杀是一种献祭。
场景在久美子的回忆中转到了决坏死前不久。
她说她想学心理学。
她还说“大家都想做香槟而不是杯子,但是世界需要杯子和花瓶,需要有人演”。
后来决坏为了转化自己的身份,扮演了一个出轨的妻子,最后被疯癫的男顾客捅死。
而这其中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她把祭献自己作为实现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
从这一点考虑,电影“恐怖”的本质就渐渐分明。
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意,但是园子温极端的叙事手法可以让我们窥见,作为一群“思考着人生”的少女,她们正自觉地走向死亡。
《纪子的餐桌》作为一部以自杀为主题的电影,所有的自杀事件统统体现在配角上,某种层面上来说,自杀对于主人公她们三个的所施加的影响,是通过认识人的死亡和自我认知无法解答的矛盾。
她们终究会面对死亡,但是以何种姿态,周围的人业已呈现于她们。
// 2 / 自杀是思考自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他者与自己本身的界限逐渐明晰,自我被肯定,否定,感受。
自杀给予了人更多的选择,死亡不再仅仅提供痛苦或者喜悦,而是另一种窥见精神世界的方式。
电影中的决坏是被自己的客人一刀接着一刀捅死的,她有无数的机会离开或者叫停。
但她死的很快,什么都不剩,最终坚守了自己信任的意念。
对于生活的操纵与控制已经凌驾于其本身,就在这毁灭中一步步确认,肯定主体。
可讽刺的是,要求少女们献祭的久美子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如果是,她就不会删顾客的耳光,就不会阻拦纪子父女相见,就不会冲疑似自己生母的女人大喊大叫。
如果“家庭出租”的存在是罪恶的话,决坏是原罪,久美子仇恨世界,扩大了罪行。
而其他少女既是受害者也是罪人。
久美子不相信所有美好的事物,眼中充满了七宗罪。
她虽然引导了无数人思考加缪提出的“自杀”问题,而她却仅仅过着她所希望的粗线条的人生。
《纪子的餐桌》作为园子温第二部关于自杀的作品,体现了某种理想层面的物哀:于死亡就像迅速凋零的樱花一样迷人。
可是园子温言不止于此,他向人们展现了生存背后关于活着的更深刻的理由。
电影里四个重要的女人,决坏代表了无人有罪,纪子代表了反抗,久美子代表了用献祭复仇。
而优香则是走向了未知的深渊。
正如影片中所说,生命是一个圆。
这部作品亦如是。
自杀在这里不是问题,只是一个现象,在展开叙述的时刻,我们也同样被直击,没有人能够逃避。
作者:栗树(该作者其他文章见于:《摇滚于我们的时代》)编辑:东南尔审稿:东南尔图片来源:豆瓣、网络
这是一个既纠结又纠结的电影。
2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真是让我欲罢不能又坐卧难安。
导演想要在一部片子里表达太多的东西,但是好像光子最后的那句话:心是一个小杯子,如果感情倒得太满,眼泪就会留下来。
电影如果想要表达的太多,我的脑子就会不够用,说实话,写这个影评,我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虽然它被分在了恐怖类电影里面,但是在我的字典里,它可丝毫没有任何恐怖的色彩。
我不知道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很喜欢讨论边缘心态的民族,他们很多电影都反映了那一小搓或者自闭,或者疯狂,或者玩世不恭,或者毫无意义生存的人的心态。
也许这和岛国和日本人性格中极为细致的那部分有关系,总之,像类似以自杀心态,残酷青春为主题的电影在日本影坛也是层出不迭。
在看到chapter2的部分时,我真的猜测这部电影不是“自杀循环”的姐妹篇吧。
越到后来,才能发现两者本质的区别。
让我努力讲述一下这个故事,虽然那纠结又纠结的结尾我相信我绝对讲不明白。
纪子是家里的长女却与父母一直没有交流,终于有一天,她爆发后直接离家出走到了东京,在那里见到了她的网友久美子。
久美子经营一家公司叫做家庭出租,无论你需要什么样的家人,她都能为你找到,同时按照要求提供上门服务。
无处可去的纪子加入了公司,同时她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离开家乡,到处去看看。
纪子没有断了了妹妹佳子的联系,于是佳子很快也步上姐姐的后尘,离家出走,来到东京,进入同一家公司。
在公司里,每个人都是抛弃红尘过往的演员,她们彼此并不相认,只有在服务中,才演的亲密起来。
纪子和佳子的母亲在两个女儿相继离开后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自杀身亡,父亲却从孩子们留下的线索中坚信她们没死而踏上寻找的道路。
他委托自己的朋友接触久美子的公司同时雇佣久美子,纪子,佳子饰演家人。
在餐桌上,一家人终于“团聚”。
父亲忏悔了自己过往的自私并希望能重新开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泡澡,聊天,喝茶,微笑。
半夜佳子走出房间,看了看父亲睡觉的老模样,穿着姐姐离家出走时的那件绿色风衣,在凌晨6点空荡的街道上,扯掉风衣袖口上的红色线头,向着无边际的街道尽头走去。
而姐姐则在睡梦后睁开眼睛,重新拾起关于纪子的一切。
在我看来,导演在电影中只是试图讲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但是结尾未知,犹如生活。
青春是残酷的,因为我们必须经历成长撕扯的过程。
我们试图成熟却不想接受规则的束缚,于是无可避免的与学校的碰撞,与家庭的碰撞,与社会的碰撞,甚至与过往自己的碰撞。
在鲜血淋漓中长大。
慢慢我们才记住我们这个星球,任何事物都是有游戏规则的,包括成长。
存在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都在扮演着别人。
正如那个不知名的男人对父亲说,你联系上自己了吗?
我想问,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纪子,久美子,佳子都在不断的扮演着别人,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妻子,别人的母亲,别人的孙女,面具带的多了,便遗忘了自己,摘到最后,不知道哪张才是自己的脸孔。
伊藤润二有部漫画,叫窃脸贼。
讲述了一个女孩子为了博得一个男生的好感,学会了模仿任何接触她时间长的人的脸孔。
最后,全校师生带上面具,让她无从模仿美丽的面孔,她也因为记不得自己的脸而崩溃。
佛经又云:众生本即佛,然因客尘染,垢净即真佛。
我个人是认同纪子最终的做法,她回归了本质,而佳子,仍未圆满。
死亡与自杀。
久美子成立这个俱乐部的目的本质的意义并非自杀,而是献祭,献祭于这个社会。
正如他们所说,只有角色需要,他们才会自杀。
在这个社会上,人人都想成为狼,都想做最美的花,没有人想做兔子,没有人想做花瓶,那么就有他们来做。
如果你想共叙天伦之乐,ok,我们可以温暖你;如果你想向你失去的孩子忏悔,ok,我们聆听;甚至如果你想杀掉你不贞的妻子,ok,我们愿意承受。
有种以身饲虎,身入地狱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在我看来,有以偏概全的狭隘思想,但是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还有很多,包括人性,包括空虚,包括亲情。
说到这,突然感到,这部片子可能没有讲述到的就只有爱情了吧。
剧中还有很多隐喻,和前后的支线主线都有联系。
实在不想再剧透了。
因为有循环自杀的集体自杀片段,我还是推荐有点承受能力的人观看。
此外,影片中有大段的LOMO风格的街拍片段,菱形照射下来的阳光,红色的墙爬满绿色的叶子,古朴的铁艺门,慵懒的猫咪,蕴含一切温暖却讲述了一个冰冷的故事。
生命是一个圆,但是因为“π”的无限不循环,因此,生命这个圆永远不完美。
Noriko’s Dinner Table is Shion Sono’s close and calm observance and analysis of the broken relationships in modern society. Noriko’s running away from home is triggered by Mikan’s role playing 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but actually a hostess)—she wants to find her true self instead of just being in a seemingly happy family. Her tearing off the red silk thread from her coat signifies cutting off the umbilical cord with her real family. In Tokyo, she meets a girl named Kumiko and starts to join the business of acting as fake family members. Noriko’s fake identity “Mitsuko” have been created since then. This film examines the isolated relationships in modern families as a contemporary phenomenon, and the scriptwriter cleverly replaces real relationships with cosplaying fake family members. It poses some questions: Is running away from the real identity easier to live on? Does fake identity actually construct a better world? When Noriko’s father, Tetsuzo, shows up in front of Noriko(while her character is Mitsuko) and her sister Yuka (her fake identity as Yoko), they try to stay in their characters and pretend that they do not know their father Tetsuzo. This scene has taken this film to a deeper level: metadiscourse. Noriko begins to complain about Testuzo behind a new character, Noriko, similar to her real name but a totally different identity. Yuka is perhaps the most sober person in this scene; she does not hide herself behind new Yuka, and says directly what is in her mind. When she finds out that Noriko is comfortably being herself in the end, she figures that it is her turn to leave this new family and constructs new relationships with it.
= -
虽然冗长,但还是看完了。。54少女手牵手跳下去和父亲发狂时候的背景音很好听……男人轻轻地咏叹
没人想去看絮絮叨叨的初高中女生的天马行空!没人!你至少给我演点情节出来!我没见过进展这么缓慢的电影,连我都丧失看下去的欲望了!!正是因为没有对生活的明确目标才会这么浑浑噩噩,这样的人除了无谓的絮絮叨叨也没有什么活着的必要了
有点不能适应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了。。。。
家庭
吉高由里子清汤挂面还挺好看
没有惊悚的感觉,时间好长。 看完不知所云。
故事还是太散了,在凝聚一点就好了~
本篇彩蛋 :古屋兔丸出境!
其实看到最后觉得爆发了有点。
久美子还是死了好!
开头纪子的独白让我感同身受。后面的特么不用看了。
卧槽又让我开眼界了!人可以虚构过去,可以切断那不是自己选择的家庭关系史,彻底地去主体化,掏空自己,像野猫一样游牧,一旦如此,就会不加选择地接受一切符号性委托。这激进的影像正是“人已死”的后现代身体伦理学!
不是說恐怖片嗎?爲什麽我看了兩個多小時都不覺得恐怖?還完全不明白它說什麽呢?是我膚淺?看不懂嗎?
拍的像精神病,能用不晦澀的方式好好說故事嗎
纪子一家和园子温围着餐桌,共同腐烂
对《自杀循环》里的一些元素的再创作,a despairing coming-of-age
连上自己。
跟《循环自杀》姐妹篇吗
真是垃圾啊!浪费了2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