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段玉刚与秦光明对白的唇形设计:段玉刚对白唇形没有控制,强调话语过程的朝向对方的直接表达方式及其外向的人格类型。
秦光明对白唇形的控制,强调话语过程的朝向自己与朝向对方的两重动机方式及其双向的博弈人格类型。
我们的八十年代,我从看第一集起就被这部电视剧中人物四车间里工人们所散发的一种骨子里的朴实,简单所感动。
虽然他们总是争,总是吵,每次争吵总是那么较真,但是只要到了第二天他们的四车间里一定是有说有笑的。
他们较真,他们粗糙,他们没文化,但是他们纯的很。
正是这纯的很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使我开电脑的唯一目标就是看她们……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男人在那里成长。
段玉刚、闻安、郑伯涛三个男人都因为她而成长。
”引用豆瓣网友的一句话。
丁慧茹是这部电视剧最吸引我的人物,最喜欢的角色。
不是秦玉刚,不是晃悠,也不是满晓星!
不是别人就是丁慧茹!!!
因为走错一步,就是一步,慧茹就成为了工厂里工人眼里异类嘴里的小寡妇,从此抬不起头。
我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这么个遭遇,给一个女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与悲伤。
即使是在21世纪,这样的一个女人仍旧遭受世俗人异样的目光。
突然好想电视剧里有更多的人保护她!
她不堪重负!
她割过手腕,她摸过电门,但是慧茹死不成。
慧茹回到工厂后,来到四车间,刚来的时候,她的心里很担心,担心这里的人和那些俗人一样。
但是四车间让她感到了家的温暖。
可即便是这样,在我看来这样惨白的经历仍会像一座大山压在慧茹身上。
四车间的温暖在慧茹的生命里只是一颗微微发光的星星。
可这点星光改变了她。
慧茹坚韧地生活着。
生活里没什么大不了,是我在她身上学得的。
是的,她很坚强,她很善解人意,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第二次被人堵在工厂里的时候,慧茹又能怎么面对呢?
除了自杀,貌似别无选择。
她一头撞到大卡车上。
命运真是无情,又安排了一次意外而已。
别人的意外是死亡,她的意外是还活着。
到了这里好心酸!
慧茹拿出了直面死亡的勇气~可命运还要她直面再次活着。
醒来那刻,是不是不想睁眼?
我原庆幸慧茹终于可以解脱了。
我是多么希望慧茹完成解脱。
电视剧的33集,慧茹终于开始为自己而活。
去深圳找郑伯涛,找自己的幸福。
就好像自己为自己做了婚纱,给自己披上嫁衣。
“就像出嫁一样”!
这一定是丁慧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因为这一次,丁慧茹终于是属于自己的丁慧茹。
可是狠心的命运,为慧茹准备的是一场车祸。
看到这里我完完全全咒骂命运就不能让她找到郑伯涛之后再安排车祸嘛?
让这个女人感受幸福之后,哪怕只有一秒钟!
狠心的命运就剥夺了这个悲惨女人的全部,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真正的悲剧不是在你最难的时候拿走你的全部,而是在你即将看到幸福的时刻剥夺你的一切。
因为丁慧茹,《我们的八十年代》像极了一部悲剧….
从看到33集合大结局的时候,忍不住肚子疼,去厕所里从导演的拍摄角度遐想了一下本剧大结局,也许……小丁被撞死了,大师兄才会从深圳毅然决然的回来,才会为了四车间把事实出来,才会把秦光明送进监狱里……才会使四车间的设备进行完善……没有那么多的也许但是事实小丁的死引来了什么呢?
大师兄是回来了……一个不确定惩戒坏人的结果出现了?
而坏人当着众人的面连”狼狈不堪“都说不上的”理直气壮“的走掉了……这个坏人既没有认罪,也没有提供相对于生产设备改装的有效建议……不明白导演这导的是哪出?
最后结局确实收尾的很圆满,四车间设备完善,玉刚与晓星和好如初……如果小丁没有死呢?
小丁去深圳找到大师兄……两个人解开心结……大师兄决定说出真相 追查到底……总结:不知道小丁被安排吃盒饭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我对八十年代的印象相当浅薄,总结起来只有糖稀、画片、拔老将、小豆冰棍儿、《红楼梦》、《西游记》,还有风靡大街小巷的《射雕英雄传》和没完没了的《恐龙特级克塞号》。
电视剧《我们的八十年代》所描述的是八十年代初期一群化工厂年轻工人的生活,这“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对我正好是不上不下卡在中间的哥哥姐姐辈,但我偏巧又没有兄弟姐妹,生活原型有点陌生;可我真没想到,这电视剧能让人越看越来劲,工厂里那些鸡毛蒜皮疙疙瘩瘩的破事儿,竟都那么生动活泼,令人难忘。
故事的主人公是天海化工厂四车间的捣蛋大王段玉刚,他为了一个给大师兄的承诺,在大师兄因爆炸事故入狱期间照顾保护车间女工丁惠茹,总带着一帮哥们儿与其他车间的工人打架,还不服工厂保卫科和厂领导的管束。
新毕业的大学生满晓星被分配到工厂下基层实习,刚一来就在一场打架中被段玉刚误伤,手臂脱臼。
段玉刚的二师兄,四车间副主任秦光明十分欣赏满晓星,使出百般手段开展追求,可没想到在频繁的接触中,满晓星和段玉刚倒互生情愫,令秦光明愤懑不已。
再加上当年爆炸事故的宿怨,还有二者对工厂三盐设备改造未来的分歧,秦光明与段玉刚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师兄师弟也愈行愈远……和故事的大情节比较起来,最好看的还是人物性格与工厂生活的细节。
段玉刚尽管义薄云天,是个血性方刚的男子汉,但他缺乏文化,遇事往往感情大过理智,冲动战胜逻辑;段玉刚身边一群兄弟个个性格鲜明,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思博饰演的老兄弟,两只绿豆眼一瞪,歇后语从不离嘴,简单的对话趣味盎然,比如“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薄,就是皮裤没有毛”,还有“腰里别副牌,逮谁跟谁来”,典型的卫嘴子形象,一看就乐。
第一反面人物的秦光明虽然行事阴郁甚至龌龊,但他真是一位优良的政治工作者,要不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某些地方过分的渲染了其小人得志的一面,按照他的处世原则,不交永恒的朋友也不树永恒的敌人,一切以利益为上,是真该飞黄腾达的主。
而工厂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如男女职工轮流使用一个澡堂子洗澡,拆毛线手套编制毛衣,比如保卫科抓旷工打架斗殴催写检查,工厂文娱活动文体竞赛,再比如车间之间的明争暗斗比拼竞争,大学生的金贵,一线二线工作调动等等,往往一环套一环,从一个事件进入下一个事件,从小事慢慢滚动到大事,配合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大环境,非常生动的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故事没有宣传说教,也并不像其他的青春偶像剧一样炫耀物质生活拿精神贫瘠人格堕落当时髦,而是立足于每一个人物的立场身份背景,自然而坦诚的展示出了那份八十年代的精神。
全剧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是段玉刚的师傅严昌泰去世前对满晓星慨叹时代的变化,说一个工厂,对于下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只是一个工作的地点,不喜欢便走;但对于过去的老工人来说,工厂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全部。
也只有在真正以厂为家的传统精神鼓励下,那些工人才能自觉履行与车间同生死的豪言壮语。
这份对工作的投入与对荣誉的凝重,现在已经没有了。
主演夏雨的表现相当精彩,但最出众的我看还要数饰演秦光明的张洪睿。
秦光明的初出场还是相当春风化雨的,举止得体,言辞大方,面对高高在上的大学生满晓星不卑不亢风采翩翩,比起鲁莽的段玉刚实在要高出几个台阶。
可随着剧情的发展,秦光明的小手段小绊子一个个被抖露出来,先前的高大正确逐渐变成了危机四伏,同样一张脸,从阳光移入阴影,简直让人望而生厌。
张洪睿把这样一个复杂矛盾心机深藏的秦光明表现得丰满可信,着实值得称赞。
其实不止张洪睿,整部剧集中几乎所有的配角都表现优越,比如前面提过的逗哏老兄弟(李思博),憨厚正直的“晃悠”(任帅),苦口婆心严厉又慈爱的老工人严昌泰(张洪杰),心直口快尖牙俐齿的小丁儿(齐襄),毫无心机八卦第一的胖曹(杨晓丹),一心想调动工作先窝囊后愣子的大汪(周翔),还有充满了文学气质的小徒弟闻安(迟佳)等。
选角的得当,演员与人物气质的紧密切合是《我们的八十年代》最值得称道的方面。
对比工人们的活泼生动,饰演女主角大学生满晓星的左小青的表现则差强人意。
左小青的问题并非是不像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而是那份大家闺秀的单纯过为做作而单调了,在配角们光芒四射的衬托中,这种平淡表现一下子就被压了下去。
相对的,夏雨的表现则有一股蛮劲支撑着,虽不很突出,但那阳光灿烂的笑容依然足够令人心动。
33集的长篇剧集当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结尾的急躁。
不论是对小丁儿还是对秦光明的处理,都过于戏剧化脱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
这样安排的意图当然是为了呼应工厂爆炸案的大悬念,但因为牵强反而使得这个从一开始就埋下的伏笔显得小题大做,也使严昌泰对秦光明的前后态度难以自圆其说;更为遗憾的是对秦光明性格的处理,不太吻合他多年谨慎而执着向上爬的努力——其实秦光明的飞黄腾达配合着八十年代精神的衰落虽然会令结局黑暗,但现实讽刺力量则会大大增强。
二是一些镜头处理,尤其是多人物对话的镜头切换,比如小丁儿跟胖曹去满晓星家探望满家母女一节,构图非常杂乱,缺乏章法,造成了视觉上的混乱,让人不知道究竟谁在对着谁说话。
三则是整个剧集的长度。
虽然工厂中鸡毛蒜皮的事情富有趣味,但这些小状况平行反复发生超过了一定限度则显得琐碎冗长。
故事本可再精简紧凑许多。
满晓星与段玉刚的爱情一直围绕着舒婷的《致橡树》展开,毫不回避的提出了门当户对的问题,很令人耳目一新。
故事对满晓星与段玉刚的文化差异门第差别的处理挺有意思,一个退一步,一个进一步,虽然有点不够爽利,但转念一想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致橡树》中那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风中彼此致意的平等情爱。
这份对爱情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对平等的尊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巨变中依然保存的对精神力量的崇敬,就是八十年代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1989年达到了高峰,进入九十年代后在现代化至上物质至上的大潮中逐渐式微,进入二十一世纪,就更看不到了。
看过所有的文章,感慨太多,感想也太多,评论不少,分析没有,彼此之间也没有讨论。
盛放是谁?
评论还不错,加点分析更好。
《致橡树》反复出现,其意义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角色层面上平行处理人物情节关系与(生命)意义关系;二是在结构层面上处理文本叙事与价值标记。
文/小小yumiko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年代。
正是因为一场“文革”的结束让整个八十年代陷入了一场反思之中,而在这场反思中正是以伟大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而显得愈加的强烈。
整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高速发展,而在这场发展中那些弄潮儿有的走向了成功有的则走入了深渊,当个人自由被得到极大的尊重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也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正是有这么一群人,生活在八十年的改革春风之中,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来自各个国家的稀罕玩意儿,在他们的工作中也面临着先进技术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对于这个相对纯真的年代来说,爱情总是让我们那么的回味,而《我们的80年代》诉说的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有友情都能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的极其深刻,《我们的80年代》,这是谁的80年代。
通过片子我们得知这个80年代属于60和70后生人,他们对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是我们这些80后根本无法启迪的。
虽然看似他们的生活比较古板,但是他们内心中或者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一样的骚,而且这种骚更多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闷骚。
在片中的人物中他们的军大褂有一种别样的潮流风格,而他们这一代人到了今天或许他们的衣服价值不菲,但是总是感觉和地摊货一样廉价。
只是他们身上的很多优点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学到的,这就是80年代给予他们的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任性,没有这么一代人就没有我们这些80后的幸福。
就这部片子而言,他在拍的是一种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人的一种集体记忆,只有这种集体记忆在历史的某个阶段被呈现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价值。
而且用一首舒婷的《致橡树》很好的融入了片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热血、愤世嫉俗,敢作敢为的文艺小青年,一个年代人总会被落上所属年代的印记,而我们没有这种经历那段历史的人只能通过这种作品去了解他们不为我们认同的东西。
还记得那首李谷一老师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其中那句“属于你,属于我们,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这首歌无处不表达了对于八十年代的热爱,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让中国人知道了自己的落后,而对于受到文革影响的一代人来说改革就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如何在这场换血中拔得头筹成为了这一代人为之思考的问题。
而历史告诉了我们混乱年代需要的是勇气,而和平年代需要的智慧。
片子已开头两个主角就在一场斗殴中相遇,最初的相遇总是美好的,混战中,段玉刚将满晓星的手臂拉扯得脱了臼,还没发现。
不顾而去。
秦光明及时出现,带着满晓星赶去医院。
这个头发梳得一纹不乱,白衬衫上还有着崭新褶痕的车间副主任文质彬彬,细心周到,体贴入微,让人如沐春风。
当然,他的春风只吹向部分人。
片中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不解的悬念,就是关于那场车间爆炸的问题,其中就牵扯到了阴险狡诈的秦光明,而且这个悬念贯穿片子的始终,最让人压抑的就是明明我们观众已经明白了罪魁祸首正是秦光明但是我们有只能看着他升官发财好一快活。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是被小人陷害,而是明知道他是小人而没能力将其绳之以法。
在这部三十多集的片子中知道片子最后才把真相昭告天下,收尾收的有些潦草,这个秦光明的死是必须的,但是不足以让我们观众解恨,对于秦光明的形象塑造是非常成功的,至少我恨他恨的咬牙切齿,而且演员演的也很出色,很好的把握了这种伪君子的生存状态。
如果说选一个最主要人物的话他毫无疑问的是一个中坚力量,所有的矛盾冲突都与这个角色有关。
不得不承认那个年代的爱情才叫做纯洁,没有任何的奇思幻想,每个人的爱情都给我们一种纯洁踏实的感觉,而且这种爱情不是建立在一种物质之上的。
由爱情而生,又以爱情为主终结,这样的片子才是得知回味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整部片子充满了很多回味的地方。
这部电视剧草草收场也未必是个无奈之举,八十年代人的困惑是我们现在根本无法去解释的,或许你不了解自己的父辈在他们年轻时期的浪漫史,或许你无法了解如今你的父母为何有那种让你无法理解的想法,那么请关注这部片子,他会让你了解他们那代人的浪漫与激情,让你在剧中体验一下年轻的那个他。
喜欢夏雨演戏的感觉。
觉得最后结局小丁的死有点太戏剧化,不明白导演为何这么安排,如果说是认为悲剧警醒,深入人心,所以在大团圆的结局中插了小丁之死这一出戏,以维持整部剧的情感基调的话,能说通一点, 但不能服人。
晓星和段玉钢的感情,真够百转千折的。
也许那个年代的感情表达确实和现代的不一样,急得我等到最后一集的最后两分钟才看到整部戏的第一个拥抱,哪像现代戏第一集的前五分钟男女主角认识,第六分钟就是卧室镜头了。
朋友推荐我看康熙来了,介绍小则玛丽亚的那集 不是我不明白,时代是在变化太快 小丁就是个悲剧,一心向着玉钢,什么事都为玉钢考虑着,可就是得不到深爱男人的垂青,嫉妒青春美丽的大学生,又自叹不如,于是卯着劲儿的尖酸刻薄。
其实很欣赏她的个性,喜欢谁,不喜欢谁,说的很开,都是明仗,为兄弟致情致意,自己也干练利落。
7分07秒:“我愿意……我也愿意做你所说的”满晓星对白分析1、“我愿意……我也愿意做你所说的”,表演的关键是在其停顿时的伴随表情,要隐含言语与意愿之间的不一致,以及这种不一致使得婉拒动机在话语层面出现障碍。
要把握这种障碍的叙事效果,要在停顿之处将在其前的独立部分“我愿意……”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表达成分,使得潜藏在这一未完成的话语片段之下的深层动机以非话语方式呈现。
2、“我愿意……我也愿意做你所说的”中,“我愿意”实际上有两次表达,这种重复可以是犹豫,也可以是后续话语调整,也可以是片语本身的声音及其伴随的叙事动机的强化。
3、这种表演方法在11分35秒的对白:“我是喜欢(你)……喜欢你某些方面”再次使用。
在“(你)”的模糊语音和表情的关系中,将角色的内心意愿,及其随后在“喜欢”和“爱”的概念辩证,反向作用于角色的后续活动,刻画出角色的这种概念辩证主要不是说服对方,更主要说要说服自己。
对白关系中话语不在于对话对象段玉刚,而是满晓星自己。
4、表演的关键:A、这种话语与动机的两重性关系。
B、两重性关系中的失调张力。
C、失调张力对于后续“概念辩证”的对话方向的两重性。
D、“概念辩证”之对话方向的两重性使得表演重心的位移。
两棵树的爱情——段玉刚VS满晓星在这部戏中,舒婷的《致橡树》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它从开始贯穿到最后,不但具有时代气息,而且具有情节作用,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它的象征意味。
这首诗是满晓星组织的诗歌朗诵节目内容,也是她和段玉刚爱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道具。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这样的诗句被一遍一遍满怀深情地念出。
当他们不得不分别的时候,在厂房里,亲手种下两棵榆树;当他们最后重逢的时候,在这两棵榆树下紧紧相拥。
因此,这首诗的一再出现,反复吟唱,绝非仅仅是一个时代符号,它有着贯穿始终的情节意义。
但仅仅停留在此还远远不够,我个人觉得,对于段玉刚和满晓星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爱情的解读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段玉刚,孤儿,初中学历,是天海化工厂三盐组四车间的一名青工。
为人热情仗义,有担当,技术过硬,拳头也过硬,是青工们的精神领袖。
他的父亲是省劳模,当年和现车间主任一起,自己摸索建立了四车间的生产线,英年早逝。
现任的车间主任是段玉刚的师傅,也是一手养大的人。
对于段玉刚来说,四车间和三盐生产线不仅仅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还是他的精神家园。
所以,四车间的哥们儿姐们儿就仿佛是他的亲人。
他容不得任何一个外人欺负他们,他尽自己的全力保护他们。
满晓星,天海市市工委书记的独生女儿,大学生。
下到工厂的时候处于实习期。
她同她的父母有着“三年之约”,这三年将在工厂基层工作。
刚到化工厂的时候,她在团委,在那场广场群架事件中与秦光明认识,经秦光明一力邀请,下到四车间,与段玉刚等人相识。
她一直隐瞒着自己父亲的身份,不希望因为这个被特殊对待。
从这两人的个人情况来看,从八十年代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恋爱的可能性显然是比较低的。
他们之间存在着家庭背景、社会身份、学历、事业、前途等等各方面的巨大落差。
八十年代初,大学生还是一种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动物。
他们拥有着一马平川的阳关道,展望未来,那几乎有壮怀激烈的资格。
下到工厂这种基层的大学生,比较珍稀。
我记得我父母所在的工厂里,曾经有人的外号叫做“陈大学”,就因为他是凤毛麟角一般的大学生,工人们忍不住善意地调侃他。
而满晓星不但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女大学生,还长得很漂亮,说真的,那真是如假包换的金凤凰。
这只凤凰并没有打算在工厂这个草窝里常驻,从她和父母的约定可以知道,她只是来体验生活。
拿她同学的话来说,那简直是一种行为艺术。
更不要说她背后还有显赫的父亲了。
市工委书记,对于其管辖范围内的国企中那些青工们来说,那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你知道有他的存在,但是从骨子里从观念里你就不会认为这存在同你有什么具体关系。
某些时候,我是一个冷静到几乎有些冷酷的现实主义者,所以,开始时,尽管我不讨厌段玉刚,但是我却认为这两人之间要发生恋情真是有些牵强,那几乎是为了童话而童话。
说得更难听些,几乎有点“男版灰姑娘”的意思。
可是,越往后看,我越觉得,爱上段玉刚其实并不是太难的事。
在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如果我在合适的年纪合适的地点遇上段同学,我也会被他所吸引。
因为他非常阳刚,非常阳光——他是一棵树。
段玉刚是一棵树,不是一株草更非一朵花。
他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并且在剧集开始的时候某些地方还表现得小流氓有得一拼,但是我必须要承认,他很有魅力。
他的魅力来自于他那完整独立的人格、光明磊落的性格,和——拿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说: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正。
一个好勇斗狠,似乎经常失于冲动,动不动就把“我罩着你”挂在嘴上的人,我说其“三观很正”,似乎有点那啥。
可是,如果你去看了剧就会知道,这竟然一点也不矛盾。
首先,这是一个对工作和工厂有着热爱和执着的人。
不记得是谁说过的,认真工作着的男人最吸引人。
信焉。
其实,无论男女,认真的样子都是最迷人的——那种专注,那种全身心的投入会让一个人身上放射出强烈的光芒,那是一种价值感和尊严感。
这种感觉其实同从事什么具体工作没有多大关系,段玉刚这个化工厂的一线工人在处理险情时和脑科大国手进行手术时的气质是一样的。
然后,段玉刚对师傅有孝,对朋友有义,这一切均出自本心,发于肺腑,行动于呼吸之间。
孝与义这两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说真的,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
即使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很多人已经做不到这两样,但一定会被其吸引。
因为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感,让你面对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会对其产生由衷的信任。
你会觉得,将自己或者自己的事交托到这样一个人手中,很可靠,很安心。
在性格方面,他拥有认准目标勇往直前的个性。
在对大师兄坐牢事件的追查,在对三盐生产线是否合理的事情的追问中,此人从来不曾退缩,从来不曾犹豫。
在某些时候,甚至体现出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开大阖的豪气。
虽然有时候他会失于冲动,但大多数时间,他并没有蛮干。
他有豪情和勇气,但是并不粗糙,相反,很多时候很细心。
在和皮军等人的又一次争斗中,他为了维护满晓星的名誉,一言不发地挨了狠狠地一顿打。
在为晃悠结婚张罗的过程中,更不止一次地表现出他的周到和机变灵活。
在同秦光明等人的交锋中,他总是能抓住问题症结。
这个男人,真真担得起“侠骨柔肠”四个字。
这些特质全都十分难得,拥有一样两样已经让人受益匪浅,但是,就我个人看来,段玉刚身上最大的特点也是最有魅力的部分还是他完整独立的人格。
因为人格的完善和纯粹,他的胸膛宽广得跟大海一样,可以容尽天和地,所以,他几乎从不计较小事,挺拔坚强,自尊自信。
他的自信不只是体现在工作方面,更绝不是体现在很能打的身板上面。
令我极度欣赏的是他对待生活和他人的态度。
段玉刚在去到满晓星家,见到那优越得那么明显的家境以后,在得知晓星父亲身份后的表现令人击节赞叹,他不卑不亢。
这种不卑不亢不是一种外显的态度,而是一种心境。
他没有自卑也没有因自卑而用自傲来保护自己,更没有象秦光明一样,想到利用这个关系干点什么。
他甚至也没有因为这个觉得和晓星之间的距离拉大。
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在乎。
他惊讶了,并且没有掩饰他的惊讶,但是他并没有在乎。
这个,非有真的赤子之心,不能为也。
另外,丁惠茹一直在追求段玉刚。
这个热烈得几乎有点偏执的女子不止一次向他表白爱意,并且,他们朝夕相处。
这种情况,处理不好真的会很狗血。
可是段玉刚的所作所为让人很舒服——他从来没有给过丁惠茹这方面的幻想,他的拒绝很明确。
同时,他并没有因为这表白而和她相处尴尬。
你会清晰地感觉到,段玉刚心中,没有一丝猥琐,风光霁月,坦荡如山风。
所以我说段玉刚是一棵树,他将他的根系深深地扎进脚下的土壤,他向天空肆意张扬着他的所有叶片,他在阳光里舒展着他的枝条,挺拔潇洒。
无论是风,是雨,是冰雹,都不能动摇他的根基,不能将笑容从他脸上拿走。
爱上一棵这样的树是自然的,跟一棵这样的树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也将是幸福的。
与段玉刚相对,满晓星也是一棵树。
遗憾的是,我不得不说,在这出戏里,演员左小青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在我看来,她只算勉强完成了任务。
整出戏看完,我总觉得,满晓星应该更有深度一些,满晓星应该,也必须是一棵树。
可惜的是,她现在看上去更象一朵花。
满晓星热爱诗歌,从剧情里看,她最爱的应该是舒婷,她是朦胧诗派的拥趸,她自己也写诗,写她爸爸看不懂的朦胧诗。
但是,我觉得,她对诗的热爱并非剧里现在看上去的那种天真柔弱,不谙世事的类型。
让我们回顾故事发生的背景,那是1983年。
从1982年到1984年,朦胧诗派在文坛上的分歧是比较大的,来自正统的批评声音很激烈。
舒婷成名较早,作品被主流的认可度也比较高。
但是,她同样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轮番轰炸,所以才会有我们前面提到的颁奖仪式上的泪下。
满晓星喜欢舒婷,那般喜欢舒婷,还在工友间推广舒婷,将《致橡树》作为诗朗诵的参赛节目,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先锋的。
另外,满晓星和父母有“三年之约”,并且,她踏踏实实地履行她的三年之约。
虽然她并没有打算在工厂扎根,也没有打算在工厂谈恋爱,但是,她同样没有准备敷衍她三年的青春。
她想要的,是真正的生活。
她在工厂中和工友们的相处,绝不仅仅是“没有傲气”那么简单,她真实地生活在他们中间,对工人鲜活的生命力,张扬恣肆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甚至有点神往。
那是人对自由的本能向往——真正的自由。
在生活中有了一点阅历以后,我们慢慢会发现,自由这种状态非常难,太穷太富都会增加它实现的难度。
80年代初的工人世界,物质条件对达到自由状态来说,刚刚好——如果不是象秦光明一般有野心,象大汪一般有很难实现的渴望的话,有了一份正式工作,基本上就可以不为衣食担忧。
以这个物质基础为底,再拥有世俗的,底层的,劳动人民固有的大智慧和大天真,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自然而然地朝人类一直追求的自由状态靠拢。
吸引满晓星的,是这个。
而她能被这个吸引,那是因为她亦有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啊,书念得越多,越难保持。
说真的,满晓星的赤子之心比段玉刚的还要难得。
她天真,但是她不傻。
她的天真是建立在思想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之上的——她的天真是在于她执着地听从心灵的声音,固执地不受功利世界的影响。
这同她的成长环境也有关系。
毫无疑问,她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虽然,在择偶这件事上,他们之间产生了巨大分歧。
但是,他们平时的相处模式,她父亲同她谈话的内容和方式都不是家长独断式。
那不仅仅是对女儿的娇宠,还因为他们成熟的思想。
这样的思想影响着满晓星,荫庇着满晓星,保护着她的赤子之心。
同时,满晓星在对待工作这件事上,她是严肃认真而努力的。
她把她的诗歌朗诵、团委活动是作为一项事业来进行的。
虽然,在那个年代,女性在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层工作中,地位不算太高(其实时至今日仍是这样,女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大多数时候,女性从事的工作,哪怕是象满晓星这样的金凤凰,也更多地是装饰性质或者说是无关宏旨的。
可是,满晓星并不打算这样,她是想踏踏实实地做些什么。
并且,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方式和工友们的现实情况有出入的时候,她努力在适应和调整。
这是一种很敬业很专业的态度。
可惜,在这个方面,我们看到的不多。
可惜,左版满晓星给我的感觉,在工厂里,在四车间,不幸——她怎么看都还象是花瓶。
啊,总结一下吧,我觉得左小青的表演,乖的那一个部分太过了,犀利和深刻的那一个部分太少了。
以致于满晓星这个人物有点浮,有点符号化——她身上的特质仿佛是被贴上去的标签,是剧情的设定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
她的眼睛里少了一些内容啊!
满晓星立志要成为一棵树,她也做成了一棵树。
家变之后,经过短暂沉沦,她再度神采飞扬,她甚至可以为渐渐老去的妈妈撑开一把伞。
她的转变固然有段玉刚,有工友们的激励,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她骨子里就是一棵树——她的父亲一直以来都并没有打算让她做一朵花。
虽然他们父女之间的戏份不算太多,但那短暂的几场,可以看出满纪中在对待女儿这个问题上,是独到睿智的。
满晓星是一棵树,一棵被精心培育,有着关于成为树的自觉意识,并且最后终于长成了的一棵树。
这棵树同样脚踏大地,向天空和阳光张开全身的毛孔,用整个身心自由地呼吸。
她善良、坚韧、内敛、自省、自尊、独立、冷静并且宽容。
这是两棵树的爱情。
这是一定会幸福下去的两棵树的爱情。
凌晨两点半,我敲字敲到神思有些恍惚。
今夜据说有大雷雨,可是现在还没有到。
七个小时以后,沪上将有日全食,不知道太阳会不会如期而至。
呵,我不是天文爱好者,我不会象历史上的某个天文学家一样,乘着波音飞机,固执地追逐月影,在全食奇景里久久流连。
我只是觉着,日食这种天象会提醒我们仰望天空,会意识到宇宙的浩瀚,时间的绵延,人类的渺小——那些困扰我们的琐事和烦恼就更为渺小——我们的心可以更宽更广更辽远。
在这样一个夜里,或者说凌晨,我写下这段“两棵树的爱情”,我希望——我希望我和我的女儿,和我所有的女性朋友们都能够做成一棵树,而不是一朵花一株草。
剧中关于领导上下级关系的刻画十分真实。
让我不由得思考,自己是秦光明,还是大汪。
我想当官,这点像秦光明;我又没有那么多心机,人也有点懦弱,这点像大汪。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大汪,因为单位领导给我画大饼的样子像极了秦光明拿保全工诱惑大汪当奸细的样子。
但是我也不像秦光明,因为我从没有恶意陷害过别人,也没有为了工作调动不择手段到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从而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人啊,都是有贪念的,谁不想做人上人呢,受到所有人的敬仰和羡慕,享受别人得不到的特殊待遇和成功的快感。
看完这部剧,我真的感慨良多。
尤其不知道自己是秦光明还是大汪。
不论是哪种,都挺悲哀的。
所以看完这部剧我很失落和难过。
原来我多年自诩的优秀到头来没有什么价值,最终都是别人权力角逐的牺牲品。
以前都以为自己是“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里的人民,最后发现,其实自己是代价。
还可以
高三刷掉的爱情故事 单纯得令人向往
有那个80年代的气氛。记得我爸当年也是一把手,厂长。依稀记得也有不少刺头,但不记得当年他是怎么处理的了?推荐他看看,也聊聊天。不过这剧主角是一个车间的技术工人,所以厂长戏份很少秦主任那演员演技不错,但不出名哈。真的要吐槽小丁死的那一段,撞了车,居然还要复回来?还不赶紧叫救护车,不符合现实
那时候的人真的很单纯
段玉剛是一棵樹。喜欢那个年代的爱情。
还可以
前面五星,最后十集拖沓无聊,减一星
在北京看的,感觉八十年代的空气都是泛黄的
几年前看的,很好看,八十年代的工厂,特别能有共鸣,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左小青老了……
真羡慕那个年代的爱情和友情。
结局可以直接改成全体暴打秦姐40分钟~
工厂里的事儿,老爸老妈的故事,看得挺激动,不好意思地说,眼泪掉了好几回。就是结尾太仓促了,有些赶。发现夏雨的戏都还不错。左小青也好看
跟爸妈一起看的,还可以吧
几年后再次看这部电视剧,发现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逻辑推进还算合理,人物性格鲜明,也不失真。就是结尾有些潦草。
八十年代的精神
满车间炸药筒子,吵来吵去,都是屁大的事,左小青很可爱,时不时也变炸药筒子。。。
丁儿是非死不可吗
陪妈妈看的老片 ,妈妈说挺好的!符合年代特色!
挺好看的一部电视剧。左小青那一对蜡笔小新式的粗眉毛特别有喜感。喜欢四车间里的那帮兄弟,喜欢段玉刚式的人物,重义气,带点痞气。但是义气太重,就是傻义气,所以,注定了大多数重义气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本来可以给五星的,但是这个电视剧在剧情上有些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