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影片《桥》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南斯拉夫的战争影片。
但是我今天要分析的这部影片是2003年在波兰上映的一部短片。
它曾获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用32分钟刻画生命的轮回影片讲述的是一位作为桥扳道员的父亲,在危难时刻选择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来救回一列车乘客的故事。
同时在其极其绝望之时,给予一位少女生命的希望的故事。
生命的轮回,悲喜的交替,在一部时长仅32分钟的短片内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影片伊始,父亲带着儿子拉多在火车旁走着。
拉多用孩子特有的澄澈的眼神看向或悲或喜的人群。
人生百态,或悲或喜,但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显得很纯粹和美好。
影片的另一条主线是戴红帽的少女的人生。
她在影片开头与拉多相视而笑。
活在小孩子眼中的她是简单而美好的。
晚间,拉多与父亲约定好第二天去父亲工作的地方。
父子俩穿过森林,本应是温馨的情景,但是色调却是清冷的。
仿佛这一切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悲剧蒙上阴影。
列车提前到来,拉多被卷入操作箱。
父亲若是选择拉下扳道,则意味着没有时间将拉多救出来。
影片高潮阶段,我们看到的是在穿行的列车下方,竭力嘶吼的父亲。
列车经过,准备吸毒的少女看到此景,仿佛顿悟到什么,手无力沉下去,继而陷入沉思。
影片最后,我们看到父亲在熙攘的人群中与以为人母的少女相遇。
父亲的眼神撞上少女孩子眼神,那种澄澈的眼神。
正如影片开头拉多与少女相视而笑,父亲也在这一笑中如获新生般欣喜。
影片最后父亲的独白“到头来我总该有所发现,全新的城市,全新的人群,全然不同的梦,全然不同的生活。
”正是影片的精要之处。
现实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有的人离开,有的人到来。
生命就是一场轮回,而这部影片用32分钟来表现它。
长镜头与心理蒙太奇成功运用影片最显著的描写手法在于其长镜头和心理蒙太奇的运用。
长镜头在影片中作用较大的有四处。
一为开头以小孩视角进行拍摄的长镜头,它表现了火车站的百态人生。
二为父亲与拉多在森林中游走的长镜头。
这一段本应是十分快乐的,但是因其色调清冷而罩上了几分悲伤的意味,从而为接下来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三为父亲抱着拉多的遗体在火车轨道上行走的长镜头。
镜头慢移,随着父亲走远,悲伤的配乐消失,父亲的悲鸣声也渐渐淡出,继化为无。
这一镜头使我想起影片《可可西里》中男主被沙漠吞噬的画面。
在表现人离去时,影片的无声及时对逝者的默哀。
四为少女在火车轨道行走的长镜头,少女的身影从黑暗变为光亮,暗喻其获得新生。
这部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多为故事发展的关键节点。
它使本应以一种较强烈的方式表现的情感,以一种较为舒缓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过这几个长镜头的运用,非但没有延缓故事情节的发展,反而使人物的情感以一种更合适的方式表现,在悠缓中更显绵长。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心理蒙太奇的运用。
这在影片中表现为形象(画面或声音)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续性,节奏的跳跃性。
影片最后,父亲游走在火车旁。
随着他的独白的加入,影片的画面随之变化。
这时因影片的情景都是父亲主观意象的再现,所以表现在影片则给人一种片段式的不流畅感。
影片的这一部分,运用心理蒙太奇的方法,直接生动的表现了父亲在拉多离世后的心理状态。
即一种在失去亲子后的怅惘和对百态人生的无力感。
打破时序的叙事,回忆与现实交叠的人生前一段叙述的心理蒙太奇,在短片开头也有应用。
“到头来我总该有所发现,全新的城市,全新的人群,全然不同的梦,全然不同的生活。
”那句父亲在拉多死后,独行于火车轨道时说出的这句独白,在短片开头也已经出现。
这种打破时序的叙事方式,不仅没让人们感到混乱,且让人们更好地体悟到这个故事的精要。
“全新的发现”是什么?
我们会带着这样的疑问来看这部短片。
影片的最后,情景再现。
我想,在看完了这个故事后,每个观众心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父亲和拉多的故事,一条暗线是红帽少女的故事。
父亲在失去拉多后寻找全新的生活,少女则在堕落后重获新生。
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生命是一场无止境的轮回,无论是时间的轮替,还是悲喜交换,都在冥冥之中进行着。
我们可能此时此刻正在遭遇着磨难,抑或是在等待着下一秒的苦难的到来,但是时序在轮替,我们终会发现生活美好的那一面。
在接触这部影片之时,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一条评论:“开头父亲抱着拉多在火车旁走的场景,应是发生在父亲带拉多去往工作地之前。
导演这么处理,不符合叙事逻辑。
”对此,我持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导演这么安排,符合影片的叙事方式。
一是在结构上与结尾呼应。
开头父亲怀抱中的拉多和片尾少女怀中的小孩,皆是用他们的眼睛来看百态人生。
影片中的人形形色色,有的人忙于生计,有的人享受生活,有人离别,有人相聚。
凡此种种构成了他们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
二是以一个长镜头,刻画了影片中将出现的人物。
火车上的人们,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故事中,红帽子少女,初识的情侣,以及相伴而行的友人。
他们的在这座城市发生的故事的结局,影片的开头皆有交代。
只是我们如果像一个看客,匆匆瞥过他们的人生,则无法体会那些背后的故事。
童话式的寓言与连接生命的桥父亲与拉多在一起的场景总被蒙上童话的色彩,除了沿火车前行和通往工作地的森林玩耍的这两个场景,其余皆是使用温暖的色调。
影片发生在寒冬,因此色调基本是清冷的。
当大雪飘过时,隔着屏幕的观众或许还能感受到那种侵蚀身心的严寒。
因此父亲与拉多那寥寥几个温暖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看,北极星!
”“只要看到它,就知道有人在想你了。
”“明天会很冷。
”“我们带上热巧克力,就不冷了。
”影片的拉多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虽然清贫,但他们都保有对生命的热爱。
常人没有办法体会他人曾经受过的苦难,但他们却有机会见到当下他人生活得好的样子。
或许命运又对父亲开了一个玩笑,但是它也给了父亲获得新生的机会。
这是童话式的寓言的延续,也应是生活应有的样子。
有人说,这是一个基督教的故事。
影片中的父亲是耶稣,他牺牲了自己孩子的生命,来挽救一车人。
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关于生命轮回的故事,而那座桥则连接着我们生命中的过去和未来,悲伤和喜悦。
也有人说,导演不应给一个悲剧加上一个治愈的结尾,因为现实生活是残酷的。
但依我看,现实虽残酷,但是它并不能阻碍我们朝着好的方向去前行。
在未有桥之前,我们的人生可能像一艘没有帆的小船四处漂流。
若生命之桥不断,只要保持直行,终达彼岸。
短片有一种冰冷的流畅,美到极致的钢琴曲和一首《玫瑰人生》,也只能把一种生死的感受从温馨的感受中渐渐推到浓墨重彩的极致。
所有的亮点在于结尾。
铁轨却依旧在那里,承载着人世在火车上来来去去。
又亦或是生命本与铁轨类似,总无限地伸向远方,寂寞而坚韧。
最后,当年的红帽少女已为人母,伤痛渐渐淡忘的父亲望见了她的孩子,一如几年前自己的儿子调皮地微笑。
你知道,这就是生命的纽带。
不断。
延续。
像铁轨,像桥。
世界是平面。
所有的人都站在上头。
这是仿若立体地图一般的画面。
某些称之为距离的东西, 被无形的细线牵绊左右。
蝴蝶效应证实了细节连锁反应 多米诺骨牌应验了这种连锁反应的延展。
而这幅画卷不仅仅是影响力之震撼与天衣无缝的好运所能言概而论。
感谢一个无需理由去揣测的微笑。
感谢一点一滴的陌生人的好意。
感谢的有太多... 他们都美好极了。
存于心间细软之处。
即好。
说不说出来。
这不太重要。
来 对这世界美好生命微笑一下。
火车驶过的那一瞬间,车上人们的嬉笑,车下父亲的悲恸。
他选择了放弃儿子的生命,延续了一火车人的悲欢。
堕落女子的重生,电影最后父亲的微笑。
生与死虽然隔着一座桥,但是最后找到了平衡点。
还记得米奇·阿尔博姆的那句话,“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
”结束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即便不是三口之家,父亲有一个这样可爱懂事的儿子也无憾。
无奈美好总是短暂。
一切仿佛是注定。
如果儿子不要求跟爸爸去他工作的地方,如果他不乱跑,如果父亲把他带在操控室里看着他,如果他掉下去时火车没有恰好逼近。。。。。。
哎,没有如果。
父亲在短时间内必须做出最难的选择,他舍弃小我换来几车皮里的人的安全,保留了他们能继续喜怒哀乐的权利。
而火车里的人毫无所知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毫无所知一个父亲经历怎样的失去和悲痛。
火车上的喧闹欢笑聊天亲吻和地面上父亲的蚀骨之痛形成无比大的反差,叫人看了怎能不心痛。
片头扮鬼脸逗父亲抱着的孩子的那个堕落的女人,在后来的火车上看到了那个父亲伤痛的样子,再后来,大家都看到了,她重生了,还有了个天使般的孩子。
孩子对着那个父亲笑,父亲看着孩子后的开怀大笑,他心里沉重的阴霾已经散去。
说不定这个娃娃是他离去的儿子投的胎,”安排了”几年后的这场街头偶遇,以上另一种方式安慰鼓励他的爸爸要坚强。
“难过总是有原因的”, 最亮的那颗星是有人在想念你,“到头来我总该有所发现”。
希望和新生就像这个女人开头戴的帽子的颜色,是冰冷冬日里的一抹红。
纵然遭受再大的伤痛,地球不会停止转动,每天的太阳照常升起,你必须勇敢地在人生这座桥上走下去。
离开的亲人们,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另一个地方相遇。
有幸走出来的人们,真好。
悲伤是教诲,生死是泅渡 ——评微电影《桥》 《桥》获得了2004年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提名,以及美国温馨电影展水晶心奖,棕榈泉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这部30分钟的波兰短片以掠影式的镜头关注着每个人的拥有、丧失、离难、困厄、喜悦和悲伤。
旅途中的人看似各怀心事,而其实都在一趟上帝精心安排的列车上,悲伤是教诲,生死是泅渡。
其中主要的是关于一位父亲不得不在爱与责任间做出选择的充满诗意又令人震撼的故事,洗练,而精准的镜头语言将一切交代得无微不至。
1⃣爱与责任间的选择 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开片展现的是一位中年男人在冬天独自一人的场景,随后开始回忆这位男人的经历,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人物身份。
影片花大量篇幅在展现这对父子间温馨的相处方式,使观众沉浸在天伦之乐中,为后来丧子之痛做了铺垫。
儿子为帮助提前到的火车能顺利通过桥,自己探身够住把手却不慎滑入桥下机械中。
父亲发现后,痛苦的吼叫声与不知所措的面部特写使观众内心震撼。
导演把火车的高速开来和父子两人悲惨性分离的刹那交叉剪接,把火车上众人的茫然不知和父亲的痛彻心肺交叉剪接。
一个舍子救人的父亲的伟大形象高高耸立,在此只有一个人看到他哭喊的脸。
2⃣救赎与被救赎 父亲抱着儿子尸体走在铁轨上的长镜头,以及车上每个乘客的欢快笑脸的特写镜头,导演采用对比蒙太奇表现了救赎者与被救赎者的关系。
导演在片中有拍摄到不同乘客:分别的母女,吵架的情侣等,为我们展现了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
其中一条支线的人物——红帽子女孩让观众印象深刻。
她在火车上正欲吸毒麻醉自己,偶然却望见这位父亲在车窗外,正悲痛欲绝的无助的哭喊,这一刹那让她看到了别人的悲痛,而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丧子之痛救赎了一颗自弃的迷途心灵。
这是影片的高潮所在。
当父亲在街头偶然再次碰到红帽女孩,他仿佛看到儿子的生命在女孩怀中的小孩重生了,女孩幸福的表情和小孩天真的面容在此时又救赎了这个父亲,让他放下了悲痛愿意重面生活。
舍小爱而得大爱,救赎具有双向性。
3⃣视听语言下的命运交织 影片中运用了很多视听元素,来将导演的意图发挥的淋漓尽致。
虽然背景都是冬天但在色调上,最快乐的时光是鲜艳的亮色调,痛苦的回忆以及走出回忆那段路,是阴冷的冷色调;在父亲回忆时运用大量的心理蒙太奇,在展现红帽女孩和这位父亲不同遭遇时运用了平行蒙太奇以及重复蒙太奇,让影片的高度完全建立在故事叙述之上。
隐喻蒙太奇表现在红帽女孩的出现和帽子符号高频率使用,代表着温暖,在失去的时候,剩下的更多的是难过与寒冷的情绪; 影评虽然仅有30分钟但是导演在特写镜头上下足了功夫,比如在儿子发现过车提前来了时,他朝着鐐台惊呼“爸爸,火车来了”的脸;卡在轴轮上的儿子;要驶来的火车头;落下的活板桥接口处;纵横交错的铁轨;还有红帽女子用打火机烤勺子里的海洛因等,都用的是特写镜头。
片中推镜头和摇镜头巧妙组接,是叙事线路的方向,也是情节推动的基础,让受众跟随者导演镜头,深有感触,感同身受; 短片有一种冰冷的流畅,美到极致的钢琴曲和一首《玫瑰人生》,把一种生死的悲伤从温馨的感受中渐渐推到浓墨重彩的极致。
结尾处铁轨却依旧在那里,承载着人世,火车在上面来来去去。
又亦或是生命本与铁轨类似,总无限地伸向远方,寂寞而坚韧。
最后,当年的红帽少女已为人母,伤痛渐渐淡忘的父亲望见了她的孩子,一如几年前自己的儿子调皮地微笑,与这位父亲相视面过。
此时的父亲,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张开双臂,仰着脸面向天,镜头也摇向那片久造明朗的天空。
经历失去的悲伤,经历生死的离别,再重新面对生活人格得到升华。
这就是生命的纽带,在于不断延续,像铁轨,像桥。
由于种种电影或戏剧或各种艺术形式对捷克风光和波希米亚风情的描写,捷克,这个位于欧洲中部的遥远小国,倒成了多少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之地。
然而除了节庆时日的布拉格,其它地方其它时节,总是充满冷清。
就像短片里那座冰冷的大桥。
我游览了布拉格,途经一些小村庄,也去过温泉城,在人最多的热闹节庆时间,无所依傍地路过。
总觉得,繁华闹市,与我遥远无比,总是清冷。
记忆里的火车站与影片中的重合了,那些或成双成对或形单影只的人们,一个个故事重叠起来,讲述各种人间悲喜。
依依惜别的夫妻,短暂相恋而分手的恋人,吸毒的年轻女子,张着眼睛看这世间百态的纯真孩童,和他慈爱的父亲。
而我对捷克的全部记忆,也是由火车和火车站构成的。
暗夜下,年久失修的老火车站,斑驳的车厢里,穿着大红大紫的金发美女,斜斜躺在车厢里,我们走过,却是身边一只德国黑贝,忽然机警起身,直直瞪视着车厢门外我们这些可能的暴徒。
美貌的少女依然熟睡着,甚至呼吸轻浅的都好像不存在一般,黑色的网袜透露着某种妖娆的性感,亮红色的高跟鞋、脸上姣美的妆容,和身边大狗的黑亮皮毛,却处处透露出一种令人绝望的寂寞之感。
这几乎成了我对捷克的全部记忆。
那个在破旧的火车里熟睡的金发美女,和她身边犹如护卫公主的骑士一般的皮毛黑亮的狗。
这是我对捷克的全部感触。
而桥与火车,带着隐喻,通往另一个地方,通往另一个城市,通往另一种心情,通往另一场生活。
远行,带着离别,带着新生。
--话说,虽然是短片,但是配乐确实精道。
有没有人能找到那首红帽子女孩在墙角抽烟时的背景歌曲啊?
【桥: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连接两岸。
】捷克语,英文字幕。
对于我这个英语成绩很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来说,看得挺吃力。
于是不经意间就将片头父子那一段对话忽略,第二遍看,适才心有戚戚。
Pokaždé, když vidím North Star, za někoho, jako jste vy每次你看见北极星,就代表有人在想你。
孩子笑得天真,父与子在雪夜里嬉笑着互相依偎。
漫长的铁路,疏离的人群,车站的喧嚣,向陌生人讨要烟或者火的有故事的红帽少女,大楼下抱着鲜花求爱被拒的男子,笑着路过这一切的一双父子……直至意外猝然降临。
父亲在一车人的性命与孩子的性命之间作了属于他的选择。
火车上,人们嬉笑、亲吻、化妆、饮酒,一切如常。
却是那个红帽女子,在凄厉叫喊着的父亲脸上,看见了似曾相识的悲伤与绝望。
一瞬间,怔然。
记忆与现实的铁轨交错重叠。
桥,用来跨越障碍,连接两岸,连接过去与未来。
桥上有往事,有将来,我们何尝不似那个父亲一样,在桥上面纠结、悲伤、徘徊……我们总是不断在失去着旧的一切,我们也不断在发现着新的美好,我们在桥上度过一个又一个夏日或者冬夜,我们在桥上作出一个又一个迫不得已的抉择。
时而有火车驶过,车上夹一根烟的女子朝我们怔然地凝视……然而桥上的时光终究不算太漫长。
终究看见了很久以后街头的阳光,看见那做了母亲的少女,看见她怀里那个可爱的孩子,看见那父亲久违了的笑容……钢琴轻快地作着伴奏。
白天应当没有北极星罢,然而,他一定在想着他,那个笑容灿烂的小Lado。
我们亦然。
想起很久很久以前,他笑着对父亲说,桥上很冷,那就带一杯热巧克力去喝罢。
是啊,桥上很冷,那么,饮一杯热巧克力,就好了吧。
共勉。
这部微电影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短片,在短片的开头,你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会充满了疑惑,但看到最后,会觉得情节令人伤感,但结局又是圆满的。
这是一部关于责任与救赎的电影。
父亲身为一位道桥扳道员,他的任务是让火车从桥上顺利通过,而火车里的人对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是毫不知情的,父子二人相处的时光是温馨的,但从儿子要求去父亲工作的地方那一刻开始,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不同了,人生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生改变时,都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局,这位父亲面对自己的职责与自己儿子的声明时,他忍着内心的剧痛,拉下了手杆,他选择了火车里上千条漠然的和自己无关的生命,失去了自己唯一的挚爱的儿子,但他的做法并非一无所获,他救赎了一位吸毒女孩的灵魂。
这部短片最突出的有三个地方。
第一,整部电影结构严谨而紧密,前后相互呼应。
开头是冷色调的,是一个父亲的特写,他透过玻璃向外面张望着什么,这一特写设置了悬念,结尾的地方也是他张望的情景,表明中间的一些都是他脑海里的回忆。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出现了三次:在夜晚的铁轨上,四周充满了烟雾,一个身影渐渐走近,由模糊变为清晰,三次有两次是父亲,一次是那个吸毒的女孩,父亲的出现代表的是一种孤独,一种对儿子的想念,而吸毒女孩出现时,音乐是欢快的,有一种拯救与重生的感觉,女孩就是因为在这条铁轨上看见了悲痛的父亲才走上了全新的人生,这就是一种被救赎。
同时,车站的情景在短片的头尾也都出现了,并且都有一个被抱在怀里看着人群的孩子,孩子大大的眼睛和冷漠的人群形成了对比,车站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在自己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别人的生活中,却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前后的照应给人一种轮回的感觉,人生的循环与巧合,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有时候想改变也是无能为力的。
二,电影中的色调画面的对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在儿子死后,父亲站在铁轨旁绝望地用石子击打着车厢,面部扭曲,哭的撕心裂肺,这里采用了慢镜头与消声处理,只有柔和的钢琴曲,这样的处理无限的放大了这位父亲的悲痛,也让每一位观众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表情甚至脸上的周围,与此同时,车厢里的游客做着自己的事情,化妆的,亲吻的,唱歌的,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是由一个小男孩换来的,那个小男孩此刻就在车的下方,父亲和游客以一种平行蒙太奇的形式出现,将父亲的悲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而窗边的吸毒女孩看见了悲痛的父亲,也只有她一个人看见了,她是幸运的,她被救赎了。
三,电影的配乐也是很突出的,整部电影由钢琴和萨克斯伴奏,曲调浪漫唯美,没有极致伤感或是喜悦的音乐,即使是在父亲失去儿子的时候音乐也并没有变得悲伤,体现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改变而改变”的思想,中立化的音乐也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有关于宗教的,那个孩子代表耶稣,父亲是天父,火车上的游客代表我们这些等待着被救赎的有罪的普通人,耶稣为了解救罪人牺牲了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庸人却毫不知情,但是耶稣在流血三天后复活,而小男孩却永远都不会醒来了。
小男孩的身体已经冰冷,但父亲记忆里的巧克力依然温热着,脑海里的记忆还鲜活着,也许孩子永远都不会回家了,但他的灵魂已找到了安生之处。
这是一种轮回一种生命的传递,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结束,因为所有的结束都是全新的开始,有人死去了,但也有人获得了重生,重复的事情会不断上演,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穿过树林,便到了生命的尽头。
生命如此残忍,我们束手无策。
人生,没有意义。
人类,如此愚昧。
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世界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们又何曾知道?
没有死过的生命,又有什么资格,来评论世界背后的一切。
黄泉路上的死亡之花,迎接一个又一个的灵魂。
机器生硬的声音,开启了Lodo的死亡之路。
桥,可以塑造生命,也可以让生命走向天堂和地狱。
或许,这就是桥让人潸然泪下的原因,这座桥欺骗了我廉价的泪腺,愚蠢的人类还在欢笑,他们手中的那些无聊的事,就在一瞬间,覆盖了一颗纯洁的心灵,一曲生命之歌。
无血的死亡,无声的消逝,寂静充斥着死亡的瞬间,或许Lodo正在通往天堂的路上嬉戏或哭泣……Lodo的生命,随着火车渐行渐远……热巧克力还是热的,而Lodo的生命却已经冰凉,永久的冰冷。
为Lodo,再哭一次、不远处的桥,在哭泣、、
结尾的处理使整片的故事得到升华
配乐太熟悉!!
2013Jan14,吴中路117号,PPTV在线观看。捷克
本以为是个温情片,结果那孩子居然死了!太操蛋了
生与死的抉择
电影就是用故事去鼓舞那些深陷在过去泥潭中的人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重获新生的机会吧
文艺片包装的雷锋的故事…
捷克作品的异域风格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个导演刻意做出来的抉择让人感觉非常刻意做作,感觉有点共产主义舍身为他人奉献的意思,但是追根溯源都是父亲自己的问题,影片很难让人对父亲这个角色投入完全的同情,个人觉得这是属于我个人无法理解的作品。
选择的艰难
冷感且煽情……
桥那儿很冷。。
美丽的色调,冷艳的配乐,精彩的人物,沉重的人生
开篇火车那场戏镜头乱,视角转换很有想法,但是凌乱不堪。故事情理通顺,言简意赅,但“儿子”的人物行为不太能成立。片尾很美,设计得不错,情绪的铺垫还是单薄了。整个讲述一开始是令人寻味的,后半段又倒得太快,既成事实、不必深思的感觉,很一般。
呵呵
音乐和画面不错,剧情太煽情了,不喜欢
赵氏孤儿
我祈求,从电影的一开始,我就有感觉,男孩要死去,我祈求,不要虐我,不要虐我,不要虐我。
儿子演员太可爱了 调色拍得女主和布拉格都很漂亮 “你是个好人,但我对你来说太漂亮了。”哈哈哈哈哈哈
这堆影评真是看的我满头稻草
孩子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