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可能是机翼的噪声太大,并没有完全看进去,当然,也有一部分是韦斯安德森的责任,毕竟他的故事一向不怎么吸引人。
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故事主线进入得很慢,而且主角的危机和任务不清晰,看得过程中会有一种这演到哪里去了的疑惑感,而且各个角色之间的性格也不太分明,稍微晃个神就搞不清楚谁是谁了。
最后的大决战也不够激动人心,砰砰砰几枪,咵一下子放只狗出来就结束战斗了,归根结底是反派角色塑造得太弱了,这也是韦斯安德森电影的通病,除此之外就是故事几乎没埋钩子,无法引起观众的同理心和好奇心,而且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没有满足观众的爽点,观影过程非常容易分神,不过也有好处,台词会有一些冷不丁的小幽默小逗趣,这玩意儿就像香菜,喜欢的人非常喜欢,不喜欢就会一脸懵逼。
记录一下喜欢的台词:“我有个毛病,想要每个人都认为,我是最了不起的狐狸先生,如果他们没有被我耍得团团转,那我就会不舒服。
”
这确实是一部了不起的动画,感觉包含了很多元素,自由,生存,动物保护,民主,励志,成长,亲情,爱情,以至于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读。
但当狐狸爸爸看到那只狼的时候,高高的向上伸出手臂,确实非常感动,就像是《勇敢的心》里喊出的那句“Freedom”偷东西是不对的,这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对于狐狸爸爸来说,偷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狐狸的根本,而这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却被现实做压抑着,Wild Animal应该有本来的样子,当他看到那只帅气的狼的时候,也许充满了羡慕和共鸣吧,因为从骨子里他们是一样的!
电影里的很多台词都非常的经典和有意义,真的很值得一看。
画面简洁迅速又丰富,复古的风格非常让人欢喜。
每次看到动画都会想到国产的现状,不得不说还是差太多了,唉,无论是内容深度,故事情节,制作水平都相差的太悬殊了。
而像这样题材的东西更肯定是会被封杀的,唉。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根据罗尔德·达尔的经典童话改编的一部动画电影。
影片由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乔治克鲁尼、梅丽尔斯特里普等人配音。
电影讲述了狐狸爸爸如何和三个坏农场主斗智斗勇,找到好吃的养活一家人的故事。
影片于2009年11月13日在美国上映。
不少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生生不息的动物天性:有了家庭不得不要承担相应的社会家庭责任,但内心仍向往着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
有人说透过电影看见了中产阶级的劣根性:再羡慕孤狼的原始生猛,那也只是暂时,狐狸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已有的家庭,抛弃不了躺在手心的安逸。
也有人提出在动物与人类的战斗里,若影若现着反人类反社会的影子。
然而,在原著中,这些主题似乎都踪迹难寻。
罗尔德·达尔的故事创作于1970年,是一部不到5000字的短篇儿童小说。
故事的整体走向与电影基本一致,但正是那些沿着故事主干蔓延而生的枝节,奠定了韦斯安德森不仅仅于把电影献给儿童的野心与布局,最后开出了色彩纷呈的花儿。
我们来细数一下这些另辟蹊径的主要分支:1. 居住地址原著中狐狸一家本就住在大树下的洞里,而电影中,狐狸们却是从狐狸洞搬到大树里风景宜人的起居室。
地理位置的一致,保证后续故事得以朝原来的方向展开,但同时又扩展了内容,草灰蛇线地深化了狐狸的动机。
一开始狐狸爸爸想搬家的原因是:住在洞里显得好穷。
直到看到了待售大树对面的三个农场庄园,才暗示出搬家的另一层原因:渴望冒险,顺应本性召唤。
2. 家庭成员电影里,家庭成员从原来的狐狸夫妻、4个狐狸孩子变成了狐狸夫妻、1个狐狸儿子艾什、表兄克里斯托弗森和树屋管理员负鼠。
这样的设定更改是值得思索的。
如果说电影里的主要人(动)物最好都能表现出一定的性格特征,或推进情节走向或深化故事内容,那么将4个狐狸孩子变为3个不同身份但又与狐狸一家联系紧密的小伙伴,显然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拉开人(动)物间的差异·,并被观众记住。
狐狸儿子渴望成为运动员却能力不足,倒是狐狸表兄跳水、棒球、瑜伽、把妹样样优秀,刚到狐狸家就赢得了身边人的认可。
这样两个小辈的对比一下就鲜明了,它俩后续无论是发生冲突或合作都会引起新的期待。
【转念一想,要是“两小只”都设定为狐狸儿子呢?
首先,同一家庭出身,性格冲突、爱好各异,这就还需要源头上的养成解释;其次,对比不会如此集中。
如果跳水时弟弟早就知道哥哥很厉害,它还会得意地跳吗;如果重击棒运动上,教练早就知道哥哥运动比较厉害,它还会给弟弟机会吗?
另外,狐狸儿子后续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从压抑天性生气只会吐痰,到受到表兄启发开发了运动天赋,这个转变如果由生活在一起很久的狐狸哥哥来推进,那就可能会使人对可信度产生一定的怀疑:为何不早跟着哥哥学呢?
】至于负鼠,则是作为狐狸爸爸的随从,贯穿了狐狸爸爸整个“中年冒险计划”的始终。
它承包着笑点、算得上忠诚、不断询问狐狸爸爸关于狼的恐惧,就像韦斯安德森导演的其他电影如《青春年少》里的小跟班(1998)、《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门童(2014)一样,被赋予了浓厚的韦氏电影气息。
3. 生活来源不同与书中狐狸一家一直以外出捕猎为生,电影里的狐狸爸爸因家庭责任约束,弃武从文,成为了一名专栏作家。
其他出场的动物也各有人类化的职业,如律师、厨娘、会计等,它们隐藏起其原始本能,加入了现代化社会的中产阶级队伍。
单从情节推进上看,职业设定的有无并不会影响到狐狸爸爸偷鸡、动物们挖洞和救表兄,所以这段应是属于主题深化范畴的。
狐狸爸爸有条件选择更好的居住环境(虽然是贷款),这说明狐狸一家应该是不受温饱问题困扰的。
但即便如此,狐狸爸爸仍要执行自己的中年计划,这计划背后显然有着更深刻的动机——就是此前反复提到的天性使然。
此外,狐狸爸爸在发动集体力量救狐狸表兄时,说过的那番群情激昂的话(插图),鼓励动物们释放自己的天性才能,也与主题遥相呼应。
4. 家庭冲突原著中是没有提到家庭冲突的,而电影中狐狸一家的冲突可分为三组:1狐狸爸爸与妈妈;2狐狸爸爸与儿子;3狐狸儿子与表兄。
1狐狸妈妈更加切实。
她希望狐狸爸爸能安分守已的做一份正式工作,承担起家庭责任。
优越的物质条件在她眼里倒不是最重要的,无论住山洞还是树屋,她都能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
而狐狸爸爸则更浪漫、有野心。
一方面他想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又按耐不住内心对自由天性的渴望。
(插图)2狐狸儿子希望能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然而除了毛色,他在身形、运动能力上都不如保持着学校重击棒纪录的狐狸爸爸。
他的能力得不到包括爸爸在内身边人的认可,这让他气愤又不甘认输。
作为父亲的狐狸爸爸在儿子教育上,也显得过于实际而不够耐心。
3表兄虽是狐狸妈妈的亲戚,但他身形修长,运动才能方面像极了狐狸爸爸。
他能够在专业跳水运动员一样保持优美的姿势入水;秒懂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重击棒游戏规则,并打出理想的成绩;甚至逃生挖洞时也比其他动物快。
这样一位受人欢迎的表兄,怎能不引起青春期熊孩子的嫉妒呢?
5. 斗争过程电影扩展了动物们与三个农场主的战斗过程:继农场主用铁锹挖洞——租挖掘机挖洞——调度全体工作人员守洞口之后,补充了“两小只”替父寻尾导致表兄被捕——农场主灌汽水进洞——狐狸爸爸决心牺牲——老鼠派送农场主决斗信——众动物合力救表兄——返程路上遇孤狼——受困地下后发现超市入口等主要情节。
这些补充情节,强化了对手智商,将正反方力量分配到相对均衡的位置,自然得提高了故事的激烈程度、加深了结局悬念。
6. 老鼠身份鼠兄从一只生活在苹果汽水酒厂房的寄生虫身份摇身一变,成为了受雇于农场主的苹果酒厂房保安。
这电影中的老鼠袭承了原著中自大、脱离动物队伍的形象设定,有过两次出场。
一次和书中类似,是狐狸爸爸在偷酒是偶遇的;第二次则属于电影的原创了。
老鼠受老板之托,给动物们送决斗信,同时不幸在和狐狸爸爸的比试中被电击中送了命。
这场戏,最主要的作用的确是通知动物们进行最后的决斗、把故事引向高潮。
除此之外,老鼠临死前所说的两个事,以勾勒细节的方式,充实了老鼠自身的形象:是他告知了表兄受困的位置;他还与狐狸爸爸进行了一段点题的对话。
(图片)7. 狼的出现这是书上所没有的:一匹纯黑的孤狼如磐石般四肢着地屹立在山坡上,身后是皑皑白雪寂静冰山,它目光所及的山下,狐狸爸爸也停下车来深情与它对望。
他先是尝试用英语、拉丁语与黑狼交流,可是它没有回应。
接着狐狸爸爸举起一只胳膊,握拳向它示意,于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一幕出现了:黑狼也抬起了一只前脚,握拳,有力地挥向天空。
它没有伤害他们,而是再次回望了他们一眼,终于一头扎进森林深处。
此处的配乐十分神圣。
狐狸爸爸向负鼠及观众宣告了:他恐惧的不是狼本身,而是狼背后那一望无际的原始生命力与自由;是恐惧亦是诱惑和向往。
但他已经有妻子、孩子和家庭了。
8. 最后结局原著的结局终止在狐狸爸爸领导动物们偷来了三个农场主家的食物而农场主们还守原来的地方等着狐狸现身;而电影里,通过斗争过程的扩展,最后结局落在了在地下重新安家和寻找新的食物上,他们幸运地挖出一条通往超市的通道,而狐狸妈妈则怀上了第二只宝宝。
通过原著故事与电影情节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主旨的迁移,“了不起”定义的变化——从适应生存、化险为夷变成了向往自由怀念天性。
狐狸爸爸依旧本领高强,只是从“为快要饿死的孩子偷几只鸡”变成了“作为一只狐狸,如果嘴里没叼只鸡,他怎么会感到快乐”。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我们很容易会怀疑偷鸡本身的正确性;尤其是韦斯安德森还要把原故事打包好的保护袋给撕掉,惊世骇俗地指着事物原本的样子让大家看。
一切界限都变得模糊了。
你没有办法去审判一只狐狸咬你家的鸡,正如同大自然里没有动物出钱去获得它们的食物,而我们人类也没有付钱给这里原来的主人就占领了大片家园。
看片名,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温情脉脉的动物电影,像被日本人演绎过很过编的“狐狸家族的生存故事”的母题。
结果发现是一部无厘头电影。
电影的开头立意鲜明,以歌谣的形式狠狠编排了影片中的三个大反派——农场主某某,某某和某某,他们一个胖,一个瘦,一个矮,总之长得都不像好人。
狐狸先生一出场便风度翩翩、身手不凡、脑筋聪明、乱丢果皮、玩世不恭,抻着未婚先孕的狐狸姑娘去偷东西,结果连累准妈妈一切被关进笼子里。
以我饱经沧桑的熟女之心,对于这种不靠谱的男人,完全应该能跑多远跑多远。
但可怜的狐狸姑娘已经跑不了了。
紧接这,镜头一切就是十几年过去。
狐狸先生摇身一变成了一名专栏作家,我对男性专栏作家一直没什么好感(不过连岳之流的“妇女之友”除外)——说到他们我首先会想到鲁迅同学,这个愤青、痞子、粗口连篇、“总想披肝沥胆,却不敢以正面目识人”的虚伪分子——狐狸先生没有变,他依旧无秩序、反社会、不听从律师的建议、不做安分守发的好公民,只不过他不过是从动手变成了耍嘴皮。
然而,写作没有帮助他实现他的中产阶级梦想,他买不起房子。
于是他重操旧业,去偷歌谣中传唱的三个农场主,而且不但偷,还挑衅。
影片的后四分之三,便是讲狐狸先生在偷完之后如何善后的故事。
在后面的故事中,三个可怜的农场主完全出了对个人神圣私有财产顽强而固执的捍卫。
毕竟从别人那儿偷来、抢来的东西的与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养出来、酿出来的东西的珍视程度会是完全不同的,这恐怕也是资本主义存活了几百年(究竟是几百年)还没有推翻的原因。
然而,然而,剧情所致,人心所归,最后取得胜利的是狐狸和wild animals。
他们糟蹋了农场主的全部财产,还占领了他们旗下的超级市场。
重要的是,狐狸爸爸还是实现了他不着边际的本性理想。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流氓无产阶级的颂歌,弘扬了无产阶级的聪明才智和掘地三尺的大无畏精神,也无情地鞭挞了资产阶级吃鹅肝酱、酗酒的腐朽、高碳的生活。
其他评价,待补充,先上班去。
对于定格动画似乎更具好感,有种时不时能让人缅怀下孩提时代动画片的感觉。
打小看的《阿凡提的故事》,到去年看的《玛丽和马克思》,再到这一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总能让我觉着这样儿拍出来的动画片总有某种电影动画无法替代的魅力存在。
从管理员凯利出现到故事结尾,他不止一次地问着Mr.Fox,你怕狼吗?
Mr.Fox回答,我有恐狼症。
当时一直没有明白,狼在他们的对话中究竟有什么作用。
直到故事的结尾,成功逃离的Mr.Fox等人驱车在田间小道奔驰的时候,凯利喊出不要回头看,众人惊异地回头时发现,一匹骄傲的狼正在岩石上来回的徘徊,他和他们不同,他没有直立行走,他依旧四肢着地,野性而霸气,远处是高山雪原,就这样在人类生存的地方与自然交界处孤独地徘徊着。
Fox露出了略带惊恐的表情,因为他有恐狼症,可是几秒钟之后,他哭了,他说,他是多美的动物啊!
他对着狼喊话,可是狼没有回答他,他试图换一种语言和狼交谈,可是狼依旧没有回话,他略带自嘲地说,可能他不懂人类的语言吧。
于是,他抬起了手对狼挥拳致意,这时候,狼也抬起了前爪对着Fox挥拳致意,这个瞬间饱含了太多无以言表的情绪。
Mr.Fox哭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拥有狼那般的野性了,即使自己仍被定义为动物,可是有太多的包袱使他无法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像个野生动物那般生活了,他不能再去偷鸡,偷鹅,偷鸽子,以前的生活再也回不来了,就在他的妻子对他说,我怀孕了的那瞬间,责任随即而来了。
影片的最后,Mr.Fox在人类开的超级市场里,举着人类制造的软性饮料,对大伙儿说,let’s raise our boxes, to our…survival.这个就是生活,一个关于如何生存的游戏世界。
当开始背负起责任与担当的时候,就必须抛弃一些可能对家人和亲人造成伤害的游戏法则,即使你异常钟爱这个游戏,即使你异常擅长这个游戏,即使你出生到现在一直都在玩儿着这个游戏。
改变游戏法则才是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Mr.Fox深知这一切。
我喜欢狐狸爸爸,他有他的执着和他的任性,当他决心放下一切过去的时候,他成为了真正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p.s.克鲁尼大叔的配音很赞!
片中几度出现狼,但看完整部片都没明白其含义所在,幸亏友人指点迷津!
友人口述如下:狐狸爸爸说怕狼,其实不是怕,是憧憬,憧憬狼那种自由而孤独洒脱的日子,狐狸也曾模仿过狼,释放自己的野性,所以才有那么多故事,但是狐狸爸爸毕竟有家庭,他要收敛自己的野性,但是他又多么的爱自由和冒险。
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家庭,他答应狐狸妈妈再也不冒险,他也决心要做到,最后一次看到狼的时候很感动,很想跟着狼跑,最后还是眼泪在眼里打了个转,没留下来。
跟狼挥手再见。
从此之后狐狸爸爸再也不怕狼了在所有动物都直立站,穿衣服的年代,只有狼还光着身子四足站,表明了狼永不妥协的态度 听毕恍然大悟!
真是了不起的电影!
应该是自己作为野生动物的一种内心原始的呼唤吧。
一点兽性,一点自在。
狐狸爸爸以前说他怕狼的,可是发生了那么多事,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最后也都一一绝处逢生。
救完自己的小侄子,在逃跑的路上看到了自己认为的最怕的动物,我想,那时候的狐狸爸爸可能突然才明白,自己其实是不怕狼的了,或者是根本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怕狼。
并且感谢自己和狼一样有野生动物的韧劲。
所以,他给那只灰狼打招呼,并鼓励他加油。
在听梁老师的戏剧课的时候,忽然联想到,觉得理论真的是个好东西,在阐释力之外吸引我的,是一种曼妙而悠远的相关性。
电影中充溢着不少诙谐捧腹的笑点,其中之一便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狐狸爸爸在吃东西时狂野狼藉狼吞虎咽,这种反差的趣味无疑是韦斯·安德森电影中常见主题“野性”的体现,正如狐狸妈妈所画的闪电,雪原上偶遇的豺狼,《犬之岛》中欲做狼啸的群狗……“野性”是安德森的电影哲学,体现为他童真烂漫间不遮瑕的残酷中,可以深聊的面向(比如“狗-狼”同“天真-残酷”,“驯化-野性”的关系等)太多了,但是我还没有想好,于是只好暂且割爱,将这个有趣的话题搁置到一边罢。
令我遐想翩翩的是下面这样一段关于狄奥尼索斯的论述——酒神仪式:试图拒绝/反抗“人神划分”。
酒神祭则拒绝此一选择和分配:参与仪式的信徒献上其祭品,一头公羊或公牛,直接吮吸生血,用手撕裂祭品并生吃其肉。
在借由亵渎神的祭品的同时,狄奥尼索斯祭礼中实现了一种剥离:在将行为举止表现的如同野兽一般的同时,否认了动物和人的差异,同时也否认了那个区别了人和神之间的差异……在电影中,吃相作为一种举止或许是有其社会意义上的划分作用的,不光是狐狸爸爸,其他具有原始野性的动物吃相也同样狼藉狂野,而与之相对的三位农场主则虽然贪婪暴虐却吃相相当文雅,如果说西装革履给了以狐狸爸爸为代表的动物们一种类人的身份特征,那么“吃”则是对“人-兽”(“兽-人”关系是“人-神”关系之于现代的代替)划分的反抗与否认,在这种对于食物亵渎的过程中,影片中的动物们的“用食”成为一种祭礼,也实现了类似狄奥尼索斯的剥离。
影片中的动物吃相都很野性狼藉,或许可以和《犬之岛》中的狗打架作一比较于是乎光是从吃相而言,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或许可能是一种狄奥尼索斯式(狄奥尼索斯的外文名“Lysios”或“Eleutherios”的意思就是“解放者”、“自由者”)的隐喻,在狂欢仪式中的“忘我”饮食,对参与仪式的动物个体,建立起解放的作用,将社会化的僵化个体,从三位卑劣的农场主(或许是恶贯满盈的资本家的象征)的控制中解放出来,达至一个更丰富、更完整的存在状态——或许雪原上的孤狼便是这种理想生存的可能状态
两种生存方式的彼此致意如果说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精神是在文明化的城邦中,对抗着社会化的阶层组织——奥林匹克的诸神们是城邦最初的市民,他们在市民中划分地盘以便确保他们香火不灭。
而狄奥尼索斯对此则毫无兴趣。
他在远离文明生活、家庭、氏族的习惯规范之外建立他的教义——那么狐狸爸爸为代表的动物们所做的也是类似的事情,他毫不理会那个建立在逻辑和常识之上的社会化的阶级制度,反抗此一制度旨在分配每个动物个体所应扮演的定型社会角色,用智谋与野性去拭去或抚平那个因划分差异所带来的创伤(traumatisme)。
音乐,色彩,电影风格都很特别。
只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不甚解,狐狸爸爸在妻子怀孕落入陷阱的时候就做出了承诺不再偷东西,但安定下来之后却又忍不换了树屋,去偷三个农村主,差点害死了全家和所有居住在附近地下的动物。
经济学上有很多假设和前提,比如人都是理性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但是这些假设无法解释狐狸爸爸的行为。
在我看来,狐狸爸爸改行当记者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不用提心吊胆,安静闲适,按照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假设,狐狸爸爸肯定不能再操老本行。
但是,天生骨子和血液里携带的某些东西另狐狸爸爸买了黑色的专业面罩,制定了“大师计划”,越过电网等一系列阻碍,去偷东西。
我想,在这个过程里,他一定在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满足了他某些天性,只是这种行为将可能付出极大的代价,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我无从评判狐狸爸爸的行为是好还是不好,但是我知道,我的惯性思维让我从经济学和法学角度思考,所以一开始难以理解狐狸爸爸,但是,一个行为的出发点,有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从经济学上无法理解的,从社会行为角度或许就可以理解。
还有一点,是影片最后出现的狼,他没有像电影里其他的动物一样穿着衣服,用后腿像人一样走路,狼用四肢走路,不会英语和拉丁语,黑色的毛皮凌乱,体格瘦削而有力量,像野性的一阵轻灵的风,我记得狐狸爸爸看到它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喃喃道:多么美丽的生物。
是的,狐狸爸爸有家庭,有孩子,有一切理性行为的规范,他不能再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偷东西,这是他温暖家庭生活和理性人的代价。
我不喜欢开始偷盗后的3/4,于是我们只聊前1/4。
狐狸妈妈要走捷径,狐狸爸爸说有景色的小路漂亮得多,狐狸妈妈说那我们就走小路吧。
多么随和又顺从又有开发潜质的女人。
狐狸爸爸说好,但这条路也很快。
以此打消了狐狸妈妈的顾虑。
然后快跑几步,摘下几朵路边的野花,绅士一般行礼,送给狐狸妈妈。
生活中的夫妻如果能有如此情景,他俩一定是咬合不错的一对齿轮。
PS: 狐狸妈妈的胸部实在让我喷饭。
狐狸再穿上衣服再有胸部,也是狐狸。
为了打消狐狸妈妈的消极思想,不忘夸奖狐狸妈妈今天晚上很漂亮,而且艳光四射。
可见,没有孩子的婚姻生活,二人世界还是能保持较为愉快的。
而偷鸡后被笼子罩住,完全是因为男人的自负和好事。
有时候还是要“听老婆话跟党走”的。
其实狐狸妈妈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怀孕了,却隐瞒了真相,说医生什么也没说。
可能本来想留到合适时候给狐狸爸爸惊喜的。
结果只好在笼子里被迫说出,以刺激狐狸爸爸赶紧想个办法保全一家人。
而狐狸爸爸的表情,OMG,这是什么表情啊,“uh, we’ll have a child.”然后咧开嘴,呲起上下牙,装作一副高兴的假表情。
男人只有在这种又增加家庭责任,又紧急危难的时候,才肯给女人一些缓和矛盾的承诺,暂且放下自我去做一些该做的事情。
早餐时,狐狸妈妈穿着的围裙上有很多画笔和剪刀,我还在奇怪,家庭主妇的新装备?
原来是个绘画爱好者。
最棒的欠揍对话:“我病了。
”“你没有病。
”“我发烧了。
”“你没有发烧。
”“我还去吗?
”“快点,不然你要迟到了。
”有个开朗的爸和聪明的妈,孩子会幸福很多,家庭气氛也会轻松愉快。
狐狸爸爸不想在洞里住,原因是“这让我感觉我们好穷”。
反而女人更理智和现实,承受能力更强,她只是平静地回答:“我们确实很穷。
”(这确实不是感觉不感觉的事情。
)“不过我们过得幸福。
” 狐狸妈妈还说。
而男人呢?
“一般般。
”看吧,婚前作死的是女人,婚后搞破坏的都是男人。
一些看起来无私的举动,其实动机往往还是出于自私。
这是马斯洛说的,不是我。
狐狸妈妈仍然平静地在画暴风雨,与搬家前一样,而狐狸爸爸则会因为有个房子搬出了地下,就感觉不那么穷了。
活在内心和外部到底哪个重要?
正是离那三个农场更近,才是爸爸真正决定搬去树屋的原因。
这又是马斯洛所说的,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狐狸爸爸在搬了新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了之后,也开始思考“who am I ?”了。
他需要一轮新的自我实现。
挖掘内心的本能,去做自己喜爱又擅长的事情,并想把它作为一个终生事业。
这就是狐狸爸爸所谓的“追求人生的真谛”。
请注意:在这里,狐狸不是狐狸,狐狸早已成了精。
我不喜欢开始偷盗后的后3/4,于是我们只聊前1/4。
韦斯安德森把别人的故事拿上套进自己的风格里还套得这么自然随意,虽然处处皆是强迫症对称整齐的控制痕迹,却也总能呈现出一派淡然甜美的气氛。手工停格动画的难度自不必提,几处镜头拉伸,打斗剪辑也非常赞。最后狐狸先生向荒野雪山前的独狼致敬时忍下的泪水,依然带着浓浓的本真怀旧气息。
非常新颖的卡通风格,将狐狸等野生动物冠以人格,将狐狸老爸和狐狸儿子之间的微妙关 系表现得十分有趣,带一点冷笑话的幽默方式绝对让你很放松
我们总是努力试着让自己强大,直到我们可以真正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整个影片的情节就像是一个有关道德的故事——狐狸为了养活自己的家人而去偷东西吃,而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杀死狐狸一家——谁是谁非,似乎早有定论。为了生存去做偷儿,为了利益去做“杀狐犯”
虽然我不喜欢看动画片但因为是George Clooney配音的所以还是看了一部有点黑色幽默的动画片和现在流行的3D不一样这部是有点木偶剧的感觉这样反而显得画面更滑稽那只负鼠太好笑了狐狸爸爸的侄子很帅我很喜欢里面的音乐太欢乐了给三星半吧
各种冷笑话+定帧动画+超级棒的原声+豪华的配音卡斯=久违了的shock。即便是动画片也充斥着典型的韦斯安德森风格,古怪的家庭成员和配角,尤其是小儿子,灰常韦斯安德森。难怪Roald Dahl的童话不受人待见,他的是非观就是错误的。这片给小喷油看太浪费了。
感觉一格一格的
看真人时从未觉得克鲁尼如此风流倜傥,细脚伶仃狐狸造型真是太棒了。定格动画就应该有定定的不流畅感才对嘛。还有为什么小动物全是美音而人类阵营统统是英国人....
基于偷窃而阐释的了不起,这什么烂价值观,水平跟迪斯尼真不是差一个档次了。
电影进行到最后,狐狸爸爸带着逃亡部队从山路里经过,看到那只远方的狼时,还是被那段剧情的气氛打动了一下。另外,我很喜欢狐狸爸爸的儿子,好可爱~~
and they are equally mean。克鲁尼的声音,我要化了。
没想到豆瓣上这么高的分数,看来我实在是不喜欢动画片...
好看????????哪儿好看????拜托高人指点一下。。。
每一个动物都丑得像标本,可是狐狸特写镜头的时候竟然毛会炫耀性的各种飘,太假了,别炫技啊。很喜欢地下的那些set好温馨 别的嘛一点都不好看啊!
Fantastic小森森!又能端槍又能彈琴的創作歌手Petey和又lo又卡哇伊的死小孩Ash。
挺不错的呢~之前没抱多大希望,因为wes不是干这行的,但事实是只要有脑子和一个好团队,导演干啥的不重要。小故事,家庭,矛盾,解决,快乐,处处体现了wes的风格。甚至护理爸爸都是那种挺可爱挺假正经挺不负责挺用脑子但也经常二一下那种类型。没太有高潮,但每个地方都挺细致,笑了好几处
一部只能用「酷」来形容的动画,各种突破常规的动画手段,富有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颠覆传统的魄力。这有韦斯.安德森惯有的怪鸡黑色幽默,也有活色生香的英国范儿,节奏起伏,配乐很赞, “我们与众不同,这就是生命奇特的地方”。
Mr.Fox is the white who say being aggressive is natural for them all the way, isn't he?
主题是什么?
不喜欢这样的动画。虽然中间有些片段还是比较有意思。
定格动画的确是一种可爱的形式,Wes Anderson是我最近才爱上的导演,那种足够小的而恬淡的美国味,似乎就像一条细长的地道,深入而简单地那么惊鸿一瞥便深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