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觉得,中国神话体系是一块宝藏。
神仙妖怪、爱恨情仇,精彩故事应有尽有。
其中以妖怪的异闻传说最多,也最吸引人。
妖怪,总是以亦正亦邪的形象出现,有神通也有七情六欲,不像神仙高高在上,它们更接近凡人。
如果你也对妖怪感兴趣,不要错过今天推荐的这部影片。
妖怪传导演: 戴修扬编剧: 戴修扬主演: 陈连山类型: 纪录片 / 短片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首播: 2023-04-21(中国大陆)集数: 8单集片长: 13分钟
没错,又是一部冷门宝藏纪录片,片名就叫《妖怪传》。
俨然一部中国妖怪档案,豆瓣评分8.2。
全剧共8集,单集13分钟,每集介绍一妖:狐妖、山魈、龙、姑获鸟、金乌、鲲鹏、天狗、无支祁、蛇妖……一口气刷完发现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短了不够看,这种妖怪百科当然是多多益善,拍个一百集都不嫌多。
片中请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作为专家顾问,科普中国传统神话和历史,绝对涨知识。
其间还有国风动画和真人演员演绎妖怪故事,制作十分用心。
这部纪录片可能会打破你对很多妖怪的刻板印象。
狐妖在众多妖怪当中,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狐妖。
直到今天,“狐狸精”三个字还经常被拿来骂人。
然而,狐妖最早其实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的很多部族就是以狐狸为图腾崇拜。
从商周到秦汉,无论帝王还是平民墓葬,常常可以看到瑞兽九尾狐陪伴在西王母身侧。
狐妖对华夏文明的源头有着深远影响。
相传大禹治水时,整天忙碌三十岁还未娶妻,路经涂山,遇一九尾白狐,涂山人认为九尾狐是吉祥的预兆,于是大禹在九尾狐的启示下迎娶了涂山女子为妻。
之后,他的儿子启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然而,狐妖的地位随着时间逐渐改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原始宗教的消失,狐妖也跌落神坛。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被后世称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作为那个时代的志怪小说顶流写手,他在黑化狐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干宝写了一个叫阿紫的坏狐妖。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沛国郡,有个叫王灵孝的年轻人突然失踪,后来被人发现昏倒在城郊的野坟里。
被找到时,他的样貌变得很像狐狸,而且不懂人语,只会哭喊:“阿紫”,十多天后才清醒。
他回忆之前在房里听到鸡棚有动静,过去一看发现一个美艳女子正在偷鸡。
女子不仅毫不慌张,还对他嫣然一笑说要做他的妻子……原来是千年狐狸幻化成的狐妖阿紫。
干宝笔下的狐妖,大多狡诈、邪恶、还引诱加害凡人。
他特地注明:狐者,先古之淫妇也。
狐妖从受人崇拜的瑞兽,变成了人人唾弃的妖孽。
此后,人类对狐妖一黑就是一千年。
明代的《封神演义》更是把狐妖黑到了极致。
然而历史研究表明,商朝灭亡与苏妲己没有任何关系,妲己被写成了祸国殃民的狐狸精,不过是拉女人背锅的红颜祸水论罢了。
直到清代,终于有人为狐妖鸣不平了。
聊斋先生蒲松龄对狐的偏爱溢于言表,《聊斋志异》490个短篇小说,狐妖的故事占去了84篇。
蒲松龄笔下的狐妖个个有情有义。
婴宁,寄托了他对女性美好的最高理解。
辛十四娘,更是侠女版的狐妖,拼尽全力为丈夫冯生伸冤。
狐妖再也不是那个只会害人的妖孽了。
连妲己都忍不住吐槽:都是志怪小说作者,怎么思想境界,对女性的尊重和理解,差别就这么大呢?
山魈(xiāo)除了狐妖,还有一种动物幻化成的妖怪常出现在古籍中。
南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中记载了一种名叫山魈的妖怪。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姓王的小伙捉螃蟹时突然发现蟹笼里的螃蟹不翼而飞,只留下一截木头,小伙怀疑木头有问题,打算带回家当柴火烧了。
不料那木头竟变成一个妖怪,自称山神,求小伙放了他。
见小伙不理睬,妖怪开始追问小伙的姓名,小伙也不回答,把妖怪丢进火堆,妖怪在惨叫声中不见踪迹。
原来那妖怪就是山魈。
《述异记》提到不能让山魈知道你的名字,一旦它知道了就可以加害你。
至今还有传说在山上不要直呼同伴姓名,可能就源自这个传说。
相传山魈还有驱使老虎的本领。
唐代时,谁要翻山越岭,或在山上过夜,就要给山魈上供,可保一夜平安。
今天看来,山魈的原型应该是一种狒狒,因体型大有攻击性又爱吃肉,古人恐惧,就将它想象成了妖怪。
山魈也是年兽的原型。
《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民间会在正月初一放爆竹来驱赶山魈,那时候的爆竹,真就是烧竹子,因为竹子燃烧时会产生非常响的声音,所以叫爆竹。
后来这个习俗逐渐演化成放鞭炮驱赶年兽。
山魈最初也不是一种邪恶的妖怪,更像是一种山神、农神。
可到了宋代,山魈突然“黑化”。
《太平广记》中有这样一个暗黑的故事:汀州刺史元自虚的邻居,就是住在枯树中的山魈一家,家主自称萧老,暗指老魈。
萧老能预测凶吉祸福,表示可以帮助元自虚,只求和平共处。
元自虚表面应承,心中不屑,他趁萧老出远门,将山魈一家全部烧死。
萧老悲痛无比,召唤猛虎杀死了元自虚全家。
人类和山魈从此“结仇”,山魈的形象也变得越发诡谲。
龙《妖怪传》中还有一集介绍了与中国人渊源最深,也最神秘的龙。
今天的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无疑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
然而,最初的龙并不尊贵,甚至龙肉还是一道美食。
所以龙究竟是什么?
学界关于龙的原型有几种推测,第一种认为龙的原型就是扬子鳄。
第二种说法认为龙的原型是蛇,龙的形象主要还是像蛇。
第三种说法认为龙的原型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吞并了其他部落,几个部落的图腾动物一合并,就成了龙。
第四种说法认为龙是人们对雷电的想象。
龙的字形像闪电,发音也跟打雷时的轰隆声很像。
不同于今天的尊贵地位,龙最开始只是天帝的拉车苦力,在神界并没有权力。
直到《山海经》中应龙出现,局面扭转了。
应龙生来与众不同,带着双翼,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对于龙来说也是一样,应龙为黄帝办了一件大事,从此带领龙族走向巅峰。
《山海经 大荒北经》中记载:应龙为黄帝神龙,司雨。
应龙帮黄帝与蚩尤作战,身受重伤无法返回天庭,被黄帝安排居住在南方。
没了应龙的北方陷入大旱,百姓向天帝祈求应龙行云布雨。
这个故事深入人心,司掌雨水也就成了整个龙族的使命。
农业时代,人们非常看重雨水,能下雨的龙就成了全民偶像。
一个有粉丝、有热度、有流量的偶像,注定会成为大众传媒的利器。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就利用了这一点,在记述汉高祖刘邦时,司马迁发现他不学无术、一无是处,但却得了天下,如果照实写,怕对后世影响不好。
司马迁就编了个故事,说刘邦的母亲在梦中遇见神明。
刘邦的父亲看到一条龙覆在她身上,不久母亲就有了身孕,生下刘邦。
此后,龙就成了帝王的代名词。
龙既威严又神秘,简直和王者天然匹配。
后世帝王都想和龙扯上关系,给自己“镀金”,龙也就逐渐被政治化了。
咖位升了,外貌也得升级。
宋代画家郭若虚定下了三停九似的画龙标准:鹿角、驼头、鱼鳞、鹰爪、虎掌、牛耳……就是今天我们最常见的龙形象。
从《山海经》到《搜神记》,再从《阅微草堂笔记》到《聊斋志异》……看似在讲是神鬼魅怪和奇异现象,实则是反映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和社会问题。
正如陈连山教授所言:妖怪,是古人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它们承载了每个时代的不敢、不愿和不能。
看完《妖怪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原来年兽的真身是山魈,原来孙悟空的原型是无支祁,原来食月的是蛤蟆,天狗只是个背锅的…打开这本中国妖怪档案,仿佛进入了一个独属于中国人的仙魔宇宙。
当我们艳羡国外影视作品创造的魔幻世界时,可曾想过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就有灿若星辰的奇思妙想。
如果影视从业者和动画人肯沉下心来挖一挖,必定会发现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本文作者:RAMA
偶然看到这部纪录片,惊为天人。
如果你要讲妖怪就不能只讲妖怪,要讲中国庞大的神话体系,要讲文化里的美丑善恶。
这是很棒的纪录片,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都少有以“妖”为背景的纪录片播出,妖怪传的出现使国产纪录片的神话领域更加完整。
和西方的神话体系不同,中国的神仙精怪都根植在中国的文化血脉,存在于国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之中,妖怪传用很新颖的方式整合、讲解精怪故事,剖析妖怪形象,帮助国人更好了解中国传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种传承。
之前一直在看山海经的书籍,书籍里对妖怪的描述可谓千变万化,有些我贫乏的想象力有点难以完全的想象,借助这个纪录片,在某些外形方面,能够很好的呈现出书本中的样子,让人看起来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长这样啊。
有了一些影像基础,或许让我们的想象也能够更加有根据一些。
一直都喜欢一种山海志怪类的影视剧或者小说,也看过不少国外的这类型的影视剧,不同的诠释方式传递着不同的想法,也塑造着不一样的妖怪。
但从我一个东方人的视角看来,总觉得有些不适,或许是和我本身价值观中的妖怪脾性不同吧。
其实我们完全有着一整套完善的妖怪系统,要是能挖掘出来,可能也是一个超级IP。
这个纪录片给了我这样的希冀,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
《妖怪传》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了悬疑、恐怖等元素的电影作品。
影片通过讲述不同地方的灵异事件,将中国的鬼怪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影片中的画面非常精美细腻,配合着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
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的鬼怪形象的刻画,更是让人感到十分真实可信。
同时,影片对于故事情节的处理也做到了极高的水平。
通过对场景和氛围的描绘,以及角色的塑造,成功地引导观众进入了故事的内部世界,与角色一同感受恐惧和不安。
其次,影片中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特别是主演陈飞宇在片中饰演的小男孩张小凡,他的演技堪称完美,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同样精彩,让人们看到了不同的演技风格。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主题意义。
《妖怪传》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恐怖电影,更是对中国传统鬼怪文化的探索和反思。
影片通过讲述民间信仰和现代科学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观众对人类信仰与科学真理的思考。
同时,影片的音效和配乐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使得整部影片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西王母仙境画像石 总之,《妖怪传》是一部兼具观赏性和思想意义的优秀电影作品。
它将中国鬼怪文化展现得十分真实
原来狐妖最开始是作为祥瑞存在的,大禹的妻子就是白狐,到了魏晋时期风评突然恶化变成邪祟,明朝封神演义里直接把狐狸写成王朝覆灭的祸引子一直到清朝。
每一只妖怪都有它的中国故事。
内容引入了专家和文献资料,采用动态漫画加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带大家一起感受古人了不起的想象力,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看到中国人充满力量的精神内核,妖怪传,第一集好看的!
通过朋友推荐看到了这个记录中国神话的网剧,从小我就比较喜欢看一些带有神话故事的小说电视剧之类的,没想到这个剧竟然整合了好多我喜欢的角色。
好开心(●°u°●)」。
自我感觉这部剧不光是一个网剧而是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一个文艺复兴,每集都会讲述一个妖怪的故事,让我从中体会到老祖宗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小时候经常看一些日本的动漫,七龙珠火影忍者之类的,里面很多人物就有我们自己的神话故事。
希望此剧能够让更多人学习到中国的文化故事也能够有更多的启发来继续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
再次非常感谢西瓜视频推出此类视频,希望西瓜视频越来越好。
我国各地存在很多没有文化交流却相近似型的妖怪、由此可知这是一种普遍性诞生的文化。
人类具有好几个根源性可称作妖怪原型的要素、这些要素在各个地区受到各种文化洗礼成形。
因此就算在不同地区的文化里存在同样的妖怪、也不能断定发源早的就是源流。
因为也可能是相似类型的东西在各地同时发源、于是考察妖怪的学者开始考察起妖怪的原型真相。
民俗学者、哲学家甚至连心理学家都曾提过、妖怪起源于人类对黑暗或自然现象的恐惧心;或说妖怪起源于畏惧死亡。
这些说法或许没错、但也称不上正确。
因为可笑、实在太理所当然了、就像喝汤前想知道里面加了什么而翻找时发现萝卜、便高举找到的萝卜喊“是萝卜!
”一样可笑。
不管汤里放多少萝卜、总是碗肉汤而非萝卜、再怎么主张汤放了萝卜也无法说明肉汤的总体内容。
妖怪也同此理、过去人再笨也能区别自然现象与妖怪现象的差异、学者的主张仿佛在说古人都笨、分不清楚蔬菜中的萝卜与放了萝卜的肉汤之间有差别。
例如说有种叫作“给水”的妖怪、这是一种对人呼唤给你、给你、如果响应就会突然暴发洪水的妖怪。
若依照学者专家们的观点看来、这种现象就成了普通的洪水而已。
如果说妖怪诞生于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心、那么这种妖怪就只是普通洪水而已吧。
但若真是如此、洪水的现象与给水怪的现象之间便失去差异性、也可以说所有的洪水均成了妖怪。
古代人们对那些无法以人为方式防卫的自然现象抱持着恐惧心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害怕自然灾害也是正常。
但是洪水暴发就只是洪水暴发、再怎么可怕也不会变成妖怪。
只有在经过一问一答的咒术性仪式作为媒介后、方始成为妖怪。
自然现象的发生原本是理所当然、而将之置换成非理所当然的形式、这种动态性的变换过程才是妖怪的真相。
妖怪原型并非恐怖或恐惧这类原始感情、倒不如说、妖怪正是产生于背离这些情感的过程之中。
妖怪在获得形与名之后方始成立。
我推测人不轻易信服偶然、人想要制造出明确的图像、就像蜘蛛结网、在朦胧与偶然的点之间牵上丝线、如果形成美丽的图像、就称之为必然、若是呈现扭曲的图像、就称之为偶然。
拿掉蜘蛛丝后、世界只是混沌的偶然所累积。
蜘蛛丝平常一片模糊、可以清楚看见的线、称为合理科学、完全看不见的线、成为妖怪传、并不是不合理、也不是和科学相反对立、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看得见的科学好?
还是看不见的妖怪好?
如果不协调运用、就会错估了世界
家里有本“腌菜书“,大家都这么叫它,没封没皮,纸面泛黄,宋体字,短短几行,捧起来却令人回味无穷,可能是此生反复翻阅次数最多的书。
现在看来,垂髫时期读此书,刺激过头,有时理解不了,反而是种乐趣,因此结识聂隐娘,读了四五遍,还没能理解”吾为汝开后脑,藏匕首而无所伤。
用即抽之。
“精精儿和空空儿是如何刺杀刘节度使的,又是如何被聂隐娘反杀、化解。
志怪小说,侠女常见。
最爱《列异传》里的《升堂》,前人家道中落,将房子卖与后者文,文为了探查房子的异象,持刀二更坐于梁上,“忽见一人,长丈余,高冠黄衣,又见一人高冠青衣,又有一高冠白衣者”,还有“人”被称呼为“细腰”,他有样学样地升堂,才晓得黄衣、青衣、白衣和细腰的真实身份,第二日挖出黄金、铜钱、白银,焚烧了灶下的杵,家宅复归安宁。
故事里有胆识、风水和寻常物件成精,还有一笔意外之财和作祟的精怪。
观《中国奇谭》第二话《鹅鹅鹅》,志怪小说就是这么个韵味,短短几行字,循环往复,似是故人,突生些许变故,行到末了,恍然大悟。
升堂最贴此结构,五次问话,黑暗中屏气凝神悄摸换了问者,愚钝的答者一五一十禀明,胆大者不仅从拟人的物件中得了钱财,还保家宅和宁。
可能只有年少,读来才觉有趣,记忆深刻贯穿至成年,及至长大后,再读奇幻玄幻,只觉想象力充沛,拍断栏杆的惊呼,再不会有。
主人发现一大早便大汗淋漓的马、书生读书入夜,飞来如西瓜般大小的蝙蝠,可惜的是,“腌菜书”遗失了,想重新买本,连名字都不晓得。
日本的鬼怪文化是百鬼夜行,从心心念念的志怪小说生发,感慨中国的妖怪即使再心善,总是落个配角的地位。
《妖怪传》第一集的狐妖便是如此,仔细回想,一说起狐妖,是不是便条件反射想起女子,最容易诱惑的是钻进四书五经的书生,现在对标的是二次元的宅男。
著名的狐妖是致使商纣王酒池肉林、宠幸佞臣的妲己,为什么偏偏是狐妖,剧中给出了对狐狸最生动的定位,“这狐狸呀,论与人亲近,不如猪狗牛羊,论对人的威慑力,不及虎豹豺狼,它还偷鸡偷鸭爱占便宜”,所以它才最容易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女人结合到一起,成了打小三里最经典的那句骂声“狐狸精”,便站在了不可置喙的道德高地。
古时祥瑞象征天,儒家的“天命说”以祥瑞鼓励仁德,以灾异惩戒邪恶,珍奇鸟兽、草木、器物都是统治者治理盛世的映照,青丘山上的九尾狐,是“太平则出而为瑞”的象征。
《吴越春秋》里写道,大禹治水,遇见九尾白狐,娶涂山女子为妻,“绥绥白狐,九尾庞庞。
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狐狸有雌雄,并不专指女性。
蒲松龄笔下不停大笑、狂笑的婴宁,义气救夫最终成仙的辛十四娘,都是善良美丽的狐妖。
妖、怪本身并无善恶美丑,它映照的是人心,蒲老爷子都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有这样一句关于中国鬼怪电影的网络流行语,“建国后不许成精”,相传是广电总局曾规定“建国后的影视作品中动物不许修炼成精”,这点虽已被官方辟谣,但近年我们确实很少在国内影视作品里看见“妖怪”的身影。
而2019年,美国网飞(Netflix)公司制作一部科幻动画短剧《爱,死亡和机器人》,火爆全网,其中有集弥漫东方风情的“狐狸jing”故事,在天马行空的西式科幻里脱颖而出,也让久未看见妖怪的中国观众倍感亲切。
由“狐狸jing”主演的《狩猎愉快》,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一段混合了蒸汽朋克与晚清殖民地景象的人妖奇情,而狐妖之底色,则源于中国经典聊斋故事。
这部短片让久未登场的中国妖怪,收获了不少海内外粉丝,但也让中国观众意犹未尽:下一次看见中国妖怪,还要等多久?
还是在海外作品里?
2023年4月,由西瓜视频自制出品的文化纪录片《妖怪传》,正式上线网络平台。
该剧选取了八只中国妖怪,串联《山海经》《述异记》《聊斋志异》等古籍典故,从妖怪的历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
《妖怪传》作为首档讲述中国妖怪的节目,以“妖”描绘了我们的文化,讲述着华夏历史,让感叹“看不到妖精”的观众,一次看够中国古人的无限想象与瑰丽文明。
该剧第一集就选择了经典妖怪“狐狸jing”。
但是狐狸jing并非完全等同现在社会语境里的“美艳又狡猾的坏女人”。
狐妖有过很多种形象,很多种性格,有善有恶,有强有弱,而每一种关于狐妖的描述,都跟彼时人们的“心情”有关。
如最早描绘狐妖的典籍《山海经》,将其视为祥瑞之迹:“……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尾意指动物尾巴多,象征后代子孙繁盛。
但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却形容狐妖为不祥之征。
由于那时社会矛盾激化,人们转向关注自身处境,而狐狸偷鸡偷鸭惹人厌,自然就被描绘成了坏妖精。
直到明清,中国思想始发变革的时期,蒲松龄尝尽封建社会冷暖,以志怪小说言志,以狐寓人,为狐正名,在《聊斋志异》里把狐妖们写得有情有义,也接地气,深讨老百姓欢心,广为后世流传。
妖怪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妖怪传》一集短短十几分钟,就告诉我们一只妖怪的演变,可以折射作者们的认知与价值观,进而放大表现整个社会的思想变化。
妖怪也不仅是宏大叙事的投射,它还潜入每个人的生活。
就像第二集“山魈”传说,开篇即警惕凡人不要告诉山魈其名,否则会被纠缠;接着换作小孩的视角切入人与山魈的相遇,唤起我们小时候被大人告诫“不要告诉陌生人名字,否则会被妖怪抓走”的警告。
当古典奇谈与日常记忆联系一起,就显示出了妖怪的故事,其实早就被更改和散布,并深深浸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妖怪传》的价值与乐趣,不仅仅在于重述民族历史或唤醒个人记忆,还在于它新奇的表现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该剧结合了真人与动画的形式,邀请民俗学专家解读妖怪故事的历史渊源,携手演员重建妖怪传说的虚构现场;同时,配合国风动画渲染过去的奇幻氛围,演绎古人幻想的“作妖”场景,不时还启用相当时髦的创意短视频形式,例如Vlog(视频博客),让故人以第一视角,解说并还原故事里的一天。
表述的趣味性,让节目更易于被传播和理解。
纵然中国妖怪史自成一个庞大的宇宙,肯定没法在八集短纪录片里展现其完整的历史构架,但《妖怪传》足以让观众一窥中国妖怪的奇特之美,感受妖怪们的文化价值。
水墨风格的封面真的特别吸引我。
刚开始因为封面看的。
后来观看这部纪录片,可以了解妖怪也可以可爱又迷人,以及他们在《山海经》、《聊斋志异》等古籍中的故事。
据影片主创团队介绍,影片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连山担任专家顾问。
它采用动感的动画片和现场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体验古人伟大想象力的时代。
第一集的主角“狐妖”和我想象的与众不同。
在这一集中,了解到在中国古代神话传承初期,狐妖原来是多以祥瑞的形象出现。
追溯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商周到秦汉,如今广为人知的“九尾狐”形象其实是频繁出现在墓葬中的。
对此,陈连山教授指出,“九尾狐”的“九尾”其实蕴含着古人“子孙后代”的奇妙寓意。
而且狐妖形象也有所变化,换一种角度是人们自我意识的变化,是真实的反应。
每一个故事都能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文化。
讲的是中国古代,却大篇幅出现“人类”这个词,显得很不合适,古中国哪有人类这个概念,中国之外尽是蛮夷之地。
关于“中国妖怪”的科普类纪录片,篇幅简短,每集十几分钟的内容讲一个妖怪,形式上挺好玩的,以教授/专家讲解采访为主,辅以场景演绎,动画呈现,这种叙述方式在科普的同时,也富于了其趣味性,像在听故事,挺寓教于乐的。
可可爱爱,适合中小学生
比较轻松有趣的解读妖怪文化
太短了太短了(蛮有梗的哈哈哈哈哈
泛泛而谈
真的非常好看,有北大中文系教授的专业讲解,有国漫和演员的穿插表现,有故事有古文引用,有趣又增加知识,适合小孩子也适合大人。很好看,只是每集太短啦,看的不过瘾。相信一定会有第二季的。五星支持!ps. 特别喜欢里面国漫的部分,画的很好看!
不是很推荐
狐妖、山魈、姑获鸟、神鸟、龙、天狗、无支祁、蛇妖
挺好玩的,就是有点浅呀。不过瘾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加长版的科普视频。抖音攒局,整个内容编排非常新媒体,一集12min左右,对碎片时间友好。内容的编排,演绎式剧情和一些文案也都更符合当下碎片时间的观看习惯。加上一些抖音大V博主的加持,也给片子带来了流量基础。好的方向是让短内容更有价值和意义,关注传统文化,但是专业内容太少的,妖怪的话题浅尝辄止,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和纪录片的距离相去甚远。看个热闹,不能太认真。
水平一般,但是意义深远,价值大于制作
还蛮有趣儿的 正反面来解读 但是,由于坚果以后不能有精怪 所以也只能研究研究老古董鬼怪了
姑获鸟这集蛮有意思,整体有点浅,不过勾起兴趣也够用了,以及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平台用自家创作者的植入,有一些确实还挺生硬的(^^;;
姑获鸟,无支祁,了解了一些国产妖怪!
好玩好玩!妖怪爱好者必看
“妖怪,是古人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它们承载了每个时代的不敢、不愿和不能。”
狐妖那集最好看,山魈那集在东北叫大马猴,后面的妖怪有点没意思hhh
没想到是个科普纪录片,以山海经妖怪为引子,引出中国传统的习俗文化,不错,希望再出第二季。
还有点意外。演员选的挺讲究,服化道和光影都很优秀,相比较本子稍微弱一些,单一专家也显得单薄,还不如彻底故事化呈现。太强调宏大的精神内核,其实反而弱化了文化的力量,桃李不言吗。这个系列,可以继续,无须这么发散,专注讲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