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媒体公信力泥石流般滑坡,可能是因为自媒体的崛起主流媒体难以招架,也可能是大公司和政府的议程设置越来越明显,甚至不加掩饰。
以前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现在直接上去挠你让你笑打你让你哭了。
这种时代,“阴谋论者”就变得很微妙,最近这两年被打为阴谋论的内容有不少得到了验证,例如爱泼斯坦事件,拜登儿子电脑门。
中国最常用“精神病”来打压维权人士--的确,很多维权人士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在这个不正常社会里看上去的确像精神病。
其它国家则喜欢用没受过教育,相信阴谋论来针对一些和主流媒体唱反调的人。
看到这些我总想起《2012》里那个办地下电台的人,他通过搜集种种资料分析世界富人政要的动向,看卫星图看论文,完整的猜出了方舟计划,但是没有媒体愿意发表他的言论,他于是自己弄了个地下电台,倒是颇吸引了一批受众,后来他背着发射器直接去到火山爆发点,迎着火山爆发做了最后的直播,死掉了,死的时候他非常兴奋,因为他的猜测是对的,并且他尽量多的把消息散发出去了。
这个时代,如果媒体和政府想要灭掉一个人简直太容易了,个人完全招架不住,哪怕你真理在握。
《银湖之下》,拍的不是很成功,让人想起《大开眼戒》《穆赫兰道》《唐人街》等等,吊足了胃口,但最后大山临盆,天雷滚滚,地动山摇,下了个耗子,草率的结束了。
刚从好莱坞失业的Sam宅在家里过着蓬头垢面吸烟喝酒会炮友和撸管儿的颓废生活,非常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群有着明星梦的好莱坞漂儿嬉皮士姑娘,其中也给叫Sara的对他有意,后来,一夜之间Sara神秘失踪了,他遍寻不到,这成了他无望生活里的一根稻草,同时他很久以前就怀疑这世界有另一套运行系统是他不知道的,上流人士的世界,他们主宰流行文化,娱乐产业等每个普通人生活的一切,并用一套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他在一家书店的免费漫画中找到了同道中人,这人研究的更多,但很快这人就被杀了--正如他画的漫画里一样,被一个带着猫头鹰头套面具的人杀了。
Sam更加坚信自己的猜测,并根据此人留下的线索继续解码,经过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尝试,他最终破解了上流社会传递信息的方式,并找到了一个叫作曲家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其实你小时候到现在听的唱的流行歌都是我写的,什么摇滚啊,乡村啊,叛逆啊,都是我写的,我写了有人送给唱片公司分发给明星们当成他们自己的创作。
sam很崩溃,发现自己半生的精神生活原来是被操控的,崩溃之下他拿一把电吉他打死了作曲家。
后来他终于到了这个解码游戏的终点:好莱坞一处卫星地图上都显示不了的地方,一个富人领着三个“妻子”告诉他,我们要到地下去修仙,放弃我们的肉体从而获得永生。
你们过的这些世俗生活车子房子音乐电影啥的,本来就是我们搞的所以我们也没兴趣享受我们有更高层次的享受。
同时他和Sara通了电话,Sara已经跟着一个富人在地下准备升仙了,Sam很绝望,带着这绝望他回到自己已经被强制退租的住处,跑去邻居--一个六十开外每天一身皱皮还喜欢在家无上装的老嬉皮--处和她睡了,以便可以有个住所。
电影到此结束了。
这个电影令人遗憾的就是每个方向都挖了几下,都不够深入,掘了几下就放弃了,再找个地方挖。
结果就是挖了一堆深深浅浅的坑,啥也没有,例如探索流行文化和广告里里的暗喻,富人神秘的生活,好莱坞不为人知的一面等等。
大卫林奇在《穆赫兰道》和《蓝丝绒》里,都在一个方向上挖了很深。
例如《穆赫兰道》就是专注在怀着明星梦,但星途坎坷的好莱坞演员的经历,她的梦想,渴望,现实和梦想交织在一起,混合着好莱坞的演员,导演,编剧各自的欲望和真实的生活,拍的亦真亦幻,遂成经典。
《蓝丝绒》也是如此,不过和《唐人街》一样专注在警黑勾结,不为人知的地下秩序的可怖。
这部电影导演野心太大而能力不太够,最后就弄出了这么一部四不像,权当消遣吧。
狗代表底层人民(流浪汉)。
社会都是被少数特权阶级统治的,为了满足他们“升华”的特权。
所以在被盯上的人和特权阶级的区域内,都有流浪汉的标记。
What are they hiding? 他们(特权阶级)在隐藏什么?
反社会,反上层阶级的小众内容。
不足就是音乐有点故弄玄虚。
所谓的享受就是:红酒,大房子,女人,电视……讽刺流行,洗脑文化,耶稣。
“既来之则安之”做错了选择也只能自己承担。
狗代表底层人民(流浪汉)。
社会都是被少数特权阶级统治的,为了满足他们“升华”的特权。
所以在被盯上的人和特权阶级的区域内,都有流浪汉的标记。
What are they hiding? 他们(特权阶级)在隐藏什么?
反社会,反上层阶级的小众内容。
不足就是音乐有点故弄玄虚。
所谓的享受就是:红酒,大房子,女人,电视……讽刺流行,洗脑文化,耶稣。
“既来之则安之”做错了选择也只能自己承担。
Update 20230516关于Chinatown,关于品钦,关于Sam+Sarah和Nirvana,关于三新娘、猫头鹰和Bohemian Grove、以及对强权(或“潜规则”、或“老师”)的反叛与合污,看见的越来越多,可是越来越觉得没必要补充。
它们一直在片子里,就像看似突然爆发的进步、反扑和怪象,一直在所有人的心里。
即使DRM绝对不是像“子版块”逆向工程出的种种理论那样一层层铺排——想象一下“Q是真的”。
然后出于某种机缘,我遇到了Only I Know the Secrets: Breaking Down Under the Silver Lake我相信,关于《银湖之底》的创作意图——也就是“DRM在本片想说什么”——你在网上找不到更好的回答了。
是的,你就算看了DRM的采访,在这个问题上的收获也不会比这篇文章更多。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这么说是因为这篇文章确认了我解读的框架——Sam的心理、洛杉矶这座城市、以及“超越的”或“时代的”或任何“更高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核心观念(idea),让我感觉有必要加进来,作为对本文、以及我和《银湖之底》的关系的最后总结,或者说closure。
Ethan Warren(Only一文的作者)是这么说的:你去网上搜NPM这个缩写意味着什么,立刻就会被知识淹没,但是淹没你的都是噪音,没有信号。
Sam破解自己世界的关键,是他不是网人,他找到的Nintendo Power Magazine这个答案,靠问题解决外包(outsourcing problem-solving)是永远也找不到的。
所以,正如Sam相信只有自己知道银湖底下的秘密,Ethan相信只有自己知道DRM和电影的秘密。
当然,如果你选择相信自己,也可能只是偏执和疯狂。
而相信别处的真相,你可以获得一切——除了你的生命。
所以就到这里吧。
我相信我看到了需要看到的,也相信Ethan Warren知道《银湖之底》的秘密,因为It takes one to know one who wrote one。
最后再说一遍,推荐阅读 Only I Know the Secrets: Breaking Down Under the Silver Lake以下将大卫·罗伯特·米切尔简称为DRM。
初看《银湖之底》,只是被那种抑郁的气质打动。
没有工作、没有女友、没有房子,但是一切都无所谓,因为这些似乎都没有意义。
想想看,马上就要因为欠房租被赶出公寓了,跟妈妈的电话里还是说“我得回去上班了”,然后掏出望远镜四处偷窥。
这已经不是要强、体贴之类的词可以形容的了,这是彻底的脱离现实了。
抑郁进一步恶化下去后,偏执(paranoia)、分裂(schizophrenia)等症状逐渐严重,幻觉不断出现、梦境和现实难以区分,Sam的生活越来越糟糕,作为观众的我们却在惊悚之外乐趣横生。
别跟我说你看到一群姑娘突然开始狂吠时没有为其中的恶趣味翘起嘴角——再说,眼里的姑娘都是bitch的那是Sam,既不是DRM,也不是我。
好吧,如果你不觉得好笑,说明你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这部电影可能真的不适合你。
你还在吗?
我已经提醒过你了,这部电影并不适合所有人。
如果留下的你此时还未看过本片,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
接下来我要开始解读——也就是剧透——了。
快去,我在这里等你。
我对整部电影的看法转变,从漫画家(是的,角色表里他就叫Comic Man)中的监控录像里出现猫头鹰女郎(是的,角色表里ta就叫Owl's Kiss)开始。
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剧中出现了秘密监控录像室,那后来就一定要查看监控录像。
所以我对于DRM打算如何杀死漫画家(否则为什么要看录像呢),早就充满了期待。
万万没想到啊,DRM居然把漫画家作品里的“虚构”角色给变出来了!
而且只有Sam一个人看到了!
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接下来DRM立于不败之地了。
之前之后发生的一切,说幻觉可以,说预感可以,说象征可以,说真相还是可以。
刁德一唱得比我说得还好:DRM真是不寻常。
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
而且从这时开始我就意识到,DRM埋在里面的无数音乐、电影的彩蛋,其实全是烟雾弹,是一层糖衣用来裹炮弹。
你把糖衣吃了只能吃坏牙,我却将被炮弹炸得粉身碎骨心里乐开了花。
这一点——关于彩蛋,我只举这一处,想要找全你们可以细致索隐,我相信开辟一门银学不在话下——在Sam潜入写歌人(再一次,他就叫Songwriter)宅子那一幕得到了印证。
很明显,这是对《骇客帝国2》里Neo和架构师(是的,我们软件开发行业管Architect叫架构师)在监控室里见面那一幕的戏仿。
两个老人都直接以职业做姓名。
都是幕后操控一切的力量。
主角都意识到“原来我以为是我想的东西都不是我想的啊”(mind!@#$)。
但是跟《骇客帝国2》不同的是,写歌人要武斗不要文斗,拔枪就射,最后被Sam吉他爆头。
这是因为Neo是架构师安排来的,所以挥一挥衣袖不动一根指头;而Sam是闯入的无关小民,写歌人“消灭你与你无关”。
而这一段的重要性有两点:第二点自然是“作者已死”,接下来要怎么解释就看读者——Sam/DRM/你我三位一体——怎么想了;第一点则是DRM借写歌人告诉观众的:那么多流行歌曲、电影配乐什么的,你们以为表了你们的情,其实都只是我要传递给别人的信息。
再说一遍:“这些消息,与你无关”。
既然作者死了,接下来我就把我对《银湖之底》情节的解读串一遍。
这部电影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是阳面的,Sam个人的故事。
三十多岁的Sam失恋失业后陷入抑郁,梦境现实分不清楚,跟一个演员保持着纯洁的跑友关系。
一天被自己偷窥的美女邀他飞,却在两人即将动真情时被打断,于是说第二天再见(其实都是客气)。
第二天Sam发现人去楼空,就开始四处追寻。
到过了许多场子,反复见了几个妹子,发现世间的一切原来还有一套隐藏的运作机制,还知道妹子叫Sarah。
寻找Sarah的过程中跟他世界观一致的漫画家——对了,漫画家出的漫画也叫《银湖之底》——突然被笔下的猫头鹰女郎所杀,知道真相的Sam击退了猫头鹰女郎的追杀,找到了漫画家留在中古麦片里的藏宝图;发现其中一个反复见过的妹子是流星花园(Shooting Star Escorts)的应召女郎,从她那儿得知了名叫“写歌人”的神秘人物的存在,摸进写歌人宅子后发现自己可能没疯,原来真的有一套隐藏的世界运行机制,还杀了写歌人、夺了写歌枪——击退猫头鹰女郎全靠这把枪;在洛杉矶地标天文台遇见了流浪汉之王(Homeless King),通过隧道走进一家超市,然后因为交不起房租,跟着楼下的郊狼去了先是失踪后来跟Sarah死在一起(据说)的富豪家里(是的,Sarah在中间的某一刻死在电视里了),通过只在电话里出现的妈妈跟富豪千金建立了神秘联系,然后千金又神秘死在“银湖”里。
最后,通过千金、漫画家、任天堂(准确的说是塞尔达传说)完成的藏宝图,Sam终于找到了谷歌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发现——流星花园的妹子们居然要跟另一个富豪升天?
Sarah到底是阴阳两隔还是可以黄泉相见?
流浪汉之王因为狗粮饼干要杀Sam?
原来付不起房租还可以当隔壁邻居的小白脸?
WTF? WTF? 窝得发发发?
第二个是阴面的,洛杉矶这座城的故事。
不知从何时起,洛杉矶的狗开始频繁失踪。
而每次出现“当心杀狗犯”(Beware the dog killer)标语时,都会有个叫Sam的男人站在标语下,像是在接受审判。
这个男人自从和女友分手后就陷入了不正常的精神状态,有时梦游、有时见人如狗、有时梦醒后面前有死狗。
欺骗母亲、不交房租、偷窥女邻居这些对他只是小罪,他还痛殴划车儿童、在女厕威胁妇女、闯入别墅后怒杀屋主。
故事开始时,洛杉矶之王·七杰费生(Jefferson Sevence)下落不明,家人悲痛欲绝;而后他和三名女性的DNA出现在烧焦的汽车里,女儿为了打探他的消息,和Sam夜游水库,又不幸身亡。
另一边,隐居的漫画家一直相信一切皆有联系、自己的未来就在麦片盒附赠的藏宝图里;他无意中窥视到了城市的真面目,画成漫画后自己出版,借此找到了同样好奇的Sam,却被秘密的守护者·猫头鹰女郎杀死。
洛杉矶的山上住着的写歌人写了几百年的歌——他说欢乐颂都是他写的。
他虽然早就衣食无忧、海景豪宅,还是得不停的写歌、把不知从哪传来的信息写进歌曲、供真正有权势的人发现并使用——没错,写歌人也不算真正有权势的人。
被Sam杀死的别墅主人就是他。
洛杉矶最后一位真正有权势的人(Final Man),也从流星花园找到三名美女(金发、红发、黑发),在歌曲信息指定的地方,穿着托加静候吉时饮下毒药,抛弃肉体进入山下规模庞大的地道,等待灵魂升天(ascension)。
洛杉矶的守护者·流浪汉们,不仅看到了这一切,也暗中维持城市的运转。
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既负责把发现秘密通道的人送到目的地,也负责和动物沟通;他们是无人关注的观察者,是用暗号发出警告的执法者,是守护街道的鬼魂,是洛杉矶的圣愚;流浪汉之王,就是洛杉矶的祭司。
他发现Sam随身带着狗饼干后,开始盘问他,最终没有杀Sam。
洛杉矶的死亡使者Sam,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公寓对门,投入了老嬉皮的怀抱。
第三个是神圣面的,和人类文明同样古老的故事。
自有意识以来,人类的终极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死亡。
普通人,除了欣欣然不知死之将至的幸运儿之外,多是在无能为力之外暗暗寻找救赎或长生的希望;而那些掌握真正权力的人——法老、皇帝、国王等等——则将普通人的“希望”转换为行动。
关于怎样超越死亡,有人追求肉体长生不老,有人追求平地飞升,还有人追求带自己的灵魂夺他人的身体。
但流传最广的,无疑是抛弃肉体、灵魂升天(ascension)。
虽然今天的宗教和传说普遍相信人只能期待死后由超自然力量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裁决,但是更早期的人坚信执行某些操作、献祭某些物品,即可实现升天。
从古埃及法老,到中国汉朝的贵族,对升天的追求随处可见。
实现的手段主要包括墓地的形制、墓穴的构造、尸体的处理、下葬仪式、陪葬殉葬制度等。
这种终极秘密之术,流传于世的只剩只言片语。
但是它们当真就此消散、无从探寻了吗?
启蒙时代之后,升天术真的失传了吗?
《银湖之底》认为并非如此。
在本片的世界里,这些知识以密码的形式,充盈在整个洛杉矶、整个世界。
解码的结果是:格里菲斯天文台旁的建筑是寻找理想墓地的地标;流浪汉之王是探寻升天术之人的向导;好莱坞山旁、银湖之底背山面水之地是墓穴的理想所在;升天的仪式是选择良辰吉日,在卫星图覆盖不到的某地,带着电视电话珍宝女郎(三名),服用长生药抛弃肉体,随后在地底深处做好分离准备(期间仍可与人间视频通话,升天之后联系就彻底断了),一切就绪后就可以将人间的富贵温柔带到天上,永远享受了。
这些加密知识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万年,是因为人间真正有价值的精神产物,其存在的目的都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而是为了保留升天术。
只有真正懂得信息价值的人,如七杰费生、如最后的大佬,才能解码后运用知识;看上去是做皮肉生意的流星花园,实际是招募愿意在生命最美的瞬间离去的少女的代办处;写歌人只知道放什么信息,却不知信息如何使用;芸芸众生有眼无珠,总以为听到的是情感共鸣;无意中窥探到天机的漫画人(甚至七杰费生的女儿),只有被猫头鹰女郎(和其他神秘力量)实施天诛的命运;唯有Sam这个半疯半恶的“多余的人”,机缘巧合之下,居然得以窥探到天机。
Sam虽然在墓穴逃过一死,但是此时的他已经明了“一切没有意义”不是自己生存危机(existential crisis)下的绝望反应,而是生活的残酷真相。
于是,他不再挣扎,走进隔壁房间,安心以面首的身份,暂且苟活一阵。
至于这真相说给谁听,就算他无视流浪汉在自家墙上的警告,打破沉默,谁又会相信他呢?
能坚持看到这里的人,相信心里都有一个疑问:说好的赫尔墨斯主义宣言呢?
我这个人言而有信,说给你赫尔墨斯,绝不会给你赫拉克勒斯。
赫尔墨斯主义,即Hermeticism,是西方秘教(esoteric)传统的主要来源,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都对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先挑有意思的来讲。
第一是从“天人合一”和“万法归一”到“天上天下”。
赫尔墨斯主义的哲理是“As above, so below”,意思是人间的一切都是对上天的反映,上天的一切也是对人间的反映,二者的关联形成了“一”(The One)这个奇迹。
同时,赫尔墨斯主义还有“prisca theologia”的理念,意思是不同宗教背后的神学是相同的真理,而不同的教义只是对同一个真理的各自表述。
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天上和人间的真理相通,且关于神的真理只有一个”。
换句话说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As above, so below.第二是“知识有善恶,创造引发善,享受招致恶”。
赫尔墨斯主义认为知识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产生区别的原因是人接受的认识(perception)来源是神(God)还是魔(demon)。
结合其魔法分招魔(Goetia)和通神(Theurgy),我推测赫尔墨斯主义认为知识来自超自然,人能掌握的只有求知的方法。
人要做成(accomplish)任何事,都必须主动创造,因神是生产(generative)力量;而冒犯神的唯一原因,就是只追求物质享受(material life, economic materialism)。
换句话说,就是为大众谋福利才是善法/白魔法,为一己私利就是恶法/黑魔法。
第三是“三”的重要性。
它的理论奠基人被称作“Hermes Trismegistus”——三倍最伟大的赫尔墨斯;世间有三种智慧:炼金术、占星术、通神术,分别对应操控太阳、星星、众神(阳、阴、神);宇宙的和谐要在三界之间达成:物质界(The Great Physical Plane)、思维界(The Great Mental Plane)、精神界(The Great Spiritual Plane)。
等等。
在《银湖之底》中,虽然Sam的经历未必全部发生在现实世界,但那种偏执的阴谋论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看其实是类似Dirk Gently系列的整体论(holistic)世界观,即一切皆有联系(Everything is connected)。
这种整体论世界观是古代世界(antiquity)普遍的思维方式。
像我们熟悉的“天人合一”、中医的人体模型、因缘观等,都在这个框架之下。
不同世界观的区别,更多在于“为什么”,即“联系起来的一切是为了什么而发生”。
如果是“一小撮神秘人物掌控世界的权力”,那无疑是阴谋论。
但是《银湖之底》里的原因,稍有不同。
在本片看来,“世界被少数人掌握”是不证自明的,但他们的一切行为,却并不是为了操控小人物——他们并不在乎小人物,甚至当小人物Sam发现了他们的目的之后,还真诚邀请他一起飞升。
除了整体论,《银湖之底》的赫尔墨斯主义气质还表现在秘教性质上——事物的运作规律隐藏着终极真理,且不是肉眼看到的。
而且所有的真理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超越物质世界、成仙的手段。
Esoteric的例子那么,《银湖之底》想说的,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
如果三个故事各自表述,并没有指向一个统一的内核,那这部电影只能被归类于常见的“新导演病”,即“想说的太多,整合得太差”。
我之所以感到有必要写这篇影评,就是因为看的过程中和反思时,无论如何都认为此片的一致性相当强,却难以用语言清晰描述,所以需要借助文字来再次理解。
果然,经过感受——解读(分析)之后,我可以在第三部分进行综合,试着指出DRM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某种程度上说,这部电影代表着2010年代末20年代初,好莱坞新社会派的发展方向。
先说背景。
2017年以来有几部社会派电影,以繁复的用典、喜剧与恐怖类型混合、超出常理的“真相揭示”为特点,配合精良的制作,引发了巨大反响。
其中的代表作,有Yorgos Lanthimos的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圣鹿之死》,简称《圣》),Jordan Peele的Get Out(《逃出绝命镇》,简称《逃》),Boots Riley的Sorry to Bother You(《抱歉打扰》,简称《抱》)。
三部作品中,《圣》带着Lanthimos的寓言气质,故事模式略有不同;《逃》和《抱》则有一定的相似度。
在《银湖之底》(简称《银》)出现前,《逃》和《抱》的联系更多是从编导(和《银》一样,这两部电影的剧本都是导演自己写的)的族裔身份上产生。
但是把三部电影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其故事模式上的共同之处。
简单来说,《银》的故事是《克苏鲁的召唤》(简称《克》)的升级版。
在故事开始时,Sam面对的是似乎正常的案件——邻居女郎无故神秘消失。
接下来,无业的他却被这案件吸引,开始了没有委托人的调查。
随着调查深入,神秘事件不断发生、逐步升级,而Sam的理智也开始受到威胁。
最后,随着真相的展开,Sam被案件背后力量的庞大及其对人性的藐视震撼,彻底疯狂。
乍看上去,是个标准的《克》式故事。
但是与《克》不同的是,《银》中背后的力量不是什么远古邪神、外星生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洛杉矶的头号权势人物,是“超级资本家”。
是的,这个升级,就是把“克苏鲁”或其代表的未知力量,明确写成超级资本家。
对于社会底层——或者就是普通人——来说,超级资本家的权力、兴趣如此之诡异难解,以至于他们成为了“最大的恐惧来源”。
这一点,就是《银》、《逃》、《抱》三部电影故事模式的深层联系。
在《银》之前,我们还怀疑这是对种族压迫历史的追溯;在《银》之后,我们可以确定展现资本家或者说“1%”对其他人——尤其是底层青年男性——的阶级压迫是这些电影的目标。
我推测这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好莱坞社会派电影的重要主题,而且前面说的“大量用典、喜剧恐怖杂糅、超神展开”会是开始阶段的一致特征。
分析这一潮流的缘由可能又要用去与本文体量相当的文字,就不去深入了,贫富的快速大幅分化和技术的科幻式加速发展,是最容易想到的两个诱因。
刚结束不久的《南方公园》,就欣然加入了这一行列(当然,这三个特征几乎是《南方公园》二十多年来的一贯特征,所以说它领风气之先好像也行)
《南方公园》第22季中的Jeff Bezos最后,有意思的是《逃》和《抱》中的男主角都战斗到底,《银》的男主角则是投降派。
对了,杀狗贼是谁,就不用再讨论了吧?
PS:关于“银”湖。
之前功课没有做到位,未曾注意这部电影和《穆赫兰道》、《日落大道》一样,都是以洛杉矶的地名为标题的。
这里简单说一下Silver Lake, Los Angeles.这里号称全城“最hip”的街区,在1930年代就是LGBT频繁活动的区域,1990年代是洛杉矶另类和独立摇滚的大本营,还曾经有过沃尔特·迪士尼的摄影棚(不知漫画相关的主题是否与此有关)。
至于这个街区得名的Silver Lake,其实是个水库(也是片中女继承人被射死的地方)。
而它之所以叫Silver Lake,不是因为水的颜色(例如白堤),而是因为组织修建的政客姓Silver(类似于苏堤、杨公堤)。
洛杉矶一向缺水,水库选址在这里,是不是和美国风水有关,是Silver先生打造有山有水的宅府的尝试,DRM没有说,我们就只能联想了。
该片是当前看过极度离谱但所有的离谱都符合当前叙事这种极度奇怪的影片。
影片具体地点放在洛杉矶好莱坞、流行文化生产地,影片拍摄选址就已经充满讽刺意味。
导演刻意的用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来构建剧本制造不合理的感觉,在加菲第一次读完银湖之底漫画后一系列我们似乎认定这一切都只是加菲的想象片段导演在这里特别鸡贼的反馈观众”是,也不是”每一场戏塞满了现代文化的产物,找彩蛋、揭谜语每一个单独的元素搭配起来都极度不搭调但这种不搭调也恰恰体现流行文化最好的方式。
而对找彩蛋、揭谜语这种大众觉得在流行文化中获得参与感、满足感的东西则被导演最终解释为不就是资本为了挣钱和控制阶级的把戏嘛,这个点我太喜欢!
第一次看到这么有力的开炮整个现代文化。
本片的视听语言奇怪的恰恰好,大部分以宽银幕镜头人物居中构图。
留大部分空间塞满符合和细节元素,让观众自身也投入猜谜的参与感中但最终会发现啥不是只是一种玩笑罢了。
也是对漫威为主这种娱乐电影塞满了现代符合彩蛋的一种有力讽刺
首先要强调,胖哥这个标题一点没有夸张,一点没有狗血,一点也没有过线。
入选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好莱坞影片《银湖之底》(Under the Silver Lake),就说了这样一个耸人听闻,又香艳无比的故事。
《银湖之底》目前豆瓣上只有6.7分,很多影迷在3星和4星之间挣扎。
这个得分对于《银湖之底》来说,的确低了一些。
拉低分数的原因在于影片中有大量的美国流行文化元素,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产生共情,识别出导演的用意,透过表层叙事,进入到影片里浩瀚的潜文本里。
影片以男主角Sam的视角,缓缓展开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住在社区的Sam是一个孤僻的少年,沉迷于各种流行文化,无业游民,典型死宅,即使就快要交不起房租,也不愿脚踏实地干点事情。
他对社区邻家女孩Sarah心心念念,那是他阴暗生活里的一道曙光,能让他感受到片刻的暖意。
在阳台偷窥Sarah游泳被发现,反而唤起了对方的关注,Sarah主动与Sam搭讪,要求他来家中闲聊,喝酒,发呆,在床上看电影,暧昧,触碰。
眼看一切就要水到渠成,一群人的到来,打断了两人的甜蜜空间。
Sarah立刻“出戏”,仿佛换了一个人,搪塞Sam,要求他离开,来日方长。
Sam被撩得魂不守舍,欲火焚身。
可第二天再来到Sarah家时,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Sarah失踪了。
找到Sarah的踪迹,成为宅男Sam唯一的生活寄托,他可以牺牲一切,就为了再次和Sarah说上哪怕一句话。
为了找到Sarah,Sam有点走火入魔。
他跟踪别人,去到一些神秘的聚会,和看上去精神有点问题的孤僻之人套取线索,甚至被牵涉进了谋杀案中。
他的生活越加混乱,离真相越近,离危险就越近......
《银湖之底》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男主角Sam的那些白日梦、现实不分的幻想和推测。
影片按照标准的黑色电影来塑造人物,Sam绝对不是那种传统一样的正义角色,英雄男儿,而是带着明显亚文化元素的普通男子。
在Sam身上有着颓废、阴柔、暴力、软弱等负面气质;但同时,对于爱的渴望又让他充满正义感,时而焕发出人性积极的一面。
Sam是典型的黑色电影中的男性角色,生活失败,人生迷失,但为了达成某一个目的,会不惜一切代价,且内心依然具有正义和善良的一面。
影片从第一幕开始,就填塞着那些黑色电影的元素,并且以此埋下伏笔,放大悬疑,制造剧情张力。
Sam在阳台偷窥的场景,明显致敬了希区柯克的《后窗》。
Sam的卧室简直就是大型的流行元素展示厅,希区柯克的电影海报[惊魂记]和[后窗]直接出现在墙上,连希区柯克的墓碑也成为了凸显影片悬疑风格的元素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悬疑开始有了些魔幻的色彩,Sam的恶梦模糊了现实和虚构,让观众坠入想象的陷阱之中。
随即,更多的海报元素出现在荧幕上,比如[黑湖妖谭]、[狼人]、[吸血鬼]、[天外魔花]等神怪惊悚片,还有【海底两万里】、【不死之脑】等科幻片,神秘气息逐渐浓厚的影片氛围,让《银湖之底》除了致敬希区柯克的悬疑,又有了些大卫林奇的神秘感。
悬疑和神秘,两股巨大的类型力量交织成了《银湖之底》的影片基底。
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突入插入的梦境,让影片有了更多互文经典的空间。
比如,死去的摇滚歌星科特·柯本;
还有好莱坞明星詹姆士迪恩(无因的反叛),格里菲斯天文台,好莱坞,还有通过宗教在包装的流行乐队。
在各种流行文化元素的互文中,影片对梦境、记忆和神秘主义的运用让人如坠云间,真相始终吊着观众的胃口,直到故事真相大白的一刻,才肯善罢甘休。
在这些经典的借用里,大量的戏仿用在了情欲的渲染上,黑色电影本就会集中展现人物的欲望。
片中,驱动Sam跳出死水一般生活的,正是女孩Sarah的失踪。
他幻想着能和Sarah同床共枕,他无法承受突然的失去,Sarah戏仿梦露《濒临崩溃》的那场戏,就是Sam流行文化印记和内心欲望,在潜意识融合后的表征。
包括Sam与女演员的炮友关系,一边观看女子网球赛,听着女选手特有的赛场“呻吟”,一边做爱做的事情;那些N线女演员,充当应招女郎,而且流连于各类娱乐圈上流聚会等场景,都是人物欲望的写照。
当剧情走向高潮,各个潜文本按部就班的一一展示之后,主题在艳史和悬疑下得到了闭合。
所有这些花边佐料,都暗喻了好莱坞,流行文化的虚伪和无聊。
影片一边建构和堆积着流行文化,然后残忍又粗暴的把它们统统摧毁,贬低到一文不值。
通过杀死流行文化,来杀死男主角Sam。
在那场疯狂的相遇戏里,一个形容枯槁的音乐大师,挨着弹奏出被Sam奉为经典歌曲和电影主题曲,可在大师眼中,它们不过是消遣,占满铜臭,只是一次次商业投机。
这无疑抽空了Sam生活的希望,失去了自我定义的来源。
更可怕的是,Sam找到了Sarah,但同时又彻底失去了Sarah。
那些社会上流人士,在银湖之地,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富丽堂皇的堡垒,一个富豪带着3个爱人同住其中,享受锦衣玉食,仅仅只是失去了自由。
但Sam问生活在里面的Sarah是否真的幸福时,他和观众都以为会得到感人的回答,但Sarah在短暂的“表演”之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她宁愿失去自由,终身生活在银湖之地的封闭堡垒之内,也不愿因为自由而放弃触手可及的荣华富贵。
终于,唯一的欲望,爱情也死了。
看起来繁花似锦的现代文化,其实内里充斥着死亡和腐朽。
Sam生活其中,既贪婪又恐惧。
银湖在影片中明显暗喻好莱坞,其中的声色犬马,让人沉迷,催人疯狂,同时又异化和感染着每一个“银湖”里外的人。
人们感叹银湖的状况和美丽,坠入其中后,能够近距离欣赏她的美,但同时也会溺毙其中,窒息而死。
看那些异化后的演员们吧,
看起来不羁,却十分脆弱,她们被迫出卖自己的肉体,出卖自己的灵魂,只能纵情声色,自我麻醉,
而Sarah就是她们大多数的终极的目标,成为被资本和金钱圈养的奴隶。
令人吊诡的是,她们心甘情愿,以此为容,而且前赴后继,争先恐后。
看起来迷迷糊糊,格格不入的Sam原来才是清醒之人,他的痛苦和挣扎,正是来自于他的不妥协,他没有完全被同化。
《银湖之底》怀旧又悲情,是今年难得的黑色电影之一。
看它的时候,放弃抵抗,调低理性,尽情沉迷其中,和Sam梦游一场即可。
影片表面上讲述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壮年宅男,在偷窥的时候偷窥到一个漂亮的女人,两人第一次见面之后,约定第二天再见,女人的房子一夜搬空,宅男为了寻找失踪的女人,展开了一系列侦查、寻找、摸索过程,结果,也没有什么结果。
之所以说大量元素的堆积,是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很多的老电影、老音乐、老电玩,这些对于特定年代的人有很多的代入感,不过非这个年代的人,就没有多少共鸣了。
整个电影看起来有点昏昏沉沉,前面铺垫感觉很好,不过后来陆续出现的推理以及神经质的人物纷至沓来,云里雾里的感觉,惊悚没有得到,到是感觉更加神经。
影片充满了对洛杉矶、影视界以及边缘人的隐喻,在故事表面之下,创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不过从表象中,有多少普通观众能够GET到快感?
这就非常难说了。
最起码对本人而言,对相关的元素并不熟悉,没有被吸引到。
有一部恐怖片,小影期待了很久。
看懂它的人,直言刺激得要死,甩手打了五星。
没看懂的,一脸懵逼,统统一星伺候。
甚至还有人,连一星都没打,而是很形象地给了一串问号。
哦!
这该死的两极分化。
作为恐怖片爱好者,实在是太好奇了。
这不,它刚一出熟肉,小影就迫不及待的给大家推荐了——《银湖之底》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我想大家应该更为熟悉他另一部作品,《它在身后》。
这部荒诞惊悚片,有一个很毁节操的设定——少女和男友啪啪啪后,不幸感染了奇怪的诅咒。
她只有尽快和另一个人发生关系,将其传递下去,才能被治愈。
看来这位导演,貌似很喜欢在年轻人身上搞事情啊。
今天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不仅其中掺杂了大量的色情,血腥镜头。
从设定,剧情,配乐,元素上来说,也比《它在身后》玩的更嗨了。
影片的主角,山姆,是一个屌丝宅男。
没钱没车没房,更没有正经工作。
山姆以偷窥为乐,房间里也全是《花花公子》的成人杂志。
每天的日常就是躲在出租房的阳台上,偷窥对面的美女(or大妈)。
最近,对面住进来一个美女。
一个金发碧眼,笑靥如花,像是从希区柯克电影中走出的美人。
这个叫莎拉的美女邻居,喜欢养狗,经常穿着比基尼在游泳池边遛狗。
而山姆,就像一个偷窥狂一样,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
终于,山姆通过狗狗,接近到了女神。
两个人躺在床上聊天,喝酒,气氛暧昧。
当他们想要做点什么,更近一步时,房间外面来了三个装扮怪异的男女。
她们都是莎拉的朋友。
美好而暧昧的气氛戛然而止,心不在焉的莎拉赶走了山姆。
仅仅几分钟,观众就可以感受到莎拉的世界和山姆的不同。
莎拉是空有灵魂的美人,她身上有一种不在乎一切的慵懒。
房间的电视上,放着玛丽莲·梦露的电视剧《愿嫁金龟婿》,也暗示了莎拉对金钱和名利的向往。
而山姆,是个孤独,又很丧的宅男。
面对经济的压力,他只能在流行歌词,寻宝解码游戏,成人杂志之间寻找意义。
莎拉是山姆幻想出来的吗?
不知道。
反正第二天,当山姆再去找莎拉时,却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整个房子,只留下一张照片,和一个意味不明的神秘符号。
山姆跑去问物业,莎拉为什么连夜搬家。
得到的答案却是,也许人家根本就不待见你这个穷屌丝。
不管怎么样,快要撩到手的女神突然失踪,山姆的内心是极度失落的。
他拿着女神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开始满城市的找她的踪迹。
千回百转,不辞辛苦的寻找失踪的邻家姑娘,其实是一件挺浪漫的事。
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山姆似乎卷进了一个神秘又黑暗的巨大漩涡。
而漩涡的中心,是一则新闻报道——洛杉矶的亿万富翁神秘失踪,几天后被发现烧死于车内。
而这其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细节。
知情人从现场发现了一顶帽子,和莎拉头上戴的帽子一模一样。
这一切只是巧合?
亦或是莎拉当时就在车里?
她的失踪,就像一个线头一样,引导着山姆不断的寻找更多的暗号和线索。
在山姆的城市漫游中,更是遇到了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人和事。
比如,骇人听闻的狗狗杀手;
狂妄又似魔鬼般的作曲家;
回家路上不断出现黑影;
生吃人肉的变态;
漫画狂热爱好者的自杀,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猫头鹰之吻的现身。
猫头鹰之吻,赤身裸体,头戴猫头鹰面具,专门以杀人为乐。
派对上的女孩们,狰狞地朝着山姆叫喊。
最后,叫喊声竟然诡异地变成了狗吠声。
奇奇怪怪的人和事,热闹沉醉的派对狂欢,不断出现的神秘暗号。
导演通过加入个人风格极强的恐怖元素,来表达一个病态扭曲的现实社会。
银湖之底,暗喻“金钱的深渊”。
当代人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阴谋当中,他们被娱乐至死愚弄,沉迷在虚无缥缈的电子世界中。
美丽性感的莎拉,毕生的夙愿是想嫁给富豪。
而真正的富豪,则是妄想在人间建立属于自己的天国。
这一切,都发生在洛杉矶。
这里,就是陵园一样的人间,更是黑暗版的成人童话。
性感美丽的模特,回到家后脱下衣服独自哭泣;
电影演员为了生存,明目张胆地等广告从事皮肉生意。
亿万富翁失踪,他的女儿却在派对酒会上玩乐狂欢。
洛杉矶这片风月地,很容易吞噬那些年轻躁动,渴望成名的肉体和灵魂。
他们每个人都是物欲的傀儡。
外表带着光鲜亮丽,满不在乎的面具。
其实私下里,如同扑鼻而来的臭鼬味道,散发着恶臭。
混乱浑浊的洛杉矶电影圈,和清澈的银湖水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个故事,通过山姆这个第三视角铺展开来。
诡异的人和事,透着一股荒诞感,就像一场艳丽迷幻,遁入虚无的终极幻想。
在视觉上,导演又将复古和科技结合。
他让电影始终包裹在希区柯克,大卫林奇等悬疑大师风格杂糅下的神秘惊悚感中。
尤其是梦境与夜间场景的转换,让人在现实中不断产生幻觉,虚实彼此间的界限模糊。
简直就是一场炸裂般的视听盛宴。
除此之外,片中还出现了很多影迷梗。
影片刚开始,山姆偷窥美女邻居的情节,就是在致敬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
山姆房间的墙上,贴满了经典电影作品海报。
希区柯克《惊魂记》,《后窗》,还有恐怖电影《两傻大战化身博士》,《黑湖妖潭》等等。
山姆手上粘着的,他嫌弃到不行的漫画,也有渊源。
这本漫画,正是饰演者安德鲁·加菲德尔曾经演过的《超凡蜘蛛侠》。
美人从泳池中爬出来的这一幕,模仿了玛丽莲·梦露在《濒于崩溃》中的经典动作。
总的来说,《银湖之底》是一部完整度很高的电影。
迷影气氛与配乐极其复古,情色中不失迷情,始终让人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氛围里。
故事由开始的女邻居失踪事件,一步步指向电影真正讽刺和批判的核心——对颓废生活的恐惧与不安的精神状态。
故事的最后,有结局吗?
并没有。
这个城市的黑色秘密也许永远是无法被发掘的答案,静静地躺在银湖之底。
想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有惊喜喔
每年戛纳竞赛单元里都有几部自命不凡却引起口诛笔伐的影片,这些淹没在嘘声里的作品通常以美国电影居多,比如《棕兔》或《最后的模样》等等。
去年戛纳也不例外,在我看来,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这部电影的命运轨迹跟2006年同样入围竞赛的《南方传奇》如出一辙:两者都出自美国新导演一举成名后紧接而来的创作,均塞满了天花乱坠的影像风格,暴露出不加约束的创作野心,以及臃肿不堪的叙事结构。
唯一不同的是,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这部具有强烈迷影风格的作品似乎能满足不少挑剔影评人的刁钻口味,不至于在戛纳场刊的排名垫底。
很明显看出导演的致敬对象是希区柯克,开场一幕男主角的偷窥习性和住宅格局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后窗》,而引人注目的女角色在开场后不到20分钟便死去,简直就像是从《惊魂记》的模子里刻出来。
资深影迷除了找到悬念大师作品的影子外,还能在混淆现实/梦境的画面里不时体验到大卫林奇的诡异,而神出鬼没的老电影片段、明星肖像和海报,以及令人神经分裂的配乐,无不充斥着好莱坞黄金年代的辉煌色彩。
变焦镜头与广角镜头的频繁出现进一步延续了导演在《它在身后》时建立的作者标签。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影像风格彻底彰显出导演在完成前两部青春成长和惊悚类型片后,不断膨胀的创作野心。
然而,对影片主题的把握无法匹配其创作野心,这次导演没能像之前两部那样手到擒来。
从怪咖漫画到流行音乐、户外广告,再到洛杉矶奢靡的派对与富人私生活,导演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质疑批判态度渐渐淹没在庞杂无章、随心所欲的情节线索里,观众仿佛跟男主角一样不知不觉陷入到一场寻宝解谜游戏里,最终归结于邪教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
这种逐渐偏离主旨导致完全失控的局面显然是导演掌控力不足的蹩脚示范。
又是拖欠房租的一天。
诡异的大字标语写满橱窗,胶片唱机的声音在空荡的街上盘旋。
天使之城阳光明媚的四季背后,藏着一个冷色调的加州洛杉矶。
罪恶、麻痹、幻象……“你问我会不会有一天厌倦你,我的心是否将失去对你的渴望——不可能,我的爱。
”报纸头条里,梳着史蒂夫·泰勒发型的乐队主唱,一手挽着一个烟熏辣妹;油腻的快餐店柜台后,美得不真实的金发女郎,看都不看我们的屌丝男主一眼。
冰蓝色的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山姆并不是讨喜的角色第一眼,一切都是混乱的:散落在一处的拥挤房屋,随处飞来的臭鼬尸体;出租屋后那片小游泳池,佯装着从未存在过的情调。
导演似乎在试探观众:你听到我抛出的问题了吗?
每个人身上的生机都好像即将被夺走,冷漠、窥视、藏匿中,偶尔能碰见一点善意——黑色的大幕已经挂好,山姆持着仅有的温暖火光,行走在七月下旬的暮光里。
不,我们看不出问题在哪里,因为这幅画上布满泥点,处处都是偏差。
绯红天际线和反光的高楼之下,是一片不堪与失调跟随着他拖沓的步伐、慵懒的视角,我们走进一个华丽与破败交织存在的社区,走进这个天堂与地狱穿插前行的城市。
山姆寻找着昨晚的女孩,却在侦探的角色扮演中,掘出了这片山谷深处最骇人的秘密。
他想挣脱,都已经晚了;当洛杉矶在他面前掀开神秘面纱,他不能逆转已直视过的东西。
可他真的能救回突然消失的姑娘吗?
这期间牵扯到的千丝万缕,又怎么会放过他。
巨大的现世机器,将每一个行人捞入搅拌轴承,压出令人胆寒的模板,迷惑了无数双眼。
在这里,你寻找不到答案;因为真相,藏在那银湖之底。
[银湖之底]01犯罪与情色暗处的战场黑色电影的核心是什么?
一个落魄的主人公(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失魂藏得很好,但这次不是),一位神秘莫测的女郎,一宗难解的案件,无数次艰难的决定。
构成黑色电影的主要元素,往往是以上几点,加上个令人窒息绝望的大环境。
但真正论核心,是很难定义的——不像其他类型的电影通常有个明确的表意标准,黑色电影中的价值观、主题,总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样,混沌不清。
因为事实就是,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
山姆的日常,偷窥穿比基尼的邻居们
除了山姆墙上的海报,这是最明显的致敬希区柯克片段[后窗]中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的男主角偷窥邻居,是为了打发难耐的养伤时光;而在[银湖之底]中,山姆的窥视行为只是欲望的外化,一个死宅的顽劣趣味。
“偷窥”这个逾越了道德界限的元素,放在这些片里会让人生厌吗?
并不会。
因为走进此类电影的一刻,观众已经把善恶观边缘擦拭模糊,将行为准则全权交给了故事主人公——我们不再去判断主人公某种行为的好坏,我们更多的是在试图理解他或她的一切行为,将其合理化;角色的真实感,已经走进了观众的内心。
观众们也想凑到山姆的望远镜后面,看看他都瞧见了什么。
坐在银幕前的偷窥欲,难以抵挡。
人类原始本能,此刻也顾不上不好意思承认。
再比如暴打熊孩子的片段,起因是熊孩子朝他和别人的车撒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对熊孩子咬牙切齿,却不大可能真的像山姆这样实施惩戒手段——但山姆这样做了。
是他挑起的事端吗?
不是。
他打了未成年对吗,对的。
所以该怎么看待这个行为?
观众们,有没有产生共感,你们自己心里清楚。
借漫画隐喻整部电影走向(背景是加菲主演过的[超凡蜘蛛侠]漫画原本)[惊魂记]和[后窗]的海报、希区柯克的墓碑,导演在致敬大师的同时给本片定义了黑色基调;[黑湖妖谭]、[狼人]、[吸血鬼]等科幻恐怖片海报也纷纷出现,还有电视里[天外魔花]的片段,这一系列彩蛋更加强了迷雾般的氛围。
而贯穿全片的寓言,是来自开头山姆在书店迷上的一本漫画——“只有我知晓银湖之底的秘密,待到时机成熟,我将公之于众。
”黑色电影元素的基础之上,神秘主义色彩和阴谋论的气息,让本就晦暗的故事背景更加难以捉摸。
只不过,可怜的山姆啊,寓言里只说了秘密会被揭开,并没有告诉你下一步是什么。
有人说这大量的埋梗,仿佛B级片版本的[头号玩家]比起疯狂砸彩蛋的模式,我觉得两部电影更像的是另一个方面:男主角都是旁人眼中的撸瑟,几乎完全没有冒险片和侦探片中、主人公若隐若现的英雄气息(请暂时忽略俩人一个演过蜘蛛侠、一个演过镭射眼的事实);但他们对流行文化的掌握程度可能超过了地球上99%的人口,而在这混乱的世界上他们有坚定的心之所向——对泰勒·谢里丹饰演的韦德来说,是在“绿洲”打通关、发掘神秘人物的过往;对于本片中的山姆来说,是找到那个失踪的姑娘,推倒掌权的犯罪网络。
这些,是他们不堪的生活中唯一的光芒,是他们摇摆不定的价值取舍间唯一确定的东西。
一旦触到那个光点,就是死宅的胜利。
然而比起斯皮尔伯格的未来世界,反乌托邦式的洛杉矶显然是另一个维度山姆在进行这次处处怀旧的旅程时,并非一路披荆斩棘,而是发现他遇上的事情越来越荒谬,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
除了他之外,没人意识到他们处在犯罪的中心,没人想挣脱这个“极乐空间”,没人想一探黑暗的根源。
他如同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洛、如同黄金时代每一部黑色电影的男主角一样——在这个复古的侦探故事中,他洞悉了一切,却什么也做不了。
大众不想看到华丽楼宇的崩塌,他们只需要一个替罪羊;然后,就可以继续歌舞升平,维持着他们摇摇欲坠的幻象。
无处不在的男性视角,也是典型的黑色电影象征
女主角的泳池戏致敬梦露[濒于崩溃],而这也是山姆幻想中的内容山姆眼中的女性躯体,男性视角下的情色元素,也与上文讲到的“偷窥欲”相呼应。
电视里的女网决赛正在直播,巴瑟尔和拉尔森击球时的叫声,与床上炮友的呻吟贴合得分毫不差。
而后女主角出场的时候,脸部周围仿佛环绕着圣光,如同在怀旧黄金时代那种仙境似的打光效果。
还有什么比一个自杀的摇滚明星更能象征阴沉气氛的呢?
科特·柯本的自杀结束了九十年代初油渍摇滚的鼎盛时期,给无数年轻人留下了不羁年代的烙印;柯本的音乐仍在涅槃,而片中情节里,山姆被告知连最著名的那首“少年心气”都是一个巨大骗局时,他的抗拒和绝望,是流行文化倾覆的最后挣扎。
——别侮辱我的智商和信仰,那是撑起我整个生活的希望啊,no, not Cobain.
还提到同样早逝的詹姆斯·迪恩,背后的好莱坞山在凝视
没错,这里有个完全不是过度解读的[爱乐之城]对应点[无因的反叛]让格里菲斯天文台从此有了无上的象征意义,在这个静谧的地标俯瞰这座喧闹的城市,再仰头望望晴朗的星空——神秘女郎消失、亿万富翁毫无踪影、横行的狗狗杀手、古怪作曲家的惊人言论、隐于尘世的诡异组织,都不是人们关注的事。
洛杉矶真是个适合造梦的地方,却独缺解梦的人;而山姆,即将点中城市的致命穴位,却不知道他并没有规划揭秘后该怎么做的蓝图。
02死宅之潦倒亚文化登堂这通亚文化大乱炖,可能让部分观众全程都看得一头雾水——甭担心,卡司们拍得也是一头雾水。
加菲:我在片场,有太多的时间是忙着搞清楚,今儿到底特么在发生什么……“真疯狂,没有考虑时间,做就是了。
”他直言不讳,“这真是我参与过的最诡异、最放飞、最奇特的事儿。
”不过懵圈了的小伙儿,还是把自己放心交给导演:大卫颇有远见,他了解自己、知道想看到什么效果,提的要求也具体而明确,我很感激。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我完全放弃控制力,彻底把主导权交给大卫了。
“尽管告诉我你想怎么做吧。
”加菲也将导演的手法和技巧,与大卫·林奇作比较。
没错,[银湖之底]的风格,很大程度上都有着明显的林奇式痕迹:不仅有[穆赫兰道]那种虚实相交,对梦境、记忆和神秘主义的运用;更直接的,本片的卡司里,还有来自[穆赫兰道]的演员。
(饰演漫画作者的派特里克·费斯克勒,曾在[穆赫兰道]饰演丹)当然,也有林奇电影里,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法释怀的结局。
[银湖之底]和[穆赫兰道],处处可见相似的肌理[银湖之底]的闷声狂欢之势,从诞生之初就被定好了——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和妻子坐在家里,望着好莱坞山上的房子,心里琢磨着:那上面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这个吊诡的想法,外加过量的咖啡因,就有了这部片子的剧本初稿,一部定位在洛杉矶的黑色惊悚片。
“最开始是照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那风格拍的,对希区柯克和林奇的致敬也自然而然出来了。
”对于电影史中描绘的洛杉矶、人们看待这个城市的视角,米切尔十分着迷和热爱。
于是,那些彩蛋、梗和经典电影桥段,在他写作的时候,都主动跑进了他的脑海。
故事无关个人感受,但导演的“组成部分”都在角色里水在片中的象征意义十分重要——不仅塑造了美景,还反映出人物复杂动人的情感。
用导演的话说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它成为一种黑暗而扭曲的幻象。
”
整部电影充斥和点缀着各式各样的奇怪符号片中的故事像电影本身一般神秘:巨大的谜团,忽隐忽现的暗示,藏匿的可能性……大量的流行文化灵感,恐怖传说和现代人文社会的对接,美国梦与神话的溃败,戏剧化的罪恶转折;色彩缤纷的来往人物,银湖畔的混乱社区——米切尔从自己身边汲取无数元素,然后将男主角塑造成矛盾至极的形象,拥有奇特的魅力,可爱又糟糕;既私密、又普世。
这是导演对洛杉矶这片惑人迷雾的拷问,其实更是一封写给天使之城的情书。
想要从中得到启示,无疑需要时间如同透过百叶窗窥探春光的山姆一样,观众要找到答案,同样得踏上一段心灵之旅。
银色湖水的底下,藏着数不清的欲望,沉淀着无数梦魇;男主角惨兮兮的状态,和他想要的生活模样,在电影中化作一个个文化符号,化作他追寻真相的冲动渊源。
这部怀旧的、浪漫化的黑色电影里,那种黑暗和沮丧、甜蜜和丑陋,虽由大量的虚构排列而成,却真实得令人发指,充满激情地挑战着观众的神经。
没看懂?
没关系。
听听导演的建议,多看几遍,自然会明白[银湖之底]里的天堂和地狱。
参考资料:[1] Spider Man in the Hollywood Hills | Eye For Film[2] Andrew Garfield left confused while filming under the silver lake | Youtube[3] David Robert Mitchell On Cannes-Premiering 'Under The Silver Lake' | Deadline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安德鲁·加菲尔德自从演完蜘蛛侠之后,就一直在小文艺片里打转。
他先接了老马丁的《沉默》然后又与“小狼”拉塞尔托维一起演了百老汇音乐剧《天使在美国》,里面他演了小狼的男朋友。
到今天为止,唯一接的一个商业大片《血战钢锯岭》还是那种特别挑战形象的角色。
与石头姐分手后,他明显有意的在拉低自己男神的形象,每部作品都入围戛纳、奥斯卡这种重要的电影奖项,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渐渐的向影帝靠拢的加菲。
他最新作品是今年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主竞赛单元的《银湖之底》,完完全全是一部宅男怪咖片。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是一个超级B级片爱好者,履历并不是很丰富,前两部长片作品《它在身后》和《不眠神话》在豆瓣都没几人看过。
但看过的人都知道,这个导演有一种怪咖一样宅男恶趣味,带着一种宅男心态去观察女性的肉体。
如果在现实中,你可能会把这种人揪出来揍一顿,但在电影里,嗯,这就是新奇的。
《银湖之底》中,加菲一改英俊形象饰演一个浑身散发着臭鼬气味的死宅。
每天就在阳台上拿着望远镜看着对面主妇的裸体,要么就对着床上一堆黏在一起的色情杂志打飞机。
有一天他偷看一个美女邻居洗澡的时候,不小心被发现,顺理成章被邀请到别人家里做客。
约好要第二天再见面的时候,女邻居突然消失了,只留下一个不明不白的符号在墙上,所有人都不知道女孩在哪里,于是他一个宅男只好亲自去寻找梦中情人。
但在寻找的途中,又遇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导演自己的宅男趣味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桥段,比如拿着望远镜偷看女邻居裸体、到处都是女孩白花花的大腿,还有黏在一起的色情杂志,时不时的插入一些重口味排泄物的特写,女孩子看了这部电影以后一定会惊声尖叫道:恶心!
但同时,又能让宅男们有一种亲近的舒适的感觉,但又绝不会对任何一个女孩说自己喜欢这部电影,但这就是他们自己。
甚至于,片中偶尔出现的超级玛丽,都能让宅男会心一笑。
嗯,这确实就是宅男的生活,虽然不得不承认很猥琐。
但导演巧妙就巧妙在,他将这种宅男的趣味,融入在了一个悬疑惊悚片里。
黑暗角落里突然出现的,无处不在的人影,让你深陷入一种恐慌之中。
随着人影步步逼近,你终于在这部文艺片中找到了看《月光光心慌慌》的感觉。
这种光怪陆离的混搭感实在是很奇妙,就像是你上一秒在看AV,看到高潮处画面突然跳转到《猛鬼街》。
你想要在最硬的时候迎来高潮,结果突然一刀子给你吓软了。
全片139分钟之内,你就在硬与软之间徘徊。
但是这种混搭感,又时时刻刻带着一种B级怪咖片的审美趣味。
导演加入了很多的血腥和神话元素,奇奇怪怪的猫头鹰之吻,突然砸烂了的脑袋,以及被啃吃出内脏的尸体、被撕成两半的狗狗,都带有典型的导演个人美学特色。
你或许会觉得反胃,但看完之后又能为如此怪诞的手法感到新奇。
最刺激的一段就是,宅男男主去找作曲家寻求音乐里的答案,结果得到的答案大失所望之后,被那种宅男的失落感牵引,砸烂了老头的脑袋。
这种桥段比比皆是。
导演无疑是一个重度希区柯克迷弟。
所以在影片的悬疑情节总体架构上,特别有希区柯克的范儿。
在观看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你都不能遗漏,不管是数字解谜也好,音乐解谜也好。
他总能顺着,带你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连环悬疑扣。
你甚至在他每一场戏的气氛营造中,都可以看到希区柯克的影子,更不用说导演直接将希区柯克的名字打在了墓碑上。
和希区柯克一样,导演特别擅长利用小空间的层次感展开调度。
开头的一场戏中,男主潜入女神的房间去调查消失的原因,导演将窗外、门外、室内三个空间巧妙组合在一起,利用空间感去打出悬疑的层次。
单是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导演在向希区柯克学习。
甚至连直男癌,都有点像希区柯克。
镜头里的女性,总是被物质包裹着的,有一种从宅男的视角去仰视物质社会的感觉。
加菲尔德饰演的宅男,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但是到最后却变成了一整天站在床上对着色情杂志打飞机的宅男。
这就像是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渴望着一种成功,可是现实却狠狠地打了我们一巴掌。
从宅男的视角去看女性的世界,总带有着一点点的物欲横流。
但影片探讨的却不是女性是否爱钱如命的问题,而是更为宏大的欲望在生命中到底价值几何的宏大命题。
不管最后衡量结果是什么样的,都会被现实所打败,而现实就是物质的。
从这个角度去看,导演的世界观更待有一种宅男式的无奈悲观。
他虽然以物质去展示女性角色,但女性在其中也不过是一个诱饵,重点还是在这种人的压制。
女性在彻底成为玩物之前,在最后又成功的扳回一局,似乎是在解释自己并不是讨厌女人,其实根本不用解释,因为换了任何一个性别,基本都会这样。
与之相对的,是男性在其中的霸权地位。
当加菲砸烂了作曲家的头,似乎像是一种对传统男性引导地位的反抗。
可以看出,导演无意在两性中作出抉择,甚至于传递出一种“人类都是坏的”的观念。
当然,也的确,物质这件事谁也不能左右。
如果“两性都是坏的”,那就是坏的吧!
反正都经历了这样的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就像电影中说“每个人都有妄想症”,所以当然失败也是必然的。
所以,丧,就丧到底吧!
本文首发于锐影Vanguard,版权属于锐影
很好,很希区柯克。关于梦想音乐和落魄年轻人的部分,完全就是180度反转的暗黑《倒数时刻》。加菲太juicy了,喜剧表演在这种愣格调电影里当然是加分的。
流行文化大杂烩,看得我一脸懵逼
看到最后居然是个邪教的故事,都有点同情男主了,妈宝宅男难得为爱努力一回,结果对方根本不领情。前半部还算好看,悬疑也足,后半部就有点恶搞了,对好莱坞的批判也不够有力。LA真是个有故事的城市,看到了去过的The Last Bookstore和没去成的格里菲斯天文台,加菲和石头姐拍了两个平行世界的LA啊。。。
wtf
从It Follows就能看出来导演的野心和灵感来源,这一部更是把都市怪谈和希区柯克融在了一起,梦境穿插意识流变,各种巧合和暗示,为一种漫无目的的无聊探索差点赔上性命,倒是最能反映现代人的心理。视听也蛮前卫的,有点喜欢上这个当代B级片怪咖导演了。(最近看的片都好weird,加菲跑步的动作我能笑一年)
关于流行文化的阶级寓言。
好差啊!
野心很大,但塞多了梗难免吃不消。最可惜的地方就是没有让这些梗真正联动起来。洛杉矶,一个所有美丽事物都会转瞬即逝的城市;一个负不起房租的loser,找不到一面之缘的女神。一边梦境,一边现实。
年年都有嗑药的神秘主义电影,虽然拍得有点乏味和冗长,但是很多小细节和心思还蛮有意思的
除了希区柯克的部分欣赏以外,这部片真的难评价+难熬…这里的迷影部分说明了什么呢?
风格杂糅,乱力鬼神。从悬疑片到惊悚片最后变成神棍片。当然有一个角度我是喜欢的,宅男电影终于突破了黄赌毒,开始意淫出更高贵的境界了。加菲必须表扬,美好。
6.0 比看上去相似的《燃烧》要广阔很多,符号与线索在这里不再是叙事实体的组合,而被激发成为牵引人去寻找的hook(不只是男主角,观众也想要找到什么)。是大杂烩,也必定是资深爱好者才能拍出的那类作品,看这样的电影即代入宅男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真正且独到的趣味
#DRM02,古典好莱坞的惊悚配乐直接回魂希胖,这种发生在洛杉矶和演员之间的故事莫名符合这种气质。用符号学和神秘学来解构流行文化,阴谋论伴随着阶级的差异而入侵,揭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差异之城。庞大的表达被冗杂的符号拆分和破坏,割裂的段落留下一大堆问号让你难以进入,但其中透出的神秘主义又吸引着你坠入,感受这亦幻亦真。
第2988-前面还不错,悬疑吊足胃口,后面为了有深意却成了文艺片,暗喻又不惊世骇俗,竹篮打水的感觉。
迷魂记的追车戏+惊魂记配乐+发条橙恶趣味+不羁夜+双峰神秘主义+谋杀绿脚趾黑色幽默+无数黄金时代经典元素+美丽的LA+加菲……还是救不回这片的混乱,平庸,个别段落很能触动观众的迷影情节,但更多时候,这片的各种莫名其妙让人如坐针毡,就像片中那些发出狗叫声的人一样。
为我逝去的两个小时……哦加上红毯大概快四个小时,心疼自己的双脚。媲美大卫林奇?这个美国玩笑大概是美国媒体才有脸开吧……
元素太多太杂,导演野心太大。从一个失语者的角度观察和控诉当下的文化弊端和思想钳制,整个寻找的过程如同一场梦境,以带有奇幻色彩的叙事掩盖了复杂的问题本身。配乐另类而古典,让人联想到七八十年代的恐怖片。
完全不知道这电影要表达什么,看了2小时之久最后竟然和守望尘世设定很像,看的直晕,像是没有剧本拍的一样。人并没有真正死去,而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对这些现在人追求的完全不同,宛如去天堂一样。男主喜欢用望远镜观察邻居还有一个女p友,对老太太也迷一样的喜欢。而另一邻居邀请去他之家后,回来3人后就离开,次天发现他们都搬走和消失,男主去利用蛛丝马迹寻找的故事,后发现一切的都是有暗示,并在酒吧结实一人也发现这些秘密,但被杀死,回放时发现一戴面具女。后找到牛顿的头时被人领到地下并进入厨房的洞里,找到作曲家开枪但被并打死,后找到她在水里游泳时被人用枪打死,给他一手链,后找到游戏的图和这个对比发现目地的,并电话联系到死去的人活的好好的。男主被迷晕后找邻居老太太一起。
很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啊
瞎鸡巴飞,唯一亮点是对老电影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