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很喜欢席勒的我,也忍不住要说句公道话,这部电影确实美化他不少。
席勒是自由的,就像Adele对他的描述,他完全以自己为中心,他只爱他自己。
他也是不自由的,为了生活抛弃情人投靠中产,创作生活也被参军入伍限制,就连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是被不同阶段的女人所影响。
而Wally是自由且通透的,那张“我不爱世上任何人”的契约叫人惊艳,对席勒的“妥协”没有作出让步,离开之后毅然踏上战线。
这样看来,席勒是配不上Wally的。
电影主要着墨在席勒的感情生活,而对他的艺术天赋、美学造诣几乎只字未提,称不上传记片倒像是部爱情片。
但稍稍琢磨一下,Gerti对席勒的照顾更多是源于亲情,Moa找上席勒却只是为了名声,Edith和席勒结婚后大失所望,她想要安稳的生活和伴侣,只有Wally是付出了真爱。
而席勒对于这些女人,都只有出于灵感来源或生活便利这样的目的。
也算是有趣,一部没什么爱情的爱情片。
很久没有看过画面这么漂亮的电影,上一次也许还是《悬崖上的野餐》,还挺巧,那里也有个Edith。
说起来,上一部看完的还是《沉静如海》,欧洲的片子和它自己一样精致,然后德语系的男孩儿真的是宝藏,吹爆Noah的脸。
披着巨大的悲剧外衣的颂歌。
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这些艺术家的人生,总会释然于褒贬。
我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去评价他们吗?
不论从艺术角度、还是道德层面,都无法全面的认识他们。
最好的立场,就是旁观者,既脱离于追捧,也无所谓指责。
虽然看这样体裁的电影,人们总免不了感性思考。
可我每次看完,等片尾的音乐响起,我又会回到历史唯物主义上来。
对这些各方面都充满争议的艺术家,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客观叙事。
因此,我认为最恰当的点评,就是网上的生平简介。
那就说说电影本身吧。
“每一帧都美得如同油画”,大概说的就是以《埃贡席勒》为代表的一系列带有隐喻性质的传记体文艺电影。
电影采用的插叙手法,让人像在爬一段螺旋上升的台阶,时不时探出头看看屋顶,又能随时低头看到下面的螺旋形。
最让我着迷的是恰到好处的留白和令人意外的光影,人和环境的明暗交界线像刻刀一样精确的塑造了画面构图,我看的时候一度觉得自己在学习摄影晚安,小云雀和她的死神。
冥冥之中,皆存联系。
无关这种联系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跳出来将你吓得目瞪口呆;还是悄无声息地汹涛暗涌,推波助澜,都不可置疑于它密切存在你我的一切人生轨迹之中。
比如这部电影,昨夜某个可爱的人儿无意得提及,或许只是因为拼错了本片名字的字母顺序,而直接导致我在接收到相关信息时,完全没有在大脑里get到与其相关的信息联系。
倘若当时得到了那样的联系,我可能会不禁感叹“巧了!
”(大半年后竟完全看不懂自己说这句的意思)因为在这段谈话的三个小时前,我正在读一本艺术史的书,而且正正好读到这位任何一本艺术史相关书籍都不可能不提及的人物,一个一生颇受争论的“不大不小”的人物-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不小”是由于他作为一代知名表现主义画家的名望;而却只活到28岁,实在是“不大”。
这么一个倘若活在当下可能会被以“不可描述的罪名”告到死的(当然在他那个时代也被以同样的缘由告到呆萌);也皆可能会被现在社会女性的道德眼光视为“渣男”的艺术家,短短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
在此,我不想过多着墨于这位倒霉蛋的各种花边的真伪,因为我们要看电影。
看电影起先,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男主的那该死的令人嫉妒的颜值:
恩!
的确让人看着有点嫉妒。
好吧!
其实席勒本人是长成这样:
所以个人觉得真人更加像卷福剧里头号坏蛋——莫里亚蒂
反正我第一眼就觉得像这个坏蛋,骨子里透着相似的邪气,以至于他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也是足够的“邪魅狂狷”。
毕竟是部讲述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所以电影的画面已倾向于更多的艺术性表达,诸如这样的场景人物场景 :
简直就是德拉克罗瓦的人物静景画。
再看风景场景
是不是相当印象派啊?
总之电影画面表演力还是不错的。
故事嘛!
基本还原事实。
起初啊,少女Wally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导演要让席勒的妹妹Gerti代替其在这个倒霉蛋人生故事中的位置,因为这个妹妹是如此依恋她的兄长,以至于席勒早期画作里的裸露少女都是她的身影。
被和谐了!
可爱的Gerti
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估计即便是在当下可能也会风波不小,何况妹妹Gerti当时还是未成年少女,你亦可以想象这要是当下某位知名艺术家的如此行径,那一定是惊爆眼球的媒体谈资和社会风闻。
而当时的席勒哥哥也的确遭受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指控。
然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就是会在诸多方面与其当下的道德甚至法律规则发生冲突而无可避免。
王尔德就说过,“艺术只传达自己,绝无其他内容”。
惠斯勒也说过,“艺术与道德绝然无关”。
判断艺术家艺术行为的对错及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以及其艺术观念本质的正邪,这都是需要经历时间洗礼和文明进步来为其正名的。
看看席勒小哥是怎么说的:
电影演到一半,伟大的情人Wally终于登场了!
嗯!
算不上美人,换个场景看,也是很美的。
但她拥有着一颗完全忠诚和迷恋席勒小哥的心。
并且她也就是那副伟大画作《死神与少女》中,与化身成“死神”的席勒紧紧相拥的少女
《死神与少女》现馆藏于Leopold Museum-奥地利
《死神与少女》局部也是本部电影演员中演技个人认为最出彩的一位。
以至于当后来被“渣男”席勒“无情抛弃”后(据说是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分手),我为其流了足足三分多钟的眼泪(女人的嫉妒真是一种可与死亡媲美的力量)。
她可能是席勒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可惜的是,“渣男”席勒直到失去她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而这幅《死神与少女》也可能正是表达作者的心中的这份悔恨和悲情。
后来,离开席勒的Wally上了战场,当了一名卫生员,最后因为猩红热感染而病逝。
电影中也描述了这一悲伤的场景。
这窄窄的note已是少女Wally最后的生命痕迹。
席勒小哥这时可能意识到,正是自己“无情的”放手,才是导致Wally不幸死去的原因,所以他将画名“男人与少女”改成“死神与少女”。
好了! 电影到这里也就演的差不多了,毕竟已经将大标题的故事交代清楚了,后面无非就剩下倒霉蛋席勒感染流感后风华正茂地死去。
啊!
他要死了!
他要死了!
死了!
最终,一代表现主义画派“鬼才”带着遗憾追随情人脚步西去了。
相对于商业电影,这种传记题材的电影必然会显得有些闷,当然这种电影也是为特定人群而创造的,如果你对艺术史兴趣缺缺的话,就不用那么麻烦去找片源了,你一定不喜欢。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兴趣“的人,也可以当限制级影片来观赏,镜头还是蛮多的哦!
最后,我个人说说埃贡席勒这个人,看过他的画作的人都应该感受到,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伴随着极度悲伤情绪在里面,然而席勒本人在现实中却十足吊儿郎当,风流快活的样子,这似乎有些令人不可理解。
但我认为,可能正是这样内外矛盾的人才更容易抓住凡人最细微缥缈的情绪痕迹并能将其表达出来。
席勒的好友帕里斯.冯.居特斯洛曾这样描述过,“恰恰因为席勒的本性趋向悲伤,他才需要把笑声当做解药而随身携带”。
比较侧重讲著名表现主义艺术家席勒生命中的情感关系,包括席勒和妹妹Gerti早期的依恋关系(席勒早期画作的裸体少女基本都是妹妹);据说来自塔希提是一位酋长的女儿的莫瓦有短暂的模特兼情人的关系;被指控绑架侵害未成年少女(但被证明是假的);和生命中最重要的缪斯兼情人兼助手兼经纪人Wally的关系:他会榨干每一个深爱他的女人,aka Wally;和他的妻子艾迪丝悲剧性结合和悲剧性收尾。
(四个人一起约会的部分真是席勒魅力大赏)但是电影对于他的艺术成就、风格形成到成熟、艺术生涯都是一笔带过,向克里姆特学习的过程也只是几个镜头带过,所以对我来说电影有些减分了。
但我真的要被他对Wally的发言气笑了:我要和中产阶级的女孩子结婚,因为你不是我合适的结婚对象,但那只是一纸形式并不改变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要和她结婚了,就在明天,在结婚之前,我要跟你念一遍婚姻誓词,这就是我们的秘密婚礼。
Wally真的是始终对他忠诚为他倾倒为他付出一切,最终选择了去当战地护士,仍然希望与他重逢,把席勒填作自己的至亲联系人,得了猩红热给他写信,还在说:我看到了我们原来在杂志上看到的小房子,我们当时还说好要一起住在那里,我会快些好起来的。
但她没有。
但席勒只爱他自己的艺术。
他对Wally来说就是死神。
Well well艺术家🤷♀️
Self-Portrait with Physalis, 1912
Portrait of Wally, 1912
这部电影阐释了艺术家和模特的关系。
艺术家离不开一个给他灵感的模特儿,模特儿也离不开一个能给他灵魂的艺术家。
最后看到埃贡退伍开画展的那一刻我尽然看哭了。。。
一个艺术家的最佳伴侣还是那个欣赏他作品的人。
都说艺术家自私。
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艺术是无价的,凡人只是在他们死后才会懂得他们的价值。
只要有人欣赏你的思想和人生观就可以和你一辈子,人生其他事何不如此。
可谓~路不同不相为伴,道不同不相为谋,情已开相见恨晚。
自己身为艺术工作者看完有感而发触动心灵。
刚学法语的时候,兴致来了想找法语片,结果找到就找到这个德语片当法语片看。
席勒作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之一,其第一位女模特是自己的亲妹妹,充满少女气息的画作,一丝不挂的少女,让还不是很开明的法国民众对席勒和其画作充满争议。
席勒的第二位对其画作有影响力的女模特是一名妓女,张扬的个性、光芒四射的性格让席勒在该时期的画作更为狂放。
后期使得席勒绘画风格发生转变的缪斯是瓦莉,这个时期的席勒不再如少年时期的贪玩放纵画作的线条也日趋柔和。
但在艺术家眼里,当画画与爱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的眼里只有画作。
而这幅TOD und Mädchen画的就是瓦莉。
最后席勒娶了艾迪丝,瓦莉在部队死于猩红热。
看完整部电影以后,我的内心是崩溃且混乱的,电影中我感受到席勒的不羁、放荡和急迫想要安放的爱情,但是好像哪里都不家,哪里都是过客。
最后把自己送给了上帝…哎…
被一开场的雷声、喘息声和火车奏鸣声的紧凑交织瞬间拖入剧情,然后逐渐被空洞平庸、松散拼接的正片深深地无聊到…原本期待一部钢琴家般的杰作,看到的只有虎头蛇身蚯蚓尾。
少年时父亲因梅毒早逝,与妹妹病态的依恋与掌控欲,与非洲优伶的露水情缘,与金主彼此利用与放弃,与山谷中的云雀坠入爱河,在维也纳引诱了对面无辜的中产姑娘…最终在战争加剧的窘境中贫病交加死去…导演讲故事的手法实在平庸,众多剧情看不到关联,感受不到内心的波澜,只看到埃贡一边享受着女人们的保护,一边利用着她们的深情。
这份自私和薄情之下,他对绘画的热情都显得那么虚伪。
纵然不能用今时的道德观审视过往,我却很难不将自己的世界观代入电影。
要讲好这个不易被现代价值观理解的故事,需要更强的情绪、更深的触动、更纯粹的艺术感染。
而我只看到了帅而无味的男主,演技被wally吊打,自始至终未看到席勒内心的澎湃汹涌,只看到被女人们保护的渣男在自我陶醉,总觉得对不起这如画的风景和配乐。
重点描绘了席勒的感情生活,作为传记电影内容有些单调,情节有点仓促,但画面很美,当作爱情电影还不错。
男主的刻画不够丰富,反倒是瓦莉更加出彩些。
也许严格来说除了绘画席勒没有爱过任何人,最为独特的瓦莉也是因为她曾是他绘画事业最重要的部分,是他最满意的缪斯。
他弥留之际重复的“我需要她”应该是指的瓦莉,也许直到死亡来临那一刻他才出自本心地想到她。
瓦莉却是真的爱席勒,她以为可以一直做那个与他灵魂相通的人,永远跟随他,顺从他,可是她没有钱,不能陪他去军队继续作画,她被抛弃了,却依旧去做战地护士渴望再次相遇。
1917年瓦莉在一战中死于猩红热,收到死讯的席勒将《男人与少女》改为《死神与少女》,少女爱上的男人是夺走她生命的死神,1918年席勒死于流感,一切就这么结束了。
凄美又现实的故事。
“你们什么时候结婚?
” “6月17日” “明天?
”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瓦莉那个反应真的令人心碎,女演员演技好棒!
另外,男主太帅了!
看了影评才来看的电影有一句说:男主的颜无敌了,秒杀女演员的颜就冲这句话,去看电影,满怀期待看了,果然,男主的颜真的很抗打 但是电影看完了,我觉得男主人品不咋滴。
帅是挺帅的,但是人品不太行,舔舔颜就好了不过,又去看了一下男主——埃贡.席勒的其他相关资料,包括他的出身,作品介绍等等。
原来他童年经历不太好,父亲染梅毒早亡,也是个渣渣,母亲也不太喜欢他,因为画画很费钱。
幸好,妹妹跟他感情很好更惊喜的是,我今天学到了一个新名词:表现主义。
原来我一直挺喜欢的那些画的分类名叫:表现主义画派。
埃贡的师傅也挺有名的,叫克林姆特,他的经典代表作《亲吻》我之前对它一见钟情。
埃贡的画作《死神与少女》,原来的名字叫做《男人与少女》。
因为他的情人,瓦莉死了,才把“男人”改为“死神”他为什么不跟瓦莉在一起呢?
最终是跟叫什么艾迪特的结婚了,然后双双因为流感死了才28岁
(芷宁写于2017年8月6日)一部画家的传记片,倘若缺省了对其人生关键时刻内心和情感的相对有理有据的适度揣摩,便会失分不少,影片《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Egon Schiele: Death and the Maiden)》 便是如此。
该片选了一位非常帅的演员诺亚·萨维德拉来饰演在彼时颇有争议的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1890年-1918年),似乎有走捷径的嫌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着墨的地方就能含混而过。
埃贡·席勒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命只有短短的28年,就他遗留作品的数量而言,他短暂一生的容量似乎涵盖了懒人的几辈子,而他的个人生活,有着典型的艺术家的随性随意,堪称“邪魅狂狷”,放纵肆意,似乎怕来不及活到明天似的,这或许和其家庭背景也有点关联,父亲在他15岁就离世,而在离世之前,父母的关系并不融洽,争吵如家常便饭。
埃里克·侯麦在影片《双姝奇缘》中藉由蕾妮特这个学习绘画的女孩儿说出过这样的话:“当一个人绘画时,画就是他本人,因为……情绪感应,完全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是内心独白。
”席勒的画,线条富有激情,造型夸张,色彩触目,观之能从画中感到某种极度悲伤的情绪,也有着不安、焦虑和苦闷,仿佛画家的内心独白。
而“画家想要表达的,和人们看到的,通常是两回事”(语句同样来自侯麦的蕾妮特),故而不同观者会有不同的解读,或趋近于画家的意图,又或者根本与画家的本意背道而驰。
传记片的拍摄与解读,有时候也是如此。
埃贡·席勒和女性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解读他的关键,他的生活、工作中不乏女性——他和母亲的关系紧张,当面不知该如何相处,在信中却往往口出狂言;他曾让妹妹葛尔娣做他的模特,而妹妹则对他有种痴缠的迷恋;他和很多女模特的关系暧昧,其中维拉尼,也就是沃莉,是他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缪斯;沃莉和他一起经风雨,除了做模特外,还帮他和画商周旋,为他出庭作证,在他被羁押其间,也不离不弃,而他最终却抛下了全身心为他而活的沃莉,娶了家庭条件相对好的哈姆斯家的女儿。
对于这部影片,人们普遍不满意的地方大约便是——对席勒决定娶哈姆斯家的妹妹伊迪丝感到突兀。
虽然往事的确如此,但影片对此缺乏必要的交代和过渡,他之前似乎和哈姆斯家的姐姐阿黛尔接触得更多,这中间依稀有断裂或跳频之嫌。
其实对此,影片也是做了些不算充分的伏笔,如,当席勒发现妹妹和自己的好友有染时,他很愤怒,怒斥妹妹不该如此轻率不智,他的怒吼中流露出了他的观念——他认为女人该珍惜纯洁的躯体。
沃莉起先是席勒的老师克林姆特的模特,片中的席勒还曾询问过沃莉和老师关系,可见他是在意的。
而阿黛尔·哈姆斯在和席勒的闲聊中,谈及妹妹伊迪丝因年龄的缘故,在社交方面被管得严,必须按时回家,此时,闪过一个席勒对伊迪丝有另眼相看之感的镜头,但很短暂,稍纵即逝。
饰演沃莉的瓦莱丽·帕赫纳,算是这部影片中对角色情感和情绪拿捏比较合适的一位,她诠释出的无望的爱恋与彻骨的悲伤,足以令沃莉义无反顾地加入一战医疗队伍的行为来得符合人物的行为逻辑,而悲伤的结局也足以令片中的席勒明了,他究竟错失了什么,于是画名“男人与少女”终成“死神与少女”。
现实中的埃贡·席勒曾言:“看着你,让我的心脏很痛。
我爱你。
”这话究竟为谁而言,各有解释。
而该片对席勒的塑造似乎流于表面,没有诠释出一位画过上百幅自画像的人的极度自恋与自我怀疑,自卑又自傲且一丝不苟的气质也并未体现出来。
影片的画面是美的,很多场景颇有质感,倘若在剧情架构和人物塑造方面,能再往前推进一步的话,就再好不过。
(杂志约稿)
又一例,欣赏可以,赞美也可以,只是肉体要远离,精神上占有。因为他是死神,艺术家是魔鬼。他太美了,似乎要比历史中的席勒更甚。而演员们的容貌似都拥有典雅的美,服道化摄影上佳,制作精良。
艺术家爆款穷困潦倒 放肆不羁的生活 除了他对于女性的同情跟温柔 真没看出作为一个画家的天赋 更像一个吃软饭妹癖
死神与少女,婚姻与爱情,理想与现实,坚持与妥协,一些个亘古不变的无奈。席勒结婚的对象是画室对面富商的女儿,并不是真心爱着的克林姆特曾经的模特瓦利,瓦利爱席勒胜于席勒爱自己。《死神与少女》中席勒便是瓦利的死神,少女爱上了夺走自己生命的死神,那个曾经让席勒从对性的恐惧中走出来的女人死了,席勒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也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那个用性题材去抨击伪善的上流社会的席勒也死了。妻子价值观与席勒不同,不想自己成为席勒那些情色题材作品的模特,席勒向婚姻妥协了理想,其婚后的作品风格与其最迷人的黄金时期大为不同,婚后的席勒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在家庭中该有责任感的男人,那个向屋檐一样的男人为妻子和孩子遮挡着风雨,《家庭》是真实婚姻的写照,但《死神与少女》才是席勒爱情与艺术沉痛而悲壮的挽歌。
男主滥交
长着一张帅气的脸,利用女人们来践行裸体绘画的艺术。妹妹格蒂是真心待哥哥好,一直在照顾生病的哥哥,她很可爱漂亮。
很渣
...
繆斯是存在的!真心疼~之前他的畫就超喜歡~只是男主也太帥了吧!
埃贡和格蒂在开始部分竟然给我一种骨科的错觉😅我还是主张人与作品分离来看,否则……
我喜欢wally,她有一头烈焰般的红发和一枚自由的灵魂,当然,席勒才看到了她真正的美吧。
“我在达尔马提亚的战地医院里身患猩红热,你知道的,病去如抽丝,我会好起来的,至少这样,我还有时间写信。你能想象吗,我真的找到了那座漂亮的小房子,杂志上的那座房子,你还记得吗,你曾想和我一起住在那里。很可惜他们不让女人进去。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这里下起了雨还刮着大风,我渴望再次回到维也纳,看到漫天的大雪。我真想。”威利好适合席勒啊,也是希勒一生的意难平吧。集距离与热情为一体的独特吸引着席勒,不会因为席勒画别的女人而嫉妒。他们之间的爱情被艺术包裹着,尊重与理解是席勒一生都在追逐的东西,威利能够给他,但是其他人很难领悟到这是艺术的共鸣。南法假日风情,风景和配乐很好,喜欢埃贡席勒,笔下情感与质感的冲击仿佛要攫人灵魂。
更喜欢81版,这部有点流水账,太过寡淡,匆匆忙忙的把席勒的一生讲完而已。不过男主很帅!!!
不喜欢。男主演技略失真,发怒时和闹着玩似的。主打艺术/传记却把大量笔墨掷在了感情线上,转场全靠意识流拼贴,导致全程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情感力道也十分软绵绵,艺术家的细腻、敏感、癫狂、神经质丝毫没见……留下的只是熄欲的自私和情爱的无序。翮羽虽丽,但一地孔雀毛还是难看啊。
看到最后太难过了 求你做个人吧 瓦莉啊。。。席勒你可有后悔过(看到1:07:28笑死我了 长得帅的人可能就是自带秋波吧 正常看你一眼 就以为是人家对你有意 哈哈哈哈)
文艺屎
埃贡·席勒死于1918年10月31日 享年28岁
电影所展现的埃贡席勒,除了一张美丽的皮囊,一无是处,他的焦虑和偏执倒是看到了,但他的才华被影片大大弱化了;私以为,任何传记电影,不管主人公是何形象,他都应该要能和观众产生共情,而片中的埃贡,他除了让人愤怒😠,真的很难产生其他情绪,相较而言,瓦莉反倒更吸引人,她是鲜活的,不似埃贡那样片面化,符号化
不算特别好吧,更应该叫「埃贡·席勒情史」,对于他的人格和艺术上的探索上表现得很少。但是男主小哥实在太帅了,太帅了,看完想和清贫的艺术家谈恋爱(并不,只是想和长得好看的人谈恋爱…
刚看完一部吃人肉的惊悚血浆片,想换个洗洗眼,这部就,,,苍白的肉体大大小小的柰子毫无美感,如同风干的蜡像,皮肤像纸一样,这能激起人的欲望去创作作品?男主没画家的灵气像个基佬,如果是特意拍摄手法我也是栓q了
就挺一般的 没什么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