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元1874主旋律,战争题材,而且是抗日战争。
讲到这里,对于近年来各种手撕鬼子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而导致身体不适的观众,肯定要敬而远之了。
《近距离击杀》就是这么一部电影,而且讲述的还是我八路军深陷日军包围圈,仅剩数人成功突围的故事。
听上去很神剧的故事,但却意外地拍得有惊喜。
故事开场以一段枪战夺人耳目。
1944年,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追杀八路军的马德瑞部队。
老马号称“常胜将军”,从未有过败绩,但这一次却马失前蹄,深陷日军包围圈,且被日军流弹击中身亡,几乎全军覆没。
按理说,这是一次悲壮的战争,老马是烈士,幸存的寥寥数人也是值得尊敬的战斗英雄。
但11年后,老马遗体被当地村民发现,而其头颅经过弹痕鉴定,却令人诧异:老马不是死于敌人的冷枪,而是三米内的“近距离击杀”。
换句话说,老马死于日军攻击的可能性极低,警卫连有重大嫌疑。
于是军部成立调查组,找寻当日的幸存者。
经过国共内战和抗美援朝,本来就没活下来几个人的警卫连,如今也只剩四人。
这四个人,有的加官进爵,有的落魄苟活,有的甚至成了战俘。
和这些幸存者聊起当年老马的死,他们却各执一词,更和鉴定结果对不上,这更令此事疑点丛生。
陈年旧案加上见证者们的各怀鬼胎,寻找真凶成了影片的主题。
结果其实早在情理之中,毕竟这样的故事,想通过国内电审制度的重重审查,自然没法走得太远,而“凶手”本身的动机,也完全令人信服,甚至让人感动。
《近距离击杀》以悬疑片的手法来拍摄主旋律,再加上惊悚氛围的营造,本身已是一种突破。
这种尝试对于国内的这种电影,是有好处的,最起码在每年政治任务下诞生的该类题材,至少令“可看性”上升了若干台阶。
因此,虽然电影本身有一些问题,例如滥用一惊一乍的音效,但瑕不掩瑜,整体值得肯定。
影片里,董勇塑造的王连长让我很感慨。
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又打了淮海战役,最后抗美援朝,沦为战俘,停火协议后才被交换回国。
这在历史上真有其事,电影里他是头号嫌疑,但最后和主角冰释前嫌。
可在现实里,这批为共党政权做出不朽贡献的老兵,却多数被杯葛,怀疑是“特务”,在建国后数次运动里轮番被整,下场凄凉。
即便是虚构的神剧英雄李云龙,在原著小说里最后也因家破人亡,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像王连长这样的老兵,电影后的年代里,结局已经注定。
马将军的死,最终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可像王连长这样的英雄,又究竟是死在谁手里了呢?
十几年前的“斩马行动”让太多了失去生命,但被村民寻获的头骨上,近距离击杀形成的弹孔,却让这一段已有定论的历史疑点丛生,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成了每个人心中最大的疑问。
而每个幸存者都保存了一个关于首长死亡的秘密,随着调查的深入,观众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新的“罗生门”中,被烽火狼烟遮蔽的,是小卒子偷生的人性欲望,还是常胜将军的死亡真相?
国产影片已越来越少投拍战争题材的影片,原因众所周知,市场回报率显然是首要问题,但《近距离击杀》却和悬疑推理融合,形成高概念影片,既兼顾题材的选择,又能增加其故事的趣味性与商业性,影片以战争开场却淡化战争色彩,以推理和解密为故事手段与轴心,但仍能将预设的精神内核完成传达。
以一场突围战开幕的影片,及早的就把人物放进了冷峻的战争中,一条河成了这些人的生死线,只有闯过去的人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这场戏也多次被提及,影片也以这场水中的战争戏为卖点,一方面是戏里的场面惨烈,另一方面,戏外的演员为了拍这场戏份更是吃尽苦头,演员在首映的新闻发布会说,当时气温极低,每次拍完水中的戏份,导演都会带着演员们去“砸一个”,砸一个砸的是酒。
因为驱寒,也因为河水中的震荡,需要烈酒才能砸碎它留在体内的痕迹。
其实,调查进行的并不顺利,每个面对调查员的人,都有不同说辞,曾经并肩战斗的人,在问责中,一次次将线索引向对方,但这些人的说法又都有极易被拆穿的漏洞,每个人都是被怀疑的对象,又皆有不可能的证明。
迷局只能再次把故事引回战争的极端情境下,人性最脆弱的一次表达:惊慌产生绝望,绝望便会有软弱和背叛,头骨弹孔的秘密,在历史的尘埃被一点点扫除之后,逐渐被揭示——一盘棋只为一个“帅”,那要是“卒”想活呢?
面临生死抉择,警卫连是要活命,还是完成使命?
影片向着人性的方向靠近,近距离去接触真相。
影片对人的心理描述也极其细致,故事始终都在紧张的氛围中推进,那些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人,尽管以远离往事十多年,但每个人依然存在不同层面的心理阴影,有人看到枪会怒而奋起,是想到曾经被人用枪指着脑袋,有人会在棋盘前顾左右而言他,话里有玄机,也有历经生死后的深刻感悟。
当故事真相在最后的一场婚礼上得到揭示,狂欢人群与调查员的落寞形成强烈对比,那是故事最终一点耐人寻味的谜底。
有时候,真相只有一个,但未必是观众需要的。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旗手让-吕克·戈达尔曾在影片《狂人皮埃罗》中借台词表示,“电影就像是战场,爱、恨、暴力、死亡……总而言之,就是情感”,而美国学者约翰·贝尔顿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的推论,“如果电影就像是战场,那战争影片可能就是电影的终极形式,为表现爱、恨、战斗、暴力和死亡的极端表达形式创造条件”。
而由孙铁执导、董勇、巫刚等主演的《近距离击杀》,尽管是采取了闪回式的叙事方式回溯战争时代,但对于人性的探讨则超过了很多的国产战争片。
影片从和平年代开始叙事,抗日战争后期时八路军高级将领马德瑞被日军包围,骁勇善战的警卫连奉命保护他突出重围,但警卫连几乎是全军覆没下,依然未能成功的将马德瑞救出战场,十多年后马德瑞的遗体被发现,而头颅的弹痕鉴定后被认为是“近距离击杀”致死,这与突围而出的警卫连精英的报告所说的“流弹致死”有着明显的差别,于是一名年轻战士被委以重任,寻找尚在人世的当事人调查当时的事发真相……影片整体上有点像是李洱的著名小说《花腔》及朴赞郁执导的韩国电影《JSA共同警备区》的综合体,也即一名军事调查员追寻某件疑案的真相,在挖掘出当年的蛛丝马迹时也带出了人性、时代等。
毕竟,生存的环境越困难,生命的外在压力越大,人性的裂变便越是强烈,而战争便是改写了文明与犯罪的法则的特殊环境,影片《近距离击杀》则不仅是渲染出一种被日军重重包围而躲在深山的困境,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命题:究竟是个体生命重要还是领导的生命更有价值?
这也就使得面对战争时的抉择,不仅是与敌军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抉择,也还夹杂了在群体内部的生命价值的追问。
幸好的是,战争虽然是一个魔鬼,可能会强力的扭曲了人性,刺激和诱导了人的本我力量的恶性发作,但是它却无法彻底泯灭人们的美好人性。
影片追寻真相的缘由之一,便在于调查员认为战争可能已经泯灭了人性,但寻找到最终的真相时,恰恰可以发现人性的美好之处(而调查员的“总结陈词”则是这美好人性在和平时代的一种衍生)。
这也就使得影片虽然缺乏《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的宏大场面,但在对于人性的探讨与追问上,已经远胜于很多的战争片。
另外,影片在战争片与悬疑片的类型混合上,也结合的比较成功。
单一化的类型片早已难以满足大众的观影需求,《近距离击杀》借鉴了《JSA共同警备区》而将战争与悬疑推理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于每一个人的调查而慢慢的还原了当时事情的真相,既凸显了不同人物在战争时的人性的挣扎,也赞许了美好的人性。
非常好,我以为是抗日屎剧,其实该片思考了很多人性之问题,在天朝电影中难得一见,虽然本人一开始就猜中了老马是怎么死的,但是该片还是亦步亦趋的向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为一个军官牺牲众多士兵值吗?
在面对生死时谁能真正放下活的希望?
没有希望活下去的伤员有没有让战友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
被敌人俘虏的战士死后算不算烈士?
这种片子可能放到两年前无疑是国内抗战电影的新纪元。
但是在这种不缺乏悬疑片的年代。
你用这种10岁孩子看两分钟基本上猜透结尾的悬疑方式。
用那种完全可以省略掉的插叙手法。
真的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么?
我先违心的夸赞一下导演的想法。
在抗战题材中发觉元素制造悬疑这想法真的不错。。
先吐槽一下你请的演员。。
我以前还姑且把他们当成抗战电视剧的大神级人物(我确实不看抗战电视剧)但是看完这电影。
我只想问一下你们。。
你们的演技呢??
眼神为何如此空洞扑朔迷离左右闪烁。。
在加上内个半吊子男主。。
确实让我在观影期间忍不住抽了好几次烟。
继续继续。
吐槽还没有结束。。
接着说配音。。
电影不是偶尔吓一下。
偶尔来点低沉的音乐。
偶尔人物特别紧张特别激昂就是悬疑。。
最起码你得做到合理吧。。
弄的我真的搞不明白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男主你后来说你错了。。
我一点都没看出来你错了的态度好吧。。
你对这些叔叔大爷叫喊了半天。。
然后你有什么净化心灵的启示么?
叔叔大爷们你们脾气也真好。。
反正如果我是个老兵。
有无上荣耀。
我忍受不了一个新兵蛋子对我叫喊。。
我还得告诉他真相?
我凭什么告诉他真相。。
剧情极度不合理可能也导致这些老牌演员根本不会演了。。
人物形象太难塑造了。。
就这些吧。。
今年看过的最烂的片子。
没有之一。
虽然都是YY产品,所以说另一个不过是制作大,牌子响亮。
美国超级英雄故事的扯蛋程度也挺高的美国队长本身就是科幻片,源于漫画,那你让抗日剧标明是科幻片啊,你的抗日剧源于什么,源于历史,就要在本质上尊重历史,不要给人们灌输错误的思想。
但制作水准的高低有时候会导致量变产生质变的效果 比如心理刻画 比如对古典式悲剧英雄命运的烘托
由孙铁导演,董勇、巫刚、张煊赫、李思博、刘奕等主演的悬疑电影《近距离击杀》,讲述了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追杀我军“常胜将军”巫刚饰演的马德瑞所引发的一场关于人性的故事。
谎言与真相的层层剥离与多角度对人物的解读,真可谓步步惊心,步步惊情。
对于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可谓一枝独秀。
然而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战争题材所呈现出来的故事形态,视觉效果,以及影响力也逐渐地下滑。
从《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到《地雷战》、《地道战》,再到《万水千山》、《四渡赤水》,等等,革命题材所爆发的影响力及其惊人。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商业元素的融入,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纷纷遭遇瓶颈。
《南京!
南京!
》到《集结号》再到《金陵十三钗》,中国的导演都在试图寻找一条“商业与艺术”平衡的道路。
而导演孙铁则将悬疑的色彩融入电影中,再特定的环境下探讨人性,并试图跳出国产片“样板戏”式的模式,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近距离击杀》没有了中国战争雷剧的一系列虚假情节,而是以史诗风格来结构篇章。
1944年,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马德瑞,然而在一场场战争的考验中,上演了一出人性救赎之戏。
时隔11年后的重新发现,重新调查,则使得影片具有了双重的叙事线索,更使得影片具有了戏剧性。
“近距离击杀”与“流弹致死”,成了首长马德瑞之死最具扑朔迷离的事情。
于是,一场关于寻找真相的故事便开始展开。
面对刘继勋饰演的年轻气盛的调查员孙田的调查,幸存的四人各说其词,仿若一出现代版的“罗生门”。
“战争”跟“悬疑”有效融合,整个故事一张一弛缓缓进行,真相与谎言在叙事时间里来回变换。
虽说这样的表现不是首创,但是导演孙铁将故事“从个体孤独到集体信仰,每一点疑虑都推动观众去思索人与人间的关系”,如此一来,特定环境下的人性便赤裸裸的呈现。
追查,回忆,现实,便如蜘蛛网一般不断交织,又不断变化。
士兵被炸飞,血流成河的尸体等镜头,都彰显出大动作,大场面的视觉奇观,而又通过一系列的残酷事件回忆来诠释人的善与恶,丑与美,高尚与卑微,等等。
董勇饰演的连长王树勒死战友的情节,马德瑞被战士们弹脑门的场景,以及刘奕饰演的骆霄给王连长下跪的情形,都在述说着战争背景下人性的问题。
或许正如导演孙铁所说:“战争只不过是把人性暴露的状态营造得更典型,而战场上的兄弟情仇,实则是在枪林弹雨中从自我控制逐渐丧失,到又想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
”随着一步步的调查,悬疑一步步揭开,人性问题的探讨渐渐浮现水面。
一面是,试图摆脱“英雄兄弟”的影子,一面是战争沧桑背后的满身伤痕与灵魂“扭曲”,二者就这样为了各自的“利益”暗暗较真,这是背叛与较量,更是一次全新的生命之旅,因为它透过寻找马德瑞被“击杀”的事件,寻找到了战争年代人性的本真。
悬疑,终究解开,而这样的结局虽说是意料之中,但却没有了矫揉造作。
当真相与谎言从少尉孙田这一叙事者一一呈现时,人性问题的暴露则如放大镜下寻找米粒一样,冷峻而富有内涵。
我也曾经极力去追寻过历史的真相,海量的描述与证据包罗万象,逐渐会交织成一幅宏篇画卷。
但当离所谓的真相越来越近时,反而对真相的兴趣越来越小,因为那些按今天的价值观看似合乎逻辑的事情恰恰在昨天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应该平和的看待历史,仅仅静静的叙述而不要掺杂任何感情。
影片整体是不错的,直接或间接的描述了战争的残酷,这应该目前文艺工作者最应该保持的职业操守。
过分的丑化敌人是对牺牲的革命者的不尊重。
一个连队百十号人在一次渡河时就减员近90%;活下来的8名战斗骨干有一半没能看到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朝鲜半岛团长都能被敌人俘虏……这才是战争艰苦卓绝的真实写照。
有几点不太合理:1、发现一位重要首长的遗骸,按程序当地驻军必须上报军区甚至总部,然后下派工作组来调查。
当地驻军的军长断然让本军所属一名下级军官全权负责调查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调查全程绝对不允许其单独一人进行。
2、我军经历了漫长的战争洗礼,流动性非常大。
即使曾经参加过伪军后复员回家的退伍战士,理论上籍贯可能在发现首长遗骸不远的某乡村,但在淮海战役负伤转业到地方的干部,恐怕就不该在附近安置工作了,最不可能的是居然还有一名战士已经成为驻地该军一位营职干部。
最合理的安排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天各一方。
3、部队是个等级森严的地方,一名保卫部门的排级政工干事断不敢在诸多领导面前呵斥一位团职干部,尤其是一个学校刚毕业的嫩娃在面对一名游刃沙场的老手。
请大家相信我,两种气场不对等,一个眼神便能震慑住对方。
综上所述,每一个牺牲都是伟大的,最该记住这一点是当代久已沐浴和平的青少年。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镜头:少年游击队员,还处在向成年人耍赖的年纪,在发起突围的刹那即牺牲,一切都结束在花季与子夜……
孙铁导演的《近距离击杀》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拍出一部悬疑推理片,而且不是谍战式的悬疑,不是特工杀鬼子搞情报的套路,是在八路军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内部杀人事件引出的孤岛模式推理,既有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又有层层解密的杀人事件侦破,对题材和类型的创新值得提倡。
《近距离击杀》的故事很引人入戏,日军出动两个联队发起“斩马行动”,围猎八路军的常胜将军马德瑞,警卫连接到保护首长的任务,但是第一仗就遭遇伏击渡河失败,随后退入山林,陷入被围杀的绝境,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悬崖逃生,却必然带不走失去行动能力的马德瑞,这场惨烈突围最终以马德瑞被近距离击杀、王树连长与三名警卫兵共四人逃生结束。
就像四位幸存者在十年后的证词一样,他们都是马德瑞之死的受益者,坚守任务必然一死,但士兵们还想活,马德瑞不死,他们就没法活。
故事演到这里,其实很多人都猜得到故事的走向,悬念只是在于,突围当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到底是谁开的那一枪?
影片分两条线叙事,一边是十年前的生死之夜,另一边是十年后的军事审查。
在情节叙述中,有很多力度十足的细节描写,董勇饰演的连长王树勒死战友的情节极为细致,巫刚饰演的马德瑞被战士们弹脑门的情节,又于悲怆中流出趣味,而几位战士之间互相生死与共的默契和各自性格,都极为丰富,尽显编导创作团队的深厚功力,以及演员们对人物的全情投入。
四位幸存者谈起马德瑞之死都怀着心理阴影,每个人都似乎在回避真相,每个人也都有秘密,如困兽般绝望几近崩溃的老兵,一度令人不忍直视,但真相是必须要揭晓的,马德瑞之死不能不明不白,军人的清白也不容含糊其词,而当真相被揭开的那一刻,即便是那些事先已经猜到结局的观众,也难免会再一次被震撼,也只有战争年代,才有这样触目惊心不忍面对的真相。
所以说,《近距离击杀》和所有的推理片都不一样,有着截然相反的气质,尽管也有巧妙的设计,也有严密的推理,但没有人会产生解密后的快感,只是久久的震感。
以前的悬疑推理片,无论密室杀人本格推理也好,还是开放空间的侦探破案,法庭证词的案件重演,看似风格多样,其实叙事方面,多办都会延用这种挨个当事人询问取证的方式。
《近距离击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重心并不在于谁杀了马德瑞,而是在于通过解谜,展现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化,在对人性的解读上,影片做得正气如浩,几个重要角色身为在战火中经过生死考验的铁血将士,给故事注入了炽热的血性,而在最黑暗的情景下,他们的生命显得是那么真实,让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布景拥有了星星点点的光芒。
用金融术语讲,《近距离击杀》的基本面看起来很一般。
但是不是暑期档开画的票房黑马,还要看观众看后的口碑。
只能说这样一个没有当红明星坐阵的班底,而敢于在五月这个黄金档杀出来与众多国内国外的影片PK,精神可嘉。
从阵容上看,片中只有两个熟脸,一个是董勇,一个是巫刚,两位都是被大爷大妈所熟知的电视剧演员,此次在片中饰演了两位英勇抗日勇士。
这与他们经常饰演的角色类型并无太大差别,但此次转战大银幕之后,表演更多了一些质感,比如通过一些脸部特写,侧面延伸出去的镜头,更能让观众用心感受到人物性格,从而角色更加立体,演员通过表演也更容易感悟角色的内心。
还有不走寻常路的一点是影片抛弃了大多数制片方都会打出的美女牌,影片中仅有为数不多几个镜头的三个女性角色都只是走了个过场。
片子充斥着雄性激素,男人是绝对的主角。
影片以调查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的死因为主线,引出了四个主要人物,这四个主要人物都是在那次保护行动中活下来的,时隔十年,往事成烟,却总是挥散不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堪回首的记忆。
片中的受保护却最后死因不明的马德瑞由巫刚扮演,虽然出场次数不多,而且都存在于回忆了,可他却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角色。
影片开始给此人的交代比较神秘,身份特殊,深藏不露,一波又一波战士为了保护他而牺牲,巫刚在其中的对白并不多,却字字玑珠,而且因为剧情需要,他甚至连动都不能动,只能以“表情帝”方式,非常考验演技;影片中的二号人物是排长王树,他是调查人孙田最后见到的一个人物,也是活下来的人当中军衔最高的,此人憨厚正直,粗矿硬气,是杀鬼子的好手,也是手下士兵们的义气大哥,董勇的表演有点让人心疼,作为队员们的主心骨式的人物,他承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压力和责任,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只为了能让更多人活下来;其他三位行动中的人物分别由张烜赫、刘奕、李思博饰演。
三位演员并非熟脸,但却把人物性格表现的各具特色。
张烜赫饰演的宋伟是个胆小鬼工于心计,貌似贪生怕死,却是人性最真实的体现;刘奕饰演的骆霄为人耿直,有男人的血性也有男孩般的单纯;李思博饰演的杨双喜算是几个人当中的开心果,为人很乐观,战争给他带来的创伤是最大的,但都被他隐藏在了笑眼里。
战争是最考验人性的,古今中外,多少战争片都能让人看后思绪深远。
去年年底上映的《斯大林格勒》也是这样一部影片,同样采取了倒叙的叙事手段,讲述了一小队残余士兵奋勇保卫伏尔加河对岸被敌军占领的几栋房子的故事。
这次,《近距离击杀》展现的不止是战争本身的残酷,探讨的不仅是人性,而是把悬疑片的故事和风格嫁接在战争片当中,这与之前传统意义上的许多战争片是不同的。
影片在场面上完全是战争片的模式,但在情节上,却是一个用战争作为背景的悬疑故事。
故事用层层剥茧的手法揭露出了在战争期间,一个统领全局式的人物的不明死因。
影片采取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过去与现在交替穿插,多条线索层层递进,观众不知不觉紧跟导演节奏成为故事中的一员。
看得出影片导演在尽力向好莱坞战争片靠拢,比如片子开头部分,把八路军过河的一段战争戏刻画得很细致,子弹呼啸,血肉横飞,让人不由想起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诺曼底登陆的一段戏。
当然,从场面、格局、惨烈程度此片都与彼片差之千里,只是这种模仿和靠拢方向我认为是正确的。
一看这摄影风格,就知道打着悬疑阴谋的幌子狂卖主旋律…
董勇和巫刚是我很喜欢的两位演员,他们在片中的表现感觉中规中矩,不过二人在既合作又对抗的戏份中还是显得张力十足,给我惊喜的是其他完全叫不上名字的演员,他们在战场上和解放后,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气质,这一切的不安、突兀、扑朔迷离,都会让你变得很乐意去跟着剧情一起等待答案。
莫名其妙的剧情,拙劣的演技,幸好不是神剧
题材很好,剧情也不错,结构也好。但是忍不住吐槽的是表演实在太烂了,还有镜头,那蛇精病般的演技,完全出戏。。。。。。
非常好看的悬疑片子,悬疑惊悚快节奏,超喜欢董勇演的王树角色!
嘿,挺好看的。
本来很期待,结果很套路
人性
央视电影频道周一上午八点,频道出品栏目中播出了此片。
2B调查员!从该男演一开始出场就表露出2B的特点,我不是说的角色,我说的是渣演技。拉低该片星级。
陪爸爸看的,好看
整部影片充满了悬疑气氛,直到最后揭开真相:原来主人公是自杀的。
很好
对于影片还是挺精彩的,围绕人性这一主题发展,在战争的残酷下,人心的软弱、猜疑、背叛一一表现出来。再结合悬疑的元素,影片紧张、刺激值得一看。
主角开场疯狗一样四处大叫。
许久前看过,当时还没看过很多片子,不刻意计较,这个故事还是能带来一定的冲击感的。
应该说开始基本猜到结果,导演故弄玄虚的把观众引向歧途
沒有懸念的結局,一切都註定是故弄玄虛
故事很好,演技不错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