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觉得导演让BP公司背锅有失偏颇,然而身为从业者,我很理解也很支持导演的立意。
其实如今看完电影的各位和现实生活中的BP领导很像,现实中,雇佣钻井公司的甲方代表几乎都没有亲自参与过钻井工作,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几乎都是纸上谈兵的外行,而这个行业安全标准日趋严格的今天,如果完全按照标准进行施工,根本无法盈利,也绝对不可能在预定期限完井。
事实上任何安全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从基层操作者的身上找,然而幕后真正的起因永远不会浮出水面。
相比看过太多的事故纪录片将基层操作的很多失误大说特说,这可能是第一次将他背后这整个行业的矛盾和利益斗争展现在公众面前。
虽然普通人不一定能明白,但至少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
作为石油人福利,拿了电影票,一直没时间去看,后来的一天突然想起,查了下还没下架,于是小市民思想作祟,本着不能浪费的思想去看了夜场。
开头是很温馨的一家三口,常年失眠的柒姐居然有了睡意,打开手机回了几条未读消息之后昏昏欲睡。
画面中猪脚可爱的女儿用一罐可乐模拟着石油开采的过程,说实话当时心里是佩服的,作为一个在石油圈混了八年的人,从未想过石油和可乐可以如此相似。
猪脚看着女儿,目光中是藏不住的爱意,如果时光就定格在那瞬间也是很美好的,然而,可乐突然喷涌而出,似乎在暗示着即将发生的一切。
在准备登机的时候,猪脚遇到了两个同样要去往深海地平线的同事,深紫色的领带刺激了猪脚的神经,刨除拍电影要做好铺垫不说,有时候真的会有第六感存在。
于是猪脚在闲聊了几句之后提醒同事摘掉领带,同事虽然不快也照做了,在生命安全面前,有些事总要宁可信其有。
飞往平台的过程也不太顺利呢,途中一只鸟撞了直升机,柒姐的睡意也是在这里减轻了一下下。
好在有惊无险,顺利抵达平台,接下来的一切似乎与平时没什么区别,石油工人们已经开始计划轮完这一班的假期要怎么过。
然后情况有了变化,技术总监(原谅柒姐太困记不住具体名字了,就是那个很有石油精神也深受工人支持的大叔)开始责问为什么要赶走斯伦贝谢的固井人员,可能是太傲娇,可能是太自信,也可能是尽可能的压缩成本,总之就是没有固井,直接赶走了。
这场灾难的大概也是就此开始。
以技术总监为代表的工人们开始要求做负压测试,而本片中一个较为反面的人物(原谅我记不住名字,这里叫BP大叔把)是个诡辩的小老头,即使在众人的压力下坐了负压测试,而且测试结果显示有问题的情况下,BP大叔还是凭借自己的逻辑与口才,力排众议,下令钻进。
听领导的话,有时候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惯性,领导永远是对的,把领导交代的事做好没毛病,相信这场灾难之后,那些劫后余生的石油工人们会对“领导”一词有全新的理解。
深海地平线上一切如往常一样,此时镜头切换到几千米以下的海底,由于井口压力难以平衡巨大的底层压力,大量原油喷涌而出,而平台上的人们仍存在着侥幸心理,他们更愿意相信负压测试的异常只是个bug。
压力表指针开始抖动,有人说,这个压力可以把汽车切成两半了,而此时仍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技术总监已经去洗澡准备休息,猪脚也开始和妻子视频,猪脚拿出那枚恐龙牙齿的时候似乎看到了女儿接过之后欣喜的样子。
此时的井口,已经有少量原油渗漏出来,经验丰富的钻井小哥意识到情况不妙,用手沾了一些仔细辨别,然后,小哥的手开始颤抖了,以他多年经验来看,这绝对是个不祥之兆。
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油流喷涌而出,不知道是否能将汽车剪成两半,只是一瞬间巨大的油流喷涌,周围的工人都变成了泥人。
来不及多想,钻井小哥飞快地拧上了阀门,一切重归于平静。
而这只是个开始,几分钟之后,巨大的压力冲破了阀门,这次的喷涌更加猛烈。
控制室里也发现了异常,美丽的女技术员试图与陆地取得联系(记忆比较模糊可能顺序错乱,大家见谅),可是很快被旁边的同事阻止,他们仍然相信这是一次可以解决的事故,毕竟,还要赶工期。
一只被油流伤到的海鸟飞进房间,因为受了惊吓四处乱撞,最后终于落在地上奄奄一息。
此时还有许多人并未发现灾难的到来,比如技术总监大叔,比如我们的猪脚。
终于,猪脚的妻子发现了一样,提醒猪脚好像灯光闪了一下。
此时的技术总监,还在洗澡。
猪脚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决定迅速撤离保命,结果还没走出几步就被飞来的铁门砸晕了,技术大叔这边情况也不乐观,还没来得及穿上衣服就受了重伤。
至此,柒姐的睡意走得干干净净,朋友发消息问在干嘛呢,我说看深海浩劫,他问感觉怎么样,只回了他四个字,我想改行,配一个大哭的表情。
回到电影,此时已经有人员开始撤离,但是似乎电影中所有的灾难情节,都是救生船不够用,这场景简直是石油版的铁达尼号。
猪脚醒过来,忍着剧痛把同事送到安全区之后,决定折返回去搭救技术总监,此时技术总监也醒了,因为没穿衣服所以伤得更重,画面太血腥没敢看。
很快人员都相继撤离了,少数工人们不幸牺牲,此时的猪脚和美丽女技术员还困在平台上,救生船已经走远,似乎唯一走向生的路也被切断了。
这时候猪脚提议跳下去,美丽女技术员当场拒绝,宁死不跳,柒姐想大多数女生都会是这个反应吧。
此时猪脚跳下去还是有活下去的机会,但是带着光环的猪脚怎么能自己跑掉,于是猪脚开始对美女技术员做思想工作。
当然,妹子不是随随便便几句话就能动摇的,猪脚最后很无奈的把妹子推了下去,紧跟着自己也跳了海。
最后的结局,猪脚和妹子都获救了,虽然伤亡惨重,多数人还是捡回了性命。
猪脚见到了妻子和女儿,一时百感交集,技术员妹子从此离开了石油圈。
墨西哥湾因为此次事件造成了大量污染,无数生物因此死亡。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切终将回归平静,人们也继续开采着海洋油气资源,只是未来的路上,人们会引以为戒,怀着一份对自然、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去开采利用这来之不易的资源。
至此,影片结束,深感石油人的不易,尤其是在油价低迷的今天,希望石油行业早日度过寒冬,迎接春天。
深海浩劫 (2016)7.02016 / 美国 中国香港 / 剧情 冒险 灾难 / 彼得·博格 / 马克·沃尔伯格 迪伦·奥布莱恩
你要知道这部电影可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相对来说,我觉得电影里的主员人工可能还真的是配不上英雄,就是我感觉最后他其实并没有拯救出这个石油井吧,其实也拯救不了,也正常,毕竟他那可是毁灭性的打击吧,不过男主角还是把那个女主给救了出去,这可能算是他比较英雄的一面吧,相对而言我觉得这个事故还是挺惨烈的,毕竟这么出名。
感觉这个电影名称太拉了 还以为是什么科幻神剧 深海似乎并不妥 是海上钻井平台的场景 科幻特效与镜头效果非常好 开场的生活感配上背景音乐很有熟悉的生活气息,驾驶皮卡去机场那段绝美;逐渐加速紧张的氛围配合着音量刚好达到隐隐约约的效果。
最后井喷的那一段以及火海救人的桥段人数不多但是视觉效果极佳 警卫队直升机从些许灯光的城市转向漆黑一片的大海那个场景非常真实 半个小时之后救援直升机才赶到 结尾看到真实发生事件的人物多少有许感动
这事要是发生在天朝:天朝石化在尼大野省尼玛市尼蝶海域的钻井平台发生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尼大野省领导穿着二十年前买的运动鞋跟十三年前买的外衣迅速赶往灾区,指导救援工作。
钻井平台的员工在事故发生后沉着冷静,积极团结,让领导先撤离了现场,现场一片和谐。
尼玛市市长百忙中顾不得即将要做痔疮手术的老父亲,和正在麻将桌上奋斗的小三儿,带领着一批先进积极的胆圆奋斗在救灾的第一线并且连夜安慰了事故受难者的已经表示情绪稳定家属。
经过一天充分严谨的调查,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临时工王小二没有严格遵循公司规则,在厕所粑粑时抽烟而引起氨气起火。
经过研究,决定如下:开除王小二,并且扣除王小二领导一个月奖金。
前面近四十分钟的铺垫沉闷乏味,人物的对立冲突浮于表面,毫无戏剧性可言;灾难片常见的救人场面被导演拍成八股文,四平八稳,毫无惊心动魄之感。
如果拿掉钻井爆炸特效,这几乎就是一部安全教育纪录片。
这类改编电影还是霍华德.朗来拍比较靠谱,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这部对话采访电影都拍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2016美国影坛最引人注目的黑马,非《深海浩劫》(Deepwater Horizon)莫属。
作为纪实风格的人为事故灾难片,也算是新鲜度十足。
加之完美的视觉特效及音效、精心拿捏的节奏及剪辑、诚意满满的选材和剧本,足以在影史上为批判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树立一个新的楷模。
本片细节呈现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油井因人为原因导致井喷和爆炸的事故。
影片前半场人物生活背景铺垫中,设计了海上石油开采原理的介绍,类似科普纪录片;中间段爆炸发生后断电的黑暗中以肩扛摄影机跟拍的镜头,又类似新闻纪录片;结尾穿插了事故责任调查庭审视频以及当事人原型的真实境况,整个叙事风格在商业化的感情戏、航拍、大场面及煽情中,努力给观众带来还原事件原貌的真实感。
同时也照顾到影院观众的情绪和体验,不失时机的释放爆炸前蓄积满满的揪心的压力,爆炸后又用灾难的压抑和营救的紧张相互层叠的方式推进情节,最后逃生船上点名时,配乐的口琴渐起,然后是失去亲人的家属带来的纠结,自然而然的把追究责任的仇恨引向了更为深层的当事人的真切感受。
诚然,影片制片方是美国必然带有美方的立场。
片中的反派都是英国石油公司的管理层,他们急功近利赶工期节约成本,他们在技术和安全规程上都是白痴,他们对人的生命和环境污染的风险都不走心。
现实中的事故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自己的事故调查报告也同样地把责任都推给了油井的所有人瑞士越洋钻探公司,以及负责油井加固的美国哈利伯顿公司。
而奥巴马政府解禁美国近海石油开采的政策、美国矿产资源管理局层出不穷的官员腐败、受贿、玩忽职守,以及灾难发生后救援与清理措施的迟滞等这些美国的原因,在本片中也都没有展开。
影片中仅有的自我批判如迈克·威廉姆斯(马克饰)在决策的关键时候如呆猴不说话, Jimmy Harrell(库尔特饰)被授奖仪式分了神冲晕了头,其属下电话报告中又重大隐瞒,Andrea(吉娜饰)跳海时突然变弱鸡等等美国人的反面描述,都显得敷衍潦草到难以自欺,还急冲冲的用他们营救和止损的英雄行径来洗白,实在是有一盆狗血自扣脑门的感觉。
不管怎样,这批判的头是开了,虽没有安德森《血色将至》那么糟心的挖坑,但《深海浩劫》也不失酣畅淋漓,让我们一窥近年来能源产业水深火热的程度。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由于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打击,2008年7-12月国际油价从145美元到34美元大跳水;同时2008年9月,美国国会批准了解除近27年的近海石油开采禁令;2009年,美国页岩气勘探出现重大进展,天然气储量增加40%,此后到2014年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和中国页岩气勘探和开采技术都有了重大进展,随之国际油价又从2011年恢复的100美元跌落至45美元。
虽然还有汇率、战争、限产和期货市场的影响,但国际油价在未来的走向已然明确,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已然在成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石油储备国若不赶最后一班车,只会成为最后的裸泳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的Deepwater Horizon油井,不论技术上行不行,赶紧挖出来变现自然成为了商人的理性选择和政客的头等政治。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这句话在古代不是真理,现代不是真理,在当代和未来亦不是真理。
古代只有权力(power)的人的生命才宝贵;现代自瓦特1776年发明蒸汽机,无论煤、石油、电,还是核能,能源(power)才最宝贵;而今信息化时代,只有有知识的人才(Intelligence)才宝贵,而它也正在日以继夜的被AI的power所取代。
总之,普通人,体力劳动者,从来都没有被珍视过。
人的生命且如此,动物的生命更不足道。
然而,生态是另一回事。
它超越人和动物,以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宏大视角和人所难以企及的伟力,昭示着天道轮回,在猝不及防的时候,给妄自尊大而自掘坟墓的灵长精英们一记记响亮的耳光。
石油泄漏看似死的仅仅是鲑鱼和海鸟,其实释放出来的是海底的巨兽和魔鬼;核泄漏看似可以被洋流稀释,被季风吹散,却釜底抽薪的改变了我们亿万年物种筛选积攒下的基因遗产;矿难看似可以被掩埋和赔偿,但它的常态化和吨煤死亡率的算计,已然把人类生存伦理的根基砸得粉碎。
当社会的体制为了能源而歇斯底里的吃人的时候,阳光、森林、土壤和风一定在嘲笑我们。
当有一天它们耸耸肩,山崩地裂,巨浪滔天,也许我们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水深火热,也许我们才能找到新的地平线。
————————附:*****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石油泄漏污染案*****1967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国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沉没,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
1978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斯托克1号(LXTOC1)油井泄漏,向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泄漏了100万吨(1.4亿加仑)的原油。
1989年3月24日,美国埃克森公司旗下“瓦尔德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1100万加仑)原油,8600公里海岸线受污染。
1991年美国政府与埃克森公司以2500万美元罚款达成赔偿和解协议。
1991年1月,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92年12月3日,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海岸搁浅,至少6万多吨(2000万加仑)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3年6月5日,“布里尔”号搁浅在苏格兰东北的设特兰群岛海域,泄漏2600万加仑石油。
1996年2月15日, 利比里亚油轮“海洋女王”号在威尔士海岸搁浅,泄漏14.7万吨原油。
1999年12月12日,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旗下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海岸发生断裂事故,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2008年1月法国判决责任方2.85亿美元赔偿金。
2002年11月19日,巴哈马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海域沉没,在3600米深海底泄漏约6万吨燃油,污染西葡法400公里海岸。
2002年11月23日,中国天津大沽口东部海域“顺凯1号”货轮与马耳他籍8万吨油轮“塔斯曼海号”相撞,污染12平方海里。
2007年11月11日,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黑海和亚速海间的刻赤海峡遭遇狂风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
2007年12月7日,中国香港籍油轮在韩国西部海域与一艘韩国驳船相撞,1.05万吨原油泄漏,造成至少15平方公里海域受到污染。
2010年4月20日 英国石油公司租用瑞士越洋钻探公司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造成1500米深海原油泄漏4300万加仑,污染2000平方英里海域。
美国法院以40亿美金罚款达成刑事诉讼和解协议,并建立200亿美金的民事赔偿基金。
*****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核泄漏污染案*****1957年10月10日 英国坎伯兰郡温斯克尔核反应堆石墨堆芯起火导致大量放射性污染物泄漏。
1966年1月17日 美国一架B-52轰炸机在西班牙海岸空中加油时与KC-135加油机发生相撞,两枚氢弹落地时爆炸,致使西班牙帕利马雷斯490英亩(约合2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放射性钚污染。
1968年1月21日 美国一架B-52轰炸机起火,弃机残骸撞击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所携带的核武器破裂致使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扩散。
1970年12月18日 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发生爆炸,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
1979年3月28日 美国三英里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5级)。
1985年8月10日 苏联E-2级K-431核潜艇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补充燃料过程中发生爆炸,放射性气云进入空中,10人丧生49人遭受放射性损伤。
1986年4月26日 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漏(7级)。
30人当场死亡,6万平方公里核污染,受害者总计达900万人,估计27万人因此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1987年9月13日 巴西的戈亚尼亚垃圾场工人撬开废弃放疗机拆出高放射性的氯化铯,造成超过240人受到核辐射。
1993年4月6日 西伯利亚托木斯克硝酸清洗容器时发生爆炸,致使托木斯克-7的回收处理设施释放出一个放射性气体云。
1999年9月30日 日本东京东北部东海村铀回收处理设施发生核事故。
2011年3月11日 日本福岛9级地震级海啸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致使核泄漏(6级),800公里以内25.2万平方公里海域受到核污染。
*****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煤矿矿难及我国重特大矿难*****1866年12月12日 英国南约克郡橡树(Oaks)煤矿可燃气体爆炸,导致380人死亡。
1878年9月11日 英国威尔士亲王煤矿爆炸,259人死亡。
1894年6月25日 英国阿尔比恩煤矿瓦斯爆炸,290人死亡。
1906年3月10日 法国北部CatastrophedeCourrières矿难,造成1099人死亡。
1907年12月6日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莫蒙加矿难,造成死亡362人,可能超过500人。
1913年10月14日 英国威尔士Senghenydd煤矿瓦斯煤粉爆炸,导致439人死亡。
1914年12月15日 日本九州方城的三菱Hojyo煤矿发生瓦斯爆炸,687人死亡。
1934年9月22日 英国威尔士北部雷克塞姆的格雷斯福德矿难,266人死亡。
1942年4月26日 中国伪满洲国辽宁本溪湖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1549人死亡,其中31名为日本人。
1950年2月27日 中国义马矿务局义洛煤矿老李沟井瓦斯爆炸,174人死亡。
1954年12月6日 中国包头矿务局大发煤矿瓦斯爆炸,104人死亡。
1960年1月21日 南非 科布鲁克(Coalbrook)北部煤矿塌方,造成435人死亡。
1960年5月6日 中国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甲烷爆炸,造成682人死亡。
1960年5月14日 中国四川省江津专区同华煤矿煤与瓦斯突出,125人死亡。
1960年11月28日 中国河南平顶山矿务局龙山庙煤矿瓦斯爆炸,187人死亡。
1960年12月15日中国中粱山煤矿南井瓦斯爆炸,124人死亡。
1961年3月16日 中国抚顺矿务局胜利煤矿外因火灾,110人死亡。
1963年11月9日 日本大牟田三井(Mitsui)旗下三池(Miike)煤矿瓦斯爆炸,导致458人死亡。
1965年5月28日 印度丹巴镇(Dhanbad)附近的格里德利(Ghori Dhori)煤矿发生爆炸,造成375人死亡。
1968年10月24日 中国新汶矿务局华丰煤矿煤尘爆炸,108人死亡。
1969年4月4日 中国新汶矿务局潘西煤矿煤尘爆炸,115人死亡。
1972年6月6日 非洲津巴布韦罗德西亚西北部的Wankie煤矿甲烷爆炸,造成427人死亡。
1975年5月11日 中国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瓦斯煤尘爆炸,101人死亡。
1977年2月24日 中国丰城矿务局坪湖煤矿瓦斯爆炸,114人死亡。
1981年12月24日 中国河南平顶山矿务局五矿瓦斯爆炸,133人死亡。
1991年4月21日 中国山西省洪洞县三交河煤矿瓦斯煤尘爆炸,147人死亡。
1996年11月27日 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东村煤矿瓦斯煤尘爆炸,110人死亡。
2000年9月27日 中国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瓦斯煤尘爆炸,162人死亡。
2002年6月20日 中国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煤矿瓦斯爆炸 115人死亡。
2004年10月20日 中国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大平煤矿瓦斯爆炸 148人死亡。
2004年11月28日 中国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瓦斯爆炸,168人死亡。
2004年12月2日 中国陕西铜川煤矿瓦斯爆炸,166人死亡。
2005年2月14日 中国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瓦斯爆炸,造成214人死亡。
2005年8月7日 中国广东兴宁市黄槐镇大兴煤矿透水,123人死亡。
2005年11月27日 中国黑龙江龙煤集团七台河东风煤矿煤尘爆炸,171人死亡。
2005年12月7日 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刘官屯煤矿瓦斯爆炸,108人死亡。
2007年7月17日 中国新汶矿业集团华源煤矿地面溃水淹井,172人死亡。
2007年8月17日 中国山东新汶暴雨引发洪水两家煤矿被淹, 181人死亡。
2007年12月6日 中国山西洪洞发生煤尘爆炸事故,105人死亡。
2008年9月8日 中国山西襄汾煤矿尾矿库垮坝,导致276人死亡。
2009年11月21日 中国黑龙江省龙煤控股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08人死亡。
2010年3月31日 中国河南伊川矿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共致108人死亡。
2014年5月13日 土耳其西部索玛镇(Soma)煤矿爆炸,造成至少274人死亡。
片子刚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就已经满怀期待了,作为一个海洋工程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这部片子作为上平台前安全教育片一点也不为过。
推荐所有在这个领域工作或者学习的人都去看看。
电影里都表现的如此震撼,何况当时亲临现场幸存下来的人。
那些真正在平台上工作过的人,怕是要热泪盈眶了吧,虽然大众对三桶油都没什么好印象,但是那些海洋石油工人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工作的。
影片效果就不多说了,跟两个同事一起去看的,回来的路上,旁边沉默了半天的同事来了一句:尼玛我现在还没缓过来。
我说怎么,想改行了?
后来知道某公司居然给每个员工发了两张电影票,难道打算让他们跟另一半一起去看?
不是真爱就别领着去了,还是跟好基友一起去吧。。。
影片中很多形容都非常真实,地狱油井,深海怪兽,人类在这样的自然之力下,更显的十分渺小了。
根据后来的采访,小马哥的真实原型确实是从10层楼的高度跳下来的。
当在水中时,威廉姆斯述说他努力远离周围燃烧的石油。
“我感觉如此恐怖的大面积燃烧在我周围环绕,我在想‘我被烧着了吗’?你懂的,我真的不知道。
我能够告诉你的就是我当时就浮在油面上,所以我游啊游。
我努力蹬腿游泳前行,我竭尽全力蹬腿游泳前行,直到我感觉不到疼痛。
我什么也没听到。
我在想‘我肯定被烧残了’因为什么感觉都没有了。
我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我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我一定已经死了。
”和电影中描绘的一样,威廉姆斯在爆炸中严重受伤,最终被吊到一艘船上,这艘船同样吊走了吉娜·罗德里格斯。
逃离燃烧的钻井平台后,幸存者聚集在Bankston的甲板上念主祷文,但这发生在事故第二天的早上,而不是灾难发生当天的夜晚。
一位名为帕特里克·摩根助理钻员首先开口念到,“我们的父亲,”他起的头。
其他人都和他一起念起主祷文,怀着对逝者的无限尊重。
真实事件改编,并且还是蛮忠于真实,从这点来讲,这部电影就已是达到合格的标准了。
整部电影在视觉效果展示上很有真实紧迫感,反正会让人跟着整个时间线的推动紧张起来,而前期对人物的美好家庭生活的铺垫也为后面各角色的灾难遭遇做好渲染,毕竟越是美好,观众就越是能代入紧张起来。
对于这种人为灾难还是应该要引起我们反思吧,一味追求金钱利益而置大众生命安全不顾,是一种可怕的侥幸心态,事实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是灾难性、毁灭性而不可挽回的!
没有了解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后续,但我相信除了十余人的宝贵生命外,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附近的相应人、物、环境却都得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来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后果。。。
男主英雄主义光环爆棚,片中的很多相关平台工作人员都在灾难发生后恪尽职守,坚守岗位,令人肃然起敬。
电影末尾当负责人一个个的点起那些无人再应答的名字时,既难过又心酸。
还有最后男主在酒店的倒地和家人相拥痛哭,也让人深感触动,作为一部半记录式的电影,至少能让我们了解当时这个事件的一些情况,同时也有警醒作用,还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故事讲述的是一队石油工人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人为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意志。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由于人性的缺失,利益的驱动,深水地平线油井在一次破纪录深度的钻井作业时,意外发生了井压不稳,压冲导致紧急安全系统失灵,随即引发连环爆炸,深海油井瞬间化身人间地狱。
由于火势太大,救援无法及时进行,126名钻井工人不得不困顿其中......作为一部视觉大片,影片对深海油井的惊天灾难,复制的非常精准。
据说,为了真实再现、还原当时的冲天大祸,弥漫硝烟,剧组按1:1的比例,搭建了深海钻井平台。
也因此,影片制作成本高达上亿美元。
影片后半部分的饕餮级视觉盛宴,将火灾的凶、狠、惨、猛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观众就好像置身火海一样,随着片中人物角色的希望而希望,绝望而绝望。
除了珍馐美馔般的视觉饕餮,影片还恰到好处的呈现出了人性的美好,亲情的可贵。
比如,马科沃尔伯格饰演的男主角,与妻子孩子的浓浓亲情。
对温情的刻画和打造,让影片整体偏暗的色调,以及人性缺失所导致的大灾难所拥有的不寒而栗,都有了些许温暖的味道。
无论演什么角色、马克都是这一脸苦大仇深的表情。
中间发现问题可能大了控制室那个临时主管不是知道还有抛弃管道这个紧急处理办法,咋一出事反而不去按光顾着救人了,按我的理解就是这方法一用整条管道被抛弃,前期投入完全报废,所有压力被直接释放进大海,但至少能保住平台。另一个控制室看着井喷起火自己都要性命不保了居然还不敢抛弃管道,咋想的。场面很火爆,故事很沉重,但电影拍的感觉太单薄
要了解钻井工作的呀,后面还是蛮厉害的
这个电影最先让我想到的,是阿伦索金的《新闻编辑室》第一集里,Jim Harper跟着Mac初到办公室,是他第一个注意到这条不起眼的黄色新闻预警,还有片头Will教学生做人啊,那番关于“美国不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真是想想都有点小激动。这蛋扯得有点远了,彼得·博格还是非常棒的。
死了11个人,
前半段花了很多精力解释海上钻探技术以及事故发生原因,走马观花般介绍角色出场,并在钻井技术层面上提出并推升一个跟角色没有本质联系的冲突,然后这些单薄又典型的面具化的角色还需要在后两幕一波又一波爆炸中求生,若不是陈旧典型人类情景机械式地不断刺激观众情感,恐怕没人会在乎电影中发生了什么
大洋钻井,火魔肆虐,危险极端。看见原本好端端的深水地平线被熊熊火球吞噬几近眼泪夺眶而出。论重大事故后的身心创伤,人员安抚,责任认定及追究,事后引起的反思和改进。一部献给失去生命的11名工作人员和警醒世人重现真实的电影。Dylan O’Brien的扮相出奇地帅气!Gina Rodriguez长得太像我某位朋友了。
第一这不是深海,破译名把我骗进来。。第二虽然是灾难片、大制作也很难掩盖电影的平庸。接连不断的场面戏+稍微控制下高潮低谷的剧情节奏也可以很有意思,前一个小时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铺垫”专业术语,看得人昏昏欲睡。第三如果要着眼真实事件,应当着力展现悲剧发生的根源,但电影没能很好做到。以及我还以为能有个正常女角色结果最后又回归崩溃stereotype实属没必要。over。
不觉得好看
真实事件改编,故事谈不上跌宕但很揪心,前期铺垫相对冗长,但最紧张的是测试负压+井喷前夕那段,叙事张力强大,后半部场面戏绝对赞,通篇重工业质感是我喜欢的地方。彼得·博格把这个很平常的人祸事件拍得很带感。PS,如果不懂油井术语不清楚灾难如何发生,开场可乐喷发那段一定不要错过。
北美好评明显水分太多,剧情单薄,人物刻画几乎没有,一般
镜头刚开始晃得厉害,不知道是拍摄角度问题还是什么,剧情进展很快几个特定角色站在各自立场说话,这种高压高危工作决策是共同体,几亿原油流向大海是人类对自然母亲的的又一次荼毒,其实平台上关管道那里个人也觉得问题很大,这种对策应该成为保命手册才是。
小场景灾难片,最近几年钻井平台灾难片撞车严重。
被片名骗了,明明是海上浩劫,还以为是深海克苏鲁浩劫呢,铺垫过长且无聊,适合抖音的“一分钟带你看”系列。
看完一个人都没认出。
冷静的传记片,可惜有点太平淡了
76/100 有人嘲笑狮门1亿美元预算打水漂,人家花这么多钱就是为了拍一部严谨的写实的电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过错,11个事故中遇难的人在片尾给了专门的时间悼念,我就问天津大爆炸什么时候也拍一个出来,有这一半的水平我就算你满分。
近十年来为数不多的干练直叙的灾难片,只有利益驱使没有脑瘫作怪,一气呵成
最让我震撼的是真实事件中仅仅只有11丧生,另外特效加1分。
难得一部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灾难片,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第一视角的纪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