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壮壮翻拍的《小城之春》2002年版怎么看都比1948年的老版要强要好,田导更擅于用镜头语言讲故事且知道如何讲好故事。
第一,2002年版的摄影、用光讲究、漂亮多了,白天是青灰、灰绿的冷色调,夜晚均是大面积的黑色,仅用桔色的光打亮、凸显人物。
1948年老版太太窝在小破房子的一角刺绣,2002年版改至倚窗剌绣,有时侧光有时背光,那种秀美的孤寂,拍得如画儿一般;第二,场景布置、选择更为恰当。
2002年版镜头下可见高大斑驳的院墙、可见天井梅枝、古亭甬道、回廊翘檐、中式家具、古董瓷器……在昏暗、陈腐、颓败的气息中仍可瞥见昔日深宅大院、书礼之家曾经的阔大与考究,可1948老版只看到残垣废墟,逼仄小屋,并无丝毫往昔书香大户之气,所以,其电影镜头语言与主人公的旁白是不符的;第三,出镜演员造型更到位,如新版礼言改蓄了小胡须,更像旧式破落大户人家的少爷:其太太玉纹1948年版里脸大身粗,粗糙土气,缺乏女人之阴柔,2002年版里则绢秀静雅,举手投足间方有了曾经好人家的少妇韵味,尤其那几袭不一样的旗袍,更增添了玉纹的窈窕妩媚,这也是老版无以比拟的:小妹戴秀也是,1948年版的演员傻乎乎胖嘟嘟的,瞅着何止16岁呀,扮相老气,2002年版才真正与故事相符,是个淘气可爱单纯的女学生!
第四,废除了1948年原版那别扭的旁白,原版安排女主玉纹旁白,来叙述故事、心情,真挺怪异的,2002年新版则全改为镜头语言了。
第五,2002年翻拍版在故事的总体架构上是忠实原版的,但在剧中人物的一些语言、动作、布景、情节等小细节上则进行了调整、完善,使之更合情理更符合故事的推展,而不是像原版那样唐突、生硬;第六,2002年版的配乐棒多了,更好地烘托渲染了气氛和情绪。
总之,我毫不犹豫地给予田壮壮2002年《小城之春》版4星,原版摄于1948年,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作品了,但今日观看起来,不免觉得稚嫩青涩,我无意于贬低老版《小城》,但对不少蜂拥而至鼓掌高评原版而低估针砭2002年翻拍版的,讲真的,我不敢苟同也不大能够理解。
2002年重拍《小城之春》时,田壮壮刚解禁不久,基本采用copy的路径,可能风险低吧。
美学上没有任何跨越,意味着些许倒退。
要演绎民国时期上海的富家知识分子没落做派,确实太为难年轻的演员了,能感到他们的效仿,拘谨和煎熬。
2002版的摄影指导是大名鼎鼎的台湾人李屏宾,当时正值近50岁创作巅峰期。
相比之下,1948年,30岁的广东人李生伟做《小城之春》的摄影指导就显得人微言轻多了,他之前只是摄影助理身份。
可见费穆先生不拘一格。
两个版本在镜头运用上有不少共同点,比如以跟踪人物为主的移动长镜和固定长镜。
缓慢移动前景模糊掩映的长镜转为固定长镜是李屏宾的本片标志性镜头,经常用于交代环境和人物关系和人物最终状态,2002版的宅院规模似乎要大不少,移动长镜替代了1948版的叠化转场。
戴礼言在废墟中独坐或春色掩映中彷徨,登场均没有露脸,全景。
两版镜头异曲同工:他处于厌世半隐居状态
1948年,戴秀的开窗亮相,焕发无比生命力,与其兄反差巨大,镜头魅力显现。
2002年,戴秀没有标志性登场,人物相对弱化。
借用此长窗廊是其嫂周玉纹标志性场景之一1948,借管家老黄之手,兰花被端进了章志忱暂住的书房,周玉纹自有深意,因为兰花代表了女主人的节操和爱情。
所以,费穆先生给了这盆兰花一个清雅的特写。
2002,故事完全重演,但是更加茁壮硕大的兰花已不再替女主人向志忱吐露心意。
虽然有兰花的镜头不少,而且不止一盆。
待续,,,,,,
早起,把昨晚没看完的《小城之春》看完。
昨天睡前打坐了一小会儿。
其实这个片子不算太闷,至少不憋人。
情绪在很多细节里都有流露,基调还是健康向上的。
疑问在礼言其实是个挺热爱生活的人按他的同学志忱说是学校最早能够做倒十字的人,为什么婚后身体越来越弱脾气也越来越差。
后来想,也许早该明白,来拜访他的老同学志忱当然是跟他太太玉纹是相识的,玉纹自然还是对志忱念念不忘却因为遵循了旧式的婚姻制度嫁给了礼言。
跟一个人过日子,心里却想着另一个人。
难免心里会有股哀怨气。
这股怨气无疑是对爱她的人的最大伤害。
礼言是极爱玉纹的,玉纹跟他分居,他觉得是自己的脾气不好分居对两人都好。
最后志忱要离开,觉察了其中的情感暗涌的礼言决定服安眠药解脱三个人的痛苦。
当他被志忱救醒后,玉纹说你怎么这么傻,他只说,我睡醒了。
玉纹擦掉刚才趴在礼言怀里哭落的泪。
然后,该走的还是要走。
志忱离开小城回上海。
春天刚刚到,但是又要走了。
小城的生活照旧,也许玉纹会对礼言多一点温情。
也许礼言能从自己生出生活的力量。
也许小妹在他们身边能使这个三口之家更融洽。
但我还是隐隐的担心。
这个片子开头让我觉得有点像纪德的《背德者》的感觉,主人公米歇尔也是殷实之家的长子,患了肺病脾气变得古怪,而米歇尔毕竟是幸运的,在妻子全心全意的照顾之下痊愈并恢复了健康。
另外,玉纹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毕竟只是玉石上的装饰,人或许美,但是似乎并没有内里。
拍续集是危险的,倘若有经典在前,大部分想赶英超美,不小心就成了自取其辱.续集尚且这样危险,更何况重拍经典.田壮壮拉上李少红,协同阿城叶锦添,拉开架势的时候,打着向前辈和经典致敬的招牌,姿态是低到尘埃里去了,白花花的银子,难道只成就了他们谦恭的一鞠 ? 跟着经典唱戏,一个办法是老老实实拍戏,本本分分做人,按照前因后果,依次排开,添加些今天才有的红花绿叶,特技武打,也算是与时俱进;另外一个办法是,想来干不过经典,做不了皇帝,索性把反骨边上的头发剃掉,另起炉灶,冒天下之大不讳,甩开膀子干上一票再说.壮壮从前的风格是怎么样的,我不清楚,但是看看班底,我们就该明白,写诗的薛涛遇见了写词的李清照,风味梢有差池,那眼风流转的末梢倒是一样的. 片名出来,字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本来是行草之间,却又是渐渐从那一片条幅上显出来,安静温柔,进的了平淡温和的生活.叶锦添的服装自然是不会错的,玉纹出现在50年前她曾经流连的城墙上,脸色是温润的玉色的,旗袍是风也揉不进去的和体妥帖,藐藐的眼神正和腿角飘飞的一抹旗袍,天光照处,这一幅<春望图>往日里枪炮风沙剥落,只见的小家碧玉,落寞春愁.她的身段样貌,恰好在这样的院子里绣一副戏水鸳鸯,反倒是费穆版的玉纹身段温润,面貌峥嵘,仿佛无限春光都憋不住了,有崩溃的危险,出墙的热望. 戴家的院子即便经过战乱,看起来规模依然宏大,一墙之隔到处是断壁残垣,戴礼言着实感慨:幸好这一些房子还没有被轰炸掉.即便从故乡走散到重庆,又从重庆走回到故乡,对于一个从不曾穷途末路的贵族子弟,病可以照旧生,脾气可以照旧发,家人依然在近前使唤,院子里的红花绿叶里,读一部离乱里花前月下的<花间词>,正是当令应景.他不如费穆版中的戴礼言瘦,而且高,他温和敦厚,虽然被费穆版的他施了定身法,但是在院子里繁华落尽的惆怅寥落,总觉得他宽厚的身板顶得住,那差点要了他的命的药并不是他吃的.这一夜,玉纹和志忱都曾经来过他的房间,玉纹还曾经在无意中说:除非他(戴礼言)死,如果不是玉纹陷害,也不是章志忱色乱心性,这药又是谁放在他的嘴里呢. 壮壮找来的章志忱,猛一看简直就是黎明,有黎明一样的身高,一样的轮廓,甚至一样的优柔寡断,单少了些被娇惯的富家乖宝宝气而已.他从火车上下来,叶锦添私好的麻布软面料西服套装正衬托他玉树临风,可是火车轰隆而去,仿佛他也要被裹胁了去,站不稳似的.他带着治病救人的药箱来,又带着它孤零零的走,送他是戴秀,不是玉纹,我疑心,这样的章志忱只有戴秀那样的小女生才会真的有心想送.玉纹,一个滴溜溜熟透了又被悬挂起来,红樱桃一样的少妇,想来费穆版干练忠厚成熟而又健硕的章志忱,才值得她芳心大乱,痴心纠缠. 就是那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戴秀,热情也有,长相清秀,对白也说的不温不火,没错,是个漂亮姑娘.只可惜从前那个有男孩气的戴秀配着她嫂子的独白,就是那样朝气蓬勃热辣辣的站在那里,大声的说,大声的笑,介乎儿童和成年的少女气质如阳光一样大大方方洒进潮湿的庭院,打破这沉闷窒息的空气.我是喜欢壮壮找来的戴秀的,可是,这戏中的其余四个,恐怕更喜欢费穆找来的不漂亮的戴秀. 这样说起来,对壮壮一干人苦心经营不太公平.他们将玉纹的独白舍掉是好的(我一直以为独白是最偷懒的编剧和导演的选择,虽然费穆版的独白并不很坏),他们把院子里的花草上了色是好的,他们增加了一条手帕,又唱了一首外文歌,虽说是借曲传情,听不懂的调子正和这含混暧昧的情绪融洽.摄影尤其出色,剪接也几乎做到起落无痕,现放着便宜的群众演员宏大的影视城不用,仍只叫这五个人在城墙里打转,看不见飞鸟,人烟断绝,也是难得的定力. 费穆版中玉纹几次到志忱房中的角力,仿佛探戈,错落而热辣,两个人一进房门就像各喝了半斤白干,有恍惚的情欲在其间荡漾汹涌.壮壮也安排他们在房中谈情说爱,只可惜他的玉纹和志忱,肉体上总缺乏旧版中的诱惑,感情上说的又是明明白白,仿佛费穆犹在梦中,壮壮春梦已醒. 梦醒后的壮壮,找不到粟离之悲,连春情缱绻都不够迷离恍惚. 原本,费穆叫这五个人如鬼魂漫游,痴人说梦,团团围困在小城中,一个个看起来甜言蜜语,温良恭让,暗地里剑拔弩张,刀光剑影.壮壮眼中的玉纹,心潮纵然澎湃,仍撑不破重重叠叠的春幕,章志忱抱玉纹都显得勉强,戴礼言扔药包仍的缩手缩脚,戴秀学起嫂子,没有费穆版戴秀的天真热烈,春潮动处,仍是书香门第. 费穆的<小城之春>里,家国之恨只是背景一样茫茫的如同大气,本心其实就是自家园地里春梦一场,他的好就在于梦中的热烈,紧张,局促,恍惚,几乎电影外的观众如大梦初醒的怅茫.壮壮这一次拍<小城之春>,仿佛醒来后躺在床上回想50年前的旧梦,故事都还记得,可是那声音,气味,颜色,进退腾挪,桌椅布局,却是又些记不清楚了.摊开本子,打开镜头,大意如此,更有几笔添减,繁华落尽,寥落梦不成矣!
说正经的 | 中国都市电影为何总爱拍男人出轨?
原创 2016-05-09 雷晓宇 雷晓宇频道点击上方“雷晓宇频道”可订阅关注,「商业里最文艺,文艺里最商业。
每周一、四更新。
」文/雷晓宇 五一在家没事儿,抱着电脑狂看中国电影。
别说,倒也被我看出一点点门道。
我发现,基本上,国产电影对于表现当下城市生活这件事,不太有招。
一旦不拍古装大片,就有点不知道该拍什么。
可我觉得,作为一名严肃点儿的电影观众,我希望从电影里看到咱们正在怎么样生活,这不该算是无理要求吧。
事实却乏善可陈。
要么就是俊男美女穿得漂漂亮亮的谈恋爱——除了人更好看、布景更精致,台词更娇嗔,你从电影里看不出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都发生什么变化了。
要么就拍凶杀案。
对,凶杀案。
我觉得,多少还有点寄托和抱负的中国导演,他们商量好了似的找了这么一条路子,既能有一个抓人的悬念,又能够借破案来反映城市风貌、人情世故和社会问题。
《浮城谜事》宣传画册娄烨的《浮城谜事》拍武汉,那是个乱哄哄的地方,有夜市,有山,有骗子;王小帅的《日照重庆》,还有新近的《火锅英雄》,拍重庆,那里有江水、缆车、台球摊子和无所事事的人民;宁瀛的《无穷动》拍北京,那是一个四合院里的北京,能伤感到极致,又能满嘴跑火车;刁一男的《白日焰火》拍哈尔滨,那是一个坚硬神秘的城市,说一句话落地上就能溅起冰渣来——杀人也是。
以前我们总说“文以载道”,要用文艺作品来反映社会问题。
那反映什么社会问题呢?
我惊讶地发现,有八成导演选择了“男人出轨”。
曾经有一个下午,我连看三部国产电影,讲的竟然都是男人出轨之后女人怎么办的故事。
你猜怎么着——一个女人把小三砸死了(《浮城谜事》)。
另一个女人把小三勒死了(《二次曝光》)。
还有一个女人则做了一系列精密部署,展开了抓捕小三的行动(《无穷动》)。
《无穷动》剧照汗。
看了这些电影,你几乎就会认为,大国崛起,日新月异,若说有何发展困境,则全在男人管不住的裤裆里——也对,原罪嘛。
时代在变化,人的欲望和性自由也被重新解读。
去年十一,我在大理听了周云蓬一场小小的民谣演唱会。
他没唱自己的歌,倒是花了100分钟,把1920年代至今的代表性中国民谣唱了个遍,基本上每十年一首。
歌词真是别致的时代文本。
这些民谣基本都是情歌,而你会发现,每一代人体会和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周云蓬 1930年代,东北沦陷,国破山河在,爱情是周璇在《天涯歌女》里唱的“家山呀北望,泪呀泪沾襟”。
1960年代,全国山河一片红,爱情是《冰山上的来客》里的主题歌。
这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极美,极缠绵,但是它唱道:“花儿为什么这样鲜,鲜得使人不忍离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这爱情里有杀机。
1980年代,中国有了个罗大佑。
他唱:“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你的权利。
”至今也没人晓得,这歌是不是唱给张艾嘉的,但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这句歌词在1980年代的语境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焕发了振聋发聩的启蒙力量——它竟然质疑永恒的爱情!
这就意味着,已经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够被怀疑的,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自由和个体意识更重要。
不过,汉语是世界上最暧昧的语言。
当年一句“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没有人有占有你的权利”,在欲望被压抑的时代,是自我的觉醒,恐怕换了在欲望泛滥的2016年唱,搞不好会被唾弃为不想负责的渣男的自辩也不一定呢。
毕竟,嗯,这个时代的爱情主题歌是《爱情买卖》嘛。
罗大佑这就是经典的价值。
它并没有变,但是时代变了,于是它又会有新的解读可能性,永不过时。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外星人某日不幸来到2016年的地球,他要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呢?
是看搞笑电影呢,看真人秀呢,听选秀演唱会呢,还是看我这样不断制造出的公号碎片文章呢(哎我怎么连自己也骂上了)。
外星人可能会说,哇,2016年的地球上有个地方叫中国,那儿的人都好忙好肤浅喔,有点抑郁,还有点精神分裂,真是好棒的研究样本呀。
所谓经典,不是还原,不是要成为时代汹涌洪流的一部分,而是要和当下的时代保持距离,求得某种有逻辑的观察、审视和想象。
可我还是最爱电影,我本来就是学电影的。
现在已经没有经典电影了(除了《一代宗师》),所以我有了一个可以理解的坏习惯,就是时不常地重看老电影。
十几年过去了,我发现当年我还是无知萝莉的时候看不明白的地方,如今全都豁然开朗。
年岁增长是件好事,因为时间会给你吃解药,以便从旧事物里享受到新乐趣。
《 一代宗师》剧照我第一个重新认识的电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小时候看,只能感叹音乐和光线之美妙,并且莫名希望自己年纪变大,像米兰一样饱满。
在这部电影里,年轻的女性是毛躁的、不稳定的,缺乏魅力,而年纪稍长的女人则风情万种。
我从米兰那里学会了吹刘海的动作。
前几年重看《阳光灿烂的日子》,看到电影结尾一幕。
马小军站在高高的跳台上,就跟站在烟囱上一样,逞能地往下跳。
他使劲往岸边朋友们身边游,可朋友们都踢他、摁他,巴不得他回到水里。
这个《发条橙子》式的段落非常准确,让我回味了好久:青春是危险的、不稳定的。
他们既逞能,又脆弱,而且对于成人世界既向往,又有恐惧的想象。
当时和一个朋友讨论。
她是一家科技媒体的创始人,大约见过很多90后的创业者。
她持进社会进化论的观点,认为我多虑了。
“这是姜文1960年代的青春,可90后的青春已经不这样怂了吧?
”《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经典,它也在经历被新时代重新解读。
可我认真想了一遍,觉得还是不能够同意她的观点。
世易时移,但青春的本质没有变过。
青春就是毛茸茸的,乱糟糟的,让人羡慕又招人烦。
能拍出本质,才是大师。
后来《让子弹飞》虽好,但不是本质。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另外一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电影是《小城之春》。
2000年,田壮壮翻拍费穆的经典,当时我怎么也不能够理解,他干嘛要翻拍?
长得一模一样的东西,已经有了一个,为什么非要有第二个?
一个导演不是应该要表达自己的东西吗?
那时候我20出头,正是叛逆的年纪,不免要腹诽田导没个性。
如今再看《小城之春》,制作之认真精美先不去说它,这是一部用心良苦的知识分子电影。
田壮壮因为1992年的《蓝风筝》,因言获罪,一禁8年。
一旦有机会重新出山,自然要斟酌拍什么。
他没办法再拍《蓝风筝》那样激烈直白、直指现实的东西,也不愿意拍应运而生的《英雄》一般的大片,那他要拍什么?
重拍《小城之春》,选择以前人的胸襟,抒发自己的心意,也算得上是夹缝中的两全其美,不得已而为之吧。
1947年,费穆原作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抗日胜利的集体狂欢之中表达冷冷的忧思。
大半个世纪之后,田壮壮在千禧年的物质狂欢中重讲当年的老故事,真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我一直记得,当时田导来我们学校搞讲座,很疲惫的样子,话少,但是他说了一句:“人们总以为一个关键时刻的到来会改变一切,从今往后一切都会好,像千禧年——但是不会的。
”《小城之春》海报后来的历史证明,费穆的“冷”是清醒,而非愤世嫉俗。
不知道田壮壮的“冷“会如何被记住,但我想他也不太在乎了。
我看他在《收获》上和彭晓莲对话,说,不想再拍电影了,宁可回到学校教书,因为不懂得怎样和这个喧哗势利的时代打交道。
他还说,有一次看到陈凯歌为了宣传自己的电影,竟然上了综艺节目。
他和彭晓莲感叹说,当年我们班,凯歌是最心高气傲的人啊,他怎么受得了这个!
田壮壮是受不了,但好在他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算被边缘化也无所谓。
所以,虽然有失落,但他还能自在活着,像徐皓峰小说里上了山的老道。
想来想去,最有趣的角色其实是站在半山腰上的人,看山下的人心灰意冷上山,又看上了山的不甘寂寞下山,熙熙攘攘,来来去去,又是好一个滚滚红尘。
我这个人,六根未净,狼性不足,有点虚荣,可又怕麻烦,就老希望自己是站在半山腰的人。
一转眼,第三个本命年都过完了,下半辈子的目标,也不过是做个自在人罢了。
所以还要继续修。
嗯。
最后,想安利一下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据说5月6日上线。
好奇一个老人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刻,在想什么,要说什么。
这是他的《永恒与一日》。
阴阳相隔,窥探人心,上一次有这种深沉微妙的感受还是看小津。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合作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秦怡 |姚晨 |狄龙 |解密顺丰 |大地产小中介 | 王中军 | 李静 |俞渝李国庆 |汤唯 |周迅 |徐静蕾 |李宗伟 |90后的生存焦虑 |李娜 |李健 |陈欧 |阎连科 |《聂隐娘》|蓝领创业失败史 |富人的恐惧 |董明珠 |阿加莎 |赌王 |资中筠 |邓文迪 |张艾嘉 |冯仑 |被阅兵改变的25人 |聂隐娘与昆德拉 |侯孝贤 |
田壮壮对费穆的致敬之作,显然情节主线是一样的,只是在个别的细节方面的处理有一些不同。
整体来说,给我的观感是田版更为外露,费版更为内敛。
具体区别:一、旁白费穆版:主要以周玉纹旁白串联整个故事脉络,充当解说词之用,像是女主人公在亲自诉说自己的故事。
田壮壮版:舍弃使用周玉纹旁白这一形式,主要依靠演员动作和台词推进情节。
二、情节设置1)唱歌费:志成来后,小妹便表演了唱歌的才艺。
四人一起吃饭,志成喝醉去玉纹房里找她并没唱歌。
田:只保留了四人一起去踏青时,划船的时候小妹唱歌这部分。
增加了志成喝醉时站在门边唱歌。
2)跳舞费穆版:小妹跳舞这一情节是在城墙上和志成一起游玩时的爱好展示。
田版:志成去了小妹学校教小妹和她的同学们跳交际舞。
3)包扎费:玉纹被玻璃划伤手,志成帮她包扎。
田:玉纹被划伤,志成没帮其包扎,丈夫礼言发现了之后帮忙包扎的。
4)换药费:志成偷偷将药拿走,把礼言的安眠药换成了维C。
田:没有换药。
《小城之春》拍摄于1948年。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历史时间节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百废待兴之际《小城之春》上映了。
或许是抗战时期人们看乏了战争题材的电影罢。
电影《小城之春》确实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了当下时代的风貌。
而后田壮壮导演翻拍了费版的《小城之春》其改编之处接下来细细评论。
电影《小城之春》讲述的是一个四角恋的故事。
在小城里,女主(周玉纹)困守小城,嫁人无子,与丈夫貌合神离,有分无情。
一日接一日的消磨时光似乎是要将女主困死在小城。
没有希望的生活,没有情感的日子。
而男主(戴礼言)整日躲在破旧小花园里,怀念往昔的繁华,带有一点对妻子的愧疚,但我认为他更多的是在自怜。
而后女主(周玉纹)昔日情人的归来(章志忱)的归来让二者的情感与郁结彻底释放。
首先先谈谈费版,在镜头调度与处理上,可以看出来电影镜头的使用以及人物的调度左翼电影时期的电影镜头使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开头处:戴礼言进入院子是人物先入画,再出画,再入画。
而镜头则是笔直的通过破旧的院墙进入。
在镜头的选择上,符号化,象征性的镜头运用的比较多。
例如:戴礼言的破旧的院墙象征着他残破的精神世界,城墙之外虽未出现,但是象征着美好和希望。
电影里频频出现的兰花象征着几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
田版去掉了很多象征化的镜头。
从构图上,框架式的构图比较富有古典的韵味,环境的传统与章志忱的时髦的穿衣打扮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周玉纹以及戴礼言一人着旗袍,一人着长衫,小妹着学生装似乎也暗示着最后的剧情走向与归属。
而田版的构图更加自然,生活化的同时也丧失了古典的情调。
费版的小城之春与田版的小城之春区别最大之处也就在于对于周玉纹旁白部分的处理。
费版大量使用了周玉纹的旁白,周玉纹作为本次风波核心,以她为中心,大量展示她的内心活动有助于导演更准确的表达。
而田版则使用的是镜头画面来展现,视角更加客观,表达更加柔和。
去掉独白的小城明显缺少了女主内心独白赋予他的郁结的滤镜。
但是在情节上更加客观与生活化。
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费版的处理,由周玉纹起的那种郁结似乎有种别样的魅力赋予在此电影上。
在人物关系的表达上,费版的周玉纹对于章志忱的到来带着一些身不由己的主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热烈。
那种压抑已久的情感爆发后的不能自控的情绪与神态表现得非常的彻底。
对于戴礼言的存在有点像《菊豆》里的那样,情绪过于集中在章身上,对于戴有点忙不过来的视而不见。
而在新版中,周玉纹更像是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相敬如宾的人妻,另一个是谈恋爱的女孩。
最后谈谈戴礼言。
戴礼言在费版里虚弱无力,在玉纹那郁结埋怨无可奈何的独白里相得益彰。
而田版的戴礼言则有些过于中气十足,透露着僵硬与不自在。
特别是那让人无比尴尬的配音。
频频让我跳戏。
虚弱的像是刚割了声带。
最后总结一下,田壮壮导演对于《小城之春》的改编更像在原片上的扩大版,展现了更加细腻的镜头与更加完整的人物。
但经典不愧为之经典,费穆导演对于影片的掌控与细节处的拿捏确实精妙。
火候十足。
小城之春,很美的名字,残垣断壁,偶尔一抹春色,一抹红杏。
所以在看之前,直觉会是个好结局的电影。
以前的被百影片,对于我来说,仍然有吸引力。
但无奈于那刺耳的声音,模糊的画面,无奈于自己的急躁,总是没看完那个电影。
如果不是田壮壮拍的电影,我想我不会去看翻拍的电影。
之前还在说“他怎么会那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然而影片开头“谨以此片献给老一辈的电影工作者”,让我明白了这是中国电影百年。
看过田壮壮的《蓝风筝》,《茶马古道》,他对于电影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再由于他的母亲于蓝——一个认真的,可爱的老电影演员。
从他电影的朴实、安踏,是我喜欢的。
对于这个《小城之春》,一开始就注定有着宽容的态度,再由于那句“谨献”,影片开始。
画面有意的或者说是毛刺,有点话剧,和老电影一样的质感。
我脱口而出“这有意义吗?
”空旷的声音,腐朽死寂的老屋,老黄的干瘪的江南口音,无生命的自顾自的说着,孤单的敲门声,并不能一开始就打破这死寂,相反让它更加的死,让人觉得除了老黄,这房子不再有活物。
看着郁雯和礼言那么冷淡的态度,话语,让我觉得熟悉。
如若我生于那情境,我也会做出郁雯的选择,可以看的我格外压抑,似乎有某种共鸣,让我后怕。
高高的坝子,枯草、枯树平添了三、四个人,却仍然觉得是死的。
“那丝巾是我的。
”的确没有意义的话,说暗示什么都太过牵强了,然而这话的感觉就如同我刚才的发呆一样,无意义,但绝对舒服沉醉。
对于郁雯的倾诉、任性、放纵,我完全抱着宽容的态度,或者说是将自己幻化成剧中的她,我会做同样的选择。
守着干燥的小姑子,身体行将就木,心早已死的活死人,无生命罗嗦的老黄,空荡荡的房子。
然而有一次,却让我恼火了。
那是她说“随便”的时候,“你让我来我就来”“MD,这女人。
”对于女人的阴阳怪气,可以理解。
当礼言问她他怎么样的时,那支支吾吾,扭捏,更大的让人以为她在觉得礼言在为她提亲的羞涩,而不是自己不忠贞的恋情泄露。
这样的女人,你还能责怪她什么?
爱一个人后者说对于一段爱期许到如此忘情忘境,我不但不忍心责怪她,反而似乎看到了这就应该是16岁时她应该得到的提亲。
嫉妒小妹,让人忘记了她已身为人妇。
他和她,在城墙上,一路乡土气息,虽说多了远处隐约的高楼,让人美中不足。
郁雯向他说着他和小妹的事,那个男的是如此的让人讨厌,那表白,那拒绝,都是那么虚情假意。
我由此想到的结局是他应该会接受小妹。
或许基于我对于男人的偏见,男人没有信任而言,尤其是对于女人来说,对于感情。
得承认,对于女人,我比对男人有着更多的宽容,尤其是责任心这一方面。
小妹的生日,十六岁,本该属于她的,她也成功的使那个生日为她绽放,她成了最耀眼的人,那晚的旗袍成了整个影片中最合身的衣服,时光似乎倒转——虽说只是幻想。
那一晚的倾诉,多少有点滑稽。
那晚礼言的哭,让人不忍;那晚他的歌,让人觉得很深情;那晚的小妹,让人觉得很讨厌。
那一夜过后,我下意识的觉得,一切有了转机,于是在影片中,第一次见到了礼言的身边出现了阳光,或许是我第一次注意到。
当礼言来到郁雯的房间,坐在镜子前,看着她的胭脂,抚摸着那红色床罩,床帘,让人有种死人闯进了生命中来的感觉,报的感觉慢慢涌上来,果然……此时我开始认为,我对于“小城之春”的理解了。
虽说礼言懦弱,居然会为了她而让她不要走,我却不敢恨他。
还好结果很好。
再后来,他走了,给小城留下了活气,带来了春天。
郁雯没有去送他,这让我很欣慰,亲爱的,结束不一定要仪式。
电影有些夸张的布景,单调压抑的厉害。
演员的表演确实像在演话剧,然而和这样的情景、气氛,这样的表演,却让人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
似乎田壮壮的电影永远没有那么多采的色调,但总能不经意的给人一点活着的感觉。
在初冬的苍凉里去看田壮壮的《小城之春》,心里是没有多少期待的。
小城这两个字,听起来很熟悉,仿佛从小离开的故乡。
春是初春,有很好的阳光,红叶,草还没有发芽,树也没有长出绿叶,望出去是灰褐色的郊野和不知什么年代的城墙,薄暮清岚中隐约可见几块青绿的稻田。
春风很大,扬起挂在枯枝上的手绢,但是有一种潮湿的新鲜的气息笼罩着。
那座在断壁残垣中的旧园也很好,正装得下几颗在枯萎中又有点不甘心的生命。
好象说不出什么情节。
青年医生章志忱来看望阔别八年的老友礼言,却却发现礼言的妻子玉纹是他的旧日情人,两个人余情未尽。。。。。。
听起来象一场三角恋,但没那么喧嚣,不过是一条春雪融成的小河,无意中闯入了一潭死水,所有的激流旋涡都在暗处,水面上只有淡淡的几条波纹。
好电影就是这样,让人的心安静下来,喜欢一些什么,想起一些什么。
礼言刚出场的时候,觉得他那慢吞吞的文艺腔十分别扭,渐渐地,一股远远的苍凉味道弥漫开来,反倒觉得,他就该是那个样子,把身体禁锢在衰败的院落里,把心锁在一个更小的地方,怎么也走不出去,在不自觉中熄灭了光亮,变成一堆毫无温度的灰烬。
他眼睛里还有挣扎,但是绝望更有力量。
在黑暗凝固的空间里,我觉得自己像他,曾经走不出来,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走了出来,我了解那种绝望,一棵树看着自己慢慢枯死。
而那个叫玉纹的女子是多么可爱。
她不漂亮,眼窝有一点凹陷,面相中有一股凄楚薄命的味道,总是冷冷的神情,眉梢眼角那一抹风情稍纵即逝,春天像一个小兔子在她身体里蹦呀蹦,但是终究出不来,精致的旧式旗袍,整整齐齐的头发,隐忍的克制的却又忍不住想喷薄欲出的感情,爆发了以后会是空虚,熄灭了会永远死寂,就在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走钢丝一样。
她说,我不想你走,我也不能跟你走。
她是怎样的一种柔情百转,怎样的一种忍痛割爱。
干净的小城里曾踏响希望的脚步声,随后终归死寂我没看过费穆的《小城之春》,54年前,费穆心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那是寂寥的春天,那是部寂寞的电影,在三十年后才被人从故纸堆里翻检出来,奉为经典。
而今天的这种喧嚣,其实毫无必要,喜欢的人不会因此而放弃,不喜欢的人即便喊破了嗓子也没用。
田壮壮和五十年前的寂寞的大师的对话,想必也是寂寞的,但他赶上了一个喧嚣的时代,被贴上标签叫卖,有个记者问,你觉得观众能喜欢这部电影吗,田壮壮说,他们爱看不看。
今天的喧嚣和五十年前的寂寞是一样的。
只是那样的小城已经不在了。
礼言的春天是寒夜里的一点火星,一闪即灭,甚至来不及看见。
志忱的春天是一阵不期而至的热烈阳光,刺痛了眼睛,让他不知所措。
玉纹的春天是零落水面的一片花瓣,眼睁睁看它从面前漂过,抓不住,流水复流水。
结尾处,志忱离去的火车从远处隐约鸣笛,玉纹仍旧坐在窗前绣花。
春天曾经有过吗。
"上次你在我电脑上看的那个《小城之春》我昨天才把它看完,有些时候心情不对有些电影会看不下去,其实那部真的很好,和我原来耳闻的一样好。
"这是我在看完这部电影第二天在网上给我的好朋友的留言。
这部片子的台词风格很话剧,我是个天生喜欢话剧的人,所以一旦真的在看就进去了。
导演把整个环境,大环境、小环境都处理的很冷静,但是把人的感情处理得很激情,这样的对比出来的感觉很冲击,很震撼心灵。
毕竟是致敬之作,田壮壮并没有对费穆原作做太大改动,除了画面变成彩色、隐去女主角的内心独白、主角里少了几只鸡之外,其余基本照搬过来
小时候看的 真无聊。。。
隐去玉纹独白的效果就是,让这部电影远离了文学,但是却接近了戏剧。而礼言本应作为封建的代言人,可看了这版之后谁能不更加同情这个人物呢?
各种大咖,看时还奇怪哪个摄影师运镜这样好,竟是李屛宾,美术也很扎实,置景服装道具都棒,叶锦添真是百搭。片中摄影和美术营造出凄清的东方意境,与一场一镜的调度配合的恰到好处。划拳一场戏调度超凡,人物走位与焦点来回变换,难度极高。气氛营造成功,基本上可以说是最好的翻拍片,离五星只差一点
小船上的歌声是阴郁的小城之春。
壮壮的翻拍很一般,也是意料中的。
演员糟糕透了。
前半段非常拖沓,改编的几场戏对于人物的刻画意义不大。从小妹过生日那场戏开始才渐入佳境。这部影片的一切都在极力模仿、复原1948年的经典,却没有做出太多的新意和更深度的人物挖掘。
「小城之春」好便好在情绪的一种持续的流淌,隐忍压抑而不外放。情绪的体现靠行为。这里,情绪多次被打断,多了情绪直接表现,哭泣喜悦一览无余,也便少了逐步积淀之后的集中呈现的张力。少了内心独白,便少了一层表现的空间。女主行为的略微差异却改变了故事内核。原版结尾多好。
两遍。和sky看的一遍,觉得女主角太轻浮了。上扬的声调和眉毛,男主角为难时似笑非笑的表情,不停地调情,多次照镜子。“或者他死”之后的平移镜头绝对是个错误。隐去了独白,丰富了视觉元素,增加了空间和其他演员,都未必是正确的选择。
翻拍画质糊糊的,翻拍意义何在。田壮壮应该多用特写近景以区别原片,失败之作。田壮壮也算是国内比较失败的导演了,几乎没有代表作。第五代导演被同学张艺谋陈凯歌吊打。看过他的访谈,言之无物,才华有限
这是一次伟大的冒险~~~
「我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忘却——2009.7.4」也许是记忆出了错,总觉得这是一部有章子怡的电影。田壮壮在被记者采访时说:「《小城之春》的故事发生在抗战刚刚结束的年代,旧版的《小城之春》拍摄于40年代,属于近距离的观望和讲述。而我的重拍是在2001年,我已感觉不到那个年代了。所以,大家表现人物故事以及年代的远近距离是不同的,在手法上自然会有差别。 」这位刚刚从拍摄幸福感中走出来的导演,回顾起半年前的拍摄经历时说,重拍费穆作品时,我总在小心翼翼地忘却它。这其中,我又与大师进行着一场相隔50年的对话。
估计观影过程若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电影上会死掉
2012年看的第一部电影,没有看过费穆的原作,因而没有比较。总的来说,田壮壮的拍摄技巧和表现手法都非常到位。主角之间对话的台词,和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非常值得细细玩味;而对于破落的小城,短暂的春天的描写和刻画,也自然让人联想到抗战胜利后,那个刚稍安息,即有重新陷入战乱的中国。
和原著有一定的差距.
有一种平和和宁静,一如小城的春天。女主角不动神色的演技实在是值得称颂,但是有些地方的表演还是有微微的不协调。总的来说不错。不要总拿新版去跟旧版做比较,翻拍经典早已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有很多东西去借鉴原本的经典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我们需要在全新的理念和画面里面去寻找原有的激情和发展
田壮壮拍的啥玩意
3.5星 1老黄开头太吵了吧 完全靠单方面输出台词交代前史 2除了章志忱怎么都这么话剧的表演 3竟然觉得喝酒之后的片子田壮壮拍的更好 4镜头是故意这么远吗 近景少特写无 5和40版的比画质竟然更差 6和40版女性视角叙述相比 这一版重头戏更在男人的选择上
#4thPYIFF#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旧的断壁残垣,新的意气风发,新与旧藕断丝连,新的走了,旧的依旧。拍情欲70年前是禁忌,70年后还是。表演戏剧感十足,很难入戏,演员演得很赶,没留气口,好像在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