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开战日

9. April,四月九日,April 9th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德语年份:2015

《开战日》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开战日》长篇影评

 1 ) 注定失败的坚持

1940年4月9日,丹麦开战日。

自行车排迎击装甲师比不上波兰骑兵挥舞马刀砍坦克的悲壮;四个小时阻击比不上中国八年——现在更正为十四年抗战。

但是小国有小国的尊严。

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坚持的意义在哪里?

我正奇怪丹麦如此重要的一部电影,国宝级演员米科尔森(《皇家赌场》《奇异博士》)居然没有参演。

查演员表发现有一个“米科尔森”。

原来这个米科尔森(《神夏》第三季大boss)是那个米科尔森的哥哥。

1940年4月9日,丹麦开战日; 1940年4月9日,丹麦投降日。

就在同一天,挪威国王也在进行着是战是降的艰难选择。

(《国王的选择》2016)

 2 ) “无力感”恐怕是士兵的最大感受

当众军官在作战室商议作战计划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战争竟然结束的这样短暂。

在德国进攻这个童话王国时,恐怕也不会想到居然会遇到有组织的抵抗。

在二战中的小国,恐怕除了芬兰、希腊这两头犟驴,没有谁坚持超过两个月,而丹麦这个童话般的国家,的确对战争早做准备。

但怎奈地小人稀,还曾被德国统治过,就算丹麦国王有心抗战,光是看看天空中的飞行编队和地面上的装甲车就丧失了抵抗的希望。

电影里的主角,那位上尉,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上尉作战指挥的水平不可谓不出色,甚至成功抵抗了一阵,可惜手下仅十余人,再有本事也难翻盘。

“无力感”不仅仅在他身上存在过,每一个看过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身同感受。

要说上尉带领的这群士兵还算幸运,他们没有经历过敦刻尔克被包围的焦虑,没有经过斯大林格勒的反复争夺与生死无常,更没有经历过列宁格勒900天围城的饥饿与绝望。

当然,D-DAY的浴血抢滩和攻占柏林的喜悦也与他们无缘。

他们见证了这场战争,胜利方的功劳却没有他们半份,曾经抵抗过的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

最后那一声“结束吧”,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可想而知。

今年看的两部二战电影,一部《地雷区》,和这部《开战日》,目光都没有集中在主战场,所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

二战并非是属于几个大国和几场重要战役,这场几乎波及世界所有主权国的战争,每个国家都在投降和抵抗之间做出了重要选择,每个士兵都曾为自己的家园与人民而战,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3 ) 在前线抵抗的时候听到政府投降了,作为士兵的你在想什么(涉及大量影片剧情)

海报影片开始的傍晚,一列士兵在野外轻松的演习,装弹射击拆卸自行车说笑吃饭,士兵相互打趣说德国军队不会打到丹麦,只会打到挪威,一派轻松的氛围。

松散的训练和射击技术差的士兵组成了弱势的军队力量。

吃到一半,侦查兵传来前线德国车队正在逼近的消息,长官让中尉通知士兵们立刻停止进食,整理好行装,准备睡觉。

每个人发了40枚子弹,每个人都一样。

在寝室,年轻的士兵在看着未婚妻的照片写信,室长大声阻止了射击准的士兵向枪法差的士兵索要子弹。

夜深了,敌人逼近的消息再次传来。

长官下了命令坚守阵地,士兵们骑着自行车拿着枪支向南部出发。

自行车排到了前方,自行车排遇到骑摩托车往回返的士兵,他们要去后方建立新的阵地。

中尉没有接受邀请,还是和排里的士兵去野外进行伏击,架起机枪。

德国的装甲车渐渐出现在地平线,长官发出了攻击的命令,敌我太悬殊,激烈的战斗中自行车排失去了一名战士。

迫不得已,中尉命令自行车排撤退了。

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一场对战。

之后自行车排剩下的6个人。

天亮了他们又累又饿,躲避敌人的追击进了女人的房子。

女主人给士兵清洗了伤口,想让他们躲在自家的草棚,中尉拒绝了。

女主人说藏起来可以拯救年轻战士的生命,但他说战争还没有停止,士兵还要战斗。

途中遇到了中校得知后方的支援不会到了,他又带领自行车排去了内陆的防线支援。

军营的通讯设备被破坏,他们收到的讯息比较滞后。

又遇到之前返回的摩托车队,他们在公路上架起了简单的防御,可还是挡不住德国装甲车的进攻,流弹射死了一个向自行车排战士销售牛奶的孩子。

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二场战争。

最后的一场的防卫战,为了不再有士兵受伤死去,中尉无奈向德国军队投降。

最后的德国中尉问,为什么你们可以抗击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在几个小时之前就投降了。

在押回军营的车上,看着人民和德国军队的互动,中尉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短短几个小时,从反抗到投降,开战日也是投降日,几场对战,以弱对强,但等到的是国家已经投降的消息。

战场上,他们只能听从长官的命令,投降后,他们在想什么呢,是愤怒,是悲伤,还是松了一口气。

 4 ) 无奈的抵抗

片子拍的比较真实,终篇描写的是作为小国寡民面临压倒性优势的敌人的时候,作为国家守卫者军人的无奈。

战斗基本在班排一级,连手榴弹都没用上。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这是在打仗?

平地上连战壕都没有,打机枪就跑了。

城市战在大街上随便对射几分钟就投降了?

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相差太多,尽快结束没有意义的抵抗也是无奈之举。

小国可以如此,大国却不行。

德国侵吞丹麦,对丹麦伤害不大,这样一个小国根本就是可有可无,无战略意义,无重要工业资源,形同鸡肋,最重要的还是想借道丹麦进攻挪威。

大国放两枪就投降,基本就等着亡国灭种吧。

第一体量太大,入侵国一口吃不下,第二资源工业必然属于被掠夺对象,人民属于被奴役对象,不抵抗投降基本就宣布本民族和国家被开除球籍了。

作为大国国民,我们无法如此!

 5 ) 开战日

开战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丹麦没有卷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并于1939年接受德国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

但是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政府当天宣布投降。

1941年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由美军占领,与丹麦失去联系。

1944年冰岛独立,格陵兰、法罗群岛归还丹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人民在“自由委员会”、“国土与人民”等组织领导下,以各种方式展开了反法西斯德国和本国纳粹分子的斗争。

随着德国统治和搜刮的变本加厉,斗争规模越来越大,由小型的破坏活动发展到大规模怠工和总罢工。

地下抵抗组织不仅在丹麦本土活动,还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组成的武装力量“丹麦营”。

1945年5月4日德国占领军投降。

一九四○年四月九日破晓时刻,丹麦人已不再拥有自己国家的主权。

德国军队于前一天晚上侵入丹麦,迅即横扫西兰岛(原文是哥本哈根岛感谢鸥兄指正)、日德兰半岛,以及菲英岛等地的丹麦守军。

首都也在转瞬之间陷落。

运兵船「汉撒丹泽号」长驱直入市中心,德国部队也在五点前攻占俯瞰港口的古老要塞「堡垒」,不费一枪一弹即捉拿了七十名丹麦士兵。

就在地面部队入侵之际,德国轰炸机也低空飞越丹麦首都,连居民都可看得到机身上的纳粹空军标志。

从轰炸机上投下的传单声称德军前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英军入侵」,不过这个举动主要是要吓唬当地居民,使其臣服于德军的占领。

丹麦军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战爆发之后,丹麦是全欧州唯一裁减军力的国家。

在德军入侵的那一天,丹麦军队人数总计不到一万五千人,仅为原本数量的一半稍多而已。

因此,小小的“接触”中,仅16个丹麦士兵死亡。

两小时后,丹麦政府投降。

根据德国人的统计数字,在入侵波兰过程中,伤亡人数不超过50人,多为事故造成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国以防止英法入侵,保卫丹麦、挪威的中立为名,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军的装甲兵越过了丹麦和日德兰半岛的防线,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和各战略要地投下了伞兵,登陆兵也在各主要港口登陆。

同时向丹麦发出了最后通牒。

70岁的丹麦国王克利西尔,急忙召开内阁会议,宣布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并命令只打了几枪的卫队放下武器。

到上午8时,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丹麦人从无线电广播中听到“丹麦已接受德国保护”的惊人消息时,都感到莫名其妙。

就这样,德军花了不到一天时间便占领了丹麦全境。

---因此,结论是,本片为“纯励志”而已!

我在演习般的战斗场景描绘中,睡着了!

 6 )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电影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电影,虽然交火场面不多,没有一点快进的看完了。

丹麦在1940年4月9日入侵4个小时就投降了,丹德边境的丹麦边防军,以非常差的装备抵抗,最后弹药打光不得不投降,才知道丹麦政府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了。

电影中的2个点:1.战斗双方的实力相差巨大,丹麦军队装备非常差,电影中部队的运输手段主要是自行车,步兵只有40发子弹,这样装备的战斗节奏是缓慢的,跟眼前的敌人一发一发的拼步枪。

而德军虽然也显得经验不足,但他们的装备已经是装甲车、坦克和飞机了。

2.丹麦边境曾经是德国的领地,当地居民对德军的到来没有强烈反感,人们出门围观甚至欢呼。

 7 ) 苍蝇虽小也是肉

开战日即是投降日,经过4小时短暂战斗,丹麦就向德国投降。

本片反映的就是这一天的战斗。

”由于投降及时,所以二战中伤亡最小(丹麦驻华大使馆语)”,但代价是冰岛从丹麦独立。

由于同属北欧日耳曼民族,丹麦语基本上和德语差不多,丹麦人对是不是被德国人统治并不在乎。

当时丹麦也有不少狂热的纳粹分子。

在二战中甚至在党卫军中有丹麦的军团。

丹麦的战略位置并不是很重要,德国与其说是要进攻丹麦,不如说是要通过丹麦进攻挪威。

挪威人对德国人似乎并无好感,抵抗也比丹麦人激烈多了。

苍蝇虽小也是肉,仗没怎么打,好歹也算抵抗过,值此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周年之际,也值得大书一番。

电影表现的基本上就是个班排战斗,没有战壕,没有大炮,但战斗虽小,拍得却很细致。

服装道具、武器都做到了精准的还原,有勃格曼手枪、康斯贝格步枪、麦德森机枪。

其中麦德森机枪,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轻机枪也是一代名枪。

中国政府也曾从丹麦购买引进过麦德森机枪。

可惜图纸和全套设备被日军炸毁,所以未如捷克轻机枪那样被大量制造,在中国也就没那么知名了。

 8 ) 《开战日》新的战争片

少尉赶路不会不顾人情急行军,反而会等士兵修自行车链条;到了战前又会催促士兵喝完蹭来的咖啡。

From the top,they said:it was not in vain.But the price,it was high,for some.没有拍成将阵亡16人的战争拍成誓死抵抗说教片,只有珍惜战友生命的节节败退最后投降的剧情:你们为什么要抵抗这么长时间?

你们的政府已经投降,就在几小时前。

这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不得不付出如此多的生命。

“假设每个士兵都迟到,战争不会发生”的说法是可行的。

只是如此一来,各个领域为自己谋私的“士兵”会无规则可循。

但是,这是规则与制度的问题,并不是战争的问题。

和平之后的问题是会很多,但这并非是“鼓吹武斗能解决问题”的合理理由。

时隔两年,总算明白哪儿不对了。

所以知乎上那个高赞回答不是严谨的。

 9 ) 最后一个命令,最后一战

真实,克制。

这是我为什么喜欢小众电影尤其是小众战争片更甚于宏大的院线巨制的原因。

你可以说是“平民”参演,也可以说是技术限制,但不可否认,这样一部通过真实情况改编的小国影片确实带给我远比弘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类型片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冷静克制的摄影,朴实无华的镜头,小心谨慎的剪辑,中规中矩的场面调度,对有限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是它不及好莱坞战争片的地方,在我看来也正是它胜过好莱坞战争片的地方,因为那种地方的出品,再怎么努力想还原真实、想要洗去铅华,却只能把真实感停留在镜头上,也就是停留在炮火连天的战争表面,很难做到像这部电影一样在看似不经意的平铺直叙间透过纷乱的硝烟把一切原本的情感倾泻在观众的心里。

回到正题,谈一下这部电影的感受。

从影片的一开始,寒冬、雾霭、厚重的军装、森林和鸟鸣……这些首先呈现出来的视听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一个辽远的北欧国度;当我还来不及考虑更多关于这个陌生的国家和这段陌生的历史,就被寻常的甚至略带懒散的训练以及这些士兵的训练内容所惊讶,居然是更换自行车胎,这还是我印象里第一次把自行车部队作为主角搬上银幕。

然后气氛紧接着就浓稠起来,镜头随着士兵们的疑虑和长官们的担忧,通过训练场、营地、会议室等简单狭小的场景,逐步把战争前夜这一令人不安的时间节点推到近乎爆炸的边缘。

少尉在办公室内沉默地写着家信,五味杂陈地给手枪装填着子弹,办公桌上缓缓掠过的家庭照片;营房内士兵们佯装的沉稳与自信,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与焦躁,极力掩饰紧张的对话和快要压抑不住的情感迸发;营地院内少尉与摩托化部队的中士交换着烟火,略带惆怅和不安地以两位老兵的身份交流着即将来临的战争;简报室内大小军官围在桌前焦虑地等待边防站的报告,谨慎地探讨着抵御敌人进攻的策略……这些简简单单地一切就是把战争爆发前这样一支驻守边境的小部队会表现出来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呈现在镜头前,却也把战争来临前的紧张、焦虑、压抑、凝重和那么一点点跃跃欲试的兴奋充分地、炸裂式地涌现出来。

就像海面之下的暗潮汹涌,厚重的军装和皮靴下面透出的也是隐忍又不失爆发力镜头语言。

然而,该来的一定会来的。

当边防站最后一次通报情况:“德国军队正在向边境推进……他们越过边境线了!

我们正在遭受侵略!

……”然后就是断线的盲音,无论简报室怎么努力寻求回话等来的都是可怕的沉默。

军官们互相对视了一眼,明白了接下来他们应该怎么办了。

他们的祖国正在遭受侵略,他们的使命在召唤他们。

警报拉响,营房里的所有人担忧的也终于来了,战争的洪流已经席卷到士兵们的面前,由不得他们再踌躇什么。

急匆匆地穿好军装、戴上头盔拿起步枪,一窝蜂式地冲到楼下,面对长官的命令,排好队领取子弹和急救包。

这里运用了许多特写镜头,军需官分发弹药时的机械、士兵们接过弹药时的颤抖,士兵们脸上表情的纠结和惶恐……充分地表现出新兵即将踏上战场时的紧张。

最先出发的是摩托车连,自行车连将紧随其后。

临出发前摩托车连的军士略有迟疑地问少尉:“骑自行车到那里需要多久?

”,少尉坚定地答道:“我们远比你想象得要快。

”这是一份战友间的安慰和鼓励,满怀着对国家的炽热情感。

摩托车连开走了,紧接着出现了让我感动的一幕,少尉和中尉没有像影片开头一样“吃小灶”,而是带着同样的装备跨上自行车,冲在连队的最前面。

我同样也忘不了中尉低沉但坚定那句话:“愿上帝保佑国王和祖国。

”当一行人吃力地蹬着自行车在公路上前进时,我们看到的是笨拙的身影和疲惫的面庞,而不是我们想象中部队奔赴边疆保家卫国的雄赳赳和气昂昂。

也许这就是一个小国的无奈吧,人数装备资源全方位落后于对手,但祖国遭受了侵犯却又不得不去迎击强大的敌人,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可能每个士兵的心里都少了那一份必胜的信念。

就在大家竭力赶赴前线的时候,迎面却开来一小股部队,不是敌人,正是先于自己开拔的摩托车连……大家面面相觑,有名新兵试着安慰自己道:“也许是战争结束了?

”。

摩托中士却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奉命守卫的隆托夫特比尔已经沦陷了,我们正要撤防到下一个村镇构筑防线,最好你们也跟我们走吧。

中尉此时略有鄙夷地回答说:“我们接到的命令是坚守隆托夫特比尔直到援兵抵达,你可以做你想做的。

” 中士的神情闪过一丝犹豫,丢下一句“你还没有看到过前方是什么样的。

”便继续带领摩托小队朝着相反的方向驶去。

然后就是短兵相接,中尉利用仅有的地势和时间简单部署了一个防御阵地,准备尽力把德军拖在这里。

就算是守株待兔,这支部队也丝毫没有获胜的可能,他们仅有的重武器是一挺老旧的机枪,面对德军的装甲车几乎无能为力。

部队被打散了,少尉率领的二排也阵亡了一个兄弟,他只能无奈地下达撤退的命令,抄近路退守至哈泽斯莱乌。

中途他们躲进了一个农妇的房子,院子里鸡犬相闻,屋子内宁静祥和,直到农妇出来被吓了一跳——也是被这些陌生的“闯入者”所吓到。

少尉见没有追兵而至,便下令起身继续赶往下一个村镇。

这里给了一个背朝镜头,直到一行人慌慌张张地走远,庭院里还是鸡犬相闻,仍旧是一派祥和,这是第一个有深刻意义的讽刺;遇见了中校,他宛若运筹帷幄一样平静询问着少尉战况同时指挥着电台装车,然后坐进汽车开走了;来到了一个小村镇,再次遇到了摩托部队,他们在这里构筑了简陋的工事准备阻击德军,可当地的百姓却像看马戏团一样欢快地再看着这帮士兵的热闹,有一个孩子还在向大家兜售牛奶……当炮火真正在身边炸响,这些平民才想起来逃跑,混乱之中那个卖牛奶的孩子被打死了,这只是这部电影里第二个阵亡的给过正面镜头的角色。

部队进行了坚强而微弱的抵抗,结局仍旧是失守。

仅存的抵抗力量终于退到了哈泽斯莱乌,负责守卫正面入口的上尉却接到命令不能放任何人进去。

少尉压抑着怒火上前与他理论,作为刚刚从前线退下来的人,说出了那句似曾相识话:“你还没有参加战斗吧?

”上尉愣住了。

少尉接着冷冷地说:“在等待你们支援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边境上失去了很多士兵。

”最后上尉打开了路障对他们放行。

守卫城市的巷战达到了影片的最高潮,说实话,这场巷战拍得一板一眼、整整齐齐,宛如搭好布景的舞台剧,丝毫没有我们所知道的巷战那样的残酷和惨烈。

但同时也拍得极其真实,士兵们找掩体射击、交替掩护,以及撤退时的混乱、无序甚至仓惶狼狈全都让人身临其境。

在城市里最后进行的抵抗,大敌当前,弹尽粮绝,这一小撮人被德军逼到角落再无路可退。

少尉面对着士兵们急切的呼喊与茫然无措的诘问,决绝地取出了曾小心翼翼压上子弹却从未勾动扳机的手枪。

耳旁一侧是近乎绝望但只要有命令就仿佛看到曙光的忠诚的士兵:“长官!

我们该怎么办?

下命令吧!

”,另一侧是大口喘着粗气、抽搐着,已经半身跌入死亡仅仅依靠求生本能支配剩余意识的伤员:“救救我……我不想死……”。

墙的后边就是近在咫尺的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军队,身边的环境非常危机非常紧迫,身边的环境也仿佛滞缓了、静止了。

少尉颤抖着、紧绷着,他咬紧牙关,他汗如雨下,他感到天旋地转……直到他木讷地挤出那几个字——“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我曾几度担心他会把亲手压进弹仓的子弹送进自己的嘴巴,却忘记了一个军人最后的也最真实的出/绝路——投降。

当少尉决绝地喊出投降的字眼,他全身的血气似乎又都回来了,尽管充满了负罪感与愧疚感,但他保住了这一群人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能总是用传统的价值观念衡量这是对还是错。

周遭前一分钟还在搏命的士兵全都愣住了,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却没想到等来的最后一个命令却是投降。

短暂的愕然之后即是释然,他们仍然惊恐却添了几丝决绝,前排的士兵丢掉手里的枪,转头便对身后的同伴像俘虏敌人那样吼道放下武器……没有人不会照做,不仅是因为长官的命令,也是在那一瞬间对生命和死亡的考虑,对意义和代价的思索。

那样千钧一发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指望每一个人都能冷静地权衡利弊,所以这个重担自然得由少尉——小队的领导者一肩扛下,殊不知决定这个选择要用尽全身力量,是怎样万般无奈与悲痛。

少尉是此时此地的最高长官,他当时在瞬间的恍惚与眩晕中会怎样思索?

自己为什么不是首相或者国王,早早宣布投降怎么会有这么多流血牺牲?

难道国家和政府都看不出来两方差距的悬殊吗?

自己为什么不是将军,在德军越境前就派遣部队进入阵地阻击来犯之敌怎么会像现在这样处处失利节节败退?

自己又为什么不是一名普通士兵而是什么他妈的少尉,下达投降这个命令有多么沉重你们有谁知道我的心在滴血吗?

……反正最后这个命令是说出口了,士兵们的性命总归是保住了。

少尉率先举起双手走出掩体,反复呼喊不要开枪,其他人也跟着他缓缓走了出来,不过惊恐并没有消失,谁都害怕对方会因为紧张而扣动扳机,如果那样,投降和牺牲就真的失去了任何意义。

好在这不是东线,任凭德军怎样吼叫他们也不会屠杀战俘。

正如高潮过后总会带来失落和惆怅,影片高潮过后的结尾给被俘士兵的镜头全都意味深长。

苦涩地分享香烟,不甘地抽着烟,被喝令站起来时愤怒地掷掉香烟,少尉下令列队众人带着仍是军人的骄傲齐步走向囚车。

这时候镜头呈现的远景,是兴奋的人群,他们看到竭力捍卫的国家到处悬挂着万字旗,竭力保护的民众竟在跟侵略者握手言欢……上车之前德军的一名军官拦住了少尉,向他表达了军人的敬意,但同时也透露了自己的疑惑:你们为什么还要拼死抵抗?

为什么还要增加这么多无谓的牺牲?

少尉不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服从命令坚守阵地保家卫国这些不是军人的天职吗?

换做是你也一定会这样做的。

难不成你是在嘲笑我们的弱小吗?

德军军官看出了他的疑惑,转而问道:“你们的国家早在几小时之前就已经投降了,怎么你不知道吗?

”木然,木然,还是木然,这是这时最好的解释,少尉已经无力去懊恼与纠结,这一沉重的回答确实打击到了少尉,可他却已经没有力气被击倒了。

他拒绝了德军军官礼貌的邀请,坚持要跟自己的士兵同乘一趟车去战俘营。

他是最后一个登上汽车和落座的,已经坐下的士兵没有一个人在望着他,也没有人望着其他人,他们都已经没有力气了。

又是一个摇镜特写,每个人的表情都很疲惫,却又各有不同,或懊恼、或愤怒、或悲哀、或茫然、或无奈……都清晰地展现在一张张苍白的脸上。

随着汽车缓缓启动,他们经历了第一战,也完成了最后一战。

一天不到的时间,从开战到停战,从自己的军营又回到了别人的军营。

车窗外缓缓掠过的,是祖国的孩子登上德国陆军的装甲车,兴奋地挥舞着头盔和武器,仿佛他们赢得了胜利。

正片结束后是对当时亲历战争老兵们的访谈,这永远都是一个十分感人的场面,这样的采访一定要趁早,就算他们活过了战争也终究逃不过时间,可悲的是我们以后的战争片很难再看到这样的画面了。

最后说一下对于电影本身我的个人感受,如果人物对话、角色关系以及战争刚刚爆发短兵相接时的张力再把握得纯熟一些,一部分镜头和剪辑的运用再多下些心思、大胆一些,这部《开战日》完完全全是一个值得给满分的经典佳作。

豆瓣上的评分,实在是太低了。

 10 ) 一出滑稽而悲凉的闹剧

看到简介时就觉得这是一场滑稽的闹剧,看完电影后发现滑稽的背后是沉重和悲凉。

和德军精良的装备相比,丹麦人的装备实在是过于简陋了,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结局已定的战争。

战争趋近,丹麦人进行军事演练,一遍遍提高换自行车轮胎的速度,守军每人获得40枚子弹的“巨额”储备,德军入境,他们骑着自行车吭哧吭哧赶往前线,在平坦的草坡上设下埋伏(只有一挺机枪和几把步枪)。

这一幕幕真的是太心酸了。

我之前从没想过二战中竟然还有自行车战队,这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对抗的是德军的装甲车和坦克啊。

打不过是必然,然后他们狼狈地骑着自行车跑路也是挺滑稽的。

虽然且站且退,被德军强力压制,但他们还是没有放弃,一直往北寻找下一个守卫点,直到最后弹药打光才不得不投降。

但是最心酸的莫过于,这时候才尴尬地发现国家早已在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了,只是电话线被切断了所以他们未曾得知。

这一整天的死战苦撑、流血牺牲、狼狈转移都没有了任何意义,国家忘记了你,人民也只会好奇地站在街边看热闹,哄抢侵略者给的面包,所以举枪顽抗到底是为了什么?

虽然丹麦没抵抗几个小时就投降了,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丹麦在战争铁蹄下也曾作出过很大程度的努力。

只是实力过于悬殊了,放弃抵抗虽然有些羞耻,但却是减少流血、保住生命的理智做法。

士兵们虽然一直在坚持着他们得到的抵抗命令,内心却也是茫然无助的,因为现实就摆在面前,就连军官的内心也是动摇的。

小国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通讯都被切断,国家军队也失去了有序的、统一的指挥,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干嘛,只剩下一群装备简陋寒酸的散兵游勇试图做着无谓的抵抗,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是滑稽,越是悲凉。

《开战日》短评

小国之殇,政府都投降了,不知情况的军人还在进行无谓的抵抗

8分钟前
  • 白龙银珠
  • 较差

全当了解历史事件,可以和挪威拍的国王的选择一起看,挪威国王可是很鄙视丹麦直接投降的举动啊,可是丹麦也没办法,小国弱国就是没有战略纵深,这仗没法打。印象深刻的就是丹麦步兵居然骑自行车打仗,然后国家投降后,居然百姓和德国人谈笑风生。

11分钟前
  • Zach
  • 推荐

北欧还有点像样点的骨气么

12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看了1个半小时的奋

13分钟前
  • ggbond
  • 很差

实在没啥场面,4个小时的抵抗也没啥可拍的,丹麦士兵符合骑车人的宗旨:走哪儿都要带着自行车

18分钟前
  • 低俗小说家
  • 还行

这样也可以记载?这也是一种方式。

20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对河北人来说,这趟征服连油费都不值ᥬ😂᭄

23分钟前
  • 睿武端毅弘文
  • 较差

小场面

26分钟前
  • 漂亮的回旋踢
  • 推荐

跑了一路投降,德国拿下丹麦完全没费力气

30分钟前
  • 全塑料外壳
  • 还行

“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童话小国极其短暂又“漫长”的二战回忆……没有无畏的抵抗,全都是无谓的牺牲,“丹麦版兄弟连”展现的是别样的震撼………8.4/10。(村里通电真的太重要了。。

35分钟前
  • 星尘
  • 推荐

其实全世界国家拍的抗战片都把凶猛的敌军拍得笨笨的,好像被一群笨蛋占领了一样。

36分钟前
  • NOMORECHILDISH
  • 还行

不太喜欢这样的叙事

40分钟前
  • 黄色委婉狮子头
  • 较差

呵呵

45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氛围渲染不错……只是我不小心记成荷兰了,我就说感觉开战日期和战斗流程还有语言对不上号

48分钟前
  • 乐马斯
  • 力荐

没有国破家亡的壮烈,只有量力而行的抵抗。也许对于战争和生命的权衡不是只有一种尺标。

53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一场尴尬的战争,丹麦大兵自行车修的很溜,德军依然很上镜

56分钟前
  • luiluibi
  • 还行

丹麦2015“冷门”战争片。是的,除了丹麦人估计没有谁会拍这段历史了,因为它太微不足道了,开战几个小时一个国家就投降了,哪有什么”可歌可泣“的?然而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无奈的命运这种题材还是深得我心。喜欢最后国防军中尉不收丹麦少尉的枪这个梗,不得不承认骑士精神在西线还是存在的。

5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实在不怎么样

1小时前
  • 诚诚爱吃饭
  • 较差

为何而战?

1小时前
  • J.Wen
  • 推荐

自行车排…

1小时前
  • 光影之士-涛si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