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no mystery as great as suffering." —— Oscar Wilde在饭桶之后看戏中戏都多了几分感伤,看到最后真的被打动。
画面配乐台词表演,没有不喜欢的理由。
每个人的表演都使我惊叹。
Colin Morgan的眼睛会说话,他的造型和某些表情让我觉得Anton也会是很棒的Bosie!
毕竟他那么漂亮!
脸叔和Edwin Thomas的表演也都棒。
但是最多的赞美还是应该给Rupert Everett这是他倾注全部心血,对他来说应该十分personal的作品,能感觉到他无穷的倾诉欲。
自编自导自演自唱,带着怨懑和委屈,这么多年来的辛酸和感慨,铁了心要让世人看看这些年你们错过我多少才华。
他本人确实特别能够identify with奥斯卡·王尔德。
年轻时一片大好前途因为公开性取向而错过多少可能性,“你们夺走了我的一切,尤其是我的才华。
”奥斯卡的很多台词我想Rupert在这些被埋没的年华里可能自顾自地说过很多遍,至少在这部电影里,他就是奥斯卡。
Rupert本人关于婚姻的观点也特别fascinating,尤其在现在的氛围中更显得大胆有趣格格不入。
“Everett has been an outspoken critic of the introduc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stating: 'I loathe heterosexual weddings. The wedding cake, the party, the champagne, the inevitable divorce two years later. It's just a waste of time in the heterosexual world, and in the homosexual world I find it personally beyond tragic that we want to ape this institution that is so clearly a disaster."一个典型的“最完美的人A爱着你,你却爱着一个最完美的人渣B”的悲情故事。
A什么都好,唯一的不好就是,他不是B,“I gave you my whole life, and now I see it before me, daubed in shit.”
看到豆瓣评分高达八点五分,吓得我颤巍巍赶紧去刷片。
但看完之后,更吓到魂不守舍。
开玩笑啦,没有那么差稳定到七分出头可以,八分绝对高估了。
说说缺点吧。。
毁人物。
Rupert年轻时的容颜我可以舔屏无数遍,他的桀骜不驯也让人惊叹。
本以为由他诠释王尔德真是不二人选,但不知道他对王尔德有什么怨念,生生把我的那衣着浮夸的美貌段子手呢塑造成了油腻大爷,小娇妻constance搞成中年大妈。
Constance死时39岁,如果稍微看过画像,都应该被她的颜值震撼,熟女人妻的风韵和柔情。
王尔德死时46岁,精干智慧妙语横生的盛年大叔,从来没有舔着肚子,更没有嫩牛五方脸。
这令人扼腕的美人儿们竟被演绎成了老年大爷大妈,油腻肥胖……传世的bosie和wilde的照片中,玩世不恭但沉稳的大叔和清秀俊朗的活力小生,绝配一脸。
但是这电影版的,怎么看都像被包养的牛郎和暴发户金主。
Wilde冲bosie说一句,你不给他钱,你以为每个人都跟我一样,x你只为取乐么?
我的冰淇淋差点喷屏幕一脸,拜托大叔,就你这油腻样,我觉得应该只有你给钱,别人不给钱才公平啊。
这是一场rupert的独角戏,如果你想看萌神的颜,还稍微有一点,但是想看脸叔或者watson的话,恐怕要失望死了。。。
他们的角色只有脸谱,没有演出。
画面,音乐,摄影是英式的一贯精致与柔情,慢调的节奏,所以注定分不会太低,因此给打三星半。
油画般的质感美丽细腻,尤其是意大利的廊柱和男人们的派对,那胴体,似乎张张都是卡拉瓦乔笔下的美男子(尤其是考虑到卡拉瓦乔晚年流放Naples,我怀疑导演是故意的)。
摄影方面社缺点嘛,特写太多。
虽然老戏骨们不怕特写,但是特写就好比大写的惊叹号,全片一直惊叹,这个强度,有点吃不消...全景基本都是低机位风景,所以还是一棵一棵虚化的草在眼前跳,跳的人眼睛痒痒。
但是被rupert的剪辑和凌乱的故事节奏毁了一部分。
这部剧已经无关王尔德的同性之爱,而是rupert对那个年代身为同性恋的控诉。
所以小混混跟踪,被吐口水,这些占了很多篇幅的支线剧情占了很大比例,但拿掉也无妨。
尤其是相对一带而过的牢狱之灾,流放之苦,疾病之痛,身无分文的艰难,显然喧宾夺主。
Bosie对耗子的小题大做,gay派对,虽然同样服务大主题的小细节,但是总是目的太单一,手法薄弱。
细节是电影的灵魂,但是花太多时间渲染这些不能推动剧情的故事就是琐碎了。
相反,每次到了转折点,都一带而过,几乎个个都是暗度陈仓的隐喻式烧脑转场。
这样的转场不是不可以,一个两个,算是炫技,整片都是,就是轻重不分了。
像一些传统技法的悲喜对比,比如圣诞节的意大利gay派对,和constance家中Good King Wenceslas的清冷,速度和节奏都不对,完全建立不起来对比。
咕……考虑到是rupert导演处女作,这样就还算不错啦,希望以后有更好的作品。
不过考虑到他的个性,而这部作品也几乎是他的王尔德,他的快乐王子,应该是酝酿了许久的,那会不会有以后就不得而知了。
不想赘述英国大文豪王尔德的生平和作品了,不知道的人永远没兴趣知道,再重复一遍也是白搭。
王尔德的同性恋丑闻似乎比他的作品更受欢迎,以至于被一再搬上银幕,让一辈又一辈的观众分享这个跨世纪的大型名人八卦。
王尔德因搞基惨遭入狱、声名扫地的故事有一部电影《心太羁》非常成功地呈现了出来。
王尔德的情人由裘德洛扮演,当年的洛洛是世界闻名的小帅哥,据说男主角和他演激情戏的时候竟然要用胶布防止产生不雅反应。
虽然是八卦,但也非常可信,不信你们去看看电影里妖冶的洛洛,真是鲜美得让人抓狂。
今年又有人想起了王尔德,就是鲁伯特·埃弗雷特这部电影的导演,他也是最早出柜的演员,虽然勇气可嘉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和王尔德心有戚戚也理所当然。
埃弗雷特迎合了平权运动、同婚合法化等人权潮流,挑了文豪最凄惨的死亡阶段来拍,切入点非常好,又用到了那部脍炙人口的童话(我小时候都读过)总领全篇,就更有空间卖弄一番,可惜最后的成品还是很八卦、抓马,并没有什么思想深度。
王尔德晚年非常不堪,他梅毒已到达晚期,浑身腐烂,最后上脑,神志不清,已经不能写作。
更恶心的是他还把毒传给了他可怜的妻子,并害死了她。
王尔德最爱的人道格拉斯勋爵在电影中也非常不堪,他是个十足的小白脸、白眼狼,成天像个神经质的吉娃娃冲着王尔德乱叫,还要大文豪为他拉皮条、猎艳来满足他贪婪的欲望,真是个十足的人渣。
这个角色完全颠覆了之前裘德洛所塑造的美好形象。
而真正爱王尔德的、真正无私帮助王尔德的罗比同志却永远得不到他的心,是因为他人太好了,还是颜值偏低呢,王尔德下葬的时候道格拉斯竟然还在羞辱罗比这个备胎,看来罗比的所有付出都是得不到回报的无用功。
“多么痛的领悟”啊,罗比几年后就死了。
其实《快乐王子》可以当做《心太羁》的续集或者番外篇,大体记录了这个毒舌文人的最后一幕。
其实也有很多的著作描写这段轶事,特别是王尔德自己写的《狱中记》,里面有好几封写给道格拉斯的非常卑微肉麻的信,希望感兴趣的朋友找来看看。
哇跪下来喊多瑙爸爸!
都没有在我们这or国内上映过 已经能找到了!!!
是四平八稳的电影 影片本身中规中矩 但是因为题材的发挥 我又要因为个人偏爱给虚高的分数了。
看到在火车站Bosie从远处走过来那一幕 毅然决定要给满分并且发朋友圈安利给所有喜欢王尔德的朋友。
很早就听说要拍这部片子 激动到不行 看了阵容有脸叔越发期待 前几天发现多瑙有happy prince简直开心到飞起。
也有可能是因为这样期待太久期待太高了 看完之后有一点意犹未尽只是伤心。
不过也差不多该是这样吧 毕竟讲述的都是王尔德临死前的几年。
电影本身的色彩配乐都很棒 情感酝酿个人觉得也算足够优秀了 以快乐王子为线索的电影叙述方式也深得我心 最最最最喜欢的是台词部分 用王尔德自己的话算不算小小的作弊啊 这样一搞岂不是让我这种人每一句都很喜欢啊呜呜呜涕泪纵横 (看的时候老是想暂停好好回味一下台词qwq)anyway,很满意了!
(啊所以到底哪里可以找到王尔德站在酒馆桌子上唱歌的ost啊!
国内的播放器以及Spotify都只有bgm呜呜呜)(啊Rupert本人演王尔德这真的好合适!
以及演bosie的演员的眼睛哇这就是我想象中bosie该有的眼神呀!
请导演给自己&所有演员加鸡腿!
)
身败名裂的奥斯卡·王尔德落魄地游荡在街头,身无分文宛如乞丐。
一日在破落小酒馆引吭高歌却不料坠地重伤。
永远的朋友罗比为王尔德带来了急救的生活费和医生,王尔德躺在病榻开始回忆自己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虽然王尔德由于同性恋身份的曝光名誉扫地,但仍有不少人仰慕他的才华,不断为其提供金钱等生活上的支援期待他重新创作优秀的剧作东山再起。
但王尔德自甘堕落,选择了终日沉溺于与波西的鬼混,伤害了一直支持自己的妻子和一直爱慕自己的朋友——罗比的心。
妻子逝世、罗比离开、没有剧作换得的稿费,耗尽钱财之际,波西背叛、抛弃了王尔德。
困顿的王尔德不再具有写作的能力,反而染上了重病,医生的手术、天主教的皈依也没有起到任何改善。
在病痛的折磨中,王尔德离开人世,快乐王子的故事永远停止。
造成王尔德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王尔德对于波西的疯狂爱欲。
和波西的恋情使得王尔德锒铛入狱、声名扫地,但出狱后的王尔德面对波西的追求依旧奋不顾身,背离妻子与朋友的信赖,与波西私奔至那不勒斯。
波西对于王尔德而言就是鸦片、大麻、毒药,一旦上瘾便无法摆脱,即使知晓随之带来的痛不欲生,依旧贪图短暂的迷幻快感,心甘情愿深陷其中,用纵欲狂欢自我麻痹。
波西的致命在于两点,一:他是个男人,二:他是个骄奢淫逸的美艳浪荡子。
波西是个男人这一点使得王尔德的爱情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他从高高在上的天才剧作家被迫变成了一个道德败坏的下流无耻之徒。
然而王尔德在波西之前其实也有众多同性情人,在其落魄之余始终跟随帮助他的罗比就是其中一个,喜爱同性并非悲剧根源。
起关键作用的在于王尔德所痴迷的同性对象——波西。
波西是一个神经质的富家子弟,父亲暴虐、母亲溺爱造成了波西的性格乖张。
波西喜欢王尔德,但他更贪图享乐,波西厌恶没有钱和没有名气的王尔德,一个落魄的王尔德注定会被波西抛弃。
王尔德曾对劝阻自己的罗比说:“波西爱我,那是你永远不能理解的方式。
”与其说是自我安慰,不如说是痛苦认知,波西爱王尔德的方式是从王尔德身上攫取,攫取金钱、名誉和疯狂的迷恋,而当王尔德没有东西供波西攫取之后,王尔德就成了一个废物。
与其说是不为社会认可的性取向导致了王尔德的失败,不如说是波西摧毁了王尔德。
与波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比,波西嘲讽罗比时,王尔德用同样的句式阻止了波西:“罗比爱我,那是你永远不能理解的方式。
”罗比爱王尔德的方式便是奉献。
罗比是王尔德的第一个同性情人,王尔德因罗比的引诱而觉醒了对同性的爱欲。
王尔德自罗比之后拥有众多同性情人,罗比一直作为朋友陪伴其身边,即使王尔德入狱、身败名裂,罗比一直给予帮助至王尔德生命的最后时间。
罗比爱王尔德就像王尔德爱波西,永远的忍让与纵容换来的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弃。
电影值得称道的一点在于并没有将王尔德的人生痛苦简单而庸俗地着眼于他与波西恋情的失败,恋情不过是导火索,王尔德最后的人生悲剧不在于爱的缺失,而是尊严的破碎,从举世仰慕的天才剧作家沦落为穷困潦倒的街头乞丐才是王尔德真正的痛点。
直到王尔德死前,一直有罗比和其他仰慕其才华的朋友在他的身边爱他、陪伴他,但他作为天才剧作家的骄傲与自尊,已然消失殆尽。
一方面,是普通群众对他肆意的嘲笑与捉弄,另一方面,是自己无法再进行创作的绝望。
“我可是大人物”这句话不过是一个落魄老男人的喃喃自语。
在举行皈依天主教的仪式时,王尔德看见的景象不是波西,也不是妻子,更不是罗比和剧场,而是自己在车站被人肆意凌辱唾弃的场景,这才是王尔德真正的恐惧。
王尔德从不对波西与其他男子调情、做爱的行为感到不满,只有当波西蔑视他的自尊时王尔德才会表示出愤怒与痛苦。
爱情的背叛、家庭与事业的失败、金钱的贫乏永远不及知识分子尊严尽毁的打击来的大。
电影中的王尔德倾诉自己的悲哀是对爱的渴望:“没有爱的包围,我无法生存,无论代价如何,我必须爱和被爱。
”这份爱不只是对同性的情爱,更重要的是基于才华与尊严的倾慕之爱。
电影的不足之处在于作为一部剧情片却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交往刻画寥寥,反而角色王尔德的自我独白多到泛滥,不仅使得电影的客观性缺失,还使得王尔德的人物形象陷入顾影自怜的境地,没有生动的故事交代和情节铺垫,再感人的情绪流露也会被归于自我臆想。
电影的影像画面精致有余,叙事表达精练不足、略显冗余。
《快乐王子》电影本身中规中矩,不及王尔德本人的人生故事及其作品精彩。
王尔德经历牢狱之灾,已经认识到同性之爱是行不通的(仅就当时社会环境而言),也打算和妻子和好,重新拾起写作了,可还是抵不过内心的渴望——撕碎的信又着急捡起来拼凑;一句“我们私奔吧”就奋不顾身去了那不勒斯;即使分手了也想着手术前要告诉爱人“万一有什么呢”。
人们可不就是如此——总在不断挣扎,挣扎在“我应该”和“我想要”里;挣扎在“正确”还是“快乐”里;挣扎在“不能就这样虚度一生”和“全都去他妈的吧”之中。
也许,不论哪种选择都会有遗憾,但至少,在那不勒斯面朝夕阳大海的时候,王尔德大抵是快乐的。
波西是个浪荡美艳的小混蛋吗?
大概吧。
毕竟是他在王尔德要回归平常之际又勾引了他。
美丽得仿佛堕落人间的天使,直白得仿佛直插人的心脏,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他是无情的——没钱了就分手吧;我不可能养着在大街上乞讨的爱人;葬礼上也要抢白罗比“你是嫉妒他爱我”。
他也是多情的——重逢的那个拥抱;分别时的凝望;葬礼上的痛哭流涕。
他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勾引王尔德之后又抛弃了他,所以分手之后发现自己还爱他。
也可能是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了——想要爱情就去追求,想要美好的肉体就去睡他,迫于生存用爱情做交换也可以。
害怕了就尖叫、伤心了就痛苦、思念一个人就去见他,简单纯粹得像个孩子,需要供养的孩子——金钱、爱情、肉体、灵魂……通通需要供养。
人们可不就是这样——做出决定又反复,总想做最不费力的选择,走最轻松的路。
可是,真的有捷径吗?
人生本来如此,有太多的可能性来迷惑我们。
谁能说自己从没做出过令自己后悔的选择?
只不过有人一直回头看,过不了那个坎;有人一路披荆斩棘,从不回头。
无谓对错。
人生既然艰辛,快乐已然难得。
ps.科总成长很多,演活了一个又纯又欲又贪财好色的富家浪子。
(鉴于评论里好多人说裘花版更美,特意找了看了下,不论比美,感觉科总把颓靡又诱惑的气质拿捏得更好。
疯狂嫉妒他的锁骨和嘴唇)
至于你那些梦,不要再去想它们。
现世的担子太重了,不是一个人担得起的,人世的烦恼也太大了,不是一颗心受得了的。
——王尔德《快乐王子》
剧照1897年,结束了两年苦役的王尔德在获释后被流放。
已宣告破产的他身无分文地来到法国,化名Sebastian Melmoth,在朋友的帮助下暂时落脚于北部海边的小村庄,靠着前妻的一点补贴和朋友的资助过活。
曾享誉伦敦、才华横溢又傲慢不羁的王尔德大约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竟会骤然从天堂坠入地狱,令人措手不及。
王尔德入狱的原因并不体面,他被同性情人(道格拉斯,昵称“波西”,Bosie)的父亲,昆斯贝理侯爵(Marquess of Queensberry)以“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为罪名告上法庭。
彼时,“同性恋(Homosexual)”这个词尚未被发明出来,同性之爱不为社会所接受,王尔德的私生活因为庭审而被曝光,引来一片侮辱与谩骂。
他曾因才华过人而被大众追捧至顶峰,却又因不同的性向而被同一群人践踏于脚下。
剧照牢狱之灾的折磨和身败名裂的打击令王尔德的身心倍受煎熬,而情人的背弃和不闻不问则带给他致命的重创和痛苦。
他回顾并审视了与波西一起的生活,在狱中断断续续写下一封长信,一边埋怨对方自私虚荣的个性和挥霍无度的恶习,一边痛责自己本该“像从衣服上抖掉一根扎人的刺”一样摆脱波西,却反复陷入爱恨交织的纠结境地,令创作止步不前。
骄傲如王尔德并不允许自己就此沉沦,他原谅了这个给他带来厄运的年轻情人,在字里行间以旁观者的姿态,极其冷静地对自身进行了剖析,反思之余谈及对艺术和创作的态度,辞藻华丽而优美,一如既往地充满智慧。
五年后,王尔德已不在人世,这封记录了他自我反省和救赎的长信得以发表,即那本触人心弦的《自深深处》。
才华横溢如王尔德,也并不足以抵抗这个世界强加于他的恶意。
剧照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你。
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
——王尔德《自深深处》小时候的我从未读懂过《快乐王子》,只是模糊地意识到这并非一个令人愉悦的故事,于是将它束之高阁。
后来出国读书,必修课的书单里有王尔德的作品,那令人头晕的唯美主义语言风格、复杂而华丽的长句、刻薄的比喻和尖锐的讽刺一度成为我文学分析作业的噩梦。
再后来得知纽约曾有一家以“王尔德”为名的同性主题书店“Oscar Wilde Memorial Bookshop”,是众多同志朝圣偶像的地方,让我对他的私生活和遭遇产生了兴趣。
《快乐王子》这部电影讲述了王尔德出狱后辗转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放纵而潦倒的岁月,从低谷到地狱的三年时光。
重获自由时的王尔德也曾小心翼翼地憧憬将来,想要与前妻复合,用创作拯救自己所剩无几的名誉。
然而与波西宿命的重逢让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不爱对方,这份不理智的、致命的爱掩盖了他对家庭的眷恋和愧疚。
愤怒的前妻停止了资助,他的忽视也让施以援手的朋友失望离去,王尔德沉溺于酒和毒品,再度陷入与情人纵情享乐又不断争吵的怪圈。
最后,只剩穷困落魄的他独自一人浪迹于法国的小酒馆买醉,在病痛的折磨下客死异乡。
爱的欢乐,一如心智的欢乐,在于感受自身的存活。
爱的目的是去爱,不多,也不少。
——王尔德《自深深处》《快乐王子》的导演、编剧和主演埃弗雷特(Rupert Everett)是一位“同志”,与其他“柜里柜外”的人一样视王尔德为偶像,他不仅出演过这位戏剧大师的两部作品《理想丈夫》和《不可儿戏》,也曾在舞台上饰演过这位作家本人(《犹大之吻》)。
如果忽略掉埃弗雷特以60岁的高龄扮演40岁的王尔德,以及那过于高挺的假鼻梁和略显臃肿的身形,《快乐王子》成功地描绘出一个虽经历挫折却仍抱有希望的作家如何一步步沦落为自我放纵的酒鬼。
埃弗雷特不曾因为自己对王尔德的热爱而刻意美化他,相反,他在大银幕上忠实地刻画出王尔德耽溺于欲望、自我毁灭的一面。
柯林·摩根(Colin Morgan)扮演的情人“波西”大概是整部电影里最符合人设的一位,这个有着金色卷发和微翘唇角的天之骄子,一双深邃的灰蓝双眸暗含残忍的天真。
他的出场是在烟雾笼罩的车站,朝着久别重逢的王尔德缓缓走去,四周的喧嚣瞬间退却,全世界只余这个无数次出现在梦境的身影。
王尔德不禁泪流满面,纵然在狱中受尽苦难,咬牙切齿发誓从此忘记,然而当波西出现在面前时,才发现这个人早已被镌刻于灵魂,一切的挣扎和抵抗都只是徒然。
电影画面最美的几幕是在意大利。
晨间早起,波西随意地披着件白衬衣在露台远眺海面,紫罗兰色晨光下的他宛若神祗。
我忽然理解了王尔德的沉沦,如此美丽的一个人,谁能忍得住不去爱他呢?
爱情本来就是如此的盲目。
我爱他,是因为他像爱情本身应有的样子。
——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快乐王子》是王尔德写给两个儿子的童话故事。
然而讽刺的是,他为了一个将自己带入地狱的情人背弃了家庭,而这个童话故事里失去一切光鲜点缀、被众人推倒的王子雕像竟最终成为他短暂一生的隐喻。
王尔德恨波西吗?
多多少少有点吧。
然而他极力说服自己不要去恨,因为如果恨意占了上风,那么全部的过去都会被否定,所有的爱都成了荒谬,“无异于否定灵魂”。
而爱,在王尔德的心中至高无上,是他赖以生存的动力。
“劫数从来是急急难逃,因为她疾步所向的,是血光之地。
”所以,在名为“波西”的命定劫难里,王尔德在劫难逃。
“I love him as I always did – with a sense of tragedy and ruin.There’s no mystery so great as suffering, and suffering is nothing when there is love.Love is everything.”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 mokochen
这不是Wilde的传记,这是Rupert的自传。
Rupert也是个艺术气息十足的人,也因为出柜而经历艰难时日,不得不到欧洲大陆谋生,出版了两部小说。
那个时候他就在酝酿《王尔德的最后时日》了。
所以这部电影感觉不是老王活不下去了,而是Rupert要活不下去。
故事讲得很平常,因为老王出狱后的日子确实很平常,相比他灵气四溢的辰光,潦倒颓废就是普通。
Rupert既忠于事实,又演得过于卖力,特别是为了看上去像老王而一直吊着下巴,着实令人抓狂。
整部片看下来我脸抽筋了。
Rupert不适合演王尔德(为了身形像患有巨人症的老王,他竟然养了一身恐怖的肥肉出来),他是王尔德作品中的人物,An Ideal Husband,Rupert之后不会再有第二个Lord Goring(虽然对编剧乱改原著最华彩片段十二万分不满)。
至于Ernest,在本片中还有这重双关,既是向老王致敬,也是戏谑了一把自己和Colin Firth为了玩儿而演的那部电影版。
演员班底简直是《乌龙女校》再现,除了叽叽喳喳的女孩儿们。
一众老友前来支援的义举,倒也像极了Reggie Turner和Robert Ross对老王的情义。
拍摄上一些镜头的处理很生涩,不够连贯。
但是当Bosie在车站出现的那一刻,golden boy还是惊艳了一下的(如果不是恰好想起梅林大法师假扮老太太训斥亚瑟的那一幕)。
良心讲,科总在本片是很亮眼的,对得起美少年Bosie,只是本人是柔美,而科总棱角分明了些。
Bosie在老王死后的所作所为,是与其天使般的面孔毫不相称的扭曲丑恶,是活脱的道林·格雷。
老王从美之中看到了人必然毁灭的路径,一语成谶。
Robert Ross,这个加拿大人,在王尔德死后偿还了他全部的债务,致力于整理出版他的作品,同时为了捍卫王尔德的名誉同黑市流行的以王尔德之名传播的低俗小说作斗争,还时不时地遭受来自Bosie的人身攻击和道德陷害。
他请爱泼斯坦给老王设计了现在老王墓的斯芬克斯雕塑。
在伦敦,阿德莱德街多了一座老王的雕像(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也是很大方)。
去年到巴黎第一件事,涂上妖艳的兰蔻玫瑰,挑花店里最红的一支玫瑰,去老王坟前献花献吻,结果发现自2011年起被玻璃罩子给圈上了,据声明称是应其后人要求。
不过照Rupert讲的这个故事,老王对家人是愧疚的。
那么尘归尘、土归土,也许他愿意看到的恰是这个大玻璃罩子。
从老王后代遭受的不幸角度考量,也许这是最好的。
Rupert选择快乐王子来讲述老王的最后岁月。
如此看来还是Robbie最懂老王,斯芬克斯,那关于人的谜语,才是老王最后的感受。
近年来,“号称宇宙第一毒舌段子手”王尔德的大名也在中华大地上如春风般普及开来。
其流传度最广的段子是”我们都在阴沟里生活,但有些人在仰望星空。
”可别以为说出这励志名言的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楷模。
童年时期读王尔德的名言录,你多半会被这个满嘴胡言,反叛叛逆,口出狂言的家伙给吓得立马掩卷。
一个笃信唯美主义,并且在行为举止和生活哲学上依此生活的人会出现怎样的境况呢。
记得当年我身边的很多人是因为王尔德同性恋的身份而去读他的书的。
很久以前读过他的评论《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句一句,充满了“……不是……而是……”的句式,简直都是由格言堆砌的。
这种格言式的评论使人感到,他的思路处处充满矛盾和辩证。
如果把它们拆分开来,一行一行打散了排列,那不就是一本箴言录么?
可是这不妨害他成为一位评论家和艺术家。
回过头来看他那句话: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并不是说漂亮才得人心,而是因为所谓相由心生,人的素质,性格气质,统统能够反映在样貌里,人们应当善于从相貌来解读一个人。
一句引用率最高的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与其说自爱,不如说享受孤独,在自己的宇宙里穿行,“一个人的时候最快乐”的这种生命状态。
它与真正的自爱不同,自爱却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品性,只有自爱的人才会获得爱。
它会滋养你,哺育你,在你面临危机时,赋予你无穷的勇气。
这部《快乐王子》,多少是带着一丝王尔德粉丝的视角和一种仰视的心态来拍摄的。
王尔德的配音好像从一个吸音的音乐厅里飘出来,被处理得360°环绕音响一般非常有磁性,众人围拢了一桌聚餐,谈笑风生的时候,王尔德一张口举座皆寂然,好像他在人群中是某种精神领袖似的。
彼时王尔德已经在文坛风生水起,是牛津才子,剧本卖得响当当,洛阳纸贵。
而在电影里和生活中,他也就是个贵族学生,靠父母财产过活,和他的情人道格拉斯一样。
但是在不了解王尔德的艺术世界和思想信念的前提下,我所见是一个活生生的渣男,抛妻弃子,和三五gay情人整日会面,还搞乱伦裸体派对大型现场,还被其中一位的妻子逮了个正着,简直不知羞耻,吃香非常难看。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员。
说得难听点叫“人在做,天在看。
”王尔德估计认为自己是舞台上的丑角吧,被人观看,剥皮,嘲笑,在大众的观看中一点点地丧失自己的尊严。
影片最后一幕,笼统地概述了bosie和Robbie在王尔德身后的情况,随后泛泛而论谈了同性恋人权运动的进展。
并注释了王尔德于某年某月平反获释,好像他是某种同性恋运动的卫道士一样。
“快乐王子”的故事穿插在其中,诚如王尔德在《自深深处》中所述,我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父亲送我进牛津,一是社会送我进监狱。
不知“道连格雷”是否也是这段同性恋恋情的映射呢?
那个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的自恋的年轻人,对青春美貌无限向往,愿意用灵魂换青春,在贪婪和私欲的怂恿下一点点地把坏事做尽,他无止境地修饰着越来越美丽的皮囊,同时越来越干枯的灵魂却在绘画的画像中呈现出了腐朽和丑态。
人的外表可以掩饰内心的丑恶,艺术却往往无法骗人。
艺术家的画笔会呈现万事万物无法遮掩的灵魂和本真,直抵人心的本质。
那部《道连格雷》的电影版,(才发现这两部电影都是脸叔主演的)画中的美男子一点点呈现出衰老的皱纹,可谓触目惊心。
不知为何,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能把道连格雷和道格拉斯联想到一块儿。
王尔德的同性恋情人,美男子道格拉斯最后对Robbie说的一句我们也许会记得,他说历史将记得我,而不是你,你只不过是……是的,读过《自深深处》的我们都记得道格拉斯,不过我们记得的是那个空有一副好皮囊,挥霍无度,无理取闹,荒废了王尔德才名的道格拉斯。
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是污名。
Rupert Everett’s long-in-gestation passion project adumbrating the latter years of Oscar Wilde (1854-1900) is a handsomely confected conversation piece reflecting on the persecuted writer’s tragic life, could be comfortably compartmentalized as a companion entry of Brian Giblert’s WILDE, a more cradle-to-grave biopic made two decades ago . Taking the director chair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lso dipping his toes in hammering out the script, Everett goes a stellar triple-threat transformation in playing the author in his belle-époque Europe exile days, gallivanting around picturesque locations and hotel rooms by eking out his allowance, vouchsafed by his wife Constance (Watson, expectedly underutilized), or taking charity from his un-apostatized admirers and sympathizers, most of which he splashes out on drowning his sorrows (and any young garçons care to join him). But the past doesn’t let him go easily, in spite of the help from his loyal friend Robbie Ross (Thomas), who sincerely admires and carries a torch for him, he is still tantalized by the idea of reuniting with Bosie Douglas (Morgan), the bane of all his plight. While in WILDE, it feels anything but implausible of Stephen Rea’s Wilde opting for Jude Law’s Bosie over Michael Sheen’s Robbie, here, between an Adonis-like Edwin Thomas and a miscast Colin Morgan (who looks pretty unprepossessing in blond to this reviewer’s eyes), Everett has a much taxing job to validate his option, one might contend that his act exactly corroborates the irrationality of one’s heart’s desire, but in the event, Rupert’s effort fails to conjure up Bosie’s magic mojo, he is a bratty, feckless, egotistic toff to the hilt, and takes the shine off Wilde’s own integrity. Elsewhere, the film balances out between Wilde’s last flourishes of pomp and depravity (furnished with wonderful tableaux vivants and a raunchy ribbing of the provincial notion about a boys-only orgy), his deteriorating health, the grievance of being betrayed by his own country and people, and a forlorn hope of reconciling with Constance and meeting their two young sons again, pathos creeps in the somber moment when he is on the deathbed, his deteriorating health is compounded by intemperance, self-abandonment, disillusion and inconsolable sorrow (Constance’s sudden passing hits him really hard, visually portended by an oneiric volcano eruption and her final words of love in his dream), but surrounded by his friends and given his last rites by a priest (Wilkinson, who plays Bosie’s snarky aristocratic father in WILDE pops up here in a benevolent cameo), Everett sends a proper eulogy to his idol, someone who is stigmatized by his sexuality just like him, while Wilde never gets a second chance, fortunately, this picture should fairly give Everett a renewing relevance in today’s cinematic sphere, not least for his assiduous investment behind the camera and arduous commitment in front of it, although noticeably hindered by prosthetics and wigs, he knows how to lighten up the scene when flamboyance is beckoning. referential entries: Brian Gilbert’s WILDE (1997, 7.1/10); Oliver Parker’s AN IDEAL HUSBAND (1999, 7.6/10).
快乐王子活得高贵,却并不快乐,唯有上了天堂价值才被认可。临终时的王尔德,名利尽去,尚有三两好友守在身边,廖以抚慰他的悲苦。而为了陪伴快乐王子没有挨过冬天的那只燕子,才是最该珍惜的。
【补标】18年片子出来就看了,非常平淡,看得出服道化花了大心思,但是故事讲得太差了,鲁伯特的自恋自怜要从银幕里满溢出来——要是是80s那张脸我就认了,现在我不买账。
对一个光彩夺目的天才来说 社死是极度残酷的 因为他的光芒难以掩饰 但社死并不会杀死他 只有他自己可以
早期渣男合成传记片
神级的传记片 没有执着于讲一个故事 而是讲了一个人 不是名人 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落魄的人 当他所有的光环被剥离 有多少人还爱他本来的面目 他追求了一生的美和爱 随着尊严被践踏到泥土里 又能保持多少体面 得意时写的童话 竟然预言了自己的悲剧 可是王尔德啊 为什么你悲剧都悲得这么美
几乎让我觉得王尔德只不过是个socialite花蝴蝶,同志圈平权ICON。过于乏味了。
Just another one of the thousands of mediocre British biographicals. 带着以泪洗面的心理准备去的,毕竟王尔德和他的陨落占据了我心中非常柔软的一小块,但最后完全没感觉,结构太散了,对叙事的驾驭力显然有限。
你们不能因为lgbt和王尔德的滤镜就给一部明明不怎么样的片子打那么多星
人都会老会死,有的凄美,有的凄凉,有的凄惨,虽然熄灭,但他曾经有光;虽然腐烂,但他曾经花香。
没有比《王尔德》(1997)能看到更多东西——那兄弟俩挺有意思:哥哥出卖身体索要钱财,满足王尔德肉欲需求;弟弟缠住他,讲出快乐王子的结尾——在王子的飞燕升入天堂之前,他给予了他所拥有的一切。
偶然地在王尔德诞辰日看,Rupert Everett的扮相有点令人失望,还不如前些年的Stephen Fry。
心没碎 王尔德的美与才情也就不完整
四平八稳的传记片,同样是王尔德,对比20年前那部似乎也没有太多值得一说的地方,可能大家的普遍共识都是王尔德的个人感情生活比他的文学艺术才华更“好看”也更值得被讲述吧。
为什么不能让这些不堪看起来不那么不堪一点呢
The Boy I Love Is Up in the Gallery这首歌实在用得太绝。The heart was made to be broken.
很美很无趣。我睡醒的时候后面大叔在打呼…
四平八稳,甚至有点无聊的传记片,主要集中在王尔德出狱后的晚年生活。同样是王尔德,对比20年前那部似乎也没有太多值得一说的地方。虽然布景、画面挺精致,然而造型实在是一言难尽。王尔德去世时才46岁,就算再落魄潦倒,也不至于像一个六七十岁的糟老头吧。
.
复古的叙事,历史感的表演,考究的制作,但缺少了缠绵的情爱的表达和刻画,就失去了让观众走近人物和主题的机会。
想读读《深渊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