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对于人性到底有多重要电影《房间》(Room 2015)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背后的政治隐喻细思起来挺有意思。
“房间”其实是在自由的世界中圈起的一个不自由空间,但这个空间却被本片编导用来观测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性,而观测的对象就是本故事中的5岁小男孩杰克。
杰克的母亲乔伊•纽萨姆7年前被骗子骗到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只有一个天窗,门只有骗子能打开,房间事实上成了乔伊的囚牢。
乔伊在被囚禁期间生下了儿子杰克;杰克长到5岁都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
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使杰克成为观测对象的最佳人选,因为相对于外面世界的人,他犹如一张纯净的白板,由此观测到的人性应是最自然、最可信的。
那么,5岁的杰克面对自由世界是如何反应的呢?
没见过自由会害怕自由。
在这个房间内,乔伊本是自由世界的来客,一朝被囚,当然无时无刻不想着争脱牢笼,受儿子读《艾丽丝梦游仙境》故事的启发,她打算不再等待,她思筹着自救计划,但她需要人帮助。
然而,儿子杰克此前一直生活在她为他编织的童话世界中,甚至不知道一墙之隔的房间外另有天地,于是,她改变以往教育儿子的策略,告诉他墙外的世界很精彩,以此引导儿子对外面自由世界的向往。
然而,结果如何呢?
当她告诉自由世界的真相时,儿子的回答是“不可能”,甚至说她是个“骗子”;当她说儿子5岁了应当帮她来改变现在的生存状况时,儿子说“我想回到4岁”;当她告知儿子自己悲惨的被拐骗经历时,儿子怒吼这故事太无聊;当她说这是个臭房间时,儿子根本就不认同。
无奈,她只能跟儿子搞起“冷战”。
这个结果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什么吧!
当了解自由的人告诉从不知自由为何物的人自由的真相时,与其说是告知“真相”,不如说是引起了“恐慌”,因为人性对未知世界都有本能的恐惧;如果告知“真相”的行为逼得太紧了,这就很容易被认为是“骗子”行为,因为人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持有本能的怀疑;在“得不到”和“已拥有”之间,人们会更珍视后者。
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害怕自由了。
自由在比较中方显它的重要。
杰克和母亲逃出“房间”进入自由世界后,在跟其他人交流过程中还多次提到“房间”,甚至还要求回去看看,而母亲乔伊对那个地方早已讳莫如深。
乔伊的反应我们非常能理解,因为“房间”是她一生的噩梦;但杰克的反应是否还说明这个突然获得自由的人仍怀念那个曾让他不自由的世界呢?
显然不能这样理解。
因为在这之前,他从未感受过不自由,而且他被母亲保护得很好,那里没有他痛苦的回忆,反而,那里是他对快乐、对母爱感受最集中的地方,杰克想回“房间”再看看,跟我们想回故乡看看的情感是一样的,他的这种反应正说明他的心智发展是正常的。
但在回到“房间”后,显然杰克开始体会到自由的重要了。
他感觉到“房间”缩小了,不想再将房间的门关上了。
从杰克对房间态度的转变,说明他感受到了“自由”的好处,即使对“房间”内的每一物件都充满感情,但他也不会放弃外部自由世界的好。
虽然是个小孩子的故事,但它反映了人性特征是普遍性的,而且它为我们思考自由的某些问题提供了实验性的一手资料。
由此,我们终于明白:在当今世界,为什么某些国家的统治者那么害怕人民了解自由,那么害怕自由世界的东西在国内传播了,因为关起门来他可称老大,一旦开了门他就屁都不是。
至此,大家可能也相信本片的政治隐喻了吧,它分明就是在告诫某些有志传播自由理念的人该如何正确传播自由了。
自由并不是一种最迫切的人性需要。
显然,本片并不止于让人们了解自由的重要性,它还想告诉我们,自由从不是人性中最迫切的需要。
这点从影片所展示的“自由vs.母爱”这段情节中可以看出。
乔伊接受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她,在杰克出生后,她有没有想过要将杰克送走,这样杰克就“自由”了。
可以想见,在极为崇尚自由的美国人眼里,自由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没有自由也就没有了一切,没有了自由,小杰克就不可能“拥有童年”。
虽然,乔伊回答“但是他有我啊”,她的意思是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比自由更重要,但对于主持人接下来的追问,“但那样是对他最有益的吗?
”却让乔伊感到痛苦,甚至可以肯定这个刺激是她试图自杀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崇尚自由的国度,代表大多数想法的主持人的问话其实是一种谴责:虽然谁也不否认母爱的重要,但一个不为孩子自由着想的母亲是自私的。
显然,大众认为“自由比母爱更重要!
”,而她想自杀也证明了她多少也认可这一点。
乔伊与公众之争,孰是孰非,其实我们局外人也不好下判断,但若考虑到当事人杰克返回自由世界后的行为,我们似乎能站到乔伊这一边。
比如杰克很快适应了这个自由世界,他甚至说自己5岁以后对什么都知道了,说明他“可塑性未受影响”;外婆给他绞头发洗头,他知道感恩,说明他的情感发展非常正常;小朋友找他玩,他很快能玩得起来,说明他交往没有障碍。
重要的是,当母亲自杀未遂后跟他道歉说“我不是个好妈妈”时,他回答:“但你是妈啊!
”,这似乎可以说明,对于孩子来讲,母爱远比自由更重要;而且,自由的观念是外塑的,除开这点,人性一定更倾向于“爱”的。
(文/石板栽花 2015年12月31日星期四)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工作人员:奇遇电影字幕组翻译:@一起去找圣鲸鱼 @onanieren @May @阿拉莫没有猫 时间轴:@恩基 @面瘫本 @Edandelion 校对:@wrenvan
女主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影后,慕名而来。
看完我只想说一句话:那个小男孩是没有提名么?
完全可以提名最佳男主啊?
难道是有年龄限制?
另外,要不是我之前就知道他是男孩子,单看影片,他真的太漂亮了,还是长头发,就像一个洋娃娃,跟女孩子一样漂亮。
回到电影本身,我想女主真的从room走出来应该就是jack叫她说的一句话:Mom, say bye bye to room。
至此,她才真正脱离了room。
一开始在房间里的戏份都比较昏暗,本身房间环境就局促,只有一个天窗可以透些许光亮出来,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许是冷漠的看客,影片说七年了,女主被困在这里,不过有个小孩,估计被迫生了下来。
这七年间要是没有后来的这个小孩,估计很难挨过去吧。
但我却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只是慢慢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理解她的那种心情。
绝望过,发疯过……我想我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七年我就疯了吧。
女主跟小男孩相依为命,同时不放弃出逃的机会。
就在jack五岁生日的时候,女主开始跟jack说外面的世界。
她想借助jack的小小力量出逃。
我们站在jack的视角想一下,五岁,自从出生便生活在这个小小房间里面,这个房间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宇宙。
外面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对他来说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电视剧里的也是假的。
所以当他妈妈颠覆了他这个世界观时他是崩溃的,他不愿意接受,他大喊大叫着,不想讨论这个话题。
Poor child。
幸好得益于女主的良好教导,jack生性乐观,爱妈妈。
为了妈妈他愿意去做妈妈交代的事情。
真是个好孩子。
经过一次失败,他们计谋成功了。
他们得救了!
在女主从房间里跑出来跟jack相拥的一瞬间,我还是感动到了。
故事当然没有结束,他们是从房间出来了,可是他们的心还没有走出来。
孩子越小,越容易重塑 世界观,所以,Jack很快就慢慢适应了外面的这个世界,这当然离不了亲人的爱护。
可是对女主来说太难了。
噩梦般的七年很难从脑海中抹去。
所以,她歇斯底里,她想不开,在上了访谈节目后,记者问她:为什么不在刚生下小孩子的时候把他送走,这是不是对小孩子最好的选择呢?
本身女主就没调整好状态,这么一问她更加想不开了,看了真是心酸啊。
也许是母子连心,女主吃安眠药自杀,Jack听到了声响跑去看她,又一次救了妈妈。
救了妈妈两次的Jack说想回到room去看看,毕竟是他出生迄今为止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一一告别房间里的一切,并跟妈妈说:Mom, say bye bye to room。
未来还很长,从房间走出来走向未来。
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修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情绪控制这类技能。
去年看到那部拿情色做噱头的《超感猎杀》,最大的感触也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亲密无间的联系后,竟然升华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与满足感(八个人共唱what's up那段)。
还有近期看到的哈佛最长研究,发现人类幸福的本质,也是与他人建立健康紧密的联系。
因此,我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也是关系的力量,是母亲与男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为母亲带来的拯救与毁灭。
影片中后段,当joy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她说:当有了Jack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此为开端,代表着拯救,也是影片开始那段所描述的内容:在逼仄狭窄的空间中,因为Jake的存在,joy坚忍地处理一切,偶尔爆发冲突,她会忍耐,也会忍不住爆发,母子二人极端依赖彼此,以致于joy甚至无法容忍让劫掠者看到或者接触Jake。
这种关系也在后来的采访中被证实,joy说Jake只属于她一人。
而这种在极端环境中形成的不健康关系,终于也为joy带来了毁灭。
当电台主持人问joy,是否想过要把jake送走,让他拥有一个正常的童年时,joy完全愣住了,她反射性地问:我为何要这么做?
然后镜头切换到全家人沉默地坐在饭桌旁,这个场景中,导演的控制和演员的演技得到了极大的发挥,joy看起来就是一副“心如死灰”“行将就木”的样子,这天晚上,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做出了被关押在斗室7年中都没做出过的选择。
影片后来,还是jake重新拯救了joy。
全片最触动我的一个镜头,是外婆帮Jack剪完头发,jake说:我爱你,外婆。
那一瞬间,感觉整个人从里到外都化掉了,眼泪哗哗的。
还有影片最后,joy哭着说:我不是一个好妈妈,jake则说:可是,妈妈就是妈妈啊。
不好说jake这样的小天使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养成,但是他想要向母亲传递能量,外婆也说,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传递能量的。
延伸一步说,当joy被拐走,她的父母也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母亲有了新男友,从他与jake互动那段,毫无疑问是个高情商暖男,这无疑为joy的母亲带来了治愈。
反观joy的父亲,孤身一人远走他乡,在饭桌上甚至不愿意看jake一眼,表现出对自己的情绪控制无能的反应。
显然,他在原本的关系被毁灭后,并没成功建立起新的关系,也没法因此获得拯救。
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影片其实也在讲关系的重塑。
当在斗室中,母子之间是一种关系,当平衡被打破,关系破裂,成人所表现出的失衡比天真的儿童更明显,所以要由小天使做出拯救。
如果更进一步,跟着电视台主持人的发问假设下去,joy在五年前将婴儿送走,从此这个孩子与她再无关系,他不再叫jack,或许会过得很好,并且成长为完全不同的样子。
那么joy呢?
joy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或许,这也是joy选择自我毁灭的原因吧。
如果她在五年前做出牺牲,拯救儿子,她自身的毁灭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因而joy几乎是本能地做出了相反的选择,这个选择虽然确实在五年后侥幸拯救了他们两人,但摆脱困境后,当一个母亲幡然醒悟,面对由于自身的私心而将儿子置身磨难之中,她的崩溃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joy这种对于良知的拷问又再次伤害了jake,所以jake才会在电话中愤怒地说:这一次由我来做决定!
这些大概说明了关系是双向的,单方面地思考对错或者做出决定,都容易对关系的另一方造成伤害。
而人性本能的趋利避害,与后天形成的道德与情感,又让维持一段健康的关系变得十分艰难。
芸芸众生中,大部分人像joy和她父亲,对自己对环境时常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愤世嫉俗,少部分人像外婆和她的男友,较高的情商表现出更多的宽容,而真正能像jake小天使一样纯然天真,温和有爱的,就太少太少了。
(文/杨时旸)事实已经证明,今年真的是奥斯卡的小年,入选的片子大多数都没有惊喜,当然,那些片子谈不上是烂片,但问题在于都透露着一股看见开头就能猜到全部走向的平庸气味。
这种正确得毫无瑕疵的状态有些让人厌倦。
在几部热门电影之中,这部《房间》似乎还稍稍有些不同,相比于《间谍之桥》中充满着陈词滥调的国家和历史宏大背景的叙事,这部电影更贴近“个人”。
大多数人在开头就能看穿这个设定:一对被囚禁的母子如何挣脱桎梏重回世界的故事。
不同的地方在于,被囚禁的那个男孩从未见到过外面的世界。
他短暂的五六年的生命中一直在这个几平米的小屋子里度过,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就是房顶的一扇小天窗,以及一台信号不太好的电视机。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对于这个男孩儿来说,这个房间就是全部世界,他在电视中所看到的,他都认为是只属于电视的、虚构的东西,只有他在房间中能触摸到的才是全部的真实。
所以,相比于母亲的绝望,孩子觉得一切都好,一直安之若素。
妈妈是几年前上学途中被绑架的,日后一直囚禁于此,无法逃脱,被迫与绑架者生下了孩子,直到孩子稍稍懂事,她才觉得似乎可以借助孩子逃离这里。
她训练自己的儿子,让他装病,装死,以便让绑架自己的男人把男孩儿的“尸体”带出去,寻找求救的可能。
这并不是一部惊悚、悬疑类型片,所以,即便有着紧张的氛围,电影的着墨也并不在渲染这些,而是探讨了一个人在内心中关于自由和禁锢的定义。
男孩儿从不知道树叶是真实的,也不知道街道、汽车与人群的概念,更缺乏与人类互动的经验,所以,当他背诵着母亲教授的办法,从那辆皮卡上跳下,在街道上奔逃的时候,基本上处于一种震惊之中。
一个适应了囚禁的人,对于自由是有恐惧的。
这一点并非虚构,在现实中已经被证明,某个小国的人由于特殊原因逃往他国,原本认为应该从此享受正常生活,却发现那个群体的自杀率居高不下。
这一点,真的让人感到悲凉。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段在讲述如何逃出有形的囚禁,那么后半段则是讲述如何逃出无形的、心灵的囚禁,从而进入真正的自由。
后者,更加艰难。
大多数人错误地认为身体被从牢笼中解救出来,一切就会顺理成章地变得顺遂,似乎一些都得到了妥善地解决,但其实,只有当事人知道,更深邃的囚禁是对于内心的封闭,以及挥之不去的恐惧与隔膜。
就像电影中所展现的,无论媒体、家人、邻居,都把这一对母子当做一种“观看对象”或者“呵护对象”,他们成为了深藏故事的人,其实,什么时候他们能被“无视”,什么时候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平静地审视自己的经历,承认它,并只把它当做一段过往,而不是一个障碍。
那个男孩儿成为了最重要的转折点,他比成年人都要无畏,即便最初也经历了不适应,但很快就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更巧妙的是,在不经意间,孩子拯救了母亲。
他一直念叨着想回到那个被囚禁的房间看看,对于孩子来说,那是曾经的家,有着温馨的记忆,即便这听起来很残忍,但对他而言,就是如此,而他母亲的态度从最初的阻止、厌恶到最终答应。
孩子回到了那个破乱不堪的地方,对着椅子、水槽、衣柜,说着再见,就像影片开始,孩子每天早晨对着房间中的一切问着你好,当孩子用稚嫩的方式挥别过去,在一旁的母亲也同样真正走出了内心的牢笼。
对于妈妈来讲,这个男孩儿的身份本身成为了一层隐喻,他是绑架者与自己的儿子,他身上混杂着一半爱意与一半仇恨,而他终将伴随自己的一生,她必须学会接纳这一切,曾经的苦难是无法回避的,就像眼前的孩子,但我们需要具备那种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
他人只能从外部对我们进行有形的囚禁,只有我们自己才懂得如何卸下内心的镣铐。
实施囚禁的人就是为了毁灭他人,但我们即便触摸过牢笼,也仍然不要丧失定义自由的能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和胜利。
唤起心中童年的叙事诗这部影片的光环太多,可以写满整张宣传海报,如今俨然成为颁奖季中最佳故事片的热门选项。
其实放眼背后主创团队,2014年圣丹斯独立电影节出跳的《弗兰克》导演,原班剪辑和音乐制作人马。
外加请来了汤姆.霍伯导演,一系列影片《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丹麦女孩》的金牌摄影师:丹尼.科恩,为该片大量的密室封闭环境拍摄,带来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导演:兰纳德.阿伯拉罕森,继上一部根据《以眼杀人》回忆录改编的《弗兰克》之后,这次的《房间》,也是改编自同名小说。
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全全由作者独立编剧。
故事有关于被绑架的女性,以及她与儿子被囚禁的遭遇。
令该片之所以荣获诸多赞誉的,不仅仅故事对绑架困境的刻画,还有后面大半部分回到现实后的反思,以及该片不同的审视角度——孩童的眼光。
像这样,讲述孩子眼中的世界,用他们纯真的心灵,写照社会与现实的庞杂。
个人最近一次是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见到,其中表现的是战争与集中营。
而这部影片是在通过孩子的角度,来讲述虚幻与现实世界的更迭,真实世界之大,以至于无法用言语形容。
所以,影片采用了诗的形式,借用孩童的口吻,念出哲理般的诗句。
<图片1>一个小男孩儿,在一间仅有十平方米大的毛坯房间里长大。
影片以杰克五岁生日的早晨展开叙述,通过杰克逐一与房间里的水池、浴缸、椅子打招呼为引子,360度的带领观众一起参观了这个特别的“房间”。
即便母亲每天的眉头是紧缩的,但是这样的地方,对于年幼的杰克来说,已经是天堂。
这里所有的东西,他都喜爱,最重要的是,母亲永远在自己身边。
当生日过后,母亲尝试将事实真相告诉他时,他是不接受的,他甚至说,他想要回到四岁。
相信每个人也很难想起,心中的童话世界破灭是在哪一天,到底是哪个天杀的人,拆穿了公主与王子的梦幻国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魔法,一切都要通过努力奋斗而来,自己终将要独立的走过一生,父母不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影片中,并没有机会在正常环境中成长的杰克,却还要负担更繁重的任务——拯救自己的母亲。
<图片7>在母亲再三的劝服下,杰克要装病,装死,在地毯里滚动,记住停车、大叫、跳车、求助的步骤,以便逃出变态绑架犯的魔掌。
这样的故事,在平静地交代完毕“房间”的环境之后,第二天母子就开始酝酿“房间”的出逃计划。
这使得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剧情紧凑,悬念十足。
而丹尼.科恩的摄影,让这间小小的毛坯房,变成了孩童视角中,童话的梦幻屋。
旋转的镜头里,满墙的涂鸦作品,各种食品包装的海报贴画,鸡蛋壳串起来的装饰品,每天唯一会带来光亮的天窗,在母亲睡觉时,跟墙壁上的树影玩耍的孩子,一切都如此美妙。
影片再一次令人们看到了,无论贫穷还是困境,在孩子的眼中,世界一样美好。
他们最深的牵绊,就是陪伴他们的那个人。
如同《如父如子》中感觉不到生活条件差异的交换子们。
而影片中,当杰克开始拆解玩具汽车的时候,象征着他的童年已经开始瓦解了,尽管他不情愿接受,但是他内心是相信母亲的,他逐渐学着接受母亲口中的真相——这个房间才是个虚设的牢笼,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即便他五年来,接触到所有真实的东西, 都是来自这个房间,而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都是电视机里的魔法,才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虚无世界。
当这样的错位认知被生生反转,非常有意思,又充满哲思。
当脑海中的意识不同了,眼睛里所看到的事物,也就随之不同了。
为了那个未知的真实世界,杰克要独自面对坏人,完成求救大计。
他虽然嘴里央求着,可不可以等自己六岁再做这件事,最后还大喊出:“我恨你!
”的气话,一切的愤怒,都来自于离别与恐惧。
而当他在卡车后面,滚出毛毯,看到不再是框在天窗里的天空时,看到真正的树枝和树叶时,就连天线都显得异样的神奇与美丽。
三个从近景,到特写,再到局部眼神的镜头,递进式的交代了杰克的心境与感知。
此时的他,如同第一次走入森林,感知世界的 IA:EVA 一样,看到了真实,进入了社会,成为了一个“人”的真实个体。
影片中的杰克,虽然一直被母亲称呼为Good Boy,但是他一直是留着长发,像个女孩一样,没有清楚的性别特征。
直到影片的最后,他完成了将母亲从实体的牢笼里救出,又帮助母亲走出了心灵的困境之后,他要求外婆给自己剪发,将头发交给因为抑郁而嗑药住院的母亲,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母亲。
剪发之后,他又有了一起踢球的邻居小伙伴,最后还有了自己的小狗,融入了家庭,迎来了母亲的回归,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小男孩”。
外婆说的那句:“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使彼此变得更坚强。
”,这是影片中很重的一句话。
虽然杰克未必会懂,他的方式只是对母亲说,不要再做第二次,就好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对于父母,只要他们归来,不抛弃自己,就没有不可原谅的罪过,令人感动。
杰克在影片中,至少有四至六首独白的诗篇,大约是两首在狭窄拥挤“房间”里,两首在医院中,两首在新家中。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杰克熟悉外婆家后,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时说:“在这个世界里,有着无数的门,门背后有着无数的房间,事情一件接一件的在那里发生着,人们总是在忙碌着,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天堂在哪。
”。
影片中,杰克的世界观是被调转的,从童话到现实,但是五岁孩童的心智是单纯且美好的。
而他的母亲正好相反,已经是成人的她,当然清楚知道,自己是被拐骗的受害者,是被囚禁在房间里,与世隔绝的受难者。
但是,在她与杰克相处的五年中,她是位伟大的母亲,含辛茹苦,不忍心也要残酷的打破杰克美好的童年与幻想。
但是自从出了房间,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她又退化成了当年那个17岁的偏执女孩儿。
父亲对于杰克的不接受,令她气愤,母亲过度的关怀和参与,也令她焦虑。
她忍不住抱怨母亲七年前对自己说的话,那样也许就不会跟着伪善的骗子,去看什么小狗。
她必须自己重新经历,在家庭和社会的包裹中,从一个17岁青春期的女孩儿,重新长成为人母的过程。
她总是担心杰克不喜欢玩具,只会看动画片,跟这个社会和世界没有联系,然而其实没有联系是她自己,当年的朋友和同学早已经不在,她没有完成学业,也没有工作,她才是那个令人最担心的对象。
在把这个真实的世界带给杰克之后,她需要的是跟杰克一起,重新经历成长。
<图片8>影片完美的收尾,在杰克提出的,想回到“房间”去探访的请求。
母亲极不情愿的回到这个简陋后院的小木屋前,杰克问我们的Room是不是遭遇打劫了,因为一切他熟悉的家具都不见了,只剩下几件物品,凌乱的躺在墙边和地上。
像电影开篇中,对每一件家具和物品说早安一样,杰克跟每一个仅剩的物品说再见。
最后他对母亲说:“妈妈,对房间说再见。
”,母亲亦在嘴边呢喃了这句告别。
在杰克的眼中,这里虽然糟粕,但是也是自己最开心的童年,这里有模糊不清的电视、有马桶蓄水池可以航行纸军舰,而母亲永远在自己的身边。
影片无数次的令人感动,因为挚真的情感。
令人难受的是童话世界的颠覆,虚无和真实,哪个才是更适合我们的地方,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受到伤害,也会不小心伤害身边的人。
而赤子之心,永远是守护我们的力量,走丢了,就奋力寻找回家的路,走错了,就避免下一次的犯错。
影片这样虚幻与现实世界观念的找回,进而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问题,难怪可以在评论界和观众的口碑中,得以双赢。
在多伦多电影节的时候,初看这部影片,也只是听闻口碑很好,完全没有预料到评奖的结果,以及后来的走向,也算是没带任何偏见的,感受了影片唯美的镜头,接受了孩童心灵的洗礼,以及令人深思的人物角色在家庭与社会中面临的困境。
我们每个人,作为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社会里的小房间中的人,着实需要更多的外界联系,人也好,事也好,宠物也好,因为,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
2015年11月18日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1.”盆栽是真的,树是假的;山太大了,海也是;电视里的都是用色彩画起来的,但你和我是真的“2.“杰克,世界非常大啊,非常大,你简直不能相信,这臭房间只是其中一部分”3.外婆的男朋友在门口,为了让受伤的小杰克大胆一点,故意佯装没有人和他一起玩的样子,看到便觉得好温暖4.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地方,但时间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时间要被一片一片薄薄的摆在不同地方。
所以所有人都说,快点吧,让我们行动起来,脚步迈得快一点,现在就把事情做完。
妈妈急着要冲上天堂去,但是她把我忘了,所以外星人又把她扔下来了,啪嗒摔下来,把她摔坏了。
5.妈妈和我做了一个决定,因为我们不知道喜欢什么,所以每样都试试。
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没关系,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
6.“只是那个房间吗?
”“是的””它缩小了吗?
“7.”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再见椅子二号,再见桌子,再见水槽,再见衣柜,再见天窗,妈妈,和房间说再见”,大人觉得是地狱,孩子觉得是天堂,没有体会过自由,也不会觉得没有自由是那么痛苦,所以人的痛苦都是因为不甘寂寞吧。
「There's so much of "place" in the world. There's less time because the time has to be spread extra thin over all the places, like butter. so all the persons say "Hurry up! Let's get going! Pick up the pace! Finish up now!". Ma was in a hurry to go "boing" up to Heaven, but she forgot me. Dumbo Ma! So the aliens threw her back down. Crash! And broke her.」「Grandma.↓Yes?↓I need scissors.↓What for?↓For cutting my hair.↓Do you really want to do that?↓I wanna send it to Ma.↓How come?↓She needs my strong more than me, so I wanna send it to her. Or you can take it to her.」「When I was four I don't even know about the world. And now me and ma going to live in forever, and ever. Until we're dead. This is the street in a city, in a country, call America, on the earth. That's the blue and green planet, always spin. So I don't know why we don't fall off. Then, there's outer space. Noboy knows where's heaven. Ma and I have decided because we don't know what we like. We get to try everything.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out here, and sometimes it's scary. But that's ok. Because it's still just you and me.」「Bye plant, bye chair number one, bye chair number two, bye table, bye wardrobe, bye sink, byebye skylight. Ma say byebye to room.」
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主要就四个:Old Nick,Joy的父亲Robert,Joy母亲现在的伴侣Leo,当然还有Jack——但他还是个幼儿,一头长发也模糊了性别,作为“男性”在前半部分影片中的重要性不高。
一切因Old Nick而起,男性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男性的残忍和无情在Old Nick身上表露无遗,他面对追求女性的无能(=不能正常结婚生孩子只能靠绑架=不会沟通只会用暴力表达),除了生理需要在精神方面低标准要求;对自己亲生骨肉的不在意,包括杰克假装生病时他不急着及时送医,假死时也没表现出一点悲伤,倒是马上想到草草埋葬了事。
这其实是男性一种非常原始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男性的本性。
现代社会男性的进步,其实就是学会一定的女性化。
学会让步、包容、怜惜,学会爱。
因为残忍和无情适用于在远古时代活下去的需求,而现代社会不仅要活下去,还要高质量地生活。
可是Old Nick没有这些品质,他的生活就是简单地“活下去”。
他是男性不堪一面的极度夸张。
Joy的父亲Robert,要比Old Nick进步得多。
他是一个中产阶级的丈夫和父亲,如果没有绑架事件,他的人生算是美满幸福。
可是他的致命伤在于“逃跑”:女儿失踪后不堪打击逃离妻子,找回女儿和外孙之后却不愿直视Jack,在Joy和Jack后期疗养的时间里也再也没有看见他露面。
可以说,他的能力只够保全自己,所以每一次他都选择靠牺牲家人来渡过难关。
暴力和逃跑是远古时代男性的必备生存手段,从这一点来看,Robert仍旧没有洗去他身上原始的色彩,也不算一个合格的现代人。
而Joy母亲现在的伴侣Leo,展示的是一个理想的男性形象:内心柔软,善于沟通,富有爱心。
影片在他身上的着墨并不多,但都是积极的描写。
从Joy的母亲,以及回家的Joy和Jack最后是由Leo——而不是跟他们有血缘关系的Robert照顾这样的剧情设置来看,可以理解为他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男性形象,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最后说到Jack,前半部的时间里,他都是仅仅以儿童形象出现的,包括一头长发、哭泣、需要喂奶等等,在房间里囚禁的日子使他成为了一个会说话的婴儿。
但在他决定剪掉长发那一刻开始,他的男性特质就显露出来了:他开始接受母亲不是总在身边,他交了同年纪的小男孩朋友;最后,他与房间还有个告别仪式,他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新生活。
在Jack身上,他没有遗传到Old Nick的残酷无情,也没有遗传到Robert的懦弱胆小;他是母亲生活的曙光,也是母亲逃出房间的动力,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我们对新一代男性的希望和寄托。
故事又发生在了变态的美国,如果中国媒体报道此事件的话,便是:“十七岁少女被拐遭囚禁长达7年,生下一子5岁后逃脱成功”。
影片前半段讲述了母子(长得那么可以肯定是个男孩子)两人被囚禁的生活以及被囚禁的来龙去脉,中间穿插着母亲为儿子Jack编织的“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故事。
后半段讲的是逃脱之后面对家庭,面对自己的反应。
而中间逃脱之戏更是惊心动魄,再加上This Will Destroy You 的配乐,更是回味无穷。
这就是整部电影的梗概,但仔细想来,片名"Room"值得去推敲,而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就是Jack用略带胆怯的口吻,诗意地表达了这个世界的残忍。
这里的房间,把它定义为一个密闭的空间,一个与外界隔离开来的世界,即里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
所以放在如今大环境来看,这个房间就是我们所住的世界,有床,有电视,有马桶,一般房间该有的这里全都有。
但是,唯一没有的是知道真相的自由。
妈妈没有勇气对自己儿子说,儿子,我被强奸了,所以才有了你;也没有勇气说,儿子,我们被囚禁了,我们完蛋了;妈妈不想告诉儿子真相,深怕儿子受到伤害,所以用谎言和童话来欺骗儿子,直到Jack过五岁生日那天那天……这样看,我们所住的世界便是如此。
自己所住里面的世界如此狭小,又通过媒体或者他人去了解自以外的外面世界。
这样一来,就如同Jack一般,生活在了一个虚构的世界。
谎言即虚构,真相即现实。
如今所生活的世界,连了解真相的机会都越来越少,真的很不自由。
所以,直到Jack过五岁生日那天,妈妈觉得不应该这样骗下去了,于是她把真相全都告诉了Jack。
Jack马上就懵了,之后就暴躁起来,对妈妈大吼大叫,说她是个骗子。
要让一个五岁的孩子打破之前对外面世界的想象,的确是很难的。
于是,电影前半部分,就是一个打破虚构世界,接受现实的过程。
只有勇敢面对真相,才能真正通向自由。
但是,打破虚构世界接受现实世界是很难的。
好了,讲了那么多,还没讲到重点。
这部电影房间,我觉的最想表现的,还是人的心房。
逃脱那个房间,对于妈妈来说,那就是自由,就是重回原来的生活,回到自己的人生轨迹。
然而,七年的时差,并没有让她如愿。
她以为她能回到原来的生活,其实呢,父母早已离异,朋友多年不联系没有了音讯,自己从18岁的少女,直接过度为一名母亲,让她不知道所措。
对于Jack来说,自己如同婴儿般闯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等待他的是比房间更危险世界,还是母亲所虚构出来的世界?
这一切,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房。
自己的内心,到底强大到能不能去接受真正的外面世界,取决于自己内心对外界环境改变而做出的回应。
除去小男孩的演技不说,片子中奶奶说的那句“We all help each other stay strong. No one is strong alone”触动到了我。
的确这样,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
片中,要不是Jack来到这个世界,母亲可能永远被囚禁到死。
要不是逃离囚禁后,Jack对妈妈的鼓励,母亲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吧。
是的,母亲自己也问自己,“原本我以为我重回生活后我应该开心点,但我却怎么也做不到。
”因为母亲的内心没有做到及时的回应和调整,没有准备好做一个称职的母亲,没有准备好面对自己,没有准备好如何告诉孩子他生事,这一切,使她暴躁。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于是,天真无邪的Jack似乎比母亲更能适应外面的世界,这一切,让母亲觉得,这是孩子给的勇气和力量,让她变得坚强。
最后,两人似乎都克服了自己内心的障碍,和那个“房间”做出了告别。
于是,电影后半部分,就是一个接受内心因环境改变的改变过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危险,我愿送你一颗我坏掉的给你,这样我就能随时在你身边。
我也愿意剪掉我的长发送给你,让你变得更坚强。
有什么能比这对母子能浪漫的事了么。
能和过去做出勇敢的告别,才能更好的拥抱自己的余生。
逃离现实又回归到现实,打破虚构世界通往自由的,依旧是那份浓浓的爱。
由于故事的特殊性和出于对故事完整性讲述的考虑,《房间》这部电影在叙事和摄影上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前半段惊险悬疑,后半段温情治愈。
这种风格上的转变确实也造成了一定观影感受上的落差,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独立制作电影中的一部惊喜之作,而且在即将到来的第88届奥斯卡颁奖季上也极有可能在最佳女主角奖项上有所斩获。
《房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被囚禁和重新回归生活的故事。
“房间”在电影中指的是一个拥有天窗的小棚屋,它意指“牢笼”,也象征着“另一个世界”。
牢笼困住的只不过是肉体,而灵魂则在自己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中得以生存。
导演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残酷又温暖的故事。
它不仅有着一般密室电影该有的悬疑气氛和斗智桥段,还有着令人动人的母子深情以及对认识世界、告别过往和回归家庭等诸方面的思考。
本片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两位主角的表演。
饰演小男孩杰克的是一位来自加拿大年仅十岁的小演员雅各布·特瑞布雷,在《蓝精灵2》中也曾有过他的表演。
在本片中,长发造型让他看起来很像一个小女孩,异常可爱,当然他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也十分纯粹,对表情和心理戏的把控自然流畅,毫无表演痕迹,其中滚出毛毯眼望天空那场戏就足够惊艳。
此外饰演母亲一角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女演员布丽·拉尔森,她89年出生,不仅是一名演员还是一个歌手。
最早认识她是在她和马克沃尔伯格合作的作品《赌徒》中(这部电影我个人也是异常喜欢)。
在《房间》这部电影里,相比较小男孩给人的惊艳感,她的表演要更加老道,特别是对过去的痛苦、现在的挣扎以及她对儿子的爱上的诠释都相当到位。
影片最后,在家人、朋友和医生帮助下重回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小男孩跟母亲提出要再回去看看那个当初禁锢他们的小棚屋时,无疑让影片走向终极的思考。
当小男孩扫视着已然有些陌生的房间,对着盆栽、椅子、桌子、衣橱、水槽、天窗和房间一一说再见的时候,意味着他对他的过去作了一次最彻底的告别。
而始终陪伴着他不曾离弃的母亲也在与房间默然道别之时达成了她对过去所遭受困难的最终的释然与和解。
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望着母子二人远走的背影,那前方等待他们的,肯定是崭新的生活!
半个多小时能讲完的事拍了两个小时
令我惊喜的是电影没有止步于解释如何“逃出房间”,更着眼于逃出房间之后应该如何构建孩子的新世界。“房间缩小了吗?”孩子问。不,只是你的世界变大了。“敞开门的房间就不再是房间了。”“那你想要关上门吗?”“不。”孩子,既然新的世界已经朝你打开,那就跟老房间说声再见吧。
讲了一个所谓“欢喜大结局”以后的故事,所有剧情都不如“观众”预期:不正视Jack的爷爷,不再那么亲密的母子关系,没有感到快乐的Joy(Joy without joy)……对人性的细节描述下了很大功夫。
女警察询问那段。。热血沸腾
看电影的时候,我只有两个想法——1、Joy故意骗他女儿的身份,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2、这一切都只是虚幻的梦想,最后结局两个人还在房间里。★★★★
“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每样都试试…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没关系,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缩小的房间,变大的世界,2015像《阳光小美女》一样的惊喜黑马之作。结尾和房间再见有强力泪点:“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
我要去看看原著小说。小孩对外面世界的接受度太高了,马上就适应了,妈妈的反应倒是正常,觉得没有她大家还是过得很好。外公那条线也没展开,关于家庭创伤。妈妈接受采访,被问到为什么不先把小孩送出去,这个地方其实也有意思,有点自私,但也是人性。小孩在洗手间跟外婆说I love you的时候是泪点。
一开始以为是贫穷妈妈和坏脾气的熊孩子百事哀的故事,后来妈妈的自白才让我明白这是个禁室培欲的恐怖犯罪故事,母子俩协力逃脱凶犯魔爪的部分堪称是惊心动魄,之后却上演了社会对受害者再次加害、以及被绑架者回归家庭的拷问。结尾小男孩回到他们曾被拘禁过的房间,与家具一一告别,首尾呼应又温柔
小演员没提名最佳男主角,一定是为了把小金人让给莱奥纳多。
太平淡了,可能导演太温柔,回避了获救前和获救后所有残酷的部分
mind over matter...
和预想不一样,逃出来后不能更冗长无聊
我在想这事件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如果没有那个管闲事的遛狗者和聪明的女警察又会怎么样。(当初如果女主角不去好心帮助那变态也不会发生这事件,可是如果没人管闲事他们也不会获救)小男孩演技满分。
小男孩这演技天生就是最佳男主角,克制的讲一个悲惨的故事更让人震撼
她被囚禁在棚屋里长达七年之久,却在咫尺的空间与死亡威胁之中教出了一个勇敢、机智、懂礼貌的好孩子;可还是会被别人踩在伤口上居高临下地来一句“何不食肉糜”,而这些也恰恰是电影不曾细说的残酷现实之一。小男孩演技惊人。在米国被同学狂推这本书的英文版,可惜没啃完。PS:有个能干又负责的警察是多么重要。
好可怕的一個故事 再想想現在的我們 和被關在那件屋子裡的他們也沒什麼太大差別
1.再见,房间。The room对于母亲是可恨的地方,对于小孩来说却是可以整天跟母亲在一起的地方。而或许只有轻松的说一声再见,才能够打从心里卸下不美好的回忆,更好的面对明天;2.“我们都是相互帮助,让彼此坚强有力量,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母子之间感情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3.后半段也可以很残忍。
0311# 根本就沒有那麼好──至少「房間」的初始象徵不見了。當年我討厭小說,現在我還是不喜歡電影。小說把很棒的故事寫壞了,電影則是將故事以比較「好說」的方式呈現。例如只剩下母親與孩子。就題材而言,應該要更敏感更失控更尖銳才對。/「如果門開著,這裡就不是房間了。」/小孩的演技好自然!
为什么今年的最佳男主提名没有jacob tremblay
故事并不是讲在被囚禁期间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也没有讲逃离的过程有多坎坷,或者斗智斗勇。戏剧冲突就没搞上去,开篇很快就不痛不痒的高潮了,然后就讲怎么善后。电影一星加一星对主人公遭遇的同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