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子潜水溺亡之前,影片在描绘一个幸福家庭画像的同时也注入了大量莫莱蒂式的幽默讽刺元素。
尤其是他饰演的心理医生,在面对各种病人时的压抑状态,颇有每个心理医生都是精神病人的意思。
那个整天精虫上脑的男患者和每次向他抱怨治疗毫无用处却又在发泄情绪后立刻预约下次看病时间的女患者,都有着莫莱蒂知识分子式的幽默元素。
直到儿子的去世,整个影片的情绪和走向才发生了转向。
女儿在学校打篮球比赛时,运着球推进到前场看见场边的父亲悲伤的神情时,她停止了运球,呆呆地看着父亲,然后被对手抢断,这段情绪传递的表现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所有人都在哭,父亲、母亲、女儿,这是一个对于家庭来说最绝望的意外,想要走出来是不可能的事。
父亲悔恨自己那天没有跟儿子干其他事情,他依然坚持工作,但最需要治疗的却是他自己,那些病人在他面前对生活的抱怨此刻是如此不值一提。
莫莱蒂并没有过分的渲染情绪,生活依旧继续,哭泣只是偶尔,更多的是呆滞和乏力。
儿子生前女朋友的出现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有关儿子的气息,他们开车将女孩和同伴送到加油站,帮助她们继续搭车旅行,看见她们搭车无果又将她们送到了长途汽车站,女孩将会携带着儿子关于家庭之外的记忆继续自己的人生,这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会是一种宽慰。
想了想 这个电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好的坏的 也许世界根本就不在乎 在乎的是我们 这个世界给了我们无数的可能 但仿佛又没有给 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但是某个结果 让我们无法接受 这个结果我们根本无力去跨越 也许对于世界来说这个结果和那个结果没有什么区别 死亡和吃饭睡觉一样 但无法接受的我们给自己出了道选择题 而自己恰好做错了 如果自己做对了 这个结果就不会发生 其实是我们在否认一个事实 自己的渺小以及面对世界的无力感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什么 以为一通电话一个选择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 也许吧 我们受过的所有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自己的力量 以及不要认输 但是在无常之中 所有的一切都是荒谬的 那这个世界既然如此冷漠 人类是只是屈服于自己的无休止的欲望呢还是在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勇敢呢 。
记得在实验电影小说里 阿城在结尾的时候说 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就看他们是欲望多一点 还是感情多一点 其实是很明朗的意思 一个是屈服于欲望下的淫威 一个是面对生命之庄严的勇敢 。
电影里父亲的职业设定还挺有意思的,前面心理咨询师的身份,铺叙了很多他面对患者时的状态,理性的保持恰当的距离,安静的做一个聆听者,在患者絮絮叨叨无限重复的叙事中,在脑海里幻想出一幕幕小剧场,宣泄情绪,但是现实依然风平浪静,这个画面的反差实在好笑,表现了作为心理咨询师,同样保有人类的情绪,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理论上的解构并不能消解。
面对儿子的意外离世让他陷入强烈的情感漩涡,他试图用专业知识转移自己的情绪,却发现无法摆脱情感的束缚。
这种冲突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理性与感性的复杂交织。
游乐园里有一个镜头,他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随着设备不停前后摇摆,设备的机械摇摆象征着父亲情绪的失控和生活的失衡。
在不断摇摆中无法喊叫,试图通过外部的刺激来转移精神的痛苦,眼睑随着机械的惯性心悸。
镜头的切换借助主角看外部世界的视角,旁观者视角,对准主角面部状态变化的视角,都很不错,还有一个大的外景,是游乐园的整体,象征着人类的悲欢,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无法妥善的处理自己的创伤。
意外离世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亲人不断在自悔,反思,并安抚自己需要回到生活的正轨,可是破损的东西,缺口会一直存在,摔碎茶壶的镜头是父亲情绪失控的集中体现,象征着他内心完美假象的破碎、对生活失控的愤怒,以及无法修复的创伤。
临近结尾,曾经与儿子密切相处的女孩出现,关于儿子的记忆在另一个人的嘴里叙述出来,有种难言的欢欣与悲痛,既渴望听到关于儿子的记忆,又害怕记忆带来的痛苦,深深眷念着如风一样出现的女孩,一路带她向远方,畅想着儿子也一路去向了远方环游旅行。
结尾的音乐选的真好
生活拨动的琴弦百转千回,不经意间就能触动某些思绪。
绝望与希望是矛盾的,但又是可以转化的。
这是一部让所有喜欢意大利的人都感到自豪的电影。
赶到中影资料馆已经八点半了,电影过了三分之一。
检票的几个人学生模样,看我着急,善意地开了个玩笑后,没买票就让我进去了。
感激又兴奋... 一个心理医生失去儿子以后的故事,甚至都谈不上是什么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典型的作家式电影。
从坐下开始,电影就从面前那个大屏幕里缓缓地流淌出来,所有片段、镜头、音乐组成一个个平静的高潮。
曾经,我以为《黑暗中的舞者》、《钢琴家》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影片,特吕弗是我最欣赏的导演。
但那个晚上,一切都不再会是极致。
很惊叹,这样成熟的摄影、剪切、配乐。
特别是,导演。
我可以把自己斜靠在椅子上完全投入到电影中去,然后就沐浴在一种似乎早已熟悉但又总是保持着距离的氛围之中。
眼泪是自然而然流下的,开始是因为受到父亲失去儿子痛苦的牵扯,后来是为这部电影本身。
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只能说它让我如此感动,这种泪水里面可能包含了欣喜、被理解、欣赏、唏嘘。
电影的最后,父亲、母亲和女儿把儿子以前的恋人送到了法意边界。
然后一家三口若有所思地微笑,漫步在清晨的海滩上,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他们,耳边还是那首送给儿子的by this river. 我喜欢这个结局,美好,却不张扬,生活还要继续。
就这样,电影结束。
很多人没有等到字幕放完就走了,我一直等到了最后,主观上想用微不足道的做法来表达对导演的谢意,彼时泪水还挂在脸上。
(其实也从这部电影开始,喜欢上中影资料馆那块大屏幕。
有时会觉得是这块屏幕让我对这部电影感触如此之深...)
意大利电影小闷骚小闷骚的,文学色彩持续升温,有的时候要把人往哲学的圈子里绕一下。
很当下的电影,不像传统意大利电影里总要出现的丰满唱歌卷发女没有挑逗眉眼。
Nanni Moretti把该有的戏剧元素都揉进电影了,中年危机的心理医生,漂亮的老婆,出了问题的儿子,单纯正义的一塌糊涂的女儿,当然包括儿子的死。
从儿子死开始,我一路哭到最后,真是一欧洲导演啊,真是一意大利导演啊。
还好导演处理的恰到好处,火候刚刚好,毕竟用儿子去世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容易让人想到煽情和老套。
我喜欢欧洲人拍的平常人的生活,毕竟不是谁都跟美国人似的经得起翻天覆地的狂轰滥炸。
导演把一家人的感情处理的很好,淡淡的,谁都离不开谁。
儿子走后,一封女友的情书飘然而至,躺在他们家的邮箱里。
我还是觉得导演引入儿子女朋友的很戏剧,很戏剧,很戏剧,不过我不觉得做作是真。
况且小女孩儿长得耐看,就是新男友看着油头粉面了些,就是嫩。
还是自己家儿子长得帅。
老婆长得很像朱丽叶•比诺什,不过要年轻些,消瘦些,看着很喜欢。
她的脖子很好看,头发盘起来,有些凌乱的性感。
这样的女人,全身裹在大衣里都很性感。
她男人利索地把她的睡衣搓起来的时候我都心潮澎湃,真是太撩人了。
电影很文学,是文学,不是文艺,我喜欢里面的镜头,我喜欢被处理的很隐忍的感情,我喜欢最后一首歌……我喜欢一家人在汽车里把歌唱走调的感觉。
1 病人群像【抑郁1】得肺癌那个 你想知道我现在什么感觉吗想 (出于医生的刻意) 你现在什么感觉害怕以前我那么想死 现在我知道我会死了 就不想死了啧 和我估计的一样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人天生就有这类先见之明 不知道其他动物会不会我不能再继续治疗他了 出事之后 这个抑郁症患者成了医生陷入抑郁的病因 继而双方互换角色 双向治疗里沉默不停出现打断刻意的不尴尬 最终 身体的生死病痛取代了灵魂的索问 貌似谁也没有治好谁于是 一度尝试逃避的医生退无可退只得坦诚面对自己 辞去工作 也许再不回到这个咨询室的这个位置了【强迫症】我等你回来 我可以从头再来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我总是可以从头再来 为了无瑕 瑕疵是多么膈应人 要么全有 要么全无 都没关系 我有耐心 我还可以从头再来但我还是会为此感到痛苦 所以当初走进这间咨询室【抑郁2】你太糟糕了我受不了你了我讨厌你我恨你我⋯⋯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并非坚不可摧 波澜不惊是职业道德是装出来的 负面情绪像厚实的高墙倾倒下来 突然 病人好了 微笑对医生表达感激 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再来推倒这堵墙吧呵呵呵呵丧逼不得不通过把别人也搞得很丧来苟延残喘 并非故意 而是失控 这就很丧【性瘾】我可是一个温柔的人 可这偌大的一个我 生命力却抵不过胯下三寸的一滩浓精 这野马 恶魔 一旦他醒来 我便沦为奴隶 在这漫长一生的内部斗争史中 我的失败鲜有例外大家都被力比多驱动着 抬头望明月 低头六便士 为何我的力比多这么多 掀起狂怒与战争我并不相信自己 你说过让我相信你 等我真的这么做了 你却要跑路 你竟然要跑路 那我怎么办这些人都很难过 不难过就不会来这间咨询室 都一样 自我意识像脱缰野马 常常失控 常常完蛋2 家人完成我的生命一开始我是寻觅的姿态 直到将一个人纳入生命 也许一开始就奇迹般地自洽 也许出现排异反应的阵痛苦楚但终于坚持熬过 爱带我们回家 爱带我们去更远的地方 我变成了作为整体之部分存在的生命 却从未这般感到生命的完满突然 家人离去 中年丧子情节与一般的老人驾鹤在这里的差别仅仅在于“突然” 从此我的生命将永远残缺医生去了游乐园 搭乘跳楼机 急速抽离与充溢的空气 它压缩我的心肌 这让我产生错觉 误解这种痛感的真正所在姐姐伏在试衣间门上抽泣 生命残缺的痛苦像空气一样弥漫 毫无逻辑 随时随地妈妈搂住空荡荡的袖子 这哪里是一柜子衣服啊 是满世界奔跑的你 你的味道扑面而来 生命残缺的那一角刺眼闪光你确定要辞掉工作 好的 那我呢 竟是相对无言 分居是人为地打乱原本的家庭秩序 为了缺失的那一角不那么刺眼闪光 姐姐为什么要和那个抽大麻的长发男(坏品味如我)分手 因为知道了永失吾爱有多可怕干脆提前就拒绝亲密关系3.对岸的姑娘这个姑娘的非凡意义在于 她和儿子之间联系的纽带同样是爱 人间的爱 如此 便可置换 颤颤巍巍地惊喜于发现这条新线索 顺藤摸瓜 那一头是我们未曾可知的儿子 用这新的信息 增进内心重建工作即记忆塑像的完成度最后是逃跑 逃跑总是重建自我的无赖妙招 一条崭新的地平线 赐我一轮崭新的太阳这个电影讲了什么呢 在我看来 中心思想是人的脆弱(家庭什么的并不是很重要 只是“举个栗子”) 中心的旁边站着心理医生 他的左手牵引一个个病人 散漫的群像 回头 右手 特写 具体解构一次脆弱的发生 直到结局 脆弱也无处也去 被封死在国边境线旁 我到过那样一个地方 一个人是溃败的千军万马 面对前方的关卡 左边有蓝蓝的黄河 没有选择只能往回走 没走几步就看到一具被车碾扁的猫的尸体
面对丧子之痛,所谓移情都是虚妄,救赎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唯一的真实就是等待自己被思念和悲伤吞噬的过程。
作者一方面干脆利索地否认了创伤疗愈的可能,另一方面揭示了“人格面具”的虚假。
心理医生是主人公的人格面具,在精神分析领域亦包含救世主的能指,可是这种身份并不能帮助他从苦海中挣脱,他和家人、患者一样,在情感的一张一翕中时而沉溺,时而歇斯底里。
更残酷的是,他不能停,他还要继续以医生的面貌治疗他人,继续带着巨大的苦痛踽踽前行。
中年丧子,被迫面对家庭的残缺,心理医生一家人的境遇,注定长期“低情绪”的生活状态构成了当代社会中年危机、精神危机的一重图景。
毋庸置疑的是,从麻木走向敏感,强调“共情”是当代人精神演进的基本路径,我们再也不会像绥拉菲摩维支笔下帝俄时代的农奴一样,对孩子的离去不以为意。
可是,“敏感”在构成了人类文明“完成性”的同时,似乎也使文明娇弱多病——若是生活因亲故离世陡然解体,当代人已不再具有完全恢复的能力。
我们拒绝遗忘,对生死保留着敏锐的察知,我们始终珍视个人尊严,深刻体认每个灵魂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精神敏感的强作用力却实实在在地反噬着个人持续生活的意志。
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救,因为没有多少人能从苦难中汲取向死而生的力量,或许这就是“断舍离”式钝感文化之反动的理由吧。
先引用豆瓣上的简介来说一下这个故事。
伊凡尼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然而在一个看上去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
于是这一家顿时陷入了一片黑暗当中,母亲终日以泪洗脸,姐姐艾琳压抑着痛苦照顾悲伤的父母,而父亲,更是因为过度悲痛而不能继续工作。
而儿子空空如也的房间,深深刺痛了每个家人的心。
看完《儿子的房间》,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简单到你觉得导演在偷懒,你会说,它根本就是生活。
生活有时候并没有什么逻辑可以依据,它充满了偶然性,充满了意外,也充满了平淡的生老病死,当然,这并不是一部谈及死亡的电影,和宗教或者哲学也无多大关系,它没有什么形而上或者大义,没有噱头,没有跌宕的情节甚至于没有过多电影式的由头,它和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一样,不是靠什么逼真的矫饰所堆砌起来的舞台或者镜头后的影像,它却让人更多地感到一种被包裹和缠绕的味道,大抵生活便是如此,无需伸手一摸,你就知道,它在那里,或者说,你自己在那里。
就好像某一天那个疯疯癫癫的老人终究去世了,初中毕业时的同学录再也找不到了,或者许多年后在异乡的街头,你见到了分别几十年的故友。
它们并不是安排好的,但似乎总在不断上演。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的父亲每天都在听别人陈述生活,然后安慰他们,用几年或者几十年习得的心理学知识去治愈他们的创伤,待到意外降临到自己头上时却用一种最 “不专业”的方式去挽回生活断裂时留下的巨大漏洞,他始终在用“如果”造句,他走不出丧子的悲伤,他其实无法治愈任何创伤,很多时候我们能说服所有人,却不能说服自己,这才是常态,生活的常态,而不是电影的脚本。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导演将父亲这个角色设置成心理医生的原因。
我们是那样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同时去嘲笑别人,却不知道,其实没有什么是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的生活并不是社会运转的切面,更不是什么普遍意义,它只是万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某一个元素而已,如果基数足够庞大,它甚至微不足道。
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见,所以也不能奢望重来,生活始终是延伸向远处的,而不会停留于昨天或者今天。
即使你不想往前走,生活也会推着你走,最终能决定一切和拥有一切的,往往只有时间而已。
2010.3.7于大巴。
今天看完了意大利影片《儿子的房间》,颇有感触。
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家庭经历失去亲人痛苦后逐渐从一开始的剧烈悲怆到之后逐步释怀的过程。
整部电影时间不长,只有短短90多分钟,而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影片的真实。
众所周知,失去亲人后人的心理所受到的创伤是最为沉重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它把父亲失去儿子后的自责、母亲痛失爱子后的悲伤、姐姐失去弟弟后内心的烦躁不安通过语言和行为非常细致又直接地刻画了出来。
无奈生活仍要继续,如何去面对创伤成为了三人各自都要面对的难题。
我们看到做为心理医生的父亲想要通过游乐场刺激的娱乐设施释放治疗自己,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女儿则在球场上与对方斗殴,在商场更衣室里哭泣。
可是,这些消极的行为并没有能减轻各自内心的痛苦,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此出现了裂痕。
直到儿子生前女友寄来的一封信拯救了这个家庭。
首先振作起来的是母亲,在丈夫始终没有勇气回信告诉儿子女友发生的事后,母亲勇敢地打了电话给她并请求见面。
终于在一天晚上,女孩来到了他们家中。
父亲通过女孩带来的儿子生前自拍的照片露出了笑容,钩起了思念。
在得知女孩将与她同行的一个男孩前去法国后,主动驱车带着妻子、女儿和他们到了法国边界。
在与他们告别后一家人踩着海边的沙滩释放着对于儿子的思念,治疗着各自的伤痛。
虽然是部悲情剧,但影片并没有采用过分煽情的手段来达到赚取观众眼泪的目的,而是通过略带伤感的音乐、特定的声音和人物间简单的对话向我们讲述了整个故事,电影在平淡中开始,亦在平淡中结束。
回头来看,正如电影中父亲摔碎家中修补过的东西那一段所要表达的内容:人无法像物品一样损坏后还能修复得完美无缺,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
逝者已去,生者犹存,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用时间才可以去逐步医治。
慢节奏电影,细节和配乐特别动人。
非常生活化的合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以至于纯用镜头来讲述,观众依然能够领会每个人的言行、每处导演让人看到的画面。
因为贴近生活,所以格外真实。
为何平凡的故事能够如此动人心弦?
为何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激情四射,也能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在其中长达一个半小时?
我们的文艺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到“人”、回到“你我他的生活”上。
这部电影又打开了我某个方向的新天地。
2015.7.24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看完需要耐心……
这片是如何在当年击败穆赫兰道和钢琴教师拿了金棕榈的???
3.5 现实与过去(片段)的深层交互,形成一种类似“记忆”的观感错觉,题注着父亲关于“扭转时间”的妄想,掺杂熬出一碗异常苦口的现实良药——没有人指导我们如何面对失去,就像没有人指导我们如何面对新生,于是小心翼翼试探彼此,用眼泪衡量苦痛的价值,当最后面对再明显不过的自欺,谁都没忍说破。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了一段,今天补完。同样是失去子女,这片子从影片质量到价值观上都比海边的曼切斯特高出了不知多少。
意大利家庭伦理剧,很喜欢听那首歌,如果不是一个明显的穿帮,可以给4星
朴实 平淡 结局处理很好
一种暂时性:描绘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今天看到Nanni从反方向的地铁上下来,并有意识地在扶梯上擦肩而过了!( ゚д゚)@Metrograph
不是我爱的类型
医者难自医//人在经受一些重大创伤时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会选择回避 就好像不会去直接接触火或者什么产生疼痛的事物 在这种时刻 等待变成了某种镇痛的冰块//电影整体呈现出一种美妙的忧伤 故事中的人物悲痛但他们也不会完全放弃向前走的机会 就好像活着总会有些希望
第一次看到电影里呈现葬礼上棺木的焊接和螺丝拧紧的过程。最后黑夜中的送行(旅行)把一切都点亮了,朴素而动人,观众随着固定在大巴上的摄影机离开了伊凡尼一家,“旅途愉快”既是他们对儿子女友的祝福,也是对观众的,而目送正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Brian Eno《By This River》
结局很温暖,意大利从来不缺帅哥美女。结局有点地方多余了,整体还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
失去亲人的伤痛不是那么容易恢复的吧。
从裂隙,缺口,到崩溃后的拼凑和修补。影调是自然流淌的,但算不上特别。最大的亮点依然是心理医生的身份设定。病人们从开始到最后都在自说自话,各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从不真正想要走出,也从未被触碰。混乱,怪异,撕裂开医生的生活,成为某种预兆。在一切不可挽回之后,医生决定停止工作,他们的情况却好像纷纷好转。其实医生什么都没有干,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人会自我疗愈罢了。观影可能是一样的道理。
@2020-10-10 18:19:19
3.3资料馆。平淡的剧情片。人们自得、享受、抱怨、无事生非,甚至拿自己这条命和上帝要挟一番,却终不期死亡的猝然而至。影片将失去亲人的此前种种、此后种种细细呈现,演绎生命中的触不及防和负重前行。片中音乐好听,Brian Eno的By this river.
节奏缓慢地让人直打瞌睡,但确实是讲了个生活里的故事。我实在不想弄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只因丧子之痛教人难过,已够真实。
3.5 今天戛纳颁奖 就顺便补一部很多年前的金棕榈 第一部莫莱蒂 日常对话写得很喜欢 这个色调很舒服 颜色搭配得很好 内容较为平淡 挺喜欢by this river 这首歌
失去亲人的治愈过程,正是淡淡的时间抚慰。里面几次崩溃都是通过病人表现的,无论是想继续等待、还是歇斯底里,都真实的反映了父亲复杂心情的其中一面。其实心理医生与病人间何尝不是互相影响,互相反射。慢慢,医生与病人之间界限变得不再清晰。他们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本就是最好的良药
一个很朴实平淡的片子,虽然是儿子的意外身亡以及家庭的悲痛,却尽力在塑造一种人心的美好和真善美。有点《菊次郎的夏天》的味道,但是远远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