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为什么要开启一次壮游?戈麦斯无意回答这个问题:西方爱情故事只是一个架空的情节线,白人角色必然消失在东方的影像中,一种被掏空的东方主义视角;而另一面,当地居民从未成为影片有意探讨的对象,那么所谓景观/真实生活的探讨也无从谈起。戈麦斯抛弃了东西方的双重主体,东方主义式的批判在此根本不适用。相反,《壮游》制造的是一个时序错乱、国别错乱的混合但统一的梦,就像《伊凡雷帝》中突然出现的彩色的梦境一样。这种奇怪的梦无法在任何主体上形成:对于西方旅行者而言,梦境化约为特定视角下的奇观表演;对于东方居住者而言,我们如此习惯于自己居住的区别以至于对抗式地将自己与其他国别与区域区分开来。然而两段式的设计却让影片彻底失败。要么让影片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要么让两段交叉剪辑最终角色消失在东方影像中(《花》中树的故事)。
抛开西方猎奇视角和踩在亚洲人头上满世界跑不说,每个国度单独的内容也乏善可陈,并且和开头给出的时间点完全不匹配
8.1 用充满活力的当代亚洲影像巧妙地瓦解了文本中的殖民主义思维,为日不落帝国的消亡奠下了最后一块基石。
#金馬61 壯遊 2攝人心魄的有聲源音響同又白又男的主旨內核
要不先别游了,无法欣赏,没看出才华,还不如看邱炯炯的椒麻堂会呢。
当末尾跟随升腾的烟雾来到棚顶,摄制组现身,电影的层级结构清晰地实现了完整的闭环,并以此解释了正片中大量木偶戏的排演以及当代景观嵌入到历史的叙述的原由,一场灵巧组织的叙事游戏。旅程中导演设置的交通延宕让两组游览恰如其分地隔开距离并顺畅地沿站停靠,在空间上保持距离,于是倚赖通灵的秘法靠近,用透底的占术与致幻的烟雾,攥住所有时间定点相会。戈麦斯的《正午显影》。
以为会是个神神叨叨东亚/东南亚民俗风情观光片,震惊居然有两段式剧情还认真交代了结局。那个越南的鸵鸟表演我好爱噢。整个这种“阴湿”风的丛林,竹林,黏黏哒哒,还有雾气朦朦,再来几个竹笼和尚吹笛子,抽牌算命泰国“美人鱼”提线木偶,太多东西我都很喜欢,在传统的民俗里,又来了点真实街景,口罩与摩托,和平饭店的爵士表演,还有最后打灯表演结束的退场,莫名有点当代艺术的渗透。喜欢不算爱到骨子里但是确实值得高分啊。VIFF2024.
#HKAFF# 白人刻板印象集大成之作。10.25
pretentious orientalist mesh. utter garbage.
@ tiff 确实是跨越时空的壮游,并不避讳时代背景中必然存在的白人殖民者的文化猎奇,当然选择的亚洲各国的素材本身都挺有趣味,甚至有疫情期间上海街头的景象,前期在地调查应该做得不错。非要说就是仿照早期好莱坞的拍摄方式过于腻味了吧。导演本人影评出身,做个Q&A还挺能玩深沉挺能来事,不知道所谓手册派是不是大概就是这样的精神面貌哈哈
#2024LFF#【+】第一次看戈麦斯的作品,确实是没看懂,但同时我觉得也不需要看懂具体他在干什么。单是观感就把我拉回小时候看小人书和听希腊神话故事的时光,他对于影像画面内容的掌握和美学的表达是很契合我意的,美感是直接将我带入影像之中,旁白没有丝毫的喧宾夺主,辅助的如耳边细语般讲述,单从观感来说蛮牛的,可惜就是我看不明白文学性📽️
看完理解贾樟柯为什么颗粒无收了,跟《风流一代》连环撞题,以女性寻夫为线索进行辗转多地的文化导览之旅;二选一的话本片显然是当下世界更需要的作品。高概念建立可以类比佩措尔德的《过境》,用形式本身就具备的间离效果打破历史叙事的桎梏,作为某种文化或语言学研究的样本,用彻底错位的时代风貌跨越“借古讽今”的限定。多语言旁白的设计很高明,就仿佛是被殖民者对殖民者的反向审视,于是最终结构就变成了,两位白人主角所注视的,是现代东方世界,只是ta们沉溺在自己旧日的霸权叙事,时代变迁后,殖民者终将被埋葬。对亚洲各国的聚焦自然具有东方主义幻想的凝视感,但实际刻奇程度也没有超过tik tok短视频,皮影,舞象,竹林,乐山大佛,大阪霓虹灯,重庆穿楼火车之类想当然的符号作为便于西方观众理解的奇观,拍得不错,只是思路过时了
本片拿了最佳导演奖,哎,叹出一口西方中心主义依旧盛行的凉气。本片采用黑白加旁白的形式(主角每到一个不同的东方国度都用当地语言作旁白),用一种故作文艺的方式拍摄了西方人爱看的“东方美学”。看不懂的人要么羞愧于自己怎么睡过去了,要么不明觉厉,表达喜爱来标榜自己的“文艺”。我说这片就是无聊得要命(且自以为是),我旁边睡过去的大爷和姐就是证明。女主演技也,可能导演让她这么演得吧。导演真的很喜欢这位女士,散场一直搂她,旁边的越南姐就默默看着。#GRAND THÉÂTRE LUMIÈRE 首映场
6.5/多样性素材再加上一个旁白独立故事 真挺新颖的 托他的鸿福 才知道和平饭店里的老爵士乐队 还有 男主篇的#my way 是真不错
设定还挺有趣的,一路亚洲之后,模糊时间之后,反而有些魔幻的感觉。
一部幽默的意淫电影,充斥着网红打卡和漫无目的的漫游,即使作为闯入者的一双“眼睛”也远远没有《日月无光》那般深邃。
把简单的追逐当作罗盘,于是人物的命运就被历史的烟云、语言的隔阂、声画的互斥和排异彻底打散。那些时空的幽灵和静默的画中人由此长出了颇为细密的枝节,借由影像触到了神经元——我们与电影最初的共振。
喜欢!
在视听语言上充满了想象力的当代艺术作品。但又是西方对东方想象,“东方主义”的集大成者。充满了作为主体观测者猎奇的视角,以及作为被观测客体的奇观展现,构成了一对殖民/被殖民明晰关系。把当代城市景观混入历史故事里,更说明殖民者思想的幽灵从未消亡。
电影语言很美,但有种Asian被当作动物园里的动物供white audience观看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