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歌唱
El cant dels ocells,三王来朝(港),Birdsong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马克·佩兰森,路易斯·卡尔博,Montse Triola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加泰罗尼亚语,希伯来语年份:2008
简介:《三王來朝》讲述三王来朝拜耶稣诞生的时候,但电影不是去歌颂这段故事,而是用了十分平板的手法去描述,三王更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大部份时间就是描述他们千辛万苦去寻找耶稣诞生地,及遇到的难题,而最大的难题是莫过于在山林中迷路及找路。 在近年众多新星导演之中,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导演Albert Serra算是较具争议性的一人..详细 >
《鸟的歌唱》的黑白影像风格是日后在塞拉作品中少见的斯多葛主义,即将到来的神圣,随着三博士的前行诞生的自然空间与人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关于“无尽”,“超越”,诉诸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而非日后他在影片中大行其道的视听感官。除此之外,《鸟》中同样还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结构,三博士—玛丽亚/约瑟夫,在一个神圣的俯视角镜头之中构成固定的,历史性质的瞬时之绵延:三博士在耶稣面前俯伏跪拜,从此之后,这种活人画般的定格不再在Serra的影片出现,就像细微运动取代了大远景下的属灵沉默,取代了在空间中无尽渺小,不断消失,出现,复归的运动,尽管在此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日常性的描写,例如行进过程中的游泳,以及对于沙漠的吐槽,但《鸟的歌唱》不失其神圣,直至影片的结尾,在极度的景深中走向神秘。
摄影
#HKIFF493.5⭐,多加半颗只为了全程无时无刻不优雅的构图。但是对Albert的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有时候真觉得他在故弄玄虚,我向来坚持电影是多维的艺术,可以失衡,但是也不能完全舍弃某一维度吧……另外短评里那句摄影界对电影届的冲击也是不无道理的……
东方三贤士究竟代表着什么不知道,所以大概不能理解为何要展示他们漫长而虔诚之旅。如果仅展现他们,为何走进沙漠里又拍摄长段玛丽亚他们的状况,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小羊羔,然后一下子他们就到了。末尾林子里的讨论也不明白,不明白作者的态度。/从三贤士的肉体步态转移到其行为精神本质,蛮有意思……(不间断走神加坚决不倍速不快进,事实上也不睡了哈哈哈哈哈
沙漠里漫长的散步 那一缕穿透云层的天外之光
有些时间是被真切留住了的
新 真实
很好睡
很像斯特劳布夫妇,固定长镜头,几乎停滞的时空,但对白更有些冷幽默感,人物、构图设计感更重。《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麻雀落满石狮子”带来的感觉,在这部电影里挺多这样的镜头,突如其来的神性。
助眠电影。
是啥都能get到啥都能解读吗?我知道可以没有故事性,但是这镜头也完全没有什么感性啊。。。受够了圣经片了,相比之下,我想去给《马太福音》+一星。
3.5就当是给心灵放假了,固定长镜头和自然影像不会看起来很放松吗?仍是高度凝练的文本和精神表达,不需要传统叙事结构,三人的服装设计像是在平面构成课会出现的。
HKIFF49,有点太过刻意强调电影作为一种手法,使用手法让神性堕入人性,因此格外注意在这种过程中的三王的人感,似乎是让神话变成一种人类自己的语言,破除一切崇拜感。
3.2/5.0 越来越发现类似这样的低速电影,你的喜爱往往是运用大量的分析去为造型间逻辑辩解的结果。但倘若重点以瞬时的直觉体验作为衡量标准,似乎也不太准确。所以在大框架下这样的影像还是智者见智吧,此处的“大框架”指的是你在表达对一部作品的喜好时,也应该能尽量描述出没其中的关系构建里存在的道德立场。
一场朝圣,无外乎关于土,关于沙,关于水,关于石,关于风,关于太阳,关于树枝,关于天气,关于躺在土坡上的姿势。
hkiff is 带导演映后/ Serra像阿巴斯的又一力证:所谓的绘画式的电影。没有对白的地方真是壮绝。恢弘的自然风光加上深焦和考究构图,特别是几个超长镜头甚至还有刺客聂隐娘级别的自然光影变化,配上黑白胶片的颗粒感,史诗感简直拉满。但当里面的角色一开口,就感觉对白写得简直像弱智一般,好几段完全不知道在聊啥的对话听得我真是头大。高情商可能是伟大如导演一早就预见到了今天的GPT废话文学,或者是什么解构宗教崇高感。但真心觉得要是全片都不说话就更好了。不过可能确如导演映后说的,三博士的信仰抽离宗教背景放到今天来看确实是离谱乃至愚蠢。但高效的导航系统背后可以类似于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提到的道路和公路的区别一样,跋涉本身就有一种动人的意味。(映后有人让推荐导演,导演先吹自己再吹毕赣最后喷其他所有导演)。
2025HKIFF#1-我座位左边的观众一直笑,晚上在杀夫观影介绍夏文汐的老师,但我还是不知道她在笑什么。
塞拉的起点会是多少人一辈子的终点
4.5
92mins,可能更高画质会有不一样的观感,以及字幕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