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幼儿园教师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吾爱吾诗(台),幼稚園老師(港),天才诗童

主演:玛吉·吉伦哈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奥托·布兰克森-伍德,利比亚·普格,迈克尔·切鲁斯,安娜·巴瑞辛尼科夫,罗莎·萨拉查,黛西·塔汉,萨马拉·查卡拉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以色列,英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8

《幼儿园教师》剧照

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7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8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9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0

《幼儿园教师》长篇影评

 1 ) 我有一首诗

本片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问题,同时带出了对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论的讨论等颇有意思的话题。

对于这种以文学或艺术为重要元素的电影,我个人有着天然的偏好。

导演今年获得柏林最高奖的《同义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奈何我对《同义词》的理解实在不足以支撑一篇长评,只能在这里稍作提及。

《同义词》作为一个寓言文本性质的作品,其中文学、词句作为重要的符号出现,这种运用以及人物看待文学、讨论文学的方式令我着迷。

而在本片《幼儿园教师》中,虽然也有着较强的文本性和表达性,但比起《同义词》显得更加“亲民”,而诗歌也是作为叙事元素而非符号本身出现,这更是增添了一分趣味性。

本片通过丽萨的视角来讲述,通过描摹作为庸才的她和拥有天才的五岁男孩吉米之间的关系作为叙事重点。

这种手法让我想起福尔曼的《莫扎特传》,虽然两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

影片整体透着一种哀伤而略带绝望的气质,除了精巧的视听设置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打光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本片的打光策略是“尽可能地使用自然光”,室外场景自不必说,在室内场景中,除了少数必须使用灯光的场景,其余大量的室内场景导演都采用自然光源拍摄。

例如从不开灯的幼儿园教室,家中的大多场景也是不开灯的。

这样的处理使大多镜头显得有些清冷而昏暗,缺乏活力,非常贴合主人公的心境。

尤其是最后那场在旅店中的戏,昏暗的室内、窗外带着雾气的山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有人工光源设计的场景中,师哥朗读会那一场做的最为复杂,整个场景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典雅的仪式感,与其他没有光泽的场景形成反差。

本片最重要表达的是对于现代社会中,日益热烈的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对于人们的侵蚀,越来越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侵蚀了艺术的生长土壤。

在丽萨与女儿因为大麻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女儿也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她有着聪明的头脑,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但是这样本来有希望的孩子却被声色犬马所迷惑;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吉米坐在车上说着自己有一首诗了,但是却无人应答……片中类似于这样的、表意明确的细节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丽萨这个人物的刻画。

最后她与吉米在浴室门前的那场戏设计非常真实,她试图带吉米走、试图保护他的天赋,但是同时又无奈地知道这一切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无奈?

她曾说“这种天赋是稀少而脆弱的。

”确实如此,但是是什么让这种天赋在如今看起来尤其脆弱?

讨论这样的主题,就难以逃开对于天才理论问题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从艺术生根发芽的那一天就一直没有停止,大多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康德说过天才这个词是只适用于艺术的,我部分认同,同时,由于艺术天赋是“在特定艺术规则下表现出来的与生俱来的敏感”,由此,不同的艺术,因为其艺术规则的不同,其天赋的特质也有所不同。

对于诗歌、音乐这样的艺术天赋,是更难以承受的,这样的时间艺术具有更直接的表情性质,因此也更容易在很小的年纪就体现出来。

这样超乎常人的敏感会让拥有禀赋的孩子难以驾驭、无法承受,因此也需要更为精心地呵护和培养。

而对于向文学和电影这样更为综合的艺术来说,往往需要创作者进行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之后才能有所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心智慢慢成熟,也更容易驾驭天赋。

说到这里,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问题也不请自来……这个电影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有赖于导演精准的掌控力,这种圆融的设计感,类似于《阳光普照》,有别于《比海更深》。

 2 ) 在拯救下一个莫扎特 还是在拯救自己

对生活充满无力感的时候,遇见一个让我们打起精神的支点,这个支点会成为那一小段人生的全部。

主人公Lisa,作为幼儿园老师,日复一日工作了二十年。

面对表面支持自己,实则并不能融入自己精神世界的丈夫,她失落枯燥。

与三个孩子渐行渐远,面对缺乏沟通产生的亲子障碍无从入手,乏味迷茫。

但她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完全走失在不知所措的人生里。

她热爱诗歌,她可以对人生中所有的问题视而不见,只忠于诗歌。

她可以为了诗歌,为了人生中唯一的追求,放弃她对于婚姻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认知。

第一次听到Jimmy作的Anna,平淡却让人窒息的生活被打破,Lisa看到了一位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同盟者,看到了一个没有被琐事困扰玷污的小莫扎特,看到了在自己灰蒙蒙的内心开启一盏灯的Jimmy,而Jimmy就在离她这么近的地方。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Jimmy就是能打破自己现实生活的介质。

每天都在打发生命,无奈等待死去的人,有了一个能再活一次、活得精彩的介质,Lisa奋不顾身地将自己投入其中。

并且,她也在对抗生活,她清楚地知道活到现在,逝去的生活和时间对她做了什么。

她绝不允许让Jimmy也像自己一样,丢失一位诗人最核心的东西,纯洁自由的灵魂。

她在维护Jimmy,也想维护年轻时候的自己。

但是,电影同样也让我深思,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塑造人才吗?

我们换揣着自己的梦想,在别人身上自以为是地塑造和保护,真的是对的吗?

Lisa的理想世界最后被终止了,但Jimmy有没有因为Lisa而失去光环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他还是会成为一位著名诗人,也许他会变成下一个Lisa。

或者,可能诗人并不是他想要的,也许他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任何人。

 3 ) 少年强则国强

影片围绕一位从教20几年的幼儿园女教师发现一位五岁半的小男孩是个天才,从而为了保护他的天赋做出一系列疯狂的事。

也许该影片就是想从这位疯狂的女教师身上去唤醒那些在现实中忙碌赚钱却忘记好奇心,创造力,忘记人的诗性的那一群人。

人人应该都具有诗性,不知你有没有被文中男孩作出的诗打动,至少我是被打动了的。

电影中有一段话是女教师说吉米不该被当成一个愚蠢的小孩那样对待。

而我们成年人似乎本能地就把小孩子当成小猫小狗一样对待。

【虽然我觉得我自己并没有,我觉得小孩值得当作成人一样尊重。

】尤其是吉米被警察抱到车上,女警察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事后回味发现居然有另一层意味。

女警察对吉米说等一会就给你买一个冰激凌,这句话显然也是把吉米当成一般的小男孩来对待,用冰激凌来哄他高兴,但坐在车里的吉米却说I have a poem.然而那位一听他有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拿起笔的女教师已经跟他无缘了。

最后只是在黑暗中,小男孩说I have a poem.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惜唏嘘,一位伟大的天才也许就这样被埋没了。

莫扎特是否是国王和王后培养的呢,不管如何,艺术家的确是需要鼓励的。

现代社会太过物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没装抖音,至少我身边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好像人人都有抖音,没事刷刷抖音呗。

大众审美,大众趣味,大众在做什么呢?

有些人是活着,有些人只是活过。

电影终究只是电影,他可以夸张可以编造,人物角色可以疯狂可以失去理性,但观众从中吸取到什么,借鉴到什么却是每个人的自由。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自己时刻都是活着的状态,打开心识,去看待每个小孩,每个小孩都是有巨大潜力的,如何保护,如何引导,如何激发,这需要我们每个成年人上心。

毕竟少年强则国强。

 4 ) 《幼儿园教师》——贪婪引诱人走入深渊

丽萨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热爱着那些仅由简单词语组成、却又深邃迷人的诗词,可惜她能写出来的,只是那些看起来美丽繁杂、却毫无意义的枯燥文字。

她的平庸,导致她对生活再无激情,宛如枯木行走在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把自己关起来,“惩罚”着如此无能的自己。

吉米是她班级里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吉米有着惊人的诗词天赋。

他是天才,宛如莫扎特一般,而她,或许将成为近在天才身边瞻仰的人。

丽萨把吉米视作自己的神灵,她发现了他的天赋,而她要将这样的天赋发掘并保护好,向那些庸俗的世人展现出来——看!

如此惊世绝才!

在丽萨眼里,吉米或许身躯幼小,但他的天赋惊人,她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引导,让他不被世俗淹没。

于是她利用着自己的职务之便,让吉米的保姆关注吉米的动态,好及时记录下那短暂的灵感涌现。

可她又是生气甚至于愤怒的,世人皆庸俗之辈,无论是老师、保姆还是吉米的父亲,都认为这不过是孩子的自言自语,他是个有些怪诞的可怜虫而已。

她总是引导吉米去创作,好去感受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的灵光乍现。

丽萨有个深爱她的老公,尽管不理解她对于诗词的执着追求,却依然包容着她。

她的儿女们似乎也进入了叛逆期,和她无法沟通起来,她对这个家已然没了耐心。

正如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去上课、去逼迫自己写诗一般,她把自己变成了艺术的奴隶,不过短暂接触的事物,就成了她毕生追求,为此她甘愿打破一切、牺牲自我和他人。

吉米是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忙着工作无暇照顾他,叔叔偶尔会陪伴他,给他读一些诗词文章。

他是特殊的,不爱说话,纯真的大眼睛里总是带着丝丝成熟,和周围的环境相比,他更像是一个不小心开启了错误开关的小孩,所以他偶尔显得格格不入。

他会和班里的小孩一样玩耍,也会偶尔在那里来回走着,嘴里碎念着天然的诗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天才是生来不同的。

吉米是天才,他敏感又有些忧郁的内心,使他比别人更能接触到凡事背后的深意。

他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那一首首称得上精彩绝艳的诗词,是他向外界倾诉表达的唯一工具。

这样的天赋,却被别人忽视,看起来颇为可笑,所以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才会自诩为他的护卫,意图为世界再添一位“莫扎特”。

丽萨早就承认自己毫无天赋,于是在遇到吉米前,她的背景音乐都是那般平静到压抑的,在遇到吉米之后,她的生活照进了一屡阳光,从而有了欢乐。

为了吉米的天赋,她变得愈发冲动,甚至越过了那道警戒线——她带走了吉米。

她带着吉米去玩耍,去欣赏画作,去游泳……她想要和吉米建立更深的链接,成为走进他心中的人,就像丽萨的老师评价她那样,她在剥削,剥削一个孩子的快乐,剥削他的感知,剥削他的才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那是吉米无法意识到的侵略,所幸他最后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带走了丽萨,制止了这个女人的疯狂,也带走了吉米。

黑幕里吉米稚嫩的声音说着“我有一首诗”,只是如电影落幕时的黑暗,他的诗将不会再有人关注,他也许将如丽萨哭诉那般,最终被世界磨平成和丽萨一样的平凡人,泯然于众。

《幼儿园教师》讲述着关于丽萨的故事,她冷落了自己的生活,把它变成灰暗的色彩,偏执的去追那道光,想把它留在自己身边,成为冉冉升起的太阳。

不过她失败了。

世界不需要她那样出格的勇气,只需要安稳的前进,孩子也不需要她强加的拯救,只需要真挚的关爱。

从一开始,她的行为就掺杂了自己的欲望,并不纯粹,她早就被物质和欲望染得透彻,才会无法以纯粹的目光去看待事物。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和偏执的故事,它太真实,也太残忍。

与其说丽萨爱诗词,不如说她爱想象中星点笔墨集成大作的自己,爱想象中成为饱受追捧的艺术家的自己,爱不随世俗孤独追寻艺术的自己……

球波关注,蟹啦\(≥▽≤)/

 5 ) 后日谈

多年以后,西装革履已然一派成功人士打扮的Jimmy人模狗样地参加着家族组织的年末Party。

觥筹交错间,酒醉的老父亲笑着向身旁新交的女伴提起独子儿时某次荒唐的绑架事件。

说罢,好奇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他答复着。

恍惚地,Jimmy想起女人说这个世界会把他磨平,他想起他一个人坐在警车里忽然有了作诗的欲望,I have a poem,他轻轻地重复道。

大诗人,念首诗呗,有讨厌的家伙在起哄了。

什么诗,都过去了,小孩子瞎写着玩的,Jimmy打了个哈哈将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6 ) 一曲中年女人的挽歌

幼儿园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幼儿教师丽萨步入中年,老公的臃肿、儿女的不务正业和不求上进令她无比失望,她在家中找不到快乐,但不甘平庸的她找到了自己“脱平”的手段——诗歌,她积极参加诗歌研修班,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一个五岁多的学生,一张有着中东人面孔的卷发洋娃娃的吉米身上,她在研修班朗诵吉米的诗作,以此赢得研修班同学的称赞。

研修班老师的几句恭维,她即便不爱他也愿意委身于他,以此获得价值认同。

她特意找到吉米父亲,这位生意人对这种过早过度的栽培毫无兴趣,但她依然要让吉米去诗歌朗诵会去朗诵自己的两首得意之作,以至于即使面对研修班老师的指责,她也毫不在意,仍然希望像奥地利的国王器重莫扎特一样,挖掘出吉米的天赋,让他成为自己一生一世的骄傲。

丽萨偏执认为吉米就像是诗歌界的莫扎特,是不世之才,自己是伯乐,自己的慧眼培养出杰出的诗人可以掩盖自己的平庸,这种人在外面身边特别是中年女性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爱情已半掩于坟墓,儿女已飞离了自己的羽翼,事业基本定型,不可能有太大野心,唯一让自己有可能赢得更多关注和认同的,就是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发现天才,培养天才。

其实平心而论吉米连早慧都算不上,更不用与莫扎特相比了。

不甘平庸的丽萨无非是想在吉米身上赌一把,不惜压上她的全部身家。

这才是电影要表达的。

 7 ) 天才诗歌少年的泯灭

女主角的方法用错了,她可以负责记录,但是应该一开始就说明是男孩写的,男孩父亲不同意儿子去参加诗歌会,但女主还是带去了,说明女主也是有名利的私心的。

最后,女主像是“绑架”的做法反而把男孩的天赋推向深渊,她是很想挖掘男孩的天赋,可却导致了男孩在警车里说出“I have a poem”,一个天才就此泯灭。

如果女主角只负责记录,不参加诗歌会(毕竟对孩子来说,不太合适),不和男孩父亲交流,或许还可以挽救。

但是,男孩的父亲也没错,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过个普通孩子的生活,毕竟搞艺术的人“疯掉”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诗人。

另外,女主只能算个文艺爱好者。

艺术创作是需要天赋的,男孩的灵感创作可能比她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要好得多,这就是现实啊。

 8 ) 那些说多数人没看懂的

看前半段还觉得女主只是有些偏执罢了,她第一次带吉米去厕所我以为……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是看到后半段女主和诗歌俱乐部男搞外遇,还有她屡次向丈夫投怀送抱而未得到回应,我觉得她对Jimmy的偏执是有性意味的,只不过她渴望的不是吉米的身体或者说他这个人,而是那种渴望而不可得的才气。

这种诗性和才气就是她的催情剂,或者说是满足她内心情感需求的灵药。

所以不是什么女主错了还是社会错了(当然这个意思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角度),但是归根结底,女主就是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她对Jimmy本质上仍然是偏执的控制狂。

Jimmy只想做个有灵气有诗性的普通可爱小孩,可是她偏执地要他按照自己希望的路径去发展,这无疑是非常违背幼教的道德的。

所以Jimmy喜欢梅根——漂亮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9 ) I have a poem!

I have a poem,我想到一首诗。

这是一句多么好听的话,如同一首好听的诗,出自天才宝贝的口,来自常人摸都摸不着的天赋灵感,让丽萨顶礼膜拜、视若珍宝,也让她走火入魔、坠入深渊。

因为玛吉·吉伦哈尔,我选择看这部影片,没想到被这最后的小天才的一句话,完全击中:这个小男孩的诗会怎么样?

这些随意流淌却随时干涸的天赋诗意会到哪里去?

它们来过了,它们能留下吗?

它们最终去向哪里?

原谅我把诗放到了宝贝的前面,这个拥有天赋却不自知的男孩、这个小小又脆弱的诗意灵魂、这个既有不世出的才情又有入世的机灵劲儿的男孩,会怎样?

会写下传世的诗作还是会赚很多钱?

丽萨是被这五岁孩子的巨大天赋震撼到了,谁叫我们都是如此庸常的人呢,用尽蛮力也还是扔进纸堆找不到主人的一个个字,无法让它们充满个性和灵性,无法成为那闪光独特的诗!

她太需要这天赐的诗意了,即使不是她的,即使只是一个幼儿园小小孩子的,她太想触摸这从来不曾有过的天之所赐了,想过了。

 10 ) 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

但是没想到文青汇聚的豆瓣上也这么多。

甚至把这电影看成了“情节曲折”的“犯罪/社会”作品。

开始声讨女主保护“天才”的方式不对,质疑“剧情”“转折”过于生硬;妈呀,你们是“中国式家长”吗?

这个世界可能真的不需要诗和诗人吧,说到女主,其实大多数尝试创造/创作的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令自己神驰目眩的巅峰吧,距离那震撼心灵的奥妙是如此的切近,以至于不能分辨它是否真的属于自己,以至于想要不顾一切的擭取它,乃至自我毁灭,仅仅为了能在它傍边多逗留片刻,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把这电影看成今日说法的豆瓣诸君,我只能说,服片子里,除了女主,拍的都是你们!

《幼儿园教师》短评

“你不是一个艺术家,你只是个鉴赏家,或者说业余的,你不觉得吗?”连看两个美国天才儿童电影,其实所谓天才儿童的故事里,往往都有生活残缺的成年人找寻自我的努力。玛吉的角色也是一样,她和周边的生活似乎是平行的,只有诗歌兴趣班激发了她的诗情(但她对诗歌的兴趣从何开始电影里语焉不详),她想象中的诗性世界并非电影里唯一的正途(比如她看似俗气的女儿用联合国的比喻证明了自己的聪敏),这构成了本片的悲剧根源(也包括机器写诗,片尾说又有一首诗了但无人搭理的男孩),玛吉对美的追求与自己平庸才能的撕裂,好几次让我不忍心看下去了。玛吉和盖尔都像是活在独立电影里的人,在平静、托底的社会身份里不动声色的保持着生命的柔性力量,本片也本应是贾木许会拍的那种,疏离但内蕴撩动的配乐和充满自信的逼近式摄影非常协调

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不喜欢女主,一副活在梦里的懵逼样。作为一个老师只能指导,她是无权决定男孩的人生。尤其是男孩的父亲并不认可的前提下。做为一个诗人的人生就会更幸福吗?父亲的话也许不无道理,做一个普通人也很好,不是嘛

6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天赋不就是用来挥霍的么?一个天才,至少要生长出两种东西才能存活。一个是造化的眼睛,一个是疯狂的执念。这两种东西,都不是教育所能赋予的。对于天才,教育唯一能做的是就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打磨他们的眼睛,刺激他们的执念。

9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还行

Maggie 还好 但是导演的风格手法以及少年毕赣真是决定性差距啊 诗性在从以色列往美国嫁接的途中飞走

10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相对的现实还是绝对的美?

12分钟前
  • 栗栗安
  • 还行

幼儿园教师丽莎参加了诗社,却苦于无法写出好诗。当她发现班级里的少年吉米拥有超群的诗歌创作灵感,她希望用尽全力保护吉米的天赋。

14分钟前
  • 小孩的爱
  • 较差

没看过原版。就一个新电影来说,看着看着都觉得像是我能写出的(剧本)风格和点都work for me…铺垫推进翻番和底 虽然有点套路但都是非常合格的剧本了。我喜欢结尾的底,I had a poem,but“nobody cares” 我也喜欢最后一战前的所有铺垫,安娜是另一个老师、和老师说“你只是一个艺术的欣赏者而不是创造者。” 一直非常喜欢看天赋小孩的作品,但是这孩子真的有点凑数,感觉背过“自己写的诗”已经及格了,没有灵气。Maggie的表演后半部蛮好的 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变态”,实质上这老师不坏,只是desperate,怎么才会更好,如果说需要更多微表情怼脸拍,到底是演员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作为导演编剧,镜头至少没拖后腿。总体还是成功的,这个老师(妻子/妈妈)角色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18分钟前
  • 小巨鹿
  • 推荐

无聊

21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与一年前的电影 Gifted 天才少女正好相反,正好相反。

26分钟前
  • 巨侠
  • 还行

去年的片,差点漏看,个人年度十佳。

31分钟前
  • k-pax
  • 力荐

本以为是伤仲永,结果拍成了我国大多所谓望子成龙的父母。伯乐的工作不是变成千里马,而是辨别千里马。

35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艺术,痛苦与荣耀

36分钟前
  • FYI
  • 推荐

为什么总有一种危机四伏的赶脚…——20191207

41分钟前
  • 海豚
  • 较差

对于翻拍来说,无功无过,除了结局加分,其他都有些寡淡了。女性心理刻画可以再深入一些的。

43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电影拍得也太沉闷了。而且怎么都觉得女教师一直在作。不是说什么女文青不文青的,必要的底线都没做到,最后才会出事的吧。孩子才是最冷静的可怕生物。

44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还行

结尾那句真的很妙。前面让我几度差点以为是恋童片,导演在观众心里危险的边缘试探,几乎当作惊悚悬疑来看了。棒

45分钟前
  • 狗岛张氏
  • 推荐

Maggie演得真的很好,表现出了对自己精神世界获得惊喜的喜悦,得不到理解的焦虑,生活看似如常,却暗流涌动。她让我想起了王彩玲,那个想要去北京唱歌的女人,那么孤独和绝望。

47分钟前
  • 疯疯爱
  • 推荐

遇到伯乐千里马才可以翱翔。

49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教师从Crossing the line到Staking再到Kidnapping,这有问题吧,理性人不能忍。但从影片应反映现实和文学作品是否应该强调三观的角度思考不给一分。

52分钟前
  • 热带无风带
  • 较差

天份这个东西,对女性的杀伤力太大了。

5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