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看过了原著《安德的游戏》,对于电影的改编,本来很是期待,然而因为影片对故事的压缩,故事没有了原著的精彩,很多的细节也没法表现,在故事的完整性上,也出现了很多的漏洞,电影的节奏,也显得有点快。
“故事讲述了为了抵抗外星虫族的攻击,人类成立了国际舰队,并在孩子们的身上安装了监视器,最后一名叫安德鲁·安德·维京的小男孩被选入到学校培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上校开始训练安德,使其变成一个领导力极强的指挥官。
”作为一部影片,这样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点,而幸好故事的结局留给了我们一丝欣慰,安德带着唯一幸存的虫族逃向了太空深处,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
当孩子们知道了这并不是游戏而是实战时,安德想到的是,为什么要消灭他们?
我摧毁了一个种族?
我是英雄?
不,我是谋杀犯!
从孩子的视角,可以看到,人性的贪婪,险恶,而我们要选择的是,相信爱,选择人性的善良。
影片讲故事分为三条主线,安德的童年,安德在太空中的 训练,以及与外星虫族的征战,然而,影片为把原著的故事讲完整,将镜头一直围绕在安德身上,未免有点乏味,表现力也不足,使得原著的精彩无法呈现在观影者的面前。
总之,导演是想把故事完整表现出来的,然而功力还不够,但也是能看到他的那份诚心,或许,换个角度想,不太过针对影片本身,而是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是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温存的,相信爱,不管人之初为善还是为恶,都选择做个善良的人吧。
战争的本源,其实是人性的贪婪。
本人从未看过《安徳的游戏》这部小说,不过当知道小说内容竟然有300页之多,而电影并没有想要拍成两部的时候,还是隐隐有些担心。
担心情节的取舍,担心故事的不完整。
其实书就在我床头放着,有好多次也想拿起它,但最终还是觉得不应该让自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之前看《哈利波特》也是一样,第一部电影就是在没看书的情况下看的,自己觉得非常好看,书迷却骂声一片。
于是为了让自己能完全享受,所以直到现在都没有看过任何一本《哈利波特》的书(童年会不会不完整?
)总之呢我觉得《安徳的游戏》这部电影比我预期的要好看很多。
首先一部114分钟的电影要驾驭300页的篇幅,个人觉得难度非常大。
《哈利波特》第七部就分成上下两集,除了想多赚点电影票钱之外,我觉得最大的因素还是内容过多,一部电影根本拍不完吧。
不用想都知道《安徳》一定大量删减过很多内容,也会为了省时间改编很多情节。
但我觉得只要这些改动都1.在合理范围之内,2.有助于情节的推动,3.保证故事的完整性逻辑性,4.还原故事的主旨,5.控制故事的结构,那么就是成功的。
而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的达到了这些要求。
我在看过电影之后咨询了看过书的人,了解了一下电影对书中内容的删改,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对于安徳的哥哥姐姐结局的安排,导致他俩彻底沦为了酱油。
小说中安徳的哥哥姐姐最后都成为了对政治局势有很大影响的人,但电影中却把这个情节删除了。
我觉得这个要考虑到小说创作的背景,很现在的社会。
小说是冷战时期创作的,当时的社会局势是一分为二,相当不稳定的。
如果要在电影中表现的话,那么情节中的主要冲突就会被模糊掉,而大量的时间(还有投资金额)就会被用在表现一个跟主旨不太有关系的Side plot上面。
这个side plot有没有情节推动的作用呢?
个人觉得没有。
小说中讲究的是渲染,就是同一个主题被不同的方式反复阐述。
其实不管是人类对抗外星人,还是美国人对抗苏联人,或是苏联人对抗美国人,本质都是一样的,可以说人性就是小说的主题。
但是这个主题表现一次也好,还是通过不同的意向表现很多次也好,主题本身不会改变。
在电影有限的篇幅内,取舍是必须,也是合理的,只要主题本身非常明晰,让普罗大众一看就能明白就好了。
第二个改动就是安徳和小伙伴们相遇的时间。
同样的,小说中采用的是反复强调同一个概念,就是安徳被刻意孤立,一交到朋友就被调去更hostile的组,继续被孤立,目的是为了让他学会如何面对绝望。
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安徳一直在iPad(?
)上玩的那个游戏。
小说是把这种绝望表现到极致,但是个人认为在电影有限的篇幅里面,点到为止是非常绝妙的处理方式。
其实他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小伙伴一点也不重要,他怎么多次笼络人心的也不重要,我们作为观众,只需要知道1.他总是被可以孤立,2.他很会笼络人心,就可以了。
我相信所有看过电影的人,是不会忽略这个重要的信息的。
这就是电影的成功,用最短的时间展现了一个概念。
其实如果把电影当做一个生意来做就会明白了。
经济学的最基本理念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尽量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就要学会取舍。
成功与否就在于在可行的各种选择中,最后呈现的取舍是不是最优的选择。
其实这本身就是社会的规律,而且是很多人不用教就已经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小到“午餐吃什么”,大到“今年的财政预算”,都在运用这个理念。
若有无限的钱和时间,我完全可以飞到巴黎去吃鹅肝当午餐,顺便在广场上喂喂鸽子,搞个行为艺术。
但事实可能是我只买得起10块钱的盒饭,然后公司楼下10块钱的盒饭不卫生吃了会拉肚子,而卫生又好吃的要么就要20,不然就要走个30分钟,于是我只能通过衡量钱和时间那个更重要,来选择吃什么了。
艺术装逼分子往往忽略了这种选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觉得我花那么多钱去看个电影(话说在国外的话电影都挺便宜的),那么导演就得完全不考虑投资人,按照我想的,无限满足我的欲望,也不管请6岁的小演员现不现实,别人看到同一个概念反复出现和被阐明是不是会睡着。
还有一个被诟病的就是选角的问题。
有人说安徳年龄不够小,身材不够矮。
其实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要把安徳设计成年龄小,身材不高?
如果安徳高大威猛,会走到哪儿都被欺负么?
所以矮小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那么只要导演能达到让安徳看起来很好欺负的目的,什么手段都是合理的。
同样的理论可以套在那个欺负安徳的西班牙裔队长身上。
虽然他非但不高富帅,还有点矮穷挫,但是肌肉发达,那种不可一世的样子诠释得很好,甚至他的矮和挫都让这个角色更加丰满了些。
他的自负也许就是源于自卑,因为矮所以更要专制独裁。
你说如果真是高司令一般的帅哥,欺负一个弱受犯得着么?
合适么?
其实如果了解美国初高中校园,就会知道学校里的bully大多并不是非常帅的校草级人物,反而是那些年纪轻轻就发育比别人快,长得比别人壮的孩子。
我觉得在这点上导演选的角色都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安徳本人。
再说安徳的年龄问题。
我觉得不够小完全是因为小演员不好找,有很多问题。
不要说娜塔莉,拍杀手的时候也因为她是小孩儿而改了很多戏。
孩子的法律程序很麻烦的,而且又有这么多Violence,舆论上就不过关。
而且孩子太小,演技本身就是个问题。
个人觉得阿沙虽然年龄不够小,但是眼神够清澈,脸也是一张小孩脸,非常纯粹,演技也非常好,颇有《第六感》里面那个小男孩的感觉,其实是非常适合演安徳的。
再说安徳的感情戏。
据说原著中佩特拉最后是跟Peter结婚了什么的,好毁三观啊!
明明在电影里面跟安徳打得火热的说。
不过考虑到导演不准备拍续集的节奏,这样的设定其实是很合理的,不然就太枯燥了。
而且这么小的孩子,情窦初开什么的也很萌的好么。
总而言之,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出乎意料的好,节奏非常快,情节一点也不拖沓,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处理得非常棒,看着很爽。
扯句题外话,以前就听说安徳的游戏和《三体》有很多共同之处,一直都没看过安徳的小说所以也不好评价。
昨天看了电影觉得,果然是有些像,只是《三体》更悲观,科学理论更多,宇宙观也更宏大些,期待什么时候能拍成电影。
比较三体和安徳的话还是觉得三体好些,谁叫我喜欢硬科幻多些呢。
写完了看了下标题,才发现还是谈论了小说。
那就当是不切题吧。
喜欢的科幻小说搬上大银幕,我在Kindle上重读了「Ender's Game」。
(中:「安德的游戏」、台:「战争游戏」)。
// 剧透,未看打算看的朋友最好在此止步、转身。
// 像是算计到有我这种读者的存在,电影相当贪婪的以两小时尺度来照搬小说里过千百日程的光景。
没读过小说的观众整部电影看来大概就像轰轰轰一口气不煞车穿山越境的过山车,读过小说的读者(如我)要颇为难才能勉强消化这种指关结对肘关结的将就嫁接。
除了安德的哥哥和姐姐沦为过场布景, 电影里未曾搬出的, 还有小说在书末以后记形式笼统交代主角往后的生涯发展: 当安德肯定自己终生不能返回故乡地球的命运时,带上了被他一手造成灭族遗留下来宇宙中最后一颗能孵化出虫后的卵,为了异族的灭绝而搜索遗留生口痕迹,宇宙里光年来光年去的消磨时光,到处为逝者代言留书。
同族只记得他是「人类濒临灭族关头的救星」,却不知宇宙银河里传说着这位「死者代言人」。
(原书下一本续作「Speaker for the dead」) 祇是一段后记,刊在书的最后几页,安德的生涯变化(像一枚滚落到下水管道不断传来铿锵返响的倒霉硬币一样)无法收拾的撼动了我。
是上一次阅读经验里全然未曾有过的,不是旧版根本没有这个打广告的后记,就是以前的我根本没有准备好被震撼。
我深明冲击由来: 在稍稍能克服至亲离世带来的大哀后,我也冒起过这股无以名状的意图和动能,想要为他们留下更深刻的更生动的哪怕是书写的、音像的、言传的、甚至是毋需述旧写实的,就像他们未曾停止活着呼吸,而我清楚他们其实是怎么想照样会怎么作一样。
应该就是人们说的:「逝者烙在生者心里」。
我对电影的要求不高、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剧本、那至少演员要选好、或者场面要给足。
但是安德给我的感觉是,剧本和演员都让我觉得实在太牵强。
首先说剧本,我没看过原著,不知道电影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情节,以至于整个剧本让我感觉是个初中生写的小学生作文。
前半部分影片讲述了男主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名指挥官。
首先,入学条件是你得会打架。
你说我会反击别人正当防卫,这还不够牛逼。
那么好,入学之后呢。
我的感觉是,间接展示一个人的牛逼可以通过直接表现别人的傻比,还有呢,反正我做什么都有校长顶我。
对于这样的学生,最后能当上指挥官,我只想说尼玛这后台是有多硬。
然后说演员。
总之就是鸡肋二字。
我喜欢看老戏骨狂飙演技过足戏瘾,也喜欢看俊男美女大秀身才赏心悦目。
而电影里呢。
毛都没有。
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到底该看什么。
男主身材一般,长相一般,演技也一般。
其实呢,我对这部电影还是充满期待的,毕竟一开始就有人说这电影是多么多么的牛逼。
所以我一定觉得电影的结尾肯定是个冰天雪地365度吊渣天神逆转。
但是尼玛、它有么、有么、么。
不说了,上班去鸟。
Ender's Gam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41072/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69459/Speaker for the Dead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884114/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71212/Xenocide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57409/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7681/Children of the Mind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78214/Ender's Shadow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78213/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18437/Shadow Puppets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26817/First Meetings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93380/Shadow of the Giant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26699/A War of Gifts: An Ender Story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587710/Ender in Exil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275036/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724366/Shadows in Flight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913838/Earth Unawar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156738/Earth Afir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017932/Earth Awakens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177215/Shadows Alive (forthcoming, originally planned as part of "Shadows in Flight")【?
英 http://iask.sina.com.cn/u/3228973073/ish?folderid=1319113
如果把这部小说改编成演员年龄设定+10岁的电视剧,再把每集的预告片串在一起,大概就是这部《安德的游戏》电影。
先说说演员吧。
1. 彼得。
金发少年突然在门边出现时我完全忘记了原著中对他的描述是“头发又黑又粗,乱糟糟的”,只因为他带着一股厚重的暴戾之气,平整的金色卷发又让他的脸呈现明亮的色调,反而比黑发更具攻击性和扭曲感。
所以我还蛮期待他的表演的。
比如无比精妙地威胁华伦蒂和安德,比如晚上悄悄过去告诉安德我是你的哥哥我爱你,比如勾引华伦蒂扮演德莫斯蒂尼。
结果他无力地掐了掐安德的脖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摔。
2.豆子。
这个角色本来是我最期待的,因为超级喜欢这个聪明到恐怖的小家伙。
开演之前就想着哎呀呀会是一个怎样心思深重外表倔强的幼齿小可爱呢并且忍着没有去查演员所以在航天飞船上那个小男孩说出“Bean”的时候,我死的心都有了。
没错他长得很萌。
没错他嘲笑安德名字时样子很机灵。
没错他眉眼都是聪明劲。
——可是他已经有胡子了。
说好的很小的小孩说好的明显低于平均年龄呢!
“当然,如果是用这部电影里的平均年龄来衡量的话就说得通了,你看安德都是青少年了。
”我这样安慰着自己,忽略了豆子和安德同期入校一见面就勾搭上了的这个事情,继续看了下去,看了下去,看了下去。
——看到了第一次进战斗室两个人就眉来眼去。
——看到了死线莫名其妙地以电缆的姿态出现。
——看到了豆子全程带着偶像剧的花样少年笑。
豆子阳光得都要开花了。
我只想说求你了千万不要拍安德的影子。
3.安德。
应当第一个说他的,但是一来彼得太让我震撼,二来对Asa的演技实在不能挑剔太多。
他尽力去演出那种无力感与力量感了。
但是他已经16岁了。
他,长,得,太,长,了。
——看着他俯视马利德的时候,我没忍住笑场了。
4.佩查。
虽然原著中几场让我对她印象深刻的戏都没有拍(比如凤凰战队败给安德后的愤怒,实际作战时的崩溃,以及最后那句“也许他们会让我们去上学”),但演员本身长得还算合适,第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佩查无疑。
但槽点也是多得无疑,不知道是导演的引导还是个人的演技,活生生把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高傲女孩演成了情窦初开的初恋少女。
她和安德练习射击和搏击的时候,满满的不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革命同志感,而是四处乱飞的小桃心;每次被邦左抓到一起练习的时候,都是一脸被抓奸的表情;邦左后脑勺被开接受手术的时候,她在安德身边握着他的手;安德最后冲出去找虫族的卵的时候,她被留在后面活像望夫石。
——导演这不太对吧?
她别名是秋张么?
对了说个细节,安德在最后昏迷的时候,她是坐在床边正着身子握着他的手的。
可是安德醒来的时候,她是跪在床上的身子倾向安德的。
导演请你说一下你本来想让她对安德做什么。
5. 其他角色阿莱啊,想起他总觉得很温暖,是一个让你感到“回家了”的伙伴。
——结果是个被玩游戏时的安德吓尿的粗眉小受。
马利德,想象中他应该是个刚愎自用的高富帅的。
——结果是个有鹰钩鼻的火爆猴。
丁米克,也是期待的人之一,那种看透一切的悲观气质——压根没出现——另外请告诉我为什么伯纳德能成为最后的中队长之一。
我理解让他进飞龙战队了可以引出后面那段展示安德领导力的对话,可是让他成为中队长之一是不是走得太远了?
难道是为了平衡队伍里的肤色和体重?
那也请加进去一个郭德纲吧么么哒。
吐槽完角色也没什么力气把剧情完整地吐槽一遍了。
课外小组没有了,浴室打架前的紧张铺垫没有了,最后决战前几乎绝望的各种低谷没有了,安德决战时那种“老子不想陪你玩了就这样吧”的心理体现也没有了。
如果无法领会到那种电视剧预告片串联的气质……可以回忆一下小学语文“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那道题。
可是这是电影,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如题目所说,看到预告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
所以想了想还是从2星改成3星,不能因为太爱小说,就这样贬低电影的努力。
——毕竟它曾经被翻译成《致命儿戏》,想着这样的书名就觉得其他什么的都可以原谅了
前半部分老是赞赏安德是天才,可是平淡的剧情没显示多么天才就是一直提拔安德,都认定他是救世主。
小演员们表演生硬,就像玩枪战游戏和电子游戏一样,打斗就像小屁孩打架一样,又偏偏讲话装深沉。
而最后的决战把敌人消灭光还以为是模拟。
然后又因为外星人星球一片火海感到愧疚,知道自己梦里是真的和异星蜓交流,相信他们高于人类,自己到废墟里找它们赎罪,找到了繁殖的女王和一个胚胎,女王想杀他竟然没下的了手,安德流泪说我为你们找新家,他保证。
然后独自坐飞船载着它们在宇宙旅行。
我擦,什么东西,乱来,除了特效还一般般。
之前期待太高了,很失望,浪费了哈里森·福特,在里面演的够无聊
1、原著的科幻内核是“战斗模拟室”,包括安德训练的场所和最后的指挥场所。
这是小说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景。
“战斗模拟室”是一个有些老旧的科幻内核,即使在1985年的美国也是这样。
好在原著并不是一部靠技术细节取胜的硬科幻,而是一部软科幻作品。
卡德也不是靠“战斗模拟室”这个概念获得双奖的。
小说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主角安德在一个构筑的社会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安德的人性挣扎和成长;二是关于智慧种族间冲突中反应的道德问题,或说“超道德”问题。
这两个重点有机地结合在安德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面对这些问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这些都在安德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中有体现,也成为小说中费笔墨最多的地方。
所以,改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文学语言有效地转变为电影语言。
2、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两处关键位置的突兀。
首先,安德重伤邦苏后,他极为悔恨,退出太空舰队,回到地球。
格拉夫领着安德的姐姐劝说安德回归。
一个热情的拥抱后,安德留下一行眼泪,重返太空。
电影进行到这里,差不多是中段的位置。
按照好莱坞的套路,这里是主角经历重大挫折的阶段,此后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原来的轨迹,主角卷土重来。
可是在电影中,安德并没有卷土重来之感,似乎也不能算经历重大挫折。
而没有挫折就没有转折,也难以体现剧本的层级和丰富。
为什么会这样?
究其原因,是电影主创删减了很多安德的内心独白和相关描写,而又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影片的前半段中,那些安德独白仅仅成为一个剧作意义上的“阐释段落”,起到解释剧情的作用,而对安德内心活动塑造的帮助很小。
另,影片删减了几个重要的环节的戏份——安德对彼得的复杂感情,以及对姐姐的爱。
这里多说一句,原著中只是很简单的交代了安德对姐姐的感情,并有一些姐姐出场的段落,已经足够清楚明白;而电影用安德发给姐姐的电子邮件来串起他和姐姐的感情,起到的情感效果却不大。
这就是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区别。
然后说彼得,彼得的作用不仅是构建安德的仇恨,更重要的其实是构建安德的柔软。
电影删去了柔软这部分,从一开场就着力于安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难怪电影中安德痛打邦苏后出现愧疚感时显得不那么自然、姐姐一个拥抱的力量就使安德重返太空显得有些生硬。
原著中安德多次的自问、反问般的思考在电影中不见踪影,这样,安德的成长就显出一种“跳跃式”的怪诞。
3、第二处关键位置的突兀是临近结尾的高潮,安德有些”背叛“的意味,他独自完成和虫族的交流。
基于上面说的理由,由于电影的前期铺垫没有做好,安德此刻的行为有一丝脱离人类之感。
小说做的更好,是因为卡德的描写使安德成为一个英雄,一个使者,他的”反人类“情感正是他身上最具人味的部分。
电影就差了几个档次,安德变得有些符号化,成为了类似《阿凡达》中美军司令的人——可人家卡梅隆聪明啊,电影的主角就TM是外星人,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站在”相反视角“表现人性的基调,美军司令便只是一个反派丑角形象,无可厚非;再者人家是配角——而安德是主角啊,主角不能这样处理啊。
没有大量的内心戏份,主角的行为就没有说服力啊。
阿凡达里有多少主角逐渐爱上纳美世界的细节啊,可《安德的游戏》电影只有一个小游戏体现啊。
水平比卡梅隆差不止一点点啊。
4、上面说的主要是戏份问题,其实改编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问题。
小说中的战斗模拟室根本不算个事,只是一个外壳,一个形式,但变成影像就会遇到挑战,作为一部大制作商业片,不得不大力展现战斗模拟室的外观,同时还得让1985年的旧内核变成2014年的新玩意。
而这点似乎真的挺难。
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了,对于这类技术细节实在有些疲劳。
5、总的说来,《安德的游戏》有两大缺陷,一是戏份轻重缓急的分配问题,涉及到剧作;二是影像如何凸显小说的精华,这很大程度上是调度问题。
电影做得还算及格,有不少漂亮的安德面部特写,巴特菲尔德的面部”微相学“表演也十分出色,但摄影风格很成问题,均衡构图实在是多了点,而且导演没有充分利用画外空间——傻了吧,那场午餐时间学员纷纷离开伯纳德投靠安德的调度挺失败的,一看就有些糙。
个人认为电影应该摈弃过于静止的机位,多一些手持或是摇镜头,否则太死板了。
再看看那场黑人中士登场的段落,毫无新意——不过话说回来,有《全金属外壳》开场戏的珠玉在前,也难为加文胡德了。
6、说到这里,结论似乎很明显,原著好像更适合走文艺科幻片路线。。。。。。
在观看《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之后,让我对战争有了一定的深思以及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顾虑,在战争与生存之间人与虫的对立是一定必须存在的吗,和平共处难道不行么,战争或许是无奈之下,对资源掠夺的一种手段,可是不同的种族之间就不能有更好地解决方法吗,甚至与欺骗。
故事讲述了为了抵抗外星虫族的攻击,人类成立了国际舰队,并在孩子们的身上安装了监视器,最后一名叫安德鲁·安德·维京的小男孩被选入到学校培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上校开始训练安德,使其变成一个领导力极强的指挥官,安德从小是一个很善良的男孩,有着温馨的家庭,可是在这是非的世界中,为了证明自己,也为了家人,他也立志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之指挥官,在哥哥与同学的冷嘲热讽以及孤立之中,他发挥出了更加出色的作战能力,指挥能力。
在一众优秀的学员中同样展现出了杰出的天份。
机智、同情心和卓越的战术运用都让他成为班里的佼佼者,在零重力战斗教室里进行的激光训练也都证明他拥有非常出色的战术及体能。
还挺不错的。
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抱着自小因《科幻世界》而对它产生的憧憬之情看了这部电影。
评价是:故事三颗星,主题一颗星,配乐一颗星,总计五颗星。
另外一个看《安德的游戏》的动力即是题目,作为一名骨灰级玩家,从小浸淫在《三国志》《信长的野望》《红色警戒》《帝国时代》《星际争霸》《要塞》等战略游戏世界里的我,当然不免YY类似的小说情节。
比如指挥室里安德在全息指挥界面中手指灵动的跳跃,我告诉朋友:“这就是手速指标——APM的重要性。
”还比如在1v2的模拟对战中,安德让队员绑着绳子推出舱门的刹那,我也若有所悟的点头——这正是游戏中侦察意识的重要性。
而安德通过奇葩阵型壹发入魂,更让我深感于如对方一般无数次巨大优势不胜的感慨……同时,作为一名至少打到过《星际争霸》韩服大师800分的zerg玩家,也让我对于电影中人类对抗虫族的设定,发出和安德一样的感慨:“你们这帮人类究竟懂不懂虫族啊?
”即便没有看过原著我也有理由推定:这并不是一部讲述了天才少年如何诡异地拯救了全人类的故事,也不是一个玩家的意淫,只是电影限于篇幅,只能在宏大场景背后蜻蜓点水般地将深意带过而已。
安德的魅力并不是他的天才,也不是那些关于成长的陈词滥调,而是他对于星际种族间关系问题的敏锐洞悉。
在一帮军官自以为深思熟虑的布局中,安德被视为他们的棋子,直到大决战中仍将其蒙在鼓里;而安德呢,则在一次次模拟与思考中,发现一种与他被期望的角色截然不同的胜利方式。
一个人无论在战争中如何天才,他也需要明白,战争仅仅是政治的延续,而不是星际间政治的全部。
这时候我想起了《三体》,也会想起马基雅维利式赤裸裸的政治哲学,《三体》尤其第三部,大刘反复地在女主角程心的三次抉择中去暴露她对于星际文明,政治规律,人性的天真与任性,一次次把整个宇宙中最残酷冰冷的事实暴露出来,是要干嘛呢?
镜头中看见虫后交给安德的那枚虫卵,我觉得,至少《安德的游戏》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让人感到温暖。
我更喜欢故事中构造的这种可能世界,尽管它也有残酷黑暗的一面,比如为了战胜虫族,方法竟然是借用一颗孩子不带感情的好胜之心,即便获胜,我会去问,是人类战胜了虫族?
,还是无情战胜了天真?
比如安德在知悉兵不血刃的策略后在自以为是的“游戏”中展开最为纯粹的屠戮,狂喜之后希望破灭。
但至少这样的悲伤刚让我觉得像是悲剧,而不是其他那些作品中“成熟”与“真相”包装下loser心态与社会窥阴癖的产物。
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安德的游戏》还有后续数本小说,它成功激起了我阅读后续故事的愿望!
ps:现实中如果真正需要安德这种人的话,我敢说战争学院里全部是韩国人!
7分,导演坚持的力量,已很忠实原著,问题出在影像与小说的差异化上。以小孩为主角,但全程是以小朋友的心理变化来构架:这样的片子之前也有,都是小朋友看不懂,年纪大的则因为主角的年龄而错过。最终,这部电影能打动的只有上年纪的科幻类资深影迷了。不完满仍出色。【分数范围6-7分】
和刘慈欣、姚海军、小姬、夏笳、吴岩 等一起看的,一致认为是非常好的科幻电影!出色的改编。近两年除了《地心引力》没有哪部科幻片明显能胜过此片!完全不理解为何口碑一般。影片有故事有场面有人物有深度,结尾部分极大提升了主题。四星半。强推!影片前半部分有很浓的《全金属外壳》的影子。
好片。
和原著比简直是小儿科,没法看。配乐还行。
这是这一两年来看过最烂的科幻片了。
看到华丽的四分之三处的时候还以为这会是那种片子----一群少年们被置放在一个残酷的封闭空间里面对一些不可能的任务。但是最后故事的最后还是让人小吃了一惊(当然是在你没有读过原著的前提下)。总体来说这还算是一部不算糟的商业片。喜欢的可以期待下一部。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给《德州电锯杀人狂》和《
初生牛犊不怕虎,网瘾少年不服虫。少年演少年科幻,少年看少年喜欢。少年胜于虫族则地球胜于虫族,少年雄于宇宙则地球雄于宇宙。美哉我网瘾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网瘾少年,与球无疆!
人性怎么那么丑恶?好吧,我也是人...
烧了大把的美钞,片子的工业属性很棒,观赏性上还是很不错的,制作的每一关都很优秀,只可惜遇上了一个平庸的导演,他还是一个平庸的编剧,毫无个人特色,就一毫无辨识度的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的监工,折腾了一出没有冲突、不见策略、不高智商的流水账。阿沙·巴特菲尔德,记住你的名字。★★★
故事特别流畅,原著只看过开头,雷射枪对战时的画面感很好玩儿,这里只有孩子才有少许温情,其余一切都是冷血与残酷的科技社会
加什么人文关怀?!
我日 怎么会有这么贱的片儿 男主还他妈没变完声呢阿尼玛。
你从小这么装逼,你爸妈知道吗
我只觉得我看的不是安德的游戏而是安德的同人。本也不期望电影能遵循原著的细节,毕竟改编太困难了。但是我认为这个改编在表达上完全选错了方向,没有表现安德的思考的话,就不是这部作品了。更不要提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剧情上的很多地方应该完全无法理解。有若干段我简直觉得要转爱情戏了
中庸无趣
原著党表示改得还可以,就是删掉了太多内容
asa这里面其实也挺面瘫的
能弄成这样已经超出想象
久违的IMAX2D最佳观影体验,史诗般的庄严贯穿始终,缺憾是进展太快,成长粗线条。前面通过培训勾勒出安德的内心骚动;后面与外星人的互动突出道德两难—赢得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的方式(这个点在与同学对峙时就已经埋有伏笔)。女生是阳光小美女和大地惊雷啊,发育的太好,完全没认出来…
可惜这特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