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是在地铁站里看见《康定情歌》的海报,上面是苏有朋和居文沛黝黑的面庞,背景是大片的昏黄在地铁站换掉海报后的日子里,很快忘掉了这部电影,却在春节放假百无聊赖中,看电影频道播放《康定情歌》,还莫名的激起心中的那份柔软电影写的是爱与等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好在,二人的心在漫长的等待里没有变,很难相像一个女孩子看着自己的灵动的青春在甘孜的蓝天白云下寂静的流淌,一去难返;也难想像李苏杰在更为现实的苏州城里抛却所谓人类本能的欲望,恪守着心中难息的梦。
这是我们的上上代人的爱情,他们是尊重理想胜过生命的一代人。
我崇拜羡慕他们内心的丰盈,崇拜羡慕他们精神的干净,崇拜羡慕他们“意映卿卿”似的爱情哪怕李苏杰最初只是被达娃的简单淳朴吸引,哪怕达娃最初的依恋只是缘于感激之情,我也愿意相信在电影之外的地老天荒!
看着姚晨和凌潇肃爱情童话的终结,看着周围不断上演的爱与不爱的纠结,人与人之间的闪转腾挪,背叛似乎只是心灵与肉体上的分别。
作为还虽算不上老姑娘的姑娘,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枯竭,干涸,在无能为力里失去爱与被爱的天赋。
因此,还是要感谢《康定情歌》,让我在现实充斥下还能剥离一丝无比珍贵的柔软!
再相逢已是60年后。
Dawa应该能熬过10天就好了,待到李苏杰的到来。
真相尚未明了,Dawa带着李苏杰曾许下的承诺,带着爱与恨走了。
骨灰随水而逝,逝向一个心中期待许久的地方。
60年前,被解救的Dawa投身革命,加入到如火如荼的川藏公路建设队伍中,开始了两人从初遇到最后60年漫长的守候。
从孩子们口中得知,她变得刚强干练,受人尊敬,她始终都视是苏杰为自己的归宿,向往着苏州。
河边打水的Dawa,与修路工地回头相见的苏杰目光相遇之时,彼此间目光柔情与呵护,全然一种女子在水乡旁初遇恋人的浪漫的幻觉。
若不是刘二从中作梗二人兴许能顺其自然,白头到老。
这样一出从开始就注定回忆的故事,显然是悲情的,即使结局导演安排梅朵和扎西给婷婷敬献哈达,三人相拥而泣的场景,让老人宽心,让孩子们又有了生气和希望。
康定情歌,回环复沓。
悲情的浪漫亦是萦绕。
影片中,居文沛一改往日都市女孩现代时尚的形象,真实生动地诠释了一个上个世纪50年代、从农奴中被解放的藏族女孩。
苏有朋先天的书生气质很适合李苏杰这个角色定位。
导演角色选的也很成功。
好片,给个五星支持一下.
唯一的槽点就是,导演应该找本地人配音啊,几个主角口音都配的川北话,尤其是女主角,听着太出戏了,难听爆了,格格不入!
希望以后这样的带方言的片子,导演们能注意这个细节,配音不要牛头不对马嘴的,尊重一下地方语言文化吧。
唯一的槽点就是,导演应该找本地人配音啊,几个主角口音都配的川北话,尤其是女主角,听着太出戏了,难听爆了,格格不入!
希望以后这样的带方言的片子,导演们能注意这个细节,配音不要牛头不对马嘴的,尊重一下地方语言文化吧。
这是第二次看了,依旧感动的稀里糊涂的。
只因那份纯真的爱情,一生的坚守与等待。
没有太多的场景,有的是那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爱情故事。
第一次还是在初中即使课堂。
历史老师为了给我们缓解考试压力,特地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
影片以李苏杰的回忆形式,展开了自己对甘孜,对恋人的追忆。
六十年后再走这条当年与战友与爱人共同修的川藏公路时,早已物是人非,留下的也只有自己了。
那阅尽沧桑的历史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李苏杰用斧头劈开了达娃脚上象征奴隶身份的铁链,帮助达娃留在军中,然后一起修公路。
后来,他给她苏州的饼干,她亲手为他缝制了钢笔贷,他给她挑水砍柴,她为他缝洗衣服。
再后来,他说要带她去苏州,请最好的老师教她唱歌;她说惟愿此生不相负。
可是,所谓的邮递员暗中搞鬼,致使恋人之间六十年来只收到过对方的一封信。
从此,即使他一年写十几封信,写了六十年,她再也没收到过;即使她上了扫盲班写了那么多的信,也收不到他的回信。
所谓造化弄人,所以,他和她,今生未婚未嫁,就这样苦苦等了一辈子。
就这样,她在村口望了六十年,也不曾在望见他;他努力奋斗六十年想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也没有实现。
最终,在她去世十天之后,他找到了她的家,十天,就十天,他和她还是没能相见。
收养的孙子遵从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散在了和他初见的溪水里,他嘱咐过继的孙女,当他死后,也将他的骨灰撒在这条与她初遇溪水里。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悠扬了六十年的康定情歌缠绕着六十年来每一日的等待与想念。
溪水中骨灰与一封封信笺相融,你啊,终于能看到这些信了…今日故人归来,而你却不在了。。。
生不能同寝,死不能同穴,那么,就让李苏杰的骨灰顺着这条溪水,寻着你的足迹,追上你的脚步,达娃,忘川河畔奈何桥边,你,千万不要走得太急太快,一定要等我,等我追上你,那时,我们相守,那时,我们相望,那时,我们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康定情歌》讲述了两代人发生在康定的爱情。
电影前部分讲的是一个刚毕业不久、满怀为人民服务壮志理想的热血青年李苏杰,在跟随解放军进藏的途中,因缘际会解救了一个藏族奴隶达娃。
就是在朝夕相对中,他们暗生情愫。
可惜最后种种的原因,使他们分离的六十年,最终也没有在一起。
达娃爱上李苏杰是理所当然的。
一个从五岁开始就戴上锁链的奴隶娃儿,突然从天而降来了有学识有理想的英俊小伙,把她脚上的锁链砍断,解除了禁锢她对美好爱情憧憬的枷锁。
就在那时,某些微妙的情愫也就悄然的释放了。
在后来的唱歌表演中,大伙儿们唱的那句“藏家溜溜的大姐,看上溜溜的的他哟。
”让达娃的的心思藏也藏不住了。
重来都没有试过甜滋味的达娃,第一次尝试枣蓉麻饼时,却因为甜味而热泪盈眶。
这份甜来的实在是太久了,以至于不敢相信自己能拥有而把第一口给吐出来。
对于达娃来说,这也是一份来自幸福的甜,因太过于难忘,而甘心整整六十年苦涩的等待。
“这是我家乡苏州的味道”,这甜来自于苏州,对于达娃来说,苏州除了是一个地名,也是她用一生的目光眺望的地方。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绵绵不断的思念随滔滔江水从这一头到那一头,从藏区流向苏州。
苏州美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甘孜也是一个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的地方。
养育着朴素真挚的人民,又怎么能不让李苏杰也爱上秀气灵动、善良美丽的达娃。
在河畔洗衣的达娃,冒险去采药的达娃,歌声美妙动听的达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
面对自己被判为右派,李苏杰除了愤懑剩下的也只有沉默了,但接到刘二的来信被告知达娃已成婚时,发疯似的把东西往地上砸去。
(1950年初修建川藏公路,修了4年,也就是大概1955左右回到苏州,李苏杰给达娃写了6年的信,那个时候他被判为右派,是1961年。
而反右派斗争是1957年开始。
从1955年到1957年差不多两年,他都没有去接达娃。
有点想不通,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吗?
那邮递员是怎么送信的?
)李苏杰和达娃之间定情之物其中一个是钢笔羊毛套,这是达娃在修建川藏公路的时候送给李苏杰的。
可以看出达娃对拥有知识的人的敬佩。
她让李苏杰在枣蓉麻饼的圆桶上写下她的名字。
达娃在藏语里是月亮的意思,和康定城跑马山上的弯弯的月亮一样,圣洁美丽。
电影后半部分讲的是婷婷,扎西,卓玛之间纠缠的爱情。
从婷婷不知道怎么把康定情歌弹好,到后来他们三人的相遇,以及后来机场挥泪送别,婷婷把自己对爱情的新体会弹进康定情歌中。
两代人的态度体现了他们对于爱情的执着不悔和坚守忠诚。
电影的结局,在达娃骨灰被洒下的小溪里,一封封写给达娃却来不及读的信顺水而流,带着歉意与爱意飘向远方。
整部电影也有不足的地方,达娃钟情于李苏杰到可以理解,但是李苏杰对达娃在甘孜州就没有表现的很强烈,让人摸不着头脑,他说接达娃到苏州,究竟是对达娃怜惜还是真喜欢上她,当然知道后来李苏杰接到刘二的来信感情大爆发,也是确定了他喜欢上达娃的,之前就缺乏更多的描写。
还有婷婷对扎西的爱来得也是有点莫名其妙。
最后我想用纳兰性德的一首词做结尾:相思相望不相亲,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日日盼君至。
题外话:昨天的看片会是上午10点,路上因为五路口修路大堵车,至少徒步了两站地儿才奔到新玛特7楼的中影。
还好没耽误电影。
如果我们美丽的西安能错开修路,避免过多的修缮路口都拥堵的话,在这里的生活会更美好——排除物价飞涨的外因。
今年是甘孜自治州成立60周年。
电影《康定情歌》就是为纪念60周年而拍摄的。
影片将近2个小时,入场前院方很贴心地给每个提前观影的媒体人员发了瓶矿泉水。
10点多一点,影片开始放映。
简单说下剧情,呵呵,可能会有部分剧透,但我以为此片值得看得并不在于情节,而是男女主角之间的那份亘古不变的情感。
甘孜在四川的西北部,占据了四川三分之一的面积,州府就建在康定县。
1950年前后,中国解放军(没记住是那个师部)进驻康定,援藏修筑公路。
大学生李苏杰(苏有朋)志愿加入部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质专业知识,帮助部队入藏修建公路。
当时的甘孜自治州还有部分未被解放的奴隶,这些奴隶从小戴着脚镣,跟随在头人和太太的身侧,吃不饱饭,穿不暖衣。
李苏杰救起了落水的头人,并以此要求头人解放了随行的2名奴隶。
李苏杰亲自用斧头砍断了名叫达娃的奴隶脚上的铁链。
因达娃无处可去,部队首长同意了让达娃跟着部队一起出发。
达娃每天为部队洗衣做饭,因认定李苏杰是自己的恩人,对其尤为用心。
李苏杰教达娃抛掉奴隶思想,告诉她是和头人、太太一样平等的人,并且将苏州老家的糖饼送给她吃,长到20岁才知道什么是“甜”的达娃为此热泪盈眶。
在朝夕相对的相处中,达娃对李苏杰暗生情愫,而李苏杰也喜欢上了达娃,在二人互诉衷情后,李苏杰承诺修完路就会带着达娃一起会苏州去。
原本在头人家帮佣的汉人刘二,因解放军深入藏区,而有幸成为了临时邮递员。
刘二很喜欢达娃,多次对达娃示爱,都被拒绝,当得知达娃喜欢李苏杰时,刘二与达娃发生争执。
因种种原因,李苏杰提前返回苏州,他告诉达娃,不久就会回来接她一同去苏州,达娃很开心地在藏区耐心等候。
岂料,这一别就是60年。
在这60年里,达娃只收到了李苏杰写来的一封“客套至极”的不足100字的信,伤心之余的达娃还是坚持守在原地等待着李苏杰有一天能回来找她。
60年后,甘孜自治州成立60周年之际,从苏州飞往成都的飞机上,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带着孙女婷婷踏上了回甘孜的旅途,他带着满腔的怀念一路追忆着60年前在甘孜发生过的每一件事,怀念着那位唱着《康定情歌》的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宾果!!!
好了,不剧透后面了。
来说说影片本身。
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
我个人认为这是它的“纪念性”造成的。
所以,对纪念片比较反抗的人可能会为此错过一次小感动的机会。
片中会有一些诸如涉及到“解放”、“”、“自由”、“民主”的对白。
也许起初会让人有看“地雷战”的旧事观感,但这只是一个不可规避的大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达娃和李苏杰这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足以冲淡很多人对“口号式歌颂”的异样情绪。
影片中也有一小段提及了“特殊时期”,李苏杰被划为右派,女邮递员送来了甘孜的信。
女邮递员反复地对押送李苏杰的2位同志说,李同志是好人,他当年还去藏区修过铁路呢。
但她的话却被押送的同志驳斥为:你怎么能帮右派说话呢?
任何时候都不能一竿子打死,在我看到那些淳朴的入藏解放军怎样解放奴隶,日以继夜修建铁路的时候,至少我的内心是感动的。
这是一部爱情片。
背景很特殊,特殊年代滋生的爱情,总有它独有的感人之处。
被砍掉了脚镣的达娃对李苏杰说,我生下来就是个奴隶,我从5岁的时候就戴着这个脚镣,除了陪小姐和少爷骑马的时候,连睡觉都要戴着。
她的眼睛圆嘟嘟的,皮肤上飞起藏区女子的高原红,她真诚、勇敢、善良,如李苏杰所言,她有着透净的灵魂,这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相比之下,影片中,李苏杰的达娃的感情笔墨有些不足,至少很多镜头中,都很难让人揣摩到李苏杰的情感。
当达娃唱《康定情歌》的时候,周围的藏区姐妹们改了歌词传达出达娃对李苏杰的感情,达娃害羞地跑远了,而李苏杰也只是惊讶之后,就继续跟大家一起笑着,听着。
影片后期,老年的李苏杰一辈子穿着当时部队发的棉衣,他说,达娃如果知道我到现在还穿着她洗了无数次的这件棉衣,她会高兴的。
只这一句,感情饱满而恰到好处。
前面却有些单薄。
电影中有几个画面很动人。
有一些镜头,捕捉着达娃的美。
达娃光脚在岸边洗衣的时候;达娃背着竹篓深入一个山壁去给受伤的李苏杰采药;达娃给李苏杰的钢笔做了一件羊毛外衣....... 藏区的姑娘们,也许你没有城里姑娘皮肤白嫩,你的高原红粗糙而干涩;也许你没有城里的姑娘手指纤细,你的劳作的手指老茧连老茧;也许你没有城里姑娘懂时尚爱时髦,你一如既往地穿着你的藏裹袍.... 但你的高原红与藏区的天,藏区的云一样,在我心里透亮、温暖; 你在田间佝偻的背,你在河岸挑水的肩,你在灯下补衣的手,在我的心里是温柔,是幸福; 你扎在腰间的羊毛束封,你唱歌时拂过脸庞的宽大衣袖,在我心里都是世间最美的画面。
因着这一部电影,我重又爱上藏区——暂时可以忘掉去年去青海时一些藏民强制兜售给我们留下的坏印象。
如果你不是全盘否定“主旋律影片”,那也许,你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少了商业因素的冲击,少了赤裸裸的广告,撇开一些“口号画面”,你兴许会和我一样,因一部电影爱上藏区姑娘的大眼睛。
电影《康定情歌》以随军知识分子李苏杰与藏族姑娘达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跨越60年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该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
尽管讲述的是爱情故事,该电影还保留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影片中反复提及这对情人一别六十年,恰恰呼应甘孜自治州成立的年份。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创作意图,就是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而献礼。
1 影片中的象征最显著的象征是达娃脚上的铁链。
这个铁链象征着农奴制的枷锁——它让奴隶抬不起头,挺不起腰杆,备受压迫。
李苏杰用斧头砸碎了铁链,象征着我党用国家机器粉碎了万恶的农奴制,藏区广大农奴得以解放,翻身做主人。
这个多次在影片中出现的铁链,是一个被压迫的符号,它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和苦难。
电影中每一个重复出现的道具,或被特写的道具,都不应该被广大观众忽视。
苏杰和达娃的爱情,象征着入藏修公路的解放军和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承载着创作者对于理想爱情的憧憬——死心塌地,至死不渝。
婷婷,格桑梅朵,扎西多杰三人的爱情纠葛也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变得开放,传统的爱情观受到了冲击。
三人在新时代的爱情,与苏杰达娃之间传统朴素的的爱情构成了鲜明的比。
最终扎西多杰选择了与他青梅竹马的梅朵,体现了对朴素爱情观的回归——从一而终。
刘二这个人物,是个反面角色。
他挑拨达娃与苏杰关系,造成了二人不能通信达悲剧。
刘二的结局是失身坠入悬崖毙命。
这里也是一处象征:总有藏独分子挑拨中央与西藏地区的关系。
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兼顾的,不会被离间的。
刘二的死亡,是对极端分子的警示。
2 影片的性别叙事我对于电影中的性别叙事格外敏感。
和大多数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一样,在《康定情歌》中,男性是女性命运的改变着,是女性前行道路上的指明灯。
李苏杰有学识,有力量,能读书写字勘探地质,能举着斧头劈开达娃的铁链。
达娃则是文盲,因为苏杰而学会了读书写字。
可以说,作为男性的李苏杰是达娃的拯救者,不仅让她重获新生,而且为她开启智慧。
作为女性的达娃是苦难的化身、弱者的代表。
但是达娃也并不完全处于弱者角色。
她对于刘二的拒绝,也是对男权的反抗,体现了Female power. 同时达娃也承担过拯救者的角色,在乱石坠落时将李苏杰一把推开的时候。
男性爱女人,但是又恐惧女人(According to Sigmund Freud, the fear comes from the anxiety of being castrated. I mention Freud here not because I believe in his penis envy theory. On the contrary, I find it absurd. But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re hard to disprove by modern technology)。
这种恐惧体现在扎西多杰对婷婷的感觉上。
在扎西多杰眼中,婷婷是骄傲的,像一匹难以驾驭的小烈马,让人迷恋又不敢接近。
婷婷这个角色很不讨喜,神经大条吵吵闹闹张牙舞爪。
扎西多杰也是个热血的冲动青年。
个人认为年轻一代的故事在影片中的呈现过于多,应该多写一些苏杰和达娃的爱情故事。
格桑梅朵对于婷婷和扎西跟踪部分,体现了女性凝视。
影片中并没有我欣赏的女性角色,真是一大憾事。
达娃的更像是一种道德楷模,她美丽、淳朴、坚贞,完美得像男性对女性的幻想。
婷婷吵吵闹闹不讨喜,同样是知识分子,和青年李苏杰相比,少了几分智慧和定力。
格桑梅朵的人物形象又不够丰满,跟踪行为又让人觉得可怕,我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有被异化的嫌疑。
我所期待的女性形象,是独立的自由的,不是作为附属物而存在;是有缺点的,但是瑕不掩瑜,形象丰满的,而不是作为理想形象而存在;是有力量的,但是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母性,也不是照搬男性力量。
3 影片的非线性叙事如果电影的叙事顺序和时间的发展时间是一致的,我们就把这种电影叙事成为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的代表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按照时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去讲述,时间和空间完全,蒙太奇手法和Flashback较少被使用。
好莱坞经典叙事的核心是连续性剪辑,使观众毫不费力地明白事件的发生经过,不至于产生时空的混乱感。
《康定情歌》显然不是单线叙事:它有两条线交错。
一条是老年李苏杰的回藏寻亲之路,一条是苏杰和达娃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苏杰的回忆内容)。
两条线属于不同的时空,交错进行,直至苏杰得知达娃死讯后合二为一。
青年李苏杰和达娃的爱情故事,是放置在纯洁的高原这一叙事空间中的,这样的叙事空间有其美学意义。
二人的爱情在这个特定叙事空间的衬托之下,更显得纯洁高尚,像西藏的蓝天一样不染纤尘。
电影的叙事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蓝天,彩旗,服装道具,建筑风格,都为电影增加了美感和异域风情。
穿插的当地歌曲也大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叙事,更显地故事自然生动。
4 写在后面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李苏杰和达娃的爱情故事很美好。
两条叙事线交替穿插游刃有余,体现了江平导演娴熟的叙事功力。
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很自然生动,真的能打动观众,让人相信他们就是李苏杰和达娃。
苏有朋的书卷气很珍贵。
我心中能够诠释书生气质的男演员只有三个:年轻时候的黄磊、苏有朋、喻恩泰。
老年李明杰的表演者李茂林的表演很打动人。
但是私以为,哭戏可以减少一些。
角色多一点隐忍,不要把情绪全部宣泄出来,回更能打动观众。
李苏杰被划为右派那段戏份很奇怪,前后衔接地牵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剪掉了一些内容。
影片的歌曲很好听,祖英的声音太有辨识度了。
我谋划着如果中午到影院就去看《密室之不可告人》,傍晚去就看《康定情歌》。
其实我更想看《康定情歌》,因为我还是不想花着钱去影院惊悚一回,只可惜《康定情歌》的排片量比《密室之不可告人》还要少,每天只有傍晚六点半那场,于是我们只好在街上一直转悠到快到时间再走到横店潇湘王府井。
电影里康定的景色非常的漂亮,把它做风景片看也是可以的;影片也很感人,至少我流泪了;但是影片同时也很无厘头,以至于让我走出影院后还耿耿于怀。
去看这个电影自然是冲苏有朋去的,因为他和居文沛是这个电影的主演。
但是看完之后我却只能质疑于这个主演的真正意义,也许只是精神上和演技上的。
说的更准确点,影片之前的剧情介绍让我误以为这个电影主要反映的是李苏杰和达娃的故事,但是看完之后我和同学却齐齐感叹这个电影线索及其不明,用同学的话说就是“我简直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
如果影片的希望和看点是李苏杰和达娃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两地分隔,只能抱憾而终的感情线索的话,哪怕它在现实和回忆间跳来跳去都没有关系,但是年轻一辈的爱情故事明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淡了这一条线索,甚至让这一条原本可以铺展得更开,让电影更给力的线索变得反而隐居到了幕后。
而实际上,李苏杰和达娃的那条线索原本还可以说明得更好。
由于有了上面这一条,苏有朋和居文沛便似乎不再是主演的地位,因为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苏先生便始终没有再出现,而前面他表演的可圈可点就让人对这一点非常遗憾。
就像是一直期待他还能再出现,但是他就这么消失了,故事情节方面造成还有很多不明朗的地方,也让人非常遗憾。
我其实觉得现实生活里年轻人的爱情这条线索其实没有出现的必要,如果将六十年前的那段爱情表述地更彻底、更丰富,会为这部电影加很多分。
所以同学说:“原本是来感动的,怎么看完觉得是看了一部喜剧呢。
”然而电影前半部分的演绎还是让我觉得这部影片很值得一看,而前半部分我也是边笑着边流着泪看完的。
比如一看到苏有朋出现,我和同学就笑了,虽然看的就是他,但是看到他出现穿着军装出现在这样主旋律的电影里还是觉得很有趣,加上虽然我也说不上来他普通话哪里不对,可是听起来还是台湾腔。
我和同学也极不入戏的发现苏有朋的那根皮带一直系得垮垮的,于是又笑了(好吧,直接来人把我打飞)。
当然剧中那些主旋律的话语也让我和同学忍不住发笑(我们不是乖孩子)。
这部电影有一瞬间让我想起了我最爱的《黄河绝恋》,同样是后来成为了老爷爷的当年的战士来寻觅自己爱过的人的这样一种在现实和回忆穿插的形式,但是《黄河绝恋》重心在回忆上,而《康定情歌》重心却怎么都让人觉得是在实际没有多大看点的年轻人的爱情上。
真的,我很希望看到的《康定情歌》是以《黄河绝恋》那样的结构来拍的,这样给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空间应该会更大。
我印象很深的还是剧中李苏杰对达娃允诺要带她回苏州的那一段,还有后来李被打成右派后接到刘二的信之后摔行李那一段,两个人一起在草原上纵马奔跑那一段,当然还有姑娘们一起唱起《康定情歌》,达娃最后羞涩的跑走那一段,还有在开始的时候,李苏杰对达娃念起那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勾起一片回忆,也不免让我感叹了很久,大概都可以算是电影的泪点。
难怪也有人说只看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好像是达娃更爱李苏杰,因为剧情上对这点的渲染要更加强烈。
不过苏有朋的眼神一如既往的含情脉脉,让我一瞬间仿佛又像看到了当年《还珠格格》里面的某些场景。
比如看到两人纵马奔驰那段我和同学便不约而同的想起了《还珠一》17集五阿哥和小燕子在草原上骑马的那一段。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好大一个苏有朋。
这就是在电影院里看和在电脑上看的区别,那些美丽的景色仿佛是扑面而来,还有就是苏先生戴着眼镜笑的样子,好像就站在面前,以致我和同学还研究了好久他戴的眼镜究竟有没有镜片(我们看电影还真是不认真)。
电影里要突出的自然是李苏杰和达娃跨越时空的深挚爱情和最后的爱情悲剧,然而我却想到了更多的东西,那种人与人相爱却不能相聚的悲剧,那种爱着却不能得到的痛感。
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苏有朋和赵薇的《老房有喜》,如果没有最后的苏小鹏变成诸葛小鹏,飞机场的一幕就是那部电视让人抱憾的大结局,一定会让很多人对这部电视耿耿于怀。
在《老房有喜》的最后,赵薇说的那句“我要你相信,在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
”这句话用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开始我以为李苏杰和达娃最后没有在一起是由于政治原因,结果却是很多的阴错阳差。
而实际上的人生,很多时候的错过都是因为那些阴错阳差,《还珠格格》那样的美满结局毕竟只是王子和公主的童话,《康定情歌》里这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更深入人心的吧。
然而,有这部电影也会想起很多很多的遗憾,那些相爱最终却分离的人,那些热爱过最终却不得不放手的事物,那些没有办法兑现的天荒地老,那些许下却再也没有可能实现的诺言,都是让人对生活失望的缘由。
2010年11月18日
昨天晚上看过《康定情歌》,直到现在心情还是被感动包围着,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情愫,担心自己用错了言语,毁了这圣洁的爱情。
那是怎样一种爱情,苏杰是部队中的大学生,达娃是“头人”家的奴隶,在河边第一次相遇时,她脚带链锁、神情卑微,他用善良和爱心解放了她,给了这个美丽藏族女孩儿第二次生命;让她拥有了做人的尊严,知道了“甜”是什么样的感觉,还对她说:“苏州,什么宝贝都有,可是没有达娃”,他说:“你等我,我要带你去苏州”……可是,这一等,竟是六十年,从此,她未嫁,他未娶,天各一方。
等到苏杰再次回到美丽的康定,想在有生之年再见一面达娃时,可是天意弄人,短短十天的时间,却让深爱的俩人,阴阳相隔。
错过了,便是永远的错过了……六十年的期待,六十年的等待,六十年的守望,一生只为了这一次刻骨铭心的爱。
苏杰来到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河边,达娃的骨灰就撒在这清澈的水中,她说她要顺着水流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老人痛哭流涕,嘱咐家人等他离世后,也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江里,和达娃相聚。
正如诗言: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今天下午冒雪去“上海影城”看了新片《康定情歌》。
这是一部献礼片,是为庆贺甘孜藏族自治州建立60周年而拍摄的;既然是“献礼片”,那肯定符合两条,一条是弘扬主旋律,另一条是“主题先行”,也就是说先确定了一个符合“主旋律”的主题,然后再来编故事、设人物——这也就是二三十年前的那一套。
所以这类文艺作品可以很精致、很气势,但因为其情节的虚假和人物的“概念化”,所以很难直抵人心,打动观者;以致这类作品往往被抬得很高,而大家心里是很不以为然的。
可是今天很意外,117分钟里常常听到唏嘘和抽泣声,当灯光重新亮起来的时候,我发现不少观众好似在擤鼻子其实是在擦眼睛,目光迷离地走出影院。
——我就是这当中的一个。
其实剧本的破绽是不少的,基本情节完全是靠“巧合”来推进。
奴隶主失足掉进湍急的水流,解放军把他救起来,作为酬谢,解放了两个奴隶——这就是主人公苏州青年李苏杰(苏有朋饰)和藏族女孩达娃的首次相遇。
后来李转业回苏州。
而当地一个追求达娃的偏偏是个邮递员,于是两人的通信被阻,双方误会60年!
当苏老先生60年后回甘孜欲去寻找“难忘初恋情人”的时候,达娃老太刚在10天前去世!
编剧遇到了一个难题:既要写两人后代的感情纠葛,又要突出他们爱情的忠贞专一,于是想出了一个“急办法”:李先生是以侄为子,达女士是收养孤儿,这样才能让“康定情歌”绵绵不绝地唱下去…… 但是我们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不是感动于“千年农奴砸碎铁锁链”、不是感动于“金珠玛米亚克西”,而是被一种“人性的美丽”强烈震撼了。
这部片子描写的是比“山楂树”更加“山楂树”的爱情,纯净如清泉,没有半点尘埃。
达娃至死还保存着那根锈迹斑斑的脚链和“苏州饼干箱”,李苏杰说死了也要把骨灰洒在那激流里,追逐着心上人永远不分开。
我们知道这是故事、这是虚构、这是现代版的《梁祝》,可是我们一样热泪盈眶、心波难平。
我觉得人老了,感情越来越脆弱,泪的“阀门”越来越低矮了。
不知是不是心理老化的一种表现?
我们的人生经历远远没有影视作品里的丰富、浪漫,我们平平常常地降生,还将悄无声息地离世;尽管我们只有“纸上谈兵”的勇气和“叶公好龙”的胆量,可是我们多么羡慕那种如激流一样跌宕的人生哟!
那棵高高的山楂树,我们仰望,我们顶礼,我们膜拜,我们永远达不到它的高度,可是当我们看到有一种那么高尚、神圣的“活法”,还是觉得了温暖和欣慰…… 电影里最感动我的就是那油画一样雄浑的高原景色,是的,尤其是那蓝得让人想痛痛快快哭一场的天空!
比海洋更辽阔的是人心;可那不是我的心,这一辈子我们被压抑、被扭曲、被禁锢得太久太久了,我们活得要多卑微有多卑微,要多琐碎有多琐碎,多么想像雄鹰那样搏击蓝天,哪怕只有一次——可是生命连一次机会也不给了。
这眼泪全是给自己的呀!
是呀是呀,想通了,原来是我们这积攒了一辈子的“情结”、“心结”在寻找着突破口呀。
为自然的美丽、为生命的短暂、为“生不逢时”,我们宣泄、挥洒着情感——我们反而轻松了。
影片里的《康定情歌》以四种不同的形式演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
宋祖英、宁静等歌手的咏唱,再配置以中日两支爱乐乐团的演奏,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提升着人们,不由得想:我又是一朵怎样的云呢…… 影城出来,今年申城的一场初雪正酣,雪天雪地到明天也许就一化而尽,不过此时此刻,我觉得扑在我脸庞上的寒风就是来自甘孜——让暴风雪来得更厉害些吧……
很感人 比山楂树感人多了 达娃 我好喜欢,靠 老爷爷真不好,这么多年不去看人家。总的说来这是一部观光片。
充满笑点~
就算是主旋律电影 也有高低 这部就是生硬的代表。剧情有硬伤,演员演技一般,好好的风景偏要用电脑去改,台词写得乱七八糟毫无魅力。唯一的亮点如大家所言,是四个版本的康定情歌。年纪大一点的,对这部片评价倒是很高。
主旋律类电影是一个宝库,但是得有心人挖掘。
多好的两个故事都遭给拍残了啊~残了~残了~残了~残了~残了~~~~~结果看到蒲巴甲。。我还是神游了~~~
估计这种感情现在不会有了。
蒲巴甲很像王立宏阿
其实还是挺好看的,但是我不喜欢现代的那个女的,超不喜欢。难道不能多放点苏有朋么。。。
故事虽说是编的,但是也很感人。拍摄的场景很美,真想去那里。
6.7
跑马溜溜的山上
演自己,蒲巴甲比王力宏强
大陆电影无下限的又一佐证.....
歌比电影好听
我妈说,60年?扯淡!!!= =
我晓得很多人反感这么“主旋律”的片子,但我真的哭了。
个别地方有感动。哎,那个从苏州跑来的小姑娘,你把电影整体感觉破坏的很糟糕,有自知之明不?
大夫口罩揭下来的同时,蔡明把我笑死了
关于名叫刘二的小三的故事。
在电影频道看了点开头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