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一对一

일대일,逐个捉(港),我是谁,One on One

主演:马东锡,李伊庚,金永敏,赵东仁,刘台午,安智慧,赵宰龙,金重基,周喜中,崔奎华,严华永,朴素丹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4

《一对一》剧照

一对一 剧照 NO.1一对一 剧照 NO.2一对一 剧照 NO.3一对一 剧照 NO.4一对一 剧照 NO.5一对一 剧照 NO.6一对一 剧照 NO.13一对一 剧照 NO.14一对一 剧照 NO.15一对一 剧照 NO.16一对一 剧照 NO.17一对一 剧照 NO.18一对一 剧照 NO.19一对一 剧照 NO.20

《一对一》剧情介绍

一对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令人窒息的黑夜,一名女子高中生惨遭数名男子劫持杀害。时间过了一年,衣冠楚楚的吴贤和女友在餐厅约会吃饭,虽然对方一个劲儿打听他的工作,但他顾左右而言他,绝不提起一个字。夜幕降临,送走女友后的吴贤正准备开车回家,谁知却被两个全副武装的军人模样男子绑架。他被押到一处阴森恐怖的所在,一番刑讯逼供之后,他承认了去年5月9日所犯下的罪行。不久之后,名叫郑易世的男人被同一伙人马绑架,受尽屈辱之后他在车中开枪自杀。这伙人均由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组成,他们聚在一起,挨个狩猎审讯去年杀害了女孩的凶手,一步步逼向真凶。吴贤悄悄跟踪他们,发现了这些人的真实身份。 两组失魂人马,一群彷徨之人,手持利刃彼此伤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奇迹俱乐部霹雳娇娃警探奈特:侠盗小晓稗记舞咏江海渔童之巨龟奇缘海蒂也疯狂蝴蝶行动老娘闹革命博很恐惧命途狂奔斯特拉的魔法保龙一族之五音镇魔曲再见再见只好背叛地球了脱单舞会一去不返解放大西南盈盈一笑萧郎顾末日之旅再见,老婆大人猫:看见死亡的双眼飞奔去月球夹缝中活着,小春杨思禄冀东抗战死神少爷与黑女仆鲜花朵朵夺爱,仲夏2049猛鬼爱情故事

《一对一》长篇影评

 1 ) 关于《一对一》你应该知道的4件事

1、金基德的新片再次毫无悬念已被韩国影像等级委员会判为“青少年不可观看影片”,此次的理由是影片中满了暴力情节和粗口。

2、作为威尼斯电影的常客,金基德的新片《一对一》被选定为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电影。

3、此前在热播剧《来自星星的你》饰演李载京秘书的新人李利敬在片中与男主角马东锡大演对手戏,同演的艺人还包括赵东仁、泰五、安智慧、赵载龙、金钟基等。

4、金基德表示:“现在忠武路沿袭着不健康的风气,就是爱用大明星,很多优秀的新人都没有发挥的机会,我就喜欢用新鲜的面孔,也不单纯为了省钱,真的是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惊喜。

 2 ) 一對一 (일대일,2014)

1、即使是暴力的過程,馬東錫還是演繹了一個從理想性走向現實性人物的過程,他最終創造了一個理論來安撫自己的絕望,以遮蓋自己精神的喪失。

2、故事一開始女孩遇害,觀眾都想問為什麼?

這也是故事人物所尋求的,但是,導演從頭至尾隱蔽了行凶的理由和動機,這是精心的設計。

回頭問,為什麼這個烏合之眾聚集的組織要對人施暴?

即使有成千上萬個理由,也無損於施暴的事實。

電影開頭揭示了一個窮凶極惡的邪惡軸心,然後用對照組讓我們觀看其形成的過程。

3、電影分化了三種人:受暴者、施暴者、旁觀者。

故事終端,這三者混成一體,成為一個沒有臉孔的恐怖分子。

4、把自己當做非人的機器,以「我只是做好工作」為理由殺人,在西方社會更被熟知,是從漢娜鄂蘭提出平庸的邪惡開始:審判中艾希曼說:「我無罪。

我不是那個被打造出來的禽獸,我是謬誤的犧牲品。

」是的,艾希曼只是服從啊,服從難道不是美德?

他,不屬於統治階層,受罰的應該是領導階層。

5、創造啟示永遠比給予教訓還要好,這是劇本在臺詞撰寫上過於直白而失誤的地方。

更大的失誤,在於電影給了我們警告,但沒有給我們願景,因為,他們當中沒有人具備對生命的愛。

6、昨天,臺灣新聞一如往常的播報社會凶殺事件,播報者以正義魔人的姿態登高一呼,用「輕判」、「凶手冷眼旁觀」、「悠哉的抽著菸」……等情緒高漲的詞彙來渲染情節,企圖挑動起輿論,控訴刑罰過輕。

我想到2012年留學生在東京殺人,最後卻在名古屋參加AKE48偶像活動中被捕,媒體24小時反覆宣傳殺人後不可思議的鎮定行徑與娛樂的心理,多數民眾對此激憤不已,恨不得手刃這個魔鬼,或文明的說,判惡徒以極刑。

金基德的電影並非「杜撰」恐怖情節,故事最後的提問「我是誰」,把你屏除於旁觀者之席。

7、佛洛姆,人類新希望,2希望,三信念:信念不是脆弱形式的相信或知識;不是對這個或者對那個事物的相信,信念乃是對尚未證明事物之信心,是對於真實的可能性之認識,是對於孕育中事物之察覺。

當信念指的是真實而尚未誕生的事物,那麼這個信念就是合於理性的,它是置基於知識與了解的能力上,這種能力穿越了表層而看入核心。

信念,和希望一樣,並不是對未來之預斷,而是看到「現在是依種孕育狀態」。

「信念是確定的」,這句話需加以解說。

就真真實實有可能性而言,它是確定的,但若以毫無疑問的確斷而言,它則是不確定的。

……這乃是信念的困思之處:它是對於不確定者之確定。

就人的所見與了解而言,它是確定的;就事實最後的結果而言,它是不確定的。

在科學上可以預斷的事物,我們無須信念,對於不可能的事物,我們也無須信念。

信念乃是基於我們的生活經驗,基於我們改造自己的經驗。

對於他人的改變之能夠具有信念,乃是由於「我能夠改變」這種經驗的結果。

在理性的與非理性的信念之間有著重要的不同。

理性的信念是一個人內在的思想或情感之積極主動的行為結果,而非理性的信念則是對外在所給予的某種事物之曲從——不論外在所給予的事物真或不真,一律當作真來接受。

一切非理性的信念,不論信仰的對象是一個偶像,一個領袖,一個空洞觀念,其本質的因素都相同:它是消極性的。

……在人類的關係中,對另一個人「有信念」,乃是意味對他的生命核心可以確定,也就是說,對於他基本態度的可靠信與不變性有信心。

同樣,我們可以對我們自己有信念,並不是我們的意見不會改變,而是我們的生命基本指向、我們性格結構的母體不會變更。

構成這種信念的條件,乃是我們自我的經驗,是我們是否有能力正確的說「我」,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認同。

8、佛洛姆,人類新希望,4人性是什麼意義,3方向座標與奉獻座標之需求:人,只要在他還沒有達到他的進化中的較高形式,就需要領導者。

並且實際上十分渴切去相信那些虛幻故事,以證明他們的國王、神、父親、君主、教士等等的合法性。

這一種對領導者的需要,即使在我們今日最為啟明的社會依然存在。

即使向美國或蘇聯這樣的國家,關於每個人的生死的決定,還是放在少數的領導者手裡,或某一個人的手裡,他以政體所給予的正式委任而行動——不論政體為「民主的」或「社會主義的」。

人為了求得他們的安全,而愛著他們的依賴狀態,特別是,如果在物質生活上讓他們相當舒適,並且能夠讓他們相信洗腦是「教育」,而屈服是「自由」。

……人在對於一個優越的權威關係中,找到情感的締結,而對於那優越的權威,它是盲目服從的。

由於仍舊同自然、同母親(如大地)或父親(如宗教)締結在一起,人確實感覺到在世界中如在家室,為了這個安全感,他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包括屈服、依賴,並阻斷理性與愛的能力充分的發展。

當他應當變為成人之際,他卻停留在兒童階段。

 3 ) 蝼蚁的反抗与反思

作为金基德脑残粉,冷眼旁观各种对于老金的褒贬。

究竟是庸才还是怪才,究竟是哗众取宠还是鹤立鸡群,我只想说,金基德是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没有之一。

能够得到重视和议论,源于老金不拘一格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人们三观的毁灭性颠覆,不得不说,这就是一颗独一无二的宝石。

不同于朴赞郁的阴郁诡异,不同于李沧东的文艺清新,不同于林权泽的浩瀚史诗,不同于郭在容的浪漫温馨,不同于姜帝圭的恢宏惨烈,也不同于金知云的暴力血腥,金基德有的,只是残酷和直白却又必须面对现实的忿恨和无奈。

关于《一对一》,看之前就听其他韩影爱好者吐槽:无聊,没有剧情,内容杂乱无章,整体节奏混乱,基本情节交代不清,等等。

大多时候都是如此,忍得住多大的诋毁,才能受得起多高的赞美。

金基德的电影要用心去看,他不是交代一个事件,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绘画一个世界。

全片的基点是一个女孩被一个组织残忍杀害,另一个组织为此与之交战的过程。

以下简称女孩,权力组织,暴力组织。

女孩是谁?

权力组织为何要杀她?

暴力组织又由哪些人组成?

我想这些基础内容很多观众应该都能看明,女孩是马东锡的女儿,马东锡为了报仇召集了另外六个在社会上各种失意的男女,组成了个暴力组织并成为其核心,陆续向权力组织的成员发起强力报复。

报复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暴力,只是每次都假扮成不同机构。

而至于权力组织为何要杀她?

影片最后也交代得非常清楚——只是为了生存!

这是一个反映生存在社会各种底层各种角落的蝼蚁们,对于现实处境的反抗与反思的影片。

他们当中,有看尽顾客傲慢嘴脸的餐厅服务员,有为经济所迫放弃人身自由的情妇,有郁郁不得志受尽至亲奚落的留学生,有每天趴在车底一身机油味的修车工,有被好友坑骗被迫住在建筑废墟上的无家可归者,有为老婆看病而欠下巨额高利贷债务的无业游民,还有曾经强势欺负同僚最后却连自己女儿都保护不了的可怜人马东锡。

对他们而言,尊严又是什么?

当尊严被无情践踏,剩下的,只是一地浮殇。

不得不提的是,给这些人带来伤害的,都是同一个演员金英民,而这个演员同时饰演了第一个被暴力组织实施报复的对象。

这当然不是因为剧组经费限制,而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告诉大家,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别人也可能正在给自己带来伤害。

同样,无论是作为现实社会的施暴者,还是权力组织的成员,金英民又何尝不是生存在社会底层与角落的“蝼蚁”?

他无权判断对错,只能遵从“上头”的吩咐!

权力组织的成员面对报复的表现也是各有不同,作为第一个被报复的对象,金英民由于不满暴力制压,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底细,在知道暴力组织实为蒙骗的伎俩后计划着如何进行更进一轮的报复。

这个角色也是作为线索贯穿全剧,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完成蜕变。

而其他成员呢,有人迫于良心谴责选择自杀,有人害怕再次遭遇暴力而隐忍不发,有人怕自己做的坏事暴露而被动沉默。

随着暴力组织的层层深入,被报复对象的等级也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打手,到幕后的操盘手,马东锡一直在问,“你觉得这么做对吗?

”而回答却是从“我都是根据上头吩咐做事”到“我自认为是拥有正确的信念而做的事情”。

里面有句台词给我印象深刻:“现在分什么对错啊?

错的方式只要成功就是能耐”。

金基德说,“我生活在这个国度,每天都受到冲击。

不正腐败如果成功了的话也成为了一种被认可的能力。

我对这个社会讨厌过,憎恶过也原谅过。

马东锡在剧中有很多经典台词,仔细琢磨也别有一番禅意。

“忍让会让你变成奴隶。

”“在欲望面前,人就是邪恶的。

”“人都是一样的,要有自尊。

”“没有理由的愤怒是最可怕的。

”有时我在想,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悲惨?

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太过忍让。

如同剧中所说,拉面真的很奇怪,没有的人吃就像主食,有的人吃就像零食。

我们的现实也是如此,残忍与忍让,反而能够达到一种诡异的平衡。

暴力组织的形成就是蝼蚁们的反抗,而这个反抗的过程同样伴随着反思。

我究竟该不该这么活?

我这么做究竟对不对?

到底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看着暴力组织成员怀揣着各自的理念纷纷离去,心里不免一阵凄凉。

被欺压的人一开始就没有想要摆脱的意志,跟如今的独裁者一样,就等着一次爆发的机会。

上到了那个位置,也会做同样的事。

无论自己再怎么折腾,都没有什么希望。

马东锡倒在地上哭了,不是没有改变现实的能力,而是必须承认现实存在的意义。

所有的人都活得既倦又累!

只有泥鳅的鱼缸里,泥鳅都活不了太久,在里面放一条黑鱼,泥鳅就会为了不被黑鱼吃掉,所以活得更健康更长久。

我们的现实就是如此,不要想着如何报复,而是要懂得感激。

折磨彼此的能量,最终让彼此活下去。

权力组织的头目最后居然是死于底层的金英民之手,而他的死法,却和女孩一样,是被胶带缠绕窒息而死。

到这时候,泥鳅和黑鱼的概念被逐渐模糊。

或许金基德是想告诉我们,何谓现实?

现实本就是一个重复交替的过程。

影片最后,马东锡死于金英民之手,这向我们传递了一个讯息,世界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软弱和胆怯而改变,如同泥鳅和黑鱼,追赶别人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被别人追赶。

直到现在,你还会再问我女孩是谁吗?

女孩就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

或许某一天,女孩就是权力组织的头目,或许另一天,女孩就是暴力组织的核心。

[图片][图片]

 4 ) 暴力和权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此片我搜索了数据确实很不受欢迎,甚至迟迟不引进且不出字幕,观看人员极少,自然评分较差,但是我个人认为此片为佳作,相对韩国那些敏感题材的片子此片的确极端暴力重口味,虐心!

导演很自信很自大敢于尝试这样的题材,虽然剧情故事无味但是侧面反映出的众多社会敏感问题值得深思,只有泥鳅的鱼缸,泥鳅都活不了多久,在里面放条黑鱼,泥鳅就会为了不被吃掉活的更健康长久,心和城市都要干净。

暴力和权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以暴制暴,即便最终觉醒,还是逃不开应有的罪孽和惩罚。

韩国敢于拍摄性侵未成年而让国家震撼而去设立法律保护未成年儿童,但是世界是一样的,彼此的角色不同,我们是鱼儿,我们就只能完成鱼儿的使命,我们是鲨鱼就必须完成鲨鱼的作用,位置不同,造就的人生环境不同,可是反之为了鲨鱼的作用使用鱼儿的使命,就是悲哀。

片子讲述很多做人的哲学,但是很迷糊阐述,有点乱不太容易总结。

总之题材不错,演员演技很到位,就如冰火作者马丁所说我们拍摄的不是环境背景故事,我们拍摄的是人类的眼睛,人类的内心世界,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是从眼睛里流露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我是韩国黑暗电影忠实粉丝,在我心里都是佳作。

PS:此片过于暴力重口味以及人性黑暗的极端,过于虐心,不喜望请慎重观看。

 5 ) 《一对一》

1、金基德一定是一个内向闷骚的人,他的电影都是某一瞬间的脑洞大开,然后根据剧作法扩展成一部电影。

2、导演应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金基德好像在探讨自己并不擅长的陌生命题,远离了自己最拿手的现实奇幻题材。

3、这个女人让我想起她,贤妻良母型,长得不算很漂亮,但是充满那种踏实的模样。

想跟她一起去广州夜市。

4、我很懂那些垃圾,你妥协越多,他们越得寸进尺。

并不是只有国家才会遇到独裁者,家人、情人、朋友之间也有独裁者。

你要放弃从他身上获得的甜蜜感。

越忍就越被奴役,只能接受别人施舍,慢慢被豢养,这真的很恐怖。

突然说起英语真得很搞笑。

没来由的愤怒是最可怕的。

里面这个永恒的角色,让人产生困惑的角色,代表着每个队员的心魔。

恶毒的客人,金主Z,修车厂老板,哥哥,老赖,收债打手,心有愧疚的战友。

金基德所有的电影里的救赎都有宗教的影子。

空灵低声的配乐,现实光的调色,金基德今年电影靠这些来看起来充满禅意的环境。

读书笔记:金永敏在片中一人分饰八角,金基德称除了出于制作条件上的考虑,也是想利用这个做法可能导致的角色混淆,深化“我是谁”的疑问,并通过这部电影提出“我正在以哪个角色活着”的自白。

该片用一场荒唐的杀人,一段荒诞的拷问,将社会底层的人们,无法逃离的泥淖描绘出来。

大量的粗口、暴力镜头,让影片显得极其愤怒。

但这种愤怒中,却不是熊熊燃烧的抗争之火,而是“冷火”,它随时都会消亡。

影片探讨了权力与暴力之间的关系,但最终的结果是让人失望的。

该片是金基德的一次“懦夫”的坦白,在权力和暴力之间,根本不存在用暴力翻盘的可能性。

影片最后都没有解释高中女生为何而死,这代表了来自权力和暴力的折磨,是无解的,无止境的。

面对是否有罪时,当抓来的人越高层,认为自己无罪,只是服从命令的说法也就越频繁越坦然。

金基德在极端拷问人性的路上越走越远了,挺无聊的。

导演精心设计的“八个吴贤”的存在。

一个叫吴贤的人分饰八角,他是最开始被复仇组织施暴的凶手,也是和复仇组织里每个成员息息相关的人。

是虚荣爱面子的哥哥、是傲慢无礼的客人、是暴虐的男友、是凶狠好色的老板、是无良的好友...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吴贤,而吴贤又是每个人。

就像每个人是施暴者,而每个人其实也都是受害者。

金基德的社会学模型以及社会角色倒置实验,少许的暴力奇观杂夹着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倾泻而下,较为简约写实的影像风格依旧保持着本身的影像水准,只是却少了些许新意与惊喜。

各种Cos服装的变化本身就是战后韩国历史进程的隐喻。

 6 ) 关于金基德电影《一对一》的理解

《一对一》是金基德自我剖析和反省,对这个世界跟自我的探索的反馈,对《阿里郎》《春夏秋冬又一春》不同方面的再次表达。

一个叫吴贤的一人分饰八角,是高利贷者、是暴虐的男友、是领命的杀手、是跋扈的顾客、是入定的僧人……每个人都是吴贤,吴贤又是每个人,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凶杀案的原因至此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电影里面七位组织成员,跟七位复仇的对象构成了一对一,这个组织由受压迫的底层组成,女成员回家被男友家暴,收到生活费和买包的钱,一下子变得温顺;留美弟弟回国高不成低不就,自己认识到自己犹如蛀虫,哥哥恨铁不成钢对他打骂,弟弟再愤怒也还是不敢独自出去生活;修理工老板因工作不满对其打骂,猥亵他的女友,他除了用老板汽车零件交换假货和骂老板,只能默默忍受,还有被诈骗而被迫和母亲住在废墟上的,还有被伤自尊的服务生,还有因支付老婆医疗费还不起债的,这些人仅仅对上层人用暴力发泄不满,脱下戏服,依然觉得多点忍耐,一定会等到正义,总比北朝鲜的日子好过吧!

多么熟悉的话语。

里面的一句台词印象很深:“我们之所以忍耐就是不想变成他们那样的人”。

上位的路注定不是干净的。

而里面的施暴者有圆滑懦弱设法逃脱的,有因为良心不安而愧疚自杀的,有坚定不屈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是多面性的,纷繁的世界又怎么定义对还是错。

复仇头目在最后可以复仇的情况下又放弃了,他理解即便是革命成功无非也是现实的重复。

世界就像莫比乌斯那样不停的循环。

由于人的属性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少数人占据更大的资源,永远是少部分人奴役大部分人,群众也永远都是愚蠢和容易被煽动的。

任何对美好的幻想最后只能是乌托邦。

即便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金基德骨子里却一直不想放弃对正义的追求,即便无果。

这也是组织头目试图放下一切寻求出世,最后的嘶吼是对世界深深的绝望的原因。

革命吞噬革命,在山上一动不动的被开始的服装和工具打死,死不瞑目的注视着地狱般的世界。

金基德比较特殊的经历也造成了如此全面深刻的理解,他把这个世界看的很透彻却和主流格格不入,用电影来表达和对抗。

里面泥鳅跟黑鱼的寓言很有意思。

复仇组织的每套服装反映了韩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

 7 ) 我是谁?——一个安静而绝望的回答

零不用怀疑,观看金基德的电影的过程是极度虐心的。

之前作品的主题相对具象一些,到了《一对一》则完全是一种完全高度抽象化的主题——我是谁?

这个问题在哲学家那里,往往来不及顾及现实就扯到理想的乌托邦或空洞无物的批判上了,但在金基德这里,则完全是对现实赤裸而又无情的揭示。

电影的魅力在于,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用角色、对白、镜头、音乐、光影等将我们的意识具象化,至于意识的内容、具象化的水平则是制作该电影团队的水平、目的、动机等决定的。

金基德作为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导演,有着属于自己的情怀与关注以及特有的表达方式、习惯。

如果说他之前更多表现出对底层人们的关注的话,这部电影则将他对整个人类处境的思考表达了出来。

【如果对剧情不甚了解的话,请看看豆瓣友邻MrLawrenceg的《我是谁:深不见底的绝望—— 《一对一》人物行为分析》,地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107204/?start=0&post=ok#last】壹•两个空间我并不完全同意某些朋友的看法,认为该剧表现了底层人民对有权阶层的报复。

这样想是因为,我们本能的更加关注影片角色在“影片现实”中的地位,却不小心忽略了“影片虚构”中的地位。

影片中其实有两个现实空间,一个是影片所展现的角色的“现实生活”,一个是影片已经构建起来的施加私刑的“现实空间”。

在前一个空间里,一派角色是打手、混混、队长、将军以及那个只有名字没有身份的最高领导,一派角色是受虐待的女子、没出息的读书人、被朋友骗光钱的无家可归者、修理厂小工、饭店侍者、流浪汉,这这个空间里,前面一派当然是有权的,后面一派当然是无权的。

但是在那个施加私刑的空间里呢?

前一派角色由于被绑架,完全丧失了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用的权力,尽管他们都基本会先说一句:“你们是谁?

你们知不知道我是谁?

”意图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权势地位压制对方以期摆脱困境。

但这样的威胁对对方并不起作用,因为在施加私刑的空间里,后一派这帮原来最无权无势的失败者,穿上各色制服,拥有暴力优势,瞬间在该狭小而虚构的空间里拥有了权力!

将两个空间结合起来看,的确不能否认,这是弱势群体对有权阶层的报复与反抗。

但将两个空间区分开之后,将会清晰的看到——角色转换了。

从本质上讲,无论在哪个空间,都是有权者对无权者的压迫。

在前一个空间里,杀害女孩的原因是“为了活着”,在后一个空间里,刑讯与施虐难道不也是“为了活着(问明真相,展开报复)”吗?

角色转换,权力依然,情势不同,然本质相同。

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个人认为这种不平等的核心,正是在于权力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前一个空间里的故事是杀害与压迫,后一个空间里的故事是探究与惩罚。

通过两个空间中两条故事线索的引申,金基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的故事。

个人认为,这才是这部电影的基本情节架构。

贰•罪与罚以及时间说完情节,再来说说情怀。

基督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视角是金基德电影的两个重要思考路径。

前者是罪与救赎,后者是无尽轮回。

这部电影无疑以基督教中的“原罪”概念为基调。

不同的是,在基督教看来,每个人都有罪,那是原罪,但只有上帝拥有审判和惩罚的权力;而在金基德的这部电影中,只存在前半部分的情况,上帝是不存在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所有的人都有罪,而全知全能的上帝并不存在,那么由谁来实施惩罚、匡扶正义呢?

只能是人自己。

因此,第二个空间才有理由存在。

在第一个空间里并不拥有权力的人们,构建了第二个空间,利用在第二个空间获得权力的同时利用该空间剥夺了在第一个空间里拥有权力的人们的权力。

然后,颠倒过来的角色才能够得以施加惩罚。

在影片中,罪与罚的落脚点都在“去年5月9日女孩被杀”一事上。

看完电影就会明白,这个事件只是一个符号。

猜测具体的原因、幕后主使、动机等都是徒劳。

整个事件,只是“罪”的另一个标签。

我注意到了时间。

假如按照情节发生的顺序,故事是这样的:在第一个空间里,一些人犯了罪,“然后”,另一些人在第二个空间里对一些人实施报复。

但假如我们把时间颠倒过来同时将发生在第二个空间里的故事也看作是一种罪呢?

故事则变成这样的:在第二个空间里,一些人对另一些人实施肉刑,这无疑也是一种罪,“然后”,另一些人在第一个空间里对一些人实施报复。

看到了么?

两个空间里发生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叁•存在那么这件事究竟是什么呢?

罪也好,罚也罢,其实都是对“存在”的评价,它们所指向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

——就是存在本身。

褪去所有的评价、修饰、解释,存在就是存在,生活就是生活。

“我这样做是为了活着。

”杀害女学生事件的幕后指示者这样说。

只有他用语言说出了真相。

至于打手、小混混、将军等,都说的是“我是按照上面的指示做的。

”这是在第二个空间里通过私刑所展示的关于第一个空间里发生的事情的本来面目。

那么在第二个空间里的私刑又是如何的呢?

那些充当私刑实施者的人难道不是按照指示做的么?

他们其实和受刑者做的事情一样。

受刑者者在第一个空间里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位,被要求、被命令、被安排去那样做的。

施刑者在第二个空间里做的事情不也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位,被要求、被命令、被安排去那样做的吗?

他们的存在,其实也是一样的。

第一个空间里的最高领导者用语言说出了“存在,为了活着”这事实,却没有说清楚“存在,为了活着”的内容;第二空间里的最高领导者没有用语言说清楚“存在,为了活着”这事实,却用行动讲清楚“存在,为了活着”的内容,那就是:审视、揭露对方“存在,为了活着”的内容,并对此实施惩罚,但这一内容中最核心的事实要素,则是“观察”。

观察对方的行动、观察对方的动机、观察对方到底是谁。

按照福柯,观察,是权力的最重要功能。

两者结合,则说明了:存在,就是不停的观察和被观察。

肆•吴贤与观察金基德用了一个演员饰演了八个角色,由于第一次出现时,他是“吴贤”,我在这里也和MrLawrenceg一样,用“吴贤”来称呼他们。

吴贤到底是谁?

第一个吴贤,是杀害女孩案的参与人,同时也是私刑空间里第一个被施加刑罚的人。

此后多次出现的吴贤分别是:作为欺负饭店服务员的富人、作为对女人施暴的男人、作为资助弟弟读书却因弟弟找不到工作而粗暴对待弟弟的男人、作为欺负修车工和他女朋友的修车店老板、作为诈骗朋友钱财的男人、作为讨要高利贷的混混、作为被私刑组织头目曾经欺负过的现在已经成为僧侣的前海军士兵。

除了第一个吴贤,其他的“吴贤们”在影片中的最直接的作用是作为在第一空间内欺负弱势群体的“强者”交代了后者在该空间内究竟如何悲惨的存在的。

他们在第一个空间内是“存在”的主体。

但更重要的,他们同时是“被观察的对象”,他们的种种行为同时展现了两边角色的生活状态,最终被权力所捕获与观察。

——他们是福柯意义上观察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观察的对象。

只有第一个吴贤,在被刑讯完之后,因为发现了第二个空间是虚构的、假扮的,因此,才得以以“偷窥”的形式成为第二个空间内种种角色与行为的观察者,并在最后成为参与者——他作为第一个空间内最底层的施虐者反而在第二个空间里最终杀死了在第一个空间里他的最高指挥者,并在回到第一空间后,杀死了在第二空间里的最高指挥者。

吴贤,同时跨越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成为卢曼意义上的“二阶观察者”。

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往卢曼身上扯是不是有装逼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

但我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卢曼的理论过于复杂,在此我只说一点。

在一阶观察中,人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东西,落实到电影里,在第一个空间里的人只能看到第一个空间里的东西,在第二个空间里的人只能看到第二个空间里的东西,正因为吴贤同时跨越了两个空间,因此他能同时看到两个空间里的东西,也就是说,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杀死两个空间里的最高领导者。

否则,他至少在一个空间里是被观察的对象,是权力作用的对象,这就意味着,他顶多只能杀死一个人。

从跨越两个空间的意义上讲,吴贤,成为了上帝。

伍•我是谁影片最后,金基德打出了一句话:“我是谁?

”是啊,我到底是谁呢?

这个问题在影片中,有多个回答的层面和区分。

我是“强者/弱者”,我是“罪/罚”,我是“施虐者/受虐者”,我是“正义/不正义”,我是一切。

但我同时什么也不是。

在这些眼花缭乱的回答、矛盾与混乱的背后,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疑问链条”就此出现:我还是自主的么?

我还是自由的么?

我口口声声为了活着,但我的活着是有意义的么?

这是让人绝望到死的疑问。

不管你是否乐意承认这一点,但金基德用他的残忍至少揭开了这种可能性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

 8 ) 一对一:正常而不寻常的金基德

一对一:正常而不寻常的金基德载于《电影世界》增刊金基德个人的第20部导演作品《一对一》,由一起暗杀事件开始,讲述了七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小人物,因为对现状不满而集结起来,向参与暗杀事件的七个人逐步展开报复的故事。

如果我们暂时隐去“金基德”这一风格鲜明的标签,仅从这个简要的故事梗概上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架构,无故死于非命的花季少女,以及杀害他的人背后所代表的权利部门,是一个现成的个人与国家机器相抗争的故事蓝本。

这也是近几年来韩国商业大片最喜欢的路数之一,利用这种力量的悬殊对比,可以轻而易举地唤起民众的同情和义愤,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退一步讲,即便不想做得那么简单直白,也可以通过讲述参与刺杀者的艰难境遇,来讲一个“被制度化”的故事。

在国家权力的碾轧之下,同样作为小人物的凶手和被害人之间的命运交错,同样可以引起观众对于人物命运的唏嘘和同情。

然而这样一个看上去可以收放自如的故事,在金基德的手里,最终却成了一部各方面都不讨好的电影。

熟悉金基德的观众觉得他正逐渐丢掉自己的本色,开始在个人风格和商业诉求之间游移,而那些仅仅是想看“一部电影”的观众,则觉得这片子有点过于极端、啰嗦和不知所云了。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影片的开头被杀害,事情的来龙去脉总要在随后的故事里被揭示,但在《一对一》里,小女孩的死却成了一件无人关心的事,杀她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杀她,而复仇的人里面多半也不知道为什么复仇,他们行为的甚至没有任何目的性,仅仅是把它看做活着的内容,凶手活着就要杀人,而被害者也总要适当地做出抗争。

片中有一个泥鳅与黑鱼的寓言,肯定会被当做某种题旨来解读,但众生各安其位绝不是金基德想要给出的结论,这是一个神一样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结论,有违金基德所执着的对于人内心的探索,所以复仇集团的领导者虽然在影片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努力为每个人的行为赋予意义,但最终他的同伴还是反过来斥责他“别说的像神一样”。

所以最终当他决定放过凶手,让他体验“活着的地狱”时,只能说这也仅仅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结论,并且这个结论很快就被凶手之一的吴贤狠狠拍死在岩石上。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金基德式的结尾,往往让人想起他编剧的身份,感觉他总在竭尽所能地钩织人物关系,以使故事朝着更极致的方向发展,但也不能排除这就是隐秘而复杂的人性使然,个例固然极端,但不无可能。

所以对于金基德的电影,不能期望从中领悟到太多通行的法则,更没可能从中找到某种指向明确甚至可资借鉴的人生哲学,作为观众,能做的就是看他如何在人生百态中,掘取他带有严重个人色彩的案例,它们可能不寻常,但绝对正常。

 9 ) 蛇头鱼与泥鳅

“在只有泥鳅的鱼缸里,泥鳅不会活很久,如果放进一条蛇头鱼,泥鳅会为了生存而拼命逃,反而变得更健康,活得更久”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泥鳅们,当他们真的主宰了命运,却什么也不敢做,相互攻击起来。

这是人性中的奴性。

其实,这不也就是我们?

一会儿扮演拼命生存的泥鳅,一会儿又扮演追逐泥鳅的蛇头鱼。

而在争夺生存权利的舞台上,善良,只会让你很可悲。

金基德导演,马东锡出演了带头大哥的角色!

虽然把这世界看得很明白,却因为太明白,不被这个世界所接受。

剧尾,面对着这个没法理解的每个人都没有错的世界,面对着这些没勇气抗争的可悲的伙伴,佛祖般悲悯人生,失声痛哭!

第一次看到马东锡如此精湛的演技,精彩!

最后,惨死在山顶,死不瞑目地俯视着地狱般的世界。

这是太过另类的电影,这是太过真实的电影,心理承受能力差或年轻人就不要看了。

 10 ) 金基德是怎么活着的

这部比想象中好,摆脱了《莫比乌斯》中局限的变态情结,视角向更宽广的社会扩展了些,当然这并不是金基德第一次这样尝试,事实上他的作品大多都着力于表现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而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的故事不强调逻辑,只是借助这种媒介来传达情绪,他可以挖掘出人性在艰难条件下极其可憎的一面,而拒绝同情式的煽情。

他的尖酸、辛辣、偏激别具魅力,也是吸引我观看的主要原因,这些很边缘的元素让他的作品和绝大多数电影划清界限,有点像昆汀,但昆汀至少还是个喜欢调侃的人,金基德则把暴力与偏执推向一种极端的悲观主义。

除了相对比较唯美的《空房间》与《弓》外,他的电影几乎都落下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尾声,看似悲剧却又显出无限的荒谬性,颇像复杂口味的黑色幽默——这点又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部分作品。

金基德是目前为止我看过其全部作品的导演之一(另一位是诺兰),以前看过一本采访他的书,感觉他对自己保留了很多,谈的都是些不痛不痒的玩意,说些套话,没什么实质内容。

但我可以猜想,这家伙早年生活肯定过得稀烂,以至于在骨子里刻下了暴怒的影子,拍了这么多片居然都没平息下来,而且似乎还有越来越激烈的倾向。

说实话,太剑走偏锋对他本人和他作品都不好,他最近几部片子评价越来越差已经表明了观众的反应,要知道能看他电影的也不会是一般观众,多少都算个影迷,这群人给的评价较差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而长期用这种一点希望和快乐都没有的心态写剧本拍片,导演本人健康状况也是值得忧虑的,我倒希望他平静一点,再拍点类似《春夏秋冬又一春》、《撒玛利亚女孩》这种至少还有些怜悯的东西,而不是深陷在一个痛苦的死角无法自拔。

再说《一对一》这片,有个金基德电影里的常用演员这次分饰了多个角色,但他的演技始终觉得一般。

电影主题是暴力与复仇,那种无法释怀的狂怒渲染得太好,从某个角度可以说很过瘾。

片尾提到的黑鱼与泥鳅理论有点意思,也是金基德电影里少数直接通过对白进行思辩探讨的桥段,但用一句流行的话说: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人活着各有各的不容易,也很难说北朝鲜人民就一定过得悲惨不快乐,毕竟愚昧也可以造就幸福的幻象。

我只能说比较认可在基本的社会规范内人还是应该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且要考虑清楚做每件事可能造成的后果,归根结底金基德的愤怒还是源自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其实承认世界很糟糕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也不是很难吧?

不然像他这样生活下去也太痛苦了。

《一对一》短评

抛开血腥与杀戮 绝对是探讨人性的片子 现实真是一对一吗??????

8分钟前
  • 33米兰
  • 推荐

金基德有些走火入魔了,完全说教化,每个人都像一个人一样在说道理。台词量一下子比从前翻了好几翻,不适应。有一部分的处理还以为在看电视剧。整体都不好。

10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较差

熟读中国历史的朋友应该明白,他们这种行为叫“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5分钟前
  • 木石子
  • 还行

公务员映射。每句话都说到心坎里,太牛了。金基德想用电影改变世界。太感人了。太善良了。看到结尾,真是牛逼,封神!!!!“你们站在那个位置,你们会和他一样”。这么多年来,看过许多吹牛逼的电影,偶然间发现的这部,是唯一一部可以和杨德昌导演的电影相媲美的电影,每一句话都是当下的我想说的,为什么做,因为上面人让做,为了活着,太牛了。

18分钟前
  • 渔歌
  • 力荐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對 一

20分钟前
  • feelzero
  • 还行

应该是左派电影了,金基德少见的多对话剧本,男主最后争论戏也有疾呼传道的意思。视觉上看着不经心,还是有设计的。朝鲜半岛资源匮乏,5000万人口的体量,确实会造成人跟人互相折磨的成果。前半部分的暴力戏和英文对白又看笑了,可能是因为这里面有对权利跟智识的嘲弄,一种赖皮的失败感。马东锡演得好

2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金基德

26分钟前
  • 大点点
  • 推荐

这和以前比,金基德已经不是金基德了!

27分钟前
  • 邵禹升
  • 较差

金基德惯有的那种冷峻和隔离感,但是太冰冷了

30分钟前
  • 愤怒的葡萄
  • 还行

輪迴始終如一 妄想造上帝 妄想的烏托邦式改造 你以為別人跟你一樣處於底層劣勢就會與你一樣理念相同 終究不過是眾生而已 到頭來發現 其實你自己的清醒也不過是一廂情願 但總會有人朝著這種理想繼續 奮不顧身 但其實又毫無意義 你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 但其實是 你也不過是泥鰍 成為不了黑魚便繼續沉淪

32分钟前
  • Xaviera
  • 推荐

事实上《一对一》的创作背景与探讨的社会现实与之后几年蜚声国际的《燃烧》、《寄生虫》等类似,只是金基德的故事更暴力也更直接,一人分饰多角是导演理解的压迫社会众生相,最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强制引向佛学思辨,至于“我是谁”的解读也只能众说纷纭了。

34分钟前
  • 克莱登课外教培
  • 推荐

对于如此佳作竟被打这么低的分我只想说草泥马。

38分钟前
  • 乌托邦
  • 力荐

算是金基德比较顺畅且意中心意义直观的一部,除了一个无趣的长镜头没有其他的色情,故事脉络简单,最后生怕有智捉的还给个总结陈词,却似乎难以反驳任何一句,一样带有金基德式的苦涩讽刺,但却感觉将其过于表面化了

41分钟前
  • GS
  • 还行

莫比乌斯到一对一,一年了

42分钟前
  • 向一
  • 力荐

金基德可能是放不掉他的下半身叙事和寓言模式 但

46分钟前
  • YiQiao
  • 较差

二星,实在无法欣赏这种暴力寓言

49分钟前
  • 罗西基
  • 较差

框架不错,细看雷人。

52分钟前
  • 想半天取了这名
  • 还行

除了暴力还是暴力 别的 什么都没有

57分钟前
  • Ivy_Hu
  • 较差

圣殇之后,金基德死着回来了,圣殇不是他最好的电影,但却可以说,是他的一个顶点了。他最好的几部电影都在新世纪初那五年,看完就罢了,以后也不会再去关注他了。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较差

看完脸盲症犯了。

1小时前
  • SUNING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