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
Eden,巴黎电幻世代(台)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主演:菲利克斯·德·吉夫里,波林·艾蒂安,樊尚·马凯涅,胡戈·康策尔曼,琪塔·昂罗,罗曼·科兰卡,文森特·拉科斯特,洛朗·卡扎纳夫,阿欣妮·哈尼安,格蕾塔·葛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简介:这部电影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电子舞曲热潮。电子舞曲曾经是那个时代的摇滚、爵士以及朋克。无论你怎么看待电子舞曲,它都会让我们想起创造性天才或是惊人的名声,但也会是失去生命及被遗弃的夜晚。电影很难捕捉电子舞曲的这种气质,但是编剧兼导演Mia Hansen-Løve找到了一个将电子舞曲和电影融合的理想方法。 影..详细 >
偏長。結局在club house那幕完似較佳,現在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之感。不過音樂跟影像真是一流,尤其是前者,十分享受。
除了Daft Punk外,还有格雷塔·葛韦格惊喜客串hhh,饰演与男主角Paul有过一段感情的纽约作家。这不是一部讲电音文化的音乐片,电音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根基、媒介,而人才是核心,正如台译[巴黎电幻世代]。Paul和他的朋友们在电音世界里沉浮的这二十年,很多人中途离去,有人是与世界告别,有人是转向另外一个生活轨道,当然也有人自始至终在那儿。人到中年的Paul没有成为走红的幸运儿,多年累积下来的债台高筑让他最终选择找了份工作糊口,下班后他来到舞厅,倚靠在柱子上看着年轻的DJ打碟,“个人思绪反复浮现脑海,想象终点并非终结,时间回返,一代新人换旧人”。跟汉森-洛夫其他片子一样,人的状态、人的变迁才是她最想讨论的话题。
Lost in Music。
22 NOV 2014 (4-)moins bien que ses vieux films......
跟随男主人公的脚步历经法国电子乐的90年代,叙事倒很平缓温和,女导演是阿萨亚斯的妻子。
对不起 法国人的点我真的得不到。。。。讲故事的思路有点像boyhood 不过起码boyhood是有故事可以讲讲的
可能期望值太高,对于daftpunk梗还是很喜欢
剪辑像磕high了。仅有的氛围感也全部来自于音乐。
The beginning of all falls./Cyril the angel. 即使面对电子音乐和弟弟的故事,Mia Hansen-Love也照旧克制地退在片场一角,现实与自己之间永远一层玻璃,温柔冷静到透明。
有时觉得像沉浸在电子乐里的……侯麦?不过至少在这部新作里,米娅汉森洛夫没有体现出太多作为导演的灵感,故事刻意(刻意追求的“现实”真还不如刻意戏剧化)不说,一味特写跟拍和快切的视觉语言也实在太缺乏变化。
套着传记丧片的壳又拍了一遍《再见初恋》,舞厅戏调度太无聊了,汉森洛夫生活化的运镜在题材下扣分明显,不论是DJ还是舞池客人,主角还是路人都在club里糊在一团,毫无激情,老气横秋。
"I will be a DJ and you will be a writer. we'll be rich." hehe~
明明是音乐类型电影,用起音乐来却一点不克制;最糟糕的是背景音没有层次,把不同的场景混淆在一起,即便有意想表现平淡的日常,生活的空间也早就被无节制出现的“声音”入侵并且破坏了,音乐几乎没在参与叙事。所以我到底看了啥?只记得托马斯和盖两次刷脸失败,不戴头套谁知你是机器人。
3.0 好老气的电影,看不到电子音乐的活力,所有人都像是从将来的事穿越过来然后被迫玩音乐一样
结合传记与虚构,通过年轻DJ的音乐之旅和生活起落见证法国廿年间电子舞曲的兴衰,反映音乐感染下年轻的一代对远离其成长的市民环境的曲折探索过程。影片通过去戏剧性且跳跃的片段叙事切换视角,在参与和克制间保持平衡并中和狂热与忧郁的基调,摄影机在舞厅场景里精准测量空间的同时也与观众保持距离。
靈魂打顫。想念太多地方了。自由的青春的,有音樂的地方。
打低分的多半是期待展现电音文化,但如此生活化的表达其实才更令人动容。Daft Punk的元素不过是锦上添花。
摇滚青年们最终还是会变成正常人
重看。透过似乎永不停歇的音乐和烟雾,人来人往,告别的还会再相逢,以为永恒的却一朝失去,时光流逝中留下的唯有一地碎裂的光。很奇怪你到最后总会发现一切是如何物是人非,又是如何全然未变。(jonathan romney写这部片就像Flaubert remixed at 130bpm,太精妙了)
half liking half meh,like的是期待中的关键词*underground*garage*Paris*teens*,meh的是它有着典型法国片子的气质,但少了那口气,如此便落入平庸。行进至中段也过于凌乱拖沓,花了一周才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