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2022年,喜剧动作犯罪电影《天才不能承受之重 |The Unbearable Weight of Massive Talent》这个电影真是太棒了虽然我没有看过那么多凯奇的电影不过烂片我倒是看的不少毕竟是什么片子都接但是偶尔真会有不错的剧本比如【星之彩】我就感觉还阔以
天才不能承受之重我觉得翻译的真的好作为最年轻的影帝说是天才也不为过那么多钱不创业的话给我去挥霍我都不知道怎么花完
这部电影里他演他自己他的自嘲很真诚也回应了大家对于烂片之王的说法这是我的工作电影的台词是真的不错还有各种凯奇电影的梗这样的粉丝向远比【惊声尖叫5】来的高级的多真的能打动人毕竟演过太多经典的电影的他自己的故事也是如此的戏剧化电影都不敢这样拍但是他就要拍给你看看
这部电影也算是一个里程碑凯奇他终于还完了所有的债务重新开始了就像电影里说的那个男人回归了虽然他本来也没离开
说题外话那两个被绑的妹子都挺好看的(滑稽)最后的最后我也想说【疯狂原始人2】确实不错当然我也想再看一遍【帕丁顿熊2】了哈哈-我是变脸的分界线-推荐指数:★★★★(8/10分),瞬息全宇宙之凯奇归来
上一次观看尼古拉斯凯奇的作品,还是几年前的一部莫名其妙的血浆片《威利的游乐园》,本来是揣着猎奇的心态,约了三四个好友在我家喝着啤酒看电影,结果影片烂的一塌糊涂,最后演变成大家一起对着电视大骂垃圾影片,为凯奇的自甘堕落痛心疾首。
这个传奇一般的好莱坞影星,已经很多年没有优秀的作品,除了一些关于离婚和破产的负面新闻,就是狼狈的接拍着一些小成本的独立电影,落魄的让人难以置信他昔日的辉煌。
人们不理解他的多段婚姻,和窘迫的财务状况下依然奢靡挥霍的生活态度,还有甘于低头去拍那些令人鄙夷的影视作品,用精湛的演技去演绎粗粝的作品。
凯奇犹如具备了某些好莱坞的典型的模板,正如他的自诉“充满了矛盾性”,他的骄傲,以年轻的形象不断的强迫自己向名利场发起冲刺,而现实中的他胡子拉碴的被拒绝角色,被女儿拒绝,被前妻否定。
这一如好莱坞的今日困窘的写照,试图追逐和维持君临全世界的影视行业统治力和影响力,然而却徒劳的眼看自己的产出逐渐失去艺术性和流量化。
就像凯奇与自己的接吻一般,自我否定的更深层次其实是自恋,借由女儿愤怒的斥责深层次的暴露凯奇那作为演员所表现出来强烈的个体性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狭隘观念。
这种批评揭示了影片想传达的东西,突破了电影本身的纬度,与演员现实中的生活中的那些奇葩的经验结合在一起,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也更容易理解尼古拉斯凯奇作为一名演员,所遭遇的艺术与现实,工作与生活,父亲与妻女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和这些矛盾对尼古拉斯凯奇生活中的影响。
好莱坞的编剧,很好的抓住了这个点,利用了电影爱好者,对尼古拉斯凯奇作品的感情,所引申到对尼古拉斯凯奇影星个人生活的关注,并对他的生活进行了一次戏剧化的处理,就像是关于《李尔王》的提示,在尼古拉斯凯奇光鲜亮丽的影星衮服之下,已经爬满了虱子。
既然如此,反正债多了不压身,编剧们索性借着这部影星授权胡乱改编的皈依好莱坞传统主流叙事电影,展开了一场对于当下好莱坞为主导的美国影视行业的一场辛辣的讽刺,无论是批评“冒犯”“低俗”的脱口秀投机取巧窃取大众喜剧审美取向,还是对《漫威》和《星战》系列少年作品拉低原本成熟主流电影市场下限的怨念已经突破了纬度,亦或是即使贵如尼古拉斯凯奇,依然难以维系与好莱坞业内大佬甚至是自己的经纪人的塑料友情,无不隐隐的藏着一份无需详细言说的默契。
在凯奇的西班牙之旅中,门外汉的男二号与凯奇磕药,讨论,分析然后东拼西凑挪用其它电影桥段的创作过程,在令人捧腹之余,更是道尽了编剧们的辛酸,想要制作一部电影的门槛之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电影的极端工业化发展的后果,就是失去了艺术性,如同流水线下的产品,不得不依靠用“噱头”制造流量,甚至是利用其它手段推高电影的市场地位,以商业性统帅电影艺术。
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下,自诩为相对专业的编剧们不得不忍受金主,门外汉们不靠谱的想象力,市场营销的“建议”,甚至是演员自身的偏好等诸多因素的重重限制,才能做一部已经距离自己初衷面目全非的电影。
而那些加诸于电影之上的东西,在凯奇电影结束,凯奇怀抱妻女在大兵们持枪瞄准的余声下,摄像头缓缓推升,定格在美领事馆和其旗帜在夕阳下的镜头时,更是揶揄了凯奇多年来拍摄好莱坞电影并且身为意识形态宣传先锋的特殊经历,潜台词亦是饱含怨念羡慕欧洲“新浪潮”电影自由奔放而又个性鲜明的意思。
影片为人称道的地方,还能通过尼古拉斯凯奇影片中周边产品的展示,那些琳琅满目的收藏虽然令人捧腹,莞尔一笑其能够将多年的从业纪念品拿出来支持义务拍摄,看出来凯奇对于这部影片的重视程度,尼古拉斯凯奇在影片中其不止一次对自己说“要把握这次机会”,想必在漫长的挫折和失意中,他的艺术之魂早已饥渴难耐,这不仅仅是一种重回名利场的渴望,更多的是一生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所对于超越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尼古拉斯凯奇不同于一般的天才演员,如彗星崛起又隐没;又不同于流量的包装“天才”演员,靠一首歌“出道”,利用经纪如同邪恶宗教一般的推广,组织去控制年轻人为支持,崇拜买单。
尼古拉斯凯奇是起起伏伏的,他在不同的阶段都创作出不同的经典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夹杂在一大堆低成本小电影中,即使是再烂的片子,人们也很容易发现尼古拉斯凯奇在其中努力工作的样子,这往往形成了具有反差的荒诞结果——尼古拉斯严肃投入的表演个形同儿戏的电影。
观众们都能看出来是烂片,作为影帝的他更知道自己在拍摄什么。
所以在影片中他为自己辩解“拍片是工作”,不是他不想拍好片,是他只遇到这些烂剧本,他很有“职业精神”,他没得选,不得不拍。
他所表现出来的耿直的背后,隐隐带有一抹时代悲哀的底色——编剧行业的经历,曾经立足于传统戏剧基础上,充满想象力朝气蓬勃的编剧行业,其实被互联网碎片思维所冲击,那些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运镜已经不为年轻人们所喜爱,年轻人们用1.5倍速,2倍速看电影,如同追逐更强烈的刺激一般拧开自己的阀门限制器,甚至用3倍速看电影。
刺激,是满屏幕色彩斑斓的飞舞机器人和帅气英伦的某侠残忍血腥的花式杀人法,是爆炸,是光束,是简单直接的剧情里的裸露,是要求观众拒绝思考,只要接受影片的因为所以,是大量埋藏的几何图形暗示,是劫掠和复仇的古老命题,是轻浮的一见钟情等最快速便捷的两性媾和识别信号,是全世界人民无论贵贱,都要给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带路……这一切,拼接成一部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产出的“优秀”电影的稽准。
因此就像是影片中cia探员对尼古拉斯凯奇所洗脑的那样,观众必须需要噱头,需要绑架,飙车,枪战,有人死亡的故事,这样人们才能耐下心去看作为这些刺激场面之前的铺垫作用的喜剧元素,思考元素甚至是大结局搂着老婆孩子站在星条旗下的教育元素。
作为好莱坞意识形态背后真正的操盘手的具象代表,一身肌肉的光头cia探员对尼古拉斯凯奇的说教,充满了祖师爷耐心开导徒孙的讽刺意味。
“艺术的确是全人类的,但是好莱坞是美国的”这种颠倒了影片——视觉传媒的本与末,这是影片创造团队意识到却不敢言明的问题。
他们只好委屈的顾左右而言他,表示在商业的规则指导下,他们可以在影片中利用台词表达不满,但是却必须在影片中,中规中矩的把所抗议的厌恶的东西,完整的呈现一遍,这就是客观的不能逃避的囚笼:尼古拉斯凯奇不能拒绝好莱坞,而编剧们不能拒绝美国。
所幸的是,尼古拉斯凯奇那跌宕起伏的人生从业经历,完美的将这些编剧们的小心思囊括其中。
他本身就曾是好莱坞文化霸权攻城掠地时期中不能忽视的一员猛将,同时又是好莱坞文化霸权体质培养出来又随波逐流的一枚棋子,从年少成名 ,到横扫各大奖项,到破产离婚,无人问津,到去小电影里被怪人追着满银幕的跑。
他如同一枚好莱坞的徽章或者某个符号一般引人瞩目。
这也让他那中年男人的狼狈在荧幕背面呼之欲出。
这种经历引发的观众同情和被转移注意力的对他人生的窥探,将编剧们的怨怼覆盖在光怪陆离的戏剧冲突和插科打诨的对白中。
在影片中,观众能够看到尼古拉斯凯奇的郁郁不得,所有人都承认他作为演员的优秀,即使没有人能作影坛的常青树,但是他却是绝不服输的那一波。
他尝试了许多类型,无论是惊悚,还是科幻,无论是剧情,还是脱口秀,无论是纪录片,还是跑龙套,我们始终能看到那个倔强的身影,穿梭于大小银幕之间,探寻各种可能。
人至中年,仿佛陷入了某种困境,身体机能逐渐下滑,可是内心的欲望却在高涨,外界的体感和内心的波动截然不同,巨大的错落感让人仿佛于生活中逐渐失控。
尼古拉斯凯奇的人生,犹如一场跌宕不羁的电影,他似乎不愿驻足享受自己的名利,反而肆无忌惮的挥霍着那些辛苦赚来的收获,无论是家庭还是金钱,全世界的他的观众都看着他犹如自毁般的拾阶而下,然而他却我行我素,依然执拗的坚持着自己的活法。
这个电影,无非是他从业生涯中的一处驿站,尼古拉斯凯奇跌跌撞撞的前行,任何人也想象不到他会在何处靠岸。
他只是在某个命定的时刻,为所有喜爱他的影迷,献上一个以他自身现实生活作为蓝本所加工的诙谐的故事,这个故事好与不好,他选择交给那些观看电影的人来批判,那既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又是一个人的半生。
而他真正想说的,藏在其荒诞表现下的真实心声,其实借由他在观看《帕丁顿熊2》时流下的眼泪,已经说明了:“这是一个关于人如何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
千禧年前后,每年国内影院都有大量的国外电影。
中间又大多是好莱坞大片。
那时候年少,见识少。
感觉去影院每一部外国电影都那么精彩啊。
忙碌的父亲和我为数不多的娱乐是带我看电影。
黑客帝国变脸泰坦尼克号第五元素指环王等等等等那时候真是看了不少电影,还有中央六台播不停的各种大片。
那种像思想钢印般牢靠的印在脑子里的认知是外国都是神作,国内却开始烂片时代(从英雄开始的商业片为代表,当时总是褒贬不一)那些好莱坞演员都是神一样的影帝,也没想明白那是被一步步个人英雄主义塑造的成功。
和父亲仅在提起好莱坞影星的名字上能抱持共鸣。
对话是:“囡囡,这个周末带你看尼古拉斯凯奇的新电影。
” “哇塞 太棒了!
”“电影院又上大片了,咱们周末去看啊”“是国产电影还是外国片啊?
我不想看刘德华啊 ”“是指环王啦”“哇塞!
太棒了!
老爸”对于父女关系来说,有电影这个桥梁已经很好了。
如果是看体育节目,那么对话会是这样的:“老爸,为啥解说说出界了,什么是出界啊?
”“就是足球一个术语………………”后半段我人已经飘走。
这两年有孩子了,父母会来北京帮忙带孩子一段时间。
两个小孩很小,照看是很累人的事。
前两年,战狼和长津湖这种国产大片上映时,我都会悄悄先买好票然后让父母周末去看电影,我和先生在家带孩子。
回来听着父亲兴高采烈说电影场景多精彩多好看,我在一旁极力配合的讨论一会,又听说我妈妈在电影开头几分钟后睡着这种糗事。
然后就各自忙手头上的事去了。
现在已人到中年,这辈子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和专注力去看那么多的电影了。
所以我独自在手机上分三天陆陆续续看了这部天才不能承受之重,忽然发现,可能父亲这几次去看电影的时候也是孤独的,那些我小时候他带我去看的电影才是属于我们之间的共同记忆。
而再不会有那段时光了。
而我们也有了很多优先级更高的事情。
这个电影剧情真的是一眼看到头,就算最后是其实是电影的反转也是在意料之内。
可看见凯奇的表演,情节里致敬自己的那些桥段。
恍惚间想起父亲陪在身边,在家乡诺大的电影院的记忆了。
生命只向一个方向前行,偶尔可以有一个机会闪回从前的时光,是一个需要珍惜的事情。
如果千禧年出生的小朋友几乎没有听过凯奇这个名字,又怎么可能对眼前这个大叔在片中的自我对话产生感触呢?
看到哈维和被绑架女孩的痴迷,可不是得一口水喷出来。。。
所以我在想,究竟是什么人会选择看这部影片?
答案只有那些曾经喜欢过他片子的老影迷了,大家或多或少是好奇的,现在的凯奇,究竟是什么样?
不仅如此,就拿我个人而言,若不是在杂志上看到赞美其诚意的描述,凭着一丝感性的同情,我也根本不会碰这个片子,“烂片之王”的帽子毕竟扣的太久了。。。
我一直认为“过气”是个必然的过程,可是对于凯奇而言,曾经的他真的太红了,而他浮夸的挥霍也太让人不爽了,所以跌落神坛时,所有人都会骂一声“活该”,可是话又说回来,在他的位置上,谁又能做得完美呢。。。
你觉得从来不靠脸的男演员站到顶端靠的是什么呢?
曾经喜欢以卡司(帅哥美女)为选片标准的我,似乎从来没有冲着凯奇这个人去看任何一部电影,却好巧不巧的看了他约莫二十部电影,在我这里几乎算是单个演员作品峰值了,对这张脸记得是滚瓜烂熟。
观影后第一感觉是,凯奇还是那个凯奇,演绎角色他一直是认真,表演层面我一直相信他的天赋,但是有点遗憾,这部片子有着一定的“准入门槛”,否则真的就是一部无趣的流水线闹剧。
不过,即便该片是赤果果冲着“咸鱼翻身”去的,又何尝不是给曾经的影迷一个交代呢?
那些无法在银幕外表述的东西,凯奇在和自己的对话过程中,也一一点到了。
直面自己真的需要极大的勇气。
我们觉得讽刺有趣,但是在全世界面前实打实的讽刺自己?
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魄力。
最害怕的其实不是大家不买账,而是听到有人冒出这么一句——尼古拉斯•凯奇?
是他丫的谁?
用这个故事打翻身仗绝对算不上漂亮,但是看到片中肉眼可见的预算limitation,我猜测影片立项通过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所以我们给凯奇一些时间吧,说的自然不是翻红,而是不会继续让失望的人避而远之,能把他当做需要养家糊口的热爱表演的演员,而不是陨落的灾星。
YO,先问个暴露年龄的问题,聊到尼古拉斯凯奇,你先想到的是他的那些经典影视作品,还是如今叫不出名字的还债烂片。
我当然是属于前者,今天聊的这部《天才不能承受之重》,也是把此前凯奇那些经典拿来做文章,并结合之后凯奇滑铁卢职业生涯,做了一次半纪录半剧情的...商业片。
目前国外评分口碑都不错,甚至还有人说这是凯奇经过多年烂片沉浸后,终于拍出一部能直面自己的职业生涯反思的翻身神片,诸如此类。
emmmm,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大概的剧情说的是什么吧,会涉及剧透请斟酌观看。
影片的主角当然就是我们的演员凯奇演凯奇,在影视作品中自己演自己也不算太罕见的存在。
众所周知,凯奇这...让我数一下,十来年吧都没啥太让人惊喜的作品,而且以水片居多,还欠了一屁股债。
就这样曾经影坛超一线甚至是好莱坞高薪片酬男演员之一的尼古拉斯凯奇,已经失去焦点多年,这弄得是经纪人也头痛,家庭生活也不和睦,女儿也已长大并不知不觉中和凯奇有着不小的隔阂。
但大家起码都还有三分情面在,看破尽量不说破,某日经纪人给凯奇接了一单神秘生日派对的走穴单,不需要凯奇做什么,酬劳为上百万美金!
足以还清他住了一年多酒店的账单还有余。
不过对于曾经堂堂一线拿过奥斯卡最佳男主的凯奇来说,这简直就是羞辱,凯奇当然是拒绝的,一开始。
但就在凯奇拒绝后,就接到此前他很想接演一部戏的谢绝电话,而后又在女儿生日想抢夺目光让众人尴尬,回到酒店却发现自己欠房费太久进不了房间,过得无比颓废的凯奇只能拨通经纪人电话,并答应那个生日派对的邀请。
于是凯奇便飞往西班牙,会面一位叫哈维的富商参加他的生日派对。
但哈维并不是简单的old new money,而是被美国CIA盯上的黑帮大佬,他甚至绑架了某国选举人的女儿,以此来左右该国的选举并让自己获得更多利益。
CIA在机场盯梢哈维私人飞机时结果却意外下来凯奇,难道凯奇也和黑帮有关系吗,一不做二不休CIA直接从凯奇入手继续调查。
哈维是凯奇的骨灰级影迷,有钱任性的哈维终于有生之年请到了凯奇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并亲自接机,还表现出迷弟倾向有些害羞和不知所措。
此番行程,哈维除了目睹偶像风采,更是想要凯奇去参演他刚写的一个剧本,这将会是哈维此生最大的荣幸。
凯奇原本只是过来赚个快钱,但没曾想和自己影迷相谈甚欢。
就在凯奇认为自己找到知己时,却被CIA意外请去喝茶,要他协助CIA去揭开哈维凶残的真面目,更重要的是,解救哈维绑架的那位女孩。
于是一场凯奇深入影迷哈维城堡内部,并假装和哈维打得火热,配合哈维演出的卧底行动就此展开。
两人默契到上一秒还在现实情境中,下一秒就直接进入到凯奇饰演过的某部电影的经典情节里,两人演得还贼投入。
中间当然穿插着凯奇深入对方监控房之类的间谍商业套路桥段,这些情节也在他们讨论的剧本中进行着讨论,一场片中片,剧中剧的情节交错展开,甚至在某一瞬间,我都不太分得清他们是在演着他们的剧本情节,还是在真的在展开现实交流,亦或是凯奇想和观众对话,去倾诉他多年拍戏的感想以及对家庭感受。
这时影片进入到第三幕决战,也正如凯奇和哈维讨论的剧本要进行收尾,凯奇刻意把绑架女孩的剧情放入剧本,想借助该剧情推演去解救真被绑架的女孩。
但这时哈维把这情节理解为凯奇和女儿有严重隔阂,并把凯奇家人也带到了这是非之地。
原本凯奇以为要和哈维决一死战,但没曾想真正幕后黑帮老大并非天真的影迷哈维,而是哈维的堂弟,总之影片进入到商业设定的英雄之路决战收尾,凯奇再次化身为扭转各方局面的男一号,凯奇用他在电影中学到的各本事赋予一身开挂,解救了自己和家人。
很俗套对吧,影片最后再回马枪反转一下,搞了个套娃剧情,以上聊的都是凯奇和哈维讨论出来的剧本后拍出来的电影,影片大获成功,凯奇再次成为了曾经辉煌和备受观众喜爱和尊敬的凯奇!
如果你是尼古拉斯凯奇的影迷,相信你会在这部电影,能找到不少让你回到当年看凯奇大片的怀旧印象,尤其是凯奇放大某个词音量的独特念台词方式,以及突然“发神经”似的爆发演技,还有影片无处不在的自我经典致敬,调侃和讽刺等等。
但在看片时,让我想起了一句不恰当的词,希望凯奇影迷不要喷我我也是看着凯奇经典大片长大的,那词就是“卖情怀”。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认为影片最大的卖点就是凯奇饰演现今中年危机的自己,凯奇现实中遭遇的种种,看过凯奇相关八卦新闻的,都清楚凯奇遭遇的比影片中的更抓马和精彩,不过在影片中却没有过多能看到凯奇真的能打破第四面墙,和观众去更为大胆的去探讨自己表演,自己的为人,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近些年的职业生涯经历。
有的只是凯奇现实生活中触及的一些表面的蜻蜓点水,和不愿放下往日如日中天的经典大片情节。
看得出影片在某些剧情很努力想抛开商业片的框架类型,去走一个和真凯奇面对面的时刻,从而来驳斥质疑他的观众,去安抚那些曾经热衷于他的影迷,大声说出尼古拉斯凯奇我回来了!
影片也巧妙利用了年轻经典凯奇形象和中年现今凯奇形象对话的桥段,去具象化这些议题探讨,但这些戏份并没有很好去融入进影片凯奇做卧底的表演剧情里。
从而造成给人的感觉是,凯奇似乎面对自己并不那么放得开,也就导致观众起码对于我来说,没能有太多的代入感。
这么说好了,这部影片的主线剧情,如果不是凯奇来演,而是找到另一位曾经也红极一时,现在几乎在十八线挣扎的演员来演自己,其实效果也差不太多。
所以这就造成了主线剧情其实和凯奇现实中的交错戏份并不多,更多只是在于凯奇和哈维演出凯奇曾经经典影片中的戏份,但我们也无法窥探出凯奇如今哪怕更接近于现实真实的想法。
这就不得不提到《灾难艺术家》,虽然影片并没有请到曾经真实演员去主演自己,但《灾难艺术家》的观感体验比《天才不能承受之重》来的更为让观众去更靠近触摸主角(主演演员)的内心。
或许每个人看片的侧重点不一样吧,有些人确实从这部电影看到了更为流畅和有点惊喜的凯奇,电影也确实还行,剧情虽然套路,但套路之余给了这个套路一个解释,为了商业类型片考量,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让你没法去说它套路。
而我更多是带着想看到一位更真实演员凯奇,凯奇真的翻身之作的惊艳作品的期待去看的。
但结果看到的却是一个普通中庸的间谍剧本,凯奇依然很努力在拍戏,但也依然没打算真的静下心来,和我们这些看着凯奇经典电影长大的观众,去好好围炉夜话去聊聊这些年来,他演艺生涯的心路历程。
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凯奇面对近些年他争议的影片不够做出直面的回答。
我们知道凯奇这些年接了不少烂片,凯奇也知道我们知道他演了不少烂片,但就在双方都彼此清楚的情况下,没有去太多涉及这个话题,反而凯奇反问了我们观众你看到我有多努力吗,我曾经一年接5部电影,在演员职业上我非常敬业了。
是的没错,凯奇是真的敬业在拍戏接片努力还上自己债务,但正如影片标题写的《天才不能承受之重》,似乎凯奇不愿意放下自己“天才”的包袱,反而以一种调侃的方式,去教育观众,我接的片都不是烂片,而是我们看不透其中的趣味和苦衷。
也许吧。
那再来看看影片的故事,没什么探讨的,玩的结构类似于凯奇拍过的《改编剧本》,主角也是在自己撰写剧本过程中,把自己套进自己的剧本剧情里。
再往前追溯这样的构架,或许就是费里尼的《八部半》了。
而主干剧情商业元素的堆叠,双男主互动从相识,相知,到互相“背叛”,最后共同面对困境杀出一条血路,连他们自己都在调侃,商业剧本不得不置入这些吸人眼球的动作桥段,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凯奇和佩德罗·帕斯卡之间的对戏和表演方式,都非常用力过猛,刻意去营造“我演给你们看”的表演。
聊到哈维饰演者佩德罗·帕斯卡,他演技没话说,从张扬跋扈的红毒蛇到沉稳冷静只靠声音演出的曼达洛人。
这一次在影片中演一位迷弟也不在话下,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佩德罗·帕斯卡对于喜剧路线,似乎并不能撬动我的神经,总觉得他的幽默表演在隔空瘙痒,要知道要演好喜剧让人笑并不简单。
所以每位演员都希望在自己演绎生涯中有部标志性的喜剧作品。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对这部《天才不能承受之重》有些许了解了。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还没有到凯奇翻身佳作的地步,但我能感受到,凯奇想通过这部电影强烈表达给观众,他依然想继续保持在影迷观众视线范围内,并努力尝试为大家交出更好的成绩单,嗯,我们看到了!
请加油吧凯奇!
The part about “Dr. Calamari” has actually happened to me. I found so much resonance there - the mismatch of taste, the loneliness of being criticized as an elitist who watches artsy films. It would be more interesting if there were some German expressionist techniques used in scenes of his imaginations.The emphasis on meta-cinema is not inventive no more, as there are films like Abbas Kiarostami’s Shirin (2008), or even the disastrous The 15:17 to Paris (Clint Eastwood, 2018). It is simply not fair to compare former, an experimental arthouse film, to this Nick Cage film that attempts to be a blockbuster. If Eastwood’s the mainstream attempt is breaking the fourth wall, The Unbearable Weight of Massive Talent is doodling on the fourth wall. The interaction with Pattington 2 (Paul King, 2017) is brilliant as the latter, as I could recall, is about outdated bear. It was an effective joke even for people who haven’t watched P2, but those who have definitely understand the punchline. I can only imagine Keanu Reeves doing the role to a comparable level. And the filmmaker could definitely recreate or tease the bullet time (even though the post-Matrix Hollywood had overused that in cinema, plus they already ruined it in The Matrix: Resurrections [2021])I wish I had watched all films starring Nicolas Cage, but at least I get the Face Off reference in the “fans’ museum of Cage” I know I like this film when reflecting on my experience - with someone kicking my chair for several times, the couple next to me continuously talking and other shit. If it’s a film I have a hard time going through, even the slightest noise of candy packages would drive me crazy. I could not image this film being made sooner. It is a multiverse to some extent. The kiss is way too much, even though it effectively shows how much the Cage in the film -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his acting versus him in real life - is reminiscent and even narcissistic about his glorious past. When he shouts “you have never helped me” to his imaginary younger self, it is this meta cinematic moment addressing the critique on his career that he started a “movie star” - that word feels strange in nowadays, as you could hardly find anyone that stands up to what he was to the public. Whether the fame in those years has something to with his later career of doing terrible films, I feel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this film to Nicolas Cage himself. When the mission came up in the film, I thought the film was like Joker or Shutter Island that the entire plot happened in his mind, especially the last scene at the theater - nevertheless, the shot reverse shot bridging the plot with the film inside this film is efficiently done.I really wish this is his last film - an emotional farewell to the (once) movie star, Nic fucking Cage. (But god damn it looks like he’s making National Treasure 3.)
《天才不能承受之重》算不上一部上佳之作。
影片讲述了濒临破产的尼古拉斯·凯奇为了赚取快钱接受墨西哥富豪哈维的邀约,却阴差阳错卷入一起毒枭的案件之中,最终依靠勇气和智慧成功地拯救了家人和朋友的故事。
俗套的剧情和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几乎看到中间都能猜到结局。
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尼古拉斯·凯奇演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一个过了气的巨星。
尼古拉斯·凯奇是极佳的演员,至少曾经如此。
但为了偿债连续十多年狂接烂片,成为金酸梅奖的钉子户,已经让观众逐渐忘记专属于凯奇的黄金年代。
那时候,高大挺拔的凯奇既可以英雄善战,也可以忧郁迷人,对不同角色的处理都能显示出极强的表演功底。
本片中出现了《空中监狱》、《勇闯夺命岛》、《变脸》、《异教徒》和《我心狂野》等大量“尼古拉斯·凯奇电影”的彩蛋,正是他过往业绩的有力证明。
凯奇出身于显赫的电影世家,原名尼古拉斯·科波拉。
其祖父是作曲家和指挥家,《教父》和《现代启示录》的配乐都出自其手,其叔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则是电影《教父》的导演,姑妈塔莉亚·希雷是《教父》和《洛基》的女主角。
出演的剧情片《斗鱼》时,为了表示他并非因为裙带关系获得的角色,才把艺名改为“凯奇”。
虽然影片本身充斥着各种无厘头的元素,但仍然可以探究到凯奇想表达的东西,幽默之下不乏严肃。
第一:凯奇渴望能有真正理解他的编剧。
千里马常有,伯乐难求。
即便是身怀出众演技,也需要找到真正欣赏自己的导演/编剧,才能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
影片中的墨西哥富豪哈维正是这一形象的化身。
两人在对电影有着同样的鉴赏力,喜欢的电影都是一模一样的,思想上高度的同频共振。
作为凯奇的影迷,哈维的神秘房间里收藏着各种凯奇电影的周边,还为凯奇量身定做了剧本。
第二:凯奇对电影行业怀有虔诚。
凯奇在担任卧底的过程中不慎弄巧成拙,对自己使用了迷药,马上就要晕倒随即被对方发现。
薇薇安情急之下喊了一声“Action!”,出于演员的本能他挣扎着逃离了现场。
尽管经历了十余年烂片生涯,若非形势所逼,凯奇还是想做一个敬业的演员。
第三:凯奇十分渴望东山再起和洗刷污名。
故事结尾,凯奇和哈维成功的站在了颁奖舞台上,寓意着他希望遇到欣赏他的导演/编剧,找到合适了剧本,然后重现往日的光辉。
他想表达的是,如今已不再受制于经济的窘迫,可以认认真真拍喜欢的片子,欠缺的是一个合适的机会。
哈,我喜欢这部电影。
如果说,这部电影让人流泪,还是略微兴奋的流泪,那个人会不会是一个变态。
这样的尼古拉斯凯奇挺好,我认识他的过程包括他搞砸的部分,还有那些烂片,不过他的辩解听起来有道理,我们赞许一个人勤奋工作赚钱养家,为什么不能接受演员拼命接片拍戏。
·················好吧,上面的话仅限于电影的前半段。
用本片里的话来说,前半段是角色驱动的给真正成年人看的电影,后半段,又是为了迎合市场,强行由剧情拉着走的俗片了。
另外说句与电影无关的话:为什么影片里凯奇端着酒杯让自己时刻半醉看上去很酷,而现实这样做,却只是眩晕想躺下睡觉。
尼古拉斯凯奇,在拍了许许多多的烂片后,又有了一部,还不错的电影。
1.凯奇的自传本部电影,尽管还是虚构的,但还是带有一点点自传的气质。
尼古拉斯在本片里扮演的就是他本人,在90年代叱咤风云,但是新世纪后因糟糕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了他的没落。
在电影里,他也嘲讽了自己一把,但是也许因为电影编剧是他的迷弟的原因,还是对他的包容更多。
说实话,这部电影也没能够展现凯奇更多精彩的演技,虽然凯奇仍然中气十足,年轻时的表演方式一点没丢掉,但是如果这部片子换成一个和凯奇有相似经历的演员来演,我相信效果也差不多。
2.对流水线电影的看法尼古拉斯尽管为生活所迫而拍了不少一言难尽的电影,但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演员,对电影这一艺术仍然十分憧憬,他很想去演一些佳作,但是导演都不愿意去找他了,这可真的难受。
最后他拍出来的这部《天才不能承受之重》,还是落入了好莱坞影视流水线的俗套。
一开始我还真的有所期待,但是最后这部电影还是变成了他和哈维口中讨论的“父亲拯救女儿完成家庭和解”这样的故事,完完全全就是凯奇不喜欢的情节设计。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很有趣的反讽的方式。
不知道凯奇怎么想,从这部电影里,他似乎还是不能放下“天才”的包袱,不过也是,本就是天才,为何要放下身段?
确实如电影所述,凯奇早期的电影更加精彩,后期太多烂片。
电影把凯奇真实生活中的角色,以及部分事实带入到故事中,完成了父女之间感情的和解,有那么点《瞬息全宇宙》的味道在里面,也如电影中自嘲的一样,加入了枪战,追车,绑架等戏码来迎合部分观众的口味,总的来说,是凯奇近来的佳作。
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事业高峰与低谷吧,如何让这种失落感不影响自己,将会是个永远的难题,而因为工作忽略家人,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其中也探讨了友情,那种可以很久不聊之后,又能继续聊下去的好友。
#PrimeVideo 故事不太行,黑色幽默配英雄主义烂大街了,即使再多回忆也拉不回来,感觉这种剧情还不如设计成毒枭雇佣假的CIA刺激凯奇的灵感(类《游戏之夜》)那种结尾带反转来的有意思(不过这里CIA太蠢要设计的再聪明些才)。视听上运镜很舒适,好莱坞式的英雄配乐,片中致敬很多,唉。(高饱和度搭配拉美音乐非常棒)
自我审时
尼古拉斯·凯奇你已经快六十了,还在拍烂片,甚至用一部电影去讲述烂片演员翻身的故事,而这部电影本身也烂得可以。
拍了部烂片然后说这片是片中片也没法摆脱自己是烂片的现实 这么个好的点子创意就这么糟蹋剥削掉了
不愧是你,烂片王!看了一半后实在看不下去了,双男主就像两个小女生一样幼稚爱斗嘴,笑点很尬,主线剧情很傻,骗情怀的烂片
原本以为是一出《低入尘埃》式的没落演员的自我剖析,最终却成了皆大欢喜的大俗套剧。
还不如再去看一遍空中监狱或者变脸亦或者勇闯夺命岛……
3.3分。
也许是今年最好的喜剧电影,更以别样的方式让它成为与凯奇冰火两重天的职业生涯中那些影史经典级别的电影并列的崭新代表作,这不仅仅是属于一个演员的“头号玩家”,自嘲自反的黑色幽默既满足了大众的搞笑娱乐又能令影迷会心一笑,但更深层的,这真的仅仅是一部充满互动性和互文性的玩笑之作吗,结尾“凯奇”的泪水或许也是凯奇的,一个角色,一个演员,一个人的真情流露,电影的底色是温柔甚至带有些许伤感的,缅怀了辉煌的过去,又从失落的当下重新出发,说到底,无论是主创还是被打动的观众,都依然喜欢并期待着他,而更广义的——好莱坞与凯奇,究竟是谁更加没有道德与下限?世纪之交的鼎盛时代早已不在,希望此次二者的再度携手能够走得远一些。
低于预期但能够再看到尼古拉斯·凯奇出演正常电影也不错终于还完债了人和模型渐渐重合那镜头很绝
“我只是想和你分享一些对我意义重大的东西”
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情怀梗料很足,但是故事本身太不合理了,即使是以合家欢喜剧来看,剧本也太弱了。不过导演对凯奇肯定是真爱了,量身定做的剧本,千金难求啊。
闹剧一场 又抓马又好笑
牛·大B·凯奇回来了!巅峰时期的辉煌不可复制,还债期间的凯奇从不挑剔,他的片子虽然质量跌宕起伏,但他的演技一直在线。影片模糊了电影和现实的边界,一边深陷现实的泥潭,一边回归电影中的经典“凯奇英雄主义”。两条线都略显俗套,但不得不佩服凯奇的魅力,让人感觉他真的回来了。最后想说一句:他从没有过气。
爸的多重宇宙?
大失所望
原來是凱奇年下水仙大片(誤)凱奇和Pedro的化學反應好奇妙哈哈哈哈!爲什麽cue星戰的台詞不安排給銀河系奶爸!最後的戲中戲也好好玩,把看似很沒道理扔刀動作戲變成Drama的一部分就突然合理了。好萊塢的下限在哪裏還有待觀察,但帕丁頓熊世界第一是不容質疑的真理。
很一般 很無聊 沒有新意 對過去的消費無人在意
卧槽,自己亲自己绝了,老子震撼宇宙了,这水仙好,磕了。这电影就一凯奇名片review哈哈哈🤣都怪你,被这个破电影安利了一堆cage以前的作品,我要挨个看他的电影了。整的跟全程好莱坞式adaptation一样,应该是粉丝向电影吧。剧情本身比较简单无脑,还行。
佩德羅帕斯卡是吃可愛長大的嗎?怎麼這麼可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