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11天,嘴唇干裂,眼睛充血,声音沙哑,好惨。
我们做影片每次都是半个月以上的高强度,然后广电不认可,观众不认可,资方不认可,工资都没有,向谁诉说?
我只会说,工作,就应该这样!
或者说我爱这个事情,你爱么?
都不容易,不要拿小小的天灾就想衬托出人性的美。
如果我说灾难不够衬托呢,或者说人性不是那么真实呢?
别指望看《冰雪11天》就能得到像看《后天》或者《2012》那样的视觉刺激。
虽然,《冰雪11天》确实是一部灾难片,但是它又绝不是好莱坞式的那种动不动就山崩地裂,烈焰熔城,或者暴雪寒潮冰封世界的灾难大片。
《冰雪11天》没有豪华的明星阵容,也没有让人震撼的电脑特效,甚至都没有直接将镜头对准冰与雪,但是这部灾难大片真实揪心,会让每一个观众都会触动,那些黑压压的人潮,那些同胞的各种表情的面孔都会告诉你什么是中国,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安危又是谁在保护着。
影片以2008年发生在我国南方的特大冰雪灾害为背景,展现了在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都受阻的情况下广州公安民警保护及疏导滞留在广州火车站百万旅客的11天完整过程。
是的,没错,《冰雪11天》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歌颂国家歌颂公安民警等部门。
但影片不仅仅是赞颂,更是记录与展现,是在用非一般的电影手段在大银幕上讲述咱们老百姓的真实故事,经历过2008年冰雪灾害,以及那些每年春节期间被淹没在春运大潮人流中的人们,还有坚守在岗位的铁路职工以及协助春运的各种警力都懂,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多么的真实。
冯远征饰演的公安局长,刘桦、郭家铭饰演的警察,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而小保姆,饭馆老板一家,饭馆服务员记者,以及无数的警察与手握车票等待回家的人们,这些专业或是业余的演员们,都是让这部纪录片式的非纪录片更为真实感人。
《冰雪11天》中展示了无数的警察形象,但除了刘桦、冯远征、侯勇这样有着丰富表演经验已然已经到了一定境界的实力派老演员来说,郭家铭在片中饰演特警队队长同样让人过目不忘,郭家铭在片中与柳岩饰演一对夫妻。
在冰雪灾害到来时,他正与妻子离婚,心情郁闷,但是面对难以预见的灾难,面对车站广场上的人潮,面对家庭、孩子、女人以及母亲和同事等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郭家铭都保持独特的态度,坚持履行自己应尽的各项职责。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冰雪11天》有电影的拍摄的画面,还有大量当年滞留广州火车站时的实拍画面,真实画面结合电影艺术处理的手法,让《冰雪11天》接地气,而郭家铭的戏份虽然有限,但与刘桦、冯远征、侯勇这样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老戏骨放在一起也可圈可点。
从新版《永不瞑目》中不同风格的肖童到电视剧《要过好日子》的小人物常江,还有数部影视剧各种不同角色的打磨,郭家铭稳扎实打的锻炼着自己的演技,一步一步的前行,一点一点的成长,已然从一个偶像派升格成演技派,就好像在《冰雪11天》他饰演的这个奋战在事故一线的特警,用从容不迫的表演诠释了一个背负着各种压力的男人,他的苦恼、担忧、愤怒与坚毅、诚恳都展示的恰到好处,让人觉得亲近又自然,就如同身边的人一样,没有半点浮夸刻意的感觉,让人对他未来的演艺之路充满了期待。
引:2008年那场雪,我挤在西客站苦等了5小时,归途列车迟迟不见进站,于是果断退票,放弃回家过年。
那一年,有多少人放弃回家过年,又有多少人坚守到最后,我不知道,也无法想象,直到看了4年后的《冰雪11天》。
《冰雪11天》,典型的中国式灾难片,没有冰天雪地的胜景,没有山崩地裂的场面,更不会有叹为观止的特技,只有黑压压的中国人。
大凡中国人高度聚集的地方,就是灾难,北上广下班高峰期如此,黄金周各大景区如此,每年的春运更是如此。
2008年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公路断网航班取消,铁路也因为供电受损秩序大乱。
时值年关春运,4万人容量的广州火车站,滞留百万等候归途列车的打工流民。
原本就够灾难深重的春运,终于不堪重负,面临史上最严峻的公共安全危机。
这样的题材登陆中国银屏,固然首先是个主旋律的片子。
没错,《冰雪11天》企图讴歌我党奋战在广州火车站的公安干警,歌颂他们智勇双全苦熬11天,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确保了思归的百姓回家过年——但它依旧无法掩饰我们内心深痛的灾难。
一面是冯远征和刘桦领衔的干警顶着重压,紧张地维持随时可能崩盘的车站秩序,一边是日晒雨淋挤成一团,数天没吃没喝没厕所可上的乘客。
人群中任何一个骚动,都可能引发一场海啸般,干警们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冲破,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严重的踩踏与伤亡。
维持秩序的公安干警如临大敌,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但与干警们的透支的身心压力相比,乘客们承受的显然要大得多,挤压得变型的乘客队伍即是危害的策动者,也是危害的直接受害者。
那黑压压的攒动的人潮,那一张张焦虑而无奈的脸,那一个个震撼的资料画面,告诉我们,这显然是只有中国才能发生的灾难。
就影片本身而言,《冰雪11天》大量运用2008年冰雪灾害视频资料,在此基础上搓揉进了电影剧情,近似纪录又非纪录。
在大量震撼纪录资料的基础上,编剧为电影设计了三条平行辅线:其一、郭家铭饰演的干警与柳岩饰演的妻子正面临家庭的解体,而他们家的小保姆正挤在拥挤在黑压压的人群;其二、田小洁饰演的小饭馆老板沉溺在年关的躁动中,服务员满红和妻子女儿分别挤进了拥堵的人群;其三、刘桦饰演的夫妻与反逆期的女儿关系微妙,而他又不得不带“痔(严重痔疮)”战斗。
这三条纵深线一一与冯远征饰演的公安局长率队奋战主线交汇,构成2008年广州火车站的春运灾难大片。
此外,冯远征还时不时与下属刘桦整点眉来眼去的小情愫,尤其是刘桦屁股底下的那抹红以及黄奕饰演的反讽央视风格的女记者,都算是怪诞口感的调味剂。
春运灾难的电影此前多少也有人涉猎,两年前大丰收的《人在囧途》就是其中代表,只不过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实现。
两年前还有一部叫《归途列车》的纪录片问世,旅居加拿大的导演范立欣追踪广州打工的张昌华一家三年来春运返家的历程,借此呈现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
此片荣获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并受到美国《时代》周刊眷顾。
因为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2008年的广州春运雪上加霜,这也赋予了《冰雪11天》的更加震撼镜头。
可惜《冰雪11天》缺乏《归途列车》的人文情怀,视角过于保守,过多眷顾讴歌干警奋战使得主题扁平。
《冰雪11天》场面震撼有余,甚至可以催人泪下,然而这是一场用讴歌也无法修饰的灾难——这个灾害有来自天象的,也有来自社会深层的,影片其实可以承载更多的时代使命。
比如用更加微观的镜头展现乘客经受的灾难,即展示他们来自天象带来的灾难,同时稍加思考一下广州的繁荣与民工流的牺牲,电影将插上人文的翅膀一飞冲天。
【约稿请加QQ38379683 并注明“约稿+媒体名”;读者请加“老曾家”QQ群167743626】
其实,整体挺一般的。
一星给当年要回老家的人,一星给铁路人,导演就是低级红高级黑:1/剧中基本看不到有效的指挥和调度,这么大事,就几个警察搞定了,省市两级领导全隐身啦,可能么?
温总都来了啊。
2/乘客上下车,完全是无组织无纪律,当年的创新之举:用地铁将候车大厅延伸到琶洲会馆,就一笔带过。
3/不管刮风下雨,绝大部分乘客连个雨伞帐篷都没有,政府呢,可能么?
琶洲被导演吃啦。
4/无关紧要的儿女情、父母情、夫妻情,费事讲太多,喧宾夺主的。
5/剧中黄奕扮演的记者,就去现场采访一次,不到一分钟,然后就被主任夸奖后可去采访奥运,还累得去输液,真比林妹妹还娇弱,拜托啊。
6/太多吐槽,看在08年不易的份上,不说了🙈
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日期了,只知道大概是在2012年的5月或6月,初夏。
我在网上找到一个群众演员兼职。
群众演员,用港片里的说法就是“跑龙套”。
1天50块,预留一天,每多一个钟加10块钱。
我们在拍摄现场领了棉袄和包包,扮演滞留火车站的北上民工。
活倒不难,只是自己找个位置保持不动,装出失神落魄的样子,而专业演员则在旁边不断地一遍遍地重复某个镜头。
更多时候就在那里干等着,导演一声令下,即刻进行战斗状态。
这相当考验一个的人耐力。
羊城初夏的晴天是“高温高湿”的代名词,此时让你穿着棉袄坐上一整天,没有休息也没有水,哪怕你竭力保持安静,不久之后脸和耳朵还是会开始发热,进而头晕眼胀,像坐上了长途的拥挤列车。
大家一直期盼着拍摄工作的结束,5点、6点、7点、8点,我们总觉得应该会在某个整点结束,但这小小愿景每次都落空。
吃饭了。
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盒饭。
每人拿一份菜,一份饭。
米饭像高校食堂的一样,保证没有香味。
菜有两种:炒青菜基本没油,像水煮的一般,菜脯炒蛋基本没蛋,咸得要命,倒是好下饭。
如果一份不够吃,可多拿一份。
几百人个个一样。
“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这话说得特对,我们吃着一样烂的饭菜,没有嫉妒,没有鄙夷。
导演还没吃,也许这是演艺圈里的优良传统,让群众先吃吧?
后来有辆面包车打破了我一厢情愿的猜测。
那车来势汹汹,从上面抬下来一块木板,板上盛有酒菜,用薄膜盖着。
导演、主演等几个人就坐在我们面前边吃边讨论。
丝毫不在意众人贪婪的眼光,似乎早已熟悉这一幕。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预留一天意为从九点半留到这一天结束,而工钱仍旧是五十块。
那次我们工作到凌晨一点多,算是加多了一个钟,足有十六个钟头,领了六十块,平均每个钟有三块七毛五。
中间没有休息,没有饮水,只有两餐极为简单的饭,还得眼巴巴看着指挥人员在你身边吃香喝辣。
有些人自己先撤回了,所以他们没有拿到一分钱。
我倒是拿了钱,然后在公交与地铁皆已停开的广州的深夜里,拿这六十块钱打的回学校。
我完全体谅制片方。
毕竟钱是通过中介拿到的,吃饭方面则可理解为群众演员太多,交通上也许是制片方不熟悉这城市,不知道深夜里的变化。
这一切都不能给我留下一丝半点的阴影。
但这次经历的的确确在我心里投下一个阴暗面,制片现场的某些冷酷场面使我打心里发寒。
在此之前,我几乎崇敬任何制作电影的人,以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值得人们竖起大拇指。
不过打那一天过后,我觉得他们当中的某些只配得上人们的中指。
陈国星扎了个小辫。
在他身边有两个人,一个中年大叔,稍胖,圆头虎脸,还攒了一脸大胡子;一个瘦高文艺青年,似乎是操作器械的。
陈国星是不折不扣的导演,那大胡子也被工作人员叫做导演,但《冰雪11天》职员表所列的两个导演都不是他,大概是副导演吧。
大胡子很凶悍。
大家对其命令反应稍慢或领悟稍错,动辄破口大骂,直至人格侮辱,好像周边人都欠他的债。
开工不久即有人气不过而离开现场。
制片方工作组人员也对其畏惧有加,小声劝慰受气的群众演员。
一整个上午,我们都处于萧杀的气氛当中,完全不是以前在电视看到的轻松有趣。
为了拍摄一个“孩子哭”的镜头,大胡子不惜使用恐吓与暴力,而且对象还不止一个。
我记得那最终上了银屏的小女孩(片中72分11秒处),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是多么令人心酸!
小女孩并不知道她在演戏,被大胡子一把抢过,又吼又捻,竟似要杀她一般。
她全身颤抖,战栗着、不断地、无助地哭喊“妈妈”,我分明可以感到她是那么的心悸与惶恐。
大胡子很满意,对其母亲说:“你孩子将来要当明星。
”大家只是静静地看着,没人上前去劝阻,哪怕几个孩子的妈妈,也未对大胡子加以颜色。
从她们礼貌式的笑脸中,无法断定其真正想法。
也许她们也心疼自己的孩子吧?
只是未在现场所发作罢了。
大胡子于是频频得手。
《冰雪11天》讲述了雪灾来临时公安民警、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用智慧与毅力保障滞留火车站的民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故事,剧情紧凑,感情丰满,那浓浓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触手可及,像寒天里的阳光一般温暖人心。
《冰雪11天》的拍摄现场冷血而无情,它禁锢了人们心中那片光明的天地。
冰雪带给这个世界一场残酷,为了演绎这残酷中的温情,我们又人为制造了另一场残酷。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美利坚某个小镇,一个银行绑匪被击毙在一个小男孩身边,溅了他一身血。
小男孩几乎吓破了胆,号啕大哭。
谈判专家尼尔森巧妙地化解了小男孩所处的危局:他说这是一场演习。
第二天,媒体集体失声,不报道此事,只为了保护小男孩幼小的心灵。
所有人都说:这只是一场演习。
他们明白,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必定给小男孩带来阴影,血淋淋的噩梦也许会伴随他一生。
而在华夏大地上,为了体现某些人的伟大,不惜伤害另一些人。
鬼才相信大胡子的屁话,如果那小女孩记得这事,那么她这一生也许与电影无缘。
甚至再也体会不到看电影的乐趣,她会以为电影里的东西都建立在痛苦与恐惧之上。
无论是真是假,西方故事本身已经体现了美国式价值观,它尊重每个个体的意志,不伤害哪怕一个无辜的人;而东方制片现场却明明白白反映了早已印记在我们每个人脑海中的观念:集体就是一切,为了集体可以牺牲个人。
个人意志在集体面前屁都不如。
小女孩哭了,上了镜,她真乖;在她之前那几个哭不出来的孩子太坏了,错失了上镜的大好机会,要打屁股。
很早就看了,只是今天标记一下,怕自己忘了这部片子。
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因为真实。
当春运这一独属于中国人的大迁徙遇上自然灾害,当群众返乡受阻,发生在《冰雪11天》,该怎样克服困难化解矛盾,中国警察给出了答案。
剧中人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所以得到的感动也都是真的。
这不是一部灾难片,而是浓缩后的我们的生活。
文 / 赤叶青枫春运是最受国人关注的一年一度的大事之一,期间发生的故事无不令人感叹唏嘘。
而在往年春运中,又以2008年的那次最令人记忆犹新:当春运撞上雪灾,真真是“雪上加霜”。
近日,各大院线上映了一部名为《冰雪11天》的电影,它正是以2008年广州站春运为背景,以纪实的拍摄手法再度还原了那令人刻骨铭心的春运记忆。
影片以群戏为主,冯远征、刘桦、郭家铭、黄奕、柳岩、侯勇、奚美娟、巩汉林等新老艺人齐齐上阵,拼尽全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其中又以郭家铭饰演的特警阿波最易引人共鸣。
一方面,阿波和妻子出现了严重的情感危机,已然到了准备离婚的地步;另一方面,面对广州火车站的人山人海以及那无数晕倒、哭泣、呐喊的滞留旅客,不眠不休连续工作多日的他不堪重荷,要不是那份高度的责任感支撑着他,怕是早已倒下……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角色与很多正处于事业拼搏期的80后颇是相似,感情/家庭与工作往往两难全。
该如何处理好这些棘手问题阿波并无特别好的办法供荧幕下的我们做参考,分身乏术、焦头烂额的他只能且顾眼下。
经过演艺圈的多年打磨,郭家铭渐渐淡化偶像艺人的耀眼光环,积极往实力派转型。
《冰雪11天》虽非他独挑大梁之作,但能与冯远征、刘桦等众多老戏骨同台飙戏,较为难得,因此看得出,他很珍惜这次机会。
听说为了更好的诠释角色,他还曾真的去广州站广场体验了半个月的基层民警生活,每天都身穿警服和真正的警察一起在广场上巡逻执勤、维持治安。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特殊的生活体验,所以他洗尽铅华后,演起特警来很是像模像样:对于破坏秩序的少数旅客,他虚张声势,连哄带吓,成功令之前叫嚷不休的那些人噤声,迅速稳定了局面;面对拥挤人群,他不慌不乱,有条不紊,耐心做着各种答疑或安抚工作;当他饥渴难耐时,从地上偷偷捡起一枚乘客遗落的芒果,背过身塞到嘴里一顿狼吞虎咽……那一帧帧、一幕幕,他表现的是那么的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让人会暂时忘记《新永不瞑目》里的肖童抑或《甲午大海战》中的光绪皇帝等他之前塑造的多个角色,从而为眼前这位青年特警的工作的不易与艰辛唏嘘不已。
至于阿波的家庭方面,因影片的重心并不在此,故而并未给郭家铭过多的发挥空间。
不过他还是较好地把握住了与之相关几场戏,无论是之前与妻子电话沟通时的隐忍与压抑,还是面对儿子时的激动与疼爱,亦或是和妻子冰释前嫌后的兴奋与甜蜜……他都将一个平凡男人对于家庭问题的无奈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展现的淋漓极致。
在郭家铭的诸多作品里,《冰雪11天》或许还算不上他最好的代表作,但阿波一角却是他迄今为止饰演过最贴近普通大众同时也最引人共鸣的成功角色。
但愿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能多塑造一些更接地气的角色,并不断磨练演技,使演艺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冰雪11天》无疑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主旋律电影并不一定代表着古板和乏味,相反的,这部电影通过对2008年初广州火车站滞留乘客的真实情形再现,通过对郭家铭饰演的普通警察在危急时刻坚守岗位的人物塑造,让观众在如今这个喧嚣的时代,感受到一丝真实的感动!
《冰雪11天》用刘桦的话说,这部影片没有任何的叙事技巧,故事发展也并未追求太多的起承转合。
只是用平常的镜头,描述了一件真实存在过的事情,假如有人把这部影片称之为纪录片,或许也并不是不可以。
通过纪录片的视角,也许观众更加相信自己看到的那一个个晕倒的女孩、失散的亲友、困倦的特警…..都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情形,也许这样,观众菜梗能被郭家铭饰演的这个普通警察所感动!
标题中的“TA”并没有特定的指向某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并不确定:“TA”可能是片中郭家铭饰演的阿波,因为这11天的昏天暗地让他真正懂得了家庭的温暖有多么来之不易;“TA”可能是感情濒临破裂的妻子,但因为这11天的牵肠挂肚让她真正明白了爱人在自己心中的无可替代;“TA”可能是广州40余万滞留旅客中的任何一位,他们不知这位特警姓甚名谁,可是在这11天的漫长等待中,他们已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彼此的悲观与期待;“TA”也有可能是为一位看到这部影片的观众,当一张张万分焦急的脸出现在大银幕上,一个个身负重任的民警坚守岗位,尽管阿波只是其中之一,但是,观众无疑也被这个平凡的人所打动着!
郭家铭在《冰雪11天》中的戏份并不是很多,但阿波这个角色却是片中心理活动最丰富的人物。
当他奔赴一线时,内心深处一定还在不甘心的想着那个曾经很温馨如今却要不复存在的家,一个可爱的儿子和让自己又爱又恨的娇妻,也许在他看来,腊月二十,春节倒计时的日子里,别人家一定在为过年忙碌着,尽享天伦,其乐融融。
可是再看看当下的自己,天上飘着冰冷的雨雪,自己的内心却比着雨雪冰冷一万倍,然而不断涌入车站的人流却无情的打断了他的思路,他不得不收拾好心情,去面对比他更需要人理解的乘客。
因为真实,所以感人,因为真实,所以难忘!
冰雪之中,看着阿波偷偷捡起一颗乘客遗落的芒果,背过身塞到嘴里一顿狼吞虎咽时,你怎能不被他感动?
人海之中,看着阿波对愤怒的乘客左右推搡,再想想那个让人既向往又恐惧的家,你怎能不为他感到痛心?
阿波的坚强、无奈、隐忍、苦楚、无私和宽容,都通过郭家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演绎的淋漓尽致。
影片的结局当然是好的,好到让人感觉有些假。
阿波的结局时好的,此处的好,却让人发自肺腑的想去祝贺他。
挤碎了手镯却重获了妻子的芳心,经历了11天的冰天雪地,却用这大自然的冰雪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今年由于疫情,很多人响应倡议留当地过年,所以当看到影片里回乡过年的人着急涌向车站却又传来车次延误的消息那种心急如焚的表情感同身受。
不觉得这是部主旋律片子,放在疫情之下看,更多地是感恩。
当然如果故事叙事层次能够更加丰富会更好。
08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当年正在备战高考的我对周遭的变化十分钝感,现在回头看,真希望“请回答2008”!
有了《雨中的树》的经验,对《冰雪11天》这部同样在人民大会堂首映的献礼片有种天然的期待和好感。
电影根据08年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广州公安成功疏散蜂拥而至的百万春运旅客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作为南方人,大致能回忆起08年初那场满地雪,出行都像滑雪的情景,广州火车站的拥堵也是从报纸上一点点获知,比如公安站着睡着,哺乳的公安妈妈,把晕倒的母子托举出人群等等,记得当时看着温暖的瞬间,为老百姓心底里的善良深深感动。
导演王小列也说,他第一次看到素材的时候,完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没法想象4万公安干警如何控制住这40多万人。
这么多人在那么极端的情况下还能听从指挥,想想真要感谢老百姓,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是啊,隐忍的老百姓啊,他们大声的叫嚣,但心底里是善良的。
他们被驯服,服从指挥是一种理解。
娄烨曾说全世界的电影都在解决时间问题。
决定一个故事容载空间的是时间。
《冰雪11天》的长度是11天,从腊月十八开始,一天一天逼近人流的最高峰,直到最后的释放。
冯远征饰演的公安局局长在连续工作几个通宵时,一个疏忽就是无以计数的人命,巨大的压力让他的情绪到达崩溃的边缘,与上级大吵之后。
他说:“我感觉已经到达承受和忍耐的极限。
我当警察快20年了,没遇到过这局面,坚决要管住他们,坚决要帮助他们。
”当时就是个“一绊千人倒”的局面,公安干警要以4万人去挡住40万人流。
当看到特警分成区块疏导人流的场面,既滑稽又心酸,缓慢前进的人群,等得失去了表情,不自主地跟着前面的人移动,但他们心里装着的都是回家的渴望。
而挡着他们的人,何尝好过?
一个人坐在空旷的长椅上,冯远征静静地在心里反思与上级的争吵:“我以前不是这样,他以前也不是这样。
我从未在工作中心情如此沉重,感情如此脆弱,气氛如此压抑,我已经融入你们,你们的家也是我们漫长旅途的终点。
”大家因为“回家过年”这一中国传统而被困在广州火车站,彼此理解,彼此依存。
当11天后,火车站前空了,没有人员伤亡,这一公共危机解除了,冯远征说:“勇敢不是不怕,是带着恐惧前行。
希望以后团聚的日子会变得更多,更多。
”电影落幕。
很喜欢电影中冯远征的表演。
正如冯小刚导演谈及冯在《一九四二》中的表演时所评价的,他是塑造力很强的一个人,看他演戏你绝对不会有跳戏的感觉。
正如再好看的苹果被虫子蛀了一口,就不好吃了。
他这样形容冯远征的演技:“他的分寸感特别好,该有戏的时候他有戏,没戏的时候他很知道自己不抢戏。
”《冰雪11天》里是如此,《非诚勿扰》里是如此,《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更是如此。
他的层次感就是分寸了。
多一分过了,少一分缺味。
他和刘桦的表演皆是如此,自然、真实。
放映前,刘桦说:“我自认职业素质不高,从业30年,没什么水平能在荧幕上让观众感动。
但这部《冰雪11天》一定能感动大家。
我为自己饰演了一个公安民警感到无上的荣耀。
”我认为,也是如此。
电影11月1日上映,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影院支持。
这是一部讲述老百姓回家的故事,每个人都能看见那在年前盼回家又怕回家的自己。
重回2008
宾馆无聊夜
无力吐槽
08年贵州的同学说回家火车中途停车,走路回家。九寨沟县周日下午,电视播放。还是深有感触,无论是回家的人们,还是辛苦工作的警察!
细节拿捏的还不错
比预期好很多
天灾不可怕,怕的是人心难测,评论里面都是什么牛鬼蛇神,背后是有多少人的付出才换来的太平盛世,不要把享受的一切当作理所应当去年的逆行者,每一次灾难都会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间有爱,大国无疆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
一般吧但这刻我们我应该永远铭记
仅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说,真的太次了,连个主线脉络都没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了,什么都想讲讲一点,什么都讲不好。
确实就是那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最后所有人都崩在弦上的状态也特别真实,一不小心就会精神崩塌的感觉…那年是真的很难啊,不过当年年纪小,只知道到处都在下特别特别大的雪,是雪灾,但却不知道在广州有这么多人被困在车站,困于春运弹幕里一些可谓是“何不食肉糜”的发言让我感受到时代发展确实太快了,十几年的变化已经让今天的有些人不能理解过去了对电影最不满意的是对记者的刻画,太简单了…唯一进行采访的问题,那叫什么问题啊…这种情景谁问得出“你满意吗”
比2012还好看
2008年冻雨雪灾的纪实式灾难片,很好的题材,可惜太小家子气和主旋律,格局还是不够大,所以没能成就经典,期待未来有人能将这次灾难事件重新登上银幕。
好片子
个人感觉还可以 虽然是主旋律 对个人的刻画也不深入 但是全像的描写还可以 一是警察的辛苦和压力 二是乘车群众的焦急等待上车回家的心情和等车过程的艰辛 看了之后感觉中国人真是多 如果众志成城 那真是不坚不催的力量
不像电影
还是去家暴吧 冯老湿
那,还是一个公知猖獗的年代。
16.11.15看过,题材不错,就是演员对白能不能别用那么标准的普通话。
想看看那年的冰冻,但是电影拍摄的就是广州火车站的人潮。过年回家。以后这种场面会消失吧,高铁、飞机、私家车……以前是几百万人奔向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