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怀着兴奋的心情观影《转山》,略有失望而归。
现将迟到的影评奉上。
近年来各种关于背包旅行、单车骑行的主题逐渐在大众传媒当中慢慢渗透开来,使得平时坐办公室、机关单位等模式化工作的上班族也有接触这种远离主流的旅行方式。
而这种方式的背后可能反应的是当下社会的一种社会心理,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想法想探寻自己的内心,追忆自己逝去的青春、梦想,甚至是逃离这种周而复始状态,或者仅仅是一个放逐自己的念想。
这也许就是对于自工业时代以来对于功利主义的一种反动,广义上这种社会心理可纳入后现代的思潮之中。
在这些背包旅行的目的地当中,西藏是一个被极度推崇,甚至妖魔化的地方。
很大一部分人一看到去过西藏,或者标记正在去西藏的路上,无论是川藏、滇藏、青藏哪条线路,闻之便开始两眼冒星,崇拜无比,似乎去过西藏等于超度了一般。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转山》这部影片诞生了,没错,这是一个极佳的逢迎公众胃口的时刻。
去年我便买了谢旺霖的《转山》这本书,一气呵成地看完了,这是一个单车旅行的个人传记,而且是一本表达得不错的个人传记。
将旅程中的艰辛、痛苦、挣扎、无力以及快乐、愉悦、感动等等交织纵横的情绪融旅途的行程之中。
因为作者的文笔不错,由无数个故事组成的整个漫长,却有具有节奏性的旅程,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于走过滇藏线或者有过类似户外经历的观众来说,阅读这本书会勾起那些荡气回肠的回忆;而对于那些未曾迈出步伐的观众,这些跃然于纸上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莫大的吸引。
也许因为一本书而踏上旅程,也许因为一本书开始重新反思关于生命、青春、梦想等等的意义。
总之,即使这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反思,即使是一个短暂的头脑风暴,如《旅行的艺术》一书一般,从未出过门,却构想着有关旅行的一切。
对于作品来说,已经足够,它已经带给你必要的思考。
这部电影,也立志给观众讲这个故事,希望传递观众这样的感情和精神。
导演杜家毅说:“晚年间回想起来,我也有了吹牛X的资本,因为我拍摄了一部有诚意的电影。
”的确,从影片的立意上来说,很纯粹。
因为导演无意中看到的这本传记,内心深受影响,决定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公众。
可惜,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较为失败的影片,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以及滇藏线如此瑰丽的风景。
首先,整个长达90分钟的影片中,编剧和导演试图在呈现作者的整段旅程中的各种起伏的感情经历,那么这就需要挑选若干段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纵观整个电影,个人认为很多片段截取的较为失败。
以至于,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可能会看得莫名其妙,这段镜头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原著的目录,总共有十六个片段故事来叙述一路上的经历。
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有所改编,截取的片段也没有十六个(具体几个忘了)。
影片中在台湾的日子,对应原著的“出发”这一章节。
电影中情结略有改变,有几句话印象深刻。
主角在跟朋友预告将去远行拉萨的时候,朋友说道:骑出去了,就要骑回来。
我想这是一句带着理解、祝福、鼓励的话。
用在这里较恰当。
当主角上路之后,一路上从开始遇着骗钱的骗子到碰见川哥被他一直引领着骑行,渐渐进入状态,两人坐在路边等待梅里雪山真容呈现,再到在盐井入住一户藏族人家,被藏族女子钟情于男主,川哥这枚吃货,爱吃食。
再至在骑行当中差点掉下悬崖,川哥不能再一路同行,到后来独自一人上路。
途中遇见藏獒、生重病,被藏族老医生救治,病中遇见独角兽和哥哥,生生将其从虚幻的世界当中拽出。
后遇见那些朝圣者,渐渐地理解他们的行为,也开始朝圣的姿势和动作。
到最后到达拉萨欢愉,最后回到台湾,收到川哥的明信片,上言:我又上路了,身上还留着六根钢钉,但是我已经忍不住了。
医生说我找死,但是不上路岂不就于死亡无异(大意)。
至此,剧终。
导演想通过主角一路的历程来给我们叙述一个故事,可是现在给我留下的不是思考、感动,或者长久的期待。
而是上述碎片化的片段,甚至有些片段的出现在整个电影的连贯性来看令人匪夷所思。
比如:路上出现与藏獒搏斗的那一段,镜头较为滑稽,并且只出现了几分钟,后面再也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内容。
整个过程也没有展现出局面的危险性、紧张性,反而特别像一场儿童闹剧(电影中大致要展现的是原文中“与藏獒对峙”这一段)。
另外有个镜头更加匪夷所思,主角躲在木棚当中,外面一些怪叫,主角向外吼了几嗓子:谁。
接下来的一个片段立即跳到第二天的骑行上路,再也没有交待那些“怪叫”的缘由。
大概是想表达独身一人在户外的那种心理恐惧。
这样的切换实在叫人有种莫名其妙之感。
当然,最开头那一段与藏族女子“邂逅”的一段当中的情节和剧情也叫我觉得很是累赘和多余。
历来电影中总是要出现关于男女之情的片段,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但是,电影中,藏族女子因为男主年轻帅气,丈夫已经去世多年,小孩子又特别喜欢这位“大哥哥”,而“钟情”于主角。
这是一段叫人多么难以接受的强行和硬性插入的“感情戏码”。
我认为,删去更佳,导演想展示一段外来骑行者试图融入当地藏族社区的情形。
可爱的藏族孩子成为沟通所谓“外地人”与“当地人”的桥梁。
而藏族姑娘“钟情”于台湾小伙子,似乎想表达的是一种超越地区的文化尝试。
至于后来,整个路途当中为了体现主角(既是骑行者)那种无助、痛苦、难受、想放弃、无奈、挣扎等等情绪的时候,用了怒吼、大吼等情形来表达。
穿越虎跳峡那段的时候,出现的主角对着身后说:你是谁,为什么要跟着我?
很多观众看来可能会莫名其妙,其实原著交待很清楚:当你一个人骑行在这样的峡谷中时,因为峡谷中气流的不断窜动的生生气势,加上独行的一个人,人内心会产生这种感觉。
导演试图在创造一个让人身临其境地旅途式纪录片的感觉,有些地方但有种用力过猛,而呈现出一种文艺青年范儿纪录片式的感觉。
而另一些地方,却又火候不够,煽情未到,高潮未起。
总之,从影片内容和剪裁上来说,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甚至个人觉得是一部浪费了如此大好美景和题材的作品。
大家带着内心的各种感触看完此片,而豆瓣的星评也高得吓人,恐怕是这种心理作祟吧。
观众看的不是电影而是那种希望放飞的心态。
就电影层面,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此片花未开便已凋零。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试图传达那种精神是值得思考的。
令人感动的是片花,一行字幕:感谢所有给予帮助的人。
对于背后默默付出,在高海拔努力拍片的工作人员,致敬。
最后,附带吐槽一下海报,多么美好的风景和主题,为什么海报做的感觉如此山寨。
PS:开始还自备纸巾了,结果没有泪点啊咆哮只剩下吐槽点了……
小陶从南京发来短信,激情四射,狂赞《转山》。
我致电过去,他一番狂喷。
这让我恍惚间想起,若干年前,小强在编辑部时,谈起《变形金刚》时唾沫横飞,言必“3D是王道”的失控;以及秦五、迈子、小小,谈起邵氏电影时,双颊绯红的模样。
根据最近读《性心理学》有感,一定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们的荷尔蒙,我一厢情愿的认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就是他们的“情感荷尔蒙电影”。
我可以理解小陶(我何尝不是如此)。
他结了婚,生活有了责任,快要当爹了,离开在上海追逐的电影梦回到了南京,套上了世俗生活的纸枷锁,《转山》中冲破一切去西藏,等同于放下一切去西藏。
那是最容易激起所有“老男孩”“老姑娘”沉睡青春荷尔蒙的核子武器。
《转山》用了各种武器准确命中像小陶和我一样的人试图逃离者的G点,如:1、现实生活的不尽如人意;2、主人公的使命感:3、在路上式的流浪意识;4、遭遇贫苦学生的道德征服感;5、友情与爱情;6、战胜恐惧……就像一条铺设的铁轨,《转山》和《变形金刚》某种程度上一样,区别在于,后者准备了爆炸、笑话、美腿、机器人刺激原始荷尔蒙。
套用一个烂大街的概念,《转山》针对小清新的荷尔蒙。
当然,《转山》准确、有效,摄影指导杜杰,牛!
音乐和剪辑,准确;导演杜家毅是个善于引导观众情绪的导演,他很聪明,知道小清新们最爱的尺度界限在哪里,我想,他可以是一个不错的商业类型片导演。
希望不要误会,我不是不喜欢《转山》,恰恰相反,我也看时三度哽咽、也激动。
更支持于这样一个摄制班底的拼命,甚至想看第二遍。
我只是在想,这样一个个体趣味性的电影,除了打中G点外,还能提供些什么呢?
如果能有更多对生命的诫问和思考,我想,这回是一部值得留在影史的电影,当然,我隐约知道,这向前的一步有多难。
现在的我,不知该如何跨越。
不管怎样,《转山》值得进电影院一看,值票价。
特别在这个孱弱的创作环境里,他能让你完全投入进故事中。
经过2天的劳累,被剧组拉去《转山》首映礼,吹了2天的风雪。
今日终于得了张辛苦的电影票,抱着看看的心情去的。
虽然我不是骑行者,但是我也是个背包客。
好歹这次也是滇藏线上来的,一开始我并不打算对这部电影做任何的评价,然后我的骑行的朋友是边看边骂对于电影中的某些地理性,我要吐槽一下。
一。
地理性主人公在然乌湖被人救了以后出发,居然还要经过安久拉山下来的隧道(就是拿冰柱装进水桶之后的场景).走过318的人都知道,只有过了安久拉山下山以后才是然乌湖.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没有常识了,还是剪辑出了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然乌镇的邮局从来没开门口不管是去年我去了,还是今年都是一致大门紧锁,里面都开旅社l二 怒江72拐下来。。。。
猪脚被藏狗围攻,哪里实际根本连狗狗的影子都没有。
老子在那段连条狗的尾巴都未见到三。
基本沿路的村庄没有给个实际的景像,给人错觉,沿途都十分落后。
你可以看到里面。。
基本每到的一个点,基本上没有全貌..四,女猪脚-李桃,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基本也少了一些预考片上的情节。
说是猪脚,其实出场的时间,都没有小川多。
据我所知女猪脚扮演的是藏族女孩,事实上有个情况是在盐井特别是上盐井是纳西族,准确的说不是藏族,只是个被藏化的民族,只有纳西族的才信仰天主教,下盐井的藏族同胞都是佛教徒,给人错觉这里的人都是信仰 主的。
五,跳跃性省略了路中很多的地方,波密,通麦,鲁郎,八一,直接跳到了米拉山口,之后就是拉萨,或许没有出来过的人会被这部电影忽悠。
哪怕米拉山之后还有几个点了。。。
完全就是偷工减料。
基本上本片上映后来年,滇藏线还有川藏线南线骑车的人预计比今年更多了。
就像搭车去柏林出来后,今年的人那是明显多的多。
如果你也像被忽悠那请来看吧
作为一个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早在一个月有余之前就开始关注这部《转山》。
甚至今天的大陆公映也是特意骑着单车到车行附近的影城去看的。
破天荒的期待以及下趟电影院并没有带来什么感动。
商业电影的噱头终究是屡试不爽又伤不起的东西。
带着台湾腔的台北小年轻、丽江旅社中回荡的《温暖》(当然这还是吟唱大理的歌)、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骑行理由——这似乎都是一些整日歌唱着大美西藏及时上路的小文艺小清新们钟爱的元素。
网上看到杜家毅在见面会上说,我拍这部电影是为了等我老了能有一个吹牛逼的资本,说我年轻的时候拍了一部真诚的电影。
我想说我看到的不是你想拍成的电影,而是你依然拍成的电影。
不是选择一个真诚的题材就代表一定拍出一部真诚的电影。
必须说明的是我并不反对就是没有目的不需要理由的上路,也神往那份莫须有的自由感和梦想。
只是觉得电影表达的东西很混乱,有一种欲说还休的艰涩。
这是一部以单车旅行为载体串联滇藏线的公路片,作为一个时常单车长途旅行一把的骑士我自然格外关注骑行本身。
在骑行的部分我看到了超越人类极限的120踏频连续攻坡,看到了时速起码40公里每小时U型弯放坡弯心摔车原地着陆毫发无损,摆拍也要有诚意啊,找茬的细节也就不再深究。
自然风景人文风俗的桥段也拍了,主人公内心世界成长似乎也刻画了,可总是感觉不到那份在路上的纯粹。
总感觉导演错把单车旅行中的附属品种种苦难当成了旅行本身的主题,而旅行的意义却是草草几笔带过。
单车是不是真的有勇气爬冰卧雪食物中毒勇斗恶犬一路拉豁最终战胜自我到达终点就是真正的牛逼?
那转山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山上转一圈了,其实,不在乎是圣洁的卡瓦格博还是平淡的山包,不在乎是连续高海拔的骑行还是一次惬意的郊游,有了一份包容天地感悟自然的情怀才是单车旅行的终极目标。
诚然我很佩服这样一次纯粹的坚韧的甚至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上路,但是我想仅仅是落入俗套生理极限的挑战是否就是我们单车上路所求感动的全部?
那我会真心感觉他只是在为死去的哥哥了愿而顺带变得坚韧不拔而已,仅此而已。
“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就像“有的事现在不做,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的翻版,可是当旅行就是旅行,黑色只是黑色,阳光只是阳光,那生活也只是生活了。
是“骑行天地,有我心迹”还是“骑行天地,有我汗迹”,相信每一个单车骑士都会做出正确选择。
“像路易斯,植村直己,余纯顺和阿甘那样得人,拿自己得生命颠沛流离是为了什么?
这些表面自由洒脱得人,其实内心软弱无力,不能适应社会,所以采取极端得态度,本身只不过是颓废的弱者吗?
不......你真得不了解他们他们只是感觉到寂寞,寂寞,你知道吗?
你有的东西他们没有,可是你又无法给他们,就想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们得梦想,可是我们又不能舍弃梦想。
所以......只能放纵流浪现实中的自己......”刚刚看完电影《转山》,男猪脚书豪或许真的是圆已逝哥哥的梦想,又或许是逃避无法改变的现实,总之,他选择踏上那条他完全未知的旅途。
由开始的无知受骗彷徨,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到后来发现另一个强大的自我。
在途中有惊险,有绝望,有感动,有恐惧,直到拉萨后的一心坦然完满。
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行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
生命很脆弱,活着的时候感受不到,总要在最后的那一秒才会看到内心的那一抹本能。
记忆深刻的画面是那个疲惫了在草垛上微眯着眼睛抓住阳光的手;那本每当安静下来拿出来激励继续前行的骑行册子;在悬崖边上等待裸去的冰激淋雪山;跨过边界抬起的雄赳赳气昂昂响亮的跨步;潜行研究着能让姑娘心醉的甜品的云南大哥,讲起那个美丽梦想美好的冰激淋小店;戏弄天外来客一般的书豪然后仓皇逃跑的西藏小男孩;骑车经过的每一个美丽村庄和壮阔的山河以及被侵蚀的路面;屹立在藏区最高点仪式般将经帆撒向空中的瞬间,肃然起敬,任这些彩色的经文随风生根;和蔼的阿公阿婆,害羞善良能干美丽的西藏姑娘。。。
这一路真的很漂亮,风气云涌,壮阔山河,真的很美,奔子栏,德钦还有好多好多说不出名字的地方,那些值得我们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更值得我们一一经过的地方,一直有鸟儿飞过的蓝天,好像摸得到的白云,大片大片的雪和雨后春笋般的冰,大片油绿油绿的麦田,阳光抚摸后的大地,真的好漂亮。
还有好听的配乐。
愈艰苦的旅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愈浪漫的。
这一个月,店里挑选放的电影都是有关孤独,城市的孤独,旅行的孤独,人的孤独,心的孤独昨天看完《转山》,也可能是口味变重了,觉得除了拍摄比较辛苦,仿佛没有太多的情节我也有掉泪,但是只是觉得这种旅行方式真的很苦,想要追求什么呢,达到什么呢这也许就是孤独感的一个特质,旁人无法了解,只有自己知道从小到大,我们都以为生命是有意义的。
这只是一套说法,仅仅是某一时期的共同的约定,并非天经地义当生命对生命本身采取怀疑的态度,当开始寻找的时候,那个状态才是意义如果我们开始思考,开始选择自己的人生,想要去骑行,冒死的转山首先就会来自父母的不解,与旁人的指责成无意义的事情为什么毕业后就要去考研考公务员,为什么工作稳定了就要开始买房买车结婚,开始生子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即使与最亲密的父母拥抱在一起,我们各自都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在国内,家庭伦理的束缚的巨大,远超于我们的想象在我们的文化中,以爱,关心或者是孝之名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对的,不允许相对的讨论和怀疑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原罪,是一辈子还不了的亏欠她的一生都在为家庭奉献,变成了惯性即使孩子各有一片天地了,她一下子也停不下来因为从来没有人鼓励她去发展自我的兴趣我们常常把伦理当做依赖,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都是有人觉得很幸福,我却觉得很可怕,多么沉重啊自己是可以独立的,不管对父母,对子女,对爱人,对朋友都会产生一种遇到知己的喜悦,而不是盲目的沉醉没有思维的伦理很容易堕落,因为太习以为常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而孤独只是假象
话说,玩骑行的和不玩骑行的人,看着片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不玩骑行的人,看到的是非主流价值观,小清新,旅行,高原,西藏,文艺性帅哥+范儿大叔,少数民族和风光大片。
至于玩骑行或者是像我这样对骑行稍有(最低层次)了解的人...你们懂的。
川哥事故之前的部分其实循序渐进得很好,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张书豪文艺范儿/闷骚内秀型+川哥真大叔/贫嘴儿这样的搭配也是妙趣横生。
川哥有不少经典台词为此片增色不少。
还有借宿藏民家得到悉心照顾后来产生感情,分别的时候那种感伤,相信让不少旅行者产生共鸣。
然后不幸的川哥出事了,这个故事于是正式进入瞎掰阶段。
也许是没了川哥的小受张书豪的确不能有实质性的经历,于是唯有靠极端夸大滇藏线上的艰难险阻来做噱头。
一段旅行必然有无数多的故事和感悟,这里没有。
各种不靠谱又好笑的经历,不知道为何他总在冰天雪地大森林里(难道他不走国道另辟蹊跷?
),路边遇到各种动物,恶狗追击,抢了他的驮包(之后不知怎么又莫名其妙的变回来了)。
故事性的缺失一直延续到滇藏线制高点米拉山口。
导演在这里的时候不知所措,硬生生的来了段煽情音乐,鼓动观众的情绪,人工制造个高潮。
一帮观众在默默哽咽的时候,玩儿骑行的同学们惊讶的在想:为何他不把车停在国道边再去经幡那拍照,而是非要强作便秘吃屎状瓷牙咧嘴踩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的把车推到经幡前面(莫非为了人车合影?
)?
除了各种硬伤外,每个故事每个镜头导演都在明显的表示,“注意!
我要感人了昂!
”路上的风光还是不错的。
另外在商业片汹涌的时期,有那个个非主流价值观的小清新片子,还是值得嘉奖。
三星。
哎呀嘛的,真的是很久都没有看到过能有这么烂的片儿了……作为头一部以长途骑车为主题的片子,真是折煞人也,太糟蹋题材了,作为一个骑车也跑过几千公里的爱好者,俺只好如此下个总结了。
导演一定是连一个半个有骑车经历的人都木有采访过……也许,人家是故意的,本来就根本不打算来一点点写实要文艺,要诡异,也不是不行,独角兽也不是不能出来逛,但是还被人牵着逛就很牵强咯。
片子的大情节简直没治了,编剧一定是躺在床上想“好片子,得一定有曲折高低起伏的情节,猪脚一定要从菜鸟升级为老鸟,期间一定要穿插爱情故事,一定得有坠入深渊,获得超能力,要不,退一步,起码需要做一个超级梦吧,猪脚也一定要有小宇宙爆发的能力,一定要有受刺激再醍醐灌顶的升华……帅,那也是必然的”片子的细节,几乎一败涂地,无一正确,举例如下:1.在河边休息,一定要生一堆火,一定要用个树枝插一条烤鱼。
独行者,在大白天根本不会自个人在路边满是树丛的地方生堆火,再变出一条鱼来烤。
又不是阿甘的荒岛余生,哪能看到小河就能有鱼捏?
骑行者在白天通常都是在骑行,晚上才会慢慢吃顿饭,白天一个人享用烤鱼是不可思议的。
2.“想一起走,看你能不能赶上我!
”笑死人了啊,纯粹是小情侣之间过家家的情节啊,俩人在破土路上驼包狂骑?
不可能发生之事。
骑车又不是拜师学艺,用那么低三下四么。
台湾也是发达地区哦,一个大学生,能傻呵呵的在一边看着人家吃烤鱼,然后人家掉头上车,立马就跑,再放一句话。
再说猪脚一发力,也掉车头,立马跟上,车上的包一看就是空的,那么随意的就搬起来。
3.对着雪山脱衣服。
一定是脑子有虫的同学才会这么干,像琼瑶剧。
4.篝火夜谈会。
兄弟情深啊,入夜把话聊。
明明刚才都是老乡家里喝着奶茶了,到了睡觉的时候却跑到草地上搭帐篷烧火聊天,而且,每个人的帐篷里还有一盏明灯亮着,真不环保。
5.爬坡,兄弟帮把手。
猪脚爬坡,屡踩不动,当哥的推把手,多自然啊。
其实不然,骑不动的坡,当然是下车推上去才自然,又不是放滑翔伞,需要助力。
你有本事,帮他推上几公里,再回去拿你自己的车子么?
再不济,也可以用绳子拉嘛,也比推车靠谱多了。
还有猪脚丢车欲放弃那一段,也插入的太生硬了。
就这么这么骑着骑着就把车丢了不走,一系列动作还挺连贯的,定是导演臆想出来的,跑长途又爬坡的,哪有力气做出这么高难度的动作啊。
6.下坡摔车。
跑长途,最最最危险的时刻就是下坡,设计的没错。
但是,只要脑子正常的同学,在下坡的时候是不会回头的,基本等于找死,而且那是黑天,哈哈。
7.住院。
猪脚也太不道义了,老哥生死不定,自个人又骑车上路了,拽啊,现实中不可能发生,起码得陪同家人来到。
另外,川哥除非买了好几万的人身保险,不然,这伤后服务也太好了,直接就能送回家诶,国内,除非你是市委书记之类的,不然,谁管你啊。
甚至连公安局的刑警都出现了,还提到了人身自由,哈哈哈,编剧想的太周到了。
8.一夜情桥段。
给猪脚设定的这是什么肚量啊,小孩子用镜子晃晃,就玩命的追,喂嘛哟!
跑长途的同学,基本上都没了腿部爆发力,是没法做出迅速反应行动的,骑着带包的车在村里的破路上跑,也瞎扯,包明显是空的,颠的那么欢。
安排了个漂亮妈妈,调皮的儿子,嘿嘿,这儿子也太是多情种了,有成为同性恋的倾向,太轻易的就可以爱上一个帅哥。
猪脚也是柔情万种啊,送小孩上学后,那眼泪真是止不住的流哇流哇,笑死……待续
《转山》,预告片的每一帧画面都能瞬间让我鸡皮疙瘩乱起激动不已。
这些年来,凡是看到与骑车旅行相关的内容就会心跳加速、胳膊上起满鸡皮疙瘩。
别人在网上看到有关在西藏的骑车的贴子给我转发来我都不敢看,随便看到一点故事和照片就会有生理反应。
今年6月号《户外》杂志刊登了好友丁丁骑行最高公路山口的文章,朋友拿来给我看,我翻了几下就赶紧合上杂志,过了一会又翻看起来,然后再合上,再翻,再合……。
自从06年骑车走过青藏、珠峰、滇藏川藏后又沉溺于城市中生活。
时间飞快的晃过五年,身边的人群事物变化颇大: 成家的成家、生娃的生娃、赚钱的赚钱、升职的升职; 小兵混成了元老、姑娘混成了孩他妈;就连女友也快混成了别人的媳妇; 北京的房价涨呀涨呀涨,租房住的成本高呀高呀高…… 而我的心一直飘在外面,体重却越来越涨。
就这最近一年没什么运动就长了20多斤,一直自觉得健康的身体也查出了脂肪肝、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就差以前顶风尿三丈,现在顺风尿一鞋了。
人这一生,图的是什么啊。
--- 前戏完,注意后面有剧透 --- 带着一种膜拜之情,听说《转山》今天上映,想要尽快看到他。
片中每当在山野村庄、柏油沙石雪地的路面骑车时,我都会有生理反应。
但是感觉这种场面还是少的可怜,其中有一段音乐刚刚宏大一些,本以为这会是我使我生理上达到高潮,可是随着镜头向外拉,突然戛然而止。
好吧,骑车的路途中当然不只有这些宏大场面。
那么就流水帐式的回想一下片中故事: * 对丽江附近的纳西族没有任何描写。
第一天晚上貌似应该是纳西族的地方。
* 车后面的托包一看就是为了拍电影没真放东西,带上包了就很重了可他骑车骑的欢实着呢。
* 没有说明台湾人为什么要办(防)假(伪)证,恩,这事儿不方便说。
虎跳峡后面的路查身份证不是因为修路而是因为进入藏区,你懂得。
* 同行的赵兄(是姓赵吧)藏语说的这么流利难道是他三次骑车进藏学到的吗?
怎么大哥说话感觉像是满口的西北话呢。
(修正:经后来和云南人谈论,大哥说话是正经昆明话)* 滇藏/川藏线虽然都是在山中,但是山实在太高远,其实在山口或是面对十三座雪山时瞎喊是不应该有回音的。
* 在盐井怎么跟藏族当了妈的姑娘这么容易就对上眼了呢,男方亲友团就说了一句:她男人走了,自己带个娃;女方亲友团就说了一句:这小伙挺漂亮的。
* 从片中第一天开始我就有此疑问,不是每天都扎营的嘛,干嘛要走夜路,而且走夜路似乎没用灯,这样很危险啊。
果然,在赵兄说了回去后怎么怎么着之后,就合乎剧情需要的掉到山下去了。
恩,澜沧江峡谷的确很险。
都出了差点死了队友的事儿了,哪怕只是路遇的朋友,警察也会审你好几天的。
而且你这没身份证的台湾人警察怎么没把你遣送出藏啊。
而且你还没见着朋友的家人就把伤重朋友扔下了自己接着骑车走了这也不太仗义吧。
* 屋漏偏逢连夜雨,路况不好、车胎瘪了、天快黑了没赶到地方、这时再下个雨。
恩,这事常有。
* 冷不丁的主角梦中云游看到了一头白色独角兽,这挺无理头的。
* 一路蹭吃蹭住又扎营,这么多钱不知怎么花的。
哦想起一句台词:下了这个山有个村,那有家店的牦牛肉很地道。
另外又想起前面好几天一路烧烤来着,不知道哪逮的山货,要是逮野生动物可不好,希望他们的钱都是买肉去了。
* 其实,从丽江出发到拉萨,1800公里的路程并不算长,怎么这车就这么坏成这德行了呢。
就这破车,还值当你从台湾运到丽江去?
什么?
jiant还给本片赞助了???
下次看高清版一定要看看这是不是你们家出的破车。
* 突然一个镜头闪过他自行车破烂的大车座,我要提醒一下各位有计划骑长途的朋友,大腿内侧的皮肉都是和大车座磨的。
* ***很重要*** 从然乌到米拉太迅速了,滇藏/川藏线最经典最漂亮难度最高的路段没有描述。
这有点像新版环球80天从中国到北美一下就飞过去了一样。
* 到米拉山口就把所有东西都扔了?
你就对这些陪伴你出生入死的物件没一点感情吗?
就算你不是恋物癖,万一你今天过不去这山,明天发现还有200公里路你想咋办?
* 才28天,如果没啥事发生28天也就罢了。
这同伴差点死,自己差点死,才用了28天。
总结: 每个人都有他在旅途外的故事,但是只要他在路上,我们的心情就都是一样的。
片中对滇藏美景的表现太小气,多是一闪而过的镜头,少了太多自然的壮丽美景的描绘,似乎片中的美景只有那云里雾里的雪山。
既然滇藏/川藏线山口这么多,那么对骑车人来说,每一次由最低处骑到最高处都应是一次征服,山口应是个很重要的记录之处,但是片中没有描写任何到达山口的快感。
五分制,从完整亲历过同样旅途的我来评分的话,我只能评3分,因为真是没达到我心中那种感觉。
而且片名就不该叫《转山》。
但是能有此片已经很不容易,这己经比赵本山《落叶归根》中夏雨背个小包里面竟然能放个装逼的大咖啡壶真实多了,鼓励这样的作品,加1分。
凭印像及google earth,列出片中几个重要地点的坐标。
在 ditu.google.com 中将坐标填进去搜索即可定位到该处。
看梅里十三峰的地点:N 28.447303, E 98.910888 赵兄掉下山的地址大约(曲孜卡):N 29.070012, E 98.613067 看到怒江(邦达)七十二拐的地点:N 30.127386, E 97.289964 有个然乌汽修的修自行车的地方应该是八宿县城:N 30.054014, E 96.919928 食物中毒冻病晕倒的地方应该在八宿到然乌之间:N 29.809072, E 96.705093 养病的地方片中描述是在然乌:N 29.503711, E 96.752515 病愈从然乌出发后闪过几个画面,其中之一实际在八宿快到然乌的路上大下坡的山峡之间:N 29.530077, E 96.778135 米拉山口:N 29.824771, E 92.34468 --- end -- 用片尾来信结束本文: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
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走出去。
希望明年能够开始我的骑车环球之行。
链接一个我正在回头整理的贴子《雪域召唤——2006骑行西藏》: http://notemper2x.cndev.org/archives/61893
“上一次镜,出一本书,去趟西藏,信基督。
”神奇的讖语,早年流传的四大俗,如今精准地在《转山》实现了。
谢旺霖去了趟西藏,出了本书,拍成了电影,主演是基督徒。
集四大俗于一身,也实属难得。
2B青年的装B之作
很不错的旅程 有想上路的冲动。
主流得不行,商业的监制、摄影、结构、营销……只不过其它大部分国产商业片就是打打杀杀嘻嘻哈哈吧……然后有骑行和西藏这两个护身符之后口碑根本就不会差。但你要骂它装逼的话其实它还算真实,说他不够虔诚但起码有点真诚……哎说这些都费劲,谁把《太阳总在左边》这种牛逼的给弄院线上去才是正经事
豆瓣电影评价首个一星,还是花钱去电影院看的,亏死了有木有啊亲!!尼玛啊,都上映好几天了这分怎么还是8.4,豆瓣越来越不可信了,居然还在短评的第二条看见了胡子的5星…这丝毫不能引起共鸣,叙事杂乱无章,感情戏喧宾夺主的伪文艺烂片竟然会这么高分!!!!!指!!!
从电影的角度,确实不算拍得好吧……太概念化了。太简单了
应该拍成纪录片会更合适,电影的质量并没有故事本身好,瑕疵太多,本以为老驴晓川的坠崖会是一个转折,去直到最后也没有等到。而寡妇的那段实在狗血与不合时宜,但总体来说仍值得一看。★★★
西藏
在影院中再次感觉到了身体与心灵的双重震撼。其实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为了实现哥哥未尽的理想,大学生书豪开始了自己的滇藏线。其中有兄弟情谊、有佳人动心、有亲情触动,直到最后的自我认知达成。旅行改变人,人改变世界。期待与你一起开始的旅程。
我想说:坑爹!只要有过长途骑行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从主角遇到寡妇开始了艳遇那一刻起,我就在吐槽这部电影。电影好像没住宿的概念,都在大冬天搭帐篷烧篝火,藏民全热情好客免费提供食物和住宿…做那么多自寻死路的事都没死。具体可看别人豆瓣影评
这片子有一阵莫名其妙地特别火,本来以为是多牛比的电影,看完之后真想说一句转你妈了山啊。这个导演可以说有着很严重的文艺小清新气质,影片很多地方都展现出了他装B的一面,当然更要命的就是故事本身,一个很不知道价值为何的理由让一个人去西藏转了山,这行为我真不知道多少人能认同并且觉得牛比。
一场生理和心理的洗礼。
无感 仓促
张书豪演张书豪,台湾郎骑行西藏。虽然我知道真实的转山并不是电影里这样,但梅里雪山、来古冰川、南迦巴瓦、冈仁波齐…这些在我收藏夹里躺了快四年的地名,如今依然只能在万里之外魂牵梦萦,很难不心塞。
改编挺无力,整个剧情似乎都是想在90分钟时间内逼迫主人公赶快到达布达拉宫,好迎接观众的欢呼与鲜花。路上的风景以及随风景而起伏的心情,并没有得到张弛有度的表达。也就是说,缺乏未知感,形式上过于高调而少有悬疑。
风景真是美,想不到导演居然是丫!
人生无法被简化,值得与否只有上路才知道。
風景很漂亮。至於人設跟劇情,導演您是在耍我吧?!被貨車司機打那段最真,一路看來心裡不停"r u fucking kidding me?!"的我,快要為那司機鼓掌了
“我要去拉萨”!
这片子完全不是我想要的调,我还稀里糊涂地看了,真不知道这片有什么好,不就是一个吃饱了没事做的台湾佬骑脚踏车去拉萨旅游,还搞那么多花样,真服了你们台湾佬,吃饱了撑着……
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观众看到,除了伪劣武打和伪劣惊悚外,中国电影或许还能有其他的方式来正常地拍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