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tonight那首歌一直想看,但是61年版的也只是片断式的看片,每次看到开头没多少就放弃了,看到新翻拍的就很期待,终于等到了!
我觉得电影质感还是很棒的,至少能让我看进去。
以前只是把它当作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这次电影把城市(纽约)社会背景表现出来,不止只是可怜的爱情故事,而是关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外来移民在纽约生活格格不入和与底层社会的竞争等等等的故事。
以前学习美国城市更新和旧城高档化案例,我只是片面的了解,认为城市更新和高档化就必然的进程,但是看到剧作者将当时的城市面貌和社会矛盾浓缩在一段爱情故事里,我发觉并不是这样的,这些看似无用边缘的社区里有许多故事正在发生,他们可能是社会的弱势,边缘,底层和少数人群,但是他们也要生活,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有梦想。
虽然没有完整看完61年版的,但是从我看到的片段对比,新版还原度很高,如果喜欢音乐剧的还是值得一看的。
Steven Spielberg 是出色的导演,演员,歌唱,舞蹈表演,画面色彩都很精彩。
根本就是视觉享受!
故事围绕着两的帮派Jets和Sharks的纷争。
难以选边站,Jets是出生在糟糕的家庭环境,变成racist,一直强调说英语,还差点成为强奸犯!
我无法接受不尊重女性的垃圾。
Sharks也是视白人为外人,不愿意往来尝试相处。
牵强的是哥哥被Tony死了, Maria还是爱他😂仓库一处激发的纷争注定了电影的悲剧结尾。
暴力只会滋生更多暴力。
希望乌克兰的人民安全。
Peace
当一出经典反复呈现的时候,心理总是期待不大高,但是去还是要去的,毕竟有斯皮尔伯格的大名。
旧版电影不喜欢,但是音乐剧非常非常喜欢,19年巡到我屯的时候一场看完马上买了第二天的二刷。
几处不喜欢的:PrologueJet的出场舞被弱化了,本来非常经典非常意气风发的年轻潇洒帅小伙,变成一群只会在街坊搞破坏的小混混。
(好吧设定确实也就是小混混,但是音乐剧的群舞呈现更多在于帅。
)Jet方的女性舞蹈被全盘删除一个镜头都没剩下,本身在音乐剧有非常帅气的小姐姐,这里除了两句台词,啥也没有。
有点过分了啊。
主角初遇的双人舞,被放在了角落,没有背景群舞,这倒不是重点。
重点是镜头一共才两个八拍的片段,第二个八拍居然只拍了上半身,腿部的流动直接就没有了……这是导演不懂舞蹈还是说俩主演不会跳舞啊……男主非常普通啊……颜值唱功演技……Cool,Tony VS Riff打斗戏想做成动作片又舍不得放弃舞蹈感,结果变成慢速跑酷+尬舞……没有字幕,大段西班牙语对话/Hispanic口音的英语我真的听不懂……几处喜欢的:America非常喜欢!
拉丁风情真的热情极了!
说出“我付房租的地方就是家,我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在这里开自家的店,才不要和你生6个孩子回波多黎各”的Anita太帅了!
Mambo非常剑拔弩张的斗舞,跟原版及音乐剧一样激情四射。
Bernardo和Riff的选角都非常好,眼神凌厉,尤其Riff被枪怼的那个镜头,是动心的感觉Rachel Zegler 且不说她演白雪公主合不合适,在这里是真的非常合适了。
姑娘业务了得,造型也非常美。
高音驾轻就熟,唯一一点点缺憾可能是Rumble前的那一支Tonight需要多一点气势,孩子还小,未来可期。
至于故事,没啥好说的,所谓经典就是故事走向早就了然。
但是悲剧的力量在那,结束的时候,还是在电影院里多哭了五分钟才止出来。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西区故事》。
片名West Side Story (2021),别名西城故事(港/台)。
《西区故事》改编自1957年的同名百老汇音乐剧。
讲述白人移民“喷气机帮”(Jet)和波多黎各裔“鲨鱼帮”(Sharks)在纽约街头争斗抢地盘,属于“喷气机帮”的托尼(Tony)和属于“鲨鱼帮”的玛丽亚(Maria )产生情愫,上演了一出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爱情故事。
1996年时,迪士尼公司曾经尝试改编翻拍电影版的《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并计划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执导,但该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后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成了本片导演。
《西区故事》也是他首次执导音乐剧。
他之前在20世纪80年代初计划开发一部名为《一卷接一卷》(Reel to Reel)的半自传体音乐电影,但该项目最终被放弃。
斯皮尔伯格表示:“我一直在挑战什么才是适合我的音乐。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童年。
当我第一次听西区故事专辑时,我才10岁,它从未消失。
我已经能够实现那个梦想,履行我对自己的承诺:你必须制作西区故事。
”于是他决定接手拍摄一部改编自1957年百老汇音乐剧。
斯皮尔伯格看中的影片主题是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伴随人类历史由来已久。
在1957年时,这种分歧发生在鲨鱼帮、喷气机帮之间和内部,60多年后,这种分歧依旧存在,甚至更加分裂。
只要和种族、信仰、地域等等各种东西沾上点边,都会闹得不可开交。
《西区故事》原计划2020年12月18日上映,因为疫情缘故,一直推迟到2021年12月10日才上映。
影片上映后叫好不叫座,深受学院派的欢迎,在今年奥斯卡获得七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成为自《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1962)以来,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翻拍电影,也是《西区故事》(1961)之后,该音乐剧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老版《西区故事》仍是历史上最受赞誉的电影音乐剧之一,在1962年第3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10项奥斯卡奖-包括丽塔·莫雷诺(Rita Moreno)饰演的安妮塔(Anita)的黄金雕像。
本片在北美地区获得票房3811万美元,全球票房7252万美元,这部备受赞誉的电影成本达到1亿美元,票房上可以说是个灾难。
影片中歌曲顺序遵循了舞台音乐剧最初的歌曲顺序,只有两个例外。
《Gee, Officer Krupke》被移到了更早的位置,《Cool》由托尼唱给里夫听,而不是里夫唱给喷气机帮听。
编剧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表示,这部电影将更符合阿瑟·劳伦斯(Arthur Laurents)的原著,而不是1961年的电影改编本。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时,坚持要求所有拉丁裔角色都由真正的拉丁裔演员扮演。
为了避免原版电影中的棕色面孔问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特别邀请拉丁裔演员参加鲨鱼帮试镜。
他在多个种族中挑选了拉美裔演员,比如瑞秋·泽格勒(Rachel Zegler)哥伦比亚人,阿丽亚娜·德博斯(Ariana DeBose)非裔拉丁裔。
阿丽安娜甚至担心自己太黑了,不适合演角色,但斯皮尔伯格坚称她是完美的。
这部电影也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献给他老爹阿诺德·斯皮尔伯格的。
阿诺德·斯皮尔伯格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和二战退伍军人,2020年自然死亡,享年103岁。
本片也是瑞秋·泽格勒的故事片处女秀。
她能得到这个角色是因为她在YouTube上的演唱给斯皮尔伯格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16岁时,曾经在舞台上扮演玛丽亚,皮尔伯格认为这是他见过的最棒的玛丽亚。
瑞秋·泽格勒原本没有出演任何电影角色的经验,但获得《西区故事》女主角的消息传出后,让她进一步获得了《雷霆沙赞!
众神之怒》(Shazam! Fury of the Gods ,2023)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2022)中的重要角色。
说实话,我无法get到这样一位白雪公主的美……
出演飞机帮头目里夫(Riff)的是迈克·费斯特(Mike Faist)。
迈克·费斯特最初是为托尼试镜,后来他被要求为读里夫的台词,最终获得了里夫角色。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1961年的电影中。
迈克·费斯特一开始身材苗条,但他获得里夫这个角色后,开始研究上世纪50年代帮派成员的样子,于是减掉了20磅,变得更加纤瘦甚至营养不良。
后来斯皮尔伯格不得不介入,让他停止减肥,以免危及健康。
大家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情故事都不陌生,在总体情节不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拍好就看演员的演绎了。
越是没有谈过恋爱的人,才越会觉得爱情比生命还重要。
所以演员要表现出天真烂漫年轻无邪的感觉,只有理性程度低到极低水平,观众才会觉得这种为爱出走的故事有可行性。
一旦主人公有一丁点儿成熟稳重油腻的感觉,那就会毁了整体效果。
所以斯皮尔伯格选择了没有演艺经历的瑞秋·泽格勒做女主角,陌生感反而成了她的优势,而安塞尔·艾尔高特做男主角则不像个痴情种,有时会有一点儿油腻感。
影片对原有故事进行了拓展,解释了两个帮派约架起因,白人移民的动机是工作机会被抢走以及排外心理,波多黎各裔则充满局外人的紧张感和不安感。
他们的眼界也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于是为了现有利益产生冲突。
加上当年警察腐败,工作机会减少,移民地位不稳定,多重矛盾聚到一次,促成冲突。
60多年后,这些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底层边缘人士依旧为了生存费尽心思。
影片中安妮塔(Anita)差点被强暴、LGBT群体遭受排挤,这些依旧是穷苦人士需要面对的灾难。
丰富文戏重现歌舞,把经典翻拍成经典。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6.5分。
首先声明,我没有看过原版电影,所以其中一些梗和隐喻无法读懂。
看完全片,我脑袋里冒出了两个词,荒诞。
但如果说这部电影改编自60年前的电影,剧本和故事线差不多的情况下,那么这个故事其实是说的下去的,至少在60年前的美国电影。
非常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
斯皮尔伯格已经75岁了,以他的履历和成就,我想他愿意在这个年龄还去翻拍一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圆梦。
这部电影已传统百老汇歌舞塑造了一场视觉奇观,其中最好的一部分应该是去打群架路上的一点歌舞,蒙太奇和歌舞将不同时空的人物的故事和心情串联在一起,应该是全片最佳小片段。
还有参杂在电影中的一些西班牙语,因为没有翻译所以没听懂,对观影有些影响。
这是个极其简单又极其经典的剧本和叙事。
即使放到如今来看依旧不腻,只是其中人物的情感和叙事跳过了缓冲期,似乎一直保持在一个状态,没有爱恨纠缠的感觉让整部电影黯然失色,透过银幕我只看到了为爱痴狂的恋人和为兄弟不惜插别人一刀的好兄弟,所以我认为整部电影在情感线上的塑造是失败的,我几乎没有看到男主女主的情感变化,似乎一切都是提前设定好的。
这点不好,至少是有违常理的。
同样是奥斯卡提名电影,我想说,这部电影比之前的《爱乐之城》还是有些差距的,同样是一个爱情故事,但爱乐之城通过四季和歌舞的表达,传达出角色们不同的情感起伏,以情感和歌舞推动叙事,这点真的是完胜。
所以我想《西区故事》应该是无缘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更多程度上是圆老爷子一个年轻时的梦。
《西区故事》触及种族矛盾问题,音乐的处理颇有独到之处,充满美国式的活力,并且迎合了时代潮流与大众所好。
该片的音乐突破了传统歌舞片的风格,灌注入现代年轻人热情狂放的时代特色,与舞蹈场面的结合尤其丝丝入扣;片中的多首插曲如《今夜》、《玛丽亚》等都很优美动听,而《晚上再见》则让人们领略了年轻人活力四射、粗野奔放的情绪。
独占1961年十一项奥斯卡大奖的歌舞片,奔放明快的舞蹈充满活力,富有时代跃动感的色彩和摄影,尖锐探讨底层混混和移民社会问题的主题让影片广获赞誉,成为影史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杰克逊的《Beat It》(从歌词寓意到MV舞蹈)都是直接从本片偷师,MJ的歌迷绝不会对片中演员打响指和在街头斗殴的场景感到陌生。
这正应了那句话:伟大的艺术不存在抄袭,只有致敬和再创造。
由名导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歌舞片《西区故事》,入围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堪称夺奖热门。
但在中国,口碑扑街已成事实。
豆瓣6.4的评分在他的长片作品里垫底,与北美地区的高口碑大相径庭。
中美口碑差异明显故事冗长过时、男主表现力不佳、西班牙语台词听不懂、翻拍毫无意义......在负面评论的包围下,老导演首次操刀歌舞片,致敬经典的新尝试,仿佛变成五十多年从影生涯里的最新污点。
新版《西区故事》,预算高达一亿美金,虽口碑过硬,但由于北美上映时机不妙,撞上奥密克戎病毒大爆发,票房惨淡,以亏损告终。
难道这部翻拍经典本身,也像它令人尴尬的票房一样,吃力不讨好,拍了个寂寞?
细看影片,就会发现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斯皮尔伯格的《西区故事》,绝不该困在听不懂西语、故事老套这样粗放的批评中。
相反,它是一部注入了大师技艺,成色优秀的电影作品。
新《西区故事》同1961年的老版一样,都改编自1957年的同名百老汇经典音乐剧。
主要讲述20世纪50年代纽约西区街头,由美国白人组成的“喷气机帮(Jet)”,与由波多黎各新移民组成的 “鲨鱼帮(Sharks)”之间的争斗。
白人帮的前首领托尼(安塞尔·艾尔高特 饰),爱上了另一帮派老大的妹妹玛丽亚(瑞秋·泽格勒 饰),一段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最后双方首领大决斗,以三人死亡告终。
作为一部翻拍片,自然免不了同老版相比较。
斯皮尔伯格这一次,也对老版进行了有意识地改写,而非如一些负评所说的照本宣科、倒模重拍。
针对老版相对失真、落后于时代的种族形象刻画的更新,应该是所有观众最直接可感的变化。
老版里,许多扮演鲨鱼帮成员的演员,都被迫化妆“抹黑脸”来增加波多黎各人身份的信服度,包括饰演女主角的白人演员娜塔丽·伍德。
尽管有十项奥斯卡大奖加身,但这些种族歧视行为与不贴合剧情的问题,还是给这部经典蒙上了阴影。
为了更符合剧情里鲨鱼帮成员的族裔身份,新版的鲨鱼帮成员全由拉丁裔演员出演。
女主角玛丽亚,也特意选择美籍哥伦比亚裔女演员瑞秋·泽格勒(Rachel Zegler)担任。
不少观众吐槽听不懂的西班牙口音,与缺少的字幕,也是斯皮尔伯格故意为之。
比起老版鲨鱼帮成员一口流利的英语,新版时不时冒出本地人听不懂的西班牙话,才更接近上世纪50年代的纽约街区的真实生活状况。
假如这些拥有充分剧情合理性的调整,也被吐槽为迎合政治正确的投机取巧,那也真是太看低导演了。
从选角的调整,到西班牙语台词的刻意为难,或许就能看出新版《西区故事》,选择的是更有真实感的风格。
就像新版的开头,摄影机就不似老版一般鸟瞰纽约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而是从一片待建的“废墟”中穿过,让观众看见了尚未建成的纽约林肯中心(汇集歌剧院、音乐厅、室外音乐厅的文化艺术中心)。
这些未成型的纽约文化地标,化作电影故事的时刻表,弥补了老版直接省略的部分,似乎也暗示着,这一代帮派分子,并无法享用这座城市未来的资源和美梦。
待建的林肯中心新版对于当年纽约西区街头实景和诸多细节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那个年代的视觉颜色。
有别于老版舞台化的明艳多彩,新《西区故事》在“亮”的同时,也带着明显的“灰度”,并反映在故事本身。
新(上)老(下)版本的色彩差异新《西区故事》里,美国梦的不可企及与族裔冲突,更具绝望意味,也映射着当下的社会现实。
配角设定的增改就很说明问题。
老版里挡在两个帮派之间,替他们讲和的老警长,到了新版就变成一个挑拨分子与种族主义者。
在他的怂恿和默许下,两个帮派开始了你死我活的地盘争夺。
电影也通过他的冷血发言,道出了一些事实——两个帮派的成员,无论皮肤是白是棕,英语带不带口音,到头来都是身处城市底层,抢夺有限资源和上升通道的弱势者。
美国梦与天下大同的理想,并不在他们纽约西区的生活现实中。
新版里,扮演男主情敌的波多黎各青年奇诺的经历,也有不亚于男女主无望爱情故事的悲剧感。
在学校修习会计学科的他,是鲨鱼帮首领博纳多口中“我最聪明的朋友”,代表着底层移民,以知识技能摆脱阶级宿命的希望。
他用心撮合奇诺与自己的妹妹在一起。
但在帮派斗争中,文质彬彬、心地纯良的奇诺,沦为枪杀男主托尼的凶手,被仇恨蒙了眼和心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这些增改盘绕于男女主的悲剧爱情主线,虽算不上给故事改头换面,但也丰富了肌理。
尽管它们在歌舞片的类型里,深度有限,也很容易被忽略。
如果说细节的增改不易察觉,那新《西区故事》在视觉上的精彩呈现,则是不可被忽略的华彩部分。
荣获过两次奥斯卡最佳摄影的亚努斯·卡明斯基,是斯皮尔伯格的老搭档。
在他的镜头和斯皮尔伯格的场面调度下,新版《西区故事》获得了超出老版的灵动自由。
比起老版更加舞台化,多水平方向调度的歌舞场面处理,新版的摄影机与人物,明显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他们的舞动,带出了更多纵向的移动,这些对于景深和真实空间的探索,也凸显出有别于舞台的电影感。
尽管视觉风格总体追求真实,但在特定的歌舞或戏剧性场面,电影还是使尽浑身解数,利用阳光、霓虹灯牌、各式各样的室内灯泡、彩色玻璃,制造出了各种各样、具有表现力的光线和色彩。
它们或化身男女主一见钟情时镜头上的迷幻炫光,或是命案发生后的危险阴影。
从流光溢彩到冷硬诡谲的两极变换中,艺匠技巧尽显,颇有好莱坞大片场时代的风采。
这么说来,新版不仅是对老版各类问题的修补(老版诞生于歌舞片的过渡阶段,和改编的百老汇音乐剧时间相近,从形态上也更接近音乐剧),也是一次斯皮尔伯格在美学和故事上再创造。
不过,新《西区故事》面对中国观众,遭遇口碑大失利,也有其自身的问题。
观众诟病的男主演技舞蹈差、男女主cp感不强的缺憾,都确实影响观感。
“音乐不入耳”的批评,也指出了斯皮尔伯格把控“歌”“舞”两个关键要素时的不平衡。
在经典旋律不变、影院音响设备更进步的情况下,观众似乎并没有在新版获得更优质、丰富的听觉享受,或许就能说明电影在音乐方面的问题。
男女主的主线苦恋悲剧,连同“哥哥前脚死,妹妹后脚就同杀兄仇人滚床单”的扯淡剧情,虽脱胎于经典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和老版电影没区别,但还是换不来中国观众的宽容。
在各式经典黑帮片里,看惯了帮派尔虞我诈、街头火拼的中国观众,显然无法在这个少年们小打小闹,大谈老掉牙爱情的故事里获得共鸣。
电影对于美国历史的再讲述,从情感和故事背景两方面来看,则离中国观众更遥远。
而且,中国观众对歌舞类型的接受度从来都不算高,即便是故事发生在本土的歌舞片。
2005年,陈可辛集齐周迅、金城武、张学友三位明星、精心打造的歌舞片《如果·爱》,几乎拿遍各类华语大奖,但票房运差,三千多万的票房,可谓惨淡。
2017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女主等多项大奖的好莱坞歌舞片《爱乐之城》,算是在中国观众心中有了姓名,顺势在内地获得2亿+票房。
但撇开歌舞形式和“石头姐”、“高司令”的明星光环,在情人节上映且拥有一个颇具话题热议性的“前任爱情”故事,才是影片“火”的根本。
回看《西区故事》,老版7.6的豆瓣评分就不高,新版又并未对“老套”故事进行更“现代”的改动。
再加上歌舞的娱乐价值,在中国观众眼中,向来比不上一个精彩故事,那斯皮尔伯格的翻拍遇冷,也算不上稀奇了。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号:影吹斯汀,阅读原文:奥斯卡七项提名到了中国遭差评...名导斯皮尔伯格的歌舞片首秀,真老套又无聊吗?
文/motion
7.1/10斯皮尔伯格在新《西区故事》里加入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有的是时代的进步,比如画面等视听语言的现代化升级、服化道的升级;有的是他个人对故事的丰富和一些小细节的加入,比如细化恋人相爱过程、添加帮派内部沟通、增加打斗细节、老太太这个角色的强存在感等等。
这本质上是正面的。
然而这些新东西几乎没有触及深层次的剧本或人物,61版最突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剧情上的硬伤原封不动。
不仅如此,偏黄色的色调、磨了皮的小年轻、浮夸的表演以及色彩溢出的服装等等都让它充斥着那股子好莱坞工业流水线的千篇一律与迪士尼歌舞的塑料质感。
技术的进步不仅没有使老片重焕青春,反而连老电影脏兮兮的街区与雾蒙蒙的时代滤镜也完全丧失了。
特别提及一下,电影的视听语言相当精彩,斯皮尔伯格与卡明斯基将光线与摄影运用地炉火纯青,斗舞等等几场戏仅就场面调度与视觉呈现来看堪称完美。
不探讨舞台剧,仅就电影而言,如果没看过61版,那这版《西区故事》尚且算过得去。
但如果两部连看,你就会发现在IP的延续上,斯皮尔伯格毫无进步,他并没有把这个本就俗套单薄的故事变得引人入胜,而又弄巧成拙地使它失去了时代质感。
我坚持我的观点,歌舞剧的第一要义是流畅是带动人的情绪令人快乐,剧本要靠后站。
但电影的第一要义在有一个相对完整令人信服剧本。
那么具体到歌舞电影,对于导演与编剧以及剧作本身都会是多方面的极大的考验。
这或许也是歌舞类电影令很多人尴尬但也能出很多经典之作的原因。
又或许,《西区故事》本就不该获得电影上的成功,本就应该在舞台剧的框架内发光,精神内核的缺失使它换成哪个导演都很难焕发第二春。
花一个亿重拍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准)影史最佳音乐电影需要怎样的勇气,艺高人胆(钱)大(多)的迪士尼可以告诉你。
可能是它在音乐剧版的《哈姆雷特》(《狮子王》)上尝到了甜头,所以想看看唱唱跳跳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能否复制辉煌。
也可能是被“儿《西》梦”的斯皮尔伯格感(忽)动(悠)了(片尾他把本片献给他刚去世的父亲),号称“分裂仇恨何时了”的主题在今天尤其有意义。
于是找大咖重新编舞、调整若干首歌的顺序和场景、加入跨性别者和黑人角色、西语不打字幕(这个操作我也看不懂),一出老纽约古惑仔爱情悲剧再次上演。
我对新版没有成见,事实上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奥斯卡提名足以表明本片成色。
但我对这个故事本身一直有所保留,其问题出在:Tony杀了Maria亲哥,为什么前者不自首而后者还想跟他私奔?
你可能会说《罗朱》,但那是十六世纪啊,而且杀的是没什么感情的表哥啊,而且朱丽叶被逼婚了啊,而且我也觉得年轻人太冲动啊!
00后的演艺圈素人Rachel Zegler从推特的三万申请人中脱颖而出,然后大银幕首秀就拿下史上最年轻金球奖影后(音乐喜剧类),麻雀秒变公主。
另一位拉美裔演员Ariana DeBose则是百老汇常客。
在摄像机前吼两嗓子扭两下拉丁简直小菜一碟,降维打击般包揽一众最佳女配角头衔。
一句话,如果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就别看了——不如再去把1961年原版电影找出来看一遍。
是我大意了,真的。
我原以为在LMM已经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代表人物的今天,是时候可以重新讲述一下波多黎各裔上世纪50年代来纽约定居的“美国故事”了。
但是我忘记了,音乐剧翻拍成主流商业电影并不容易。
当初拍什么像什么的伊斯特伍德,因为拍了电影版的《泽西男孩》差点儿让我觉得晚节不保。
何况是近几年几乎拍一部我失望一部的斯皮尔伯格。
当然了,这个电影表现力不佳,也不完全就都由斯大师背锅。
那么我们今天就借由对本片各主要部门的功过评定,来简单聊两句,在21世纪,该如何翻拍一部musical?
1、歌舞范式与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分野歌舞片作为好莱坞成熟的类型片之一,在上个世纪中期曾经非常受欢迎。
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在普通家庭得到普及,看电影要专门去电影院,某种程度上,这项活动的隆重程度和看一场舞台演出类似。
那个时候的观众不会纠结于银幕上的角色走着走着路突然在街上来了一大段踢踏舞或者情到浓时脱口就是一段咏叹调,音乐片,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会比人们的日常生活夸张许多,艺术嘛,总是要高于生活,而演员们的悦耳歌喉和曼妙舞姿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听享受,大家会欣然买账。
于是,很多歌舞片的叙事“语法”就逐渐被固定了下来,与当时如日中天的音乐舞台剧一道,从有声电影产生初期一路火到了60年代。
观众印象中最经典的歌舞片大多产生于那个时代(R&H什么的,横跨百老汇与好莱坞)。
后来音乐剧和歌舞电影开始分化发展,音乐剧挣扎过一段时间后,随着流行文化的变化,开始有更多曲风,民谣、摇滚、说唱,也开始出现小清新的舞台,更加自然平实的艺术风格,但是不论如何,因为音乐剧始终是高度“舞台化”的,观众在观剧的同时已经默认了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不是真实生活本身”。
但电影就不一样了,大部分电影是不能突破“第四面墙”的艺术,有着无限趋近于真实的场景,天然就有让观众信服的义务。
所以,一部真人歌舞电影,怎样做才能让观众“不出戏”,就变成了重要的命题。
基于我上述论点,相信大家不难理解,为什么动画片做歌舞片就要容易许多。
事实上自90年代以降很多经典的歌舞片都是动画片。
而原创的真人歌舞片越来越少,近年受到主流艺术/商业双认可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当然了,歌舞的创作成本较高且涉及跨界,大部分电影导演也不会凭空就选择歌舞作为自己的叙事手段),而且这类影片大多看起来“非常复古”。
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2016年的《爱乐之城》了,下一年的《马戏之王》勉强也可以算一部,但是《马戏之王》受到的关注和吹捧基本都没有出圈。
再往前数,恐怕就是2001年的原创电影《红磨坊》了,凭借巴兹卢瑟曼精美的艺术风格和男女主角的完美演绎,获得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在多年后反向输出到舞台,有了自己的改编音乐剧。
但是《红磨坊》的成功仍然比不了第二年的《芝加哥》,而后者则是对经典舞台剧的翻拍。
在华语影坛,凭我个人印象21世纪能达到这样成功的主流歌舞片就只有陈可辛的《如果爱》。
可见这个品类,放在今天,并不好驾驭。
除了上面列举的几部优秀的原创歌舞片,大部分歌舞片都是传奇音乐人物的传记,或者音乐舞台剧的翻拍。
好处在于,当电影创作时,你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且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IP,有了剧本的蓝本(注意,改编电影时剧本仍要进行再创作,但是毕竟是改编,而且原始素材招人喜欢和惹人讨厌的地方都是经过市场印证了的),还可以在相关跨界领域寻找演员(音乐圈演音乐人、舞台剧演员演舞台剧的电影版,有些还自带名气)。
而挑战则是,原始素材可能已经过分深入人心,而它一开始并不是为了【电影艺术】所创作的。
个人见解,一部音乐舞台剧要翻拍成电影时,挑战最大的主要是三方面:音乐、镜头和舞蹈。
这么说似乎有点多余哈,音乐和舞蹈本来就是musical的灵魂要素,而镜头设计则是电影艺术的精髓所在,但是,当艺术形式转化时,最先产生矛盾的恰恰就是这些核心部门。
关于音乐,有些musical可能没有那么看重舞蹈,但是所有的musical都一定非常重视音乐。
电影导演允许原曲谱在影片里占怎样的比重?
选择什么样的编曲风格?
更重要的是,和电影的整个声音部门怎么配合?
一部影片往往有比较统一的风格设计,当重要的歌曲唱段响起的时候,我们会进入情绪性段落,听角色唱歌抒情,但是在叙事的主体段落呢?
在歌曲的间隙呢?
在黄金年代,一部歌舞片可能会选择用全配置的交响乐团(full-orchestra)将曲谱满铺整部影片,但是那种审美意趣已经和当今观众的观影习惯脱节了,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城市的街道上走路的场景,我们可能会期待更真实自然的环境音,会希望配乐能够低调一点,而不是时刻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而“幕间戏”的编曲风格又需要和核心唱段保持一致。
很多时候,作为一部21世纪的新作品,导演们会尝试时髦、轻巧的编曲风格,以期让“讲故事的手法年代和电影产生的年代保持统一”。
我举个例子,上面提到的《红磨坊》剧情背景设定是十九世纪末的巴黎,所以该片在art design(服化道美术)上要营造出那个年代的氛围感,但是该片的歌曲却大量使用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不论歌词、曲风、配器、演唱技巧,以让观众get到这是一个讲述于2001年的故事。
我再举个不那么成功的例子,著名音乐剧《歌剧魅影》讲述的也是十九世纪巴黎的故事,但是因为舞台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韦伯把曲谱写得非常古典,编曲却又混杂着大量80年代midi风,该剧至今仍在上演,风格也相对固定了下来。
结果当《歌剧魅影》2004年被改编成电影版的时候,电影导演不太敢动原作的音乐风格,韦伯自己写了首相对“风格与时俱进一点”的新歌,却融不进原剧,只能放片尾字幕的时候放。
显然,原曲谱越古典,和当下流行风格的gap越大,改编难度也就越大。
2012年汤姆霍珀翻拍《悲惨世界》的时候,因为坚持所有演员现场演唱收音,差点儿扑街,勋伯格粉丝也会痛心于浪费了那么宏大气象的曲谱,但是好在,没了勋伯格光是靠雨果也撑得起这个IP。
那么回到2021版《西区故事》,西区故事的原作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得益于伯恩斯坦的大师曲谱,这点显然斯皮尔伯格也没有太创新的解法,只是在一个相对减量版的配乐中加入了大量的空隙,用弱化音乐甚至没有音乐的段落塞了不少“文戏”进去,而这些,让我觉得影片节奏无比冗长,戏剧张力大大减弱。
关于镜头设计和编舞我放在一起说。
简单讲,一个不懂编舞的导演拍不了音乐剧,就如同一个不懂镜头该怎么运动的导演拍不了电影一样。
这个门槛并不低。
漂亮的舞蹈动作并不仅仅是为了“炫技”,而是组成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舞台上,因为观众的“观看”(observation)是相对客观/外在的,可以说,大量的舞蹈动作原本就是为了“固定机位”而设计的。
但是到了电影中,在一个更加灵活、流动的空间内,我们从哪看、怎么看这些舞蹈场景,就构成了全新的叙事角度,again,因为运动镜头在影片中经常被用于表现内心戏,而我们在看歌舞的时候,特别是看宏大的舞蹈场景的时候,一般不想拆穿这个“第四面墙”让观众意识到导演的存在,但是导演又不能真地放弃“选择”和“引导”,舞蹈场景的机位怎么运动,就成了特别的难题。
有不少musical在翻拍的时候弱化了舞蹈的部分,比如伊斯特伍德拍Jersey Boys, 除了主人公上台演出的段落,感觉就像一般的故事片,which might be fine… 但是当原作舞蹈特别精彩特别重要的时候就不合适了。
当然,同样的舞蹈动作,在舞台上是否合理和在电影场景中出现是否合理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代表性反面案例就是2008年的电影版《妈妈咪呀》,舞台剧导演把新郎和伴郎们穿着潜水服的那一段“lay all your love on me”的舞蹈动作原样搬到了海岛实景中,让他们一个个地跳入海里去了……即使是喜剧这样的桥段看起来也毫不幽默,而是让人觉得他们都是神经病。
我觉得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就是不同艺术形式对“写实”的接纳程度不同。
正面教材当然就是2002年的电影《芝加哥》,虽然是音乐剧的改编版本,所有编排调度却大不相同,既要“再创作”又要保持Bob Fosse原choreography的神韵,是很难的,而因为他们完成度高那年甚至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说,如果2021版《西区故事》有哪里可取,就是卡明斯基的摄影输出还是很稳定的。
看完第一大场戏我其实还蛮惊喜的,因为the Jets song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出电影“写实”的程度:高度还原的50年代纽约街景、在建的林肯中心、写实的环境音和伯恩斯坦曲谱的融合、人物在较大范围内走动的同时开启标志性舞蹈动作、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运镜和不断在大小景别间切换来平衡“真实感”与“舞台感”……如果导演和DP完全不懂舞蹈,是很难做出这样的调度与镜头设计的。
可惜,一切美好的幻想在男主出场后就破功了( ̄◇ ̄;) 这样就让我们开启第二部分的讨论—— 2、一部翻拍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卡司,是卡司,还是卡司即使从来没看过《西区故事》原作音乐剧和61版电影、也完全不了解剧情梗概的观众,仍然会在影片相对靠前的位置(最迟到舞会那一场戏)就了解到,这是一个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中叶纽约街头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到了故事的结尾处,主角们可能像莎剧原作中一样,全死去,也可能作了新的编排,但是相信我,观众不是来看剧情的。
结局不是悬念,或者至少不重要。
这跟观众在看作为原创故事的“啦啦蓝”时的心态完全不同。
名著的一部分,就是观众是走进剧场/影院来观看一个他们已经熟知的故事的。
这些角色是观众熟悉的,而且他们带着非常强的前设。
所以每一版翻拍作品,在宣布卡司的一刹那,就已经锁定了影片的最大悬念:这几个演员演绎这些角色怎么样?
是否有说服力?
是否赏心悦目?
很多时候观众心甘情愿掏钱花时间,是为了看明星:like, “OMG Meryl Streep could actually sing!” or, “什么?
狼叔那么瘦弱居然去演冉阿让?
我不同意!
”不管赞美还是吐槽,看了再说,因为卡司引发了我足够的好奇心。
不是明星也可以,我会愿意看性转版的天鹅湖、全少数族裔版的汉密尔顿、或者就是some random young pretty faces. 而作为一部音乐剧翻拍电影的卡司,大家主要会从三个角度去评价演员的演绎:唱功(包括舞蹈技巧)、演技和扮相,就跟歌剧或者戏曲差不多哈哈。
这三点,缺一不可,特别是主角,如果任何一方面缺失都会让观众想要退票。
2021版的《西区故事》给我观感如此之差,选角导演可能得背一半的锅——搁着那么多唱功舞技演技甚至江湖地位均过硬的配角和群演,上哪儿挑了这么离谱俩男女主?
Tony像个木头人一样让人出戏,Maria长得没毛病但是塑造得像个痴女,俩人的爱情戏何止不convincing,完全让人尴尬。
要知道,这种爱情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主角之间的化学反应,如果没有,整部影片就会变得滑稽。
特别是莎士比亚给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上了那种“一见钟情”的桥段,就更难演绎。
当然本剧男主不仅爱情戏演得不好,跟哥们儿的情感也完全看不出来,已经到了他出现我就想快进的地步。
至于子弹姐的Anita,确实塑造得非常有魅力,但是也不值得单为了她看一遍这部电影,这么说吧,Anita这个角色写得就比较讨巧,历届都是谁演谁得奖,虽然2021版的Anita进行了一些更加现代化的twist,但是我觉得综合表现力并不比61原版电影里的Rita Moreno更好,而Moreno演员本人更是作为制片人之一参演了本片(饰演Valentina),还贡献了一首新歌,但是有点强行加戏了我也不太买账。
剩下的演员基本都是舞台剧演员了,想看他们的精彩演出大可以找点舞台版的视频,包括我非常欣赏的音乐剧演员Brian d'Arcy James,是不是自《傲骨贤妻》《嫌犯追踪》以来就专心在好莱坞跑龙套了啊?
3、精英话语权的削弱与美国式说教作为斯皮尔伯格操刀的主流商业电影,2021版《西区故事》不出意外地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且是过于露骨、过于絮叨的那种“爹味说教”。
种族矛盾和冲突,从上个世纪伴随着有色人种往美国的移民潮和美利坚民族想象共同体在重塑过程中“精英”与“大多数”对话语权的争夺,从未停止过。
时至今日(2020年代),这一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随着【母语为西语的人群】(美国式政治正确求生欲哈哈)在人口比例中的不断增加和社会贫富矛盾的加剧,变得越来越尖锐,“人民”不是越来越团结,而是越来越撕裂。
影片中已经用非常直白的台词说明了帮派斗争的背后真实推动力,不是种族仇恨,而是经济利益(“It's not about race; it’s about terrirories.” ),并且,把这两群可怜的青少年留在这个人间炼狱互相争斗的是阶级的壁垒(提示:50年代的纽约西区还是底层人混迹的、治安最差的街区,但是林肯中心马上要建起来了,以后就是你们都高攀不起的地段了……)当然,可能故事里的秩序代表者(警官)会把这些孩子们的不幸归结为他们的父母没有努力,酗酒、吸毒、游手好闲,没送他们去受良好的教育,而我们都知道,在那之上还有更沉重的力量扼住这群孩子命运的咽喉。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样的问题,点到为止就好了,观众明白了就明白,不明白就算了,到底有没有必要喋喋不休以至于破坏叙事的流畅性?
本片的剧本改编是美国著名编剧Tony Kushner,这可是写出过《天使在美国》这样masterpiece的人,而且他的剧本改编能力并不差,至少他是非常witty的。
我不理解为什么本片的说教那么傻愣愣的,不知道Tony Kushner是不是被斯大师的“爹味说教”给洗脑了,愣是在每次戏剧冲突大小高潮来临前后都要插入大量冗长的文戏,就讲道理,不讲感情。
斗殴之夜、Riff和Bernardo死了以后离电影结束居然还有40分钟,虽然基本情节和舞台剧、原版电影是一致的,但总给人“Tony死太慢”的观感……当然了,现在是2020年代了,做一部主流商业电影,你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满意。
7.4/莎翁又贡献了本届奥斯卡战线两个脚本,每个导演都怀旧,每个导演都想致敬。两个女配角抢眼,一个原作的女二现已91岁高龄,一个亮眼的几场戏。歌、舞、剧协调得很均匀,某些镜头光影斑驳,但总归是浮光掠影。
第一次看歌舞片看到唱跳段落忍不住笑起来——“你们在干嘛?tmd可不可以不要再唱/跳了”——虽然这些元素突然出现在歌舞片里本应该是合理的。男主唱跳水平实在太差了,要是学会rap和篮球就齐活了,女主也没好多少。你能想象这样一部歌舞片主角连歌舞都搞不定,全靠老导演的调度能力撑场面吗?天呐,简直太可怕了。其他人倒是唱跳水平不错。
你敢相信吗,一部音乐剧,我居然是在4月份的飞机上没耳机看了前半部,再在7月份的飞机上没耳机看了后半部…所以也不好评价了……之前说好的卡司都没兑现啊
百老汇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竟然出自斯皮尔伯格之手我下巴都掉掉。男女主又拉胯又不讨喜……好在配角拉上去了一点。
斯皮尔伯格竟然也能拍这么难看的片子,还是歌舞片,有种米其林大厨做西红柿炒鸡蛋,做出食堂味儿的感觉。咱就是说,您真喜欢《西区故事》那就重映嘛,搞这么麻烦干啥。
西班牙语没字幕看不懂😓
全片大概有十段精彩的歌舞 摄影也很美 看得非常享受 电影本身倒没啥好评价的 希望白雪公主的音乐也好好做 让Zegler小姐唱满两个小时👏
把原版的帮派械斗植入城市改造的大环境下,更增添了一堆小情人的悲剧色彩。艾尔高特的舞姿在天台夺枪一场展现的淋漓尽致。讽刺“社会学家”的梗依旧。总体来说有点冗长了。
男女主都丑
有人说这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次命题作文,关于这个说法,我基本也是同意的。很难想象这个时代了,还能拍出这么一部过分追求形式和原汁原味,而忽略了新时代观众诉求的电影。这个故事就是百老汇的一部经典舞台剧,从剧情内容上,可以看到里面深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子,想来也是当年百老汇用来比肩经典歌剧的一个重要作品。这次导演的翻拍在镜头语言上下足了功夫,可以看到高对比度的30年代美国街头,高饱和度的哥伦比亚风格服饰,以及灯光反射的耀眼水面,彩色玻璃笼罩的教堂等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电影语言的魅力。但就是这个故事真的很奇怪,女主为了杀兄仇人居然放下仇恨和对方恋爱,最后这个男主居然简单被一枪干掉只因被告知女主不会来了?这是什么老套剧情,放在现在哪怕改编一下也好吧 20221224
真的就 不好看,要不是这剧和导演的名气,我想我是不会看的。唯一的印象点是感觉记忆深处有那么点似曾相识的America,还有Glee中听过的I Feel Pretty(可能首因效应吧,我还是觉得Glee的改编版好听)。
如果我的印象准确的话,这部新版要比老版稍好些。摄影、剪辑和编舞都略胜了一筹。虽然故事还是稍微有点弱,但整体风格确实更适合当代人的胃口了。
以前没发现,艾尔高特真是长了一张黄金好莱坞的脸。
因为被那样美好的你爱着,镜子里的我才如此美丽。因为在舞会遇见美丽的你,高楼上的我才停止坠落。爱需要诚心祈祷,令平庸枯燥的生命变得充满意义。爱可以攀上窗台,让平凡无奇的世界变得星光璀璨。爱会经受不同肤色的火拼,不同帮派的殴斗,经受仇恨的枪射出的荒唐子弹,在鲜血染红的盐厂上永不消亡。
整体的的带入感比61年的版本好了很多,歌舞和剧情结合的也合理了很多,大部分的音乐做到了有源。不得不说斯皮尔伯格还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最会拍电影的导演,很多段落的设计都有奇观的感觉,让这个老套的故事有了新的活力!
就电影本身啥都好,但是剧本真不行!舞台剧里不讲理强行撒狗血可行,毕竟大家一起看个热闹;但直接照搬放到可以冷眼旁观的银幕,我真的被雷死了,真爱至上的女主显得过于脑残(每个人都)。那是1950s的价值观啊,直接搬上2022年,我表示不想吃这口几十年馊饭。唯一touch我的地方是,黑女在差点被乱暴的时候白女们纷纷搭手相救,要让她走的那幕,隔着屏幕感受到了黑女和白女们作为女性的绝望。在有人被施暴的现场,女性可以不计较肤色人种help each other out这一幕,是全片之光。
是这个故事的男女主角本身就没魅力可言,还是说演员没选好?两版看下来,都是配角比主角有戏,两主角行尸走肉一样,就这样女主角还拿了金球奖?倒是这一版的美术和摄影颇美,America那一段更是比61版还要燃。
真是一整个大无语住了……
波多黎各人在美国。平平无奇爱情歌舞片。
刨去这没逻辑没道德伦理的尴尬主线,剩下的都能看都好看都耐看。Riff这么棒死的那么快,女主这么丑接下来还要演snow white,男主么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