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金像奖提名公布,惠英红入围最佳女主之争,弥补了金马之憾。
虽然都爱,但私心之下,最希望她得奖。
更何况,《幸运是我》是去年华语片中我的最爱。
荒芜多时最大的好处,是有许多箱底货可以采用。
这也是篇去年的旧稿,原载于《看电影》及其APP。
只是太爱这电影,写得反而小心翼翼,无甚亮处,于是当时也没发布的兴致。
但,能起一二摇旗呐喊之用便足矣。
————————————————————————————————————————着意于炮制市井温情的港片,一旦出彩,往往格外要命。
像《幸运是我》这种,就能对准痛点和笑点疏落有致地挠上个半小时。
以至于即便等到电影结束,也难免心绪难平,甚至现场便已泪眼婆娑的,亦不在少数。
然而,这么一部好电影,卖相却并不出众,衬在花团锦簇的新片群中,就更显黯淡。
主演名单上除了惠英红稍有知名度,其他几位的声势几乎都未真正打响。
而本片所聚焦的认知障碍、孤寡老人、迷途青年,似乎都在泛着酸涩的樟脑丸气息。
只是没想到,这颗樟脑丸掏出来的时候,竟然还有阳光的味道,这就有别于同样题材的《爱》和《依然爱丽丝》了。
《我老婆未满十八岁》、《神经侠侣》和《我要成名》的编剧罗耀辉在执导这部同样由自己操刀剧本的电影时,把一以贯之的喜剧色彩泵进了这个故事,让张继聪等配角随同两大主角一起言笑晏晏,使得处处伤情处,能时时施放令人会心的幽默去照亮基调。
惠英红也说过,这样的处理,是为了不让观众看了心累,要带出一些积极的能量来。
而为了能够参与这项发光发热的项目,她踏上了扮老、扮丑、扮土以及扮蠢的表演旅程。
相比《心魔》中的德仔母亲、《僵尸》中的杨凤以及《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的凌姐等形象,患有认知障碍的芬姨一角又进了一步。
这个独居的老妇无儿无女,只能依靠出租房间谋求一点补贴。
她谨小慎微,防范心重,往常的时日,无非是出门买菜,回家抽烟,守着一部老电视,看百年不变的亚视。
人在老去,却因为记忆力衰退,仿佛总记不得岁数已长的事实,在黯淡的镜子面前一看,白发又生,不由神伤,而在一次次忘记熄火的匆促中,又尽显自责之痛。
看完《幸运是我》后,不由感叹惠英红就是惠英红,这不输埃玛妞·丽娃和朱丽安·摩尔的影后级演技,太能打动人心。
那种世俗的戒心,那种独处的顽韧,面对惊吓时的故作镇定,处于迷失时的惊慌失措,都被她演得浑然天成、入木三分。
就是这么一个假装有刺以图抓住一星半点安全感的寻常老太,在枯寂数年后,遇到了能够逐步瓦解心理防线的年轻人阿旭。
阿旭在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离港去穗生活,当母亲去世后,又返港寻父,只是这一趟投亲,吃尽了闭门羹。
无亲无故,亦无钱无物,却因缘巧合,在帮助芬姨后彼此的生活产生了交集。
性格暴躁的阿旭浑身是刺,所有的伤痛与怨恨,都体现在对世情的漠视与对抗上。
所以在与芬姨同处一个屋檐下时,也是充斥着冲突和咒骂。
而电影则用极具耐性的镜头,让两个带刺也带伤的角色,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一种互助、互信、互敬甚至互爱的特别关系。
电影极其剑拔弩张而又极其冰消雪融的一幕是在医院里,父亲对阿旭恩断义绝的一巴掌后,意义不止于让年轻演员陈家乐展现出细腻有加的演技,更重要的是,是让阿旭听到立马赶来的芬姨,说出了推进二人关系的一句话——没有这个爸没关系,他还有她这个妈。
长久以来的豁口终于得到了填补,二人兜兜转转却又求之不得的亲情,在这个情浓时分,水到渠成地落到了手上。
于是,随后的温暖亲情,更是在参差对照中铺天盖地地袭来。
之前芬姨无法接受阿旭买来的3D电视,之后二人却能戴着眼镜默契地随剧情往后一仰。
更重要的是,往常二人上街总是一前一后,而到此时,阿旭会转身对芬姨说一起走。
看到芬姨楞了一下之后的粲然一笑,能够感觉到这电影非常强烈的暖意。
故事就这样鸡毛蒜皮地往前推进。
像是《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等港片,人与人之间的暖意,都是从一饭一汤、一搀一扶中参透的。
毫无疑问,在《幸运是我》当中,这样的范式也做到了极致。
它满足了人们对于孤苦伶仃之人重获温情、展露柔情的一切期待,在充斥着尖锐质感的繁华大都会里,这些角落中的平凡小人物,能够传递出更贴近人心的冷暖。
特别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芬姨所呈现的认知障碍,在如今这个老年化社会中并不罕见。
惠英红参照了患病母亲后,带着内疚与歉意,倾情出演了芬姨一角,在传递出病症能够通过治疗来延缓的信息之余,也展现了公益机构所能提供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意识到陪伴才是最重要而且最美好的事情。
这也是片名“幸运是我”的因缘。
在茫茫人海中,能够在陌生人身上找到亲情,已是大幸,而这份运气是“我”还是“你”的“推说”中,更见温暖。
就像是芬姨一直念叨的那句,“人生在世,无非就是你帮帮我,我帮帮你”。
起起落落的人生中,这样一部哀而不伤的《幸运是我》,还是能够把百般柔情暖意漾开去。
(原载于《看电影》及其APP)
什么时候会意识到自己在逐渐变老呢?
当发现第一根白头发,然后开始紧接着冒出很多根白头发的时候吧。
就像影片中惠英红饰演的芬姨,看镜子会不自然的看到自己的白发。
《幸运是我》是2016年上映的影片,惠英红凭着在影片中精彩的表演获得了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患有认知障碍的独居老人和一个经历母亲离世又不被父亲接纳的落魄年轻人,萍水相逢,成为彼此依靠的故事。
影片平淡而温暖,感人至深。
阿旭换了新电视,芬姨经常看的亚视按键由2变成了11,芬姨着急的喊着“亚视是2,亚视是2”,然后哭着说自己记不住。
这不就是很多老年人的样子嘛,对于年轻人来说,掌握新科技的使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却很难,家里新买的电饭煲,要贴上标签,我妈才能知道煮饭的时候按哪个键;而她到现在也不会用微信,哪怕多次请求教她,也在她一直学不会的回复中作罢;家里新换的电视,她没有再碰过一次。
这可能也是我们未来的样子吧,经历过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我们,或许到年老的一天也会出现我们无法学会的新科技,所以啊,耐心一点,如果他们学不会,也千万不要着急,不要指责。
在和阿旭的一次争吵中,芬姨终于将心底的害怕说了出来,“我不想死了都没人知道”,所以她才会对阿旭产生那么多的依赖,哪怕是知道了阿旭将自己的古董座椅卖掉,也没有一丝在意。
这样的芬姨,年轻的时期也曾辉煌过,她美丽优雅、唱歌动听,还拥有一张没有发表的专辑,画过很多著名电影的海报;有一个相互喜欢的男人,就因为舍不得香港,所以没有跟随男人离开,之后男人死于意外,而芬姨孑然一身,现在拥有的也只有之前老板赠送的这一套居住的房子。
人的一生,真的很难评说,不知道在什么拐角处就遇到了什么事,到最后,拥有了什么、还剩下什么,可能只有在人生尽头的时候才能知晓。
阿旭对于父亲的失望,是在他好不容易找到父亲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后父亲的冷淡;之后发现父亲不仅没有存他的手机号码,而且还警告他不要再打电话骚扰他;到最后他偷把父亲再婚生的弟弟带出去玩,弟弟不小心过敏后,父亲自始至终的漠视。
所以到最后他删除了父亲的电话,只给他发了自己母亲埋葬的地址。
两个孤独的人,在不断的相处中互相温暖着,芬姨像母亲般,在阿旭被父亲抛弃的时刻,陪在他的身边,带着他回家,到最后还把自己的房产过户给阿旭;阿旭像一个任性的小孩,磨难伴随着他,让他性格怪异,但也不断出现温暖的人,融化他的心。
不忍心抛弃患病的芬姨,会在本就拿着行李离开后又回去;会在和芬姨大声争吵后哄她;也会在芬姨走丢后着急寻找她。
他们一遍遍走过回家的路,慢慢地,人走在了一起,心也走在了一起。
人生是有不同阶段的,没有可惜,只有珍惜。
生活的路没有到终点,总会有很多的磨难出现,但是只要坚持前行,总会在孤独的路上找到温暖的光亮,然后奋勇向前。
希望大千世界中,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能找到温暖的港湾。
整部电影看完后我问自己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每一部电影给观众感觉都不同,而主题是什么,导演想传达什么,如果拍的好,自然就传达的很到位。
整片看完,有一个很特别的点触动了我,是芬姨记不清楚鸡蛋多少钱,打开冰箱看到冰箱里放了很多很多自己买的鸡蛋,然后没忍住哭了出来,那种无助感让我突然一下也想哭,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就会忘记一些事情呢?
像一个知道自己做错事又无助的小孩子哭了出来。
电影的开头,我的天呀,那个镜头拉的让我觉得有点想笑,好像看MV,整个片头穿插芬姨和阿旭的当下生活片段。
让我们先带着好奇继续看下去,其实如果没看后面,一开始传达给我的感觉是芬姨是阿旭的妈妈,因为抽烟过度得了肺癌死了!
往后看才知道原来芬姨只是阿旭路边碰巧遇到帮助的一个婆婆?
在称呼和人物外形上的设定这点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有些许不行。
比如阿旭的爸爸太年轻,芬姨这个角色又没有那么老,不上不下的感觉很不恰当。
但没办法,惠英红人家也就这么大,演个女主总不能真变老十几岁吧。
这个爸爸我就觉得少了一点年纪感,毕竟儿子看起来也有二十多岁了,总感觉有点压不住,但又好像情理之中。
啊呀,这个也不纠结了,对于观众来说这个可能不算什么大问题。
共鸣才是最关键的。
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让人回味的感触的难忘的便是那些共鸣的点。
这里面描绘了很多点,例如:同父异母的弟弟生病了,亲生父亲可以二话不说的扇大儿子一巴掌;前妻死了娶了新欢,就可以很冷酷的不认不管大儿子;有时候毫无血缘的人都比亲生父母更关心自己…《幸运是我》的剧情有些像《触不可及》,《当幸福来敲门》,《桃姐》几部电影的综合体,看的时候会脑海中闪现一些类似的片段。
虽然主人公遇见的事情不同,但都是主人公遇到了人生的一个低谷,碰见一个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努力工作,找到自我,再帮助回去,共度难关,美好的结局又带点忧伤。
本片的导演和编剧罗耀辉本身编剧做的这多点,之前写的很多电影都有杂糅那些年代火的电影桥段,所以这点也不奇怪,看多了好电影,自然在写的时候会有个惯性。
就像很多人说的,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只要是故事,总有那些一些缺憾…这种缺憾是会让人产生恐惧的,害怕自己也有这样一个主人公式的结局…然后开始反省,趁还没到那个时候,我再努力活一活,活出自我,活得比电影主角好一点。
也就希望,自己可以幸运咯,不要晚年孤单一个人,寂寞老人痴呆被形容的挺可怕的。
文/梦里诗书关于阿尔茨海默的电影,总能在细腻的感情中为人动容,《幸运是我》将镜头聚焦于平凡的香港市井之中,用两个陌生人的意外邂逅,在一段真挚的羁绊中,不仅将亲情酝酿升华,营造了关乎陪伴的美好,更以其所聚焦的病症,彰显着一份厚重的人文关怀。
“幸运”是这部电影的契机,因为幸运失去母亲来港寻父又不被接纳的少年阿旭邂逅了孤独的老人芬姨,也是因为幸运初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日益严重的芬姨偶遇了心地善良的阿旭,这两个本自陌生,阴差阳错在一起的房东与房客,他们的关系却在琐碎的生活中,透过演员出色的功底,情绪不断在日常中的累积叠加,使那源于陌生人之间的情感,凝结成了一种一如母子间的亲情羁绊。
惠英红饰演的芬姨是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她将一个倔强善良,刀子嘴豆腐心的婆婆形象演绎的质朴而真实,在诸多细节的呈现上,她很好的演绎出了这个孤独老人情感上脆弱却硬撑坚强的一面,而在几场催泪的感情戏中,对演员爆发力的苛求,作为一个老戏骨她亦也能将那种难以言状的真实跃然光影,其精湛的演技形成了电影真挚的情感共鸣,熬出了一碗醇香浓郁的心灵鸡汤。
相较于老演员惠英红演技的出彩,罗耀辉的指导并不出众,言简意赅的说,这个故事显得太散了,电影在很多支线上赘述了太多的时间,辅线的喧宾夺主,使芬姨这一人物形象并没有真正的深入着点,而电影中少年阿旭的线索,虽也有着情感的刻画,但相比惠英红中以行云流水的情感表现,陈家乐的演技只是显得中规中矩,而在结局的处理上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有着一种不知该如何对这段陌生人间衍生的亲情怎样收尾的无力感。
诚然《幸运是我》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佳作,但这确是一部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电影,那以幸运为名所打破社会隔阂的冷漠,让生活变的斑斓温柔。
阿旭在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来到香港,寻找与母亲离婚多年的父亲,一个人在城市中游荡。
不羁的他虽然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父亲的联系方式,但父亲似乎并不想见见他这个儿子,还找借口有事,经常不接他电话。
因为老板的尖酸刻薄让他选择了离开,没有工作的阿旭,因此也无法承担房租,甚至沦落到了偷拿女朋友的钱,房子退租的阿旭也就这样没有了归处而另一方面,因为房客突然地搬走,让一直独自生活的芬姨又变得很孤独。
就是这样,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却无意中因为鸡蛋相识。
暑期档最佳影片诞生.港片不死!不知道上映能有多少排片.2016版《桃姐》《我们俩》.有深度又不失喜剧元素.惠英红预订今年金像奖最佳女主!配角大多出彩各种搞笑担当.催泪部分点到即止不刻意煽情.生活嘛.就是你帮帮我.我帮帮你.取舍之后影片焦点稍显分散.小月的角色对阿旭的成长推动铺垫不足.渲染过头/7.5————————————————————————————————————————回顾付费看烂片,免费看好片,这样心里会不会有内疚?
整个暑期档,我的暑期档,也是学生时代终结后的第一个"暑假"(哭脸),为了轻松无脑,没事添堵,与艾默里奇一起度过了“求人类不要再独立了”的《独立日2》,感受了文章隔空检讨书般的《陆垚知马俐》,“日久贱人心”,开始期待着辛夷坞的下一部《致青春:希望你已在天堂》(因为,天堂没有伤害),冲着潘安子大影节分享讲座上没抢到的上千元群大红包也要当一把的《快手枪手快枪手》,趟过了专注绿茶婊12年除了美如画就剩美如画的《大鱼海棠》,经历了无视香港基本法的激烈《寒战2》,不知道是不是《夏有乔木》,是真“”雅望天堂”(理由不再赘述),想象着未来谁能去南派三叔墓里把跟他一起陪葬的《盗墓笔记》给拿出来再改改,以及我觉得还是能带来些许惊喜的中韩合拍小突破《惊天大逆转》,萌宠低配动物城版《爱宠大机密》,代表青年电影人希望的大师级新人处女作《路边野餐》,真·美如画的北爱尔兰童话《海洋之歌》,网(页)游大电影思路践行者《微微一笑很倾城》,迪士尼天赐良机陆川转型自我救赎之作《我们诞生在中国》,终迎呆萌回归的“3D特供”版特工神片《谍(叠)影重重5》,此外,有幸(没钱)而避免了成吨伤害的《封神传奇》《终极硬汉》《那件疯狂的小事叫做爱情》《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之流,最后,继续坐实港片式微事实的《三人行》、《使徒行者》、《危城》等新作。
总结、铺垫了这么久,重点的重点!
付费看烂片,免费看好片,这样心里会不会有内疚?
当然是会!
虽然很多次被抽中或主动参加免费观影,但这还是真真正正第一次有机会看到超前观影会,见到了依旧美丽动人的红姐!
看完此片也让人相信港片不死,还有希望之光!
加上近段经历的种种,实在有必要矫情地写一点东西记录一下。
嗯,在8月的月末,暑假临近结束的时间节点,也许是暑期档最好的作品就这样“悄无声息”的上映了。
类型社会议题的影片从来都自带光环效果,而且多文艺色彩,题材上相比于一般影片自然更加分,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也更有深度。
近年来国内关注老年人题材的影片其实不算多,马俪文的《我们俩》,张扬的《飞越老人院》、许鞍华的《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这些影片不仅聚焦老年人,且基本都围绕两个主要角色,一老一少的二元人物关系,由矛盾对立到关系缓和,也有平淡如水的日常相处;国外影片中则出现较多群戏或焦点分布更均匀,诸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老爷车》、约翰·麦登的《涉外大饭店》、梅姨和汤姆李琼斯合作的《希望温泉》、原田真人的《记我的母亲》、山田洋次和是枝裕和等人的作品也不乏此类型,以及今年的高口碑之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不推荐)等等,但相信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下这个类型在未来会得到更多展示和发挥的空间。
演员惠英红已经拿过两次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影后,这部电影有望让她拿下第三座,她也坦言渴望奖项,相信看过红姐电影的人对她的演技已经毋庸置疑,在2013年的电影《心魔》中,惠英红具有极端占有欲的母亲形象更是独撑起了整部戏,而在《幸运是我》中,她饰演了一位患有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的独居老人芬姨,在戏中毫无疑问又一次成为演技担当,初以为她深入这类人群有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没想到导演和红姐的母亲就是阿兹海默症患者,自然感同身受,一切真得太不容易。
男主陈家乐饰演的年轻人阿旭,其面目狰狞的表演很有一个叛逆坏孩子该有的味道,尽管稍显生硬,上升空间还有很多;配角大多也表现不错,张继聪的社会福利中心主厨角色十分抢戏,自High属性爆表,玩得了厨房摇滚,搞得定浪女领导,在担当情感导师、怂恿阿旭泡妞一事上却要给不及格,这也是影片败笔之一;阿旭的好友表现不多,和女朋友的“扑街”“吃屎”组合还是蛮搭的;阿旭第一份工作时均匀减少配餐分量、后被阿旭气掉了假牙的奸商女老板,感觉浑身是戏;还有钱小豪,这是自2013年麦浚龙的《僵尸》后与惠英红的再次合作,虽然这次不再是男一号,但作为男一号的混蛋老爸,还是光荣完成了助推情节发展,促成“忘年之谊”的重要作用;最后要说刘雅瑟,清秀而让人熟悉的脸庞,看到简介才发现原来就是当年那个湖南卫视《明星学院》红到发紫的小刘欣,满满都是回忆的赶脚,有点可惜的是,她在片中演技一般,还被结尾处崩坏的剧情设定拖累。
剧情故事围绕着芬姨与一位境遇糟糕的年轻人阿旭之间相识相知、相互接纳、彼此慰藉的过程而展开,同时也包含着两人内心的成长与释怀。
开场交待人物背景时就为影片奠定基调,落寞背影下带着母亲骨灰独自一人来到香港的男孩,桌上有着一台老旧收音机和烟灰缸且独自居住在还算宽敞房子里的老人,也许两个孤独的人,两颗孤独的心的碰撞,就是我们期待要发生的故事。
不幸的开始。
阿旭遭遇的一切不顺,从打通父亲电话被冷漠对待,当厨师时偷走餐铃被炒鱿鱼,对不怎么喜欢的女朋友爱理不理还偷钱并将其赶走,偶遇芬姨帮她捡橙子继而装灯泡后假装手机摔坏想讹诈,从芬姨家出来后自行车被盗等等,自己最后也因为没钱交房租被迫搬出来。
当生活对一个人很不公平时,他总是会想方设法地以另一种方式去发泄和报复,换来的却往往是更坏的结果,长此以往只能在恶性循环中挣扎,这一连串的事件也使得阿旭的形象变得逐渐饱满和有纵深。
欲扬先抑。
芬姨的信息在此时对观众来说还是所知甚少的,所以当阿旭遇见芬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年轻人的命运将会发生转变,而这个老人的生活将不再平静。
能够感受的到当一个独居老人是多么希望有人陪伴,芬姨的房客离开时,她眼神中的失落感显而易见,一人独居久了不安全感随之诞生,也许会更加敏感和神经质,所以阿旭形迹可疑的蹭饭甚至还想蹭睡马上引起了芬姨的警觉继而遭其驱逐,但第二天的一盒鸡蛋就让芬姨的脆弱的内心防线瓦解。
在此突然觉得独居老人真的太需要关爱,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传销团伙,骗子公司多找老年人下手,对其嘘寒问暖,借机推销产品。
制造摩擦。
我只知道两个年龄差距很大的人相处,肯定会有许多问题产生,阿旭受不了老旧的门窗、电视、椅子、以至于卖了古董椅,换上了3D电视、大沙发,浑然不觉的芬姨只是因为不能适应多年来养成的看电视习惯而急哭,后来发生的一幕更令人动容,阿旭气急说出连卖椅子的真相,芬姨则像个孩子般生气又妥协,像个孩子般寻求安慰,她只是不想一个人T.T.阿旭善良的内心也在此刻被融化、打动,而懂得责任。
社区福利中心承担着重要的场景转换作用。
不仅是连接多个角色之间的纽带,也让人关注到这个机构对于老年人的关爱,看到了许多同样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年人的状态,他们不喜欢这儿的饭菜,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而这样的福利机构在未来应该更加完善和规范化,有一群真正有爱心有公心的人来这里服务(想到国内的养老院就让人揪心)。
阿旭在这里谋取到一份工作,遇到了许多不错的人们后内心也开始转变,对芬姨病症的关心也与日俱增,这里不得不说那个关于确诊需要服药的测试太科普性质,很囧的是我居然记不住医生说让记的内容了啊喂!
但让阿旭内心大转变的还是在那个丢失药盒子的半疯女人死去时,一个有过交集的生命离开,会更加让人懂得敬畏与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有此想法观众想必也不在少数。
阿旭的成长故事在片中占了很大的篇幅。
主视角是以其成长经历来引导剧情走向和情节发展的,从阿旭的叛逆到受挫到被感化再到重新认识人生,从失去母亲和父位缺席以及背叛到重新获得“母爱”,让观众对独居老人和阿兹海默症的关注反而退居其次,一定程度上导致影片有些失衡,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再比如画蛇添足的爱情(我们都知道阿旭成长成熟了,不用你告诉大家了好嘛!
),订立遗嘱的直白(你帮帮我,我帮帮你,咱们各取所需,给我拿着!
),影片在该收的地方没收住,不该收的地方又戛然而止。
总体而言,《幸运是我》不仅是国产暑期档的一股清流,更是2016年国产电影的佳作之一,票房不敢有太大预期,但就映前口碑来说肯定不差,瑕不掩瑜,值得鼓励,对于所谓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影片,这样的影片才更应该得到保护。
PS:芬姨的过往逐渐浮出水面时,会让人感觉“哇,好丰富的一段人生经历,歌星耶”,可为什么唱的是国语歌,现场观影结束后曾有人提问但没注意听,不知道粤语版是不是唱的就是粤语歌,但现场红姐聊着聊着就真的唱起来了!
国语歌!
心路6月的毕业季,匆忙毕业,匆忙工作,匆忙适应着新的节奏,选择了一条自己并不认为有心干一番大作为的职业方向。
每日工作所求无他,只要精力充沛,思维敏锐,下班能趁早,睡眠质量好。
然而以现下的时间与精力,每周既看不了几部期待的影片,也读不了几篇洗涤大脑的影评,似乎自己能做的只是利用有限的时间,浏览着一条条有关于影视行业的新闻动态,关注着各种探讨电影产业和推荐好片的公众号,珍惜着每一次免费的观影机会和讲座活动。
然后,继续怀揣着电影梦,感受一切有关电影带给自己的感动。
现在工作了也不能再时常待在家人的身边,照顾不到父母,母亲身体不好还要因为父亲的事费心劳力,每每念及总是过意不去,希望自己可以尽快强大起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比起片中的阿旭,自己已经幸福太多,多希望,幸运是我。
这部电影让打算独身终老的我心里有些怵 衰老和病痛真的会让人失去对自己的控制 对生活的控制吗 看着芬姐家里坏了的家具 灯泡 时钟 再看到她哭着求旭留下来 我开始动摇了 现在的无所畏惧大概是因为我还年轻 还有能力对抗这个世界 那我老了呢 我有这份幸运能遇上旭吗 不敢想
温馨又走心的电影!
正如导演所说,这不是一部文艺片,是一部叙事电影。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用文艺片的摄影构图拍摄的一部叙事电影,画面很美但是叙事流畅,不会像文艺片那么闷,甚至还有很多搞笑的桥段。
感人却不煽情,情感恰到好处。
虽然最后小月那段社会主义的加油打气有点出戏 ,但是整体还是很好滴。
很开心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诚意满满的港片,更开心的是能看到粤语原版,最开心是看到红姐还有其他主演和导演~映后分享会听红姐讲她和她妈妈的故事也是几近流泪。
推荐<图片1><图片2><图片3>
在《幸运是我》播放结束后,灯亮了,没有一个人从座位上离开。
直到片尾人员名单全部播放完毕大家才恋恋不舍的从椅子上站起来。
在看的过程中我哭了,我旁边坐着一个二十出头的男人,他抬动手臂时看到他也在默默的擦泪。
没有大声的喧哗,没有刻意的表现,《幸运是我》像杯水,温暖又有力量。
它“诚实”的描绘了香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客观的表达了一个家庭的分离崩溃和温情陪伴的故事。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电影想表达的主题有两个,一方面是得了“认知障碍”的芬姨所有的豁达人生观:“做人不就是你帮帮我,我帮帮你。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阿俊想表达出“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
”这样的价值观。
正是因为有了清楚的价值观,故事便围绕着它的本性展开,它涵盖了亲情、尊敬、爱情、家庭这四层关系,最后在阿俊的努力追求下有了改变。
电影中的男主角阿俊就是我们大多数年轻人的一个缩影,有着所有年轻人身上的特质:迷茫。
近年来的香港电影很包容,他们愿意将镜头聚焦在小人物的身上,在焦虑的环境里,常处于歇斯底里的边缘,所以他们身上的意志和坚强往往更会让人产生共鸣。
阿俊生活在压力非常大的环境之中,失去母亲,父亲有了新的家庭不管他,可是他没有放弃自己,他坚持,努力并且看上去乐在其中。
因为他给人传递出的本能信息是:你只有努力生存才能更好的生活。
更惊讶于这部电影中惠英红一改打女形象出演患有认知障碍的芬姨。
爸爸是惠英红的粉丝,每每提到他对“穆念慈”的情有独钟,妈妈还会吃醋。
小时候陪着爸爸看电影爸爸会给我放早期她的电影。
不过我和我爸总是在这上面产生分歧,因为我太小了看不懂就只能陪着爸爸看然后他给我讲。
她一遍遍的说:“不是我不想记,我真的记不住,对不起啊,我记不住。
”我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全片她一直发挥着影后水准,她很自然的让观众有代入感,能感同身受这点真的太难了。
看电影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我看过她的专访,她的人生阅历也十分坎坷,正是她的经历才让有了这么扎实的演技,没有镜头里的距离感,引人共鸣。
电影中最动人的就是阿俊与芬姨相处的时光。
阿俊对家的渴望是他童年成长的缺失,所以他和芬姨的日常生活更能打动人心。
吃饭,睡觉这都是日常的小事,就是这么朴实的生活让我想到每次妈妈做好饭后也会问我她今天做的饭好不好吃,就算我应付的答一下好吃,妈妈的反应和芬姨一样,高兴的合不拢嘴告诉我多吃点。
它会让你联想到生活,阿俊和芬姨顶嘴,两个人出门买菜,这些生活细节和对白就像活生生的从生活里扒出来的,看到芬姨发病的时候甚至我会怕,我的妈妈也会变老,也会不认得我吗?
看到芬姨这么豁达的面对人生,心里更多的是感动。
阿俊给芬姨换了电视,芬姨却想要以前的。
阿俊对芬姨的不耐烦和发火的样子让我想起妈妈刚换智能手机的时候不懂操作,她会一遍遍的问我,问着问着我就很烦。
但是妈妈还是努力学很快就学会了怎么给我发微信,看着阿俊不耐烦的样子,心里顿时有种对母亲的歉疚。
阿俊的情感爆发于医院里,他流着泪问芬姨:“为什么他连我的电话号码都没存?
“当下被阿俊的真挚感动,人是感情动物。
他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所以才会有一系列冲动的行为举动,这是人的本质。
导演没用什么炫技的镜头就是想平实的把故事讲好,唯一可惜的是结尾的剪接不太自然,看起来故事不是太完整,不过结尾芬姨的笑也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或许是美好的结局。
走出电影院,我拿出手机打给妈妈,简单寒暄几句挂断后,泣不成声。
1.本来想打三星,冲最后惠红英的笑让我起鸡皮疙瘩给了四。
2.片子开头特别干净利落,以为会出其意料的好,后面不如开头。
有些前段太戏剧化和浮夸,反而败了片子原本的基调。
3.旭和大陆姑娘这条线一般,俗套也不细腻,最后那段独白不精彩还反而让片子变得煽情。
最恶医院那一段,妈妈生病的人我哪里想听音乐,我只是不想说话。
4.音乐太多,旭和芬姨一些相处的片段拍得太像MV,如果用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淡淡地体现,感觉会像最后一幕那样动人。
5.本来里面几位男性对女性的暴躁和不礼貌让我很不舒服,到最后扫过每一个人物的片段反而让群戏变得特别好,每个人每个故事都变得意味深长。
到最后觉得就是类似啊旭这样会发脾气会暴躁的人,献出了自己的温情和真心。
6.其实我不觉得旭对芬姨态度转变很快,某些程度上他把对母亲的感情专转移到她身上,而且一开始捡橘子其实早就体现他不是个冷漠的人。
我很喜欢旭对芬姨说话总是少不了急躁,就像每个年轻人对自己的母亲一样总是少不了习惯的着急和缺乏耐心。
这才是最真实的东西。
说实话,香港精神根本不是通过嘴讲出来的。
那小小的幽默是最大的亮点
其实还可以但因为我很讨厌男主角这个角色让我觉得这个故事很不可信。。两处感情戏让我觉得妈的怎么什么烂仔都有女友啊!对老人家也凶巴巴,还随便扔人东西,哪有这样当租客的额。这样的人让我觉得不会把无亲无故的人当亲妈照顾(哪怕是有缺爱的前提),不喜欢。张继聪演的那个咸湿大厨看得也很恶心。。
人生哪得这么幸运?残酷HK人生已经是童话了!去过一次粤地,感觉人情单薄,真的阿弥陀佛了!
铺垫巨长,废戏巨多,结尾那段说教巨矫情,整部电影就是给人一种非常刻意的感觉,仿佛导演按着我的头说:给我感动!给我感动!
惠英红真是没话说 连刘雅瑟都连带感觉演技有质的提升
有入微处,整体却轻飘。制造的氛围浮夸了说教了。
即使香港电影都已经破败到这种样子了,这个暑期或者近一年在电影院里,真正让内心有情感波澜的,几乎无一例外是那些在大陆都上不了几天的小港片。
最大的优点是善良
她满街奔走寻他,好像他阿妈。他语气臭地关心她,好像她个仔。他终于删掉了生父的手机号,和她头偎一处,这两个孤独的人,幸运找到彼此,好像一对母子。
惠英红应该可以凭这套戏再拿一座金像奖。感觉内地少女的角色多少背负了一些创作者最香港未来的解读和爱惜。有感情有诚意,就是这种电影常常提醒我们今时今日的港片已然式微,但底线犹存。
脱离我生活的现实
做人,不就是你帮下我,我帮下你。唉,现实都遇到好人就好了。惠英红很好戏,陈家乐略显用力过猛,不过胜在演出了年轻叛逆,动不动脾气躁。7分温暖吧,看后还是感觉不错的。不过,部分情节相当生硬啊。
重建母子关系相依共存,继而辐射出老龄化的现实问题。于陈家乐,看见对方的脆弱,有助于自己的成长。不过整体上的处理或冲突过于明显,或过于寡淡,与《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水准相去甚远。结尾处的人情豁达挺温暖人心,道具的运用挺好。最后一场戏拍得不错。惠英红表演收放自如。
惠英红真是演技好。陈家乐这种有脸演技ok的演员居然红不起来(真的不用再爱彭于晏了你们)。故事动人细节走心。但有些人物戏份真的可以完全删掉。&#34;做人都系你帮下我,我帮下你噶啦&#34;
做人嘛 就是你帮我我帮你啰
感觉尬。get不到。
事件推动模板化,感情过渡不够自然细腻,独居老人的话题值得更多人去关注,题材加分
稍微有点假,当然惠英红还是演的很好的。
有佳句无佳章,整体有些细节既接地气又见真情,但有些地方导演处理起来又过于浮夸,没有很好的统筹起来。不像《桃姐》,其实更像《天水围》,属于普世上小人物的生存现状与窘迫。看好惠英红第三座影后,以及希望能拿第一座金马影后,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