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打算看这种战争题材的片子,觉得太压抑,但为了小栗旬的美颜盛世去看了,发现小栗旬还是一个酱油,出来没多久就领了盒饭,然而我却被这部片子吸引了。
反战题材的片子很多,我却并不喜欢太过直接的表现战争残酷的方式,像这种透过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来表现战争带来的伤害往往直击人心。
影片前三分之一描绘了昭和年间日本一个普通基督徒家庭的日常生活画卷,平静、安宁。
温润儒雅的西服裁缝师父亲,温柔贤惠的基督徒母亲,活泼可爱的小妹妹,以及有些特立独行且调皮的男主人公——少年H。
前期一家人生活温馨美好,但战争的来临破坏了这一切,随着父亲被怀疑而找去谈话,接着裁缝店被迫关闭,妹妹被送走,男主人公就读的初中开始进行军事化训练,小镇上人心惶惶,一切的一切使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大家都习惯了毫无预警的空隙,以及对战争无限的恐慌。
其中有很多打动我的情节。
比如男主由于给朋友看了纽约的明信片而被别人造谣为间谍,父亲因此被带走谈话,即使受尽折磨,父亲依旧坦然面对,并告诉男主“我们一定要忍耐,但我们要知道我们忍耐的是什么”,且让他不要责怪朋友,这一段令人感动,父亲即使遭受了不公与刑法也不忘教育儿子要宽容,告诉他不论外界怎么样践踏否定你的信仰,你将它放在心中不忘却就是虔诚。
比如一家人送妹妹离开时,妹妹哭着上火车,哥哥用两手撑起嘴角让妹妹不要哭,看的人心不由得一酸,离别总是容易牵动人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
再比如敌军空袭时,男主即使自身难保也要救出爸爸的缝纫机,因为这是爸爸的信仰;还有妈妈在危急时刻依旧不忘邻居们放在她那儿的债券,自家都可能吃不饱了都要分一点食物给饥饿的人,这是一个虔诚基督徒的对善的信仰。
战争结束后,表面看着似乎平静了,战争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洞却没有这么快能填补上,战后的迷惘和伤痛笼罩着人们,人们都如风干的橘子,失去了活力与目的,战争结束了,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大家都需要寻找出路,心也必须突围,于是有了男主角情绪的爆发和与父亲的争吵,更准确的来说是他单方面的与父亲发脾气,我觉得这里也是这部影片巧妙的地方之一,导演没有把男主人公情绪爆发放在战争时,也没有放在被周围的人误解时,而是放在了战后,因为这个时候太压抑了,必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把这些压抑已久的愤怒、不满、悲伤、迷茫发泄出来,这里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匠心。
在这部影片里,我还发现一个很令人惊讶的地方,那就是当父亲被约谈时,父亲告诉儿子不要告诉妈妈,照顾好妈妈和妹妹;空袭来临时,爸爸走时嘱咐儿子保护好妈妈,要知道儿子还只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爸爸会嘱咐妈妈照顾好孩子,可这里却恰好反了过来,我想了想,大概是中日文化的差异吧。
搁中国,大概把儿子看得比什么还金贵(ps:这里纯属我的吐槽)总得来说,这是部好片,人物塑造得很丰满,情节把控也到位,情感的处理也还比较细腻,看完能发人深思,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战争从来不是人民发起的,可受伤害的往往都是人民,看完我很庆幸我生在和平年代。
其实剧情也不复杂,就是主人公“少年H”一家比较崇洋而被当成异类,父亲更被抓去拷问。
其实表面就是说,其实日本老百姓在当年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其实更明了的意思,就是当时美军攻打日本给日本的百姓带来沉重的代价!
我们都知道,无论哪国哪段时期发生的战争,受害者中肯定少不了无辜的老百姓,而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错误,我也不在这里解释,美国当时出兵也是日本自己挑的头。
其实电影最后那里,画凤凰的那一幕也是令我有点反感,神马叫“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这句字幕真得挺耐人寻味的是表面上说,战争中的人民能重建家园呢?
还是日本不反省当年的错误想重生呢?
真的是一部挺让人深思的电影。
那个动荡的年代,其实电影中还是较少的描绘那个时代的可怕,而是着重在宽容与人情。
空袭那段让我想起昔年外婆与我说起她小时候躲避空袭时的样子。
在这电影中,多少也能看到与文ge时相似的事物,一样的身不由己,一样的百口难辩,一样的充满可笑的谎言与盲从。
当美军的空投弹落在这条小街的时候,大火迅速蔓延,导演把这场大火拍的分外的美丽,这场大火,让你看到的是普通百姓生存的无奈,也寓意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爸爸的缝纫机烧毁于这场满天大火中时,那个对儿子谆谆教诲的父亲,一家之主就此不见,缝纫机,就是父亲的灵魂,也是那个时代。
虽然后来缝纫机修好,那个慈父又回来了,可是,我反而觉得有些牵强。
当母亲将米饭分给他人时,H在屋中闹脾气,他很迷茫,在这样的时代。
他质问父亲,想要一个答案,可是父亲,回答不了;这也是那代人对那个无奈时代的质问,谁能回答的了。
真的是一部好片子。
爸爸,h,眼里炸裂。
这是根据妹尾河童的自传体原著改编的电影,主人公妹尾肇就是编剧本人,连出生地神户鹰取汀都没有改动。
作为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影片走了日式的清新温暖的路线,从一个平民的角度,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这个奇怪的国家,这个奇怪的大人世界。
肇是一个生活在神户的少年,跟其他男孩一样,贪玩、好奇,偶尔撒谎。
因为母亲给他织的毛衣上秀了个大大的H,而被大家叫做少年H。
但是作为西服裁缝的基督徒家庭,仍然不可避免的成为特务机构怀疑的对象。
终于因为一张帝国大厦的美国明信片,父亲被逮捕,而H遵守保密的诺言忍住担心而没有将此事告诉妈妈和妹妹。
H身材矮小,但是不论是在被同学在书桌上涂上间谍字样,还是在被教官和同学殴打时,他都能直面。
父母的教诲,战争的洗礼赋予了H坚韧、真诚、勇敢的品格。
父亲是一个理性、智慧而三观很正的普通裁缝,他总是能在肇困惑的时候给出教诲,指明方向。
他早就发现H借口洗澡而跑到对面的大哥哥家里去听唱片而并不阻止,而在大哥哥被逮捕的时候他马上意识到H画的军舰有可能成为被当做间谍的证据。
当因明信片而遭到逮捕和刑讯后,H要去找泄露秘密的小一算账,而父亲却阻拦并告诉他:“事情变成这样,他也一定在苦恼吧”,“这场战争会怎样,爸爸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坚强的话,就会被摧毁”“一定要忍,可不能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成一个可耻的人”。
父亲这个角色是影片中最光芒四射的,他有着男人所有的优秀品质。
尽管他不高大,笨拙,也不年轻。
但是他总是能在必要的时候给出正确的判断,在儿子迷惘的时候指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撑起家庭,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努力站起来,重建家园。
他最重要的品格就是,永不放弃。
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宽容而善良。
总是能从点滴的细节发现H是否又跑到海边去玩了。
在神户被燃烧弹袭击,城市变成一片火海时,她是唯一履行救火义务的,在所有人都撤走了才离开,还拼死保护着组织的国债。
在所有人都一无所有,忍饥挨饿的时候,还舍出口粮来救助他人。
战争时期,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事物都无法存活,学校里只教授怎样打仗,即使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要背负为国捐躯的担子,去用地雷炸战车,去开枪。
男姐姐是个悲情的人物,他本是像梅兰芳一样的反串演员,曾在庆典上有着风华绝代的风姿,但是战争时期一样要被应招入伍,最后只好用一条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胸口还插着白色的小花。
我从不因为战争而憎恨日本或日本人。
战争没有对错,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这场战争结束了快七十年了,胜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反思战争,以防止战争再次给人类带来伤害。
片中的所有人都是生活在日本的普通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也不关心,要勇敢作战为国捐躯也好,要承认失败重建家园也好,都是国家、是政府、是天皇在告诉他们。
田森教官是忠实的天皇支持者,他一心要为战争贡献全部力量,并因此殴打了H,但是战争结束后,他却立即变成另一副模样,并且成为民主主义的拥护者。
久门教官本是个钟表匠,战争结束后干回老本行,即使是在战争时期的学校教授枪械使用时,他也只是说:“我只是想教会学生,在万一的时候能够保护自己的东西。
”连小孩子都能看得出来与强大的美国作战根本不可能胜利,但是他们看不到,也不愿看到。。
幸好H有在父母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父亲告诉他要怎样跟人交往,母亲告诉他要为做错事而忏悔。
在大哥哥被逮捕,在男姐姐自杀,在被冤枉时,父亲总是能给他指引方向。
但是,随着他渐渐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力。
当母亲要给隔壁饥饿的孩子送去不多的粮食时,H很生气,他说:“给了一次就会成为习惯”“要救饿肚子人就会没完没了”,而母亲处于基督徒的善良而坚持继续救助其他人。
H向父亲征求意见时,父亲却少有的保持了沉默。
不仅是因为这确实是无法回答的问题,给或不给,都不是错。
而且,H终于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可以不依赖父亲了。
这些人不是战争后变成普通人,他们本就是普通人,是战争把他们变成了鬼就像小津安二郎,战争之前就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导演,战争爆发一样要到中国去搬毒气弹。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对军队生活的怀念和哀伤,那不是对战争的怀念,而是战争深深的改变了一个人的一切,那是对一段时期的回忆。
他的影片从不会歌颂战争或国家,那种充满家庭的温情与战争的残暴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我不怪他。
作为普通日本百姓,最重要的是平平安安的生活,发动战争不是他们的意愿,统一世界或是拓张领土也与他们无关,但是他们却要为此遭受灾难,承担战败的罪责,背负重建的负担。
我们是受害者,他们也是,又有什么对错之分呢。
相比之下,如果作为战胜国还不能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还沉浸在屈辱的历史中不能面对,还惦记着用武力去复仇,只会在艺术作品中用高大的正面形象和猥琐的敌人去讽刺别人,那不配五千年兼容并蓄历经风雨沧桑的大国称号。
清醒的人是痛苦的,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庸众没什么不好。
因为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信什么神都没用,信什么机器也没用,做一个庸众,挺好的。
复杂的心理,复杂的情绪转换,归属感和正义感缺失的一代人的生活写照。
没必要觉得遗憾,也没必要觉得自豪,把自己意志捆绑于不需要你维护的体制,又有什么值得。
国家意志需要个人去实现,对于表现个体的一脸无辜,有些做作。
昨天看完片子因为一些公务无法趁热打铁写评论,今天回想起来,冲击力并没有刚看完时那么强了,日本灵魂导演小津说,电影以余味定输赢,所以这部影片我没有给5星。
中国人看这部片子会有更加的感同身受,历史告诉我们,1937-1945年这8年里,日本的铁蹄是如何践踏我们的家园,我们又是如何将他们赶回东瀛老家的。
万恶的大和民族,终究恶有恶报,两颗原子弹下去,生灵涂炭。
那这么一个十恶不赦的民族,又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呢。
少年H告诉了我们,这场战争,真没做什么好事。
战争颠覆宗教,颠覆人权,颠覆正义,颠覆真理,在战争里只有利益,好战者都是没有安全感的,烧杀抢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好战者不允许思想自由,不允许言论自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解决问题的准则就是简单粗暴,杀了再杀。
若好战者是个人,那么他会被镇压,若好战者是民族,那么他会扩张,若好战者是政权,那么他会被推翻,片中一再强调忍耐,忍着忍着,忍不了了,就会有新的势力崛起,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流程,但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利益点,归根结底,人为财死这种东西是无法从体内拿走的,这样的事情还会继续延绵不绝的发生。
某某主义走了,又来了某某主义,某某总统下台,又来了某某书记。
政治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必要性,民众又必须依靠政府统一管理,这样的平衡就是当今社会诉求的根本,天枰不容倾斜。
在电影的角度看,我最喜欢的是他台词的设计,小孩的台词我认为是很难控制的,小孩懂事和不懂事之间是没有一道明确的墙来分割的,所以怎么样来让一个小孩讲出这个故事的道理,还没有念台词的痕迹,这一点是需要结合上下剧情,结合小孩在片子里的成长历程来确定的,稍不留神就做作了,《一 一》的那个小孩,某种意义上的异曲同工。
暂时总结这么多,这几天看的片子有点多,又是分段写的评论,以后想起来时,再补充吧。
这确实是现代日本社会对那场战阵的普遍认识,虽说不想带着政治立场看这部电影,但我们站在被侵略国的立场,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避重就轻。
不过说实话,中日两国之间对那场战争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差距,绝不仅仅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解释的了得,能像德国那样如此敢于直面自己黑历史的国家毕竟还是极少数的。
虽然中日两国人民的有很多不同,但这种身在历史长河中不由得随波逐流的无奈,回过头来看,想必无论是谁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吧。
刚好看了偷书贼后看的少年h,两部片子分别是从德日两大军国主义后方的角度,从民众视角来反应战争,历史总是有类似,比如战争后期两国穷兵黩武,强征壮丁,培养童子军,鼓吹虚假战情等,两部片子都有反应。
当然相比之下,少年h由于是近邻拍的,由于文化较近,我们看起来更明白些,相比于如今日本对美国文化的态度,在当时听西方的歌曲,衣服上绣英文却被认为不爱国不忠君。
电影对当时这种扭曲的思潮给予了讽刺,且鼓吹了基督教,一家人笃信基督,保持着对战争冷静的思考和对战情的判断,最后一家得以保全,算是有点好人有好报的意思。
对国家形势冷静的判断,且对宣传抱有质疑,这可能是编剧观点,在当时的战争漩涡中是很难的,少年h的周围尽是些哼哈作态,受军国鼓动的青年,少年h还能与人争论,似乎是不可能的。
电影反思了民众的思想被当时的天皇绑架的状态。
人要有独立思考,电影中的父亲说出了主题。
仅从影片看如今的日本民众对当时战争的态度,是反战的。
战争的元凶是军国主义势力,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电影结尾也以欲火重生的凤凰比喻了当时失去一切的百姓,在战后重新开始。
这样的片子没被禁还是挺意外的,还有就是意外的好看。
从41年到战败H所经历的一切,说实话,妹尾一家不算是惨的,比如密集燃烧弹过后整个城市都烧毁了,他们一家人能完好无损的活下来,缝纫机也找回来修好了,战后安置屋抽签幸运抽到了,妹妹还从老家带回来了大米,别人都快饿死的时候他们还有饭团吃。
但这并不影响看到当时日本民众的生活状态,那个被迫上战场的男姐姐,才上五年级就参加后备军一直各种训练的男孩们,作为只会做衣服的连参军资格都没有的裁缝爸爸最后也去当了消防员,妈妈和妇女会每天练习运水防燃弹。
日子那么艰难,可是他们很努力的在坚持着,知道历史真相的我们深知这个时候太平洋战争已经开始,前线的战士已经节节战败,很快他们会迎来两颗比燃烧弹恐怖几万万倍的大炸弹。
日本民众相信战争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更相信天皇不会败,可是眼前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难太难了,所以到后来当广播里传来天皇不战的声音,大家仿佛都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过这种日子了,家里有男孩的也不用担心长大被逼着去战场了,美国人来了,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和前途的光明。
影片最后两个年纪稍长的日本人练着不熟悉的美国话谄媚的和他们打招呼,就是很意外他们思想转变如此之快,全然忘了是谁烧了他们的家害死了他们的兄弟姐妹这种深仇大恨的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好像挺难理解的。
最后我想说,把所有的罪恶都推给残暴的法西斯和军国主义是日本子所有反战电影的核心。
我也相信日本的百姓是无辜的,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很坚韧,我很佩服那个时代里的他们尤其是日本女性,真的很伟大。
有个常用词叫里通外国。
收到一张美国明信片就涉嫌间谍,如此荒唐的剧情在异国他乡真实上演。
战时,很多人变得面目狰狞,同时还披着爱国者的面纱。
战争,可能连一台缝纫机都不给你留下,很多人成了炮灰而不是吊死。
战争是少数人强加给大多数民众的,很多人不得不穿上军服。
国家机器一旦进入战争轨道就会碾碎一切善良的真相。
把战争真实地展现出来就是最好的反省。
战争的真相就是少数人的癫狂。
反战,应该成为全民共识。
战争年代,个体的命运永远无法和国家命运分开。
沉重。
少年妹尾河童与他爹;墙头草型民众哪都有。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H的角色刻画的非常棒,适合各种年龄段
喜欢画画的孩子应该看一看。
信仰让这一家变得不一样,父亲工作的原因也让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H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小孩儿,从小可以接触到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国外的东西。但是经历过战事的小朋友心智也会比较成熟,坚守男人间的秘密。建国走的好早。
堪称完美的父亲,也难怪战后父亲在精神上陷入迷茫停滞给少年带来加倍的打击。
民众就像裙带菜。子役的脸时代感都颇为正确,受惊脸小妹可爱。水谷丰伊藤兰夫妻档。街坊里的好看哥哥们前半小时就被清理掉了。
战争年代管制最严,影响百姓生活最重
拍得是挺不错的,但剧情不够吸引人
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明白什么是战争,战争究竟带给自己的什么,什么是生存!
很多触点,好片!
明!辨!是!非!
世界第一好爸爸
娓娓道来的反战家庭片,相比起乔乔的异想世界还是差了一点特色。另外,小粉红不论哪个国家都令人做口区。
小中见大,反战forever
痕迹太重了
方言意外的挺好懂 好久没听到德语诶(等等偏题了 小朋友好棒哦 写不出啥诶 谁给我解释一下小栗旬的出场意义 还是我去翻下原著 那里睡着了...
完美家庭呢 找男朋友和找老公确实考虑不一样哈
看看缅怀英烈的保守主义和彻底反战的区别,看看降旗康男怎么拍出真正的反战片的。概念还是常规的,但就是没有回避日本国内被洗脑过的被奴役的民族主义思想,没有回避对边缘党派的逮捕,没有回避军国主义驱赶百姓欺骗百姓去赴死,没有回避浪潮席卷下的群体对个体的绑架甚至杀害。导演直接把这些东西放在这里,这就是曾经的历史,这是真实再现。全片较多地使用了移动镜头摇摄,气质更加朴实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