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人来说,读书并不是为了学到知识,也不是为了增加见识,当然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副产品。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为了一张入场券,一张自己证书,为了能在更高的平台发展。
读了十几年的书,大部分都在工作中用不到,作用只是给企业招聘参考使用,减少企业考察的成本。
然而这就足以改变大部分人的命运。
其实我在初中就想过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
一度想着要辍学。
不过还是一步一步的上了本科,参加了工作。
之后才慢慢明白读书对于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改变是如此之大,就因为你上了大学你就能拿到那张入场券。
其实工作的内容读过小学的未必不会做,复杂度也没那么高,熟能生巧而已。
以上就是读书的现实意义,最为真实,可以改变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
因为规则不是我们制定的,我们只能顺应规则。
比尔盖茨,乔布斯可以退学,我们不可以。
我们只是平凡人,不是制度的制定者。
然而知乎上所说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有的说可以提高修养,有的说读过的书就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就和你吃过那么多饭一样。
和你的思想融入到一起了。
其实我想说,读书能提高个人的修养,能让我们去想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内心世界。
锻炼思维能力,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欣赏音乐,艺术一样,都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这些都是在你吃饱饭,有房子住,有车子开,生活无忧无虑之后才考虑的事。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哪有现代西方哲学与艺术的发展?
所以读书最先解决的就是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副产品。
随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才会有机会去慢慢的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却说自己安贫乐道,说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肤浅的,这种人才是真的loser。
曾经看过一个皇帝出家了,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悟道了,他拥有世间的一切,有名有利有天下美女,这时候他说看淡人生,这是真的看淡了。
就像马云说他不在乎钱一样,别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有资格。
所以回到主题,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平台,有了好的平台就有机会做赚钱多的工作,从而改变命运。
这改变的可能就是几代人的命运了,以后你的子孙可能会真的因为丰富内心世界而读书,为了世界和平而读书,为了当个科学家而读书,为了当个宇航员而读书,为了当个艺术家而读书。
到了那时,这些梦想就并不是遥不可及,而对于普通家庭或者底层出来的孩子,这些梦想可能在上小学后就没了。
在此写一些感悟。
在微博看到的这部电影介绍,觉得里面的方言特别熟悉,到豆瓣一看,果然来自我的故乡——宜春。
深圳和宜春这两个词于我而言很特别,我是一个不会讲宜春话的宜春人。
93年,我爸孤身一人南下来到了深圳打工,而我妈带着我和姐姐在宜春生活,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赚够钱就回来,在宜春市里买一套房子。
那年我只有两岁,而我姐姐只有三岁,我妈带着我们两姐妹住在价格50元一个月的小单间里,除了照顾我们,她还要工作赚钱,冬天一双手冻烂了开春才能好。
而我爸在工厂里拼了命的赚钱,只要有加班他一定去,他说那段时间天天上夜班,基本上没见过什么太阳,深圳有多好他根本不知道,他只知道家里的妻儿老小还在等着他的工资养活。
那时他在深圳一家港资企业工作,工资确实很高,加上加班费,一个月工资比宜春当地公务员工资还高了一倍。
他也很勤劳,自学了电工,考了电工证,成了技术工,虽然还是累但是工资对得起付出的汗水。
我爸说他一个月只留下两百的生活费,其余的钱都寄给了我妈。
我有很多小时候的照片,照片里只有深圳的冬季,因为只有过年我们一家人才能相聚。
每每过完年要从深圳回宜春,我爸会给我们准备很多零食带上车,送上车他就在火车外站着,车开了就跟着车外边走边哭,他在火车外哭,妈妈、姐姐和我就在火车里哭。
每当说起这些,我爸还是特别感慨。
宜春和深圳有多远?
那个时候在我心里,这两个地方很远很远,恐怕是我认知里最遥远的距离了,他们之间隔了一整个春夏秋冬。
这中间经历了很多辛酸的往事,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姐得了脑膜炎我妈哭着把她背到医院抢救,我妈是个很坚强的女人。
没几年他们买了宜春市一套地段不错的房子,两房两厅。
可是我爸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买了房子就回来,他想赚更多的钱给我和姐姐更好的生活。
香港回归那年,我和姐姐随着母亲来到了深圳,最终我们一家人在经历了4年的离别后总算是聚到了一起。
后来我们买了房子车子,再也不用经历痛苦的思念和分离。
自有记忆以来,“宜春”这个词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因为这是我的故乡可我却没有太深的记忆,春运的时候一票难求,所以这么多年我们几乎没有回去过,我和姐姐也不会说宜春话。
后来因为户籍原因,我无法在深圳参加高考,而江西省的教材和广东又不同,所以在08年我从深圳回到了宜春念高中。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对宜春才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是个很小的城市,山清水秀,没有深圳的繁华,很宁静,大家也很纯朴。
班上部分同学是从宜春周边的农村来的,他们之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很高。
而他们的父母有许多跟我父母一样都在“遥远的”深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许多孩子中途被学校劝退,打架谈恋爱,逃课盗窃,我想错的不仅仅是他们。
如今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因为职业原因,看完电影我更加忧虑的是这群孩子们的未来。
电影里的孩子们长大之后会怎么样?
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吗?
他们的悲剧会不会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上演呢?
一线城市的教育和偏僻农村的教育资源天壤之别,可教育又偏偏是他们大多数人唯一的出路,这些被遗忘的孩子们究竟会怎么样?
而最悲剧的是这些情况不仅仅是出现在宜春,它出现在中国农村的每个角落。
去年搬家,搬家工人迟到,最后是朋友厂里几个工人过来帮忙,东西不多一个上午就搬完了,他们很高兴因为老板下午给他们放假,中午的时候请他们吃饭,其中一个中年工人问我:这里离海远不远?
他想去看看,来深圳两年多了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这句话我印象深刻,因为深圳是个海滨城市,平时晚上我们一般会在海边散步,可是真的有人来了深圳这么久从未看过大海。
在他身上我看见了九几年我父亲在工厂里暗无天日加班的样子,那时候他皮肤很白,因为吃住都在厂里,一两个月都晒不到一次太阳,深圳对他而言就是一个厂房那么大。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赚钱!
我爸当年的离开不是不爱我和姐姐,是因为太爱了,也正是如此,在看电影时我才难过,因为伤心的不仅仅只是孩子,孩子的童年缺失了父母的关爱,而父母也错过了孩子本该最快乐的那几年。
为人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孤身一人在外漂流。
有个很无奈的词,它叫生活。
深圳,这个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它的辉煌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共同建设出来的,光芒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离别和无奈。
这是遥远的南方,从宜春开车到这里大概需要6到8小时,可对于孩子来说,它是思念无法抵达的地方,是孩子们一个童年的距离。
我曾经也是留守儿童,但我挺幸运,我爸妈生我、养我、育我、教我,虽然偶尔也会觉得委屈,但是我能理解父母是用一种无奈的方式爱着自己。
我如今三十了,是一名大学老师,马上我要当爸爸了,夫妻收入养活一家人没问题,可是父母都五十了,他们还在广东打工,他们觉得还能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不想休息,不听我让他们回家的意见,我到如今每年也只能在过年才见到他们。
留守儿童很可怜,出门在外的父母也很辛苦,他们一直负重前行,只希望以后能多时间多精力陪自己的宝宝。
有点语无伦次,最后还要啰嗦一下,人生中第一次下班吃岳母做的饭的时候时候,直接情绪崩溃了,原来有妈妈在家等着自己是那种感觉。
直到看这部影片才发现自己一直看错了片名,原片名或许呼应了片尾孩子们的悲哀的现状,而我看错的名字又或许可以成为另一种解释。
我是南方人,故乡也就一个小县城,周围都是村子,可就连我也无法准确了解到农村儿童的生长状况。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太过老生常谈的故事,可就是在这样更加朴实的镜头下,它却显得愈加动人。
说起来好像很遥远,这种故事又总是在大都市的霓虹灯下显现。
我感到很悲哀。
就如这个真实的故事一样,影片也显得那样渺小,可是这却又是目前我们国内虚浮的社会环境里最需要被重视的片子类型。
难道有一天我们连这样清新动人的片子也需要在未来遥望的时候,才会惊觉它们已遥远吗?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老枯树,在夜里抽出一条新的枝桠,而我,如果可以选择,我不想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鲁迅说过: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与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是,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能力。
人生终于很多无奈,但是如果我们的父母有的选择的话,谁会抛弃孩子前往他乡,而在这段孩子独自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成了孩子的他国乡,孩子成了父母的心中憾。
有一次,老师让用如果造句,一个孩子坚定的说:如果我有钱,我要去深圳找我的爸爸妈妈。
【遥望南方的童年】本来说看一部电影后就早睡,结果看完《衣锦还乡》后,突然很想看这个,就仔细的看了一遍;曾在中央6套看了一点,却没有看进去,仅仅因为那时候的自己不太爱看电影,还停留在表面。
整体来说是比较朴实的电影,更多的反映是生活现实的写照,现在来看或许画面感、摄影技术、演技不够好,但要的就是原朴,在07年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 首先题材 ]一个乡村教育和教师、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易老师的举止几乎概括了所有支教和留乡村开创教育者的内心声音。
就办学条件来说,没错,要幼师资格证、专车和司机接送是出于对小孩的教育和安全考虑,是对的,可是放置真正的深山农村里,怎么可能?
难道没有这些条件,小孩们就没资格读书了吗?
撇开农村,就办学条件吧,现在的条件都达标了,可是校车出问题,老师打小孩等等这些校园事故率还是普遍存在,那么追根到底责任在于谁?
现在是为了证而考,为了条件才弄,而不是为了教育而做。
砣砣和秀秀是留守儿童的代表,而砣砣的婆婆是留守老人的代表。
砣砣被外出打工父母委托的村民家嫌是麻烦负担,被周边的小孩和老师误认为偷了同桌的牛肉干,每天在和父母分开的大榕树下等待,就那一个幼小的背影,让人看了实在心沉重;而秀秀看见两年在外打工的妈妈却形同生人一般,父母离婚后,父亲争得她的抚养权,却又将她托付给伯父抚养,自己出去打工,而伯母却觉得是累赘,小小身影坐在空房子前在地里画着。
看到着不由得恨抛下他们的父母,为何如此放的下孩子,可是换念一想,是这个社会太难处,当下生活所迫,但愿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别和自己的孩子成了生人。
砣砣的婆婆是留守老人,看不清,自己都一把年纪了,照顾自己都难,更别提家里在带个5岁不到的孙子了。
从[ 镜头 ]分析,给的还是不错,人物的特性和导演想表达的还是体现出来了,特别是砣砣在树下看着坐在板车上的小孩们,砣砣婆婆的手在地上抓摸着东西,那种传达的感觉一下就到位了;不过个人觉得在人物表情和内心的细节上还是缺少了一些,比如周边人反映,易老师的内心还是稍微欠缺了一点,几乎都是用语言在描述,但是对于这些民间人非演员来说,已经很到位了。
最后结尾易老师和老师的对话是话里有话,小孩一直问,易老师一直回答,直到后面索性不答,因为即使说了他们也不明白,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于是就带他们去山顶看所谓的南方,即山的外面,遥不可及。
图三的桥我常去,不过可惜的是,半年前已经拆了。
偶然听到这部电影,一看觉得自己发现了宝藏。
同样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深深找到了共鸣,因为当年我也有过遥望南方的童年。
年少时也曾想过把留守儿童的情况写出来或者拍出来,但真的能力有限。
没想到真的有导演去做了,而且做的这么优秀。
像易老师这样大写的人,我相信有很多,由衷地钦佩和羡慕。
好在如今留守儿童的现状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希望越来越少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像这样优秀的影片致敬!!!
虽然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是2020年了,但是对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影片里面关于农村生活的场景还是那么真实,比如有的人会为了别人抢走了自己农田要引的水而破口大骂,比如婆婆叫坨坨别去玩水。
记得有一条弹幕是“太真实引起不适”,但是我理解他们,那就是很平常的事情。
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电影里的易老师扮演者据说就是真实事件的原型,我很敬佩这么有教育情怀的老师,师母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大多数农村父母非常淳朴,平时都忙着干活,不会教孩子思考人生怎么为人处事,这个时候老师就特别重要了。
易老师创办幼儿园就是想让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教育,不至于在家里“放牛”。
电影开头坨坨坐在大树底下望着远处的背影,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了。
坨坨是个可爱的好孩子,只是没有父母的陪伴,在托寄的家里连吃饭都吃不饱。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值得我们去守护,留守儿童的陪伴和教育问题仍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
感谢导演拍了这么好的影片。
祝愿善良博爱的人都能越来越好。
本来想的影评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看到一个小时十一分钟以后,易老师把载满留守幼儿的两轮车的车肩带背在身上,那一刻配乐响起,我突然落泪,想的影评是:原来导演漫不经心地攒了一个多小时,就是为了这个瞬间。
电影看完,我打算理性一点。
仔细想了想这部电影到底是好在哪儿了。
首先,人物结构上立体不扁平:易老师是本片的主角,他对外人那真的是菩萨,对家里人总有些亏欠,这是其一。
导演处理易老师的行为的时候没有直说其出发点,而是让观众自行理解。
比方说,易老师办学的目的到底是挣钱还是想推教育?
导演没明说,但是观众心里有数,于情于理自然是前者多一些。
又比如坨坨不见了,易老师到底是着急孩子的安危还是怕孩子丢了对学校的声誉不好?
开始我想是后者,而找到孩子时,坨坨对着易老师亲昵地喊了一声:伯伯,易老师扔掉自行车抱着坨坨精疲力尽地瘫倒在香樟树下,我想这一刻,是前者。
这是其二。
其三,易老师从一开始偏向挣钱到最后收容了三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他的初心从挣钱&教育,转换为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这是导演升华影片的功力所在。
易老师的老婆,大家口中的师母,她的立体更显然易见。
她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女人一样——刀子嘴豆腐心,她计较得失,算计利益,但也善良热心。
因为幼儿园是桩赔本买卖,对老公少不了怨怪。
但是她照顾孩子尽心尽力,在外人面前始终给易老师保留颜面,她始终也在事实上,支持着易老师所做的一切。
以至于电影最后,文才求易老师夫妇照顾襁褓中的儿子,自己要去深圳打工时,易老师或许是想到了身后他自己拖回来的两个“油瓶”,或许是自知无力照顾婴儿,他犹豫地看了看师母的脸色,而此时师母不发一言,只是看看了身后一样非己出的秀秀和坨坨,主动接过了这个刚出生就”失去“父母的孩子。
导演又一次,自然地把主题引到了人文情怀上去。
其次,整部电影的结构也是简明扼要。
我个人感觉是分为两个部分:办学和退学。
办学是情绪酝酿,退学开始才是正文。
前一个多小时,我关心的只是学校办不办的下去,易老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导演在其中只平淡了塞了塞这些孩子的家事进去,看着并不波澜。
而后者篇幅不过二十来分钟,却真正开始将农村留守儿童的苦难摆在了观众面前。
没有什么激情洒狗血哭天喊地的清洁,真正做到了:静水流深。
而在描述两个孩子:秀秀和坨坨的命运时,笔法也十分精妙。
当易老师把坨坨送回家时,看到坨坨的奶奶,一个失明的老人在地上摸索着东西,易老师不忍了,我动容了。
导演没有讲坨坨的故事,只放了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台词。
可是谁能不明白呢?
导演在短短九十分钟的时间里,轻拿轻放地写出了一个人群的苦难:留守儿童“无父无母”的可怜,打工父母背井离乡的无奈,农村老人无人依傍又要照顾孩子的艰辛。
把苦难轻拿轻放不过度渲染是一种很高级的情感处理方式。
导演做到了。
全素人出演的方式和前阵子同样是非专业演员出演的《何以为家》一样,让人为这种真实感动,也为这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的残酷感到悲戚和无奈。
Last but not least——没想到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的两部个人年度最佳影片,都是,素人演的。。。。
遥望南方的童年 (2007)9.32007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易寒 / 易志兵 何伟欣
这种文艺片真的应该多一点市场。
真实两个字做铺垫,电影里群众的方言一出来就听得我想哭了,整部影片看下来我眼泪止不住的流,心疼老师,心疼学校,心疼孩子们。
片中无私的老师总是再为把教育坚持下去而努力,没有任何怨言,只是想让孩子们受到教育。
村子里的村民总觉得去大城市打工可以多赚点钱改善生活,但是一旦出去了就顾不上家了,在外工作让失明的奶奶一个人在家生活;把孩子放到亲戚家变相是另一种的寄人篱下;为了改善生活自己打工回来之后发现丈夫出轨,女儿也不认识自己了。
看起来这些事很荒诞但是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甚至发生在很多家庭之中,真实到令人心酸。
好像生活就是这样,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是这种努力却好像总是不够,大家都在打工努力工作越做越多但是却让家庭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有时候当事人是真的没有选择,但是却让观者觉得很心酸。
大家都是一样的贫苦却又一样的挣扎。
片中的小男孩真的可以说是小影帝了,虽然村民的表现有点不自然,但是这不失为一个好电影。
嘲讽的是我是在得知演员片酬拍戏77天片酬1.6亿的新闻之后看的这部电影,现在想想有时候社会处处是讽刺。
大概不需要流量明星,只是多讲讲真实的故事,它所带来的看不到的价值却是无价的,而1.6亿大概可以带来几十次几百次这种无价价值了。
不知道是因为宣传还是其他原因,近几年这种题材的写实电影减少了很多,可能是不赚钱没有人投资拍的原因,但是钱真的无法衡量一部好作品,希望多一些投资商可以尝试投入各种题材,而不是让流量当道拿用脚写的剧本来糊弄人民群众。
回到影片,给我感觉影片的构图很漂亮的,大概是乡村植物比较多的原因,虽然苦,但是入眼可见的绿色总会给人一种生机还在的心态,相对城市里的高度建设发展,在城市里可以看到的就是夜晚的霓虹灯影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古装戏的原因吧,一部分是服装建筑不同于现代的单调,一部分是场景的自然和美丽。
所以本片仅仅是从老师视角走的流程线,但是却很卑谦的让人觉得很舒服,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不会像他那么无私,我只是个普通人,但是他却是可以成为偶像的角色,这是在浮躁生活里出现的一点希望之光。
这部影片里老师的形象太美化了,跳脱了人民群众的真实但是却不会有人讨厌,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也向往这样的人,可是愿意成为这种人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对本影片最满意的地方是他真实却没有强制喂道理的地方,仅仅只是讲述出在偏远山村里各个年龄阶层的贫苦生活,真的很好看,很推荐大家看,尤其是泪点低的人想放声大哭的时候,看这样一部好剧很值得。
年纪越大,越来越看不得老好人,自己活得太苦了,跟着她的人也会很委屈。
真实到可怕,这就是我的童年,这就是农村教育现状。
虽然留守儿童亲人缺位,教育丧失的大情况表现出来了,但易老师这个形象过于正面了,太多煽情部分也削弱真实性。
这电影分数虚高,不明白为什么。就因为中国贫困把人打动了吗?
全片皆是非职业演员出演,制作粗糙,却真诚质朴的让人直掉眼泪……这是农村多少留守儿童的现状啊。。。
留守儿童,十几年后很大概率成了(二加一)和青年,这两年又大概率被闲在家。童年被拍成电影被人可怜。让孩子们跟着打工的父母就近上学不行吗?不行,因为你是农民。
纪录片风格的剧情片,中国农村一线模样的实录,演技生僵尴尬却很投入(相比《村戏》),可谓原汁原味,比之更偏艺术风格的《一个都不能少》《孩子王》《那山那人那狗》《我的九月》《伴你高飞》有更近的贴切感,却也失去了如《四个春天》一般的记录实感。成片的评分很高,大概是勾起了许多人对农村的回忆与记忆,但冲击力却并不负9+的盛名。
希望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遇见一位“易老师”。
有感动人的故事和可爱的小朋友,但从电影本身来说是非常平庸的。
三星半,有某些经历的我还是被煽到了,有纪实感的剧情片。
纪录片
这真不能算电影啊...
拍摄手法和故事讲述实在是粗糙。
真实,原生态。这么真实自然的电影,国内基本没有了。评分这么高,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上豆瓣TOP250,是因为评分人数不够3万还是?另外一部背对背,脸对脸评分9.4,评分人数6.7万,同样也没有上豆瓣TOP250。奇怪。豆瓣250现在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应该把这两部电影列入TOP250。把250里面大多8.5—8.7分的电影删掉,还有大把评分人数1万以上,评分9.0以上,没有进入TOP250的电影。多加一些顶尖的好片,按评分选250,而不是按热度流量知名度选出TOP250,我感觉更客观一些。
拍的镜头不够抖
因为是宜春的故事,口音非常熟悉,留守儿童真是农村普遍现象
最后那个结尾实在是。
太遥远了
别当老好人
底层无声的呐喊 为什么还要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