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推荐这部电影。
青春片,无脑观看就好。
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看完后再老老实实回到苦逼的日常生活,并且继续努力让自己好好学习。
关于青春,什么东西更容易感动人?
当然是遗憾与反叛。
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但青春却显得更有感染力,多少人觉得最美好的年华是青春呢。
哈哈。
剧情简介为两位爱学习的好朋友,在毕业前一天,决定把以前没玩的地方补上,用一天的时间弥补四年的快乐时光。
本以为这是两人虐菜的电影,没想到两人居然是学校中最菜的,别的同学不仅可以去上好的学校,还可以平时玩得爽,学习与玩乐两不误,所以好强的Molly受不了这个刺激,决定拉上Amy参加聚会。
影片的内容实在是太搞了,有的人不仅学习比你好,还比你会玩,性格还好,人家不是不爱学习,人家只是觉得学习是一件需要做好的事情之一。
这个之一太可怕了,就像段子说的,一百分跟一百分也是有差别,有的人只能考到一百分,有的人却是试卷只有一百分。
不由想到“我可太难了”这幅图。
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好看,除了影片本身的内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脑海中另一部电影一直在盘旋,即青春公路片《契克》。
它们都是很有趣的青春片,少年们以非常规的行动打破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一段奇妙的经历之后收获某种意义的成长与成熟。
你觉得一部青春片最不用担心的是什么?
个人觉得是价值观。
深度与有趣,无论它们整体风格向什么方向靠拢,青春的东西就那么回事儿,而且单说年少也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一部青春片看下来,不可能没有一点感同身处之处。
《契克》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个人觉得它更好看。
走出去的公路片,走向自然与随意,才是想象中青春的样子,而不是热热闹闹的聚会。
为啥我们的青春片不好看?
可能是因为好看的过不了审吧。
节奏上的事儿,真的很难说,不一样的剪辑,不一样的画面,不一样的配乐,对人而言,可能就是喜欢与讨厌截然不同的感受。
有时候,需要去想一个特别合理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不是说电影的本意为何物,而是在自己看来,电影讲了什么样的故事,表达了什么东西。
《契克》设定一个内向的叛逆的父母关系不好的令人怜惜的男孩形象,他遇到了另一个与自己一样在别人眼中的怪胎,性格天差之别的两人走上公路之旅,途中田野风光人情一览无余,懵懂天真的爱情,坚不可摧的友情与承诺。
这段旅程尘埃落定,男孩不再是怪胎,而是一个正常的坦然的很酷的男孩子。
《高材生》同样设定一对怪胎,她们专注于学习,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绝不参加活动,不做浪费时间的社交,两人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关系,但是自我感觉良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Amy的坦然与自得其乐,她能接受自己的选择;另一种是Molly的骄傲与好强,她的自我感觉良好是建立在超越别人的基础上,个人觉得这种想法很可怕,你可以做自己的选择与坚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的选择与坚持最好是良性的,千万别把别人当傻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时间与活法,贬低别人多会令自己智盲。
不得不说,美国大片式的剧情设计,虽然很是直白突兀,但是有时候你就是喜欢烂俗,很烂很俗的那种。
总而言之,青春是尴尬都很美的年纪。
生活中是否也会出现像影片中所描绘的情节,你足够的努力、足够的克制、心无旁骛的奔向目标,即使错过身边所有的乐趣也觉得物有所值,因为目标就在前方,终点那极致的美景正在向你挑逗的勾着手指。
直到某一天,当你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残酷现实已经摆在你的面前。
当初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前,那些被你在心底嘲笑过无数次“误入歧途者”在你的笑声还未消逝前就悄悄走到了你的前方,更有甚者,面对满是荆棘的密林,摆弄一下手中的资源就如履平地般找到捷径,正在终点处冲你微笑(导演只是通过“耶鲁大学”简单地提了一下美国的“入学诈骗案”)。
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所面对的一样,她该苦笑?
该愤怒?
还是继续使用看傻旁人般的相互吹捧麻痹彼此?
亦或是尝试走进她曾经极度鄙视的“歧途”中体验别人眼中的美丽风景?
电影用喜剧的方式表达了导演的选择——不要给自己设定过多的限制,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身边人。
导演巧妙地借用两个女孩对待爱情的态度映射了她们今后看待人生的态度。
从开始她们各自都有心仪的目标,虽然有时目标的暧昧态度让她们举棋不定,但直到看见他们拥吻时才算恍然大悟。
之后两个女孩改变了,释然了,留意和接受身边的其他可能,我想她们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就像她们今后的人生一样,在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更加灵活,更加丰富,更加享受过程而非强迫结果。
电影中,两个女孩一起坐过四个人的车。
每个人的表现都和平时有很大的区别。
这本身就代表我们每个个体的复杂性、矛盾性。
两个女孩刚开始遭遇的价值观颠覆就是源自于她们两个的人生过于扁平化,同时她们认为别人的人生一样可以一眼望穿。
直到在她们彼此不留情面的争吵过后才逐渐明白,原来每个人的美丽和独特正是因为人格的立体性,多面性。
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当你发现身边人是如此的“不完美”时,你还依然会紧握彼此的手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未知。
这电影真的超级有趣,很多很多梗,我笑得停不下来啊啊啊啊!
然后女主amy是queer,刚上高中就came out,没有人觉得奇怪,没有家庭的反对,没有各种伤痕叙事,就是它的homonormality简直棒呆!!!
然后一些性喜剧也是非常comfortable把我笑的受不了。
超喜欢一个情节是另一个女主molly在party看到自己喜欢的男生之后脑子里的幻想,一段现代舞,不停变换的背景有热带雨林啊什么的,灯光也是在各种漂亮的颜色里切换,丰富的镜头移动简直把在高中看到crush的感受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喜欢的地方是一直想成为fuck boy的没脑子富二代jared turns out to be a virgin并且梦想是当飞机设计师赚大钱然后用这个钱去写音乐剧因为现在的改编音乐剧都太烂所以他觉得观众们deserve something original;被造黄谣的女生虽然确实跟很多人在车里bj但爱好是在公路上给人hitchhike;超辣的black文学老师和mexican学生ons;刚一出场就被我一见钟情的巨美美到爆的忘了叫什么名字的大美女,居然和amy啊啊啊啊(我一开始felt the sexual tension)最后还到amy家给她送内衣递小纸条,omg im dead;还有奇怪的drug体验,真的是太太好笑了!!!
我还要再看几遍这部电影😭😭😭
是所有电影都在骗我还是美国高中就是这样的?
性酒精毒品基本标配了,脏话飙到直接让本片评R级。
关键是就这些不务正业不知人间疾苦的小青年们,还一个个哈佛耶鲁斯坦福的offer乱拿,你TM在逗我?
“不要只顾书本还要享受生活”的主题,你在中国试试?
女导演处女作、双女主、女同(人家10年级就出柜了)、点名各种伟大女性(必应暗号是马拉拉),三观够正。
主角像谁……主角像谁……对了,Jonah Hill!
一查,还真是他妹妹(敢情Jonah Hill没用他的犹太姓)!
最后,Lisa Kudrow现在连配角的戏份都这么少了么?
比《伯德小姐》多一点《宿醉》的荤腥癫狂,比《宿醉》多一点《领居大战》的高中生party大赏,《伯德小姐》+《宿醉》+《领居大战》,再加一点《失常》版的嗑嗨了的《白日梦想家》,以及同性版《蜘蛛侠:英雄归来》,=王尔德聪明的处女作题材选择,并且与《伯德小姐》一样,一上来就是烂番茄百分百的新鲜度。
总结一下如今这些成长题材的套路吧,先展现友谊情深,然后共同成长,过程中发现各自的心仪目标,开始互帮互助去追求,然而追求不成后又出现了友谊间裂缝,开始各自发展,发展不顺后回忆起对方的好,觉醒音乐响起,两人重新和好,各自前途光明,最后又免不了会分别,怀念的同时开始逐渐成长,在这些过程中再加点荤腥玩笑的段子……多么成熟又完美可是又非常亲民的套路,谁又不爱呢,我还是很吃这一套的,并且这一部里难能可贵的是,以为自己刻苦学习就自感高他人一等的心理阴暗面,阴暗面被他人在玩乐的同时同样如此优秀的事实打脸后的不忿,很是满足我们这种非爱学习的非好学生一脸不懈的黑暗心理了,还是要劳逸结合啊,虽然逸总是大于劳……虽然好看,但开始有点害怕这种成长过程中叛逆、友情的套路会不会成为以后女性创作者起步的一个通用公式,或许一个导演的真正实力,应该从他的第二部作品看起,就像电影中的这些高中生,真正的实力高低展现,还要继续看进入大学后的随访情况,格蕾塔韦格用《小妇人》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才华,期待一下王尔德今后的导演事业,是否会迸发出更大的才华……
1, the first thing we needed to conquer with is how to divide the original lines of three characters into two actors since we were in short of one actor. The lines in any coming-of-age comedy are specifically stylised and designed so the distribution was crucial and tricky. Also, learning the writing of this script could be gaining experience. 2, lighting Since it is compulsory to be shoot inside a bathroom where the dominant light is impossible to be shut down. We attempt to cope with the lighting and try to not let the actor’s face look pale but still in the end, because of the not matching between the camera and the actors ‘faces, we got some raccoon face. So next time, we need to use the gel to avoid the exposure. 3, the importance of reaction shot1920, the Soviet Union filmmaker and theorist lev Kuleshov performed a famous experiment demonstrating that all the meanings of shots in sequence can be created entirely through editing the reaction shots of the leading role and the other subjects which is called temporal connection. In this scenario, by capturing the protagonist Molly Davison’s reaction shot in the stroll, we connect it with the other two actors ‘action, we establish this classical montage which implies the main conflict in the next plot. 4, the structural narrative impulse. Structure controls the order in which the story information is given to the viewer. The famous novelist E. M. Foster often quoted definition of plot is a good place to begin understanding the kind of structural logic that motivates editing choices. In the story of Book Smart, the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is constructed by molly Davison’s consumption which was not the given information in before. Because she heard the other two characters insulting her so she can fight back and attack those two guys. Because she assumed that those two were not able to be recruited by any college, so she made up all the satire and iconic utterance about them compared to herself logically. Because the other two guys being accepted by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Google company is totally out of her cognition, she is stuck in this place which lowered the narrative. This kind of writing development skill is freshly acquainted and crucially significant.
“我们无法再回到曾经了,但是曾经的时光很完美,你们都非常优秀,别让大学毁了你们!
”小胖莫莉和瘦子艾米是好闺蜜,也是学校的学霸,莫莉更是学生会主席。
平时他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从不参与与学业无关的娱乐活动。
成绩出众的她们被同学视为异类,清高,自命不凡的书呆子。
而两位学霸根本不把其他同学当回事,在她们眼里这些同学只知道玩乐,学习什么的根本就不在乎,玩物丧志没有未来。
毕业在即,莫莉在厕所里无意听到这些同学调侃自己,嘴巴很是恶毒。
于是莫莉出来想用自己的优秀来回击他们,鄙视他们。
可是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所谓学渣的回击使莫莉蒙圈了!
名声不好的女同学居然以几乎满分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即将和莫莉成为同学。
华裔哥凭借自己体育特长进入斯坦福大学踢球。
留了三次级的长发哥连大学都不用上就已经被谷歌公司录取。
平时疯疯癫癫的吉吉同学的第五志愿才是哈弗......一向有优越感的莫莉被啪啪打脸输的体无完肤!
莫莉和艾米突然明白高中四年她们错过了很多精彩,于是在毕业前的最后一晚两人决定要弥补这四年来的空缺。
她们要参加趴体,要狂欢,要释放,要体验一把放纵的滋味。
于是两人开了趴体之旅。
她们精心打扮了一番准备大干一场,却发现不知道趴体的地址,平时桀骜不驯的她们连同学的电话都没有。
还不容易联系上一个同学却被带到了只有两个人的趴体冷清至极。
叫来出租车司机居然是出来跑外快的校长......
经过一番周折总算来到了趴体现场。
同学们见到她们两并没有敌意更多的是惊讶和欢迎。
莫莉和艾米这才意识到原来她们的同学都很可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其实他们都很单纯,聪明优秀。
通过趴体莫莉和艾米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同学,了解了他们原来和自己一样优秀,并且收获了更多的友谊。
这是一部青春校园题材电影,意义却是非常深远。
影片阐述了观点就是:贪玩也能获得好成绩,鱼和熊掌同时兼得。
这两个学霸和现实中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名牌大学将来赚大钱国美好生活的理念。
可让她们意外的是那些整天不学无术、调皮捣蛋的同学也被名校录取了。
这也许就是当今教育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学习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美好的青春为代价,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青春不疯狂什么时候疯狂。
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不是全部。
更何况,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会学,还会玩。
放眼现在的高考,简直不可思议。
一个人高考全家总动员,仿佛高考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你们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他们愿意吗,他们开心吗,他们在最青春的年华碰上了如战争般的高考,他们的牺牲值得吗?
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条路而已,没有高考还有千千万万条路可以证明自己的优秀!
青春该有的样子不是学习学习,高考高考,大学大学,而只有一个字就是“玩”从玩乐中学习,从玩乐中感悟,放肆的犯错,高调的改正,体会人生的多姿多彩,做自己擅长的事,做到极致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优秀!
除去有Noah Galvin这件事,其他之外的部分真的好想给满分!
在这样一部青春片中,不再只是固化的角色标签单一地套在少男少女身上,也让里面的人用恰当的年龄去行事(这意味着无论是傻X做作的还是简单真情的),其实有的时候就像高中一夜的疯狂,真的也只需要抛掉所有包袱去做一个“back to basics”的喜剧。
缺点可能是老师和家长的配角角色抢戏了些,但是为Olivia骄傲。
期待13以后解锁更多身份和作品,她!
值!
得!
美国电影《高材生》作品类型:喜剧主要演员:Beanie Feldstein、Kaitlyn Dever故事概述:毕业前夕之高材生疯狂一夜上映时间:2019年5月24日在美国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青春扑面的美式校园喜剧,妥妥的吸引了笔者的目光,随即入选年度十佳好莱坞影片。
哈哈...
写在前面,为中国学生掩面。
1,看着美国学生吃香的喝辣的,回过头瞧一瞧中国的读书郎,拖着旅行箱上学堂。
无奈且悲凉。
2,美国学生:学以致用。
中国学生:学以致庸。
3,一个学生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美方:读书+娱乐+社交---合理中方:读书、作业、预习---呆子
边看边写,随机应变。
单纯来看,这个故事只不过是描写两个尖子生试图在毕业前夕奢侈一下(说白了就是“享受毕业季”),很简单。
但如果换个角度、从深层次解读(观众自由发挥、自行解析),确有不少值得调侃。
首先,是学业。
Amy与Molly这两个所谓的高材生,与其他看似“不学无术”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几乎没有丝毫区别,都可以进名校,只不过一类是“刻苦努力学习->进名校”,另一类是“学习、娱乐两不误->进名校”,殊途同归。
提及这一点,很是值得思考,因为现在许多人对于“读书”存在误区。
怎么说呢?
几乎所有人都认同“读书好是由刻苦、勤奋而来”,的确!
但是不要忘记,“读书的长进”不仅限于此。
就在下看来,“读书好”=智商+情商+先天才华+后天努力。
这几点中,唯一需要关注的是“情商”这一要素,有人说这玩意与读书没关系,此言差矣,纵览当今整个商界、政界、科学界,能有所建树的基本上是“高情商”人士,除了极少部分“单兵作战”(超高智商者)。
故此,“情商”,这两字,在现今这个时代,更是智慧的体现。
其次,是恋情。
Amy,出柜两年,没有与女生亲过嘴。
最后因为与Molly意见不合,自暴自弃吻了Hope,不成想,一吻成蕾丝。
Molly,读书狂人,“怪人”Jared爱慕她,却不为所动。
直到毕业典礼之时,才一吻定江山。
仔细观察两个人的恋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在最后一刻下定决心,一吻定情不同:一则“性取向”、二来“恋爱周期”(一个是“速配”、一个是“慢热”)
最后,是友情。
俗话说“情比金坚”,友情这两个字不是用钱能够买到的,更不是一时兴起而萌发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年月的沉淀,是一朝一夕,历经岁月试炼打磨出来的。
当然在这个漫长的(形成友情)过程中,免不了意见不合(争论)、免不了各有私心,但这只是片段、花絮而已,走过去,海阔天空,友谊之花绚烂绽放。
写在最后,本作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集合:1,校园青春类,不走寻常路(没有刻意穿插“性喜剧”成分)2,从《伯德小姐》到《高材生》,Beanie Feldstein越来越“油腻”了(演技高光)3,故事清淡简约,内容轻松愉悦,看着不累且符合普通人审美理念
劣势集合:1,故事缺少层次感,至多看一遍足矣。
2,描绘了青春的骚动(对于“性”、自我的探索),却忽略了青春的感动(尤其是成长)。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
睡觉了...编剧★★★★☆(台词很有意思,搞笑撩人,但故事本身单薄了些)导演★★★★☆(处女作,如此表现,绝对亮眼)演员★★★★★(主角正常发挥,配角更有意思)剧情★★★★☆(简单易懂,可惜是一“双刃剑”)视效★★★★☆(正常向)音效★★★★★(配乐,尤其是后半段的背景乐,青春袭人)推荐度★★★★☆(年度必看电影)
This is totally another level for teenage comedy!!! I fucking love it. I feel soooo related to main characters!!!当你18年的蹉跎岁月都被学习侵占(well partially it's you to blame so...),当你发现周边的人既能玩得很漂亮,依旧能考出更好的成绩,那种挫败感带来的打击真得是毁天灭地的!
可悲的是,这种挫败感伴随我至今,乃至让我害怕并且逃避任何与学习有关的事儿,但庆幸地是我在慢慢改善,但庆幸地,主人公因此来了场“大”冒险,它不是无脑无意义的冒险,这场冒险带给她们的会是一种对遗憾的弥补,会是日后回忆的黄金时刻!
I am sooo happy for those girls!在我眼中,这也是这部电影难能可贵的地方。
它不再是放纵乃至夸张的高中生活的演绎,以此为切入点着实打动了我的心!
因此在青春片的范畴,它是绝对优秀的。
而几场不同主题的party给这部电影增添了太太太多新鲜感!
美国青少年这么有想法,这么会玩儿的吗?!
搞得我好想再活一次18岁,but of course in USA(sorry ain't sorry haha)。
每个青少年的想法都值得被重视被看见,当然they need to check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Don't let college fuck you up. Don't let society fuck you up!!! 希望他们的未来一切光明!
3.5,作为导演处女作,情绪捕捉蛮精准的
看得很輕鬆,沒有很多的思考。
恶
美式政治正确:不party的人才是loser.所以呢?女主一样会去Yale,努力了却去不了耶鲁的人才是Loser。人生的烦恼可不是只顾学习没空玩乐这么easy。
看起来好像戳破一切相处更舒适
不喜欢音乐声音很大的电影
美国青春片只要类似美国派的 就一直这种腻味 看多了 就感觉boring.
本来看到前面觉得还不错,可是越看没多大意思,可能我本人对这种时间性很短而又话唠的电影不太感兴趣吧……
假装现实的理想主义
作为导演处女作品真的很赞了,配角们都好有趣又出彩。大部分笑点都蛮搞笑的 "is that cardi B? " 我笑出鸡叫哈哈哈哈哈哈
真的是好有趣的青春片。能get到大部分笑点。不仅仅是两个女主,每一个配角都有各自的可爱,这点来说比《性教育》做的还要好,出彩的配角更多吧。缺点就是剧情可能有点散?也没什么主题。还是值得一看的!熊猫居然叫lingling诶,所以每天要用四十小时吗(雾)
棒呆!简直就是自己,想放给所有中国高中生看。(中间那段中文没听懂一个字)
so me
通篇的优点只剩下还算契合的笑点。中间横亘着我跨不过去的阶级和文化的天堑。
太好看了!又搞笑又温馨!而且好多好多性别梗哈哈哈哈!开头女主墙上放着RBG的照片,学校厕所是不分男女的,女二高中毕业后gap year一年去非洲教当地女性做棉条哈哈哈太棒啦!
很好看!!
Diana Silvers好美
Olivia導演得很好啊 卡司全部都太可愛了!感情也很真摯 高中從來沒有過這樣 那怕一點點的體驗
fxxking naughty stupid American senior high girls!
Chick fl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