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黑色党徒

BlacKkKlansman,卧底天王(港),Black Klansman

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亚历克·鲍德温,小伊塞亚·维特洛克,罗伯特·约翰·伯克,布赖恩·塔伦蒂诺,阿瑟·J·纳斯加勒拉,根·加里托,弗雷德里克·韦勒,亚当·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黑色党徒》剧照

黑色党徒 剧照 NO.1黑色党徒 剧照 NO.2黑色党徒 剧照 NO.3黑色党徒 剧照 NO.4黑色党徒 剧照 NO.5黑色党徒 剧照 NO.6黑色党徒 剧照 NO.13黑色党徒 剧照 NO.14黑色党徒 剧照 NO.15黑色党徒 剧照 NO.16黑色党徒 剧照 NO.17黑色党徒 剧照 NO.18黑色党徒 剧照 NO.19黑色党徒 剧照 NO.20

《黑色党徒》长篇影评

 1 ) 《黑色党徒》——“白色放火,黑色幽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色党徒》讲述了在科罗拉多泉城,一名非洲裔新人警察的真实故事:他在70年代渗透进入KKK(Ku Klux Klan:3K党),通过渗透三K党的当地分会来证明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警察,自己作为“幕后者”获得三K党魁的信任并说服他的犹太人同事(Adam Driver)作为白人至上主义者扮演自己的“幕前人”进行卧底。

导演斯派克·李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有天赋的导演之一,其所拍摄的独立电影充满冲突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本身来自于非裔家庭,父亲是黑人爵士乐的作曲家,母亲则是一位文学教师,家庭的影响下,斯派克·李较早地开始了针对本身种族及其地位的反思与创作;作为一名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他一生的愿望就是拍出真正的“黑人电影”,因而他所涉及的题材也大都与黑人的出路、觉醒、种族歧视有关。

由于对于黑人的习性和社会困境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电影风格相当犀利、节奏明快而有爆发力。

我们可以在本片片尾给出的片段看到这部电影的现实来源:2017年8月11日至12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爆发的团结右翼集会(Unite the Right rally),声称犹太人正在毁灭西方,这场大规模的集会是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对犹太种族及其他有色人种仇视心理的集中爆发。

右翼集会者手举Nazi党旗,宣扬“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向川普大帝与阿道夫·希特勒致敬。

集会过程中,一辆汽车冲入了反对集会的人群,造成了一名女性死亡,另有19人受伤。

8月16日,事件逐渐升温,总统特朗普在一次活动中称“双方对暴力事件都有责任”,对白人优越主义示威者表示同情,并称示威者中“也有很多好人”,认为“另类左派”应当在暴力冲突中负有责任。

这次事件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风潮,一度将整个国家激化到种族仇恨的巅峰,站在又一个危机的临界点上。

斯派克·李面对当代的种族主义热门话题、白人警察杀害黑人,以及白人至上主义等等,创作了这部丰富而又激动人心的电影。

电影本身的剧情并不像上述事件那样具有政治性,整体娱乐性非常不错。

这部电影在大致的背景上讨论了7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气候,但更多的是黑色幽默,表达一种愤怒的态度。

在展示美国白人的官方形象时处于野蛮的最佳状态,由亚历克·鲍德温单独负责了开始的这一part,拍摄一段3K党人的宣传片,丧失理智、急躁,明显地如野兽般的焦虑,念着一段Form Speech的间断爆出几个脏字。

电影中表现了两个不同组织“3K党”和“黑豹党”的冲突,但两个组织并没有在电影中发生直接的大规模肢体冲突,仅仅从几个人物之间表现出来。

两个党派并没有实际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去,我们可以仅仅将其视作一种社会组织;两者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积极地进行活动,关于这个时间节点,可以在戴锦华教授的《电影与世界60年代》的课上得到充分的分析,再次不在过多赘述,就多言一句:六十年代是一个混乱与反思的年代,而从那时起每个十年的反思都是对那个年代冲突的重新推导。

“Ku Klux Klan”源自希腊语kyklos,圆圈的意思,发音与"Ku Klux"相同,以及英语的“clan”(氏族的意思)这两个词汇组成。

二者合一,则是一种白人至上主义并在意识形态上组成一个排外(黑人等有色人种及其白人支持者、天主教徒、犹太人等等)的圈。

而黑豹党,产生于1966年,成员是由非裔美国人所组织的黑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其宗旨主要为促进美国黑人的民权;他们也主张黑人应该有更为积极的正当防卫权利,即使使用武力也是合理的。

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另一部入围电影《黑豹》中的主角,超级英雄“黑豹”这一漫画角色在当时的创作时很大程度也受到了这一社会活动的影响,也诞生与1966年。

可笑的是,除了白人选择了使用暴力和恐怖威胁将其对其他种族的愤怒表现了出来以外,我觉得两者的主要理念并没有本质区别。

他们所表现的都是种族主义,都是一种狭隘的仇视心态。

而“3K党人发泄仇恨终害己”的这一剧情,这可能是这部电影的一处在观者角度的“小失误”,没有达到黑白平衡,“各打五十大板”的手法可能更有助于其达到社会影响的作用;但一想到《绿皮书》中,Shirley博士的处境,也就对斯派克·李这么处理有些理解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能够达到平和种族纷争的结果吗?

答案是否定的,比起是一种解决方案,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种政治声明。

 2 ) #2 Blackkklansman dir. Spike Lee 2018

9/6蛮喜欢这部片子的,讲故事的方式很有趣,对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探讨也很直白,但这也导致许多人对它颇有微词。

片子里有很多很多黑色幽默:比如说开场那位不停忘词的白人至上主义者、黑人白人的口音问题、黑人学白人口音歧视黑人/犹太人/墨西哥人/中国人(总之一切非白人的物种)、OJ辛普森…后半段在表现主题上则会犀利的多,观众会接受到很多呐喊式的、口号式的观点的倾泻。

高潮部分white power和black power的对立也在导演的平行蒙太奇里被直观的搬到了台前。

也幸好在screening前看了一半reading,这里才成为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 — “This back-and-forth editing technique, called the cross cut (or parallel cut, switchback, or several other synonyms), which produced closeness out of distance, became a standard Griffith tool, fulfilling several primary functions.” — 而这里3K党们正在聚众观看的影片也正是Griffith的The Birth of A Nation。

最后导演选择cite newsreels来结束这部影片。

突然想起了花样年华结尾,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那时候这样写: “By the end of the film, the director distances himself from the film camera by citing obsolete newsreels, telling the audience that no matter how small and personal the story might be, it does not escape from its time and place, just like the zooming in and out of the same camera. This is also why I feel compelled to study cinema in college - the personal and the collective are connected by the flow of the narrative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camera. As long as we know how to dissect the seemingly innocent images, we can get in touch with the truths of life across times and scales.”现实世界人们真切在面对的种族歧视、暴力是什么样的?

Trump和David Duke站在白人立场上片面的发言与之相比又是如何充满了讽刺意味的?

在镜头的伸缩中,电影narrative的力量是如此这般强大。

 3 ) 以西部牛仔的方式復仇

如果說一個導演一生只拍攝「一部影片」,那麼毫無疑問史派克.李算得上其中最硬核最執著的一位。

種族議題永遠是其創作的核心,他也從不避諱通過激進的方式在電影中表達政治訴求。

史派克.李在《三K黑煞星》(BlacKkKlansman)中再一次對《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亂世佳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批判。

早在1980年,史派克.李還在紐約大學讀MFA課程的時候,便拍攝了短片《答案》(The Answer),講述一個美國黑人編劇被大製片公司僱用重拍《一》的故事,因為影片涉嫌冒犯「美國電影之父」格里菲斯,史派克.李險些被學校開除。

2000年拍攝的諷刺喜劇《迷惑》(Bamboozled)在結尾長達六分鐘的蒙太奇段落中,展示了20世紀美國電影中被醜化的黑人形象,《一》也位列其中。

史派克.李曾在訪談中指出一個問題,人們(包括電影學院的老師)提到《一》時,通常會大加讚賞格里菲斯對電影敘事、攝影、剪輯的貢獻及其影史地位,反而鮮有人講到影片狹隘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表達引發了第二次三K黨復興(1915年—1944年)。

《三》以更為直接、反叛的方式對格里菲斯和《一》進行了復仇:《一》改編自湯瑪士.狄克森(信奉白人至上的浸信會牧師)的小說《同族人》,從白人視角,將三K黨描述成英雄,打敗粗俗邪惡的黑人民兵,拯救人民於水火;《三》改編自羅恩.斯塔爾沃斯(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市警察局招收的第一個黑人員警)的回憶錄,從黑人視角,講述了黑人員警如何打入三K黨內部、贏得信任、阻止恐怖襲擊的故事,從而解構了「極端種族主義邏輯」。

《一》中的許多黑人均由白人演員扮演,尤其是與白人女演員有對手戲的角色;《三》則通過身份置換和視聽錯位,讓白人員警假扮黑人員警(兩人使用同一個名字),電話裡負責佈局的是黑人羅恩,出面行動成功混入三K黨內部的是白人羅恩,影片藉此直擊種族主義的荒謬——只靠聽覺,你真分得清黑人和白人嗎?

既然分不清,那為什麼要歧視黑人以突顯白人的優越?

《一》高潮段落的平行剪輯將白人和黑人二元對立 ;《三》同樣在高潮段落使用了平行剪輯,一邊是黑人講述1916年傑西.華盛頓被誤判並處以私刑的場景,另一邊三K黨觀看《一》進行慶祝並預謀恐怖襲擊,歷史在這一刻重演;不同於《一》中三K黨通過殺戮取得單方面勝利的結局,《三》中的三K黨則在自作自受中慘淡收場,同時影片試圖提出解決種族衝突的辦法,即彼此認同、通力合作。

如果放到武俠小說裡,史派克.李儼然化身「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慕容復。

《三》中再現了史派克.李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視聽語言,即「Spikeism」。

Spikeism是以視覺修飾或誇張的手法有意識的引起觀眾注意。

影片前半段有一場戲,激進分子斯托克利來到斯普林斯市給當地黑人學生演講,導演在使用套路化的對切鏡頭時進行了反常規處理——隨著話題的深入和演講者情緒的遞進,在一片漆黑的畫面背景中,浮現出一張張被燈光打亮的聽眾特寫。

這些黑人學生猶如從黑暗中被喚醒,給予演講者和其傳遞的價值觀以強烈的認同。

導演標誌性的推軌鏡頭(double dolly shot)在影片結尾再次出現,羅恩和派翠絲看起來像站在傳送帶上一樣,舉槍快速滑向鏡頭,儼然化身雌雄大盜「邦妮和克萊德」。

影片將諷刺喜劇和探案類型嫁接,在保證觀賞性的同時進行了現實批判,對當下美國(由特朗普領導的保守勢力管控)依然存在的種族衝突問題表現出憤怒和擔憂。

但劇作和表演依然存在問題——羅恩和派翠絲的人物刻畫過於扁平,性格並不突出,淪為象徵黑人平權運動的符號,兩個演員的表演也沒能幫助人物塑造的更加立體,以至於看完後對兩個人物的印象依舊模糊。

影片的結尾也極富爭議性,史派克.李在故事結束後插入了夏洛茨維爾暴力襲擊事件的紀錄片段,雖然足夠震撼,但卻削弱了影片的諷刺性和完整性,變成憤怒的情緒宣洩。

如果結束於三K黨剛愎自用的爆炸段落,影片的諷刺力度反而更強烈。

伴隨影片西部片風格的配樂,史派克.李以荒野大鏢客的姿態行俠仗義、快意恩仇,取得了對格里菲斯單方面的勝利。

(转载自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832.html?fbclid=IwAR2H8MEUr0NQ4ImxkFzQ9Tv0aFpg12hw8VHJE05jZTPxDH0lDdcFZAieGFM )

 4 ) 《黑色党徒》不仅仅是3K党与种族歧视

近年来,每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角逐总会涉及黑人影片,这些影片或提名或拿奖,如由Barry Jenkins导演的《月光男孩》在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佳影片,该片讲述一位黑人男孩的成长与同性之间的爱情;同时期的提名影片《藩篱》亦是讲黑人世界的是非善恶。

又如Jordan Peele导演的《逃出绝命镇》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了最佳影片的提名,影片围绕美国种族矛盾展开,与今天讨论的《黑色党徒》有相似之处。

时间线回到今年刚过去不久的第91届奥斯卡,涉及到黑人的电影更是很多,如拿下最佳影片的《绿皮书》,讲述黑人钢琴师与白人司机的一段公路故事,其中提名影片《黑豹》与《黑色党徒》也都统一把黑人作为影片主角,一部将黑人作为super hero 来崇拜,一部则完全由黑人导演执导讲述。

《黑色党徒》与其他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斯派克李将白人与黑人都推到幕前放到一个平等位置,此处平等不是剧中人物对种族观念认可不同而导致的种族歧视,而是指幕前与幕后的认可度,诸位可能有言,《绿皮书》等影片难道不平等吗?

在电影故事之中,自然是平等的,但是不得不说《绿皮书》更符合观众及评委主流认同观,这也是颁奖典礼现场斯派克李气愤离场的主要原因,《绿皮书》的结构脉络简单概括为:白人歧视黑人——白人与黑人相互帮助——成为友人和睦结局。

这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套路也是导演与编剧常用的公式模式,与诸多影片一样,白种人或多或少站在思想指引者的高度,幕后的制作者亦落下大幕成为那个种族平权的正义者,但或许只有他们本人才知道影片是为观众喜爱还是为了种族平权的无私事业,毕竟好莱坞一向如此。

而《黑色党徒》则完全由黑人导演执导,讲述黑人警察罗恩与3K党之间的宗教及种族矛盾,影片幕后人变成了斯派克李,但他也没有给主角增加额外的技能光环,其个性及行动中也没有展现出对3K党强烈的愤懑和激烈的行径,而且将白人警察与黑人警察合力扮演一个角色“罗恩”卧底至3K党并成功团灭其一个分会的故事讲的严肃而不失诙谐。

坦白说,导演斯派克李是一位非常犀利敏感的美国黑人导演。

此前导演的首部作品《稳操胜券》让他在美国电影圈成为一名大获关注的新人导演,后又执导《丛林热》《马尔科姆·艾克斯》等,黑人种族的基因让他在电影创作的道路上对黑色种族的一系列问题极为紧抓不放,他的作品毫无例外的都对黑人出路、发展、种族歧视做出探讨。

影片《黑色党徒》根据2014年罗恩·斯塔尔沃斯所著的自传改编,故事讲述上世纪70年代末一名科罗拉多州的黑人警察罗恩与同事福利普·季默曼协同合作,黑人罗恩负责与3K党人的电话沟通,福利普则扮演白人罗恩与3K党人进行表面的交涉,他们成功潜入当地的3K党组织做了卧底并且破解了分会的炸弹袭击给3K党领袖大卫·杜克当头一棒。

剧情并不难理解也似乎没有什么新鲜劲,而仅仅如此显然是不能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的,影片自带的3K党与种族歧视等标签给与影片政治的严肃感与美国历史种族矛盾的厚重感,但斯派克李显然不满足于此。

首先,影片开头采用了《乱世佳人》的斯嘉丽在一群战伤士兵中寻找麦迪的片段,近景至远景再到大摇臂展现的俯视镜头,伴随着斯嘉丽“拯救联盟国”的台词进行了影片开场。

对于这种开头或许有些观众摸不着头脑,在笔者看来,其一这是斯派克李对美国联邦的解读,《乱世佳人》诸多片段,而斯派克李单取美国战败这一段,反讽意味不言而喻,其二,影片中斯嘉丽衷心的黑奴饰演者海蒂·麦克丹尼尔斯曾获得获得奥斯卡最佳表演奖,影片中罗恩与3K党领袖交谈中也有对其的提及,暗示黑人地位的低下。

你瞧,斯派克李一开始就埋了一个讽刺的大坑。

而接下来一段新闻讽刺也揭示电影主题,黑人种族歧视与种族平权运动。

其次,黑人罗恩与白人同事福利普的合作带有一定的巧合性,这种巧合性表现在罗恩是白人口中的“nigger”,而福利普则是“该死的犹太佬”,3K党对其皆厌恶至极。

福利普的犹太人身份似乎让他在面临卧底任务潜在的生命危险时尚能挺住,避免了任何英雄主义和高尚情操的假大空,将人性拉至尘世,恍然明白,奥,你也有不得如此的原因。

而这不仅也对3K党的内部的种族歧视和自诩高人一等的狂妄自大明讽暗刺,这种背靠背式的同体亦是象征黑人与犹太人的团结,也将严肃的宗教与阶级矛盾带出。

电影在帕特里斯与罗恩的交谈中提到了双重意识,即作为美国人,同时作为一名黑人,是否是黑人精神里两种对立的人格,罗恩暗示,可以从体制内获得平权而不一定非需要暴力行动,罗恩的确是这么做的也获得了个人胜利,直到局长让他销毁关于3K党的一切证据。

那么罗恩是否从体制内改变现状了呢?

只能说,改变了整体中的部分,倘若成功也就不会有片尾直击现实的新闻剪辑,罗恩在告诉帕特里斯自己卧底警察身份的时候高声说道:“不要觉得我不戴黑人帽子,不穿黑人夹克,不带黑人眼镜,不天天叫喊着杀掉白人,我就是不在乎我们黑人的事”,那时的罗恩或许以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法,但他离开警署的时候必然明白他与帕特里斯只是不同的选择,在此很欣赏影片的一点就是导演处理罗恩与帕特里斯的感情关系时并不是幸福牵手的俗套结局,而是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同留下一个悬而未解的感情问题。

另外,斯派克李明目而又大胆的对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进行了讽刺,借助见证3K党人行恶的旁观者之口说出“因为《一个国家的诞生》导致3K党的死而复生,并对黑人进行深恶痛绝的批判”这一认知。

研究影史的都会了解,《一个国家的诞生》在影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任何一本影史书上都会写,即使格里菲斯政治观点的差异导致观众对影片的价值观认可度不同,但影片展现出的影像艺术永远不可磨灭。

斯派克李作为一名黑人与导演,也对此做出了双重意识,一方面作为黑人的他讽刺《一个国家的诞生》,另一方面作为导演他使用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去演绎影片中旁观者痛诉白人对黑人的作恶和3K党人齐看《一个国家的诞生》并高声欢呼“白人万岁”的迥异,使用“最后一分钟营救”演绎炸弹袭击又成功营救的高潮。

最后,片尾借焚烧的十字架接入现实新闻的剪辑,使影片的诙谐全部散去,把观众重重的拉入现实。

新闻暴露出种族歧视行为依然存在,各种暴动行为尚在上演,特朗普的上台从而助长的“白人至上”之风大行,大卫·杜克依然活着并且四处演讲,而2017年8.12的暴力行动致使白人女孩Heather heyer 死亡。

现实远比影片更有说服力与震惊性,斯派克李不屑在电影中温情煽动群众去反抗,他只是在片尾给与致命一击。

影片最后用倒挂的美国国旗有彩色变为黑白作为落幕,恰如开头斯嘉丽的高呼“拯救联盟国”。

斯派克李用影中影或者互文等的方法对影片做额外的点缀,这不仅是影片宗教与种族歧视主题之外的延扩,也是斯派克李对黑人电影整体串联的思考,显然,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对3K党行为的唾弃,亦是对黑人剥削电影的新的解读。

 5 ) 拿起武器!!!

“我们在讨论革命,你们却还在讲什么特写镜头?

”当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小子们冲进戛纳会场的时候,政治影响了戛纳,这个日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

2018年,戛纳将《黑色党徒》迎进了卢米埃尔宫,斯派克·李导演的新作,一部愤怒的电影。

电影中的高潮部分用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剪辑来展示3K党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场面和黑人集会,以此展现美国社会中双线的政治生活并表达导演的抗议。

《黑色党徒》讲政治的视角十分特别,它以反击电影史中鼎鼎大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种族歧视内容而引出自己希望种族平等的观点。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电影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因其使用平行蒙太奇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等而成为以后早期电影叙事技巧的集大成者。

但其内容以南北战争的背景且充满着种族歧视的内容,并直接成为3K党观影“圣经”。

《黑色党徒》这部直接回击《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作品,因其强烈的政治性大受争议。

现在再将《一个国家的诞生》拿出来批判其内容,并不合适。

但以它电影史的地位,且作为3K党的“标志”之一,斯派克·李的目光并不能将其忽略掉。

与其说站在黑人立场的斯派克·李在反击《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如说他反击的依然是那种族歧视的思想。

双面的身份 说回到斯派克·李, 斯派克·李是对美国种族历史文化和融合有自己深入的理解的,同时他也并不一味的将黑人放置于弱者地位,同时甚至可以看出他对黑人运动的一些不当行为的不满,这在他的《为所应为》中都可感受的到。

《黑色党徒》延续着《一个国家的诞生》的黑人白人的地位之争的问题。

《黑色党徒》依然有着类型片的外衣,卧底警察的故事也并不少见,但斯派克·李像《为所应为》中那样的设计的剧情和人物不仅仅牵扯到黑人和白人,隐藏的犹太人也被提及。

斯派克·李在这里面呼应了《一个国家的诞生》:3K党认为是犹太人带领黑人民兵洗劫庄园。

卧底警探其实是主角罗恩和他犹太同事菲利普组成的“虚构”的罗恩,这种“虚构”既是荒诞的,同时也是复杂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合”表明了,在电话另一端,黑人和白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电影中的罗恩一个试图在混乱中认清局势的人,作为一个黑人,他对黑人处境不满,作为一名警察,他不能完全同意黑豹党的做法。

他似乎就代表着斯派克·李的目光。

作为黑人,斯派克·李要反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为代表的种族歧视,但作为一个具有洞察力的美国社会精英,他试图在激进的两个种族中寻找落点。

所以,他用反击的平行剪辑段落就不代表着他失去了理智。

罗恩与黑人大学生联盟的领袖在桥上的对话,更像他的自问自答。

他借罗恩之口说出了他的对自己的定位:具有双重意识即既作为美国人又作为黑人。

同时也在询问着:不能从体制内进行改变吗?

斯派克·李对黑人身份有着极高的认同,所以他完整呈现了夸梅·杜尔的演讲并伴随着一张张发亮且深情的黑人的面孔。

斯派克·李在本片中加入了喜剧元素,他明白在当今,以彻底的黑人意识形态输出必然会导致白人观众的不满,这是他妥协的一面。

但他喜剧效果更多的来自对3K党的描绘和嘲讽的对比上,不着重让黑人去复仇,着重去刻画3K党徒的愚蠢。

例如:3K党领袖组织的白人聚会上,负责安保工作的是一名黑人警察。

这些处处体现着他的蔑视的态度。

平等而非推翻 《黑色党徒》的平行剪辑中黑人认为《一个国家的诞生》直接导致了3K党的重生,白人则在仪式和观影中享受着《一个国家的诞生》带来的快感。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民兵意图强奸庄园中的白人女性,《黑色党徒》中,3K党筹划着对黑人的袭击。

“白人万岁”和“黑人万岁”交响。

当我们观看《黑色党徒》时,当它引发巨大的争议时,我们就应该相信,斯派克·李想要的不是以黑人题材获得怜悯与赏赐,他要的是揭开电影史在某种程度上的伪装!

它迫使观众去重新想起那部在电影史上赞誉满满的电影的内容和其所代表的思想。

它不像《黑豹》,但又确实有相似之处,《黑豹》本身没有明显政治诉求,甚至带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根据鲍里亚的观点来看,意识形态本身的效果就已经内在于电影摄放机器之中,所以如果将《黑豹》和《黑色党徒》两者如果结合分析的话,无论是有意和无意,两部电影背后都可以看出“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的呼声,超级英雄黑人也可以做,同样的,电影史黑人也能发声。

况且,《黑色党徒》激进吗?

从前面的论述就可以看出,它是愤怒的,但它并不激进!

一方面受限于类型化的处理,另一方面,它不想创造什么,它不要求推翻,它的思考是两面的,它只要求平等!

《黑色党徒》并不想发明一种全新的拍摄手法、剪辑技术,或建立一门独属于黑人的美学,它沿用着格里菲斯的手法来拍摄电影。

即使很多人批评用格里菲斯手法来反击格里菲斯依然是在白人话语权下做无谓反抗,但用格里菲斯手法不就是恰恰表明了,电影史不是专属于白人的吗?

这不就是要求平等的呼声吗?

黑人可以在同样的技术上表明自己的立场,完成自己的表达。

这部电影来的太晚了,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晚了一百零三年,但它终究到来了。

坦诚的结尾 当罗恩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他却被告知销毁掉任务的记录和证据。

这个社会依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 在《黑色党徒》饱受争议的结尾,一段段纪实片段让整个电影的呼喊获得有力的现实支撑的原因,《一个国家的诞生》所代表的歧视带来的后果依然存在。

一些评论认为这样的结尾是在逼迫观众强行代入导演的政治立场,但其实这正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的部分,《阿甘正传》都是将观众直接放置在意识形态之中(手段的高明与否另当别论),而《黑色党徒》则是让自己的意识形态与观众发生冲撞,因为它展现的是真实的画面,它需要观众脱离电影这个“虚构”,去审视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仅限于热血、感动和流泪。

所以,斯派克·李是坦诚的,在他眼中,他的“虚构”和他眼中的“真实”是一致的。

在当今电影的政治表达上,像斯派克·李这样坦诚的表达并不多,我更愿将《黑色党徒》作为斯派克·李心声的吐露。

当我们鼓励导演的作者意识时,必然要考虑到,政治观点和发声一定是作者范畴内的一部分。

我们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可以表达作者的思考、作者的理念的,这其中也必然包括政治思考和政治理念。

正是因为电影的艺术属性,所以才使它和政治的表达不可强制分开。

 6 ) 永不结束的种族纷争

公园十五世纪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异教徒、商人、被驱逐者、罪犯在这块新大陆上建立了英国的第二个殖民地,原住民印第安人惨遭屠戮,新的殖民者从非洲等地输送了大批黑奴到新大陆从事苦力劳动,很大一部分黑人病死于颠簸的长途航行,活下来的黑奴将面对新大陆奴隶主的虐待剥掉,这种贩卖人口的行为美其名曰“猎奴战争。

”这段殖民者在新大陆上建立自己王国的历史里,印第安原住民与黑奴是直接受害者,二者在各自文明的发展史上落后于欧洲诸国,落后就挨打是恒古不变的生存法则,印第安人的遭遇有点符合黑暗森林法则,不过他们没发光,也被屠戮了。

黑人与白人先后踏上了新大陆,本来黑人因该从中分一杯羹,可惜他们是主仆关系,但这也只是暂时的,黑人老铁们既然来了,就不会再走了。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良心,人会同情,即使朝不保夕的时候依旧如此,人们开始怀疑贩卖黑奴是否合理,欧洲诸国开始发起取消奴隶制的运动。

后来南北战争爆发了,既然干仗了,北方南方谁输谁赢还不好说,就在兵荒马乱的时候,黑奴们逮住了造反的时机,他们为了逃脱奴隶主的压迫转化而协助北方联邦作战,北方联盟的白人老哥们一开始是拒绝的,哪里跑出来的黑人老铁?

还自己愿意抬着枪杆子上战场,人多总比人少好,既然如此就让这些黑人老铁们加入北方联邦好了,战后林肯发话了:“我要解放黑奴,给他们自由!

”不只是说说而已,林肯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18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十五修正案,允许一切种族有选举权,但是这在当时似乎也是流于表面的修正案,并没有多少黑人真正参与投票选举,不过解放黑奴的同时也解放了南方农场的劳动力,使北方工业得到更多的生产力支持,增加了国民的GDP,也就是为资本主义道路铺瓷砖了。

可是黑奴并没有完全得到真正的自由,但是“解放黑奴宣言”不止使黑人看到了自由的希望,也解放了他们被奴役习惯了的心,突然获得自由的黑人是懵逼的,从前他们在大草原上打只羚羊烤来吃,就可以勉强度日,如今突然到了工业化的大城市,失去了奴隶主的奴役,大部分黑人老铁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他们没有土地,没有钱,没有受过教育,文化程度底,有些甚至还使用着土著老家一长串一口气读不完的名字,为了安置这些黑人,自由民局出台了一些政策,为黑人们解决工作问题,当然大部分黑人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有些去了北方,有些回到种植园工作,有些去了西部拓荒,他们承受着白人不平等的雇工合同制,这一代黑人是最苦的,他们得到了自由,却也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奴隶。

从前黑奴们大字不识,现在黑人开始接触白人社会,虽然他们自由了,但是他们依旧无法被白人社会所接纳,他们求知若渴的学习知识,他们开始拥有追求权利的思想,思想对于注重血统的部分白人而言是件危险的东西,黑人大兄弟们开始琢磨着怎么塞一个黑人老哥进政坛,经过多方商议筹划,1870年希拉姆·罗兹·维尔斯老铁进入了国会山,成为美国国会史上第一个黑人议员。

1963年,一个明媚的午后,一位慈眉善目黑人在林肯纪念堂用他那极具感染的演讲方式说出了“ I have a dream……!

”马丁·路德金此方关于寻梦演讲是至关重要的,或许他的私生活并不检点,但他确实为黑人老铁们在美国未来的发展指出了可行的方向,尽管黑人们在白人社会里屡遭挫折,处处碰壁,犹如在黑夜里摸石头过河,就连公交车都不让坐,可是身为基督教的牧师马丁路德金依旧怀着一颗和平的心,使用仁爱的方式领导黑人争取真正的权利,并不是写在纸上的公民权,而是更为实际的经济权,可以说他发起了一场“穷人运动。

”因为他的活动,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被视为非法。

电影里有两段黑人精神领袖组织的聚会,他们搞得声势浩大,好像要造反一般,可是主题其实仅仅只是为了平等人权而宣誓,他们不搞暴力袭击,只是举牌示威游行,相较于3k党的激进份子要安分很多。

当然喽,黑人是出了名的嘴炮,第一个次聚会的黑人老哥就是列子,这货一直说要搞战争,搞到最后也不见冒个泡,男主角卧底小队得出的结论就是这群黑人不会搞事。

当然同时期还有激进的马尔科姆·X,X代表他遗失的部落姓氏,同时也代表他拒绝白人姓氏,这家伙年轻时候也是一条江湖浪子,人到中年才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不如搞点种族运动好了,他是反基督者,他信奉阿拉,他背后的“伊斯兰国”搞得是“内部建国,对外移民”的政治思想。

他的理念和马丁路德金是不同的,对于种族问题,他的原则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他与马丁路德金都为黑人争取权利而运动,他也拥有足够多的追随者,斯派克李为其拍摄了一部传记电影《黑潮》。

后来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都被刺杀了,此后黑人的民权运动依旧在进行,虽然黑人内部激进党和保守派已经逐渐分裂,可是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能发声的发声,能做事的做事,以后若无光,我便是唯一的光!

”更多的黑人政治家加入了为黑人谋求与白人同等利益的活动,路上不亮,但是总有人背负着歧视,背负着鄙夷负重前行,一代又一代,如愚公移山,时至如今黑人老铁们终于挣得了在美国还算平等的地位。

其中电影里的女大学生就代表了斗争的一代人。

世界上所有的种族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瞧不起其它种族特质,譬如“地心说”就是整个人类最大的自以为是的表现,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神,有着自己的傲气,对于其它种族,要么暗中较劲,要么直接奴役。

解放黑奴对于白人而言,就像是从前我养着一条大黑狗,我让它做啥它就最啥,现在它突然坐上餐桌告诉我它有一个梦想……,部分白人是可以理解黑人的思想的,毕竟人不是牲口,人人生而自由,可是对于多数白人而言,百年来黑人是奴隶的事实已经是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1866年比较激进的白人份子搞了一个3K党,估计是北方战败的老兵在斗地主时候突发奇想取得名字,顺口又好念,不过它的意思是其实是Ku Klux Klan。

三k党这群家伙喜好穿着白床单,带着尖帽子,套着白面罩烧十字架,实际上这是一种设计不合理的战袍,姜哥里就吐槽过,发起冲锋的时候,白面罩上的眼睛洞洞视野极差,经常误伤队友。

3k党是绝对的种族主义者,他们可以说是有色人种在美国争取权利的最大阻碍之一。

如果从电影的角度来分析,3K党的眼镜老哥一开始就自我介绍说亲人被黑人杀了,老婆被黑人轮奸,对于他而言,他确实有足够的理由憎恨黑人,3K党简直就是他的道友会。

不过有时候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影响整个群体的名誉,当然种族根性也有,不过稍后也不说了…世界上有善神就有恶神,并不是所有黑人都愿意老老实实的凭本事吃饭,无论黑人还是白人,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本分,在黑人得到自由以后,不免一些获得自由的黑人开始瞎搞,正好这又发生在黑人运动的敏感时期,本来白人就对解放黑奴有意见,这些黑人身强体壮,器大活好,搞个抢劫,开点白人荤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犯罪的事情天天都有发生,但是有色人种的犯罪就尤其惹人注意,时间长了也就烂了黑人名声。

电影里3K党还有另外一个角色,他比黑人眼镜老哥要激进的多,这家伙没有说明自己加入党派的理由,但是可以看出这家伙有狂躁症,他的胖子老婆也是一个激进的女人,这两个家伙其实并不是恨黑人,从他们安装炸弹的时候可以看出他们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黑人不过是他们发泄情绪的口子,另外一个白人胖子感觉是闲着没事做,打桌球的时候顺便入了3K党,3K党就成了这些家伙的乐园,他们没事做的时候就抱着枪去大山上打靶玩,靶的形状就是黑人逃跑的样子,黑人老铁们怕不怕?

电影里犹太小哥的角色比较有意思,在美国犹太人与黑人都是受歧视的人种,犹太小哥因为是白皮肤所以受到的种族欺凌要少点,直到3K党的变态小哥拿枪指着他的鸟,要他掏屌看包皮的时候,他才切身的感受到颈上的六芒星是多么沉重,种族主义是多么可怕,不管他是谁,他的血统在他出生的时候就为它的命运打上了烙印,总有那么一刻,他会提醒你,你属于哪里。

可是,假如换下位置,当年被奴役的是白人,黑人是奴隶主,搞不好现在白人都还是奴隶也说不定,可能世间从来没有对错是非,从自身利益出发才能辨别对错。

其实不止是美国国内的种族纷争,近些年大家都讲究国际多元化,其实不过是暗中较劲,多年前布什一心搞波斯湾战争,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咱大天朝飞速发展,如今特朗普开始和咱们玩贸易战争,可是这个黄毛大爷真的能阻止东方雄狮的崛起吗?

 7 ) 人的脑子就是这样的愚蠢!

种族主义这两年特别的多白人歧视黑人,对黑人的不尊重。

让人想起《逃出绝命镇》垂涎黑人强健的体魄,觊觎健美的身体,却从内心中厌恶低看他人。

一个戏剧化的反转,黑人扮成白人与杜克白人政党老大通话,获得高度的赞扬。

犹太人扮成种族主义歧视自己混迹在白人至上的政党中,而这两位竟是警察搭档。

每个立场都是那么的显而易见被接受,当没有中间者做协调时,则这条鸿沟越来越深,越来越不可逾越,各自为营,互不交流,便滋生强大的假想敌,滋生巨大的恐惧,滋生无法逆转的执念。

一到此境,便无解。

只能转移危机,转移仇视,轻则暴力频发,重则战争对外。

假想敌的强大,吓破了人民的胆。

一副即将成为受害者的姿态,却率先发起挑衅,因为你可能对我构成威胁,所以我得先下手为强,我没办法保持独立思考,因为周边的人们都喊着xx万岁 xx万岁 ,所以我也是在为xx而战。

人的脑子就是这样愚蠢。

 8 ) 神秘社团3K党究竟是个什么团?

3K党在上世纪的鼎盛时期,曾经有多达400多万人的会员,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政府要员。

我第一次知道3K党,是因为雷蒙斯有一首歌名字就叫“The KKK Took My Baby Away”。

据说唱的是主人公的一个黑人女票被3K党绑走的故事。

科恩兄弟以奥德赛为蓝本拍[逃狱三王],背景换成了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几人浪迹逃亡中,一个际遇便是遇到了夜间活动的3K党。

他们清一色的身穿长白袍、戴着只挖空眼睛处的尖顶白帽,手拿火把,围城一圈,有秩序地烧毁十字架。

©[逃狱三王]中的3K党这个群体,显得神秘而邪典,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却又不禁让人多了几分好奇心。

致力于拍摄黑人电影的导演斯派克·李在今年过去的戛纳上,带来一部[黑色党徒]。

也是关于3K党,当一个黑人警察秘密潜入3K党中成为卧底,一系列诙谐趣事以及致命大事都在同时发生着。

©[黑色党徒]海报[黑色党徒]虽然基调是诙谐的,但是内里主题是非常严肃的——关于种族主义和当下美国的分裂。

借的是3K党的故事,讲的是历史的循环。

宣扬“白人至上”的3K党的几次崛起经历,不能不给人警惕。

神秘社团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很大程度是它的装扮和活动时间神秘化了它。

1915年,一个出生在南方肯塔基州、名叫大卫·格里菲斯的导演拍摄了一部史诗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地位有多重要似乎无需赘述。

但也是这部电影,改变了3K党的走向和未来。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那一年,时值美国南北战争50周年,为3K党唱赞歌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引发了票房轰动。

50年前的1865年,新上任的总统林肯获得北方支持后,意图解放南方的黑奴,由此引发了南北内战。

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那之后,南方的一些老兵接着扛起了反对黑人的大旗,3K党成立了。

三K党全称是来自希腊语的Ku Klux Klan,有“种族集会”之意,简称K.K.K.或三K党。

他们行事诡秘,经常穿着标志性的白袍白帽,带着枪支和手电筒游荡在午夜的南方农村。

©三K党标志性装扮起初,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以装神弄鬼的方式恐吓那些刚解放的黑奴,但很快,一切就开始失控走向了暴力。

他们开始闯入黑人家中鞭打黑人,烧毁他们的房子和黑人教堂,暴力活动逐渐升级,追随者众多。

在内战失败后,他们企图以这种方式恢复到战前的黑人奴隶时代。

©电影[烈血大风暴]剧照,三K党烧毁黑人的房子格里菲斯的父亲是南北战争中南方军队的上校,不难想象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耳濡目染间都是对黑人的偏见。

这也成了他拍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原因——在电影中不断丑化黑人种族,3K党摇身一变成了从黑人手中拯救南方的正义骑士。

[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前,真正的3K党其实差不多已经销声匿迹。

当时,林肯之后的格兰特总统为了获得南方黑人选票,通过各种措施狠狠打击了一把3K党,大批成员被捕。

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他们的势力就已经沉寂了下去。

但到了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上映重新唤醒了这一势力。

电影在亚特兰大的首映礼上,一个名叫威廉·J·西蒙斯的人宣称他将在此举行集会,让3K党重生。

©3K党点燃十字架的仪式当晚,一群人登上了亚特兰大旁的石山,他们在那点燃了一个十字架,3K党复活了。

更糟的是,复活的3K党,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范围、还是恐怖程度和政治影响方面,前者都无法望其项背。

此刻的3K党抛弃了秘密运作的方式,公开招募会员,只要认同其种族主义,交纳10美元会费,就能成为其中一员。

并且,他们扩大了敌人名单,不仅仅针对黑人,还反对犹太人、天主教徒和移民。

在20世纪初期,随着几百万欧洲移民涌入美国,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北方城市就成了主要的移民城市。

一个移民集聚的北方和一个白人主导的南方,这种矛盾贯穿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文化。

南方白人的优越感在于,是他们使得南方纯净、未被污染,只集聚了真正的美国人。

当这种优越感和持续的对北方、移民和黑人聚集地的敌视,遇到史诗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个发泄口——3K党适时复兴了。

在3K党活跃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南方私刑盛行,甚至可以称其为“私刑时代”。

[黑色党徒]里,牧师在最后黑人集会上讲到以前黑人群体承受的严酷私刑时,字字句句触目惊心:1916年,一个名叫杰西的17岁黑人男孩,因为被控奸杀一个白人女孩,被送上了法庭,全白的陪审团只用了4分钟,就将男孩定罪。

判决之后,等不及法律程序的暴徒们给杰西套上锁链,将其拖到了大街之上。

人们疯狂的冲上来,用刀捅他,用拳头打他,切下了他的生殖器,割掉了他的手指,给他身上浇上煤油,点燃他,再将他吊起来。

男孩杰西被焚烧、被吊死的整个过程,被摄影师拍成照片,连同部分烧焦的尸体,一起被当作纪念品贩卖。

©3K党实行私刑的招贴画而那些白人看客们,甚至在午休时将孩子们从学校里接出来,驱车前来围观,参与一场狂欢盛会。

诗人克劳德·麦凯在诗歌《私刑》中写那些围观的小孩对此的欢欣鼓舞:哎!

拉绳!

/往上拉!

/白人活下来/黑人去死。

/伙计,拉呀/发出血腥的喊叫/随着黑人孩子身体旋转/白人死去……有时,甚至当地的市长和警察就在场旁观,私刑总是他们默许的,甚至是给着大力支持的。

所以,有一首名叫《除了上帝还有谁》的诗歌中也说:身为穷人和黑人/我没有武器还击/因此除了上帝/谁能保护我?

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这并不是一段出自恐怖小说或电影的剧情,而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

©3K党吊死黑人的招贴画据记载,仅1889年到1941年间,美国南方就发生了3800余起这样私刑处死黑人的事件。

单纯被处死还算幸运的,大多数受害者都经历了被毒打、挖眼、拔齿、焚烧、断肢等严酷折磨。

而3K党,是参与其中的重要力量。

这种私刑,一直到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展开,都还一直存在,并以臭名昭著的方式在阻碍民权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1964年,3名年轻的北方民权主义者,两个白人大学生施维纳和古德曼,和一个黑人大学生恰尼来到了南方密西西比州费镇。

他们来此宣传《民权法》,并调查一家黑人教堂被烧毁的事件,结果,在被警察以超速为名拘留过后,他们却失踪了。

©在南方州失踪的三个大学生成为全国性新闻警察和当地民众坚称他们已经离开此地,但这三人的失踪还是引起了全国关注,成为了一个全国性事件。

经过了长达40多天的调查还原,原来,是3K党成员在警长的带领下拦截了他们的车,将三人残忍杀害了。

他们的车被放火焚毁然后推入沼泽,尸体被掩埋在大坝底下。

在调查此次事件期间,FBI还发现了其他7个密西西比州的黑人尸体,也是这些年间被3K党偷偷杀害的人。

88年,艾伦·帕克拍摄了聚焦此事件的电影[烈血大风暴],才又推动了此事的重审、定罪。

©[烈血大风暴]海报因为在当年,即使案情被还原了,全白人的评审团最终依然将3K党成员无罪释放。

60年代和马丁·路德·金齐名的黑人平权斗士,还有一位主张“Black Power”的马尔科姆·X——斯派克·李在他的传记片[黑潮]里也提到,正是他小时候房子被3K党烧毁、父亲被3K党迫害而死的经历,才影响了他“以暴制暴”斗争思想的形成。

3K党对黑人群体的私刑迫害,在60年代的平权运动中不仅对黑人的斗争起了激励作用。

而且,也反而让黑人的平权运动获得了部分开明白人的同情和舆论支持。

3K党在上世纪的鼎盛时期,曾经有多达400多万人的会员,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政府要员。

但它的消亡,也很迅速,并且由自己的造物杀死。

20年代,当时的移民在酿造和贩卖酒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为了肃清这个源头,3K党积极推动颁布了“禁酒令”。

也是“禁酒令”,又推动了私酿和倒卖酒的地下黑手党的形成和繁荣。

©黑手党通过[教父]这样的电影在流行文化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3K党由此和意大利人、犹太人为主体的黑手党,势力一南一北,此消彼长,互相斗争。

到60年代,3K党和黑手党的长期战争进入高潮。

在密西西比事件后,胡佛率领的联邦调查局调动了150多名特工到此组成摧毁3K党的行动组织。

他们开展“反情报计划”,试图利用黑手党来渗透和摧毁3K党。

纽约黑手党头目之一格雷戈里·斯卡帕,成为了摧毁南方3K党的功臣,而此役过后,三K党一蹶不振,此后再没能复兴。

而今,3K党仍然存在,只是势力很小,据说在今天的美国有几千成员。

但它仍可能以别的面目出现,比如新纳粹、光头党等等。

电影[黑色党徒]最后,斯派克·李放入的真实新闻片段影像,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美国当下。

©[黑色党徒]结尾真实新闻片段影像不过,如果要说3K党的存在历史曾经意外发挥过什么积极影响,倒也有。

那就是他们的“禁酒令”,确立起了20年代的地下酒吧概念。

而地下酒吧,也正是爵士乐真正发展起来的地方。

也算误打误撞了吧,如果你喜欢爵士乐,可以稍微感谢一下3K党了。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9 ) 2019,All Power to All the People?——《黑色党徒》和《绿皮书》的联结

(拖延了好久的影评……)同一个主题,被《绿皮书》逗笑的观众,可能将在《黑色党徒》里哭出来(比如我)。

治愈和致郁,是一个故事的两面,讲故事的人可能来自不太明显的两个阵营。

在《绿皮书》里,北方中产阶级以下白人Tony Lip受雇于北方高知黑人Don Shirley并护送他一路南下钢琴巡演,在一次次被他精湛的琴艺和浪漫的文笔折服又一次次救他于南方种族主义者制造的尴尬或危险的过程中,原本种族主义倾向明显的Tony与Don成为了好友。

换一个视角,在与《绿皮书》反映同期历史又角逐同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黑色党徒》里,White Power和Black Power尖锐对立。

当《绿皮书》通过白人酒吧闹事、日落城规定以及白人警察抓捕和同性白人“深入接触”的Don等剧情透露出南方零星的白人至上主义时,《黑色党徒》中白人激进团体Ku Klux Klan(简称”kkk”)喜爱这样的宣传:They only thing that we hear today from politicians, “I want to thank black people. I love black people”. Every politician has to talk and genuflect to the real rulers of our society and say: “I want to thank Jewish people. I love Jewish people. The Jewish people are always our friends” no matter they do, no matter how they destroy our country. And no senator or congressman would dare get up and say, “I love white people. I love white heritage. I love my people and I love the culture that was created in Europe and this great western Christian civilization. I want to see that persevere. I want to see that be enriched.” It dares to expose the fact that this country is a racist country. It's an anti-white racist country.当《绿皮书》里的Don 口嫌体正直地享受着Tony安利的KFC吮指原味鸡,《黑色党徒》里的kkk成员正听着上面这段广播宣传准备给呼唤Black Power的黑人大学生联盟来一剂“保证把一栋楼掀翻”的炸药。

当天联盟请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黑人老人讲述他童年亲历的故事:有智力缺陷的黑人小伙伴被白人警察抓捕,诬陷他强奸了白人女性,法庭在四分钟内将他定罪。

在这位黑人小伙伴被游街的途中,他遭遇了文字描述出来都会因涉及敏感词而变成星号的身体折磨,最后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

老人缓缓讲道,燃烧的过程被一名白人摄影师记录下来,照片被制成了明信片发放。

这时候再回想电影开篇激进派Black Power领导人Kwame Ture的发言:Is beauty defined as someone with a narrow nose? Thin lips? White skin? Hell no! ‘Cause you ain’t got none of that. Our lips are thick. Our noses are broad. Our hair is nappy. We are black and we are beautiful! You see, we want to be so much like white people who oppress us in this country and because they hate us and because we are ashamed of our African heritage we then hate ourselves.再回想他对黑人大学生武装反击种族主义白人警察的煽动:Y’all dig Tarzan? When I was a boy, I used to go to the Saturday matinees and watch Tarzan all the time. And white Tarzan used to beat up the black natives. And I would sit there, yelling, “Kill the beasts! Kill the savages. Kill them. Kill them!” But what I was saying was Kill Me! It was as if a young Jewish boy saw Nazis taking Jews off to concentration camps and cheered them on. Today I want those chiefs to beat the hell out of Tarzan and send his lily white ass on back to the caves of Europe! 他还说:But it takes time. It takes time become free of the lies and their shaming effects on the black mind. It takes time to reject the most important lie: that black people can’t do the same things that white people do unless a white person helps them. 嗯,拥有三个博士学位琴技高超文采斐然的Dr. Shirley没有曾以保安为职却因为斗殴被辞靠和别人打赌比谁吃汉堡多赚来五十美金的意大利裔白人的帮助,他连南下巡演都做不到, can he?另外,关于近期一直被热议且因为《惊奇队长》一度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的“女性”符号,两部电影的表达也大不一样。

《绿皮书》里唯一有姓名的女性是白主人公的妻子,照顾孩子和下厨房是她的职业,丈夫随着黑主人公外出巡演后,她全部的镜头都与丈夫的信有关,或是当着孩子的面念白主人公亲自写作的“朴实信”,或是向其他妻子炫耀黑主人公代笔的“华丽信”。

电影最末的平安夜“年夜饭”,她的镜头一是忙着准备饭菜二是焦急地等待丈夫回来三是和白主人公团聚四是向黑主人公示好。

反观《黑色党徒》,出现了两位有名有姓的女性。

一是倡导Black Power的黑人大学生联盟主席,她关心的是黑人的形象和命运,即使和男主人公热恋也警告如果恋人她不会和反对联盟的警察保持亲密关系。

二是kkk活跃成员的妻子,她既热情地为丈夫和朋友们的聚会准备糕点,也热衷于亲身参与“黑人清理行动”,连电影里唯一真正产生武装冲突的炸药都是由她亲手安装在前一位女性的车上。

其实和《绿皮书》一样,《黑色党徒》的前两个小时也带着诙谐,也有数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时刻。

但在最后几分钟,《绿皮书》讲述的是Tony邀请Don共享家族平安夜的“团年饭”,《黑色党徒》却用弗吉尼亚州高呼White lives matter的白人游行队伍和同场battle坚持Black lives matter的黑人游行队伍发生武装冲突的真实故事作引,黑色幽默瞬间褪去,开始质问“都9012年了”,黑白坐下来一起吃年夜饭了吗?

镜头接着就转给了总统特朗普,他宣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白人至上主义;再下一个镜头便给了在电影中出现的kkk党领袖David Duke本尊,他说:This is the first step torward making a realization of something that Trump alluded to earlier in the campain, which is this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taking America back .电影最后一幕——白人开车冲进了口号为Whose Street?

Our Street的黑人和LGBT平权游行队伍并碾压了伤者,一名白人女性死亡——也是真实事件。

结局,《绿皮书》拿了奥斯卡最佳电影。

所以,喜欢以“政治正确”评论电影作品的人们,是否愿意告诉我,《绿皮书》赢得大奖真的如部分网络热评理解的那样是“白左”关于黑人和女性平权的“政治正确”吗?

什么是“白左”?

而且《绿皮书》在豆瓣的分数远高于《黑色党徒》。

不用谁告诉我也知道,反对上面提到那些网络热评理解的“政治正确”是当下大多数同胞的“政治正确”。

P.S. (which make things “perfect”) 以上所有的“黑人”“白人”“男性”“女性”“LGBTQ”等词汇都指代我所理解的那个群体的大多数,“大多数”以外的个体在这篇影评里没有姓名,是我没有遵守“政治正确”了。

(什么又是“政治正确”?

)P.P.S.《黑色党徒》中激进派黑人运动领导Kwame Ture来自的组织名叫Black Phantom,中译为“黑豹”。

P.P.P.S. Kwame Ture的演讲结尾辞:If I am not for myself, who will be?If I am for myself alone, who am I?If not now, when?And if not you, who?…ALL POWER TO ALL THE PEOPLE

 10 ) 一些片段和想法

总觉得全片有点太完美了?

欢乐大结局,以及有点太政治正确。

被政治正确阉割了的film?

最近真的黑人运动历史的各种电影突然变多。

好事情。

有人在关注minority了,就像是同志电影,从几年前开始流行起来一样。

但是客观的说,这部片子,好像没有the help那么好,也没有绿皮书那么有递进感。

原因可能是因为,绿皮书是一场tour,人物是有变化和成长的。

但是这部片子,是一个事件,案件的重现,感觉更像一个横切面,而不是一个纵线成长的完整故事。

故事中表现了很多白人黑人冲突的画面。

有黑人办成kkk去戏弄首领的戏份。

有黑人power动员会,和白人kkk动员会的对比。

然后呢?

没有人理解了对方,没有人成长或者改变了思维方式和想法。

这样的横切面故事是不符合好莱坞”人物成长“类型的剧情片审美要求的。

但是我不给这个片子高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不符合传统好莱坞剧情审美。

因为我在以往的日记中也提到过,比如,日本的影片,往往也是社会时代的一个横切面,人物是不成长的。

不成站没有关系,但是需要足够深刻,不往前发展可以,但是要往深,往人物的过去经历中挖掘。

这个片子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比如,为什么黑人主角,他并没有对黑人运动感动深受,为什么他一直相当警察,他又来自什么样的家庭,为什么他会爱上女主。

这一些都没有挖够。

犹太卧底警官,为什么可以瞬间融入kkk,他的排斥或者反思并没有体现出来。

以及,白人kkk这些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暴力倾向,只是用很简单的刻板描绘来带过了。

影片花了太多的篇幅去描写一些炫技类的种族刻板印象。

但是没有递进的感觉。

比如几次男主和kkk首领的电话,其实都是把一些白人和黑人的刻板印象,说话习惯等摊在你面前给观众看了看。

有点冗长重复了。

然后有点过于偏袒黑人同情黑人,所以说政治正确。

比如并没有体现出,当时,确实是有很多黑人犯罪,侵犯到白人中产阶级,从而滋生了白人的仇恨等等。

人物都是蜻蜓点水一样地随便刻画几个细节。

铺的太广。

再比如,为什么kkk会有这样的思想形成,也不敢深入讨论,估计是导演怕被指责是给白人至上主义找借口。

所以说是一部政治正确,在灰色的边缘做了小小试探的影片。

可能politically correct已经成为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了吧。

为什么没有办法揭开血淋淋的事实。

有些可取的地方是,在对比黑白人的矛盾的时候,多次用对称构图,或者是直接分屏的。

视觉上是有帮助观众理解这种对立和对比。

从对比的相似之处,感觉到一个核心思想,刻板印象导致仇恨,众多的仇恨汇聚一起,可能就会leads to 暴力。

而暴力,不管是under what kind of name, good cause or bad cause, is always wrong and dangerous. 这个核心思想是全片的core,也是和平主义的体现。

所以片尾有一些纪录片式的穿插,警醒人们,这不只是历史,这不只是电影,this is whats going on with the world. the reality.

《黑色党徒》短评

最后的clip真的没必要,太刻意了,谈论种族问题的喜剧能不能像get out那样学学。

6分钟前
  • BlueBus
  • 较差

两小时的影片抵不过最后几分钟的真实片段。

8分钟前
  • 海娃兒
  • 较差

不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是为黑人呼唤平等权利?看看那一段黑人集会和3K党仪式的交叉叙述,似乎觉得黑人民权运动跟白人至上主义也没啥本质区别啊。开始是争取机会平等——这合情合理,后来就是要求结果平等——这就是祸国殃民了。

9分钟前
  • heima624
  • 还行

被封面和标题骗得好苦。。。自己选的电影,再困再无聊也要睡着放完

12分钟前
  • Moon
  • 很差

看到这么多对美国种族问题知之甚少的人在打低分时内心万匹草泥马奔过~不知道3K 党的人本来就不是这部电影的 target audience,但它也没必要讨好所有人,拍得爽能有现实意义也足够了(逐渐地开始站队艺术不能脱离政治,因为背后的掌控者—艺术家是不能脱离身份存在的活生生的人啊!

15分钟前
  • toska
  • 推荐

拖沓

19分钟前
  • Bowyer
  • 较差

为什么斯派克李总是被双标?他用平行蒙太奇就是土鳖吗?我觉得那段很有力,是电影情绪升华的重要部分。他那些很典型的镜头和剪辑还没放进来呢。这部电影和《抱歉打扰》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见显然的切入角度不同,相比《抱》的劳工视角,斯派克李还是为所应为时期那个愤怒的他,更加针对纯粹由肤色隔离、美国的历史造成的冲突,可能相对会显得表面吧,但也更契合当下的美国——没错就是影片最后那些新闻片段,今天的、此时此刻的美国。甚至我觉得,这次因为喜剧的元素、更大规模的制作他作出了不少牺牲,如果是平常的小制作,他完全会更愤怒一些才是。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Beautiful

28分钟前
  • OreoEmpanada
  • 力荐

老炮的怒火仍在,但全偏离靶心了。以任务驱动而非本能驱动,让整个立足于种族冲突的硬核文本成为一场针对反面个体而非社会体制的较量。更何况反派还被塑造得如此愚蠢空洞,更让这场战争成为一种碾压式的胜利,丧失了剧力喷薄而出的可能性。即使单论娱乐性,也差昆汀十八条大街。

2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没错确实很政治化 但至少spike lee会讲一个诙谐,智慧,有趣的好故事。还有我虽然不喜欢极左 但极右也没什么可洗的 black power运动和blm不一样 评论里一大堆人酸的是啥 8.0/10

31分钟前
  • 腰疼脖子酸
  • 推荐

可能不给个一团和气的结局会怕白人有pushback,但钢针,类似的质感的话,dear white people赢了。spike lee是老了吗?很不尖锐啊。。。

35分钟前
  • やま
  • 还行

强大如美国尚且被 新媒体 撕裂到这个程度,接下来,不敢想……

39分钟前
  • 冷杉
  • 推荐

是个好故事,说的方式我也喜欢。但最后那点新闻…全程的“克制”毁于一旦,spike lee老师您这样真没必要。

40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还行

斯派克李除了搞笑以外,一无是处。这片还能成为金棕榈热门想起来也是挺恐怖的。

45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从门铃响起,男女主拿起枪的走廊dolly zoom到影片最后一秒,这个结尾真的非常powerful,前面再怎么轻松幽默处理再怎么傻屌,最终种族问题还是依旧沉重和依旧存在的,这问题一天不消除,这故事就有一天讲述的意义(这身份的撕裂也远非只有美国黑人犹太人才能体会)。小女士说得好,这不叫“政治宣传”,这叫“政治表达”。在雨中开场,放到一半雨停了,广场上空有只萤火虫,像一颗顽皮的小流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萤火虫,它的轨迹让我从司机的铁直男格纹衬衫collection上走了几秒的神。

49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政治喜剧的天然优势,其一在于结局收线的时候把影片展现的滑稽魔幻呈现为现实,达到讽刺和警示的效果,其二在于某些场景可以把冒犯性的话语(剧烈冲突)毫不顾忌地写到剧本上。影片在喜剧类型元素上完成度还可以,讨论电影的政宣属性也是亮点,但是故事本身和人物一塌糊涂。情节本身是喜剧框架下的警匪片,影片中段的戏剧矛盾张力来源于匪一派对卧底身份的质疑,然后在影片2/3处提出恐袭作为新的矛盾,结果第一点在结尾直接被尿遁情节带走了,加上毫无预警插入的爆炸专家,基本是房间级别的剧本坍塌。主题上,卧底这种两面不是人又都是人的设定,在给人物弧光的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的同时,提供了探究激烈矛盾本质内核的契机,结果黑人连人物小传都没有,白人的人物弧光在中段就消失了,导致探究的结论是无理由恨意的交锋,导演本身的思考在哪里?

52分钟前
  • Dirtydung
  • 较差

前半部分其实很好,后半部分直接散架,结尾没法看。艺术容不得你拿来讲道理。道理都在艺术里。艺术都没了,还讲什么道理。

53分钟前
  • NVHZ
  • 较差

所以靠政治性拿奖不可以吗?更何况拍得还挺有意思的啊,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以荒诞幽默的形式复原,可惜斯派克·李选歌的品位实在不敢恭维。“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看——历史循环起来比电影还扯蛋...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和《逃出绝命镇》同款,用类型片的框架来提炼社会问题和政治讽刺。在全片的讽刺调侃之后,最后那段新闻视频混剪让影片的政治性和导演的愤怒呐喊终于喷涌而出,具有强大的煽动和感染力。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就这?白瞎了这个摄影,斯派克李这种水平当个电视剧导演都够呛。

1小时前
  • Maxxi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