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the queen的感想。
里面Cherie,the queen, Diana,前两者和后两者之间,都是彼此厌恶吧。
Cherie可能多了一些不被上层认同的屈辱感。
另外,英国群众也行为也比较滑稽。
这Diana死在狗仔队手上,其实就是死在英国老百姓手上——难道那些八卦小报是卖给英国王室看的不成?
结果这帮土人出了事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赖已经跟diana没有关系的王室没公开默哀,真是无耻。
她说: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
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
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她没说错。
但是她错得厉害。
她没有得到她一贯事奉,也一贯爱戴她的,“她的人民”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她简直是“不合时宜”“不识时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所信仰并身体力行的“低调和隐忍”,“职责第一,个人第二”成了授众人以攻击口实的把柄。
她也没想到,不止大英国昨日的辉煌已成历史尘烟,英伦文化最后一点精神底蕴也如西行落日,在慢慢消散它的余晖。
这是一个高唱展现自我,宣扬离经叛道的年代,人们需要的是倾泄,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感,无语承受误解。
传统很苍白,尤其是当其面对现代传媒机器的强大。
观念其实早已改朝换代,想要颠覆的也不仅仅是区区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制。
人民不答应她独自处理家事,因为平静与沉默一向有很高的机率被当作“冷血”看待。
一个老人最终只得选择了退让。
英国皇室老了,她的时代一去不返。
但与其说王室没落,女王屈膝。
倒不如说是她所代表的内敛行事的原则与方式的没落。
是以她对她的首相说:不,这不是谦逊。
是屈辱--忍辱常常跟随负重之后。
它们相伴偕行。
她不要趋附于政治企图和媒体企图联手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这种万人空巷,齐声歌哭的举动,不知怎么总让我联想起文革,都是属于轻易被煽动起来的集体性狂热。
从不认为一场举国发烧事件能给什么深邃的主义或者情感找到出路。
“革命”这个词听起来总是轰轰烈烈、一片绯红,相当蛊惑。
但是戴妃事件中,我看不到什么是有别于偶像崇拜。
一个自主脱离王室的人,究竟需不需要在其死后,从新回来享受当初所誓言要放弃的整套王室的尊贵?
答案应该是否。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戴妃本人的授意。
我想她若是泉下有知,也许,只是也许,会从棺木里坐起,扬手告诉众人莫以她的名义谋自己利益,妨死者升天,耽误她匆匆赶路。
20年前高中时读《傅雷家书》,让我过目不忘的词汇就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这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处世态度,也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人们身上常见的特征。
这个词汇用在Helen Mirren扮演的伊丽莎白二世身上倒很贴切。
电影从首相布莱尔上任开始,随即黛安娜的去世无疑似一枚重磅炸弹落在白金汗宫草坪上,媒体狂轰乱炸,民众穷追不舍,不断考问皇室态度。
在高涨的“虚拟环境”下人们的情绪里,民众已经把黛安娜当作灰姑娘,王室婚姻的受害者。
女王还天真地以为人民还是她五十年前上任时对她顶礼膜拜的民众,私生活不检点的前王妃、前儿媳妇被狗崽队追逐致死不过是自己家庭私事而已。
女王如果读了美国新闻学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公众舆论》,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的《乌合之众》,处理这场王室危机公关事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吧?
他们还在皇家园林打猎休假之时,外界已经舆情鼎沸了。
好在还有首相,年轻的首相抓住一切机会进言,挽救了王室形象于危难之中。
最难忘的一幕是女王独自驾车在皇家御园的山峦和溪流中驰骋,在河滩上抛锚等待救援时,她看到了拥有14个叉的雄鹿,他们俩目光对视力了一会儿,女王眼睛湿润了。
Helen Mirren诠释的女王比女王自身更符合人们心中对女王风范的期待吧?
整部片子流畅、清新、优美,矛盾处理和解决都消于无形。
暗自感叹,只有英国能拍出这种味道的片子啊!
2007年1月22日伦敦雾
原名:The Queen译名:女王导演:Stephen Frears主演:Helen Mirren、Michael Sheen、James Cromwell、Sylvia Syms发行:Miramax国家:英国上映:2006最近翻出很多被我冷藏已久的电影,比如《女王》。
看了第二遍才发现,这部“英国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确实名不虚传。
尤其61岁的海伦·艾伦,演技实在太好了,动作、表情都那么地恰到好处,毫无悬念地摘走了影后桂冠。
这是我写过最认真的影评,虽然只写过三篇,但趋势总是好的。
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很浓,总要有些了解,否则便不会发现其中的某些细节刻画,自然也体会不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片中的女王指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太后可不是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二者相差了近400年。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1558年登基,终身未嫁。
其统治期内,英国变得统一繁荣,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或“黄金时代”。
伊丽莎白二世(1926 )于1952年加冕,现任英国女王和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
关于她的头衔还有一大长串:英国女王、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所罗门群岛君主、牙买加女王、巴巴多斯女王、巴布亚新几内亚女王、巴哈马女王、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女王、格林纳达女王、圣基茨和尼维斯女王、圣卢西亚女王、圣文森特女王、格林纳丁斯女王、图瓦卢女王和英联邦(53个成员国)最高元首。
她,就是片中白发苍苍的老人。
关于她的王位还有一些故事,这要讲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愿退位的国王,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
他在皇室的传统与制度面前,放弃江山而选择了爱情,与一个结过两次婚,老公还在的女人华里丝·辛普森(Wallis Simpson)成婚。
于是,在1936年,王位到了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手里。
这个体弱多病的人对此并没多大兴趣,有点被迫且有怨言,1952年病逝。
影片中的女王也有抱怨爱德华八世的不负责,并将父亲的短寿归咎于此。
女王的丈夫是菲利普亲王(Philip),曾担任英国皇家海军元帅、陆军元帅和空军元帅等职。
原是希腊和丹麦的王子,为了和伊丽莎白结婚,于1947年放弃了王位继承权而加入英国国籍,取名菲利普·蒙巴顿。
他们的婚姻算是幸福,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迎来了60周年的钻石婚。
影片中他代表了强硬的保守派。
从下面这段对白中可以看出,他很推崇权力决定一切:A few of us in a fort, hordes of zulus outside, so is's vital you hold firm. Stick to your guns. You wait. They will come to their senses soon. They have to.只是他一直穿着象征传统的裙子,与身边的西装革履相比,落寞而又不合时宜。
他们有三个孩子,长子是查尔斯(Charles),这个英国未来的国王身边有着太多的绯闻。
在1981年与黛安娜(Diana)结合,这是一个被称作童话的婚姻。
漂亮的王妃成为民众追捧的皇室明星,狗仔队开始了24小时跟踪。
如此不露风的监视下,查尔斯与开蜜拉·珊得(Camilla Shand)的婚外情成了秃子头顶的虱子。
并最终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裂痕,导致了双方的背叛,黛安娜也有了情人。
经过长期的分居后,痛苦的婚姻维系了15年,于96年结束。
第二年,黛安娜与情人约会后,为了逃避狗仔队的追踪而死于车祸。
显然,这是一场让女王有些难堪的悲剧。
附注:查尔斯与开蜜拉的婚姻困难重重,终在2005年举行了私人婚礼。
但作为下任国王,查尔斯的妻子要在婚前保持童贞,而开蜜拉已经二婚。
所以,即使结婚,她也不会得到“王后殿下”的称谓,只能是“英王贵妃殿下”或“英王伴妃殿下”。
曾有人指出,因对婚姻所抱希望不大,开蜜拉将黛安娜介绍给查尔斯,用作恋情的掩饰。
介绍完了这个家庭,还剩另外一个主角,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他生于1953年,不满30岁便成了下院议员。
94年当选工党主席,97年击败执政18年的保守党,出任内阁首相,并在01、05年连任。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97年,布莱尔刚刚上任。
开篇便有一段对话,女王对画匠“It is your government”。
的回答很理所当然,“yes”。
而此时,赶来见女王的布莱尔夫妇却在车里说,“you're a man that's just been elected by the nation”,“你是人民选举出来的首相”。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女王虽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权利和义务都被宪法明确地限定,权力只剩下形式上和礼仪上的。
国家最有权势的是首相,他虽然会就某些事务向女王征求建议,决定权却在他。
但这个国家又延续着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礼仪和形式上的女王仍高高在上。
在任命首相的仪式上,布莱尔要单膝跪地。
即使平时,他也不能背对女王,所以我们常看到他倒退着离开。
由此必然会带来很微妙的二人关系。
第一次见面,从布莱尔略有紧张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对女王存有敬畏。
之后,随着剧情发展,这种感觉逐渐改变,直至对女王提出带有胁迫的“建议”。
而布莱尔夫人那笨拙的行礼,显示了她对这次见面并没有给予重视和准备。
的确,她是一个反对君主制的人。
而女王,她对这个在选票上击败连续执政18年的保守党的工党领袖是略有顾虑的,但也不以为然。
面对这个小自己近三十岁的年轻人,女王在谈话中强调着你只是我的第十个首相,英国历史上向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我是营盘你是兵。
并对英国的英雄,保守党首相丘吉尔做了怀念。
第一次见面便把整个人物背景铺开,仅仅几个表情和几句话而已。
当然,布莱尔的智囊团对女王同样不以为然,作为新一代,他们认可了民主,也认为国家在走向民主,只是那个象征意义的女王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存在,他们持了怀疑。
当他们拥有权力时,便想到了一个词,revolution。
就这样。
黛安娜死了。
女王并不喜欢黛安娜,这很容易理解。
婆媳关系属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何况一个权威的女王和出轨的儿媳。
既然已经离婚便不再是皇家成员,官方自然不需要表态。
女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正常的想法而已。
可惜,事情逐渐变得不简单。
女王的不表态让民众有些激动,他们哭、他们闹、他们摆出的鲜花甚至堵住了白金汉宫。
他们对一个未曾见过面,仅在各个小报上读过几篇绯闻的王妃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
露宿街头、对着镜头嚎哭,这些万里挑一的表情被捕捉、夸大、散发,然后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悲哀。
什么?
全国都去献花,你竟然没去?
太丢人了!
于是,全国都被舆论绑架了,演变成了一场“民主暴力”。
我们看到各个报纸的头条都在攻击王室,都在挑战着那个曾让全国臣服的女王。
激烈的语言带来收益,效益带来市场,市场带来更加“出彩”的新闻。
于是,民众渴望快感的本质不断推波助澜,一波一波浪打过,女王选择了妥协。
这早已不是一场葬礼那么简单。
到了最后,谁还在乎那个葬礼?
当女王出现时,布莱尔欢呼了。
为了黛安娜泉下有灵?
为了女王化险为夷?
还是为了皇权向自己代表的所谓民主的妥协?
从他那“my government”的言语中,似乎更容易找到答案。
我不指望一个讲述英国两个boss间微妙关系的电影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尤其上映的时候一个刚过完80大寿,一个刚成功第二次连任,都正干得热火朝天。
但影片中,布莱尔在黛安娜去世之后发表了一篇演讲,其中那句“人民的王妃”被铭记至今,在当时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使他在民众间的地位直指丘吉尔。
我认为,正是这个鲜明的表态与皇室的沉默形成了对比,加剧了人民对女王的不满,加大了人民在女王与首相之间的偏离,让布莱尔得到了主动。
“70%的民众认为您的行为损坏了君主制,25%赞同取消君主制”便是他搞出的成果。
于是,首相给了女王一些无法拒绝的“建议”,包括越过女王及其皇室称之为底线的要求。
随着那面400多年来从没为谁降过国旗缓缓落下,女王妥协了。
电影中曾多次强调,国旗代表的是女王。
妥协的又岂止是葬礼,岂止那么几年,女王坚守的那份尊严早已不再。
她的祖先可以任免首相,而在她只能走走任命形式,她所维系的只剩一个面子,一份尊严。
她刻意保持与公众的距离,是不想让如今的形势暴露于外,否则女王的权威将不复存在。
可惜民众偏偏喜欢八卦,喜欢窥密,口无遮拦的黛安娜更受追捧。
影片中的报纸很类似于今天的网络媒体,其实就是民主暴力的冲锋号。
片中给过一个特写,头条大书“palace bends knees to blair”。
像刀子直插女王最在意、最脆弱、最竭力维护、也最不愿承认的现实。
平息“民怨”功在布莱尔,过也在布莱尔,他与女王之间的距离不断加深。
可从影片结尾,女王与首相的握手细节中看出。
女王将布莱尔口中的“humility/谦逊”称作了“humiliation/屈辱”。
她从小所受到的正统教育是“Duty first, self second”,一切个人感情都要遵循即有规则。
而现在,民主的风潮之下,那些小题大做,嬉笑怒骂的人往往有“感人肺腑”的话语,更能感染极易被煽动的民众、小报,用暴力民主改变了世界。
竟如此的无奈。
片中有个关于鹿的特写,那段很精彩。
女王自己驾车到溪边,车坏下车。
表情从威严到脆弱,镜头下,她是一个头发花白的普通老人,面对变迁和无奈落下眼泪。
她看到那只长着14叉鹿角的“鹿王”,是如此的美丽。
结尾,却死于了投资银行家的枪下。
博:http://xiaogs.org/2008/11/14/280.html
《女王》是一部胆大包天的电影——我指的是编剧的想象力。
古代宫廷里那点事儿吧,历史上稍微有点名气的都被这个剧作品极其发达时代的编剧们来回折腾好多回了,而《女王》的编剧们竟然敢直接拿当代的政治首脑开刀,要知道这刀万一拿不稳,切到当政大人物的丁点痛处,后果可就难看了。
然而,这刀下得十分好。
借用真实事件,再结合一定想象力,然后穿针引线严丝合缝,最后竟弄出了一部像模像样的电影。
此片一出,大受好评,马上在去年几大影展上横扫千军,女王扮演者海伦米伦一路闯关,影后桂冠几乎全部拿齐,年初终于毫无悬念拿到业界最高荣誉: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如此成就,海伦米伦甚至还受到伊丽莎白二世本人的亲自接见。
今年夏末,海伦米伦的魅力波及艾美奖——典礼上,女王大人手拿最佳女主角奖杯,轻轻一叹,不得不说:“你们美国人真是太慷慨了!
” 《女王》的剧情十分精彩。
精彩来自许多方面:大胆拿大人物下手;取材时间段的特殊;编剧精巧却又能贴合事实;女王与首相微妙关系的体现。
《女王》涉及人物众多,皇室成员宫廷礼侍,首相夫妇政要人员——杂而不乱,安排得当,主要展现的是女王与首相两个人。
坦白地说,海伦米伦比伊丽莎白二世好看,造型后,她的外貌姿仪气质风度确实颇具女王风范。
她的表演从容,令人信服,看完后会让人对事实产生混乱。
而布莱尔的表演者的相貌则比现实的英国前首相略显逊色,个人觉得。
其他人不是很了解,只觉得查尔斯的演员跟原型比起来似乎太英俊了点…… 来说说几个比较动人的地方。
首尾呼应:开场与结尾,是女王与首相的会面。
刚见面的女王与首相相互间小心客气,两个人都对对方有一定抗拒心理甚至说是敌意——女王认为首相太“现代”,怀疑布莱尔缺乏对传统的尊重,女王的随从叮嘱新上任的首相“伴驾”的基本规则,女王上来就对布莱尔施加威严:“你是我接见的第10个首相”;首相的妻子是个反君主制人士,并不看重旧的礼节以及观念,连简单的屈膝礼都做得别别扭扭。
所以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君主立宪议会内阁制——英国的国家制度。
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度,但是皇室只作为象征性的存在,没有实权。
说英国人守旧,其实也是注重传统——欧洲国家都统一使欧元了,但是英国人坚持用着他们的英镑——英女王每年有40,000,000英镑的惊人薪水,虽然女王很在意皇室成员的行为是否会招惹群众的铺张浪费之嫌,而首相夫人切丽照样嘲弄皇室的4千万薪水都弄来做了什么,潜台词是与其要给一些没有实权的象征人物薪水还不如取消君主制。
到了影片结尾那次会面,一切的风波平息后,女王展示了她的威信与力量,她让首相明白,虽然时代变了,但是女王的地位没有变——“我才是那个给你建议的人”。
同时她对布莱尔进行忠告,现在布莱尔已经下台了,所以看来颇有趣味。
影片线索:江山与美人。
戴安娜王妃是个美人,虽然还不及许多好莱坞女星的美貌,但是她所造就的灰姑娘童话真实地上演,则是众女星们望尘莫及的了。
她的品德,她的善举,成就了许多人的幻想。
对于群众而言,戴安娜是天使,是梦想成真;而对皇室而言,戴安娜只是一个儿媳。
对于群众而言,戴安娜的离婚,是灰姑娘的心碎,是寻找自由与真我;而对皇室而言,戴安娜的叛变与风流,是耻辱和麻烦。
对于群众而言,戴安娜的逝世,是梦想的破灭;对皇室而言,这是一个新的麻烦——“死了比活着还麻烦”。
群众要求皇室做出回应,要求白金汉宫降半旗,要求举行国葬;而对皇室而言,他们并不想插手回应一个不再是皇室成员的女人的后事。
皇室冷酷的态度引起了群众的愤怒,布莱尔作为新晋首相,一方面安抚人民的情绪,一方面积极与女王交涉,请求皇室做出适当的回应。
私人情感:女王的眼泪。
女王的吉普车困在山涧,她冷静地打电话请求别人的援助,然后一个人站在溪水里,在空旷的山野间,默默地哭泣。
在等待的时间里,其实也是女王此刻面临情况的真实写照:孤立无援。
直到女王说过要打猎的那头雄鹿的出现,在女王回头一瞥之间,它安静地站在那里,女王不禁惊叹它的美丽,不自觉地停止了哭泣,在人来之前本能地想要去保护它,急忙挥手让它离开。
它最终被残忍猎杀,女王静静地抚摸鹿头,转过身,平静地对侍从说:请帮我对猎到雄鹿的人表示祝贺。
那是一种很自然的感情,美人有动人心魄的美丽,而美人突然逝去,令人神伤。
此时女王理解了:戴安娜王妃的逝去以及皇室的回避,给民众的悲痛,惋惜甚至愤怒。
雄鹿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段落,它的自然,淡定,美丽,却突然逝去。
鹿的隐喻为整个故事做了一个绝妙的起承。
女王叹息:时代变迁。
女王最终做出了妥协,她采纳了首相的建议,对民众做出了回应,重新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当她来带白金汉宫的门前,隔着护栏问一个拿着鲜花的小女孩:需要我帮你递到门口吗?
女孩说:不。
那一刻,女王眉头请皱,眼角闪烁,难道她为人民服务了54年,而她的人民突然之间就否认了她?
可是女孩伸出了手,说:这花是给您的。
女王轻轻笑了,接过了花朵,行走间,护栏前的人开始向女王行礼。
是的,时代变了。
戴安娜和查尔斯,王子公主的童话成真却又破灭,是时代赋予他们,也是时代毁灭了他们;想当年,温莎公爵爱美人不爱江山,为了与美国民女辛普森夫人厮守终生潇洒地放弃王位,继而,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不情愿地继位,却只在位十几年就去世,女王很年轻的时候就不得不登基,那份坚强与隐忍,又有几人知道。
对戴安娜的逝世公开发言,是她再一次,为了自己的人民所做的事情。
其实,一直到刚才,也还没有回过神来,总以为电影的剧情就是事实。
不多说了,虽然剧透完毕了但是还是推荐大家去看。
吐槽:2003年元旦在中山路肯德基与白叶初见,话也没搭几句。
同年漫展遇见靠死铺类的黄笑,只是觉得怪女人一个也没怎么在意。
那时候怎会知道4年后我与她俩逛街大餐喝酒抽烟在游戏厅大把挥霍然后在电影院里并排摊在座位上看21点场电影呢……
在英国或者在中国都一样。
愚民永远存在,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可以占绝大多数。
媒体是促成民众转变的杠杆,媒体齐心协力时几乎无坚不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或者九十年代末的英国,都是这样。
前王妃比女王强悍的地方在于,她成功地橇动了这根杠杆,虽然不幸被杠杆砸死,但也让杠杆拨动了地球。
在她身后地球按她希望的方向疯狂旋转。
看完这个片子,我对女王充满敬意。
她在疯狂面前尽可能地保留了一个高贵的女人应有的尊严,包括她对戴安娜之死的冷漠一个正常女人,对前儿媳在媒体面前的所做所为,如能轻松原谅,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而查尔斯,这个男人·····
还记得当年戴安娜去世,人们的焦点一开始在绯闻,然后在于她是否已经再怀孩子,另外猜测王室是幕后黑手。
随着时间推移,王室无动于衷与冷漠,令所有人的愤怒与日俱增,终于明白戴妃生前在王室受到了什么样的冷遇。
真心的,好歹是自己孙子的妈妈,她死了,你们立刻出去度假是几个意思?
不让用专机又是几个意思?
当年戴妃威望可以说大过女王。
因为她走到很多王室怕弄脏衣服的地方,去拥抱非洲的灾民,去关心当时人们恐惧歧视得艾滋病人,真的王室其他成员,谁在乎过这些人呢?
他们只是高高在上罢了。
你们自己远离人民,还奇怪为什么没有民心?
还觉得戴妃做秀?
什么思想啊?
这里面提起电影明星和设计师都一种不配给自己提鞋的表情,真心的,新世界,谁还要这样的王室啊?
好在威廉和凯特都不负众望,近几年女王的形象也算亲民多了,查尔斯卡米拉?
呵呵哒吧……这个片子看过去,我只觉得王室的脑回路真是一直飞在天上,跟百姓想的真心不是一套。
戴妃就是平民的王妃,永远。
徐老师走马上任山大校长,适逢05级童鞋毕业之际,关于新扎校长是否一如展校长与每个毕业生握手并合影的猜测在坊间四起。
种种迹象都充分暗示,徐校长为毕业生送上握手+合影温情套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于是那些很受伤的童鞋纷纷追思亲奈的展校长,那阵势,十足追悼会的派头,小桥头,池塘边,大树下,展哥他在丛中笑…展校的个人魅力是有几分--年轻有为,担任校长的时候才30多点儿,会上发言不打稿,出口成章,关注童鞋课里课外等等,尤其是毕业典礼上的温情套餐,更十足收买了人心。
展校确实还成,但是总校分校加起来上万人,近距离见过展校的人应该不多吧?
跟展校说过话的童鞋应该更少了吧?
能称得上了解展校的人更寥寥了吧?
---那我问一句,你们瞎遗憾个屁?
你们瞎腹诽个屁?
前阵儿到学校某科室办手续。
跟一老师闲扯,那老师很困惑地问,校长过来握个手就那么重要么?
我说,就那样,证儿赶紧领到手才是王道。
君不见,每逢毕业大典,人山人海,拿个证儿就像领救济粮,童鞋们苦等的艰辛估计早就超过抓住展校小肥爪儿那一瞬的兴奋了,此为活罪;展哥那边也不好受--济南仨校区外加威海一分校,掰脚趾头算都算不过来--你就想吧,要握多少人的手?
再碰上那种色情狂抓着展校不肯放手的主儿,这得多少时间?
鄙人时常悲天悯人的想,脸笑僵了事小,握这么一圈儿下来,展哥的手怎么也得握掉两层皮,顺便还能染上手癣,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赶快用亮甲……至少这种群p式的握手带来的健康隐患就挺让人担忧的。
更不要提握手带来的少得可怜的意义--没啥意义,就个形式而已。
握手这种煽情的事儿,以我愚见,不应成为一校之长的义务。
说白了,就是给咱点儿实惠的--创造更宽松合理的学习娱乐环境,多谈妥几个交流项目,忽悠更多的科研基金,引进几个更像老师的人类等等。
至于握手这档事儿,充其量点缀了某些蠢蛋失败的大学生涯而已,其激励作用,微乎其微。
成本如此巨大,效用如此渺小,to握or not to握,这应该不是个问题。
至少,这样一个无聊的事情,学校犯不上讨好学生。
然后说说这部《the queen》。
说实在的,我一直挺不待见戴安娜的。
不为别的,《触龙说赵太后》里有言,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尊戴妃之位,而授之以美誉,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查尔斯休妻,戴妃何以自托于不列颠?
所谓时尚icon这样的头衔儿其实都言过其实,随便翻翻图像资料,你也不难发现早年的戴妃脸上的两坨高原红还没退去…时尚界都好犯贱,喜欢所谓“血统”“身份”这些个莫名奇妙的东东。
按王朔的说法,贵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穷人,当然,戴妃的家谱也不禁翻。
慈善大使这样的虚名更是让人觉得苍白无力,富则兼济天下其实是很多人在饱暖之后实现淫逸的手段--马斯洛老师会告诉你这是渴望尊严与声望的体现,说白了,让世人都知道你在慈善,那你基本是在伪善。
据说其故友布朗在戴安娜走了以后,专门写了本书揭短儿,几分真几分假不得而知,布朗明显不是个省油的,但话说能跟这种人交往过密以至留下许多话柄,想必戴妃也无辜不到哪儿去。
反观卡米拉,更像个正室,热情奔放,即使深陷电话风波亦不失一友--这才牛逼,而戴妃更像是误闯皇宫的小麻雀,自命不凡却不招人喜欢。
片中女王和密友电话聊天时有一段儿挺有意思,女王的友人说,戴安娜死后比生前还让人讨厌--我私下揣测,这恐怕也是导演的心声,毕竟,没有谁会把这个当作一部探讨君主立宪制兴废问题的电影来看。
傻姐儿陈鲁豫似乎很向往英王室,至少在陈同学那档臭名昭著的掏口臭里就不只两次提到了伊利啥白拧灯泡式的招手,小布尔乔亚式的对权力与地位的谄媚溢于言表。
本片的导演似乎就戴妃与皇室的纠葛,更偏袒女王,但是十分中肯,全无那种对皇权的奴相。
电影假借布莱尔之口,说出了女王很受伤的事实--她也很悲伤,但她犯不着在旁人面前重复表演一遍悲伤,她tm也是个正常人也tm有不喜欢一个人的自由。
我也困惑那些在采访中表达愤怒的群众,戴安娜你了解几分,“不过电视上看过几眼的人”吧?
于是你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愤怒了傻逼了发作了要挟人了?!
戴妃走得也没多荣耀--和她姘头在一起,而且已被皇室扫地出门,又不是捐躯赴国难,降半旗这样的呼声实在是有点无理取闹--你暗恋十年的同村儿翠花嗝屁了你是不是也要闹腾降个半旗?
不过暗恋这个翠花的人太多,你们于是就组团搭伙耍起了流氓……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愤怒特可怕,扎堆儿的时候更骇人,队伍一壮大就开始扮演正义,绑架你没商量。
片中女王做电视声明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个人意志向集体意识低头感到悲伤--就那么轻易地、被一句“我们不爽”给欺负了,而且竟然是这样的一件,破事儿。
其实我们很多群众也这样,把正事儿当逼,把逼当正事儿。
也难怪,要不他们怎么叫事儿逼呢。
(外八卦一则,饰Blair的sheen后来出现在《Frost/Nixon》中,效果很惊悚,有点儿布莱尔穿越时空跟尼克松谈心的意思…)
一直都对英国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原因很多,学英语的时候学的是英式英语啊,喜欢奥斯丁啊,去过英国啊等等。
一方面,我对英国人那种保守的,隐忍的个性很是不屑,另一方面却非常欣赏他们那种时刻保持优雅的作风,而这些特点在英国王室身上有着最集中的体现。
所以,当我在《看电影》上面看到了这部片子的介绍,马上天天去刷新verycd,在第一时间下载了这部片子。
之前看到的介绍上面说到主角helen是个老戏骨,惭愧的是以前真的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但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完全被她的表演折服了。
画像时保持的尊严,面对公众压力时在母亲面前的脆弱,看到鲜花留言时又伤心又要若无其事的样子,然而最给人震撼的是那场独角戏,女王的车坏在了小溪中,她的情感刹那间爆发了出来,虽然只有背影,却更有震撼力,接着回身看到了那只美丽的麋鹿,忍不住对它说快跑,快跑。
回想起她得知戴妃事故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只是震惊而已,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如何去安慰失去母亲的两位小王子,几乎没有悲伤的痕迹。
一个对麋鹿尚且存有恻隐之心的人,怎么可能对曾经的家人完全不在乎呢?
这是因为她选择静静的悲伤,默默的哀悼,她觉得这是他们民族一贯的行为方式,公众肯定能充分理解,可惜她的臣民们却选择了人民的王妃,并对王室的低调处理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她天真地以为只要固守传统,保持王室风范,臣民们就会一如既往地爱戴她,支持她,但是当今这个个性张扬,宣讲人人平等的时代,王室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和谐的东西,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大家一边哀叹戴妃的香消玉殒,一边就把所有的情绪丢到了无辜的女王身上。
认识到这么一个现状后,她无奈的选择了首相的建议。
其他的人物刻画都是简单的处理,没有女王这般的饱满,比较欣赏片中穿插了一段段真实的画面,使整个电影看上去很有可信度。
不知道real queen那时那刻的心情如何,anyway,我很喜欢helen诠释的女王,保守、隐忍而又时刻保持优雅,最重要的是她一直在履行自己的誓言,这一生,不论长短,都将献给这个国家和所有的臣民。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因为车祸意外身故的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国国内更是哀声一片。
悲痛欲绝的民众对以伊丽莎白女王为首的英国王室表现出来的 冷漠和回避态度十分不满,一时间群情激愤,反王室的情绪高涨不下,戴妃之死让英国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
而首相托尼·布莱尔刚走马上任就面临这 样一个棘手的局面,一面是哀痛愤怒的英国民众,另一方面是竭力维护传统、避而不出的英国王室。
身处峰头浪尖、压力重重的“平民首相”布莱尔必须尽快找到解 决办法,抚平民众的不满与怨气,让女王与人民的关系恢复往日的和睦,同时确立起自己的声望和威信真正的英国女王拒绝观看该片,因为她不想看到别人扮演的自己重温她生命中最糟的一周。
影片的目的是想展现黛安娜王妃死后一周内,王室中各个人之间的强烈感情交流《女王》除了在对布莱尔的善解人意上实在有些谄媚外,基本上还原了事件的原貌。
无论是对过着低调生活的女王的性格刻画,还是对戴安娜的认知,都是用极度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表现。
不喜欢
高贵的片子
女主很有风度
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总是不同
老老實實,好唔鐘意睇老女人做戲,而家睇亞姐先!!
典型英式闷片
这也能算电影?这也能算奥斯卡?一场关于对抗和合解的闹剧,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自以为是,人民总是容易被愚弄的大多数。
modern, message received, now shut the f* up。modern是来带节奏的,太坏心眼了,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什么烂剧本????降智,演了个毛线。侧重点非常诡异,都快过半了,首相还特么的在念狗屁稿子,没事儿吧。海伦的演技在Golda里对比这部,真的成熟太多。being hated is a trauma indeed, even for the queen # this mood
演技是好,没话说
寡然无趣。可能是因为我自身对君主立宪持反对态度
承认海伦米伦的演技,承认我当看一部复杂麻烦的八卦传记
一个国家的母亲,选择
对人物把握还好
还可以,并不太懂
人物刻画得很饱满~
Helen Mirren的演技,让人叹服!
还以为是英女皇的个人传记,结果仅仅是围绕英国皇室与新首相布莱尔政府面对戴妃在巴黎突然离世面对公众所展现出的不同态度。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以此引出皇室最终低头妥协,整个国家也进入改制。失望!
看完挺讨厌戴妃的
演员的演技确实无可挑剔~但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类片那~
影片本身拍得不错,当得起五星评价,但是描述皇室的语言令人恶心,明明是人民的寄生虫,每天除了装逼就是打猎,说出来的话却是serve the people,真是笑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