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的作品,在我之前居然只14个评论,我觉得他对底层人物、中国社会现状的描绘比获得金熊的《白日焰火》更有深度。
就像宁浩一样,《疯狂的石头》和《无人区》的美学元素很高,但是主题没有《香火》牛逼。
画面很粗糙,演员也是非专业,声音似乎也未被处理,这更贴近现实。
刁亦男会成为大导演。
哎,宁浩也罢、刁亦男也罢,是不是他们也都被市场化和商业化了呢?
没有办法,在这里的只有14条评论,谁还会坚守艺术这条路呢?
这是观众的问题吗?
郭敬明、韩寒、赵薇这些人拍出的作品都能过亿,但是他们的作品除了卖座,又能留下什么。
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应该叫《制服》,而应该叫《扒了你的皮》。
主演 梁宏理,1972年生于陕西。
现为油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油画民族化工作室主任。
2002年 主演电影《制服》获加拿大温哥华电影节龙虎奖,韩国釜山电影节亚洲最佳电影奖。
宏理作为七零后的画家,他学画的时候正是“八五思潮”当红的年代。
他也如同“八五”后的画家一样,比较自我。
也许是他内向的性格、阅读的广泛,他与“八五”后大多数画家不同的是对自我的思考往往是在与他者的对照中进行的。
宏理是个内心比较简单的人,他者的多样性往往使他困惑。
他一直以孩童的好奇面对他者,不解而好奇。
我是谁?
我之外是谁?
谁又从何处来?
我又将去何方……这在他读大学后期直到今日都是他所关怀的。
他不画熟悉的人和事,他把陌生作为自己的主题。
但那陌生又如此的熟悉,使他魂思梦绕……因此,偶然性、片段化成了他作品图式。
他只会沉默。
当游戏厅小混混压榨他,工场看门狗咬他,闹事厂工莫名要揍他,警察训斥他,父亲生病住院,做衣服的少给钱,他更多的是沉默,顺从。
连想搭讪商店女店员,人家也懒得看他一眼。
他没什么朋友,没什么爱好,做衣服挣点钱似乎就是这个年轻人生活的全部。
他的懦弱暴露无遗。
直到他拥有了一件警察的制服。
他的黄金时代来临。
他拦车敲诈,约会音响店的售货员,他一下如此成熟老练。
阳光照在女店员趴在他的胸脯上,照在约会的旅馆床上,他没有笑,也在沉默,但他惬意极了。
他一下握住了生命的关键。
握住了自己的命脉。
这个世界其实也很简单,只需一件警察制服。
所以他可以暴揍工场大门的看门狗,那狗不敢乱吠。
当真正的警察识破他时,他吓破了胆。
黄金时代很快结束。
那个温柔的姑娘原来也如此不堪。
生命又回到没有大镜子反光的至暗时刻。
红衣姑娘还在等待,生活也在等待。
白天终于等到暮色将至。
谁知道谁能等来什么。
白衣清新,牵手温柔如阳光荧光街色。
红衣热辣,一次次被粗暴镇压无力挣扎无泪撕扯。
两个世界终是相通的,隐痛,无非是想握住更多的力量。
平平淡淡,也就如此。
悲哀吗,幸福吗,似乎青春也就多了一段刺激的时刻便偃旗息鼓。
看穿了身边的人,也看不穿生活。
他还是在那个铁皮房里,剪裁几件衣服,丈量未来的时光。
殊不知,连给自己,他都没做一件合适的衣服。
通常来讲,每一位导演的处女作巴不得载满炫耀的技巧和表达的欲望,甚至能奠定个人风格更佳。
然而,对刁亦男导演来说,这个法则有点不太适用。
无论是金熊奖作品《白日焰火》还是去年入围戛纳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都难以令人联想到会跟他当年这部处女作在风格上有太大的关联。
也许是由贾樟柯和著名摄影师余力为担任艺术指导的缘故,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受《小武》的影响很深,描述一个西北二线城市里的小人物故事。
没有花哨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取向,摄影和美术布景充满了粗糙和简陋的质感,这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大陆独立电影的共同特征。
跟贾樟柯极为相似地,刁亦男在故事背景上展现出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变:90年代大量工厂关闭导致下岗潮,经济衰退、城乡发展差异和道德滑坡,逐渐滋生出权力腐败与地下性工作猖獗的现象。
刁亦男并没太大野心,采用全景式格局来描绘整个社会的剧变,却选取了一个青年冒充警察的轶事,引申出身份与权力话题的探讨。
小人物对制服的迷恋隐喻着对权力的渴望,这个显而易见的主题在男女主角身上都有所体现。
男主角在双重身份(裁缝和警察)之间切换,穿上警察制服后享受到经济和感情上的意外收获,令他渐渐陷入到对权力的迷恋之中。
同样地,女主角穿上男主角替她裁剪的衣裳时是清纯的音像店售货员,而之后换上浓妆艳抹的装扮则是伴游小姐,赚取着不为人知的金钱收入。
外在环境因素令两人陷于真实与隐藏身份的心理挣扎之中,也折射出当时经济急速衰退,以及权力腐败等社会问题,这些统统可以在影片众多细节里找到相应的答案。
剧本里对两人感情的描绘颇有意思,起初是男主角以警察身份与女主角相识,然后女主角暗中识穿他的假身份,却没有声张;同样地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的伴游女身份后,也没有揭穿继续维持发展。
两人关系在这种互相欺骗的身份里愈发显得暧昧,而影片表现的主题似乎从对权力的迷恋,逐渐转向超越身份的爱情本质思考。
而这个主题在刁亦男导演之后的两部作品里有更加深刻的探讨:《夜车》里女法警和女死囚丈夫的不伦关系,《白日焰火》里警察与女杀人犯之间若有若无的感情。
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处女作似乎又预示着导演之后大部分作品的母题:人物角色在真实/隐藏身份切换之间的自我博弈与对抗,继而沉溺于情感/欲望危机里难以自拔。
这部处女作有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画面以女主角在默默等待男主角回来时戛然而止。
这种对感情的放空处理带有王家卫的味道,更明目张胆的是两人在电影厅观看的正是《阿飞正传》。
这种结局在其后的《夜车》和《白日焰火》里再次出现,而且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更加接近欧洲艺术片的气质,自然受到欧洲观众的认可,而凭借《白日焰火》拿下柏林金熊奖似乎也是顺理成章。
制服作为一个符号象征,同时穿在小建和莎莎身上。
小建在现实中是一个被人蹂躏的万年屌丝男,但是在制服的伪装下却可以获得男人的雄风。
有了那身制服,他才敢勇敢的追求自己喜欢的女人。
反观莎莎,依然是制服控的迷恋者。
她自己也有着一身看似素雅的萌女“制服”。
只不过在她全职做应召女的工作之后,换了一身制服而已。
一个穿着制服的女人没有揭穿另一个穿制服的男人的本来面目。
两个人就在这样的制服平台继续暧昧的生活着。
小建直到片尾都在一直逃避。
而莎莎也只能在制服跟化妆的伪装下继续埋头叹息。
这电影说的就是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性问题,你还要演多久?
一个假装警察的裁缝,一个兼伴游女的售货员;被警察追赶的小建,被嫖客欺凌的莎莎;是假装警察能获得特权还是兼职售货员能赢得尊重?
代表着身边最真实的一群人,为着生活的现实而妥协,挣扎活在社会的某一层面。
哦,这个世界是无产阶级的,曾经有人这么说。
我也是无产阶级,为什么我没有拥有哪怕是曾经拥有的那种充实感?
取而代之的却是看着别人拥有的空虚与嫉妒。
空虚的人是可怜的,嫉妒的人是可耻的。
我时刻游移其中,不得要领的卑微的活着,这个世界不是我的,哪怕一分钟,他是属于那些不操蛋的人们,而我,不是操蛋,而是太操蛋可我真的无产。
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所代表的才是真实的世界,我一直这么认为,无论在哪儿,这句话通行无阻、小建有两个世界,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臆造的自己,即使这两个身份所处一个阶级,非现实的自己也让小建得到华丽的满足。
仅仅是一件衣服,可以让唯唯诺诺的小建变得趾高气扬。
可以让一个裁缝放下剪刀站在路边明目张胆的罚款,只是因为穿上了一件警服,在小建的心中国家机器的服装就代表了国家法律,可笑的定律。
小建在裁缝和警察两个身份之间自由切换,乐在其中,享受着制服带来的卑微的快乐,满足着小小的天空下小小肆意的满足。
他可以说“滚”可以说“蹲下”等等,他觉得自己是上层人物了,觉得自己有本钱了。
于是他膨胀了,于是他爱上了一个女孩。
于是他变本加厉的利用这一点点的膨胀,在女孩面前展示荷尔蒙的能量。
同样的阶层,异曲同工的命运,一个卖盗版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个卖自己的女孩子,他们互相隐瞒却又相互了解然后再次互相隐瞒,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们,没有力量的反抗时候没有借口反抗的时候,只有选择沉默,接受世界的安排,睁眼的反抗也是无解,那么,就闭眼享受,或者接受。
这是命运的必然,这个世界不失为我们预备的,而是时刻准备的玩弄我们的。
夜色,小建骑着自行车逃得消失不见,曾被他是为保护伞的制服不出所料的给他带来灾难。
姑娘孤独的坐着或者她依然在等待——一个刚刚破碎而又重新编制的梦。
妥协不会带来可怜,反抗不会带来胜利。
天地之间卑鄙的爬行,我们是世界的主宰——那是一个梦,清楚的梦——他永远不会实现。
看这电影时忽然若有所悟,制服(名词),不就是能制服(动词)别人的外衣吗。
一个大好青年,本来很善良柔弱的小帅哥,常被人呵声“滚”就得乖乖消失。
一天,他不经意间穿上了客人遗留的警服就再也舍不得脱了,他可以大大声说个“滚”字,一条大汉就会马上滚蛋,更可以……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当下竞争激烈,最有用的还是制服啊,真想向吴大哥借件来穿穿。
2009.10.6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da6f32
男主角就像刘烨整了形……一边看一边说这不是就小武的电视剧版吗……果然片尾字幕里出了指导老师:贾樟柯的名字,惊了,不带这么抄老师作品的
有点像之前骐骥老师讲的疫情红帽子 《小公务员之死》制服对人的迫害。
经营裁缝铺的卑微男小健某天收到警服,警服主人出车祸,回家路上下大雨,于是穿上警服避寒,在桥洞下遇到女人借火,远处隆隆的火车声,小健跟着女人的脚步,第二天小健来到女人当前台的音像店,买了盒五块钱的磁带,细节不错,说明平时不听磁带,有意为之接近女人,拎着收音机放着八九十年代的老歌,昏黄的地下通道,意境真好。
来陶瓷厂办登记,被保安驱赶,蒙混进厂,被闹事者打,然后还被警察当肇事者带走,真悲催,雨用的好,小健下雨中洗脸。
小健跟着女人在小卖部外面喝汽水,小健主动和女生莎莎讲话,“这里好像没警察”“交通整顿,新安的”,伏笔。
二人看电影,小健握住女生的手。
母亲好强势,小健弄了反光板,可以照射到父亲的床上。
小健收到女顾客做衣服+贴标签的委托,于是给莎莎也做了一套,莎莎很开心穿着衣服在床上来回走。
都是为了活着。
刁亦男导演处女作,受贾樟柯《小武》影响很深,同样在故事背景上展现中国社会经历的时代剧烈转变。从一个冒充警察的小故事里折射出身份与权力的探讨,小人物对制服的迷恋隐喻着普通人对权力的渴望。这未必有太多政治上的隐喻,却在现实主义的叙事文本之下,延伸出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
台词好少啊,影响表现力
小武
年龄大了,无感
文艺片的男女主角就是喜欢!全片陕西方言,西安映像。一个装警察报复社会的小裁缝,一个援交的音像店员,一个个谎言建构在彼此的关系里
三星半//镜子的意象用得真好 他从镜子里走出 他就不是他了//中国特色制服诱惑//影像质感让人很自然联想到贾樟柯 小镇青年的苦闷和挣扎作为主题似乎也是一种时代印记了//似乎有种隐忍的克制卡在每一帧画面里//双层谎言的建构还是过瘾//并不怎么好看 或许是因为先看了后期的作品 所以对这一部很是包容?只是感觉不错//连着剧情 《半岛铁盒》都算出现得恰到好处//会羡慕
无主的制服是一种无指称的权力能指,《制服》对应着它中文的两重含义,暗示着一种身份/权力的授予,以及失控的暴力,情色隐喻,一个菲勒斯的指示物。被权力之城堡拒之门外的卡夫卡式人物穿上制服,既是SM游戏之中的“角色扮演”,又等同于超级英雄影片之中通过“变身”获得匿名性的超级英雄。至于后者,主体的“变身”意味着某种作为大他者的力量或机构(authority)通过他的身体进行言说,而《制服》通过被掏空的大他者从而将“言说”呈现为环形。《制服》的现实主义视听只不过是假象或技术不成熟的结果,刁亦男在处女作中尝试着一种结构游戏,并借助晓剑这个主体的行走路线重构了一个权力视域之下的工业城市之中的荷尔蒙内耗,电子铃声,以及冰山一角的地下世界,直至某种超现实的幻境,似乎可以将其称为cyberpunk。
牛逼!好电影不用多少钱,思想很重要
我们小人物的故事
23.6.4好电影为啥评分这么低!一身假皮都可以让人迷失自我,何况一身真皮呢?这剧揭露的不只是真皮,而是露骨。
很对个人胃口。
留白又接地气,后劲可大。男主到处受气,凭制服拥有权力还是到处逃窜。淡到不像恋爱的感情,却让我看得那么舒服,结尾女孩儿乐观哼着歌,这种不着急的等待,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味道。
制服带来的自信
刁亦男,大有可为
假如我是真的小武
没看过跟看过似的,所有的场景、情节、调度方式都太似曾相识,每场包袱一抖就能猜到下一场戏埋的什么线儿。我不觉得能做到《制服》这种地步有多难,确实没什么废戏,但仅仅就是一个基本合格的水平,看不出刁亦男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这年头,警察穿便衣,骗子穿制服;学生一身鸡味,小姐穿学生服……视角挺好的,故事也讲得不错。
一股子贾樟柯味儿
呵,很能说明问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