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看完的时候我是很失望,想着金盾就拍出这个样子的片子?
刘一波只会暴躁,寻衅滋事了多少次?
何晨不需要回避?
全程警方就没有掌握过什么有突破性的线索,最后凶手出现得过于突兀。
塑造两个这么“窝囊”的警察对公安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片尾的致敬简直就是强行拔高。
后来想了想,其实真的很真实。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类型片。
常规警匪片里紧张的警匪对峙、刺激的追逐、犯罪手法的揭秘、凶手归案的畅快在影片里统统没有出现,有的只是无尽的压抑,压抑得让人无法接受。
追凶十九年,影片重点着墨在了警方的“追”,而刻意淡化了“凶”。
十九年前,办案条件有限,刑侦手段不成熟;有限的线索在十九年中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凶手还在逍遥法外。
来自领导的压力,来自亲人的不理解,来自群众的不信任——电影中只是把他们十九年里的面对悬而未决的案子的无力感展示了一点点,现实中的警察们是真真正正背负了十九年。
尽管进展很缓慢,很艰难,但每一点希望他们都去争取了——然后是失望,这种希望失望的交替在他们内心折磨了十九年。
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是非典型的。
没有脸谱化的英雄式警察,也没有美化后的高智商罪犯。
尤其是对刘一波的刻画,真实得让人差点无法接受。
一开始他的动机还有着为了升官,但到后面就不是了——干什么不比抓着一件旧案来成绩快。
他不是常规警匪片里胆大心细的重事业轻家庭,失去了一切也默默忍受着越挫越勇不断追查的警察。
他暴躁粗心,他刚开始也年轻气盛,选择事业而忽视了家庭,可是随着无数次的失望,为了一个几乎希望渺茫的凶手自己的孩子没了老婆跑了,他开始消沉堕落了——这不是观众预期看到的。
可是看电影时对他有多失望,回味过来就对他有多理解。
对于罪犯也没有美化和拔高,没有像常规犯罪片那样赋予罪犯过多的人格魅力。
他的形象普通得丢到人堆里就看不出来,在面对警察时也会慌张,交代的杀人手法也没有多高明。
他能躲过十九年完全不是因为他有多狡猾。
影片的结局,受害者之一的妹妹成了失足妇女,何晨死了,刘一波是麻木的。
作为观众的我也没有在看到凶手成功归案后感到畅快,只有一声叹息。
国产电影的原创力真是匮乏。
昨天看了两场电影《你是凶手》和《追凶十九年》,结果前者翻拍,后者融梗。
《你是凶手》翻拍自韩国2013年的犯罪片《蒙太奇》。
起初看,我还没意识到这点。
直到看到一处情节,大雨天,警察追踪嫌疑人到一家餐馆,看见墙边立着一把正在滴水的黑色雨伞,于是辨认出凶手。
心想,这不是《蒙太奇》里的情节吗?
连镜头调度都完全一样。
这时我才把两部电影彻底对应起来。
由于急着赶场,没看完片尾字幕,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提到“翻拍”。
回来后,我特意去查了豆瓣条目、百度词条、购票网站、官方的宣传物料以及主创采访,无一例外,都没有提及“翻拍”一事。
我无心猜测片方的主观动机,我只想说,翻拍这么重要的信息,应该事先明确地告知观众,这是个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
买本书,我还得知道一手二手呢?
对不对。
电影也是,我掏钱买票,我得知道我买的是什么。
当然,我也清楚片方的担心,怕大家知道是翻拍,就去找原版资源来看,不进影院了。
这个风险确实存在。
但没办法,你选择了翻拍,从立项那天你就该意识到这个风险。
不能反过来利用信息不对称,靠隐瞒消费者来规避。
结果翻拍的好处,你都占了,又对原作绝口不提,这就有点不地道了吧。
我们更进一步讲,什么是好的翻拍?
就是能把一个“二手题材”拍出“八成新”的效果来。
但凡你真的做到了,你也不必讳言,还能特有底气地告诉大家:我就是翻拍啊,但我拍出了和原作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多牛啊。
当然了,《你是凶手》绝没这个底气。
据我目测,顶多一成新。
再说《追凶十九年》。
看之前,对这部电影挺期待。
我喜欢看极致的故事,比如讲一个人,短至一天,长达一生,都很能吸引我。
追凶十九年,时间跨度足够,又讲的是追凶的故事,这个题材本身就很容易出彩。
可是看的过程中,我就想:借鉴《杀人回忆》可以,咱能不能别这么明目张胆啊。
影片中的很多桥段,几乎照搬。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双警察的配置,一个是小地方警察,吊儿郎当,凭直觉办案;一个是从市局调过来的警察,思维严密,处事谨慎,讲求证据。
这和《杀人回忆》大致一样吧。
还有这两个警察的相识,都因为一场误会,错把对方当做嫌疑犯,不打不相识。
而且台词都差不多:“连好人坏人都分不出来,你当什么警察?
”再来,排除其中一个嫌疑犯的原因,都是因为对方的手有疾病,没法做太精细的操作;以及,都有一个旁观的智力缺陷者,被误以为杀手。
还有几乎同样的情节,饭馆里,酒客们嘲笑警方无能,结果警察大打出手,被对方把腿打瘸。
更不用提,影片大量的运用“麦田”这一意象,来表达底层社会的蛮荒、真相的扑朔迷离以及人性的深不见底。
这种赤裸裸的效仿,不一而足。
每当有一个和《杀人回忆》相似的设计出现,我都心里一沉。
心想:何必呢?
明明是个挺好的题材,干嘛不拍得更自我一点?
公平点儿说,《追凶十九年》还是拍出了一些味道的。
它表面像《杀人回忆》,但内核上更贴近《十二宫》,它想要讲的是:因为一桩无头案件,两个警察的人生被彻底拖进了灰暗里。
而这桩案件之所以无法告破,有刑侦技术落后的问题,有人性阴暗的问题,但更本质上,它是个体制问题,是底层社会的粗粝和暴虐,本身已成为制造戾气与隐藏罪恶的土壤。
这样的电影如果拍得好,应该兼具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
可是,在具体的拍摄方式上,导演却显得畏首畏尾。
有几点让我深感惋惜。
第一,独白。
最受不了的就是影片的独白。
口吻一律是文青似的自怨自艾,语调透着故作深沉的颓丧。
这还都在其次,最关键的问题是,干嘛非要说出来呢?
如果表意都靠说的话,还拍什么电影,直接诗朗诵不好吗?
说,其实反映的是导演的不自信,他不相信自己的导演技法,更不相信观众有那个智商,可以从影像中直接看懂表达。
第二,结尾。
从前,我以为只有国产爱情片会在结尾来一通重要时刻的闪回,再配上煽情音乐,达到催泪效果。
没想到,犯罪片也可以这么滥情,把两个警察的相识、相知、相离来个狗血的大复盘。
这种所谓的“回味”,真的毫无必要。
回味应该在观众的心里发生,不是你直接拍出来让观众再看一遍。
那样反而挤占了回味的空间,成了生硬的拼盘。
影片最理想的收尾,就是幸存的警察走在闹市里,看见卖花人推着花车经过(花在片中是个重要的道具),他愣在当场看了一会儿,然后转身,远去,消失在茫茫人群里。
那种往事如烟又怅然若失的味道,就都有了。
最后一点,也是让我最不满的,就是真凶落网这件事。
按照影片的剧作逻辑来看,最后应该抓不到真凶才对,只有真凶彻底逃脱,那种“被浪费的时间”以及“被毁掉的人生”,才能彰显出余味。
我知道,我这么说,一定有人反驳:你不知道有审查这件事吗?
真凶要是不落网,过得了审吗?
OK,可以,真凶可以落网。
但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有的。
是什么?
模糊掉凶手的动机。
影片在这点上处理很拙劣,非要给凶手找一个具体实在的动机。
这一点完全没有必要。
更好的做法,是凶手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杀人,或者说,他杀人的原因不是个体原因,而是一种被底层社会逼出来的无名之恶。
只有这样,那种恐惧的味道才能出来。
也只有这样,两个警察的悲剧才有一种宿命感。
说到底,如果一个社会的恶,能靠抓住一个人就解决,那其实没什么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整个土壤已经坏掉了,抓一个人,根本没用。
于是,才有那么多人的人生被一并毁掉,无论他们代表正义,还是代表善良。
把《你是凶手》和《追凶十九年》放在一起看,多少能看到国产片的现状。
特别是犯罪片,十部里得有六部是东野圭吾,三部是《杀人回忆》,还有一部,是《白日焰火》。
还能说什么呢?
我们缺好的编剧,更缺好的作者型的导演。
这不是审查造成的,是观念、意识,是创作能力的差距所致。
别指望着没有审查就能一揽子地解决问题,不可能的,如果在当下的创作环境里出不来杰作,那么任环境变成什么样,我们也总能找出另一个搪塞失败的客观因素。
这部电影从看过至今,一直爱着。
我实在找不到另一个人,能像刘一波一样恰到好处的,唤起我对那些旧时光的乡愁。
王泷正的皮夹克,红毛衣,裸露的暖气管,黄色漆的木门。
每一处景象都复刻着现实的北方乡镇的粗粝,很真挚,很西部,很乡土。
像史蒂芬金笔下牛仔的靴子底踩上仙人掌生长的热烫沙砾,阳光普照,灼热的视野尽头,有一个小木屋。
中式的西部感该是这样,该是乡镇间的夹缝里大片荒漠和空地,是廉价硬底的皮鞋和灰蓝色的、兜满了清凉的风的味道的夹克。
我毫不怀疑,在1999年,我深爱着刘一波所生活的世界。
那就是我会生活的地方,我也曾有一件手织的粗糙的红毛衣。
那是关于温柔和爱的记忆。
剧情无套路,也没有大快人心,却丝丝缕缕坚韧的叙述着生命里的孤寂和哀愁。
那么的哀愁。
在最寂静的,最后一个寂静的岁月里。
关于寂静,也是这篇影评迟到一年落笔的初衷,是关于寂静的。
我在深夜里做了一场梦,梦里回到了那个寂静的年岁。
我在梦中的深夜里醒来,没有手机,只有悬窗上弯弯的月亮。
我久久凝视着深暗的天幕,梦里徜徉着阳光和深蓝的油画般的海。
忽然就很想,很想用最古老的方式说些什么。
二十世纪末,最后一个寂静的时代。
那个时代里,我的父亲,或者能在那个时代如此年轻的我,或许都是刘一波的样子,最普通不过的一个人。
最真挚不过的芸芸众生。
从经济独立之后就沉迷于收藏每一张电影票根,一张张票根像是一张张船票,曾载着我们,去过另外的世界和岁月。
唯独刘一波令我久久难忘,过于是因为整部电影都载着满怀诚意的粗粝感,像太阳晒过又在风中冷却的沙砾。
也或许是刘一波的一切,都过分的贴切自然,自然到我相信他就是我见过的人,就是生活在世间某处的普通人。
这种真切与毫无炫技意味、亦毫无刻意营造的丝滑感的影片本身,都很令人回味。
曾经跑去WB给徐导演写过一条私信,憋了半天只憋出一句老师我很喜欢你的电影,至于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当时含含混混,都没说清楚。
迟到一年,算是给我自己补上一个答卷。
从荧幕上相识以来,刘一波在过去的一年里,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徘徊着,如影随形。
我曾为此写下许多零碎的文字日记,聊寄相思。
这的确是一种相思,我确信着,这似乎就是生活在某一处,某一个地方的人,一个真实的存在的普通不过的中年人。
我有时分不清,是刘一波和他的时代终于长进了我的血肉,摇摇晃晃成了我的一部分。
还是我的血肉里本就是这样粗粝的土壤,才会使我不由自主的爱上这样子一部片子。
或许兼而有之。
写下这些文字的过程,足矣治愈一个偶然醒来的深夜,那就值得了。
( 删改版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1990年出生的徐翔云,赶在30岁前,在平遥推出了自己导演的第一部长片《追凶十九年》。
也恰在平遥,大师班上的谢飞讲到,20岁左右不要着急,要积累、锻炼、开发,但30岁左右一定要拿出作品,并且要连续去拍,而40岁左右一般会是创作高峰。
对于这位胆敢在商业片里尝试某种“去商业化”操作的新导演,不管战绩如何,至少可以期盼他对拍片的钻研,能带来一些可贵的新风。
(注:以下涉及剧透。
)
王泷正饰演的刘一波两位主角正是表里《追凶十九年》的故事,要从1999年开始。
在弘州这个小地方,连环奸杀案扰得人心惶惶。
奉命追查的警察刘一波(王泷正饰)与受害人的哥哥何晨(宋宁峰饰)不打不相识,渐渐成为一对合作无间的追凶拍档。
刘一波多少有些油滑、世俗,“刚开始一直很背离他的自我”,但参与案件,遇到何晨后,“内在的那一部分逐渐地出来”。
与他互补的何晨很专注,很沉静,又有些古板,习惯在自己圈出的小天地里怡然自得。
案件让他们走到一起,但案件带来的外部压力把他们推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裂口先在家中出现,刘一波的妻子郭静(黄璐饰)不愿再忍受丈夫长期不在家的情状,崩溃后选择离婚,而他转向颓废,与何晨的兄弟情同样难续。
新人徐翔云凭这部长片处女作跻身导演行列。
而在此前,他先有了编剧这重身份。
2010至2014年,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
大三那时,网络剧仿佛一夜冒头,他跟许多年轻编剧一起,自然而然地入了行。
在网络剧的方阵里,犯罪题材占据着大片江山。
徐翔云开始阅读大量编剧书籍与犯罪小说,观看同类剧集,渐渐对犯罪题材萌生兴趣。
这种自觉的习惯,他保留至今。
在微博上,常能看到各种社会新闻被他转发。
最近,他还入了《难以置信》(2019)的坑,这部高分美剧,聚焦的正好是一起百口莫辩的强奸案。
参与电视剧《十宗罪》(2016)和《法医秦明》(2016)的编剧,对徐翔云来说,都是训练手感与手速的过程。
流程节点一目了然,不能在任何环节上耽误时间,凡事求一个“快”字,不像《追凶十九年》的剧本,可以细心打磨。
2017年,这个原名《不可杀戮》的项目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最佳原创剧本奖”。
坦言幸运的徐翔云自此与制作公司成功对接,一面吸收监制张猛等前辈的意见,一面跟另一位编剧刘雅合作。
来来去去,光是剧本创作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这是一个很耗人的过程。
徐翔云笑说,“我好像每个项目都经历过,就是做到后来就觉得特别疲惫,实在是做不下去,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会遇到一些瓶颈。
你突破的时候可能有各种原因,但是如果突破不了的话就会比较痛苦。
”回想起来,塑造何晨就是其中一大瓶颈。
在徐翔云看来,这个距离自己较远的角色,“有点儿像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物”,特别是,刘一波正好对应了“现实”。
如何把相对虚的人写得鲜活,需要花上很多精力来雕琢。
事实上,在创作之初,徐翔云就把他跟刘一波当作一个人来写。
虽说刘一波最开始并未对案件上心,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另一面却是全心投入的何晨。
“两个人一个是它的表面,一个是它的内在。
”暗处还有个细节,下笔时徐翔云就想好了,那就是凶手在受害者身上刻下雏菊的图案。
跟他说起雏菊的花语是“天真、和平、希望、纯洁的美以及深藏在心底的爱”,而在电影中恰恰很讽刺地统统不见,他回应,“选择这个花,肯定因为花语跟主题,甚至人物的一些本质,是有勾连的。
这些都是我藏得比较深的东西。
”内里跟自己较劲之外,迈出脚步跟市场接触的徐翔云,还要考虑院线观众对电影的接受程度。
其中一处大改动,是给这部相对隐晦的电影加上旁白,让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更加清晰一些,算是一个新导演对与观众搭建沟通渠道的努力。
“因为第一次拍片子,非常没有经验,其实也就是说,在你尝试了很多东西之后,你要看观众的反应和观众的评价,这样的话你才能了解,你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太好或者哪里需要改进,就是在摸索的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地知道观众在想什么或者想看什么。
”
英雄本色与反英雄情结《追凶十九年》开篇,摇摇晃晃的车子里,晦暗的光线艰难穿过挡风玻璃,张国荣主唱的《当年情》响起,给并肩作战过的拍档做了注解,衬得人情比故事都要昏暗。
无论是《英雄本色》(1986)还是这首主题曲,都潜藏着徐翔云的许多美好回忆。
小时候,他就被哥哥们带领着,看了大量港片。
僵尸片和喜剧片,尤其是周星驰的喜剧片,是看得最多的。
偶尔接触到的《英雄本色》,却辟开了一条新路。
到念大学时重温,他感觉不管是人物塑造还是情感描摹,都要比其他港片高级一些,而以前光记住激烈枪战,但如今,周润发吃饭时的细微表情,过得凄惨却在信中只字不提的处理等等,都形成了新的触动。
《追凶十九年》里的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接上了悲情的走向。
看似查案唱了绝对主角,但其实,那不过是刘一波和何晨悲剧道路的背景。
写英雄,却溢满了反英雄的情结。
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徐翔云在调查走访的实际过程中,强烈意识到了警察群体处境的不堪,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这让他动了往真实靠拢的念头。
徐翔云坦言,郭静选择与刘一波分道扬镳这条家庭线,若在警匪类型片当中,确实可以再行删减,但站在他想表达的主题下,就能更完备地给主线服务,探索环境对人的戕害。
据他了解,警察离婚率基本上会到50%,而某些地方甚至高达80%。
“这个数据我以前听起来就觉得很扯,但跟他们聊完之后,觉得你常年不在家,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全国缉凶回来还继续上班,那感情生活就会发生问题。
”而且,警察身体也不太好,一般到40多岁,心脏病、三高都是寻常事,方方面面的机能都在走下坡路。
曾经有一位警察,调查一个案件多年,后来退出一线,没有跟下去,结果某一天,突然看到新闻说破案了。
那种感觉特别唏嘘,仿佛这个案件从头到尾都跟他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案件在他心里早有千斤重。
这种状态,被徐翔云化用到了《追凶十九年》里,给伤痕累累的刘一波,再插一记钝刀。
可是这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电影创作里,很少会被提及。
观众跟创作者一样,更多是在惦记英雄光环的高燃。
徐翔云也曾纠结过,要把《追凶十九年》处理得跟其他英雄题材电影如出一辙,比如让二人沉沦一段时间,然后经过灵魂黑夜,再次重组出山,力破凶案。
这样普通观众会更接受,也更喜欢,但这种套路,并不是他想走的。
哪怕他有众多港片的滋养,但整体上,那种更市场化、商业化的风格,却被他在创作时暂且搁置一边。
大卫·芬奇对他的影响更大,“我觉得他的片子本身好看,又探讨了很多比较深的东西。
在表达上跟类型上能做到兼顾,而且还有自己的风格,不管是拍法还是制作,他都有自己的一个体系。
”因为喜欢,他看过许多遍《十二宫》(2007)。
对这部口碑两极分化的作品,徐翔云说,“我觉得他就是放弃了跟普通观众交流的一种方式,主角好像陷入了一种自我去破案的过程。
里面大概分了两组角色,视点一直在变,再加上时长过长,可能大家看得就有点儿疲惫。
”但在使用新表现手法的道路上,这不失为一个尝试。
有着“反英雄情结”的徐翔云,对《海上钢琴师》(1998)这种电影青眼有加,“天才的陨落这种故事我很喜欢,就是刚开始他过得比较好,甚至很特立独行,中间也受万人爱戴,结尾则是孤独的,落寞的。
”《追凶十九年》的尾声,正正符合他私人口味的侧重。
但这种“背离”观众和市场的尝试,确实不能为电影带来高口碑与大热度,哪怕背后的理由是改变套路,避免重复。
徐翔云反思,“当时有点想当然,就是因为自己写过很多犯罪片,对悬疑和推理部分已经不是很感兴趣,有点麻木了,于是基本上都跳跃过去,但我发现,可能大家感觉上会有点不适。
自己在处理分寸感上,还是差一丢丢。
”不过站在非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处女作的创作,就该遵循自己最诚挚的表达,错了也无妨。
当时张猛也跟他提到,电影毕竟是自己的,只需采纳有效建议,其他状况下,应当坚持自己的想法。
徐翔云在创作过程中,就把自己的体验和理解都放进去。
就像之前提到的,说的是两个警察的故事,投射的还是自身。
“主角警察在破案,而我作为一个编剧也好,导演也好,其实跟他们在命运上或者在处理事情上,是有勾连性的。
我就想象刚开始是为了虚名,为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投入到这个行业,然后就开始写,慢慢地,就会发现这个事儿成了你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样再去深入创作。
”最初找到这个映射的主题,已经是几年前了。
刚毕业不久的徐翔云,感觉那是“最困惑的时候”,不知如何抉择人生路途,规划人生方向。
刘一波为了物质与荣耀活着,是一个选择,而何晨那样的同样也是一个,即纯粹奔着艺术创作去。
“这是我当时理解的两个不同的道路,有可能糅合一下,比如说兼顾工作和家庭、生活,这种就比较难。
那段时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平衡。
自己有点像刘一波,当你深入案件之后,会发现生活和家庭的一部分就不能过得很好。
这两条路怎么去平衡,对于很多影视工作者来说挺重要。
”从一开始就油了,兴许只能跟刘一波一样迷失于虚名当中,“就是心里面,你总要有一个何晨那样的人在。
”《追凶十九年》里,何晨在查明真凶时牺牲,从某个角度来讲,也像是他替刘一波死了一回,而刘一波在颓丧多年的泥淖里,获得重生。
徐翔云说自己在创作时就想着这样写。
好像那个何晨,也替他在创作路上,先死了一回。
宋宁峰饰演的何晨
是我喜欢的类型,剧情我觉得比很多要现实,警察也是人,人就会有黑白两面,不喜欢一片赞扬的,弹幕一直说抄袭杀回,如果这也算抄袭,那么杀回的也是抄袭香港80年的电影,虽然是新人导演,但是能看出导演还是很用心的,有瑕疵,有亮点,还可以进步,如果片子是流量或是知名演员,分肯定比这个要高,还是值得推荐。
一部现实又有点想象的片子,开着弹幕看到很多网友吐槽说查案能只有两个人而且没人管的情况下追查十九年吗,想想其实还挺有道理的,何晨为了妹妹,开始的刘一波是为了争口气,慢慢的由警察的正义情感取代,到后来亲人遇害感同身受,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路和何晨并不相同。
不喜欢这种结局设定,但很现实,生活中也是太多的无奈,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也不同命运。
《追凶十九年》的故事让人联想到“白银案”,原型案件关注度如此高,要拍出自己的味道并不轻松。
影片不拘泥于类型片本身的悬疑形式,而是把大案做“小”,做在两个警员十九年的人生。
这是一个非常扎实的故事源起,有股中国西部《真探》的意味,主创试图回答了一个因何到此的悲剧宿命。
而这宿命之间,有着警员的不放弃,和冥冥之中自有轮回的回环。
一直以来,西部题材是稀缺的,从最初的《西风烈》形式感极强,到前几年段奕宏主演的《暴雪将至》,那种要讲出小镇恐慌的味道,还没有特别好的专门为三四线城区服务的题材。
《追凶十九年》一看就是小成本操作,依托一个“追凶”故事去讲当地的人情变迁,小切口,大时间轴线,整个叙事策略落回到人物上。
一个是一一直懊恼无法追凶的脾气暴躁的警员,逐渐面对妻子对自己的失望,但始终投入在案情的追查里面。
一个是因为妹妹被杀差点自暴自弃的警员,通过自学考取公务员,始终未曾放弃在茫茫人海搜寻。
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因为共同的任务走在了一起,主角刘一波起初本是暗自较劲,到后来生活不断经历惨痛,但查案慢慢变成一种本能。
直到悲剧反复重演,好不容易有的儿子掉了,而妻子也离他而去,他的人生才因为这件事彻底垮了。
他像普通人一样逃避,而搭档何晨却越发勇敢,始终不曾放弃。
当他看着周围渐渐改建的城区,受害者的妹妹开始做起了小姐,那种错落而至的岁月伤痕,对两个警员有更为深远的伤害…… 让我觉得亮眼的地方是理由两个男人逗贫的很多乐子,也是影院屡有的笑声。
刘一波常年不能让妻子怀上孩子,一直要被迫吃药,以及去看生理病,一回头遇到何晨也来调查,他刚想掩饰自己也是来查案的,大夫就提醒他别抽烟,把他的底给揭露了。
银幕满溢着男人难言之隐的尴尬,何晨询问,他回答,两个男人的感情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只是横跨在他俩的大山一直没办法走下去…… 整个影片还是充分按了影视剧的叙事节奏,人物始终悬着结果,抓不到真凶,却见受害者不断出现,一直消磨着两个人的意志。
里头闲笔带出了荒凉小镇的各种风土人情,打麻将的人生,路上被尾随的风险,警察在尽力而为,但人海茫茫,没有证据查案艰难。
最终发现真凶的一整段,只剩下何晨去对抗。
我们无法想象他在生命终结那刻,是否有一丝满足,距离案情十九年之后,他终于还是找到了凶手。
而凶手正如现实中白银案里头那样,是一个没有任何人性怜悯的人,甚至很普通,但他就肆意开展着杀戮,一切看上去如此徒劳,如此无意义,这种追查如此痛苦,耗掉两个警员珍贵的人生,换来的依旧是无尽的痛苦,但这大概就是警员守护群众的力量。
影片并没有着力在多少悬疑线上,牢牢扎实在做人物。
这两个难兄难弟,是我们那些还不曾放弃的的良知与较劲,但一条艰险的路,没有指望的路,总是让人要割舍如此多的疼痛。
最终凶手得以追查还好,更多案情可能还只待时间慢慢破获。
这种无力感,弥漫在各种细节。
整个基调配合影像纪录片式的粗粝感,是一个当下西部片可做的探试。
要说美中不足,我觉得表演还是太“拿着”了,可以更纪录片质感,更拍出演员扎根在西部底层的那种脏脏破败的感觉,那处给人没什么希望的地方。
始终有人有坚持,是珍贵的微光。
情节空洞,剧情推进的节奏控制很差,大部分时间都很慢,不紧凑,全篇几乎没有让人热血沸腾的高潮片段。
剧情就不说了,没有逃离国产剧的通病,剧情空洞,人物设置的结尾也不好,片中插曲是英雄本色主题曲《当年情》,除了这首歌就好像没别的插曲了,按理说这个歌是歌颂江湖男儿间的兄弟情,本片用来作为两个战友般的刑警之间的情义的配乐,出发点没问题,刑警生涯不亚于江湖情。
但!
用了这个歌却没有把两个兄弟警察的情义的情节作为片中重点拍摄出来,这样的电影,篇幅只有100分钟显然不够,120分钟起码,而且既然有点借鉴了韩国片《杀人回忆》的连环杀人情节设置,为什么不借鉴他127分钟片长的设置。
全片有点起点高,终点低了的感觉。
唯一的优点就是男主很帅,185的男模冠军就是不一样,81年四十岁一点都看不出来。
首先,不觉得是翻拍白银案~案情细节,破案过程,凶手刻画都太不一样了~白银案凶手内心封闭,不是影片最后滔滔不绝的,警察也没有最后放羊或者被杀~其次,更加不是杀人回忆,不能所有拍连环杀手杀害女性的,都说是仿照杀人回忆~最后,觉得剧情写的太弱了,不知道定位在哪里…连环杀人案,19年破案过程太弱了,有写到一点专业性东西吗?
还是想写兄弟情,那也写的不细致,除了那首代表歌一直放,还有什么其他刻画?
还是想宣扬我国公安干警的努力奉献,那为什么不好好写破案过程,如何团队协作,而不是一个二愣子因为妻子离家,就完全放任自己,哪里有坚韧不拔?
根本是家也没顾好,工作也没干好的反面教材!
现实中,白银案的警察在案件破获后貌似还和妻子复婚了~这个案件之所以19年后能破获,一个是公安干警的坚持不懈,另一个就是DNA技术的发展和利用Y染色体亲缘关系追溯在刑侦中应用,电影一句没说~根本原因就是剧本一般专业性太差~
片子表面是追查案子本身,实际是案件调查参与的两名警察十九年的心路历程。
单从案件本身来看并不如其他商业化影片那么精彩且跌宕起伏,但贵在真实。
那个年代由于受技术落后和经验不足的限制,案件的侦破难度要比现在大的多,往往真的只能靠时间去找出真相。
而这对于办案民警来说无疑是受折磨的:但就算这样,何晨也没有放弃,依旧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特别是他办案目的由最初的为妹妹报仇转变为对警察这一身份所肩负的责任,这才是本片想表达的主旨,个人觉得这样的主旋律才更加真实,也更让人信服。
包括刘一波的选择,我们不能单纯的用道德标准去评判这个人,只能说他的选择也更加真实,在经历了一众生活的打击后,他选择了做个普通人。
也从侧面说明警察也是人,并没有做到神化,这也是片子难能可贵的一点。
制作方面没啥好说的,全部在线,调色和美术很好的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感觉与氛围。
片尾的《当年情》结合画面可太有感觉了,往事历历在目,回过神一看却早已物是人非。
实在是…… 就那样吧 男主是因为活到最后所以成了男主么?整个办案过程他都出了什么力啊?很多线索讲一半不讲了一开始讲两个现场都有摩托车痕迹后面不追了?很多小故事也是 莫名其妙的硬伤太多
不能因为“撞衫”,就说一件衣服不好看…合身,自己穿着漂亮就是合格…
很有杀人回忆的味道。一个案件,对办案的警察会产生什么影响,无法消散的阴影,摆脱不了的过去,可惜何勇太端,刘一波莽是莽却少了一些放。最后的收尾很好,一个在最近接真相的时候死去,一个在市井中看到真相却又那么遥远。
太压抑了。场景道具极度真实,但人物台词又舞台化的形而上,产生莫名的分裂感。然后在没有对白的镜头里更能接近人物内心。导演说片中警察被案子毁掉的生活很普遍,对比最后真凶的那几句,深刻替警察不值。所以,无论受多大的伤害也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
抄袭杀人回忆,还抄袭的不像
平淡无奇,只是完成了而已。
还是可以的
........无语,没见过这么敷衍的故事。影像不讲了,电视剧可能都比这质感好。
虽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电影本身三星吧。喜欢这两个演员,还有为了所有伟大无私的警察。
其实是一个CP片
警察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命,遇到不要命的凶手之前,人生最晦暗的一天也是春天,多少次以为自己要放弃了,但终究放不下当年情和你
全程以一首张国荣的歌曲《当年情》烘托情感的电影,只能说悬疑性很弱、情感把握的凑合,《盲山》女主角黄璐让人认不出了。“有些事情一旦出现在我们生命之中,就注定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果是真的以杀人回忆为reference,不该剧本写得如此低密度,前后没有逻辑关联性。现成的抄都没抄好
各方面都很平实,有种特殊的质感。前期的几个连环杀人案让人期待影片在犯罪悬疑甚至惊悚感上带来爆点。结果虽然前期铺垫很足,案件却只是个背景故事,两个主角的人生和心理变化成为了影片的内核。结局草草收场,最终只是一部剧情片。引用一句话就叫“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理发店那组长镜头还不错,国语的《当年情》听起来真是够尴尬。影片对警察的设定挺真实,暴躁,暴力,痞气,执着来自复仇的心。有幸和警察打过几次交道,感觉除了命案,对其他事的处理都很懈怠。
细节都可以但是总觉得哪里缺口气
虎头蛇尾
还行吧,比较常规的讲法。
虽然有黄璐,但电影还是不好看。按目前的审查制度,这个题材也拍不出什么优秀的作品。
网剧水平,两个毫无用处的警察,也是两个很杯具的人间过客
认真的差劲,粗糙的模仿,从头到尾片子都在指明导演没有才华不要再拍电影了,就连基本的故事都讲得乱七八糟,空凹造型和形式感。如坐针毡的观影历程。三个有点名气的主演都演的太差,你们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嘛?拍的蠢,导的蠢,演的蠢。自欺欺人自我意淫的片子。对得起片尾致敬的公安人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