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至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真没啥感动到我的,整体显得支离破碎;虽然不是以往印象中印度主流影片的角色设置,但表演还是一脉相承的,看起来反而觉得挺不自然的。
不过不得否认舞台效果很不错,画面也确实惊人的美轮美奂,观影过程至少是令人舒服的。
已经慢慢开始对煽情电影无感,这电影,各演员感情丰沛,每人一个眼神,就是一个故事。
可对于这种电影,总是在吹毛求疵,发现许多bug。
1、魔术师一个人有必要住在这样一个我喊你你听不到,你进来,我不知道的大宅子里么,从成本来讲划算么?
2、一个印度女人没有离婚,就这样不回家去照顾另外一个男人,这样真的好么,纪念日什么的都根本记不得,这样废寝忘食?
3、破坏他人魔术,造成他人致残,这应该构成故意伤害罪(好吧,法律思维作祟),肇事人就这样逍遥法外的生活?
4、房子漏雨也就罢了,这么好的古堡都不能修补,而是挂一块塑料布在那里遮雨,缺钱就缺到这样一个地步?
5、既然可以出门,为什么十二年竟然是第一次出门,就不能平时推着轮椅四处走走么?
这样一个唯美的电影,也许要抛开这一切逻辑只来感受这电影的美即可,但还是忍不住吐槽下。
看了都一年了。
当时完全是被海报上的男女主角吸引(印度出美女真不是吹的),即便你不喜欢电影的剧情主题,单纯当作歌舞片欣赏,它也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个感觉:美。
演员,画面,音乐,舞蹈,还真是不惜血本,精致奢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男女主角惊为天人。
(不怎么看印度片,印象里动不动就插进来一段歌舞,虽然的确不错,但一般插入得很粗暴,毫无逻辑,让人出戏。
不过本片中的歌舞倒搭得很不错)其次它涉及的主题——安乐死,也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话题。
如此华丽的电影搭配如此沉重的主题,加上煽情的情节,拍得不错,宝莱坞确实实力大增。
雨中的诉求对于有些英文的翻译,我情愿做下修改,比如Adele的《Rolling In The Deep》的歌曲我更愿意翻成《坠向深渊》,而印度电影《Guzaarish》则更愿意翻成《雨中的诉求》。
这部片子是好友推荐的,且推荐差不多有一周了,之前大概的看了下简介,只因没时间一直拖到今晚才打开笔记本,安安静静的躺在床上享受这部片子带给我的视觉享受。
片子一开始,电影的场景以及背景《微笑》的音乐一下就牵动了每一根神经,那些唯美安静的镜头,推拉摇移的拍摄手法结合的那么顺其自然,让人舒服。
好片子无须证明,它从一开始就能牵住内心,让观者融入到影片中。
14年的手脚不能动弹,只能在轮椅上度过自己余生的Ethan来说,我虽不能感同身受,可自己毕竟也经历过类似于这种状态的生活,想起父亲,更多的只能是歉意。
一个小画面,一个苍蝇落在Ethan的鼻尖上,脚不能动,手不能动,只能通过脖颈以上唯一能动的脑袋来晃动驱赶苍蝇,苍蝇飞起来又落下,再摇头,飞起又落在鼻尖,我伸手下意识的挠了下自己的鼻头。
Ethan连续晃动脑袋要将苍蝇赶走,只是徒劳的看着苍蝇又落在鼻子上;Ethan没有法子,只能眼睛盯着苍蝇,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却不是无奈,只是微笑,他已经习惯了生活中的这种无奈;只是接受了这样的事实,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何不微笑着面对。
这只是365天24小时60分钟中简短几秒钟Ethan遇到的小小的挫折,这样的生活Ethan走过了14年,14年前的Ethan是繁花如锦的魔术师,观众能将“梅林”这样称号给予他的魔术师;舞台之上,舞台之下,一个人要有如何强大的内心,才能接受这样的人生落差,即使从一个正常人变成现在这种状态,这也实在是我无法想象的。
一个几秒钟的片段,浓缩了Ethan 14年生活的全部,对于像“苍蝇”这样的困难会经历无数,Ethan依然乐观微笑的面对,并写了自己的书,办了有几百万听众的电台,他依然活在舞台上鼓舞着需要帮助的人。
Sofia这个名字是我所喜欢的,可是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干练、整洁、有序和不苟言笑并没有引起我对她的好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辰时Sofia为Ethan拉开窗帘,让阳光照射进来,Sofia为Ethan洗漱,推出一个坐在轮椅上干净、精神的Ethan做电台节目,Sofia 12年乐此不疲的照顾,才能有如此出彩的Ethan。
到今年这个年头,母亲照顾父亲已经超过16年了,没有怨言的付出,对于母亲,我更多的是感激;我爱我的母亲,而对Sofia没有好感觉得别扭。
整个片子充斥着印度味的英语对话,还是有些好玩,幸亏没用纯正英伦调的英语,不然会看着难受。
影片从无奈的“苍蝇”和数百万受鼓舞听众的舞台两个片段的铺垫之后,这种对比下最后的Ethan也是撑不下去了,当没有了生的欲望,死也就变得无所畏惧,可对于Ethan来说,想死都是一件困难的事,他没有办法让自己的生命停止,只得请求律师的好友帮自己在法院申请安乐死,而基于印度的宪法及宗教,法官驳回了Ethan的请求。
对于Ethan安乐死的请求,Sofia是从报纸新闻上得知,若是我处在Sofia这样一个角色,我也会用行动表达我的愤怒,什么事都不会再按着你的意愿去做,而不是去理论你为什么没有第一个告诉我或者早些让我知道你诉求的想法,你若觉得我这么不重要,我也会做出相应的事来表达我的不满让你不愉快。
对于Sofia来说,让别的女人亲密接触Ethan在心里还是有些不快,Devyani来看Ethan直接躺在他的床上时,Sofia就问需要给Devyani搬把椅子吗?
是希望除自己之外不要有这么亲昵的接触。
爱必然是自私的,爱必然也是无私的,爱着,默默承受着,即使遇到不愿看到的,也不愿去破坏爱人的心情。
可是听到Devyani说要再次向印度高院提起诉讼,请求安乐死,并希望Ethan通过电台的影响力给高院施加压力。
可能,此刻Sofia听到这些希望Devyani立刻消失在Ethan眼前,或者自己逃避开,不要听到。
一个是护理,一个是好友,两种不同的爱,发生了碰撞,产生了争持,Ethan的生死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而他自己不能对自己的生命做决定,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12年来Sofia没有休息过一天,拜师学艺的徒弟前来照顾Ethan让Sofia休息的时候,问Ethan第一个魔术的表演,在Ethan的回忆中,母亲在圣诞节去酒吧唱歌要给Ethan买一个圣诞礼物,《What a wonderful world》,多么熟悉的歌曲,在我的播放列表中播放次数一直是靠前的。
Ethan的第一个魔术不是硬币雨,而是让悲伤的母亲从魔术中感受到开心。
Ethan通过电台节目讨论自己安乐死的话题,虽然所有人都反对Ethan安乐死,可最后一个电话打进来后,了解Ethan的助手却说支持他实施安乐死。
Ethan在去法院的路上,看到一片绿色稻田里穿着白色衣服的稻草人孤零零的站着,衣服被风吹着飘起来,也是那么的无助,唯一能控制眼泪不自主的流了下来。
导演在细节上做足了文章,所有的细节都让观者的情绪饱满。
在法庭上,Sofia在为Ethan争取权利的时候,在所有灰色画面中,Sofia那一条红色的围巾是那样的夺目,象征着生命的红色在争取死亡的权利,在那个冷调灰色的法庭上颤动着,正如Sofia在暗黑的餐厅戴着红色的围巾打着节奏,抛开那条禁锢着自己的红围巾,在餐厅翩翩起舞,这时候的Sofia是我所喜欢的,我喜欢了这个真实的女人,喜欢了她表情丰富的脸庞,就在这么一瞬间,她终于舍得放开自己,带着欢笑,带动全场跟着一起起舞,Ethan也被Sofia感动眼眶湿润。
画面一转在海边,将Ethan紧紧的推到画面的最左边,将大片的右边画面留给了无限宽远翻着浪花的大海,Ethan幻想着自己站立了起来,走向了大海深处,我想这并不是走向死亡,而是为了感受那泛着浪花的大海,为了感受大海的那份静宜和宽广。
幻想毕竟是幻想,生命还是要继续往前走。
在Ethan的家里举行的听证会,母亲的一席话真的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和思考,Ethan生活是他自己独有的,包括他的生命,不是其他人帮助过,质疑过,就由其他人来做决定,应给予生命应有的尊重,让他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
当检察官问母亲,若让母亲来结束Ethan的生命,母亲含着巨痛告诉法官和检察官,我会的,我想结束他的痛苦。
让母亲结束自己孩子的生命,在世的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可是为了孩子,这样的决定让这位母亲毅然给予了肯定的答案。
对于这个安乐死的请求,Ethan给了检察官和法官自己最好的举证,Ethan所表演的魔术实际上是人性的了解,60秒钟的时间,让检察官独自呆在一个小箱子里,仅仅是60秒,就无法承受这种与外界无法沟通,无法承受身体不能动弹,让人窒息的小空间,试想这是14年,试想让一个普通人在思维清晰的时候,不能动四肢的坚持一个小时,会有人做到吗?
母亲先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葬礼上,Ethan唱着母亲曾经唱过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安静却悲情四起,本是一首欢快的歌曲,却经过Ethan的演唱,那力量穿透了Sofia的内心,扬起下巴含泪的画面,让人怜悯的心碎。
我欣赏Ethan那读懂人心的观察力,这是当魔术师必要的素质,或者说是要当一个顶尖魔术师不可缺少的能力,我期盼我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并不是要去当魔术师,只是希望能给自己亲的人更好的关心。
情节总是按着故事的节奏去设计,徒弟成了造成Ethan魔术生涯结束始作俑者的儿子,这种狗血的剧情设计,是让我所厌恶的,真正就成了为故事而故事了。
我想“艺术家”在在不尽人意的时候都是疯狂的,那个称为画家的Sofia的丈夫找到了Ethan的家,在Ethan的眼前掌括Sofia,无助,这个不能动弹的男人就这样看着爱的人在自己眼前受凌辱,绝望,希望被彻底的击碎。
纵然结尾是美好的,两人最后走到了一起,举行了欢快的party,在Ethan幽默的言语中,透出的那股凄凉,让观者的心为他痛,为即将失去Ethan的Sofia感到惋惜。
生命不息,爱不止。
(有点点剧透)第一次看到如此有深度的印度片,片中男主和女主也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印度男星和女星。
以前以为印度片只有歌舞片出色、唯美(此片也穿插了一些歌舞),没想到描写人生人性也那么有深度。
虽然安乐死早已是一个写烂和写滥了的主题,但此片的表现手法却让人更有感触。
看到此片真是“惊艳”,片中男主因表演魔术意外四肢瘫痪,只有脖子以上有感觉,即使这样,他依然拥有万千宠爱,同时也激励了许多同样(精神肉体上)身残志坚的人,但在这样活了14年以后,他却选择要离开这个世界,为什么?
因为,他累了。
同时,也正是为了世上千千万万爱他的人。
片中(现实中)所有不支持男主安乐死的人都只是站在社会或者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会不会给社会同样的一些人造成负面影响?
会不会成为特殊个案后有很多人效仿?
会不会是亵渎生命?
等等等等……),但是他们为什么就不能站在男主的角度为他考虑一下呢?!
选择死亡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懦夫,有时候选择死亡同样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雨中的请求》,陈希米在纪念史铁生的文集《让“死”活下去》里提到的电影,一部在史铁生离开后,她想去看的电影。
因一场意外脊柱受伤,瘫痪十四年的天才魔术师伊森,在世人眼里是个身残志坚的英雄,他写书、主持电台节目,鼓励起无数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陪伴在伊森身边的护士索菲亚,十二年不间断地照顾这位瘫痪在床的病人,用伊森的律师朋友的话,这样的陪伴,超越了看护,超越了友情,超越了情人,甚至,超越了妻子。
在看影片时,我仿佛看到了史铁生和陈希米的影子,也理解了为什么陈希米要看这样一部电影,不仅是他们的命运与片中两位主角相似,更因为,他们的情感、处境、现实、追问,也与电影有诸多共鸣。
片中的一大拷问,是伊森有没有权利选择安乐死,也即是,人有没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长年不能动弹、饱受病痛折磨,且生命气息已越来越微弱的伊森,求死是他最大的渴望。
然而,这样的渴望在遭遇法律、社会规则时,却变得艰难,不同人以不同的理由希望他活下去,因为他是榜样,因为他的存在给人心灵带来安慰,因为大家爱他,因为害怕同意他的死会引起别人对死的请求……所有的理由都充满爱与关怀,却都是基于自身的需要和恐惧,因为我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希望另一个人活着,哪怕那另一个人很痛苦,哪怕他希望去死。
又或者,因为我们的恐惧,恐惧自己的生命里的某种失去或坍塌,恐惧如果我们选择同意所要背负的遗憾与悔恨。
当检察官咄咄逼人地问:“作为他的母亲,你一定非常爱他,你能同意他安乐死吗?
”伊森的母亲说:“我是他的母亲,我生下了他,我非常爱他。
但我相信我儿子有权利掌握自己生命。
毕竟,这是谁的生活?
我的?
因为我生下了他吗?
纳亚医生的吗?
因为他救了他吗?
索菲亚的吗?
因为她护理他?
迪菲亚妮的吗?因为她帮他诉讼吗?
你的吗?
检察官先生,因为你质疑他。
还是你的?
法官大人,因为你掌握着他的未来?
这是伊森的生活,伊森独有的。
请在我们的宪法允许下给他尊严的保障……我想终止他的痛苦,我想结束他的痛苦……”对一个“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瘫痪近四十年的人,史铁生所面临的生命的困境,与伊森颇为相像。
残疾与死亡,也是史铁生文中经常出现的话题。
史铁生的同学李子壮说,在瘫痪的早期,就他所知史铁生就自杀过三次。
面对漫无止境的痛苦,活着还是死亡,究竟谁有权利做出选择?
而当陈希米在史铁生病危时选择放弃抢救,这又是基于什么而来的勇气和决断?
在伊森安乐死被驳回的绝望里,索菲亚来到了他的身边,成为伊森的妻子。
残疾与爱情,这是饱受世俗质疑的一对主题,陈希米在书中特别提及伊恩和索菲亚结合的场景,我想或许是她在这里面看到了她与史铁生的境遇,也看到了同样“不同凡响”的爱。
而当索菲亚选择成全伊恩的死,以一个妻子的身份去帮助他实现生命最终解脱的愿望时,这或许也契合了陈希米的相信,因为,这既是她们的选择,也是他们想要的选择。
史铁生有一首诗《永在》,是对这样的告别、这样的爱情很贴切的诠释。
永 在(史铁生)我一直要活到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北风呼号,老树被拦腰折断,是童话中的情节,或永生的一个瞬间。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入死而观,你能够听我在死之言,此后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永恒复返,现在被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大魔术家在被害高位截瘫,生活了14年之后,求安乐死的心路历程。
故事并不复杂,但有几个有趣的点和大家分享:1、男主是住在一个很旧很大的宅院里。
有一个专门看护他的漂亮护士。
护士很贴心的照顾了他14年。
而在这个故事的结尾,这个护士嫁给了男主。
这可能是“日久生情”的典范。
有趣的是,护士爱他,不仅为他离婚了,而且愿意背负坐牢的代价成全他想死的心愿。
婚礼没有白纱,只有两个人深情拥吻。
2、欢送会。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电影里正儿八经的为未亡人举办赴死的离别欢送会。
现场很欢快。
有趣、幽默。
男主的告别词,把现场的那个人都感动了。
每个人眼睛里都噙满泪水。
最后他们一起欢歌,大家扑上床去紧紧抱住这位战斗了14年的战士。
为他送别。
是多么舍不得,却又十分尊重的决定。
如果可以,我也想在死前为自己做一场告别会。
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喊到一起开香槟庆祝。
我要我的离别是有温度的告别。
而不是躺在棺材里冷冰冰的挥手道别。
如此想来,男主也算是幸运的。
3、男主知道来求学的孩子是仇人的儿子。
但他还是选择把毕生所学教给他。
或者,他内心深处还是为自己是个魔术师骄傲。
他有太久没有享受舞台和掌声。
他欣赏这位求学者的勇气和坚持。
尽管他开了一个电台栏目鼓励听众勇敢面对生活。
他也确实作为“好的示范”给了很多人积极正面影响。
但这和想死并不冲突矛盾。
好多人不支持他安乐死。
是因为无人理解他的痛苦。
更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活着就是好的。
4、作为一名律师,也是男主的朋友。
一直在积极努力为他争取安乐死的合法化。
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我们国家也没有安乐死。
那么遇见这种类似或是相同的情况,我会怎么办呢?
不得而知。
5、最让我感动的其实男主母亲面对法庭的那番话。
她说她很想结束男主的痛苦。
身为母亲同意并理解孩子求死之心,实在令人动容。
最后,愿天堂没有病痛。
男主可以自由行走。
继续为大家表演魔术。
人生而拥有生命权,现在的社会,任何人和组织都不能以非法的手段剥夺或者伤害,但是那个人自己呢,自己杀死自己,自杀是怎么算?
是否有错,能否被法律和社会接受?
本片中主人公伊森向法院申请安乐死,但是宪法中明确规定不允许安乐死。
我觉得伊森是代表广大有安乐死意愿的人在奋斗在抗争,他是一个代表,典型代表,有巨大影响力的代表。
他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师,被朋友陷害脊椎出问题,幸存下来,写书、主持广博电台,在精神上帮助像他一样的,真正的名人,广大民众心中的偶像。
如果主人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众,恐怕唯一的直接的最后的选择是,在“索菲亚”的帮助下安乐死了,因为他甚至连杀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很遗憾法院最后宣判没有同意伊森的请求,不过伊森和索菲亚的选择做出了无言的抗争。
其实最后有些像大团圆结局,伊森和索菲亚结婚了,好像找到了生活希望,不会安乐死了,觉得应该明确表现伊森在索菲亚的帮助下自杀了。
影片中给出的安乐死理由是尊严,因为伊森这类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吃喝拉撒都要靠别人,完全找不到存在感,荒度时日。
伊森还好,他在瘫痪的14年时间内是一名斗士,但是斗士最后都无法忍受了,普通人呢?
最严是第一位的理由,再者是能够给亲朋好友减轻负担,安乐死后他们都轻松,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的事,不必那么累,还心力憔悴。
钱也是个问题,许多人,患了绝症后,或者遇到事故瘫痪了什么的,没有几个家庭可以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直到病人死亡(电影中伊森那样的人都没有足够的钱)。
既然根本治不好,何苦在让病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花去一辈子中90%的医疗费,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家,自己难过,家人痛苦?
还不如在青春美好的时候多享受!
他们更愿意打个商量,能不能把那些医药费找补给我,让我生命大好的时候花,花这笔钱让我吊着命痛苦算什么回事?
我在想影片中的故事是不是真实的,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何时才能有掌控自己生命的权利,即法律能够同意安乐死?
整部电影都在进行着极尽夸张的讲述,可没办法,我就是爱死了这种夸张的讲述。
微笑。
一开场便抢足了戏的音乐,带领着观众见识了Ethan不由自主却井然有序并且科技含量极高的生活起居。
叹为观止。
他有尊贵的身份牛气的过去,精心为他设计的生活琐碎,有美丽端庄的私人护士,他是一座宫殿的主人,在深邃古老的庭院深处和无处不在的古典吊灯下他又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电台节目,有大票的粉丝和扎堆的追随者。
万众瞩目,他俨然是这个世界的神。
于是下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宫殿里,这个男人是个魔术师。
魔术表演在影片中有极大的比重,不得不佩服导演对于画面的掌握,所有的布景,色彩,包括魔术的情节在内,都不止一次的把我带入Ethan的魔法世界。
不管是舞台上突然长出的灯光长梯,魔术师手中飞出的纸雪,还是最终将Ethan赶出这个舞台的红烛戏法,似乎魔术在影片被被描绘得太过出神入化而超越了这种技艺所能承载的想象。
也正是因为这种明目张胆的夸大其词成就了魔术作为影片最高调的布景师和铺垫者,于是故事越发顺理成章。
因为所有的魔术都仅仅活在Ethan的记忆中,魔术师Ethan是一位残疾人,残得彻头彻尾,一次魔术的以为瘫痪了他的全身,徒留下魔术师日仍想回去的尊严。
却回不去,于是魔术师渴望结束生命,于是这是一个关于“安乐死”的故事。
在法律、宗教以及人们的朴素价值观首先将“安乐死”否决了千百次的情况下,声名远扬的魔术师选择死亡的消息自然在这个国度引起轩然大波。
“你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不能接受你的死亡”……不绝于耳的否定、斥责、甚至是谩骂一度淹没了Ethan的生活,当然也掩盖了他的选择。
对对对,Ethan要是安乐死了,是会有多少人不再相信所谓坚强所谓毅力所谓自强不息呢?
不由自主,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无法完成的男人,纵使有多么迷人的过去,纵使人们有多么迷恋他的过去,他有怎么能活在别人的记忆里呢?
如果连眼泪都没有办法为自己擦拭,如何叫一个男人有勇气哭泣呢?
映像最深的一个场景,在数十年来第一次迈出他的宫殿,在去往法庭的路上,久违的外面的世界让Ethan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迎着风脱掉帽子的男人是有多享受这样“放生”,就有多么敏感于公路边田野间迎风却跟自己无法动弹的稻草人。
他拥有魔法,他能上天入地,他纵使能被这个国家的历史记住被命名为最伟大的魔术师,却做不了自己生活的主人。
没办法掌控自己的生,并且连死也无法选择。
其实世界没有魔法,没有万能的魔术师,却有数之不尽的旋转木马,和被置身事外的稻草人。
只能枯萎。
我很喜欢电影中唯美的画面,伊森的魔术表演给人的感觉很流畅,更像是舞蹈,就连从高空坠落的一幕也那么优雅。
安乐死这个主题,一直以来在许多国家都有争论,有人说,生命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都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甚至放弃自己生命的权利,活着是一种义务;也有人说,当活着成为一种煎熬,当个体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时,他有权利选择结束以及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现实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并不是孰是孰非那么简单:对于缠绵病榻痛苦不堪的病人而言,法律是否允许对其实施安乐死?
医务人员应该救死扶伤还是应该结束病人的痛苦?
家属应该倾尽所有为亲人求医问药还是应该顺从其意愿忍痛割爱?
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人类社会是如此的复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甚至无法做到真正的互相理解,个体的诉求如何能够得到集体的理解和宽恕?
但我们最终还是会妥协,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社会的稳定,最根本的还是为了个体的稳定。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约定俗成地去约束自己和别人,受到约束的同时却又在最大限度地寻求个体意志的自由。
萨特的小说《自由之路》的卷首语说到: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
真的没有必要去争论谁是谁非,因为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就是带着各种镣铐走出来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各自的痛苦之中。
只需要发出你的声音,你一定会找到共鸣。
至于最终能否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是你被他人妥协还是他人被你妥协,或许这并不重要,时间会证明一切。
伊森的痛苦我们或许无法理解,或许能试着理解一部分,但同样“痛苦”的我们,有没有过像他那样去争取获得认同,却处处碰壁呢?
性别镣铐,种族镣铐,性取向镣铐,等级镣铐,时间还不是一一将其打破?
但历史告诉我们,自由之路是充满血和泪的一条路,有人为之而流血,有人为之而流泪,但人类前进的方向从未改变。
有人说追寻绝对的自由等同于追寻毁灭,我同意这种说法。
不过在人类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绝对的自由。
我们终将带着自己上锁的镣铐跳舞,要解开旧的镣铐必将带上新的桎梏,周而复始。
我宁愿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因为我们都向往更美好的未来,这一共识从未改变,不是吗。
人生苦短,我的朋友,但如果你用心生活,时间就够长了。因此,打破规则,快速原谅,真正去爱,不要后悔,用微笑迎接人生
真的不好,一直在说他的痛苦不同但没看出哪不同,但女主还是我的爱,美丽端庄又可爱
100/ 爱与成全。
为这题材加一星吧
三星与四星之间!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男主很帅
由于在安乐死问题上我持认同立场,所以在这方面的情节推进没有任何带入感。不知道在印度是什么情况,宗教方面的阻碍也就安排神父出场示意了一下,基本没涉及。摄影极佳,快像超现实魔幻片了,除了剧情。另外,个人对电影中的舞台魔术很挑剔的,因为确实很难去“相信”。
再一次被印度片所折服,整个片子的表演真的很打动人,细节之处显真章!
人不仅需要免于“被干涉”免于突然有一天拆到你的房子免于被改造思想他同时还需要免于“被支配”免于被别人捏在手里免于对他人诚惶诚恐。这样才谈得上有尊严—崔卫平http://t.cn/7qnXI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康德理性的终级水准的爱情的完美呈现。宝莱坞的 殿堂之作。
印度电影确实不错
3.5。难得看到信仰基督教的印度电影,整部片子依然是导演精致到unreal的风格,这是印度吗,更像是英国旧贵族的子弟住所,连佣人穿着都是英伦风。在歌舞方面突破宝莱坞传统思路,更加现代化。虽然创作者既尊重安乐死的决定,又不希望传递给大众屈服于痛苦的负能量,所以在片尾提醒把握生命,但实际上有点不太连贯自然。“安乐死是否应合法化”是个经典辩题,万般争执无法企及受害者感受一分,希望能看到中国电影人的作品。里面那个一闪而过sofia的丈夫,我前头刚看他在阿克谢的电影里演受害者家属,这里就成家暴男了。
题材小众,但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画面音乐非常美,结局部分非常煽情,看的很感动。
可能确实是过了十年,我们对电影要求高了。俩小时看一个看了主题就知道要干嘛的语言不通的剧情片确实没意思了。
如果有10分我会打10分的,要誓死保卫自己的权利,无论是生还是死。葬礼上为母亲唱起了生命赞歌,我忍不住泪湿了眼眶。完美的演绎和整个故事调控能力为这个电影升上了一个太高的高度,少有电影能超越它,它唯一的缺点可能是拍得太过完美了。。。。。
感动,,美。。。
抛开现实主义题材和厚重的主题不谈,这绝对是一部唯美主义电影!场景太美了,细节考究到变态,原声柔美得一直唱到人心里。罗斯汉身段好优雅,即使瘫痪在病床也不减男神风范。
印度影片,由宝莱坞当今最登对的“银幕情侣”赫里尼克罗斯汉和艾西瓦娅雷领衔主演。俊男美女,还是超现实风格,感觉有些假,嘿嘿~~
评分这么高让我太期待,结果觉得不好看
导演一如既往的会拍,美术一如既往的美,但我真不知道他想要讲什么?爱情?人生意义?
这是怎样为爱付出的一个女生 和 一个生活的多快乐又多痛苦的男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