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会为Bruno的死而难过。
他那清澈的眼睛,强烈的好奇心 纯真的样子,在周围所有人都被纳粹所影响的时候他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纯洁的心。
让所有的人们欣然一笑。
和所有这个年龄断的孩子一样,Bruno爱玩,害怕寂寞,想要朋友。
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有着一个孩子天真的理想。
影片之前的大半部分都在向我们讲述Bruno的孩子心性,周围人的情况,我想。
导演或许是试图想让观众更加清楚的能够明白这桩悲剧会发生的缘故, 或许许多人 对在影片放映到一半时,才出现的另一个主角,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感到奇怪。
然,我想如果不是这样漫长的记叙,对于最后Bruno的死。
该是有很多人要提出批判的吧,为什么Bruno常常去到关押营 姐姐,保姆,妈妈没有一点察觉?
这是这出悲剧潜藏的另一个原因。
如果那个时候姐姐没有受纳粹那么深的影响,如果妈妈不是受到纳粹强烈做法的刺激,如果Bruno那时不进或晚点进那房间。。
如果···如果···一切都回不去了。
Bruno已经在那大大的烟炊中消失。
当影片完结的时候,我想起了放映之前的那一句话。
“chu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before the dark hours of reason grows”——john betjeman字幕的翻译是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 嗅觉 以及视觉。
这话或许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纯真的童年是因为 听觉 嗅觉和视觉,人随着成长的理性,而变的黑暗。
印象中好像有位巫师这样的一句话,长大了也就变的邪恶。
我想这是不无道理的,影片借这句话给与了我们探讨人性的一个线索。
Bruno和父亲之间的对比不真是天使与恶魔的写照么?
“人性”,实在是一个很漫长的话题。
就如同我所认为的影片另一个主旨“战争与和平”一样。
人们用数以万年的时间一直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或许Bruno的死能让人们心存多些善念。
最后想说。
这是一部让人纠结的好片子。。
导演该是祈望大家善良吧。
文 / 苏乏【作为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没有比这部小说更适合改编成电影的了,在众多反应二战的题材中,或激烈,或偏执,视角各异,有的以宏大著称,有的以奇诡出位,但如论及故事的浑然天成,对人性冲击的独辟蹊径,以及无法释怀的过失,这部围绕奥斯维辛犹太人集中营但并无任何超凡申要却足以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当之无愧,原作以绝妙的机巧在08年脱颖而出,不足五万(译文)字白描却引发了极为深刻的思考,本片作为改编电影完美再现了那种阴差阳错与极端平和,不动声色,触动每个人的心弦。
本片在改编的时候增加了几场戏,主人公布鲁诺这样的儿童角色在尊重原著的同时更显张皇与世故,但很遗憾,影像没有能够如文字般营造更多无因的想象,所以如果仅限于小说中的情节,纵使长达80分钟的铺垫也略显平淡,并不能让观众完全认同布鲁诺在片尾进而想要同铁丝网内犹太朋友的转变,为了令故事更加合理,编剧添设了一场关于布鲁诺的军官父亲捏造集中营纪录片的戏,纪录片中饶有生活情趣的假象给了布鲁诺接下来令观众无比绝望与揪心的冒险以充分动因,布鲁诺也因自己在之前关键时刻的背叛而心存愧疚,但这一切在他隐约察觉到自己可能走进一个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陌生世界时灰飞烟灭,他开始慌乱、惊惧、惶然不知所措,并试图搪塞离开,但承诺终于令他走向毁灭。
影片重要场景甚至不超过五处,成本更低廉得如同电视电影,处理手法极其常规,很多情况下只是照常理拍摄、剪辑,在该出现空境的时候安排一段空境,在需要慎独的时候安排一段慎独,丝毫不做展开与赘余,这也是原作点到即止的延续。
08年读完爱尔兰小说《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我曾一阵激动(即便这种振奋很快便为《嫌疑犯X的献身》所引发的震撼所取代),这本书和07年世纪文景出版集团另一部意大利小说《有你我不怕》在故事的逻辑与结构上的相似,至今仍是笔者津津乐道的范例。
曾和老师探讨过将故事框架从集中营复制到渣滓洞的可行性,当时的结论是本土化所可能预见的最大问题莫过于渣滓洞更为森严——毕竟对政治犯的监管不同于种族屠杀;再者渣滓洞很小,真要找不一定找不回来。
不过,本片以一场即时发生的灾难收尾,使悲剧无从避免,便捷且合理,果然聪明。
但即便如此剧作,照搬仍旧不易。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私下探讨。
【谎言与过失】片中谎言的成立是建立在一个不允许被谈及的话题上,当众所周知的事情出于道德或者淫威而不适当广为议论乃至羞于提及,误区便应运而生,这是国家机器与大独裁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当然也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历史环境下的禁忌可以避而不谈,也终难抹杀私人个案中的污点,任何取证都会引发不曾预料的风波,对于剧作而言,可谓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勤做关联故事便不致陷于单调死板。
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让布鲁诺意识到他正迈向危险,成人世界的相互隔阂与自作聪明理应成为悲剧的导火索。
影片中因为妻子不便也不愿向孩子提及自己对于种族清洗的真实看法,情感爆发均背对布鲁诺而直面身为指挥官的丈夫;布鲁诺与被家庭教师洗脑的姐姐间的对话也未触及事情的实质;什穆埃尔出于顾虑和天真亦并未给出更多劝诫。
所有意向都是以引发布鲁诺的逆反与好奇心为导向,感性材料的积累更加重他错误判断的筹码。
从悲剧的本意出发,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在本片中,撒谎者布鲁诺偏偏是最大受害者,其余人大多只是隐瞒,包括亲眼看到布鲁诺往挎包中塞食物的仆人,面对布鲁诺进而对母亲一串颇为高明的谎言,虽揣揣却未拆穿;而兢兢业业、忠贞不二的纳粹军官即便为顾全家庭做出了退让,却仍旧痛失爱子。
一个又一个非谎言即隐瞒的具体动作编织的悲剧有如欲加之罪,总要有人来承受,有人被问责。
可论及过失,是来自长官或者母亲偏执于个人情感么?
或者家庭教师对扭曲信仰的过度诠释?
他们都有身不由己的一面,难道要将矛头指向集中营中那个孩子么?
故事中的过失更像经过精确计算的必然,来自无意识的赌盘,是买定离手,是不可逆转,是欲辨已忘言。
【战争伦理及结构套用】脱离本片来说,历史环境的设定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战争中的家庭伦理更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度。
《海角七号》所能带来的感慨远远不及金基德《收件人不详》中所精心刻绘的残酷与冰冷,但论及背景的设定,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来自战后与政治变迁的题材总能使敏感的触动如约而至,这也是反映纳粹时期的影片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触及灵魂的话语总在民族危难与个人存亡接踵而至,动荡过后的萧索不单劫余满目凄凉更埋下无穷尽仇恨的野草。
文艺作品展现大环境下的历史与历史遗留问题有着不同手法,有近期诸多兢兢业业,亦不乏剑走偏锋,有温和,更有激烈。
大环境变化中有一些影片带有明显的童话色彩,但又不同于《天使爱美丽》《大狗民》《两小无猜》此类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讨人恋爱的机巧与偏执,更区别于《潘神的迷宫》近乎颠覆、戏说的异色商业之作。
如《美丽人生》《胆大家族》《再见列宁》以谎言为方式演绎的哀伤童话,以乐观贯穿,高度参与影片的世界观,却在荒诞的格调中流露出极端强烈的悲观色彩与代入感,可谓笑中有泪,无需大力渲染便可抓住观众的心。
之所以选取这三部电影排除《地下》《苹果酒店的规则》,是因前者手法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后者的主题则刻意弱化了历史事件与环境变迁。
这三部在故事框架、角色塑造与情节推动方面有所共通,线索也并无二致,历史环境更可谓趋同,并且均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回报与绝佳的社会反响,从影像到音乐,从台前到幕后无一败笔,但同样是以善意谎言为出发的国产片《幸福时光》却未能从荒诞中获得更为广泛的共识,略显局促,相比之下尚不如《落叶归根》更彻底,但论疯狂无论如何要数《地下》,Emir Kusturica绝对是独一无二的狂欢艺术家,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具规模的制作大都是套路,这是科学而非消极,韩国边界、中国两岸、柏林墙、南斯拉夫、军国主义都是很出彩,结构又有相似的题材,“回归”、“倒塌”、“瓦解”是标志性的关键词,绝不会在基调上出问题,角度又丰富撩人,假使照搬也有很好的故事蓝本。
又如民间文本对《桃花源》的借鉴,《西游记》《镜花缘》与《绿野仙踪》《指环王》大冒险的类比。
如前文所提,《有你我不怕》和《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两本小说的故事结构几乎一样,相似的儿童视角与发展流程,只不过前者单纯地讲述了作为社会问题的绑架,而后者却精彩地将套路应用于纳粹集中营,仅仅使用和前者相似的笔触,完成了更具人性震慑与商业前景的主题叙事,这两本小说先后被搬上大银幕,经过再创作呈现出各自迥异的光辉,又殊途同归以打动观众为收效。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笔者之前对比过的《查理》与《返老还童》,同样的逻辑,从起点上略加调整,包装成不一样的作品,这便接近于广告创意萌生阶段的基础构想了。
对于国内的剧作者而言,《疯狂的石头》《银牌车手》的出现绝非偶然,盖·里奇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影人,宁浩亦标志着框架套用本土化的新高,相信学院会朝着这个方向贯彻方法派的作风,即便我们不允许有西恩·潘,好的编剧总会成长起来的。
2009.06.12 苏乏,北京
当布鲁诺在毒气室中的牵起施穆尔的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和平是多美丽的一个字眼,原本世界就应该如两个男孩间的友谊那么简单。
不论是文化差异还是种族隔阂,都如两个人之间那张铁丝网一样千疮百孔,它阻止不了人们交流的进步。
但当战争的枪口指向无辜的人们时,不论是怎样的血统还是多么被推崇的种族崇拜都比不过那一件条纹睡衣,结果都是鲜血淋漓。
它将毫不留情地阻隔人类交流的进步,因为它灭绝的是人性!
为战争而疯狂的永远是没有人性的禽兽,不论你站在哪一方!
在战争中受伤的永远是善良的大众,不论你属于哪一方!
呼唤和平,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而是发自灵魂的呐喊!
(个人随想) 没想到当时那个时代法西斯个人崇拜达到了这么一个程度,从老到少,从政治家到军官,从老师到各个社会阶层,都将希特勒视为神明,从行为到信念,身体力行至死不渝,而由此反映到教育尤为深刻,这在电影中;主题人物军官请一个老师来给其两个小孩上课,所教授的内容都是德国历史,确切的说是希特勒帝国历史,从小给孩子灌输一个德国帝国的信念,从被教授女孩的反应来看,那个时代受此影响的学生小孩几乎无一幸免,在那个背景下,无意义去责怪无知的学生,个人意志无法抵抗社会意识形态的强势发展。
从这个现象反观当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受教育的内容难道不是也被那些政治家或者那些能够左右中国教育的人所把持着吗?
我们的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就是他们主观意识的投射。
从小学到大学,老师都告诉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事实岂非真是如此?
还好,学校里总是会有那么多的“坏学生”,逃逃课,做点“违反校规”的事,而不是所有人都在向“好学生”学习。
不然就像电影中小男孩的那个姐姐那样将战争和帝国情绪用海报贴满自己的房间,很庆幸还有很多学生会像小男孩那样不听老师的话,不读那些帝国历史而选择充满趣味和探险的探险小说。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希望他有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 去透明的看着世界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会给他每天一套可爱又不失庄严的衣服 喏 就象这样 小短西裤 衬衫背心假如我有一个宝贝他一定很爱吃甜食 所以每次他祈求的望向我时 我只能说,only 1 piece假如我有一个宝贝他一定有着爸爸的特征 妈妈的性格 他爱冒险 不爱读书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希望他有固定的玩伴 因为这样的快乐 只有童年才有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希望他更喜欢黏着我 虽然他也许最崇敬他的父亲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希望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一颗平等的心 这个世界 你我本没有分别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会教他担当二字 这是男子汉应该有的 不要推脱 不要逃避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会好好爱他 每晚给他读书 看着他入睡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会每天跟他聊天 告诉他一天中发生了什么 WHATEVER 残酷也好 无奈也好 我只希望我的宝贝 能够承受生命中或轻或重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希望每天清晨 阳光洒下的时候 都能看到你可爱的笑脸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是那么爱你 请你千万不要离开我假如我的宝贝你叫布鲁诺。。。
题材真的是好的,我就是冲这个来看的,但是故事又稍微平淡了一点,我本以为结束前即将来到高潮,但始终没有来到。
各个情节的描述又都点到即止,做医生的那老头,那个被调去前线的上尉,忠热希特勒的小姑娘,都没有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如果说他们是配角的话,那么主角系列里的爸爸,妈妈,和小男主人公,他们的故事又太平凡了,爸爸要为国家,妈妈要为孩子,孩子要为自己,其实冲突是很激烈的,但是影片竟把这三个当成三条平行线就这么过去了,让人不可思议。
再者关于集中营,集中营里的人都“膘肥体壮”的嘛,也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果说描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电视剧《兄弟连》有一集足足把观众震撼住了,那才体现被折磨的犹太人之生不如死的恐怖状态,才体现希特勒政府的残忍和恐怖。
也有可能这是英国的电影,对德国的历史不敢太造次。
关于结局,我真是不喜欢,毕竟没人愿意看见两个八岁的可爱少年就这么香消玉殒。
但是布鲁诺自己去送死又真的太荒唐了,一个说爸爸不见了,另一个就冲进去帮着找爸爸,当然好像体现了布鲁诺为了赎罪,又体现了所谓的兄弟情谊,但我怎么有一种更强烈的感觉,是那个犹太小孩骗布鲁诺进去,然后同归于尽。
找爸爸工地上不能找吗,休息区不能找嘛,去营房里找,还偏偏挑一个去送死的营房??
可能我的内心太邪恶了,竟想到这一层,但导演的确没有把正面的东西妥当地展现给观众。
很多人说看到出眼泪,我没有哦。
我只有在布鲁诺厨房出卖犹太小孩后看见他内疚的哭了时,我的心揪了一下。
(国家的罪恶不应该让八岁的孩子来承受)而最后,结局,我只想到,恶有恶报,没了。
电影的原声音乐也比较普通,没什么特色。
总而言之,并不能算是一部经典之作。
非电影专业学生 视听知识浅薄算不上影评 勉强为赏析观后感
剧本:1.人设打磨得仔细。
就Bruno来说,虽是单纯干净的孩提形象,但也未流于平庸,在撒谎出卖Shmuel时也表露出了稍许自私的性格缺陷,让人物更立体真实。
就母亲来说,虽是德国人但导演将力气更多的放在刻画她的慈悲与同理心上,在那个时代能对犹太人说出Thank You的德国人是多么不可置信。
但这位母亲做到了。
-2.各类意象寓意深刻。
(三点举例)①整部电影的色彩基调都是白、灰、蓝,无时无刻不营造出压抑抑郁的低沉氛围;②搬入新家后Bruno蹲在楼梯栅栏边上望向观众,画面陡然如同深陷监狱的蒙冤悲景,暗示了这样一栋房子(希特勒)对生灵的荼毒;③母亲在Bruno向集中营愈来愈接近的情节推动中也日渐消瘦,妆容和衣着是悲剧的预兆,也是母亲心理变化的无声写照。
-3.视角独具匠心。
(两个方面)①人称视角: 一改集中营电影站在犹太人角度叙事的方式,开篇宴会高声希特勒万岁,各类歌颂德意志的海报、广播、授课教程无一不把环境立足于德国之上。
就连揭露者也是德国小孩,但整部影片却实实在在在抨击德国在二战时期的丧心病狂。
反视角如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讽刺力度更大。
②环境视角: 电影只有最后二十分钟在刻画集中营内样貌,一直把场景放在“家”以及“集中营边缘”,没有直接拍摄集中营内受难者的惨状,连影片中唯一的“毒气室”也没有听到受难者哪怕是一声的哀嚎。
环境视角一直着眼于德国家庭,却无一不牵动着观众对另一边的想象。
-4.营外人竟然羡慕营中人。
-5.老人Pavel在回答Bruno问题时抬起头,眼里泛着泪光。
“我曾经是个医生。
”-6.Shmuel低头的样子占据其很大出镜比例。
---剪辑/摄影:“营救的最后一分钟”在意料之内用了交叉蒙太奇,两条线看似平行其实仍有时间差。
在所有观众都在期待奇迹发生时蒙太奇戛然而止,把赤裸着的现实丢到你脚边。
---配乐:在Bruno打通地道的时候,天空一道轰鸣巨雷炸响,也炸响在每个人的心上。
---演技:Bruno的扮演者好像还获得了什么新人奖吧.. 但让我最为动容的应该是母亲的演技。
她慈悲、无奈、矛盾、忠于祖国、却又信仰良知,她富于母爱又身不由己。
有的话有的感情她无法说出口,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她心理的变化,包括妆容与衣着。
母亲独自一个人荡秋千的景象真的把我震惊到了.. 她仰头闭眼,抻着腿旋转飞翔,看起来是那么享受与自由.. 一位两个小孩的母亲居然只有在荡秋千的时候才是自由的,真的令人怜惜。
那样的场景已经预示着母亲就在崩溃的边缘。
---总结:描写集中营的电影数不胜数,但这一部从各个方面讲都值得一看。
最打动我的两个点,老人抬头时眼里的无声泪光,与母亲在秋千上的自由享受。
-当什么都是新鲜刺激的冒险游戏时,我们透过那双灰蓝色的眼睛窥见淋漓鲜血。
看完电影真是震撼无比!
真是一部很悲凉很现实的电影!
看完这部片子我真不想说话了!
种族歧视?
同是人类!
何必……如此。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也特别揪心: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
在结合这片子真的是五味杂陈。。。。。。
难受!!!
回归正题,虽然片子中没有直接的战争的场面,但是战争的阴影却无处不在,死死的笼罩着每个人,尤其两个同时8岁的男孩,里面和外面、死亡和阳光!
外面男孩俊朗的外形整洁的衣服,里面男孩羸弱的身体,宽大破损的囚服。
生与死之间的间隔就是一道罪恶的铁丝网!
实在是揪心!!
看完这个电影,看到影评当中很多人说犹太小男孩是故意的,我反正一点都没看出来。
犹太男孩,对他和布鲁诺的友情,是处在卑微位置的。
他吃蛋糕被误解,虽然让他伤心,但是他并不会记恨布鲁诺。
因为他本身就怕德国军官,看到布鲁诺退缩,只是有些伤心,不至于报复。
至于很多人说的,他引诱布鲁诺进集中营。
电影里面,明明是布鲁诺自己想要补偿犹太男孩。
犹太男孩说,这边真的不好玩,不如我去你那边。
布鲁诺说,你来我这干什么。
犹太男孩就沉默了,他知道自己即使出去了,也会再被抓进来。
然后布鲁诺说,我帮你找你爸爸好不好。
我个人觉得,犹太小男孩是想在布鲁诺走前再好好玩玩。
孩子对于死亡的恐惧,有时候并没有大人那样强烈。
相反,布鲁诺给予他的陪伴,是他在集中营里难得的温暖。
在自己父亲失踪并且布鲁诺要离开的时候,犹太小男孩应该最想抓住这点温暖。
*蓝蓝的天空:阳光、大树、秋千;威严的父亲、美丽的母亲、情窦初开的姐姐;还有削土豆的沉默医生、穿着条纹睡衣的同龄男孩;父母对BRUNO的爱,老爷子教师的唠唠叨叨,孩子间纯真的友谊;这部电影拥有一部讲述美好孩童时代、一部充满诗意的影片所应有的要素。
然而, 通电的铁丝网:天际飘来散发着恶臭的黑烟;广场上,汽车前,姐姐的房间里..到处都是赤红的万.字旗;党卫军军官的咆哮、狼狗凶恶的叫声、看不见的地方一声清脆的枪响;戴着防毒面具的士兵、充满恐惧与绝望的脸、无助的父亲和悲痛欲绝的母亲;它又着实拥有一部控诉那段60多年前犹太人所遭遇悲惨历史的影片所需具备的细节。
*蓝蓝的天空下,铁丝网内外,两个八岁的孩子席地而坐。
导演给我们造就了一部可以看到的温馨画面和不能看到的可怖暴力并存的“黑色童话剧”。
*爸爸正在做的“对囯家民族有益的”事;老师说“找到一个好的犹太人就和发现一片新大陆一样困难”;爸爸放给叔叔们看的电影里面,穿条纹睡衣的人们在农场里惬意的生活;突然有一刻,BRUNO发现自己已经不想离开这个曾经不喜欢的地方;只有天际那一缕黑烟散发着的恶臭,让小BRUNO有点受不了。
BRUNO已经八岁了,他可以理解这些事情:他相信他敬畏的爸爸是个很好很正直的军人,为了让人们过的更好而努力着;相信农场里穿睡衣的人们过着快乐的生活,他们辛勤的劳作,累了可以去咖啡馆,喝点咖啡休息一下;BRUNO不想离开,是因为他不想失去SHMUEL这个真心朋友;而天际袅袅升起的黑烟,不过是将无用的垃圾烧掉而已。
BRUNO只是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的双眼哭的红肿,不能容忍她自己和孩子继续住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老师不让他看喜欢的冒险故事,却叫他读《我的奋斗》,一本无聊的书;为什么帮他包扎伤口的医生会去削土豆,而他唯一的犹太朋友SHMUEL,的的确确是一个好人,SHMUEL的犹太爸爸也不是一个坏人。
至少自己信赖的朋友SHMUEL认为他不是坏人。
“假期如果你喜欢,可以到柏林来看我,等我们大家都和好的时候。
”临近分别时,BRUNO对SHMUEL说。
*BRUNO和SHMUEL 牵着的手,代表两个天真孩子纯洁的友谊。
被一扇沉重的铁门无情的关闭,被门后那惊恐的拍打声叫喊声,扼杀了。
*那扇沉重的铁门已静静宣告一段历史的尘封,然而门外的囚衣仍默默倾诉人性中的善与恶。
镜头伴随着钢琴声渐远暗去心情却难以平静,唯有孩子紧握着的双手带给人类和解的希望。
最后他成为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片子竟然有8.7分你是在耍我?! 简直快要对二战集中营题材的片子无感了,相比之下美丽心灵还要优秀的多。Bruno & Shmuel 的剧情很老套,最后离奇的出逃更让人匪夷所思,叫你好奇心害死猫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 M.
以孩子的视角来看集中营,悲伤的电影。
结局的悲剧设计感略刻意,有点儿为了体现反噬恶果而故意设计出了这样的结局之感。反而影片前面那些生活细节里的残酷感更打动我,那些懵懂中就习得了以光荣强盛之名行残酷粗暴之实的德国青年与少年,那个进集中营削土豆之前做医生的犹太人Pavel,甚至包括那个和教文学的父亲分道扬镳的青年纳粹军官(和父母划清界限这个操作我们的历史上何尝没有过呢,狂热分子们都有跨越时空的相似性)。影片开头奶奶对穿着军官制服耀武扬威的父亲说,我觉得都是我的错,让你在小时候穿了太多戏服,实际上也是一语道破本质,他们只是用尽各种手段:欺骗、杀戮、铲除异己、制造出关于“我们”的幻觉,然后扮演强者。
只不过是叙个事,小男孩蹩脚的演技,怎么这么高分
结局是震撼的,过程较平淡,画面不错,寓意一般。
感觉犹太小孩子可能是故意的,如果真是故意的,这个情节还突然觉得有意思一点。最后的剧情有种:你看你们德国军人杀害犹太人,叫你们杀犹太人!结果自己孩子进去了吧!死了吧!活该吧!啧啧 的违和特意感。
个人不会为了“教育意义”来评价电影。除去背景,这不就是一个no zuo no die的故事嘛!孩子是"天真",不是“蠢",谢谢~
"突然镜头换到那扇黑色大门前,慢慢拉远。 如果你哭了。是为BRUNO对吗? 那么,shmul呢?"
第一次想哭其实是影片还不到半小时Pavel说自己曾经是实习医师,Bruno说那你一定做得不够好不然怎么在这儿削土豆,回家后妈妈对Pavel说了声谢谢那儿。(ps. 看到热评有说妈妈的形象是女人的心软。No. 不是心软,奶奶和妈妈的形象不是性别刻板印象,应该说,无论什么境地,是女性的包容和共情才让人类生存下去。
90分鐘短了點.太倉促了.
莫名其妙的人物转变和刻意的剧情转换让电影显得过于刻意煽情
影片很完整。但,设计感极强,叙事一根筋,结尾太直白,情怀想当然,其实很做作。
这大概是对纳粹反犹最狠毒的嘲讽了吧,通过欺骗,杀害的不仅是“敌人”,还有自己的孩子。
最难过的不是布鲁诺穿条纹睡衣了,而是每一个穿条纹睡衣的人本都是布鲁诺。
纳粹军官家庭、小孩视觉等角度选得不错,但结局超狗血,叫人甚至搞不清您的真实意图到底是想反纳粹还是反犹……虽然可以说大家都是人,即使是战争中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这个结局也太妖魔化了。另,因为拍摄地是匈牙利,成年女演员都是东欧裔,他家女仆略犹太长相……(集中营题材已经拍烂了)
鬼扯
friends?.....
那时在教室看哭,还得偷偷摸摸哭,怕丢面子。
看过最沉重的电影之一,被最后母亲在雨中撕心裂肺的尖叫压得快要窒息。前半段鲜花阳光的背景就是一层糖纸,到最后二十分钟才撕开,里面只剩一把灰。演员演得可都好啊。但是真的不想再看第二次了,太难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