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危机》拯救了我因为很久没有看到还蛮喜欢的电影的那种荒芜。
必须用这样的夸张来赞美这部电影。
仿纪录片的形式,戏中戏的几条线并行,年轻的野心勃勃的导演想拍摄16世纪的针对印第安人的残忍掠夺中,印第安人勇敢反抗的故事;现实中的当地人则因为捍卫水源而投入到和官方的流血暴力抗议中。
很妙也很必然的处理是,扮演印第安人领导者的那个当地人演员,现实中也是抗议暴动的领导者,他在电影中捍卫家园,在现实中捍卫水源,朴素的脸,极富感染力,总让我想起我爸爸那样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信实农人。
印第安人的遭遇没有人有资格出来说“道歉”,道歉也毫无意义;而当地人保护水源付出了血的代价,最终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制片人和导演演员们的纠结,眼看着当地人的困窘又无能为力的良心折磨,“走还是留下”的天人交战,电影的难以为继带来的困顿与失落,对于偏好各种内心戏的我来说,真的是非常棒的观影感受。
可惜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上,这只是一部电影,这不是真的,要不我的心也要皱起来了。
可惜啊,人类社会的前进永远都与一部分人类对另一部分人类的掠夺分不开干系。
先进文明的野蛮,将原始的淳朴撕裂了巨大的豁口,就是这样血与泪的角力中人类缓慢进步。
身为一个广泛意义上的人类热爱者,真的挺难过的。
我们要对自己喝到的每一口干净的水保持敬意。
非英语电影总有着特别的地方有些电影 从名字题材 人种 画面 都决定了我的倾向性和我对片子的兴趣 我选择在飞机上看就是为了让我能专心 能思考 能投入感情 不受干扰反映奴隶 解放 抗争的东西更甚至电影究竟是事实的再现 还是虚拟的演绎呢?
现实和电影交织 人们无时不刻不在抗争可谁是胜利者呢?
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昨晚去看了戴锦华老师导赏系列之一的《雨水危机》,第一次看这种将殖民主义的片子,惊讶于导演构思的巧妙,以及片中双重叙事线带来的讽刺感。
戴老师(因为老板也姓戴,现在写下这三个字还是很惶恐hhh)用了将近一个小时做导赏并回答现场观众的问题,非常真诚。
但我大部分都想不起来了……想到再写伊西亚尔从1995年《土地与自由》中的孙女成长为如今《雨水危机》的导演,以及与导演肯·洛奇的最佳拍档保罗·拉弗蒂合作,戴老师的感受是:欣悦,一种传承。
回归影片本身,双线叙事的连接点是工会领袖丹尼尔,片中片里面他是印第安人的酋长,现实中他是水利会的运动领袖,角色本身的反叛精神得到了统一。
(个人感觉在十字架那场戏拍完后,一众还未卸妆的“印第安人”合力推翻逮捕丹尼尔的警车是最有冲击力的场景!
!)电影中的制片人科斯塔是毫无疑问的主角,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推动者情节的发展,与此同时他的心路历程也在发生变化。
与哥伦布的扮演者交互,表明他是一个心碎的父亲,为后续冒险救小女孩做了铺陈;与导演塞巴斯蒂安是精神上的父与子,能在塞巴斯蒂安失意时给予鼓舞;与丹尼尔的交互,一开始是绝对的精明的制片人形象,为2美元便能雇佣兴奋不已。
最后在废弃的拍摄办公处与丹尼尔深情的拥抱,却是跨域了国籍、阶级、种族的平等。
艺术家的生活与艺术家的作品,导演伊西亚尔有意在制造反差,两位传教士的扮演者在生活中却是面对城市暴动最先害怕的,塞巴斯蒂安一开始敏感细腻,频频共情,在小女孩面对危难之时却秉持“这场暴乱马上会过去,但我的作品却永远流传”的观点。
Représentations médiatiques des minorités linguistiques comme enjeu socio-politique. Étude de cas dans les Andes péruviennes. Jacques Guyot Le quatrième est un long métrage de la réalisatrice hispano-mexicaine Icíar Bollaín sur un scénario écrit par Paul Laverty, connu pour travailler avec Ken Loach. Sorti sur les écrans en septembre 2010, También la lluvia raconte l’histoire d’un jeune réalisateur souhaitant reconstituer l’arrivée de Colomb aux Antilles et le sort réservé aux indigènes. Parmi les personnages, Bartolomeo de las Casas, défenseurs des indiens et le chef des Taïnos, joué par Daniel, figurant du film mais aussi syndicaliste actif dans la guerre contre la privatisation de l’eau dans la ville de Cochabamba. También la lluvia montre en parallèle les conditions de tournage du film “historique“ et les séquences concernant la mobilisation sociale pour permettre l’accès à l’eau. Les manifestations remettent en cause la bonne réalisation du film, ce qui agace le réalisateur venu en Bolivie pour y trouver des figurants moins chers qu’au Mexique.6 L’histoire hoquète : les figurants quechua sont exploités sur le tournage et déconsidérés, comme à l’époque de Colomb. Quatre siècles plus tard, ce sont toujours des citoyens de seconde zone face à des autorités qui confient la gestion de l’eau à une compagnie américaine.
不管你在影片中是如何的正义凛然,比如说“我在这里代表沙漠里耶稣的声音,而你们却是那么的贪婪”(牧师的扮演者);不管你在影片外是如何的同情弱者,比如用DV拍纪录片(那位摄影师小姐);但是一旦影响到了你自身,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还是想买张机票赶快逃离。
反而是那位反面人物“哥伦布”的扮演者,还把水给被抓到囚车上的示威者喝;那位土著面孔强烈的导演,虽然极力不赞成到最后关头去救他人,终究也没有走;更想不到的是那位白人光头型男制片人,以前是想着什么事情都用钱摆平的、不希望自己剧中的演员去参与抗议活动的,可是到了“是走还是留”最关键的时刻,还是受不了良心的不安而冲关救人。
所以,你说什么、演什么、拍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本地人做了什么。
如果让你拍一部讲述哥伦布残酷统治和剥削美洲印第安人的电影,你会怎么拍?
首先你得来到加勒比海沿岸国家对不,你得找很多当地印第安人当群众演员对不,然后你得真实再现历史,对不?
这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谁都会这么干。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即便是演戏,但要印第安人在这个文明社会重新去体会祖先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仍然是十分残酷的事情。
西班牙影片《雨水危机》,今年1月在西班牙上映,它讲述的情节就是如此,一个剧组来到玻利维亚拍摄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
尽管它的立意是为了控诉侵略者的残忍,在政治上无比正确;尽管反对哥伦布的牧师台词十分感人——“看看印第安人的眼睛,他们就不是人吗?
他们就没有理智的灵魂吗?
”然而,有好几场戏,印第安群众演员演得揪心,看得也难受。
比如印第安妇女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哥伦布手下放的狗咬死,不得不忍痛把他们沉入水塘的那场戏,作为群众演员的印第安妇女,说什么也不肯演,哪怕只是意思一下,抱着孩子走入齐腰深的水塘即可,但她们说这样的举动“连想都不敢想”。
这几乎是一个悖论——电影想表现控诉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残酷统治,就必须还原历史的真实,但这样的真实,恰恰又会对印第安人敏感的心灵再次造成伤害。
也许正如片中印第安人“丹尼尔”所说:“有些东西,比你们的电影更重要。
”在拍摄过程中,剧组遇到了一场水资源危机,印第安居民奋起反抗白人政府将水资源私有化,并收取昂贵的水费。
斗争最后演变为一场可怕的全城暴动。
剧组陷入危机,只好纷纷逃离。
他们内心有再多的善,也无法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免费的水资源。
他们发现,哥伦布只是起了个头,几百年来,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剥削也许从来没有停止过。
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才有五月花号的远征,也才有美国及现代民主制度的诞生。
人类文明由此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然而,印第安人所经受的苦难,却无法弥补。
不过,好在人类总是越来越文明的。
所谓文明,从本片的角度来看,无非是让不愿进步的民族有保持落后状态与安宁生活的权利,以及享受到本国其他民族能享受到的一样的福利待遇。
而不再是以前那样,“落后就要挨打”。
关于资本以及全球化下流动的金融资本所带来的罪恶,除了使人发指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在《雨水危机》里,丹尼尔以一个种族和底层寓言者的形象告诉我们——面对资本的劫掠,要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境遇,除了斗争,还是斗争。
印第安人丹尼尔穿行在“古老”和当下两个时空场域,扮演着祖先与自我两个互相指涉的角色,两个角色却有着同一的命运,都无一不在无时无刻的承受着侵略者的血腥劫掠,只不过在当下的劫掠者伪装成了民主政府和全球资本,他们用各种意识形态涂层把自己打扮的更温柔更“文明”,从而更加的杀人不眨眼,杀人于无形。
就像丹尼尔对当权者声嘶力竭的那句呐喊:“你们还想怎样?
你们要我们喝水付费,难道我们流的汗,天上降的雨水,也要要钱?
空气也要征税?
”面对世世代代永无休止的压迫,选择束手待毙,做一只被宰的羔羊,从来都不符合真实的人性,真实的人性说来很简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为了水,为了努力活着,人们团结和组织起来,用流泪流血的斗争倒逼着劫掠者,赢得了本是天经地义的生存权和底层尊严。
更为重要的是,丹尼尔们的抗争,作为一种伟大的“为生存而战斗”的人性的抗争,还赢得了制片人的尊敬,赢得了他最后的冒死相助。
这位开片伊始即显得金钱至上的白人制片,在所在地的政治危机之后,良心压倒了钞票,去舍命营救丹尼尔的女儿。
也许制片人身上正投射着电影导演的影子,反映着导演作为“白人的良心”以及他的道德焦虑。
有趣的是,电影中的许多角色,在一场由水所引发的政治危机前后,都形成了巨大的反转,在这种吊诡式的反转的张力中,每个人,和自己所参演的角色有了参差的对照——哥伦布的扮演者,一改哥伦布的跋扈,在最后的骚乱和危机中,选择留下,把珍贵的水送给那些被压迫被屠戮者;而扮演伟大又慈爱的卡萨斯神父的年轻人,在角色里是同情与良心的化身,却在角色外,危机来临时撬了台子,急不可耐的选择逃离••••••很可能,电影这样编演是在揭示,良心,良心,正因为如此的不可靠才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
没有发生反转的是丹尼尔,他一如既往的在抗争着。
因为自己的种族和阶层,他也许将永远逃不脱遭受剥削劫掠的命运,他又是一个清醒的种族和阶层的寓言者,他知道——抗争永无止息,“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努力活着,是我们最擅长的”。
说起西班牙电影,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便是佩德罗·阿尔莫多瓦那些关于情与爱的作品以及一大批「惊悚悬疑片」。
尤其是后者,不知是否偶然,许多西班牙导演齐齐点了这个类型片的技能树,使得西班牙产的惊悚悬疑电影不仅质量高,而且还数量多、品类广。
不过,《雨水危机》这部影片又让我刷新了对西班牙电影的认识,在现实和严肃的主题下也能拍出上佳之作,特别是对于以女性主义题材见长的女导演伊希娅·博拉茵而言,在这部带着自嘲和反思的作品中彰显出了相当的野心。
这种野心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在叙事上。
导演将本片分为了多个层次,故事的主线是一支来自西班牙的剧组来到玻利维亚的科恰班巴想要拍摄一部关于当年哥伦布率领船队在南美登陆,并对当地印第安部落进行血腥征服的电影。
在影片拍摄期间,恰逢科恰班巴发生了民众与政府因饮用水而爆发的大规模冲突,剧组的相关人员也被卷入了这起事件。
而剧组所拍摄的电影则被设置成了戏中戏的结构,于是过于与现在、虚构与事实在同一个时空中交织,使得影片的内容十分饱满。
在这两个层面,我们可以发现来自西方文明对当地印第安土著的残酷压榨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过。
在戏中戏里,以哥伦布为首的殖民者对原住民实行了惨无人道的统治,强迫他们淘金,若是达不到标准或者有不服的行为便进行屠杀。
而在主线时空中,来自英国的水务公司对科恰班巴的水资源进行垄断经营,致使水价上升了百分之三百,当地的穷人(主要就是印第安族裔)喝不起水,忍无可忍之下只得采取暴力的方式进行抗争。
这里必须要插一段补充说明,科恰班巴的「水资源战争」是确有其事的。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奇怪,国家还能让老百姓喝不上水?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过:「看上去是魔幻的东西,对我们来讲则是每天的现实。
」在拉丁美洲这片魔幻现实主义的土地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马尔克斯的时代如此,现在也一样。
大约在二十世纪末,拉美各国开始了经济私有化的浪潮。
但这场突如其来的转变,给拉美带来了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糟糕变化。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水资源的私有化。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江河湖泊可以用来抵押担保,也可以用来拍卖转手,连城市居民的水务服务都可以成为私人买卖的商品(具体原因放到后文再来分析)。
玻利维亚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997年,该国政府引入了两家跨国公司在国内的两个城市进行试点(其中之一就是影片中的科恰班巴),结果不但供水范围有限,水价还奇高无比,穷人根本无法喝到清洁的水源。
到了2000年,科恰班巴的民众通过大规模的抗争运动,成功结束了当地水务私有化的恶政,这就是玻利维亚著名的「水资源战争」,也是本片故事的背景。
回到电影本身,让历史与现实在时空中桥接的关键人物正是剧组在当地招募的群众演员丹尼尔。
在影片开头,丹尼尔是以一个带点「刺头」性质的面试者身份出现的,制片人科斯塔觉得丹尼尔会惹麻烦,但年轻导演塞瓦斯蒂安认为此人很有个性,适合扮演当年哥伦布遇到的泰诺族酋长。
没想到虽然电影拍得还算顺利,但丹尼尔却参与到了本地居民反对跨国公司的斗争之中,甚至还是个中坚分子。
正如科斯塔预料的那样,由于丹尼尔的被捕,拍摄计划受到了耽搁,并且随着抗议事态的不断恶化,还影响到了剧组成员的人身安全。
可以说,丹尼尔是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角色。
在戏中戏里,他扮演着反抗殖民者统治的印第安领袖,而在现实中又担纲了抗议活动的旗帜人物,残酷的历史在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往复。
至于剧组则代表了一部分西方旁观者,其中有「伪善」的,比如有个演员在戏中戏里饰演同情印第安人的卡萨斯神甫(历史真实人物,曾呼吁停止对印第安人的虐杀,严厉谴责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罪行),虽然作为戏中角色是那么义正辞严,但在现实中看到当地人因非人道的待遇而引发示威行动时又立刻明哲保身,第一个提议离开玻利维亚。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制片人科斯塔。
起初,他将雇佣当地人视作节省经费的手段(每人每天仅2美元),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剥削。
然而经过了与丹尼尔的一段冲突与和解,他的想法从根本上有了转变。
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当丹尼尔的妻子恳求他帮忙救助在示威行动中受伤的女儿以及寻找丈夫时,科斯塔最终不顾危险、实实在在地伸出了援手,由此也得到了丹尼尔一家的尊重和感激。
在之前的情节中,科斯塔曾问丹尼尔,为什么宁可放弃挣钱的机会(他允诺如果丹尼尔在拍戏的三周内安分守己就给他一笔不菲的报酬)还要去参加示威?
丹尼尔答道:「水就是我们的生命,你是不会懂的。
」片尾临分别时,丹尼尔送给了科斯塔一小瓶水作为礼物,与他当时的回答遥相呼应。
只是,科斯塔作为一个来自西方文明的旁观者,他真的理解其中的意义吗?
或者,也有一份爱莫能助的无奈吧。
最后,我们来看看如今拉美世界为何还能频频上演类似「水资源战争」这种事件。
首先归根结底一个字就是「穷」,贫困即原罪。
国家要发展(包括改善水利设施),但是没有钱,又赶上了九十年代的拉美经济危机,所以只能去问世界银行借。
其次是「天真」,拉美政府和学术界错误地认为,对水资源进行明码标价,转让给技术水平更高、管理更先进的外国大企业,可以促进水资源投资与开发,减少因技术缺乏而造成的浪费。
他们坚信,私营企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可以避免腐败,运转也更加高效。
为了筹钱和解决饮水问题,谁有钱搞就让谁搞吧。
而那些跨国的水务公司正是瞅准了这个机会,一边允诺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拿到更多国际贷款和债务减免,一边又利用自己在国际金融界的影响力,要挟拉美国家政府放开本国水资源市场,否则就切断他们的借贷渠道。
通过各种软硬兼施和威逼利诱,拉美水权大量被控制在了这些大企业手里。
到了2002年,有48.9%的拉丁美洲供水为私人资本所控制。
但让拉美人没想到的是,跨国水务公司在刚进入市场时往往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等占据垄断地位之后就要开始进行收割了,毕竟资本都是逐利的。
为了节约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他们不仅大肆提高水价,还放任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渗入地下含水层,造成永久性的污染。
更加恶劣的是,这些高昂的水费最终并没有流向供水网络,而是被用于投资私人水务公司的海外扩张计划以及丰厚的股息和高管薪酬。
垄断拉美地区水务的六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们相互勾结,用从拉美等地区坑来的钱,瓜分全球市场。
而面对种种非议,跨国公司的公关方式显得十分简单粗暴,那就是通过行贿地方官员,继续维持垄断地位。
直到后来拉美国家新左派陆续上台,明确提出反对新自由主义,减少社会不公,特别是结束跨国企业对水权的垄断并拿回水权,这场荒唐的水资源私有化闹剧才终告落幕。
可悲的是,虽然以哥伦布登陆为起始的、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殖民主义已然过去了数百年,但西方中心主义的游魂至今仍在拉美各国的上空徘徊,这是拉美困境的根源。
也许,当丹尼尔们的祖先开始学说西班牙语的那天起,这个困境就将永远地伴随着他们。
♑
友情提示:看这部电影之前,应该对哥伦布登陆美洲的历史有所了解,他在哪里上岸,他的诉求是什么。
应该对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神父有所了解,可以看看《西印度毁灭述略》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5%8D%B0%E5%BA%A6%E6%AF%80%E6%BB%85%E8%BF%B0%E7%95%A5 略有了解。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再研究一下什么是Quechua人,他们所处的地方是怎么样的。
如果还愿意,可以再看看科恰班巴水危机的相关资料http://www.globalmon.org.hk/archive/version_2/water/Resources/ReclaimingPublicWater.pdf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才能了解这部电影的笑点、萌点和泪点(严肃帝们请鄙视我用这样的词来亵渎这部严肃电影)这部电影大概应该面对的是西语地区的观众,因为他们才有足够的contexto,所以在奥斯卡奖上打不过极简主义的丹麦片,也就很正常了。
左中右的同学们都应该来看,这部电影从开始到结尾都在讲全球资本的故事,不论是去找黄金白银的哥伦布,还是找投资的制片人,还是看不见的水务公司,都在围着资本打转。
剧本非常好,内外各种照应,很精细。
但是没有背景知识,可能会觉得冗长,费解。
但其实每一场戏都有来历,没有一个镜头是废镜头。
特别适合历史地理国际政治控。
不要被“危机”这个名字骗了,这不是一部无脑好莱坞大片。
电影前半段比较聒噪,人群喧闹,觥筹交错,在主线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加上了大段快语速的关于宗教,政治的对白,直接让人昏昏沉沉。
本来做好了回来在db打差评的准备,没想到半小时后开始渐入佳境。
Sebastian明显就像一个颐指气使的老板,指点江山,口口声声为了伟大的电影理想,但是确不愿意染指任何脏活累活,全靠Costa负责擦屁股。
Costa表示Daniel是个刺头,最好别找这种人做主角。
Sebastian表示不听不听,然后在发现Daniel领导反叛运动的以后表示你来解决,老子不管。
在Daniel被抓进局子去以后大发雷霆,说你就是这样给我解决的?
在Costa提出花钱赎人,之后再送回来后,Sebastian又表示太不人道了,不行不行。
一边要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名垂千古,另一方面又要显示自己不忍心,有人道主义关怀,属实又当又立。
最后人出来了,又表示本宝宝一晚上没睡,呕吐了,不想拍了,需要Costa哄一下。
制片人真是你爹啊,没你爹你在玻利维亚下飞机连出站口都找不到。
这人明显不太关心拉美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而且关于西班牙对玻利维亚的殖民这事也没啥真实地情感。
恰好在拍电影过程中出现科恰班巴水危机,于是Daniel戏剧性地同时在剧中剧里扮演受殖民主义迫害的印第安人,同时又在现实中真真正正地是一名反叛后殖民主义(这被我们解释为“全球化进程”)的运动领导人。
于是Daniel不得不经常在双线叙事中频繁地切换身份。
这群从宗主国来拍电影的人们不可能没有意识到所处在的政治环境与所拍摄的题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但是当真实处在历史地洪流中,当尝试去关怀,体认,理解,批判(拍电影)与将这些情绪付诸行动(支持Daniel为自己国家所做的事)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或多或少可以看出来他们究竟是真实还是虚伪。
Sebastian不用说,脑子里想的都是“我要拍点牛逼的玩意,参加你的革命运动也不能阻碍爷拍摄”。
最后他选择继续留在玻利维亚,不是因为他不怕环境动荡危险,真切想去参与,去行动,投笔从戎,而仅仅是他接受不了自己伟大导演梦的幻灭。
最后他坐在小土丘上想的是什么呢?
大概是在思索Costa,我的爹,啥时候回来吧两个传教士也很有意思,在教堂门口发出灵魂拷问,直指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现实中武装冲突发生,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立马暴露精致的利己主义嘴脸。
嘶吼,疯狂,这些情绪一览无余。
实在受不了,不是人待的地方,我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我还不能死,导演要实现理想也别拉上我垫背的,刚好路封了,让我走吧,求求了。
Anton表示反正没人想着我回去,那我留下吧。
尽管他一直是以一个冷嘲热讽的犀利酒鬼形象出现,但是此刻他却是对革命,对拉美民众带有最多人文关怀的那位。
可能他或多或少会真正为西班牙对玻利维亚的殖民感到一丝歉意吧,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能为这些勇敢的反叛者们,为这些捍卫自己喝水权利的斗士们能做些什么呢?
给他们每个人都送上一口酒吧,为他们的勇气与坚定干杯!
最后说说Costa吧,最开始他无疑也是看不起这些拉美人,以一个中产的身份自居,看着这群为了2美元排队几个小时的人们,不由感到愉悦。
They are f**king cheap,我只在乎怎么能花最少的钱把电影拍好就行了,其他的都往后稍稍。
哦?
这逼咋去过美国啊,听懂我骂他们了,真无语了。
电影还得他拍,咋整呢?
只能道歉吧。
不是,刚拍一出戏咋又开始在那拿这个喇叭喊话了,真把自己当人物了?
sb导演让他别找他,现在还得我来擦屁股。
所以说他拿着钱甩到Daniel身上的时候说的是你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吧,你至少在拍电影的时候别参加运动了,拍完以后咋样我才不管呢。
他其实根本无法理解Daniel所说的some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our movie。
他看不出Daniel不跟自己握手代表的是无声的反抗与不认同。
Daniel不会吼叫,不会向他呐喊着yaku对国家的意义有多重要。
因为他知道这样没有意义,他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就如他说的“印第安人擅长在夹缝中生存”,无奈又心酸。
所以Daniel才会把钱默默收下来,因为他知道这笔钱有更重要的作用。
Costa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呢?
可能是他亲眼看到Daniel再次被警察抓走的时候。
尽管这是他们事先达成的协定,但是在拍摄结束以后的喜悦还没褪去,恐怖的阴霾就伴随着警笛声到来的时候,他看着Daniel和周围土著的眼神,或许Costa开始理解yaku究竟意味着什么。
又或者说自己作为一个从没见过自己14岁孩子的父亲,在听到Daniel女孩腿受伤的时候灵魂受到了触动与感召,必须做出回应。
不管怎么样,在最后把Daniel女儿救出来以后,他和Daniel算正式消解了之前的隔阂,Costa从某种程度上也终于开始理解Daniel。
最后Daniel送给他一份礼物,是一文不名却又弥足珍贵的yaku,他意味着反殖民运动的暂时成功,意味着法国跨国公司退出玻利维亚。
但是资本的侵袭随时可能会以一个更高明的方式进入这篇贫瘠的土地,在千疮百孔的血肉上划下更深的痕迹。
但是好在先辈倒下的地方会插上后继者的旗帜,反抗者的血在拉美的土地上永远不会停止流淌。
沉重 這邊為了娛樂而賤價尋覓勞工 那廂卻為了人類基本生存之物奮鬥
电影被现实强行插入,讲电影的电影,关于资本的电影,有个好字幕可能好理解一点儿
或许很有深意……
无感
如果连你都不想懂,我们的痛苦要撕裂给谁看?
西班牙语课要看的电影都是不错的电影
为了政治正确,没在现实公义与艺术公义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有点浪费演员和题材了
最后拿出那个小瓶子 我和男主一起说出yaku 哈哈哈记住了
把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你,amigo
这是今年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旧殖民主义历史(拍摄中的影片)和后殖民主义状况(科恰班巴2000年的水危机)在一个剧组中剧烈碰撞,思想史的镜像(拉斯·卡萨斯神父)/跨国资本(电影工业、外资水公司)/现实的暴政(玻利维亚版拖拉机进城)和抗争(水危机中的原住民)/艺术与行动。。
历史与现实的穿插
看过的拍得最差的戏中戏
无奈
过于严肃了 显得没那么吸引人 可是还是发人深思
乱啊
光头佬要比看上去懂事情多了....呵呵.
同情和旁观来得比什么都容易。接下来也只是在夹缝里生存。
多灾多难的玻利维亚啊!
左翼、宗教、现实主义、历史与当下、民主与强权,又何曾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东西?也许只是在不经意间,经历了一场人性与救赎的体验。
很强大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