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争》上映前,曝出的“老艺术家游韩国”的宣传片,着实的把小杀姐姐惊出了一身冷汗。
它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内,将战争浪漫主义化到了极致,直让我觉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被《意志的胜利》中危险意识形态的游魂上了身。
可当我走进影院一探究竟,心中的不安便立即被正片安抚了下来——当然不是因为它好,而是它连达到能被称为“电影”的最低标准都勉强。
这样一部想摸观众智商下限都像“老太太上炕”的片子,又何惧其灌输意识形态呢?
“主旋律”三个字就更无从谈起,《我的战争》简直就是对它的侮辱。
这部电影要什么没什么《我的战争》在其豆瓣页面上的“类型”一栏中,赫然打出了“剧情”、“历史”、“战争”三个标签。
然而,这些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它一个都没挨上!
01毫无剧情的剧情片影片讲得是,志愿军连长孙北川,在前往朝鲜的路上遭遇了文工队队长孟三夏,发现她竟是自己的老乡,就稀罕上了人家,一有机会就往人家身边腻歪。
由于战况激烈,孙北川每次上前线,都要和孟三夏交代一下后事。
最后,他真的把自己交代死了。
绝无黑意。
影片拎得出来的线索,真得就只有这些。
实事求是的说,作为一部有史可依的战争片,它的冲击力还不如战地新闻报导。
战争片具有天然的建构矛盾的优势,即战争就是一切矛盾的源头。
在战争背景下,由于生死不确定,个人愿望难以实现,角色的命运与观众的心里期待是相悖的。
这造就了战争片的悲剧内核。
《紫日》中的秋叶子编剧只需在此基础上,塑造有血有肉、可信可爱的角色,之后的剧情便浑然天成。
而《我的战争》中的人物,却全部脸谱化的让人难以信服。
战斗英雄就一定得是嗓音粗粝、满口脏话的“大老粗”。
缺失对其个性细腻部分的刻画,使前一秒还瞧不起文工队战友,后一秒就因为发现对方是自己老乡,而喜欢上对方的孙北川,怎么看怎么像是土匪豪强。
军中巾帼就非得搞成事事上纲上线的“进步女性”。
没有对其情感变化递进式的描写,使全程都在指摘孙北川,哪怕孙北川将之从地雷阵中救出,也不曾示软,非得等到孙北川牺牲才“真情流露”的孟三夏,看起来也婊得让人厌恶。
主线人物尚且如此,其余配角就更空泛得让人过目即忘。
久经沙场、临危不乱的老兵,就非得在身负重伤,遭到围剿时,搂着手榴弹唱戏;
出身书香、文工队里的青年男兵,就一定是油头粉面、弱不禁风的小生;
而最让人坐立难安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上级首长在说话时,竟依然双手叉腰、自带回音!
片中还有一干众连脸谱化的扁平性格都没有的角色,时不时地顶着“老刺猬”、“老梆子”的绰号出来打个酱油。
这种人物设置,就好比我们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中,不是“狗剩”就是“花儿”的命名,想当然的仿似开玩笑一般。
没有让人信服的性格作为依据,角色的所有行动都十分突然、跳脱。
影片还妄图展示多线索、众生相,使得所有事件都机械地堆叠在一起,叙事无序、混乱。
再加之动辄解释战事情况的字幕,整个电影破碎得毫无剧情可言。
02抽空历史的历史片如果不是影片刻意强调“抗美援朝”的话,我相信,就算亲历老兵都难看出来这是朝鲜战场上发生的事。
除了片头车站挂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的横幅,和火车上文工队的一曲“雄赳赳、气昂昂”,影片对这段历史的还原十分模糊。
当年,急行军导致的给养不足,志愿军战士的日常饮食是“一把炒面一把雪”。
长期食用油炒面的战士因上火,而溃疡频发。
而《我的战争》中的士兵,居然吃上了白面馒头,管够。
也因为给养不足,在朝鲜零下三十多度的冬天,普遍来自南方的志愿军身着单衣,却仍要匍匐在冰雪上掩护。
这才出现了“朝鲜战场上冻死的战士比战死的还多”的惨烈。
即便完整归来的志愿军,也大量的被脉管炎、静脉曲张、不孕不育等恶疾折磨终生。
《我的战争》中对此却只字未提,片中的士兵一个个都似装了斯塔克胸口的核反应堆,不惧严寒,甚至连活动能力都不受影响!
历史上的537高地争夺战,美7师火炮、坦克、飞机的投弹密集量达到了平均每秒6发的程度,甚至有战士被冲击波直接震死。
而影片竟然用升格镜头,一次次的重点表现,孙北川连长在近爆点处被震飞,再站起来的情节!
就更不用说在混乱的战场上失踪,之后滞留朝鲜的两万余人的境遇了,影片根本志不在此。
对于战争残酷的表现、战争本身的思考,全部被代之以浪漫主义情怀。
彭顺导演满怀着恋战,甚至是尚战情结表现这场战争,给《我的战争》赋予了一种恐怖主义的气质——不管对手是谁,不管目的为何,丝毫不怜悯生命,所有的人都杀红了眼。
这不仅空洞了这段残酷的历史,更是对历史亲历者莫大的不敬。
03章法无度的战争片从战争片的角度看,《我的战争》就更加惨不忍睹。
朝鲜战场上已经装备了MM1919A6重机枪的美军,在电影里还在用“马克沁”;
他们还舍弃了自己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炮,使上了德国的“坦克杀手”。
而那时明明已经用“喀秋莎”作为主要火力掩护的志愿军,在电影里却仍在费劲巴拉地捣腾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
时至今日,我们的战争片也没有做到道具的高度还原,仍旧是影视城有啥就用啥一般的凑合。
即便忽略这些细节不计,从宏观角度来看,《我的战争》也是一部不及格的战争片。
所有的战争场面,只有举枪冲锋,前赴后继的人海战术,表现得到位。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对任何大规模战役中的战术配合的展现。
一个连级建制在作战的时候,只能见到连长发挥职能。
排长、班长……一个不见,连长直接对每个战士下达命令。
这种状态的部队,能在高地争夺战中胜利,也真是不容易。
但最为醉人之处,还是九连一个突击连,居然只因为连长看上了文工队队长,就在战事紧张的时候,天天和文工队混迹在一起……
无力吐槽。
《我的战争》为了洗脑,强行鼓吹大无畏,已经不顾现实战争的任何客观条件了,甚至称其为“反科学”也不为过。
最终,便只能呈现出一片章法混乱,草台班子强凑上局的战争场面。
这部电影绝对和“主旋律”不搭边可能大家一听到“主旋律”三个字,就会想起“帮我把党费交了”的情节,胃里波涛汹涌。
但其实,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只是“主旋律”的一种作用。
更多时候,主旋律电影指得是价值观主流、体现人性光辉的电影。
它并非我们独有,《阿甘正传》、《硫磺岛家书》、《拯救大兵瑞恩》都是关于战争的主旋律电影。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战。
呼唤爱与和平,这才是主旋律电影的真正模样。
换言之,主旋律正应当是你我心之所向的那个旋律。
但《我的战争》则完全不在这个范畴内——“你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的事吗?
”当最后满身狼狈的孙北川瘫倒在地,奄奄一息地说出这句台词时,我对《我的战争》的价值观,已经忍无可忍。
且不说这句台词出现在此是否符合电影情境——被战争凌虐,处在濒死情况下的人,是否会考虑到这种问题。
就谈谈其强行抛出的主题——记住这场战争。
我们的确不应当忘却战争,但我们将之铭记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对其反思,更好的维护和平吗?
可完全没有提供给我们反思余地的《我的战争》,却依然要求我们记住,我不知道、也不敢揣测彭顺导演,究竟是想让我们记住什么。
但确定的是,《我的战争》一定和爱与和平没有关系。
我们恰恰应当时刻警惕,这种片子成为我们的主旋律。
因为,《我的战争》不论是对电影,还是对主旋律,哪怕是对我们现实的和平,都是莫大的侮辱和伤害。
这部电影对当年参战双方装备的悬殊,英雄也有缺点等拍的很真实,从电影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志愿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中国为这场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代价。
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不是个别演员好而是主演仍整体表现都很棒,孙北川、孟三夏、小神仙、老爹等都演的很棒,特别是孙北川连长是这场战争中牺牲的代表人物,最后和小神仙的对话及表演太戳人了,心疼这些长眠在异乡他国的志愿军英雄,向他们致敬,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
因影片由香港导演执导,剧组的军事顾问可能顾问不到位,导致影片中有些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加上对这场战争该不该打国内也一直有争论,左右两派对电影都不满意,影片上映时遭大量黑子恶意评分,我想说的是,这场战争的发生与否不是志愿写将士能左右的,他们没有任何私心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影片为了纪念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剧本打4星,演员表演打5星,导演3星,军事顾问2星,影片制作4星,综合4星。
这是一部被各路黑子一黑到底,严重低估的影片。
1.一入朝先被伏击……,然后敌人到处设伏,打黑枪,埋地雷,最后我军还能打进敌人的坑道?
很多剧情不符合根本的历史事实;2.第一条,意思就是战斗场面不像抗美援朝,如果换成对越也许好些;3.战士是那代战士的勇敢,有时候有点莽撞,而感情是这代人的感情;4.也许不了解历史的小年青,可以一看。
说不定还会很感动。
出于对志愿军的敬意,中秋节特意带着儿子看了这部电影。
鉴于这几年中国电影的水平,看之前我已经有了些心里准备,知道不会太满意。
但看完后,我还是对影片荒谬的情节感到极度失望。
对于这位香港导演我只能用无知来形容,影片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无知、战争的无知、对解放军的无知。
首先对历史的无知,电影一开始交待是1951年,孙北川所在的部队和孟三夏所在的文工团做火车前往朝鲜。
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和美军的阻击。
51年,联合国军已经被打回三八线以南了,朝鲜已经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所控制了,怎么会在入朝的路上冒出一股美军呢。
还有,孟三夏给孙北川的连队送来一袋白馒头。
51年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发愁,哪来的白面供给志愿军战士吃,当时战士只有玉米饼和炒面(高粱面和小麦面混在一起),军一级干部也就多了样炒黄豆。
另外,馒头、面包这种食品在战时基本不可能提供,就是后勤良好的美军前线士兵也没面包吃。
做为一部战争片,导演却在影片中给我们展现出他对战争的无知。
最雷人的场景就是炸山埋坦克的情节。
第一、就凭几个炸药包就能把半面山给炸塌了?哎看来我读书少。
其次在狭窄的山路上,坦克的威力根本发挥不出来,只要让把第一辆坦克打趴下,后面的坦克就动弹不了,不就认你消灭了。
在的朝鲜战场上是有真实案例的,第十五军的一个连就用手榴弹和爆破筒歼灭了英军的坦克营。
这种真实的案例导演不去挖掘,非要设计出这种雷人的剧情。
看来香港导演受武侠片影响太深,拍这种现实题材影片还带着大侠的思路。
最让人生气的是最后争夺537高地时,
比较喜欢各类的战争题材电影,也看过不少作品。
总感觉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有点混乱和扭曲。
国产战争题材,巅峰之作属于《集结号》。
虽然用的是韩国制作团队。
最起码内容清晰,对战争的反思和无奈通过主人公表现的很到位。
当然,《南京,南京》也不错。
总感觉导演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认识的不深刻,我们为什么要参战?
这场战争给我带来了什么?
不管那个城市是叫首尔还是汉城,导演缺乏对历史背景认识缺乏,才让他的宣传片让人嗤之以鼻。
是想哗众取宠,还是迎合国内网络愤青的爱国口味?
指导本片的导演彭顺来自香港,他对于战争灾难题材的电影有着个人独特的拍摄与导演风格。
之前关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片较为稀缺,本片算是十分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入朝作战的各个历史细节。
片中有大量的战斗场景,而且有不少的近景,包括攻坚战、突围战、高地争夺战等等,从这些战争场面中,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那场战争的残酷,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抗敌、誓死保家卫国的意志、毅力和决心。
不过,片中对于战士之间的人物关系的描述略多了一些,不太符合本片的主基调,略显突兀。
1.抒情太多,思考太少。
从头到尾,谈情谈情、喊口号喊口号、立flag立flag、爆炸爆炸……尴尬尴尬。
2.然而没有出现任何朝鲜地名,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形象。
除了枪管子上都是窟窿的波波沙、说英语的鬼子还有大一号儿的坦克外,和之前的抗日戏没有任何区别。
3.手动排雷一场戏还不错,可是这一段刘恒老师你已经在《集结号》里用过了啊。
4.“人海”战术这个实在懒得去批判一番了,好在这片子里美国鬼子跟抗日戏里的日本鬼子一样蠢,所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结尾频繁VR视角,把战争片当枪战片拍,可以,这很香港导演,也很抗美神剧。
5.片中大量抄袭
很少看电影,因为是抗美援朝才去看的,不管怎么样也要去支持一下。
中国这么多年亲美政策下来,美国并没有给中国什么实惠。
相反处处算计中国。
中国是需要起来认清对手,毕竟在历史中美国只有和中国的两次战争是打败仗的。
但是,很可惜,电影中我们看不到美国士兵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基本都是拿着先进武器匆匆一瞥。
而中国志愿军都是耗费巨大的牺牲才换来胜利。
朝鲜战争很难打,但对于美军来说更难打,美军前期一直在溃逃,志愿军打过38线后转入战略防御(共产党军队从没打过守城试的防御战),主动后撤,美国以为机会来了,又是大亏。
毛领导下的部队从来不去争没有战略意义的土地。
主动后撤,失去了土地,但歼灭了敌人。
可惜电影看不到美国和他的联合国军的溃逃。
要不然刹刹美国鬼子的威风有何不可?
毛主席一生打的大都是敌强我弱。
朝鲜战争也是在既定的计划中一步步去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的。
没有多少联合国军的画面或许是因为招不到那么多外国演员吧。
于是这部电影大部分是志愿军在努力执行着命令。
艰难得完成一次又次一的任务。
另一部分画面是在自己的后方表现了太多的儿女情长,但是我觉得故事编的也不够精致。
比较表面,我只能说生活和战争有些脱节。
生活太多琐碎的事,战争太多努力要攻克的难关。
感觉学生上课学习和下课游戏两种状态。
战争画面镜头给的很不错。
看到了茫茫多的志愿军战士,可惜的是他们跑去的方向去打了谁打的如何太少。
演员也演的很可以。
只能说中国影视的路越来越难走了。
装备先进了,但却打不了胜仗了。
电影电视只能去戳人们的笑点,来个喜剧片,来个贺岁档,来个节日档,让大家欢乐一下。
希望再进步,中国电影已经步入烂片时代了。
只要是喜剧片就票房比较高。
别的题材虽然票房低但也得去支持。
或许有一天电影突然就支撑不下去了,那肯定是因为大家突然不想去看喜剧片,而没有别的类型的好电影看。
本片改编自巴金的《团圆》,自然让人想起同样改自原著的《英雄儿女》,但两部电影情节迥异。
《我的战争》是彭顺导演2016年拍摄的电影。
描写了孙北川、张洛东、孟三夏、王文珺等青年参加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其中发生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故事。
这部电影的幕后介绍中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细节,“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团圆》”。
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就小说来说并非名作,然而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其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却家喻户晓,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电影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牺牲后,他的妹妹王芳在军首长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王文清认出了王芳实际上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却又不忍相认夺爱。
最终在养父王复标的帮助下,王芳与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是非常忠实于小说《团圆》这部原著的,角色姓名“王芳”、“王成”都来自原著,在忠实情节的基础上,对王成的牺牲做了浓墨重彩的升华。
(原著中对王成的牺牲只是一笔带过,所以巴金说电影比自己小说好,既是谦虚,也非虚言。
)然而再看《我的战争》,我们赫然发现这部电影和原著《团圆》完全不相似,根本就是两个故事!
看到第二遍时,发现这个桥段:大家在埋葬女文工团员王文珺遗体时,之前只出过一次镜的军首长抢过铁锨说:“她是我的女儿”,这里才看出了一点点《英雄儿女》的影子。
那么如何找到两部电影的联系呢,我们还要回到情节和结构上。
从《英雄儿女》和《团圆》的情节中可以提炼出这样几个感情线索:兄妹情、父女情,养父女情。
这些情感被置于“保家卫国”环境下产生了时代的升华。
在《我的战争》中父女情(军首长和王文珺)被放到了副线中一笔带过。
但却出现了另外的几条情感线:一是老兵李顺良和新兵张洛东的养父子情(替换了原著的养父女情);二是文工团员刘诗文和王文珺恋情(公开的相恋);三是男主孙北川和女主孟三夏的恋情(公开的追求);四是张洛东对孟三夏的爱慕(暗恋)。
上面可以看出《我的战争》中情感线索中着重刻画的是爱情,爱情替换了兄妹情,而且多线发展。
这显然是和《英雄儿女》不同的时代底色。
在《英雄儿女》的时代,电影主旋律是“革命让爱情走开”,爱情在电影中是被弱化的。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那句“阿米尔,冲!
”都受到争议,当然不可能出现《我的战争》里“孟三夏,我要和你亲嘴!
”那样富有冲击力的台词。
然而,爱情有多美好,战争就有多残酷,当美好的爱情遭受到战争的蹂躏,让两对恋人天人永诀时,更能让人珍惜和平的可贵。
现在再看两部电影展示出来的情感,把父女情、兄妹情、养父女情、养父子情、爱情都放在了《团圆》的家国情怀中,三部作品的内在联系就渐渐清晰了。
《英雄儿女》中的儿子(王成)牺牲了,女儿(王芳)活着。
《我的战争》中则是女儿(王文珺)牺牲了,儿子(张洛东)活着,并在凯旋的车站和孟三夏完成了“团圆”。
《我的战争》和《英雄儿女》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把凹凸的镜像拼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的《团圆》。
每一部好电影都有自己的“金句”,《英雄儿女》的金句自然是那句著名的 “向我开炮!
”。
它几乎已经成为当代成语。
《我的战争》中的金句则是:“你说,我们今天做的事情,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
”孙北川牺牲前的这句台词是在问向观众,我们在享受和平的当下,是否忘记了他们,忘记了哪些为了共和国万家团圆,牺牲了自己生命的最可爱的人。
而我们在享受家国团圆幸福生活的时候,可曾忘记他们在战火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他们对祖国深深的恋情。
果不其然,《我的战争》又让我失望了,本以为《三八线》已经立了一个志愿军三三制班排战术的标杆,没想到电影里面又是人海战术。
无脑冲锋的那一套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人都不用了。
初期入朝的二十几万部队,打垮了42万拥有制空权的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你能说人海战术?
经历了多年国内战争的志愿军部队,早已将班排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称之为轻步兵的巅峰毫不为过!
整个朝鲜战争中我们消灭的远比我们损失的多,有异议的完全可以去查维基百科。
说到这场战争,我只想说,批判电影可以,但不要侮辱我们的先辈,先不说战争的意义,战场战争的意义远非和平年代的我们能说清楚的,只拿朝鲜战争换来了东北多年的稳定局势而言,我们都不能随便忘记先辈们流过的血。
针对有的无脑美分,希望你们看看李奇微写的《朝鲜战争》,看看他在办公室写下的那句话,再来谈美国人是怎么评价朝鲜战争的。
战士们为了胜利付出了太多血和汗,电影只有残酷才会显得真实,可想而知,演员们拍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好在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电影很精彩!
不知道说啥:没有反思的战争片都是扯犊子。
没想象中好,好的地方也就是爆炸戏之类的了,可谓国产迈克尔贝。抛开意识形态不谈,不好的地方,人物没发展,大战没层次。彭顺这个导演对视点、对空间关系的理解还不如拍大片的第五代导演,第一场戏的站台戏就拘泥于人物极小的景别上,连好莱坞大片式的场面调度都没有,浪费了氛围塑造的机会
补标,正片一般,但真的被公益版宣传片恶心到了,恬不知耻啊
远远不如长津湖
大概真过了愤青的年纪,人就会保守起来,想之前,对援朝战争也是百般鄙视志军们,可上年纪后,看世事不再只一个角度。四星拉分补偿
电影频道看的,没评论的那么不堪。
除去“主旋律”这个摆在内地战争电影上的紧箍咒,本片起承转合还是能看下去的,商业性还不错。“我们做的这些,以后的人会不会记住”,这成为影片仅有的能够带给人思考和触动的地方。感情戏不突兀,处理得很节制
爱情的力量太伟大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男人也可以辣么勇敢的上阵杀敌
影片中洋溢的那股英雄主义气概和拳拳到肉的动作,还是必须鼓励的,五颗星
我觉得拍的还可以,特别是配乐加分。
不是很喜欢战争片,看的眼花缭乱。。。和平来之不易,结尾很感动。这片子是不是有人在刷分,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也不至于一片一星啊?
社长这次的直肠子爽朗性格挺man的,尤其是挑逗文工团团长的时候,那痞样儿。。。到位。
6.7
睡了一个半小时,醒来就发现主观镜头瞎jb用,镜头晃的想吐,滥煽情~
故事散乱缺乏完整性,战争戏太多太满,以致无暇构建人物关系。情节没有张力,美军沦为符号无一丝着墨,敌我双方没有智力和情感较量只一味互射。只有建立情感勾连才能对牺牲者报以同情,但影片根本无力刻画人物个性,以致观众很快就对炮火中的牺牲陷入麻木状态。不敢相信这竟然是刘恒编剧。
电影还可以。但去汉城的预告片真的是恶心至极,脑残的创意
TMD,本来觉得战争表现一般给了3星,看见一堆西奴美分恶意刷0,怒改成5星!为了这场立国之战!为了牺牲的军人!
抛开某些不符合历史不符合常情的内容, 只是把这当作一部剧情片来看的话, 还行..
这部“我的战争”绝壁能成为骄傲,不管是哪个方面都足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