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很温暖有人请味的片子,病房不是一定冰冷,现实也有温度,互不相识也可以一起取暖。
妥协的部分在于我觉得太长。。。
故事似乎不需要6对家属那么多,也不需要2个半 小时那么久。
有很明显的需要diversity的背景。
但是不选多少,大小演员都同样敬业演的很好,不是永远苦情,也不是永远能乐观,这就是真实世界大家需要互相温暖的原因吧。
希望大家都健康!
#贵子说电影# 《816》我的羔羊,我的小狼。
我的忍者,我的舞者。
我的小霸王,我的小赌徒。
我的小天使,我的小宝贝。
我的男孩,我的女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一期一会。
我庆幸遇见的,是你。
无论这段路有多长,有多短。
我都珍惜这一段时光。
你要去和这个世界去战斗。
你要去和这个世界去和解。
你要面露凶光。
你要咧嘴微笑。
你要活着。
你要走好。
不敢说再见,舍不得说再见,后悔没有说再见。
很开心遇见,很感恩遇见。
我的孩子,不是我们给了你生命,而是你给了我们生命。
不是我们拯救了你,而是你拯救了我们。
这个年纪,其实是看不了这种片子的。
看的过程中,哭得不能自已。
看完后,反而释怀了。
816,BIG。
你,你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英雄!
记得曾经在很多年以前,宝岛出了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据说当时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催泪狂潮,小编那时候年纪还小,依稀记得当时是学校组织看的,感觉好像也没那么催泪,但是,大概是知道了宝岛那边的催泪能力了。
这一部,宝岛再次开启煽情大戏,不用饺子,让你笑着哭完。
在816这个病房里头,都是“儿癌”。
这个字眼,本身就让人心痛,天真无邪的孩子,还没有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就要面临生死抉择,相信每个人心底都会柔弱一下子。
但是,不好意思,宝岛那边,完全不搞八股文。
在这个“小世界”里,每个人都在笑,每个人都在吵,好像没有人真正把这“癌”放在眼里。
这对离异的夫妻,老妈是卖保险的,打心眼里瞧不起自己窝囊的前老公,但是,自己信誓旦旦的表示要照顾生病的孩子,却在“颗粒度”上完败。
源源是个“不安分”的小女孩,自己得了多大的病完全不在乎,该跳舞的时候就跳舞,偏偏遇上了一个黑脸的主治。
故事交代,源源一开始的主治是个“很好”的医生,但奈何医者不自医,死于心梗。
那是主治的老师,脸黑黑倒也是“情有可原”。
另一对,是“老来得子”的艺术家,夫妻俩到了高龄,竟然“一箭双雕”,这个牛皮能吹一辈子。
但是,不幸,女儿长期住院,到了反叛的年龄,还没有隔壁的源源“懂事”。
电影不知道给了周董多少版权费,反正时不时的就来一首周董的歌,完全走轻快的路子,不带一丝伤感。
郑人硕惊喜出镜,有那么一瞬间,真的害怕郑人硕操起大刀。
但实际上,郑人硕这次拿的是手术刀。
从角头拿到乱砍,到医生精准定位,郑人硕这一手玩得漂亮。
宝岛那边还是蛮奇怪的,主治并不亲自操刀,甚至连进手术室,都得打感情牌,有意思。
叛逆的小姑娘,第一个得到了好消息。
一家三口抱头痛哭,小姑娘带着泪笑着说,她还想活,直接让人emo。
病房来了一个小帅哥,源源想着表白,直接让妈妈“出去”。
妈妈也是傻了,但是女儿的命令,只有服从。
当听到源源的表白,小帅哥也傻了,这……年纪“大”了,就是顾虑多多,小帅哥支支吾吾了半天,源源不耐烦了,你这个渣男。
面对这一出,小帅哥的妈妈,明智的选择“主动出去”。
表白失败的源源,感觉以后再也“不要谈恋爱”了。
小帅哥进了手术室,身为董事的老爸在等待的过程中打了个瞌睡,老妈选择“离婚”。
或许,这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夫妻生活,早就被生病的孩子折磨的支离破碎。
不死心的源源,决定努力一次。
说不说,这“虎狼之词”,直接把小帅哥的爸爸妈妈吓得狼狈而逃。
小帅哥刚出手术室,除了被动接受,也就只有被动接受了。
只是,源源睡了一会儿,直接告诉小帅哥,睡着不舒服,还是喜欢躺在妈妈的怀抱里睡。
一开始的机器人小孩,已经离世。
沉重的心理负担,让轮椅爸爸坐卧不安。
在进手术室之前,父子俩画了个大花脸,祈祷神明保佑。
大肚子的妈妈,临盆在即。
这个家庭,爸爸坐着轮椅,妈妈只是个的士司机,家庭的困顿,只字不提。
这个病房里,永远都是在欢笑。
哪怕,源源已经没有体力跳她的街舞。
小帅哥学源源,直接向小姑娘表白了。
源源又有了新的喜欢的对象,那就是小姑娘的同胞弟弟。
这关系……好复杂哦。
连“一箭双雕”的艺术家都感觉自己“老了”。
故事最后,那个一开始就心梗的医师,终于现身。
医者仁心,病人,见惯了比手术刀还冰冷的扑克脸,太需要这样的医生了。
故事最后,经“鉴定”,确实是“叶问”,不接受辩解。
抛开逻辑谈电影,至少被温暖到816都是身患绝症的小孩,有白血病,血癌等。
刚开始动画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原来是源源,加农,小恒,小杰,小杉,是延,努拉对抗绝症的场景,一群小小的孩纸对阵一圈圈大boss,有勇敢,有互助,有面临生死,但是从未放弃。
是延爱画画,但是病痛让他越来月近视,他一直想养狗狗,父母一遍遍的承诺,最后拯救了他们破碎的婚姻。
小恒父母马上要二胎,他爸爸和他一样剃了光头做陪伴,冲突在生二胎和选择小恒手术之间抉择,小恒最喜欢和是延一起玩耍。
小杉很帅,父母也是成功人士,医美的董事长和董事长夫人,小杉追求加农的同时,拯救了他父母的婚姻。
加农本来对人生已经没有期待,但是知道自己能治愈后,他拿起了吉他,分享幸福和快乐给同病房的患难小朋友们。
她爸爸是从音乐上最影响电影节奏的。
小杰是最开始就去世了。
努拉通过化疗,肉瘤减少,顺利成功但是源源失败了,合理又无奈。
最阳光懂事的那位,ε=(´ο`*)))唉最后源源去看姐姐生耶稣的时候,没想到耶稣替代她继续或者。
温柔而温暖。
温暖是BIG的。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很值得在电影院里观看的影片。
我昨天去看了「816」的点映,在我这里可以排在2024看过的院线电影榜前三了。
非常牛的群像电影。
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很立体,演员们贡献了非凡的演技,小演员们和大演员们都演得特别好。
大家纪录片式的演技,让我可以沉浸在这个故事中。
剧情和设定都很完美,整部电影的节奏很好,中间衔接的动画也制作得非常精良。
透过电影可以感受到「816」这部电影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的用心,很感谢你们一起创作出这样一部优秀的、温暖的影片。
观影过程中我流了很多眼泪,在流泪的同时我获得了很多很多正向的能量,让我再次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我会带着我从「816」中收获的运气勇往直前的✊我会好好生活,我会用力的活着,我会在这个世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
透过影片我也再次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伟大,看完电影我很想去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也许以后我会找机会去参与相关的志愿者活动......「816」真的是一部从头到尾都特别好的电影,大家一定要在电影院坐到最后再走,片尾曾沛慈娓娓道来的歌声🥲很温柔很温柔,让我又流了一波眼泪。
还有最后「我们是这个世界的礼物、每个人都很有价值......」也鼓励到我。
希望这部影片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北影节有《816》是我没想到的,导演是魏德圣,或许这么说大家不熟悉,我换个说法,他是电影《海角七号》的导演。
魏导和大陆的电影观众甚至和电影市场都并不陌生,早在 2008 年的时候,他的《海角七号》就给大家留下来很深的印象,同时也创造了台湾地区的票房高峰。
Question:《816》这部电影的缘起。
导演:这个电影其实是在我意料之外做的一个题材,其实在在大概两零二一年左右,我们本来有一个大的计划(三部曲)要制作,可是因为疫情太严重,导致计划停摆。
(因为疫情缘故)我想那阵子全世界都很难过,不只是我们心情不好而已,我整个状况很糟糕,已经到接近快想不开的地步,所以那个时候我必须要让自己的情绪(注意力)稍微转移一下,不然我会一直朝负面的方向去发展,所以就想到了《816》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其实源自于大概二三十年前我曾经访问过的一个癌症病患,他跟我讲述癌症病房里面所有的事情,跟他们所要面对的一些困境,他其中有一句话是让我觉得最感动的:“他在儿童癌症病房里待了一年多,可是他从没看过一个不想活的孩子,以及所有孩子都认为自己可以活下来。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生命力,所以想说那不然就把这个想法变成一个故事也未尝不可。
说来神奇,那时候我是沮丧的,但我剧本越写越快乐,然后也会边写边笑边哭。
剧本完成后我好像就好(不悲伤)了,仿佛透过眼泪、透过笑,把自己的悲伤给释放掉了。
也因为这样,我想到大家其实都面临一样的压力(各种问题/负能量),所以是想说那就把它(电影)做出来,希望这个电影可以通过孩子的童言童语讲生命,通过他们展现出来的最强大生命力,以此来释放大家的负面想法。
Question:导演刚拍完战争题材,现在又反过来拍了儿童题材,请问导演是如何用创作来消解生活压力的?
导演:我做这部电影原本只是讲一个故事来释放我的负能量,但台湾上映后给到我的反馈让我觉得有“又救了我一次的感觉”,因为我想电影里面的角色这么多,观看者代入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所以也想通过这部电影给大家一个反省:“这些最小最弱的生命,他们都这么用力的在活着,我们是不是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
Question:这些演员真的都剃光了头发吗?
源源:我是真的剃光头的,这是我现在新长出来的头发。
一开始我是蛮不愿意的,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没有理过头(只修过刘海),但最后我还是去导演的公司,当然就跟我讲了一些故事里的内容,然后听得我哭出来了,就是觉得这个故事写的太好了,我要参与。
然后来到最后就是要到电梯,要走的时候就说你不只是在拍电影,也是在做有意义的事。
我就是想说有意义的事,那我要单一导演,然后决定跟他一起拍。
Question:跟小朋友们一起拍摄,你觉得开心吗?
还是也有点会害怕吗?
导演:不会,我觉得很开心。
可以跟大家一起完成这部有意义的作品,我就觉得很开心,有成就感。
电影开拍前在剧组里我有约法(三章)过,“不准讲脏话”“不许骂助理”“抽烟不可以让小朋友看到”“看见小朋友时要保持微笑”“时常言语或摸头鼓励小朋友”等。
以及这也是我入行30年来第一次拍戏有固定的午睡时间,因为有6个小朋友,任何一个小朋友的精力用完了就拍不成了,所以要引导小朋友们午睡来保持精力充沛。
“导演真是一个特别狡猾的职业”Question:电影中病床两侧分别是耶稣和地藏王,这是基于现实的考察还是有意安排?
导演:这其实是我自己的了解。
在儿癌病房内其实父母是最无力的,在病情上父母什么都不能做,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陪伴和祈祷。
因此在癌症病房里,父母即使是无神论都会变有神论的,有神论甚至会变多神论。
当下情况就是“我不管你叫我信谁都没关系,你只要救我的孩子,我就信你。
”那是一个在很无力感状态下所产生的信仰模式。
我的想法是:如果说不同的阶层、年龄的人都可以住在一个病房,一家人的状态都可以从冲突到磨合,到最后的互相扶持,为什么宗教不可以?
所以我也希望宗教可以在这边有一个和解的过程。
Question:请问在创作时是否有考虑过HappyEnding?
导演:因为电影结局我曾经被骂得很惨。
我曾经被一个人抓着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有 70% 的成功率,你为什么要让它(源源)死掉?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其实我应该这么说,:我想要呈现的是这些孩子即使在最后一秒钟,他还是想要活着的那个意志力。
第二个点就是其实我们是很幸运的。
源源那么努力到最后一刻都还过不了这一关,即使她已经很勇猛了,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多一点,更爱自己多一点?
希望大家通过这些孩子的力量可以让自己觉得幸运,更努力让自己精彩一点。
Question:您拍摄过的所有电影,哪一部的拍摄是最困难的?
导演:从影视制作来看,动物跟小孩是最难搞的,所以当一开始想到这个题材的时候,我就想说:那我就把动物跟小孩一起搞进来,看看能有多难?
但的运气是很好的,无论是小孩还是动物都很配合,所以照理说这是一部很困难的戏,但是拍的过程还是相对容易的。
Question:我能感觉到电影里面有非常多的动物和动物宝宝,以及人和孩子的镜头,这样的镜头安排是有什么想法在里面吗?
导演:虽然这部电影有三个生命离开,但同时也有九个生命诞生。
所以这部电影应该不是一部讲述死亡的电影,而是重生。
我有注意到大家常常在开已逝者的玩笑,有没有发觉那一刻突然变得很欢乐?
觉得他(已逝者)还在,那股劲儿其实一直都在。
所以这是我这样小小的安排,不希望大家只看到死亡,而是要看到重生的概念。
Question:这部电影充满了音乐元素,请问在这部分导演是否有巧思呢?
导演:其实我很在意这部片内的每一个音乐,因为我觉得音乐是很重要的煽动观众内心的元素。
你只要用心去看一部电影,你就能通过音乐的变化察觉到内容的变化,所以这部电影我跟配乐老师沟通我的想法:欢乐的地方我要像早晨的朝气,而不是像在夜店的那种欢乐;在悲痛的时候,我希望它是一种熟睡的安静,是那种摇篮曲的氛围。
所以这部电影里面所有的音乐都是有活力的,很阳光的。
即使是悲伤的地方也像是妈妈抱着孩子在睡觉的感觉。
我不喜欢太刻意的用音乐让大家产生直接的情绪变化。
老实说这是一种技巧,让观众在无意间卸下防备的一种技巧,等到画面进来之后,你已经被我“掌控”了。
Question:电影时长159mim,导演有没有遗憾未能展现的故事?
以及为什么不考虑做成完整纪录片或电视剧?
导演:上面问题有提到“最难”,有一个点其实也是要把《816》剪辑出来。
因为初剪版本是3 个多小时,我真的是硬生生砍到目前版本,我觉得现在已经砍到底了,再砍下去就真的会人物交代不清楚了。
原本是真的想要把它写成影集的概念,可是后来想一想这样子感觉又变松散,每个人物都像编麻花一样逐渐紧密了关系,但又可能因为变成了剧,就变松散了。
这是我满意的版本,如果真的因为电影时长导致一些结果,那我也欣然接受。
Question:电影里动画的切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部分镜头动画化导演有什么用意呢?
导演:虽然这是一部儿童电影,但同时也是医疗的电影。
所以第一个前提是希望每个小孩子都可以走进来看。
然后因为它又是一个医疗电影,可是医疗电影里难免有有侵入式治疗,例如切割的动作,那又很担心逼真带来的血腥不太适合小朋友,不逼真又显得不专业。
第二个点就是我们常常会跟病人说你要加油,可是病人的努力(坚持)我们是看不到的?
他心里面在加油,可是你看不到,你只看到他被麻醉以后躺在那边被切割,你看不到他努力的样子,所以我想要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取代那些侵入式的/让人觉得不舒服的手术场景。
所以就想说那我虚构一个故事,是一场战斗,是一场小孩子对抗大巨人的战斗,这样子也让这些小孩子在这里变得很帅。
同时也能表明小孩子是被派出去打仗的战士,他们不柔弱(不是躺在床上任由宰割的病患),所以我希望这部电影能给在病房里面的孩子力量,就是你们是正在打仗的战士。
Question:源源你怎么就这样跑去跟大山告白?
源源:我本人没有喜欢大山,是电影里的角色喜欢大山。
我喜欢帅妞。
Question:《816》片名是不是导演的生日?
导演:没有那么自恋,但确实是生日。
完全是因为这个字刚好可以变成BIG。
---作为听得懂台语的福建人,看这部电影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无论如何,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在大陆上映!
也能让大家都看到,收获更多观众!
冲着豆瓣分不低选的,虽然电影的题材——绝症哭片(即使本片的卖点不是哭),导演的口碑前作——《海角七号》我压根没看过,以及豆瓣台湾电影分数多少会比内地类似题材高出一些,但还是去电影院看的原因是——我下定决心去看《小丑2》。
不是这两部电影有什么关联,而是因为不知道看《小丑2》这部口碑坍塌的电影我会收获怎么样的观影体验,所以决定同一天看一部完全不同风格的电影,挑来挑去,从口碑方面选了这部,虽然排片真的是太少了。
同场加我就俩观众,另一位是约莫50+的女士,她从电影很前面就开始哭,一直哭,哭到结束,但我就一滴泪没流……这个电影本身没啥大问题,六个家庭的群像角色塑造都可圈可点,但就是完全不打动我。
同场观众跟我截然不同的反应,让我还反思了一下,不会是我“厌童”到看儿童绝症题材都如此冷心冷肺吧。
想了又想,我觉得跟我喜不喜欢小孩没啥关系,而是这种“乐观积极”的绝症类型片跟我审美不搭。
举例片中的一个情节:开场没多久,其中年龄最大的女孩的父母到病房后,冷淡的女儿跑到另一个房间,爸爸在病房里用女儿的吉他弹奏欢快的歌曲,同病房最活泼开朗的小病人载歌载舞,也吸引了临近病房的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唱唱跳跳,在隔壁房间的女儿也受到感染,虽然表情依然冷淡,但手指不由自主地跟着弹空气琴,跟所有病人都相亲相爱的护士看到这幕,笑她如果想弹钢琴旁边就有啊。
我看这段情节是,我脑子中居然有个想法是:如果我身处这样的情景,是不是不能不一起哈哈哈地开心,一定要当那个合群在乐观开朗大氛围里的人……这样的不适感,是贯穿到电影结束的。
我不是不相信,有面对病魔,即使是装的,也要展现笑脸的那种乐观精神,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创作,这都没什么问题。
只是我不喜欢而已。
但我知道,我这种审美取向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怪异的,而且我这种审美矫情在,如果真的演那种丧得不得了的影视作品,我还未必捧场呢。
哦对,我会选择去电影院看本片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是非大陆地区拍摄的华语电影,就像我也去看看了《富都青年》,总会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审美意趣。
比如本片就花了相当的笔墨去描述9岁、13岁和15岁的小孩间的“三角恋爱”。
当然这是我夸张的描述,影片里就是非常直白的,喜欢谁就直接告诉ta“我喜欢你”。
在儿童题材影视作品中,我很喜欢看到这样让我会心一笑的可爱。
永远被魏德圣导演的真诚击中心扉。
原本是一个撕心裂肺的故事,却在电影院里哭出了笑声,哭出了勇气。
816病房里住着一群生病的小天使,他们被ai症折磨。
有人呼吸困难,有人视力模糊,也有人肢体麻木,欢乐的护士马马和冷酷的医生温暖,时刻要盯着这里。
因为,他们是一些“不听话”的活跃分子,病房里时常开演唱会,跳街舞,甚至圣诞夜他们集体翘走去动物园看大猩猩生孩子。
魏德圣导演的电影里,总能从钢筋铁骨里抽出温暖的枝芽,也能从悲痛万分的病痛中滋养出磅礴的勇气。
抵抗ai细胞的部分,被做成动画出现,孱弱的儿童被穿上铠甲,每个人都是威风凛凛的少年战神。
有人战胜恶魔继续人间旅途,也有人昂首挺胸成为守护人间星河的小星星。
【我喜欢你们】请大声对喜欢的人表白吧,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BIG BIG BIG,每一个出生的小天使,都是带着砍刀的勇士。
天使的笑容,给亲人,让他们感受到爱。
砍刀,就是给那些带来病痛的恶魔。
既然跨越千山来到人间,那就不会畏惧其他一切绊脚石。
胜利了,我们共享繁华人世间,失败了,也请为我的坚持与勇气高歌。
雀跃于每一个新生,才是生命的意义。
816电影大标 一般我对这种疾病主题电影都是无法抗拒的,可能也是因为我曾经经历过的原因吧。
但是,我看了这么多这种类型的电影,本片与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部该类型的电影都都不同,就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韩延导演的生命三部曲来说吧,因为本片我看过这些电影中的首部以儿童为主要叙述中心的电影,所以它没有《我们一起摇太阳》的那种千疮百孔的两个人之间细腻的情谊与素颜美,没有《滚蛋吧,肿瘤君》中青年之间在疾病中友情的炙热美,也没有《送你一朵小红花》中情窦初开的两个人之间的意象美,有的则是儿童之间性格的单纯与感情的纯真美。
首先,我很欣赏魏导的创意,影片的标题就恰恰是魏导的生日,这种来自影片题目中的小彩蛋小惊喜,可以看出导演的真心与用心,主要是真的很戳我。
本片的标题叫816,在影片中是一个病房的房间号,影片利用一个病房将影片中想讲述所有人物都合理巧妙的串联在了一起。
但是,众所周知本片还有第二的名字就是BIG这个BIG就是通过816演变过来的,这么简单且巧妙的变化很好的道出了整部电影所想表达的核心就是—— 大 前面提到过了,本片是以儿童为主要的叙述中心,儿童的特点必然就是单纯,在情感上他们几乎不会有很多复杂的令人难以揣测的情绪,高兴的时候他们会哈哈的天真的笑,难过的时候他们会很直接的哭出来,正式因为这种特点,我认为本片在情感上的塑造是比较简单的,是很直抒胸臆的,片中通过孩子们在一起蹦蹦跳跳,一起嬉戏打闹,在一方有难时大家一起给予他鼓励,等这些很温馨的情节的展示了一种大纯真大乐观,为什么说它大呢,就是因为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这种情感是没有任何的遮蔽的,是没有任何的复杂的小心思在里面的,是很浓烈,很纯真的。
并且,在片中孩子们的这种大纯真也成功的影响到了他们身边的人,比如说个性鲜明的家人,看似冰冷实际很温暖的医生,以及在他们身边像妈妈一样的护士,这些人尤其是孩子们的家长,在外面他们可能会遭受这生活的毒打,甚至是失去孩子痛苦,可能会遭受家庭的危机,会遭受各种各样来自生活的压力,但是只要他们回到了816病房,回到了孩子们的世界,这些烦恼与不乐就都会化为乌有,因为应该是在孩子们的世界中,他们还不太懂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的规则与伦理,只知道快乐会感染任何人。
除了在情节上凸显孩子这种“大纯真”影片在叙事方法上也将这种孩子的童心与纯真凸显了出来,那就是——动画与真人的结合 动画片几乎是独属于孩子们的快乐源泉,把它结合在电影的叙事中,无疑会使影片想塑造的儿童主题,更加的鲜明且立体,而且更加具有童心。
在片中,孩子们化身成符合他们形象的卡通人物,去进攻黑压压的病毒大军,整个动画片的起承转合都是根据真实的影片情节去走的,一方面是对影片的故事线的再一次清晰的呈现,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主创团队利用Q萌的配音与人物形象设计,在呈现孩子们共同的天性中还能体现出他们彼此与彼此之间不同的小个性,这种设计会使整部电影的人物素材更加立体。
除了这一点,片中孩子们对事物懵懂的朦胧美,也是很吸引我的。
因为在孩子们已有的认知中,他们还不懂太多的东西,所以对于那种比如说恋爱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呀,他们的想法都相对单纯,对这些事物的概念也相对懵懂,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就是源源躺在大杉的被窝里,傻乎乎的对大杉说着我喜欢你,是爱情的那种,然后把大杉弄的一脸懵,最后看大杉似乎并不买账的样子,她还像模像样的说了一句:“渣男”,这种有趣小情节的描写一方面是对孩子们的天性的歌颂,另一方面也很清晰的展现了孩子们对病痛以外的事物的渴望。
影片的结尾与普遍的疾病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大不同,相较于大部分导演都比较相中的大圆满式结局, 本片的导演主创团队却选择了那个充满遗憾的,比较不完美的结局,片中的女主源源每一天都在给别的病友传递乐观的力量,是816病房中的小太阳,使他们在遇到难关的时候能多一分力量与勇气,可是,她自己却没有那么幸运最后去世了,这种很特别的结尾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意难平,同时也倒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被治愈,有些事注定是不完美的,但是乐观会使自己与身边的人都快乐,会永远的成为灰暗生活中最亮的那颗星星。
影片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对宗教的描写,816病房里1床的努拉一家与3床的罗恒一家的家庭信仰是有冲突的,甚至是比较对立的,但是在罗恒去做那场非常危险的手术的时候,两家人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为他祈祷,这个镜头是对宗教内核最好的诠释。
最后,感谢本片主创团队,给我了一个不一样的疾病类的电影体验,相信,疾病类型的电影还会有很多很多可以挖掘的事件与叙述角度,期待更多独特的疾病主题的电影与我在电影院相会。
观看普通场散场后获得的礼物🎁
看完了魏德圣导演的新作《816》,我只想说:今年荧幕里勇敢的“小妞”应该出现了!
电影讲述了6个抗癌小朋友的治疗日常,很简单的故事,但涉及到的人物有20多个,整体编排合理得当,故事脉络清晰生动,足见导演功底!
群像戏的成功就在于你会记住主角团的每一个人。
小朋友们各有各的性格,也各有各的可爱,但最喜欢的还是勇敢乐观的源源。
饰演源源的郑又菲太灵了,大概现实性格也跟角色很贴,所以毫无表演痕迹,甚至衬的几位大人有些用力过度。
小源源勇敢“追爱”,被拒绝后光速移情别恋的戏码,不要太可爱啊!
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超勇“小妞”!
制作方面整体删繁就简。
现实部分简单直白,摄影配乐剪辑都比较中规中矩,不出彩也不拉胯。
中间穿插动画来体现抗癌日常,这点和《滚蛋吧肿瘤君》类似,用的蛮好的,很出彩。
魏导真是很神奇的导演,既拍出了浪漫细腻的《海角七号》,又拍出热血传奇的《赛德克·巴莱》,这次像是把两部毫不相干的作品结合起来,在现实的部分施展温情细腻,在动画的部分狂洒热血勇敢。
尤其是在动画和片尾彩蛋里,每个小朋友的原住民造型都很赞,真人与动画形象相呼应,真的很用心了👍内娱有些导演真要好好学一下,不是不让你插动画,但你有没有诚意、用没用真心,观众还是能看出来的!
还有一个设定觉得很不错,就是神父和罗恒爸爸关于信仰的部分。
在死神面前,无能为力的家长将希望付诸于神明赐福,真是又真实又心酸。
罗恒和爸爸画着神面走向手术室那段,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反而是铺垫了很久的圣诞夜出逃,感觉整体拍的很常规,没什么惊喜。
因为还是以小朋友为主,在家长团的塑造方面也显得有些刻板片面。
再者还是有一些过于超现实的部分,很明显感觉到导演想要去童话式的塑造人物和TA的行为,但喜欢现实题材的宝子们可能会对这部分感到出戏。
最后就是,喜欢温情治愈片的宝子们可以去看看喔!
如果你因为最近的生活压力而烦闷郁结,也可以去看一看,沉浸式的哭一场,或许会好一些。
毕竟在生命面前,那些烦人的事不应该打垮美好的你!
好题材之下的常规之作。6组家庭塑造是非常立体,动画表现抗病过程很棒!但片长较长且缺些缜密也是硬伤。补充我非常喜欢的网友点评:消失的父亲。
【3.0】不喜欢影片骨子里对死亡、疾病持逃避的态度,两次生育的情节只能把健康的家属、观众赶出病房找到慰藉,病患则被潜移默化推到希望的对立面。这种形同冲喜的象征手法存在一定的创作伦理问题。除此以外,这几乎是工业性最好的那档华语病痛题材,煽情故事要细腻克制是基本的叙事素质,比深耕于此的韩延更高级的是,解决了演员与摄影机之间过强的相互吸引力,避免角色的痛苦沦为对观众情感的叫卖、乞讨。
看之前朋友扫了一眼影票问:不是说这个很烂吗?我:那是749这是816!看之后出来想搜影评,满脑子只剩618…
所有的感情,人类的感情,都是不靠谱的。但是相对于爱情易逝,友情易碎,亲情永远是其中最牢靠的那个。
【7】没有哭,但很感动。这种感动是不加修饰的,由内而外的,并没有通过刻意的情节,借由强烈的剧情矛盾冲突而制造出来的。而就是通过拍816的几个家庭勾勒出了最真切的真情。电影最浪漫,最戏剧的时刻就是全部人圣诞夜去动物园看猩猩生孩子,这种浪漫与放空的瞬间是如此贴近的。韩延,刘江江之流使劲捣鼓癌症三部曲,生命三部曲,都不如魏德圣一部就讲明白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真情实感。但很遗憾的是魏德圣也从台湾张艺谋minis,视野,格局全为缩小,也困在那间病房里了,成了台湾韩延plus。
3.0,四平八稳的作品,但魏德圣的底盘真的比张作骥、钟孟宏、杨雅喆之流高得多,不哗众取宠,题材和表现形式都很富有诚意,带有对社会的关注,但缺少独特性,容易被韩延这种功利性很强的导演轻松掩盖其光芒。(sorry,影射了许多导演
表面上是抗癌,可实际上是来催婚催育的离婚冷静期宣传片吧💧生育是很伟大神圣,但影片为什么要把女性生育轻松化💧怎么会这么长啊,每次都以为要结束了结果后面还有,叙事节奏真的很一般,人物塑造也没有连贯性就硬成长,插入的歌曲跟动画其实都好尬💧而且居然没一个家庭有提到点点金钱负担问题,这到底是反应现实的还是在讲童话故事💧4202年了,就不要再用已育直男开男同玩笑了好吗,还反反复复地提,把女人当同妻这一点都不好笑😅
对我这个脸盲很不友好,人物太多了,我看得晕头晕脑
很久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欣赏这种温情小品,还是人味儿满满的ww,魏导本人温柔谦逊。很多语言直接表达不了的温情都放在电影里了。在理性主义盛行的当下,那股人味儿宛若造梦工厂!大衫看起来致敬了500 days of summer
时间太长了点吧
看到一大半时内心os 导演你煽够了没?!还不结束。
14th BJIFF-4
故事发生在台湾儿童医院病房内,讲述6个年轻家庭抗击病魔的故事,期间穿插着儿童向动画,以及各种欢乐的背景音乐。体裁挺好,曾沛慈和众多台湾腔很适合这类题材,但是说不上有什么别扭的地方,或许是不真实,或许是太刻意。
不慎撒落一地遗物,查房前的表情准备,初恋比不上亲人怀抱,嬉闹儿戏间的随机死亡……儿童片定位让插入动画和游戏段落显得太尴尬,但也更反衬出残酷现实部分的可贵。导演魏德圣总能让过于刻意的大道理煽情显得格外真诚,也是种本事。为小演员的优秀演技加一星#北京电影节
很催泪
星光 残酷的人生童话
多元性别关系、成人与儿童亲密关系对照、宗教神迹等繁多深刻的话题,全部浅尝辄止,绝大部分篇幅都给了毫无必要不知节制的烂俗情节,中间如坐针毡,可以剪掉一小时。
这种题材天然会让人不忍打低分,但剧情实在是太无聊了,然后节奏还慢,就像在看一个超长版的医院宣传片……
病房里设定6组家庭6个孩子,打一开始就觉得太多了,是一部不舍得做减法的电影,总想把好的点子放到影片里,从一开始就暗示和推进的第三幕剧情,动物园观看红猩猩产子和医院安排圣诞节庆典,最后选择前者,既然这样就不用安排圣诞节了,以至于影片时长超支。情感流露是真挚的,在悲伤的同时保持着清醒的治愈,不过这也是一种成人幻想的在死亡面前的童真。
尽管整部电影的氛围,洋溢在一种童话般的造梦氛围中,而显得过于失真和充满设计感,但一以贯之的影像氛围和始终由音乐、动画和童真构成的电影意象,却又实在无法不让人感动和沉醉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两岸关系如今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今天,这种传递友爱与善意、尊重生命本原的创作取向,实在让人共鸣满满、热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