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到思源cinema版的唐冬冬博客里提到山田洋次的《弟弟》,看了很有感触,关于日本家庭伦理影片,看的不太多,但也略知道几部。
去年和今年初,最关注的莫过是枝裕和。
去年的《步履不停》,最近的《幻之光》,都是我喜欢的电影格调。
因没有看过小津的作品,不好将几部拿来比较,但对于日本家庭和伦常关系,总还是有话可讲。
《母亲》看过已有几日,当下是曾想过说几句,后因杂事耽搁,不能成笔。
从《弟弟》到《步履不停》到是枝裕和的《母亲》,日本家庭的典型特征是静和忍。
之前看《幻之光》,近似默片,对白清减,情绪内敛,镜头简洁,是塔可夫斯基式的美学风格。
转而这部《母亲》,在剧情上丰满很多,很多细节撑起了这部片子。
我总觉得以前看多的许多电影煽情煽的太狠,像肥肉吃的太多腻到自己了,所以在日本家庭剧上总是特别偏爱。
一是上个原因,再则是因为文化共通所致。
日本文化源自我们,因而家庭成员的关系、日常生活的形式、情感表达的方式、伦理纲常的羁绊都非常接近。
大主题是反战,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母爱的伟大。
《弟弟》里不成器的弟弟,经常惹乱子,一辈子演个戏还只有一张海报,贪杯又常忘乎所以,姐姐女儿结婚的大事上,他不请自到,把好好的婚礼搅的乌烟瘴气。
按常理这样一个亲戚,姐姐应该是唯恐不及了(《弟弟》里演弟弟的骏河学在《母亲》里成了母亲的哥哥,两部戏的女主角都是吉永小百合),但亲情的羁绊让她最后还是去终老所去看望弥留的弟弟。
一般人拍来,一定是在此处煽情,配乐和故事剧情一波三折,但山田洋次不会如此,越来越喜欢这种反传统、反高潮的手法。
其实,无论家里亲戚有再多不是,根植于血脉中的羁绊是无法割舍的。
家庭成员间,是无法用恩怨情仇来简单解释的,其实弟弟无论是怎样一个人,无论成功,失败,经历了现实的跌跌撞撞之后,依然能够化解、原谅、包容、理解的都是那份亲情。
日本人,甚至现代社会的我们,人和人之间都存着一层隔膜。
我们学不了欧美式的亲密,几千年的文化里已经熔铸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高下、话语权的分割、等级的分野等等。
普通人之间尚不能交心,而本因亲密无间的家庭成员间因为价值观的差别、时代造就的区分、环境的不同和天然的伦常观念,同样形成了一层隔膜。
我不太习惯浓烈的情绪表达方式,而日本独特的文化特质,更清淡、更疏离,用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突破那层隔膜。
《母亲》里的吉永小百合,隐忍、坚韧、执着、温柔、坚强,典型的大和民族母亲形象。
她和我们中国人的母亲形象特别重合,接近,因而容易使我产生共鸣。
另外,是枝裕和的电影语言很冲淡,日本文化里的仪式感有特别让人产生宗教性的共鸣。
双重的力量,形成了一种伟大的美和受难者的形象,为善的延续塑造了善与美的雕塑。
每一次琐碎日常生活的展示,都是一次对母亲这个形象的加码。
阿照出言不逊时的慌张,看到丈夫落魄样子时的不忍,对山崎君的感激与依恋(是对一个男人撑起家庭的那种依恋),对父亲试图拆散自己的坚持,每一次的积蓄都是为了最后情绪的爆发。
而这种爆发,恰恰不是用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展现,而是以一句“没把你们照顾好,抱歉”,轻轻送出,但那种震撼,无与伦比。
母亲在战时,坚强的撑起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这种人性人情之美,与战争的残酷、无情、动荡和破坏,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善与恶的对垒,用母亲柔软的肩膀和绵延不绝的母性力量战胜贫穷、残缺和苦难。
宛如工笔画一般,100多分钟的时间,巨细靡遗的表现一个母亲在战争中支持起一个家庭时的左支右绌,每一个细节都是爱的赞歌。
静默是最伟大的力量,而《母亲》里的吉永小百合恰恰用静默的爱呐喊出对战争之恶的宣言。
《上帝创造母亲》里讲: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的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一百八十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片子最后,临死前,当女儿说她可以闭眼了,可以和死去的亲人在天上团聚时,她则说出了全片最震撼人心的话:不想在来世见面,只想在今生和他一起好好活着。
这时刻,是爱的升华,是爱的礼赞。
同此,我想到《弟弟》里弥留之际,弟弟还念着给姐姐的女儿起名字这件事儿;想起《入殓师》里在殡仪馆工作的爷爷,最后一眼看躺在棺材里微笑着的奶奶,轻轻一句:多谢。
这一刻,泪流满面。
娶妻当如佳代,做人当如山崎,你们呢?
日本侵华期间,因为写书成为思想犯而被关押、愧疚却正直的父亲,苦苦等待父亲归来当代课老师与外祖父断绝关系拉扯两个女儿的母亲,父亲被捕后一直辅助师母生活的搞笑深情的学生小山,学画画爱艺术不是为了挣钱的姑姑,住在奈良爱钱并说贵金属不该捐给国家打仗、小姑娘就该穿的漂漂亮亮的粗鲁叔叔,听说父亲是思想犯就认为是共产主义分子并腾出空间给父亲坐和盖被子的狱友,没有因为父亲被捕就相信父亲是坏人并和母亲相依为命而感恩的孩子们......每一个人都是好人。
好像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做好人是都要受委屈的。
我都忘了我上次发这样的牢骚是神马时候的事了,已经很久没有发这样的牢骚了,这次又被勾起来了:点解?
点解日本就有山田洋次这样优秀的导演我们就没有呢?
真是羡慕嫉妒恨到了极点。
日本真正的千年女优,吉永小百合 Yoshinaga Sayuri,在从艺的40多年里,出演了超过百部影片。
这里以63岁的高龄饰演40岁左右的两个孩子的母亲……那份不温不火的淡定自若,戏如人生。
结尾在山田洋次平静的叙述中,悲伤就像大河静流表面下最奔腾汹涌的洪水一样扑面而来,急速地刺穿你的感官。
军国政府和战争让母亲接连两次遭遇的和最亲近的爱人的离别,然后再把离别变成永别,让母亲的希望全部变成绝望,让母亲的感情从此死去。
背负着深深的悲痛,母亲坚强的活着,直到临死,才向女儿流露出一生的不甘心。
失去爱人和一段深厚感情是痛苦的,特别是永远的失去,再没有补偿和希望……母亲最后说,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就要活下去。
山田洋次的良知和理性更加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他对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凶残和错误做了深深的反思,并大加讽刺。
昨天(注:这个评论是09年6月2日写在博客的)半夜一个人坐在底下看山田洋次的<母亲>。
包子来寝室玩,她们趟在床上闹腾得天翻地覆。
这是唯一一次无论如何我都没有说过一句话的电影。
开始总有淡淡的辛酸,悲怜,可是看到后面真的是很感人。
因为这部电影的立脚点,它的视角,重来没有正面接触过战争。
最开始野上家的入狱也只是思想罪,而非什么战死。
可他正是这种像我们文化大革命时间的思想统治,这种独立见地的扼杀,最后的野山先生死时,何尝不能算作思想上的战死呢。
里面的两个小演员,吉勇小百合试验的野山太太,浅野忠信饰演的山崎先生...等等一些列人物的出色出演,都让我在这个闹腾的夜晚得到了平静,仿佛跟着他们回到了那个思想压抑那个军国的年代。
而最终,真正让我抽噎到不行的,其实是山野太太死前的"感谢你们"旁白中两个女儿时不时的话外音。
此时真的是万籁俱静,感觉所有的人都睡了,而世上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下面压抑的哀伤。
因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在文革的时候她的父亲(我祖父)因为是大地主直接在之前就枪毙了,而她的丈夫,我的爷爷,因被诬陷后来也入狱了。
她那么小,不知道有没有一米五,当时经济困难的时候生育有四个子女,自己只是个小学老师。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的。
这让我一下从<母亲>投射到了自己家。
前段时间她八十大寿,在祝寿讲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记得当我们困难时帮助过我们家的人,那些老师那些给我们打了一把手的亲戚。
在我觉得简直是悲惨的人生中,她们度过来了,一个瘦小的女人带着一家的孩子,可是她最后始终铭记的不是自己的坚强和伟大,而是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
真的是验证了那句,患难见真情。
后来爷爷终于平反出狱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他,据说出狱不久也就病逝了。
而我爸正好是幺子,他的成长中几乎就没有父亲的出现。
看这部战争背景下的家庭亲情片的时候,不会觉得其实我就是被这个国家侵略的子民我应该把他们小日本怎么怎么样的想法,因为这个时候你会真的抛弃国界的概念,对同是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忽然想起起初知道这部片子是在豆瓣上看一篇<南京南京>的批判文,下面有留言南方周末专刊里的评论说到了日本山野洋次拍的同时侵华战争的<母亲>,他在上海一家小影院看完的时候,全场的人都深受打动,有人鼓掌,有妇女哭的悲戚。
我不想再花心思赞美小百合的眼神,也不想夸赞浅野忠信的不一样的演技。
这些都有人说过了。
我只想沉静在这些伟大的妇女的人生中,淡淡的悲伤。
为时代,也为她们。
看山田洋次的电影要从《远方的呼唤》说起,高仓健先生将一位性格内敛有担当的男人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
后来的《故乡》、《东京家族》、《弟弟》、《小小的家》等等。
一路走来看了山田导演的大部分作品。
他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中让人感觉很戏剧的元素,看了忍不住就笑出来,感觉生活就是会有那样子的事情会发生,感觉像是角色在生活中的笨拙的真诚的一面。
看似愚笨却又拥有人性中善良、质朴的一面,给人雪中送炭的金子般的古道热肠。
每部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背景都是为了给人物增色,同时却又从人物的言行举动中反衬生活的残酷、无奈、让人心碎的无声的抗议。
不管生活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来面对它,避无可避,只因生活中每个人身边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去照顾他们。
对子女的照顾,也是作为母亲的我感觉生活对于我的照顾。
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中缓缓前行,过程中伴随着国家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大的事件。
于个人而言相对遥远,也不知什么时候就近在眼前了,兴许有些我们在乎的人就与我们离别。
对正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打击。
在母亲而言,孤儿寡母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的日子,此中艰辛不是简单的生存问题,更有社会带给他们的舆论压力。
从“家里有个男人真好”能看出些端倪。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能左右抗拒的。
这里尤其指作为社会中普通一员的存在,欢声笑语不足说,忧愁困苦咂滋味。
欢乐的时候时间过的飞快,反之会让时间变得缓慢,仿佛没有尽头似得。
童年的我有体会在漫长的夏日炎炎午后,在外面晃荡无所事事的感觉。
那是少不更事,在母亲则是另一番境况,无依无靠的肩膀上没有挡风遮雨的大伞。
人物母亲在电影中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大背景是所处的社会环境随着母亲的经历不断沿着已经发生的历史不停的演进。
每一次大的历史事件都通过各种人物关系最终将神经末梢传递到母亲的手中,母亲面对变化做出各种选择,经历各种人生的变化。
叔叔这一角色在山田先生的电影是个经常出现的很有意思的角色。
人物性格经常是不修边幅,说话童言无忌,本质不坏,却像皇帝新衣中那个说实话的小朋友一样让周围的人尴尬的很,所以总是不大招人喜欢。
在母亲而言,他是一个不坏的活的非常真实的人,一个不用虚伪装饰自己的外表的人。
母亲说在他面前可以说些平时不能对别人说的心里话,因为他不会虚伪的安慰母亲。
也不会市侩的讽刺母亲,最后混吃混喝的叔叔终于走了,临走时候将自己金戒指送给母亲,作为叨扰多日的回报,小侄女最后哭着说原谅叔公以前言语上对她的不老实。
此中人大都晚景不好,不好是对一般人而言,在他大概就像一只老的知道快要死去的老猫,会离家出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默默的死去。
这让我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80多岁的老人离开温暖的屋子,拄着拐杖走在寒冷的外面,默默的死去。
这样子的结局未尝不是他们自己高兴的离开方式,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面对不耻于所在社会的虚伪而作的一次反抗。
电影中的人物不管如何变化,人性中那些本质的性格特征总是不会变化的。
社会的大背景随着时代变化也在演进,这是观影者的我们能够从中看到的那个时代的面貌,从而才更好的体会人物性格为何面对事件发生时会有那样子的变化。
上座率4成第一次去衡山看电影,老影院的格调感觉很亲切,就是大厅有一股霉味,旁边的女观众居然戴上口罩看的……电影很赞,觉得山田洋次作了一次完美的回归,找到了寅次郎时代的可爱趣味,苦中作乐的坚强,比武士三部曲的民族性解构要看起来亲切得多衡山的银幕可能宽度不够,感觉右边有一部分画面是投在了幕外的这两届的处女看都是日本催泪片,去年是《东京塔》,今年是《母亲》,片子后半部场内明显有抽泣声,散场后前面一位女观众泣不成声被男友扶出去片尾拉卡司读信的部分观众基本都静坐看完,影院先开了下灯后来发现不对又关上了,想起舒淇在香港电影节上的气愤,今天放映方和观众也都算有素质明晚打算看《英国病人》,票房已经售罄,和门口的黄牛打听了一下说票子没问题,明晚过来找他就可以
豆友缅怀树来豆邮谈起《母亲》(Kabei - Our Mother/母べえ)。
这部山田洋次导演的新片在是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最近亦拿了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
吉永小百合饰演的母亲在临终时跟小女儿说:“我不希望什么来世,我只希望他(丈夫)活着,今生和我在一起。
”缅怀树问我怎样理解这一番话。
我把回覆也在此分享一下。
对于导演的原意,我向来是不求甚解,只用最直觉的心态去想。
我以为一个人临死就无须再说委婉的话了,更可况是在自己的女儿面前。
所以这句话确确切切的是母亲的心声,显示出她非常了解和珍视自己的个人幸福,她虽然一直坚强地活着,但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丈夫一起生活,是人生最大的悲痛,是无可补偿的牺牲。
所谓来生再见,只是对守寡终老的人聊作安慰。
任何人任何政府因为任何理由而要令家庭骨肉分离,都是非常残忍的。
母亲的这番话,正好说明关禁她的丈夫致死的政府罪无可恕,对母亲带来的伤痛无可挽回。
所以我以为山田洋次是不搞粉饰,不搞日本人最擅长的委曲忍耐,借母亲的口明刀明枪的反战、反军国主义。
至于女儿听到母亲多年来其实一直都想着和父亲生活却不能如愿,悲从中来也是很自然的。
实情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我其实也不肯定。
* * *早前看xxhhcc在豆瓣的评论,提及《母亲》与《ALWAYS 三丁目の夕日》同样是昭和时代剧,两者的演员阵容都是顶级的,但前者的票房却远不及后者。
《母亲》是摆明车马反战,非常难得。
两部票房大卖的《三丁目》有没有触及战争呢?
有的,只是比较薄弱。
在第一集,三浦友和饰演老医生,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在战争中被炸死了,但他还是买了女儿最爱吃的炸鸡串烧回家,幻想妻女等待着他回来。
一场梦醒,家里只余下他一人。
在续集,堤真一饰演的铃木,他带着惶恐的心情参加退役军人聚会,担心自己不能面对挚友在阵中身亡的消息。
结果是战友真的死去了,铃木藉着酒醉自己幻想出一场快乐重聚。
两场戏都拍得好感人,不过除了感人的哀愁外,对战争就没有更深入的反思了。
* * *反战反军国主义实在太沉重,要千万钜装的《三丁目》去触碰这个带有忌讳的敏感题目,自然是强人所难。
山田洋次过去的电影其实大部分亦是非常商业,懂得迎合观众合味,但与《三丁目》的卖座方程式比较,仍然可以看得出有关键的分别。
《三丁目》虽然有触及战争,亦是以小人物作为故事基础,但怀旧的气氛背后,似乎也缅怀着六七十年代大企业冒起,国家高速增长的黄金岁月。
山田洋次的“男人之苦”和“钓鱼狂日记”是曾经是长拍长有的票房保证,近年改拍艺术性较高的幕末武士系列,这些电影虽然没有反战的描述,但对日本社事事讲求集体一致而牺牲了个人意志,施以了冷嘲热讽,这一点其实跟《母亲》是一脉相承的。
在他的电影中,追求个人幸福的自由总是比集体的规范与和谐重要得多。
有一种母爱是电影《母亲》里面佳代那至死也具有的坚定和强韧,清醒的良知和意识。
悲剧的年代给普通的家庭蒙上了阴影,而佳代在丈夫被警局带走后撑起了整个家,时刻提醒女儿们要保持积极正向的心态面对生活;
愿意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事并给出自己的解答和建议;
和女儿们一起读狱中爸爸的来信,并认真讨论和分享自己和孩子给爸爸的写信内容;
为了不失去一份难得的教职工作,作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内心不认同的价值观环境里强忍着无法倾诉,而又为了顾忌大女儿的感受,不得不请唯一能放心对话的远道而来的舅公离开。
最动容:当第一次去探望被关押起来的丈夫时,看到丈夫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又脏又臭,二女儿害怕的往后退,她死死的把她按在身边,让女儿不能嫌弃自己的爸爸,自己强忍着伤心,给丈夫换衣服,看他吃下自己准备的便当,回去却哭了一路。
大雪纷飞的寒冷的冬夜,把病死监狱的丈夫接回来,进家门前的一句:亲爱的,你回家了!
饱含着多少牵挂和不舍,悲痛和伤心。
当山先生收到征集令来告辞的时候,多年积累的感情瞬间爆发,紧紧攥住山先生的手。
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小姑子、舅舅都已经为这个时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山先生的离开意味着什么,而自己又那么弱小而无力。
最终她等来了山先生的遗言,却再也见不到这个帮助过他们家无数次的老朋友。
当母亲最终老去,在病床上告诉自己的二女儿:谢谢照顾,给你们添麻烦了,再见。
这是多么隐忍而不求回报的母亲啊!
当二女儿告诉她安心的去吧,能见到那些已逝去的故人时,她反而说:不想在来世再见,只想今生(与他)好好活着。
全剧主题由此得到升华。
父亲临终前给母亲写的一封信,作为电影结尾。
画面放映这母亲一天从早到晚的奔波身影,旁白是父亲念着这人世最后一封信。
“早上5点半,你就醒了你打开煤气,烧水煮饭然后,叫醒一对女儿去上学你替大家准备好午餐便当你是个小学代课老师,收入微薄你又瘦又憔悴可还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唱歌非大声不可你一天得辛勤工作几个小时?
大家都同情你的不公待遇可为保住饭碗,谁也不敢吭声一旦丢了工作,你就没有出路了为了我和孩子们你咬紧牙关,拼死拼活地干你疲惫的身躯还不到45公斤重就如破碎的瓷片一般是谁,把你摧残成这副模样?
是谁,让我们受此煎熬?
你不再美丽,不再年轻可我突然发现我必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你你身上的不屈和坚强令你闪闪发光当我脆弱无助的时候这个念头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并提醒我,我是个活生生的人”致敬伟大的母亲
想要试着写点观后感,却不知从何下笔。
想到了昨天看的“油麻菜籽”,两位母亲,两个家庭,台湾和日本,多少有些命运的相似。
两个女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撑起了两个家庭。
虽然都是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态,但明显东瀛的那位要从感情上来说幸福的多,即便在丈夫入狱后,只能通过有限的探监和通信来与丈夫交流。
这样的事情,多少在文革时期也发生过吧。
丈夫因为政治原因而被监禁,妻子不仅没有抛弃他,还默默地努力着撑起一个家。
母亲的那种力量,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
伟大显得太重,却又不够。
大概是真实吧,好像从头到尾只是在聆听一个隔壁邻居的故事。
看见片名,便吸引了我,无论如何,关于母亲的电影,始终都会触动我的内心,漾起我悠悠的思绪和感恩之情。
山田洋次以二战为背景,用影像细腻的描绘了一个纯朴的东方女性形象,有血有肉,有棱有角,宛若观看着自己母亲的表演,心生共鸣。
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谈论这部电影的细节部分,面对丈夫的不公平迫害,佳代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她依然乐观的面对人生,在山崎的帮助下,历经险阻,终于取得了对丈夫的探视权。
然后,探监并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丈夫遭受的非人摧残以及警察们冷嘲热讽都预示了接下去的悲苦日子。
佳代为了继续维持开支,找到了一份在小学担任临时教师的工作,不满45公斤的身体还要和学生们一起又蹦又跳。
生活的压力和抚养儿女的重担硬生生的落在了她的双肩上,而她却一如既往的扬起灿烂的面容,给自己和孩子以坚定的信心。
传统的东方女性(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身上都隐藏着坚韧的性格,她们往往将家庭放在第一,一生为止操劳,无怨无悔。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从侧面说明了东方女性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在以男性之上的社会里,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依附于传统的性格特征。
她们甘做阶梯,隐身于丈夫和孩子的身后,一边给予巨大的物质帮助(持家)和精神鼓励(育儿),一边却默默的牺牲着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不过,或许她们也正享受着这种幸福吧。
但是,随着女性自觉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清醒,一系列的女性独立运动也随之风起云涌,现代社会的日本女性,由于更多的接受了西方思潮的熏陶,已经开始慢慢淡化了女性的传统特征,她们张扬的个性,不羁的生活态度和愈发开放的非主流思想,将她们打扮的犹如藏身于黄色皮肤之下的西方嘻哈女性。
她们钟情于表现自我,对待爱情、婚姻和性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她们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尝试的,也再没有什么是羞于启齿的,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尽情的享受生活带给她们的快乐,至于所要承担的某种责任,她们还没有来得及去加以思考。
导演在赞美以佳代为代表的传统日本女性的同时,也对日本过去的那段历史做了反思,并鲜明的表露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影片中看见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带给人们心灵的巨大伤害,就不难看出导演持有的立场。
觉得家里的小孩是一男一女的话更好讲一点
剧情
在电影院里很么面子的哭了一塌糊涂
也就一般吧
抚子绽日下,逢魔不言目连救,无心彼岸花。
当老虎咬着你的头时!你是无法和他讲道理的!
隐形反战,日本最佳。
这好像跟什么三丁目的落日是一个系列的,把一个两三句话就可以讲完的故事拍到两个小时,尽可能加入细节……看完之后我已经完全忘记这些细节了……
总是肚子饿的小女儿
原來日本人也有被國家控制過思想的年代,也有跟C國一樣的文革時期啊~拋開歷史仇恨,不管在哪個國家,戰爭都是個杯具。戰爭面前,每個人類都是一樣的。對我來說唯一的看點就是時代背景,重新認識了一下那個時候的日本,那個時候的日本人民也不容易吶~
淡淡的忧伤,淡出鸟来。
战争只会带来痛苦!
很棒嘞 哈哈哈 导演有范
在乱世中,要当烈士?还是要当为家人负责的人?因为这样的父亲,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要受这样的罪。虽然在BGM的渲染下,我也哭了,但是,这种歌颂,我依然觉得很尴尬。
3.5,面对战争确实故事挺不错(喜欢的角色全死了)不过整体拍摄很平庸
喜剧式的小津安二郎。 同声传译很赞呢。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的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一百八十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
无论遭受到怎样的误解,母亲还是支持着被错抓的父亲,克服困难,勇敢坚强,用微薄的薪水照料着两个孩子的成长。人的思想是无法被禁锢的,是自由无疆的。战争夺去了很多无辜群众的生命,直到人类清醒。母亲饱受着屈辱,在无法温饱的年代和女儿一起维持着生活,尽管父亲已经去了,尽管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在弥留之际,母亲还是想着父亲是活在人间的,如此强大的信念支撑着孱弱的母亲走完坚强的一生。
TAT
平凡中的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