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湾地区的动漫虽然没有绚烂的色彩和特效,但是靠着简约的画风就能讲出动人平凡的故事,用动漫讲述家庭题材的故事没想到这么棒!
教育方面,大胆剖析了老师的偏心。
zz方面也通过简笔画形式描述了。
小孩子眼里的世界,一切都那么好,受迫害的表哥在她眼里是个大英雄,幻想着公主世界、幻想着爱情,在上学的时候有了精神自由,但又被家里苦口婆心的压抑。
中国传统一些方面各地都一样,毕业就业失业,家里催促着要去赚钱,干着累死累活的工作,失去自我。
大地震率先倒塌的是高端的博士房子,太讽刺了。
以为去了美国就能实现自由,不过又是进入一个新的枷锁。
流畅温馨,各种想象场景趣味性很强,历史变迁自然融入,生命轮回与家庭情感的调味也恰到好处然故事过于流畅也导致思维的震撼力、心理的触动力不够。
如果我再年轻个几岁,它的震撼力也许足够了吧,又或者成年人的配音能更引人入戏些(感觉都太过平静了,而且不同人太相似了),又或者是一个年轻单身母亲看这个作品儿时与现时的交叉让我联想到了岁月的童话,于是不禁将这两个作品比较了起来发现表现力、内涵深度等其实本作更佳,但岁月的童话的剧作却更有张力,节奏更好。
真正让我觉得岁月的童话更佳的,或许只是那一个情节设计:经过男主提醒,一直有些淡淡自卑的女主才意识到,小时候总是欺负自己的那个脏脏的男生,其实是喜欢自己――正因为这份喜欢,他才三番作弄、装模作样
小琪 (桂綸鎂 聲演) 生於蔣介石逝世當天,成長過程正是台灣社會經歷最劇烈轉變的時期。
小琪六歲那年舉家搬到新北市幸福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她力爭上游,但也許幸福本來就沒有捷徑。
她一步步走上當初沒預期的路,到美國工作、結婚,走到人生的瓶頸,因外婆去世,重返老家,回首童年過程中,慢慢思索自己走過的路:「長大了,我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嗎?
」
关注微信公众号:隔夜说动漫(ID:geyegz),每天推送有趣且有深度的动漫内容。
就在上星期,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终于在台北落下帷幕了。
作为一名影视作品喜好者,隔夜君很高兴看到那一位在暑期档席卷了数十亿票房冠军的《我不是药神》的主演“徐峥”夺得了金马影帝一奖。
同时也相当庆幸的看到那一位依靠网剧出道 ,并一直以喜剧为身份标签的“屌丝男士---大鹏”,凭借他的《吉祥》,成功揽获到了最佳剧情短片奖。
不过作为一名动漫自媒体创作者,隔夜君在这期内容中就不过多给你们评说上述两部作品了,在下面的内容里将会着重对本届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奖”的获得作品进行解读,区别于上一年获得此番殊荣的《大世界》---一部通过一袋100万的款项故而将数人命运都牵涉进来的人欲腹黑作品。
今年的这部获奖作品却是走向了另一极端,用温情的画面和片中人物的点滴成长,循循善诱的给我们重现了台湾宝岛在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历程,不可不谓是对台湾民众的丰厚馈赠。
究竟这部作品的魅力几何?
不妨看看隔夜君于下方的解读吧---《幸福路上》
《幸福路上》这部动画讲述了一位名叫“林淑琪”的女主,囿于婚姻关系陷入僵局以及嫲嫲去世故而一人独自回到台湾省的“幸福路”故里。
在这趟回家的旅程当中,林淑琪看到了家乡迥异于往日的巨大变化,也适逢上了许许多多旧时日的好朋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一逐一的回想起了旧时日的记忆。
再加上父母的体谅和支持,最终林淑琪也成功在生活的氤氲中走出来了这样一个故事。
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部动画的名字要叫做《幸福路上》吗?
在刚刚窥见到这一片名时,隔夜君更多想到的也就是这部动画试图给我们诠释“如何觅寻到满载幸福的人生道路”的方法捷径。
然而待到隔夜君将整部动画都看完之后,我却惊奇的发现最初的那一假象实在是错的离谱透彻呢。
事实上《幸福路上》这部动画就是在试图去捋清哲学范畴的三大意义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往哪里去”。
而通过林淑琪的成长历程,我们也得到了一个甚为精巧且充满哲理的回答:幸福是没有永远的,但只要不放弃对幸福的追逐,那就依旧能够呆留在幸福路上。
具体到动画内里---小时候林淑琪的学业成绩并不怎样,甚至还时常遭到势利眼老师的批评和罚站(没有去老师家补课的孩子都会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但她却依旧能够在交心好友的携伴下拥有了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时光。
再到了中学时期,林淑琪在家长的期盼下选修了理科课程,不过林淑琪的成绩可真是糟糕透顶了,从而也使得老妈拼了老命的打工去为她赚取补课的费用,直到最后幸亏嫲嫲的鼓励,成功的入考到了名牌大学里头。
而到了大学的时光,林淑琪算是彻底的摆脱了父母的束缚(不仅放弃了父母愿望的医学,而且还积极的投身到大学生社会活动当中)从而获得了自由而快活的四年时光。
然而,待到毕业之际却又囿于没有知识的积累和一技之长而陷进了碌碌无为,对人生未来的迷惘当中。
但颓态也仅仅是持续了一段时间罢了,就在某一机缘巧合下,林淑琪得到了表哥的帮忙,从而到来了美国进行进修和工作,并在这片国度结识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后续的事情在上方的内容概述中也有说到了,两人的婚姻囿于对后代子女的养育观念出现了严重分歧,故而陷入了僵局。
庆幸的是,遍历了这一起起落落反反复复的人生历程后,女主也终于醍醐开窍,明白到了“人生无常是常态,祈求一劳永逸的幸福只是贪念作祟的道理“,安详地与父母一同生活了下来。
对于这样的剧情主旨,隔夜君是不吝爱惜之意的。
原因就在于它并非定位为一种特效良药,试图让人一经吞吃就能够马上得到痊愈的效用。
毕竟我们都清楚知道,所有立竿见影之妙招,事实上也仅仅属于“促就精神片刻亢奋”的刺激之法罢了,与同近几年来备受质疑和嘲讽的“成功学”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相反,在《幸福路上》这部动画里,导演先是借由女主的成长历程给我们揭露了“人生无常”这么一个现实,继而又通过剧中众人无论身陷何等的囹圄也都能够再度绽放笑容光彩的故事,起到了驱导人们奋力前进的作用。
这种观念的传达是完备,不仅塑造了女主一人来表达,携伴在女主身边的其余人物角色也一样历经了这样一个跌宕过程---比如女主的金发闺蜜,她不仅自小就失去了父亲,长大后还曾两度遭受到坏男人的抛弃,独留下自己一人去抚养两个孩子。
而对于女主的老爸老妈,他们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也遭受到了自家父母的抗拒从而不得不做出搬家私奔的举措,但到了生活下来后,两人却又时常因为观念上的分歧大吵大闹。
老爸甚至还囿于一次工伤从而做出退休修养的决定并且流连于彩票博彩当中,让家人的财政收入不得保障。
而老妈则在女儿飞去美国之后就捡起了垃圾,密布堆积在家里的空间里。
初咋一看,这都是一些悲凉和让人气愤的事情,然而在他们始终留有且洋溢的幸福氛围里头,上述的这些事情又似乎变得温馨而幽默,深刻而真实。
如果你们也曾看过隔夜君于前段时间解读的《宣告黎明的露之歌》和《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
》这两部经由汤浅政明创作的动画,那也应当会萌生出“内涵相似”的感觉---
在汤导的这两部动画中,我们得到的昭示是“不要被人生的舒适区给束缚住了,在有限且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推进中,沉迷闲逸终会把人带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可以看到,同样点名了现实的残酷处况“时间无情流逝”,也同时倡导我们要孜孜不倦的打破舒适区的束缚,如同《幸福路上》所呼吁的“不间断不放弃对幸福追逐”的道理一般,都是相伴一生的而非一劳永逸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奥斯卡评审委员会公布的“第91届最佳动画长片大奖”的入选名单中,汤浅政明就凭借上述的两部动画一举摘拿到了两枚入场门票,而《幸福路上》这部刚刚拿到金马大奖的台湾动画片,也同样得以与上一届摘获此等殊荣的《大世界》一同入选奥斯卡的初赛咯,这无疑就是对这部动画质量价值的绝对认可呢。
另外,在文章的开头隔夜君也和你们提及过了,这是一部馈赠给全台湾民众的作品,展现了台湾在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兴衰变化。
是的,区别于已经足够精彩的“从女主个人成长历程所昭示出来的生活哲理”,这部动画还在其中插入了相当丰厚海量的台湾变迁史---比方说女主诞生的那天就正好是“蒋公”逝世的那一天,相伴着在外面街道上哀鸣迎送的群众们,医院产房的门口可谓是一派欢愉场面呢。
随后女主到来小学接受国语教育时所弄出来的啼笑皆非事情,以及玩伴徐圣恩装神弄鬼去让民众拜求到六合c的开奖数字,这些事情应当都是台湾民众记忆犹新的呢。
之后,在女主和其表哥的一次相处中我们也得知到了表哥因为窥探了不该看的书籍从而遭受到了逮捕和拷打,致使己身弭患上了色盲症(反应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强约束)。
再到后来,在女主进入大学之后,也就是蒋经国去世不久,台湾就似乎进入了空前的为追求言论自由而大行其道的局面,各处街景都能够看到学生游行示威的情况。
再再后来就是1999年发生“921大地震”了, 虽然女主所在的台北所受到的灾损并不严重,但遗憾的是其中位于新庄市的“博士的家”却有3栋大楼倒塌,45人死亡,而看过这部动画的朋友应当都知道,女主儿时的玩伴徐圣恩,恰恰就居住在这栋楼房里面。
之后来到千禧年,我们也能够零星的从场景背景中看到各任台湾领导人的前后登台,以及后续的一些舆论事情。
动画最后一幕便是女主老爸老妈在电视面前为myj的落台争吵的场面...另外,相伴着时间的流逝,女主所在的幸福路也从过去的破败腐臭的河道,变成了后来干净整洁的水流河道,再到最后栋栋摩天大厦拔起而起的状况。
即便隔夜君也仅仅拥有零星的台湾记忆,但也依旧能为这种沧海桑田的变迁触动感慨,那又更何况是那些在这片宝岛地域上生活了数十年之久的居民呢?
对了,在文章的最后有一点事情不得不提。
或许某些大陆民众在服用这部动画的时候会因为某些画面和词句而感到不舒服,但隔夜君希望你们能够理解体谅一下,毕竟客观陈述历史事件是少不了会掺杂进这些画面的,也恳请你们一定要看到赞扬歌颂的另一面---也正因为这些要素存在,所以这部动画能否在大陆上映也是一件为之的事情呢。
不过不管怎样也好,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上《幸福路上》这部国产动画吧。
小时候的我们总会有很多的梦想,梦想着成为自己希望的那样,梦想着有一天可以自由飞翔。
但是这些梦想总不会成为现实,因为很多时候,梦仅仅是一个梦。
梦想的存在是为了让人有一个归宿,有一个可以为之出走的念头,但是这个念头究竟要不要依照着实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小孩子们总会有着很多梦,但是等到了长大成人的时候,梦就会醒来。
醒来了以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与梦想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这种差距会让人怀疑,自己小时候的梦究竟有几分真?
于是,就会有着很多人去追寻,去寻找一个答案。
梦想究竟在什么地方?
自己究其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
追求的人不少,找到的人寥寥。
2017年有这样一部动画片《幸福路上》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寻找幸福的故事。
主人公小琪在外婆去世之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然后开始对于自己这几十年的生活质疑。
想想小时候的自己,然后看看现在。
小琪发现她并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在这次回家之旅中,小琪不断的回忆着自己与外婆的点点滴滴,以及小时候故乡的一切,终于在时间的交错下,小琪有了自己的答案。
台湾的动画片似乎都是采用这样温暖的色调,因为他们的主题大都属于小清新题材。
这或许是主要原因,回看我们所熟悉的《麦兜》系列。
本片的色调与她不谋而合。
这样的色调中注定不会发生太过于难过的事情。
即使是片中部的暴乱以及911袭击,我们都不会感觉太过于压抑与不安。
这就是这种色调的特点。
用一种安心的氛围将故事的股价烘托起来。
桂纶镁的声音也是恰到好处,除了对于这位偶像型的演员,天生的好感之外。
本片中她的略带沙哑的嗓音太适合这种稍微有点慵懒的故事了。
本片节奏缓慢,故事在一百分钟内缓缓的展开。
虽然片长相对于普通电影来说略长了些,但是当你沉浸在里面的时候,却丝毫也不会觉得拖沓。
主人公小琪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将我们带入了片中的情景。
当我们顺着小琪的目光去审视她这几十年的生活之时。
时间也就慢慢的溜走了。
幸福是什么?
不幸的人生又会是怎样?
本片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对于小琪的外婆来说,幸福就是可以吃饱饭,没有什么比吃东西更让人开心的了。
这是老一辈的人固定的观念,因为他们经历过粮食的短缺,所以才知道吃饱饭的可贵。
而对于小琪的父亲来说,幸福就是自己可以不用去工作整天在家呆着。
这是一个在枯燥乏味的工作场景中劳作了四十多年的人由衷的感慨。
他彻底的工作够了。
受伤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点燃了自己放弃工作的导火线。
对于父亲来说,在家里即使拿着很少的退休金也可以很惬意。
而对于小琪的妈妈来说,幸福就是赚钱。
因为她是一个家庭主妇,因此对于金钱的依赖似乎多了一些。
但这也是正常需求。
因为家里的柴米油盐都需要妈妈进行把控,对于金钱的喜好,似乎是每一个家庭主妇都有过的固定观点。
而对于小琪的朋友来说,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楚,曾经的才艺女神,现在却只能自己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曾经的一起玩闹的坏小子,也只是为自己多开发了很多的业余“工种”。
看来,不止小琪一个人会陷入困境。
每一个想要努力活出样子的人最后都会失望而归。
长大后,似乎每一个曾经信誓旦旦的小孩都过得不愉快。
这个世界太大了,似乎每一次的聆听或者是每一次选择都会衍生出一些不一样的结果。
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或许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幸福是什么?
幸福或许就是相信吧,你相信什么,就会努力的去追求什么。
慢慢的也许你不会百分百完成自己的梦想,但是你至少会距离你的梦想更近一步。
这就够了,至少你还在追梦的路上。
你的人生来源于你的相信,你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是什么。
你也就会有着什么样的生活。
幸福并不是偶然的,她的出现总是会有着太多的必然。
因为,只要你有追求幸福的信仰,就一定会在路上。
……欢迎留言明天再见
在了解《幸福路上》之前,可能以为这部动画片偏低龄向,毕竟成年人不再屑于把幸福二字挂在嘴边。
加上童真的画风、清新的配乐,以及开篇颇为魔幻风格的想象段落,都似乎使它显得过于可爱了一点。
未曾想在可爱的外表之下,这部台湾动画其实涉及到不少历史政治事件,包括不仅限于解严、学运、蓝绿、移民等关键词,更串联了九二一大地震、九一一事件等时代节点。
电影主题也在亲情之外,更多地讨论到民族、女性等身份认同。
这是导演宋欣颖执导的第一部动画长片作品,它其实是由2013年导演的同名短片发展而来。
长片于2017年亮相釜山电影节,2018年1月5日台湾上映。
在第二十届台北电影奖上,一举获得百万首奖、最佳动画片和观众票选奖。
桂纶镁为女主角林淑琪配音,《海角七号》导演魏德胜也献声参演了主角表哥一角。
成长在幸福路,儿时的林淑琪充满想象力。
她会把父亲工厂烟囱里冒出的浓烟想象成美味的草莓冰激凌,把阿美族外祖母想象成深山里吃人的老妖怪。
嘴里嚼着混血同学赠送的美国巧克力,可以让她满足得驰骋天际。
勇敢的表哥在她脑海中,成了禁书国度的叛逆王子。
成年以后,林淑琪再度回到家乡的幸福路,回忆往事种种,却似物是人非。
七大姑八大姨推搡着催她生儿育女,家人过着能吃上饭活着就算幸福的平凡人生。
曾经为理想愤然弃医从文,背井离乡来到美国打拼,天台上许下“要成为很有用的大人改变社会”的少年志愿,如今想来好像什么也没有抓住。
在幸福路,林淑琪又一次遇到儿时的伙伴庄贝蒂,听闻和诉说她们各自殊途的命运,勾连经年以来的变迁遭遇。
遇到自己不曾见过的长辈的另一面,体会岁月的辛酸和生命的无常。
也遇到她自己,追问自己究竟是谁,这些年来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什么,自己到底该在哪里,而哪里才有幸福。
电影的主角小琪生于1975年,导演宋欣颖生于1974年。
影片中,林淑琪选择文科专业,到报社打工赚钱,远渡重洋婚嫁,都与现实里宋欣颖导演的经历非常相似。
导演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于芝加哥某影视后期公司工作。
在那里她感到作为亚裔女性的被边缘化,并更坚定自己导演作品的决心。
《幸福路上》自然是部具有自传性质的电影,它选取回忆视角,讲述个人成长,实则托出从主角记事起,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到新千年后的社会转变。
由于事后追溯,影片整体叙事宏观而全知,令观众同创作者一道,对彼时当事人的诸多选择发出感慨唏嘘。
这些选择和经历,离不开台湾本土的改变及其和美国的关系。
年幼的小琪觉得美国一切都好,等自己真的拥有曾经迫切渴望的美国家庭,却发现其间无法弥合的文化障碍。
支持工人权益,却不被工人父母所理解。
毅然从文所学,只得变成打工赚钱的工具。
电影把主角的生日设置为蒋介石去世之日,更加强了巧合宿命般的隐喻。
这也倒不是说《幸福路上》有多么激进的政治观点,因为上述事件实际只是蜻蜓点水地溶在日常中,体现方式也十分生活化。
喧闹的亲戚们羡慕混血宝宝,认为去美国可以赚大钱,他们自己却并不理解其中的艰难。
电影想说的更像是,社会事件也许并不直接影响个人,但即使不关心政治的人们,也无时无刻被卷在社会的大潮中。
就像艳羡的美国圣诞树上的饰品,其实就来自父母打工的加工厂。
儿时伙伴庄贝蒂笃信威武的美国爸爸会来接她,想象自己不曾去过的远方。
当梦想幻灭,金发碧眼的她竟要染上一头黑发,表演异域的舞蹈卖艺。
再相见时,反而是林淑琪成了所谓的美国人,庄贝蒂洋人外貌的小孩却讲着一口流利国语。
庄贝蒂与林淑琪二人分别的婚恋,加之她们各自母亲的境遇,还写出了女性在这族群混杂、身份交织且不断迁徙的环境里的不同命运。
敏感亦不乏温柔地,体察到每个角色内心,让背后即使高屋建瓴的社会议题,也转译为个人诚恳的所见所感。
差异与迁徙,就意味着别离。
片中的几场别离戏,不管家人还是朋友,无论生离死别,都被刻画得尤其动人。
个人角度重历历史,带来一种真实触感。
而动画方式演绎现实,又把其中晦涩的成人隐喻,化为天真口吻。
穿插在今时与往日之间的,还有天马行空的幻想。
流畅灵动的转场,夸张典型的造型,亦发挥了真人电影难以呈现的从容。
比如已故的外祖母数度跳出与主角心灵对话,放真人电影里怕是要成鬼片或者玄幻,在此处却舒展出淡淡的温馨与智慧: “你相信是什么,你的人生就会是什么。
” “妹仔,幸福是没有永远的啦。
” 在地性、动画媒介、叙事立场等许多方面,《幸福路上》接近香港的《麦兜故事》风格,虽然它不及后者那样纯粹与跳脱。
在动画产业并不繁荣的台湾,能够诞生这样一部切身讲述自己故事的动画长片,无论如何值得喜悦。
幸福究竟在哪里?
也许幸福只是在路上。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今年,大陆有制作一些发生在华南地区的片子,发生在潮汕地区,客家梅州,甚至是第一部讲闽南语的电影。
然而,以实现看到的成片,这些电影大多注重形式而抛弃了内容,甚至明明发生在方言地区,却依然在大讲普通话。
这种选择,总是令人存疑的。
正因如此,回头再看《幸福路上》,我依然认为,所有发生在大陆的怀旧成长、主打亲情家庭题材的南方谱系电影,都没有这部发生在新北市(台北卫星城镇)的动画片,来得熨帖。
短片版12分钟的动画短片《幸福路上》,拿下了2013年第15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
紧随其后,导演宋欣颖,又在年底金马50的创投上,获得了评审杜琪峰、陈国富、黄志明青睐,再次拿下百万首奖。
时间又过五年,《幸福路上》变成了111分钟的动画长片版,拿下了今年台北电影节的百万首奖、最佳动画片和观众票选奖。
有人甚至断言,它拿下金马55的最佳动画片也不无可能。
无往不利的战绩背后,是女导演宋欣颖拥有过人才华,亦或者《幸福路上》是现象级作品?
最终答案,恐怕会让很多人失望。
《幸福路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民意基础,故事也不乏平易近人的邻家气质,但动画片是一个集体作业,考验整个动画工业的梯队建设。
剧场长片即便耗费五年时间,带有深刻个人烙印的《幸福路上》,更接近单兵作战的《大世界》或者小团队的《麦兜故事》,而非中国影迷熟悉的《大护法》和《大圣归来》。
众多奖项肯定与前辈提携,更像是推动和褒奖导演完成了一部长片。
好比电影创投会的终极本质,并不能将一部电影的剧本,锤炼打磨得更好——那一直是导演自己的事。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最终完成版的《幸福路上》,就保留有很台很颜色的一面。
遭人诟病的桂纶镁配音,有挥之不去的大龄文青文艺腔。
抱歉,我不是对大龄、女文青或者文艺腔有敌意。
我认为,桂纶镁的配音,令年逾三十的女主角,依然像个没有长大的少女,无论是做往日的花痴还是今时的感悟,总害我跳跃出戏(即桂纶镁标签太明显)。
其他几个配音演员人选, 陈博正(父亲)、魏德圣(表哥)也有很浓的台湾情结,但代入感超强。
电影出现了大量闽南语方言对白,像阿陡仔庄贝蒂、沙发和蓬椅(PONGYI)、狗语和国语之类的调侃。
六岁时,小琪一家搬往台北县新庄市(今新北市新庄区)生活,作为包围台北市的台北县,家庭与学校的语言差异,似乎透露了一个信息:本省人的生活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相较复刻台南某条街做背景,立意浅白无比的《小猫巴克里》,《幸福路上》无疑更靠近开放了自由行的台湾,那些社会民生和综艺娱乐,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幸福路上》自搬家开始,以小琪的成长,引出了人生变幻时的诸多感慨。
从母亲与女儿的对话,到女儿自己也成为了母亲,最终步入小时候迷茫,且感觉遥远的成人世界。
相较其他同学的人生故事,小琪的际遇,对外婆的怀念与追忆,对新生儿到来的恐慌,并没有达到“短相聚长别离”的意思。
更准确的说,小琪的人生循规蹈矩,去了美国工作生活,博得周围人眼羡。
双亲在家辛苦,依然健在,也说得上好运气。
那《幸福路上》,到底在感慨什么呢?
这部有着缤纷颜色的动画片,像冰激凌,糖果屋和夹娃娃机器,反复出现相当粗暴的转场:哗——哇——嘢,是这样子噢。
固然,它可以被解释为少女的异想天开,但频繁的噩梦与想象力,总会让电影陷入一惊一乍的情境,更有种没长大的天真、惊奇与密室感。
如果再对比日本的《岁月的童话》和《辉夜姬物语》——都是关于女性在不断成长中,被迫牺牲和改变自我的寓言,我不可避免要想问:小琪,活了三十多年的小琪,她真的长大了吗?
(当然,这个问题每个观众也可以自问)我知道,电影要表现她的觉悟,以外婆的死,以决念的生,选择并告别美国的生活,归来台湾,陪伴父母。
可是,少女时代的惯性,哪怕小琪停下脚步,她都好像没有真正摆脱。
她寻找到了友情,那个由表姐带来上学的庄贝蒂,留下了一个与美国有关的善意谎言;她看禁书,却没有早恋;她升读了北一女,却无比迷茫;她跌跌撞撞成了美国女儿,回到幸福路上,只是感慨大家都变得那么老了… 《幸福路上》有不可思议的地方。
像80后的我,可以无缝对接台湾1975年生的学校记忆(尤其是上学紧张)。
其实刚好就是,大陆社会经济的起步发展,晚了台湾十余年那样子。
有些细节,却是我所诧异的。
那条名为大排沟的小河流,居然是从垃圾污染,变成了被整治的清洁。
小琪居然喜欢工厂飘出来的有颜色“毒烟”(汽车尾气),就好像那股烟的味道,可以让她随时进入异次元世界。
这种桥段,难道是怀念经济腾飞的七八十年代?
1975年4月5日。
蒋介石去世。
1975年4月5日。
小琪出生。
《幸福路上》更想做的,是把小琪当做一个不断参照他人变化,目睹父母老去的国民小代表。
所以,她这一生,是父亲口中的心肝仔(回高雄六龟扫墓),要遇到阿陡仔(最终是小琪自己去了美国),被熊孩子称呼为番仔(一个来自花莲的原住民外婆),还有怀春小说中的台词,“你这残忍的小东西”。
她的童年点滴,得有吃槟榔,猪哥亮,和“飞啊飞啊小飞侠”。
她的于心不忍,是看父亲年纪一把,当夜间保安,却永远买不上一张对的彩票;是念叨着资源回收爱地球,捡瓶子和垃圾赚零花家用的母亲,自知没有跟上社会与时代。
她厌恶三姑六婆的七嘴八舌,又怀念实际上相当短暂的小学同学友情。
《幸福路上》的野心,是明晰的时间线:譬如1991年国中毕业,考入北一女。
那个时间点前后,台湾解除戒严,政治局势风云突变。
1999年的921大地震,博士的家大楼倒塌,数十人死亡。
2001年的911事件,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倒塌。
这三个时间点,小琪分别遇见了陈水扁的女儿陈幸妤(北一女的学妹),她不快乐;一路从乩童扶正成车行老板兼圣恩法师的老同学,他走了;还有代表独立自由美国梦的表哥,结果呢,小琪放弃了。
最终,曾是阿陡仔的庄贝蒂,与美国女儿的小琪,又在幸福路上相遇。
放弃精神美国与现实美国的台湾女人,以单亲妈妈的身份,选择了她们的家人,以及生长的土地。
路直路弯,她们继续着生活。
堆叠的细节,与释放的政治气息,还有不断点亮的时代标记,令《幸福路上》的小琪,变成了一个围观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我甚至感受不到她强烈的情感驱动)。
幸福一词,貌似鸡汤,但我在北京生活的社区,就名为幸福村;每年驻扎上影节的固定地盘,就有一个幸福里。
就连我去做活动的山东烟台,都有幸福路,东、西、南、北的幸福,不过代表国泰民安的纯朴愿景。
小琪没有走上追求幸福的那条路,她选择了从没有离开的那条路。
但,这就是幸福吗?
带你看真实的中国电影
幸福路上,幸福正在路上,幸福就在路上。
如果到处去找幸福,从台湾跑到美国也不一定就能找到。
如果就停留在一个地方,幸福也许可能会自己出现。
但是悲观失望,否定幸福,或许幸福也就离开了。
小琪一家搬到了幸福路,感觉从此就会走向幸福,但是剧情还是比较贴近现实,他们一家还是平平淡淡,甚至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小琪上学一开始成绩并不好,最开始是由于没有交补习费,结果老师都不透题给她,和她一样的还有金发碧眼的但又是在台湾土生土长的白人女孩庄贝蒂,以及要帮爸爸当乩童的许圣恩。
后来小琪又迷上了爱情小说不能自拔,成绩也一般般,但是就在那时候她发现妈妈带她去求人的不易。
后来也是在阿嬷的鼓励下,相信自己,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但是面临高考的时候,家人一直想让她学医,她在那种政治环境下竟然也觉得应该读文科更能肩负拯救社会的担子。
但是后来她才发现,现实总是啪啪打脸。
自己学的东西没啥用处,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找到工作也是被某些政客利用,现实的社会并没有改变多少。
甚至她参与的那些运动并没有改变底层人的生活,最明显的就是他爸爸,受了工伤也没有多少补助。
她去了美国,以为那就是她从小到大梦想的所在,能见到圣诞树,能有自由的空气,更加皿煮,但是事实上还是被打脸。
有恐怖袭击,所以她才正好有机会过去。
去了之后,工作也并不如意。
梦想中王子拯救公主的剧情更没有出现,遇到一个白人相识相知相恋,本以为会幸福圆满,结果由于价值观的不同,生活产生太多分歧,最后正好因为她阿嬷去世的缘故,她也就回到了台湾。
发现只有爸爸妈妈能完全的包容她,那里才是幸福的起点和终点。
想到了一个小故事,小狗问她妈妈,幸福在哪,狗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小狗就追着她的尾巴使劲跑,却一直原地打转还追不上幸福的尾巴,然后等她坐下来,幸福的尾巴也就陪伴在她身边了。
再看庄贝蒂,金发碧眼,美国人在台湾留的种,然后就跑了,所谓的罗曼蒂克。
结果她妈妈也是很辛苦把她抚养大。
她由于与周边人的不一样,其实也是从小受到异样的目光对待。
长大之后,或许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或许因为从小缺少父爱,婚姻总是失败。
最后,只是安定下来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就好。
小琪的父母也很辛苦。
她妈妈搬到幸福路之后,为了小琪的未来也是拼尽全力,各种打工,为了帮小琪上补习班,接各种兼职,在幼儿园烧饭,后来还靠捡垃圾补贴家用。
他爸爸虽然找了工厂的工作,但工资并不高,还寄希望于买彩票中奖发财。
后来很老了退休了,还要去干保安补贴家用。
好在小琪的家里很温暖,特别是还有一个阿美族的阿嬷一直给小琪很多鼓励,做人以及幸福的道理早就说给她听。
小琪的爸爸妈妈也特别爱她。
一家人很开心,一家人在一起就最好。
其他的政治梦想那真是虚无缥缈,无非是给人当了垫脚石,做了一颗小小的棋子。
有人批评这个动画,政治味太重,其实我倒觉得是反过来讲的,动画虽然提了很多这方面的,但其实是反对普通人去参与,参与了就太傻。
比如小琪的表哥,眼睛都变成色盲了。
比如小琪自己,做了很多当时觉得很对的事,结果没有改变社会的现状,只是给某些投机者上升提供了舞台。
特别是阿扁,那真是最大的投机者,造势让自己上升到最高位,却没实现为普通老百姓谋福利,自身却利用职权贪污腐败。
������&
小琪从小是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长大的,上学放学的路上都会和邻里之间的邻居打招呼,和我们许多人生活成长的环境一样。
小时候我们会期待着每晚晚饭时间的动画节目,还会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奇思妙想而闹出笑话。
小时候我们会有很多对未来的想象和梦想,当一个班的好朋友离开的时候,我们也会因为珍贵的友情而伤心落泪。
后来周围的人对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期望,期望我们的成绩能更好,期望我们以后能做他们所希望的特别赚钱的工作。
最后小琪没有听从父母的意见,在大学勇敢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后来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危机,但是在哥哥的介绍下,她还是实现了小时候的一个愿望-去美国。
但是当她真正去到了美国,她却发现美国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后来她也不能免俗的为了赚钱养活父母沦为了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所幸她在美国遇到了自己的爱人,虽然最后离婚了,可是当她回到台湾的老家,她依然能够和爸妈,自己的孩子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
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追逐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完成自己所憧憬的梦想,可是成长并不是如同理想中一帆风顺。
成长路上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命运和归宿。
小时候那个特别调皮早早辍学的同学最后虽然赚了很多钱买了房子,可是却因为一次地震失去了生命。
小时候羡慕的家境优越的同学,也因为家庭原因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最后早早成为了两个孩子的妈妈。
成长中存在着很多未知,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但是当我们一边叹息着生活的不如意,一边抱怨着自己的不快乐回忆着从前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品尝着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百般滋味,或许幸福本就不是个完美的概念,为了生计,为了希望,在奔波的路上反复品味着不同的味道,也许这才是幸福的真实模样。
这部电影里穿插了很多台湾本土的政治文化风情,还有一些奇幻的色彩。
本以为可以从中看到非常多主角后来生活的改变,但是看到最多的也只是她反复做出的妥协,可能这就是我们一代接着一代的真实写照吧,没有那么的震天动地,存在更多的更像是生命的循环往复,但你总能从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幸福是什么呢,没有人会有一个标准吧,人间有各色各样的人呢,不知道大家活的幸不幸福呢,在生活中有没有不如意得,要是有那么就多看看吧,或许还能拯救自己呢,你说对吧,对生活充满期待对你对别人都人生都是好的呢!
为什么那么难啊,要开心要快乐啊!!!!!!
我的天!!
怎么就是不行么,人间不值得啊
过于平淡
我只记得夏天的河水很冥王星时刻
以为美国就是天堂,这种曾经的两岸共同想象看了让人心酸。野心很大,从75年到现在的岛史都提到了,想做动画版《活着》?可惜轻易地落脚在回归乡土,实在太幼稚了……
政治立场太明显。其实那些天马行空的东西加的很乱,可能我看的不够专心,但是这部也确实让人很难专心看下去。小孩子的台湾腔让人感觉很舒服但是长大之后就一言难尽了。
熟悉的方言
不喜欢纯卖情怀 整部电影负能量太多了
2.5
原来长在台湾是这样的感觉!Queens真的是所有异乡人的家
虽然将国族史大事件嵌套进普通人生命经历的做法已经堪称陈词滥调了,但情感部分又细腻和普世到足够打动观众(我本人)
两岸的成长环境可以不一样 但是成长的烦恼都一样
2023.4.21 和hzy很有意思的动画形式 去去去去美国
台湾也终于像日本,香港一样有了一部这样的关于自己的动画,不知道大陆什么时候会有。处于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刻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很难不感同身受。我很不赞同有些评论里批评其太过明显的政治论调,我看这种看法只是内地人的政治病又犯了。展现和回顾一个时代,难免捎带上当时的一个背景,以及当下的种种问题。
⒈「幸福是没有永远的。」→看到Kiki的短评第一句也用了阿嬷的台词,这巧合真让我惊喜;⒉作为动画,技术有欠缺,但故事挺真诚,不过多线索交叉叙事的剧情有些复杂,三种语言且没字幕辅助下,想必一起观影的外甥女和小董事长时不时会听得一头雾水(我呢?普通话>台语/闽南话>英语);⒊听到片尾曲才想起蔡依林的《幸福路上》原来是这部动画电影的主题曲呀!……
台湾几十年的变化在一个家庭中表现出来了。
一般吧,不时穿插的幻想和政治忍不住想让人快进。画风好像几年前的国产动画片。
3.5。「你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了嗎」畫風可愛,但沒想到故事頗沉重。儘管導演也以較理想的走向去緩和,但實際上你知道她只是不想太殘忍...八零年代以降的集體回憶。社會政治的變遷,個人的失落,都讓人惆悵。喜歡裡面幾段用魔幻童話去表達現實事物的詮釋。讀禁書被捕,老師收錢補習等
看完哭了,哭完又笑,以台湾少女的成长看待时代变迁,探讨幸福的真正含义,同时也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父母的教诲,生活的压力,甚至片中浓浓的闽南口音,仿佛就是自己的故事。无论何时,家是永远的港湾,一辈子最幸福的地方。
很难得的台湾本土类<麦兜故事>动画,虽然略为粗制,温情又残酷的现实童话,真实得就如邻居家的故事,中正病逝、戒严、学运、南投大地震、9.11事件、小人物看四十年人文政治的沧海桑田,追随着每个时段定义不同的幸福,却总与幸福总发生偏离,但也一直在幸福路上。
不了解台湾这五十年是什么变化,小琪大学是在搞台独吗
故事凌亂,空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