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这几个特殊的日子附近,单位组织看了这部跨过鸭绿江。
这几个日子可不是指圣诞节,是苏联解体三十周年、教员诞辰。
开演前我就知道这是电视剧剪的,但是正好工作忙没空看电视剧,补一补历史很不错。
电影里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这场战争。
普通战士,国家领导人、美军各级指挥、美国苏联背后的博弈。
也许很多年轻一点的孩子,并不了解这场战争背后的事。
这在当时相当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交手。
先是朝鲜人民军摧枯拉朽的打爆了李承晚的反动政府,李承晚逃到釜山准备下海。
美国纠集十几个国家出兵登陆釜山,不但要消灭朝鲜人民军,还威胁东北,轰炸我国边境。
不过其它国家军队基本都是拖美国后腿的,菜的一批。
咱们也是反复权衡才有了那句名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电影里歌颂了我们战士的英勇,战略的正确。
但对美帝评价也很客观,美帝前期战略误判,轻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李奇微上任后的礼拜攻势,以及发现我们攻坚能力不足后的顽强防守也让我们吃了大亏。
后期不愿引发世界大战的苏联发现我们这么能打,给了我们除直接出兵以外的一切援助,我们也能喀秋莎洗地了,才打的有来有回。
当前局势也是中美的直接对抗,我们也没什么妥协的可能。
中国人民赞成和平,但也不怕战争。
正值苏联解体三十周年。
b站up主小约翰可汗与新华社联合投了个投稿。
下面一条评论深得我心:“也许苏联的路走错了,但我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错,它一定会实现,哪怕花上一千年。
”乔治·布莱克的这句话,确实就是我们对老大哥结局所能做的最好总结。
他和他的共产主义信仰,都正如其代号一般,都是真正意义上永远璀璨的不灭钻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从落后的新中国发展成为正式和美国一较高下的世界第二,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没有错,共产主义是行得通的。
疫情期间美国暴露了各种问题,但我们也要客观的认识到我们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很高兴看到国家在共同富裕上做的努力,我们是时候正视一些改革中带来的问题了。
这不是翻旧账,而是为了更好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终极理想。
老大哥解体那天依然有着世界第二的武力和经济,外部压力压不垮苏联,反而是内部问题带来了致命打击。
想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战略设计,但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劳动者的艰苦奋斗。
虽然我不是个电影里那样的战士,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单位倡议观看,我作为尽职尽责的支部委员,自然也倡议了本支部的同志。
尽管没有硬性要求,但大家还是自己掏钱看了。
从电影的水平来说,打一星都嫌多,就是同名电视剧辅以其他影视作品和真实影像的拼盘菜,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丰满的人物,没有考究的战争场面,大量运用非电影的手法,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情景模拟型的纪录片,真是粗劣不堪。
但从回顾历史的角度讲,这部片子又很有意义。
它清楚地道出了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怎么打的,从彭德怀的视角回顾了战争的全过程和关键节点,简单而直观地讲解了中美双方的主要战略部署,非常简单但正确地道出了志愿军胜利的原因。
近年,因为党史学习教育、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中美关系等缘故,抗美援朝的话题重新热了起来,但以《金刚川》《长津湖》为代表的电影不仅没有完成讲述历史、还原真实的任务,反而令观众迷失在特效加持下的选择性叙事和夸大、虚构的情节中,反而加深了观众对历史真实的迷惑和误解。
人的记忆是短暂的,历史是层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战争的主题越来越为人所淡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只有那些热血澎湃的片段,但如果不及时点题、不重新确认这场战争的主题和主线,人们对这场战争的集体记忆将是貌似连续实则完全不同质的。
对战争代价浓墨重彩的渲染反而让人进一步疑惑甚至质疑这场战争的意义,对战士们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展现反而让人将胜利简单归结为不计代价的血肉堆砌甚至敌人的仁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这样的电影,是有必要存在的。
电影爱好者尽可以对其嗤之以鼻,但作为党员干部,抱着学习历史的态度,应该认真看看。
《跨过鸭绿江》这部影片应该算是电视剧的剪辑版,演员基本上就是同名电视剧的班底,电影版时长虽只有150分钟,但和电视剧版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相得益彰很好看。
影片剧情不用说,还是讲述全景式伟大的抗美援朝时所有的大小战争,高度较真实还原历史,场面宏大,画面清晰,主题突出,唤起观众爱国热情。
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特性展示无遗。
虽然明星不多,但全员演技都在线,个个有血有肉,真实,不做作,神似。
人物形象很丰满,故事情节虽有紧凑,但紧张,扣人心弦,但也展现了彭老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宏图伟略!
也体现了志愿军战士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昂扬斗志!
个人觉得不亚于《长津湖》震撼力,对历史既有客观的评价,又能真实地体现战争的场面。
整部影片犹如一本“影像”历史,我们需要记住这段历史。
如果你不清楚那段历史,你应该去了解他,如果你正淡忘那段历史,你应该去回顾他!
记住革命先辈的付出,记住这段苦难和英勇!
英雄前辈们的血和生命,铺就了我们今天的繁荣和安定生活,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伟大的历史!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近,电影版的《跨过鸭绿江》,大家看了没呢?
这部电影,我强烈建议大家先去看电视剧版,因为这部电影版本阉割了不少的剧情线,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不是那么完善,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这部电影本身的事情,剧中志愿军和美军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大幅度压缩了剧情,使得我们看不出来,事实上,在原版的剧情里面,就更加能体现当时志愿军打得有多艰难了,因为我们面对的敌人美帝国主义,可不是什么弱鸡对手,更不可能是印度的阿三,而是标准的美式机械化部队,装备先进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所以,当年美军是相当难对付的。
我们从电影里面就可以看出来了,当时的志愿军几乎没有任何的制空权,美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在志愿军的后方可以用融入无人之境来形容,美军的战斗机甚至飞得特别低,美军对志愿军的后勤供应造成了特别大的压力,美军无时无刻各种狂轰滥炸,导致前线的志愿军本就脆弱的补给线,更加雪上加霜了。
不仅在志愿军后方猛攻,在攻击志愿军阵地时,也是利用了空军先行轰炸,而且,轰炸完了,大炮接着轰,最后,才派遣地面部队开始攻击,地面部队在攻击时,还有坦克开路,他们的部队只要乖乖躲在坦克后面,就可以对志愿军展开攻势了,足以看出来那会的美军有多难对付了。
而且他们的火炮可以用不计成本来形容,美军在朝鲜战争中,就发明过一个战术,叫做范佛力特弹药量,利用不计其数的炮灰准备,对志愿军的阵地倾斜炮弹,所以,我们解放军的火力不足恐惧症是怎么来的,相信不用我多说了,以至于因为过于消耗炮弹的原因,发明这项战术的范佛力特还因此去了国会接受质询。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美军当时的装备几乎碾压志愿军,我们的志愿军,除了苏联的空军在鸭绿江附近支援外,进入朝鲜的部队没有任何空中力量,部队手里面的反坦克武器更是少得可怜,只能靠美军“送给”我们,甚至火炮更是连美军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但即便这样了,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却还是被我们平推回了三八线,这或许才是志愿军强大的原因所在。
电影《跨过鸭绿江》日前已定档于12月17日上映,口碑持续走高。
作为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始终在业内外保持高度关注度,讨论热度亦不俗,这其中的挑战和开拓性不言而喻。
剧作的精雕细琢、拍摄的精益求精、主演的实力加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史诗巨献......“震撼人心”“良心之作”“史诗级巨作”等各方好评不断,《跨过鸭绿江》被媒体和影迷封为“必看国产大片”。
1、首度“全景史诗气质” 真实展现战事全貌,观众“破防”,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铁血军魂”致敬!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献,《跨过鸭绿江》的故事走向、历史事件、领袖人物和相关的重要形象都本着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创作原则,大到风云诡谲的国际格局和战役布局,细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战斗故事,都有极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类似体量的历史重大题材的电影创作,是十分鲜见的。
对很多人而言,抗美援朝是爷爷奶奶口中曾唱过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谣,也是课本上讲述的那群最可爱的人”,现在《跨过鸭绿江》以“史诗气质”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细节和进程:新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下开展抗美援朝的?
战前出兵的决策我们是如何定下来的?
阵地战时期坑道工事和“零敲牛皮糖”战术又是怎样实践的?
很多观众分享观看电影预告片的感受:“难以想象当年志愿军战士是以怎样的意志和战斗力,击退了武器装备和技战术素养全面超越我方的敌军!
”“这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大片,并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它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民族情感的共振!
”“全程都为人民志愿军揪着心,全程看片都热泪盈眶,这才是史诗级的电影作品,看完觉得荡气回肠、热血沸腾!
”“这才是中国该有的战争大片,看完之后对祖国的英雄儿女更加肃然起敬!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坚不摧、顽强不屈的铁血军魂!
”2、倾力打造,真切感受伟大的家国情怀观众盛赞“场面震撼”“高燃炸裂”“名副其实的史诗巨制”!
电影是精炼的艺术,需在真实与创作之间达到微妙平衡——《跨过鸭绿江》就获得了观众的赞赏:“《跨过鸭绿江》不仅真实再现抗美援朝的全过程,还拍出了那个年代的战斗精神,导演和演员们真的都用心了!
”
据悉,影片的不少重要战争场面是在黑龙江牡丹江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中实地拍摄的,另外,剧组也重新搭建了中南海、克里姆林宫、白宫等重要地标场景;此外还有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2个半小时的电影,400多个场景,500多人的美术置景团队,4万多名群演,子弹打掉了8万余发——如此精益求精的创作及制作过程,只为将极致的观影体验奉献给观众。
影片力邀了丁勇岱、唐国强、孙维民、王志飞、刘之冰、赵波、韩栋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加盟,为影片贡献了极为精湛的演技;“不愧是总台出品,选角也都是非常有实力的老戏骨!
”此外,史诗级的大片质感也获得观众盛赞,特效制作亦交出满意答卷,电影获得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奖”最佳视觉效果。
《跨过鸭绿江》作为一部战争史诗电影,对抗美援朝战争做了全新的创造性的影像处理,具有全、高、特三个特点,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完整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画卷,丰富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像表达:“特效很用心,战争场面很好看、有冲击力,特别有沉浸感和真实感。
”“燃炸了!
”“太震撼了!
”不少网友盛赞这是“必看的国产大片”!
3、“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以史为鉴,守护当下幸福生活电影《跨过鸭绿江》在展现中央领导战略思维的同时,还深情致敬了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既有激烈恢弘的战争宏观叙事,也有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深深地戳中无数观众的心。
“希望能够用影片的方式留住那段令人动容的岁月,我们真的不能忘记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致敬最可爱的人,这样的题材真的好热血。
”“当年义无反顾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居然大多数都是和我一样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没有他们的勇敢、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有一说一,这种题材的电影真的很难得,是无数英雄的牺牲,才换得今天的美好生活。
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
电影《跨过鸭绿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巨作,是饱含澎湃激情与真挚情感的精品力作,是一部体现“总台担当”的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抗美援朝大片。
如此这般的“良心之作”,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走近这段历史,让我们一起将那份铁骨铮铮的家国情怀继续传承下去!
昨天看电影《跨过鸭绿江》 挺好看的 比长某湖好看它更像一部纪录片 以时间轴展开 逐段讲述了五次战役 其中也穿插着小人物的刻画 节奏并不拖沓没有刻意煽情的剧情 没有虚假的慢镜头 不会让人觉得尴尬或者 想快进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厉害 饰演的彭德怀在片中的两次哭泣 一次刘秘书牺牲 一次五十军军长汇报战况 都让人非常动容 就抗美援朝战争来说 真是太惨了 😭我一直想 太多人牺牲了 太多烈士了 放眼望去 决战后战场上竟没剩几个人 那后来他们被送回来了吗 这么多烈士 战线拉了这么长 他们还能被找到吗看的时候就不能细想 细想就觉得很难过没想到结尾处有接烈士们回国的片段 一下子就泪目了 还好 其中一部分的他们回来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记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 :彭德怀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后写的“三十八军万岁”的表扬电报 送去战场念报文人的声音 在一片死寂的战场上格外突兀: “彭主席表扬我们了!
兄弟们!
他说三十八军万岁!
”可是回应他们的只有尸横遍野…那个团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听到这份嘉奖了…还有五十军军长回报战况那段 致敬当时义无反顾的先烈们
正值这几个特殊的日子附近,单位组织看了这部跨过鸭绿江。
这几个日子可不是指圣诞节,是苏联解体三十周年、教员诞辰。
开演前我就知道这是电视剧剪的,但是正好工作忙没空看电视剧,补一补历史很不错。
电影里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这场战争。
普通战士,国家领导人、美军各级指挥、美国苏联背后的博弈。
也许很多年轻一点的孩子,并不了解这场战争背后的事。
这在当时相当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交手。
先是朝鲜人民军摧枯拉朽的打爆了李承晚的反动政府,李承晚逃到釜山准备下海。
美国纠集十几个国家出兵登陆釜山,不但要消灭朝鲜人民军,还威胁东北,轰炸我国边境。
不过其它国家军队基本都是拖美国后腿的,菜的一批。
咱也是反复权衡才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电影里歌颂了我们战士的英勇,战略的正确。
但对美帝评价也很客观,美帝前期战略误判,轻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李奇微上任后的礼拜攻势,以及发现我们攻坚能力不足后的顽强防守也让我们吃了大亏。
后期苏联发现我们这么能打,给了我们除出兵以外的一切援助,我们也能喀秋莎洗地了,才打的有来有回。
当前局势也是中美的直接对抗,我们也没什么妥协的可能。
中国人民赞成和平,但也不惧怕战争。
正值苏联解体三十周年。
b站up主小约翰可汗与新华社联合投了个投稿。
下面一条评论深得我心:“也许苏联的路走错了,但我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错,它一定会实现,哪怕花上一千年。
”乔治·布莱克的这句话,确实就是我们对老大哥结局所能做的最好总结。
他和他的共产主义信仰,都正如其代号一般,都是真正意义上永远璀璨的不灭钻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从落后的新中国发展成为正式和美国一较高下的世界第二,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没有错,共产主义是行得通的。
疫情期间美国暴露了各种问题,但我们也要客观的认识到我们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很高兴看到国家在共同富裕上做的努力,我们是时候正视一些改革中带来的问题了。
这不是翻旧账,而是为了更好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终极理想。
老大哥解体那天依然有着世界第二的武力和经济,外部压力压不垮苏联,反而是内部问题带来了致命打击。
想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战略设计,但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劳动者的艰苦奋斗。
虽然我不是个电影里那样的战士,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喜欢看描写中国军人统帅和战士的军事题材片,抗美援朝,是自解放战争中我军大规模作战又一案例,人数之众,条件之艰苦,敌人之强大,都是史无前例的,影片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统帅和士兵的史命与担当,勇气与豪迈。
一声令下,昌着强大美军的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雄心壮志跨过鸭绿江,刻画入骨三分,他们是不朽的,应为人们永远敬仰!
一看这名字就不是我爱看的题材,但还是推荐年满18的都看看。
40集电视剧精剪成2.5小时虽然少了电影的质感,但作为记录片演绎没有太多煽情和戏剧化,每个人名和事件都真实可考。
节奏紧凑时间跨度长,把历史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明明白白。
小时候总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近一年也接触过88岁经历过5次战役的老革命(15岁参加第一次战役)。
作为不能太多感同身受的80后非常需要这部电影了解真实的历史。
除了美军给冻死在长津湖战士敬礼这个环节有待考证,整体没有硬伤,是好看的,也是需要看的。
我只是太难过战士不是死在敌人的炮火下而是死在供给不足上,战争,从来都是综合国力的博弈。
只可惜票房惨淡,吃了题材的亏。
但我以后一定会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历史敬畏历史,让他们知道在50年代初,我们的先辈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是他们的英勇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繁荣。
荣获“万岁军”称号的38军,曾是国民党旧部的50军,邱少云,黄继光,还有到死都隐姓埋名的“刘参谋长”毛岸英。。
都值得后人铭记!
“二营长,这不是车轮战啊!
这是轮流牺牲”“对,就是轮流牺牲,但可以耗住美军,值!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跨过鸭绿江》把将近3年的战争浓缩到2个半小时里,非常不容易。
泪点真的很多,从头哭到尾。
电影有所取舍,着重讲了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以及首次开城停战谈判前决定战局的五大战役,从彭德怀的视角、从战略高度去讲述这场战争,辅以激烈的战斗场面、我们熟知那些冰天雪地和炮火连天里感人的故事!
决策过程非常艰难,阻力重重,关乎几十万战士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毛主席的内心有坚定有纠结,电影虽然列出了现实的困难,但是把毛主席艰难的决策的过程拍的略微有点胸有成竹。
对于战术的讲解配以生动的图示,特别直观,让观众不仅从每个人身上去理解战争,更深一层了解志愿军指挥将领的智慧。
浓缩的电影中列举了很多震撼人心的数字:看到什么样的速度才能一夜行军140里!
什么样的勇气和信念才能3万人对抗9万装备精良的美军猛攻,坚守阵地13天!
什么样的视死如归能让黄继光毫不犹豫地堵枪眼!
什么样的纪律能成就冰雕连!
在“饥无食 寒无衣”的条件下,战士们以坚强的意志一次次以少胜多,不辱使命!
电影最后战士们的遗骸被接回家,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番号一个个从荧幕上飞逝,泪水止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