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醉乡民谣

Inside Llewyn Davis,知音梦里行(港),关于勒维恩·戴维斯,醉乡蓝调

主演:奥斯卡·伊萨克,凯瑞·穆里根,约翰·古德曼,加内特·赫德兰,F·默里·亚伯拉罕,贾斯汀·汀布莱克,斯塔克·桑德斯,亚当·德赖弗,伊桑·菲利普斯,罗宾·巴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醉乡民谣》剧照

醉乡民谣 剧照 NO.1醉乡民谣 剧照 NO.2醉乡民谣 剧照 NO.3醉乡民谣 剧照 NO.4醉乡民谣 剧照 NO.5醉乡民谣 剧照 NO.6醉乡民谣 剧照 NO.13醉乡民谣 剧照 NO.14醉乡民谣 剧照 NO.15醉乡民谣 剧照 NO.16醉乡民谣 剧照 NO.17醉乡民谣 剧照 NO.18醉乡民谣 剧照 NO.19醉乡民谣 剧照 NO.20

《醉乡民谣》剧情介绍

醉乡民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勒维恩(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生活困顿的他无家可归亦没有固定的工作,每晚得靠朋友们的救济才得以寻得安身之处。可是,尽管陷入了窘境,但固执的勒维恩却不愿意了顺应大众的喜好而做出无奈的改变,也正因为此,他和交往多年的好友简(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吉姆(贾斯汀·丁伯莱克 Justin Timberlake 饰)之间的关系也跌落到了冰点,更让勒维恩感到烦心的是,简的腹中竟然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之后,勒维恩前往芝加哥企图找到一份工作,却在面试之后惨遭拒绝,之后,一无所获的他回到了格林尼治村,继续回到曾经兼职的小酒馆打工。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氛围,勒维恩经历了许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是谁来敲门新扎师妹2厨神小当家第一季玉魂师灵魂摆渡·南洋传说马孔多摆渡人浪漫面包屋恶魔校花2公主迷案六花的勇者年轻人跳槽的魔王大人恋上喵星人热血街区:成军之路阿基拉的逃亡一键倾心成年之殇小熊维尼:血染蜂蜜机动战士Z高达Ⅲ:星辰的鼓动是爱杂技小精灵猎魔剧场前冰果104号房间第二季成名第一季德性第一季死无止境:阿根廷贵妇命案烈焰国度第一季博斯:传承第一季

《醉乡民谣》长篇影评

 1 ) 你還是個孩子,但歲月無情

2013年看過此片後,久久不能忘懷。

這是一個講失敗者的故事。

六十年代的格林威治,有多少懷揣藝術夢想的年輕人同他一樣?

這不是一個純個人的悲慘境遇,是一類年輕人都瀕臨一腳跨入的窘境。

心理學裡,現代社會形成一種人格,即巨嬰。

看似成人,其實心裡發展水平仍是嬰孩。

依靠外界和朋友家人的幫助得以生活,久久不能自立。

對愛人,親人,不願意承擔責任,也不願受到社會規則的束縛。

但是他們往往是善良的。

之所以形成如此,很大程度是由於自戀。

嬰兒期沒有獲得認可和滿足,沒有得到悉心的照顧和情感回應,當向外的情感沒有得到滿足,往往在青少年過程中就會傾向于向內獲得這種滿足。

而文藝,藝術,音樂,繪畫,詩歌更會助長自我的肥沃土壤。

海明威曾回答什麼是成就一個作家的最重要因素?

「不幸的童年。

」他這樣答道。

藝術家往往是「自我意識」極高的。

而音樂和诗歌一样,恰是所有藝術類型中最傾向內在感覺的一種。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曾將藝術以希臘的兩種神聯繫做象徵,一種是「日神」阿波羅即光明之神,使萬事萬物呈現美的外關。

另一種是「酒神」狄奧尼索斯,象徵情緒的放縱,「這是一種悲劇性的情緒,打破一切禁忌,解除個體化的束縛與世界融合的快樂。

」尼采說「音樂是一種純粹的酒神藝術。

」音樂本身就是情緒。

音樂家往往與酒吧相關,並不只是因為它是表演場所,更是因為音樂家的內在感覺與酒吧所營造的內在感覺一致。

很多搖滾樂手都有酗酒問題。

一個人一旦是傾向感覺,往往很容易與社會形成隔膜,而一個男人的成長,就是面臨一系列普世價值的評估:賺多少錢,供什麼樣的房子,做什麼樣的職位。

是衡量男人是否有價值的標準。

一個人愛藝術。

往往就是接受了更開闊的感情和更多元的價值觀。

當你對一切的普世價值產生懷疑和不以之為唯一標準。

一個純粹的人,更傾向于對自己誠實,他會言行合一,在行為上一以貫之。

少年時問題不會明顯,說不定還會因為這種桀驁不馴風光一時,幸運的是少數。

大多數此類人面臨的,是三十而立,卻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這正是此片中Llewyn Davis所面對的問題。

片中有一段在咖啡廳中的對話,女朋友說:「你他媽的一點也沒想過未來的事嗎?

」Llewyn Davis:「未來?

月球上的旅館?

」女友:「所以你才會一敗塗地。

」Llewyn Davis並不以世界通常的眼光看待事情。

包括我們狹窄的「未來」。

他一次次的面對磨難,彷彿沒有妥協,直到片子裡他最重要的一天。

那是他是大雪中蹭了一夜車,千辛萬苦到芝加哥。

來到他夢寐以求給予希望之地:The Gate of Horn(眾多民謠樂手發跡之地)。

當他滿懷希望的邀請那個經理來決定自己的命運,聽聽自己的歌時。

Coen給的鏡頭是,緩緩推上那個經理的臉。

他一動不動,深深望著眼前這個年輕人,幾乎就被打動。

而他之後開口說得那番話,顯示了這個世界對一個堅持表達悲傷者的無情「我看不到它會賣錢」。

經理給了他兩條路:一,改變形象,加入他公司的三人合唱團,但不能做主唱。

Llewyn Davis拒絕了。

二,回去找你的搭檔。

(他的搭檔已在故事開始前從大橋上跳下自殺。

)「悲觀虛無」就是所有這類人最常經歷的第二個心裡狀況。

是通途,簡直是水到渠成之路。

當一個人傾向于內在感覺,對世界產生不同的看法,心中就會有懷疑的種子,他開始不相信宗教(有幾個搖滾樂手是教徒?

)不相信政治(當然!

)不相信人們通常觀念中的制度和道德(他們懷疑普世道德),而又不得不眼睜睜面對世界的時候,卻無力改變任何時,怎麼能不悲觀厭世?

故事的悲劇氣氛在Llewyn Davis在回去的路上,開始真正進入高潮。

他在極度疲憊的駕駛中,撞傷了一只貓(他一直尋找,卻找錯了的)他望著那跛腿的貓,一瘸一拐走入樹林的時候,他臉上悲傷難掩。

那只後來知道叫「尤利西斯」,名字更是隱喻。

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講的是一個苦悶彷徨的柏林推銷員,在一天內的日常經歷,一個反英雄的形象的翻版。

遊蕩的尤利西斯,一只貓的遊蕩旅行。

更是呼應短短幾天內Davis的遭遇。

回來之後,他認命了,他去找了父親的水手工會。

想接父親的班,做回一個水手,一個普通人。

而世界或許連這個仁慈的機會,也不給這個叛逆者。

步步瓦解掉Llewyn Davis精神之支柱的——是貧窮,是際遇,是繼承父親的命運,是愛人的背叛,是他以為希望就要出現,卻再遭朋友的傷害。

所謂命,就是當你遭受所有打擊,失敗之後,以為會苦盡甘來,卻發現新人出來。

故事結束在Bob Dylan首次现身格林威治村演唱的1961年1月。

Llewyn Davis在酒吧,看見一個人抱著吉他在台上唱歌,那歌聲意味著一個時代結束了。

Bob Dylan的時代開始,讓同時期一大批民謠歌手,湮沒於舊時代當中。

编剧技巧:科恩兄弟剧作的特点:永远的反类型。

故事中的Llewyn Davis是個生活的失敗者,時代的失敗者。

故事的結局也沒能使觀眾得到皆大歡喜,苦盡甘來的滿足。

因為寫此文,返回頭去看來1983年的《溫柔的憐憫》(Tender Mercies)同是寫民謠歌手,逃離酗酒,經歷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最後還是贏得大眾的尊敬,83年的此片,還是給了一絲希望。

科恩兄弟寫的民謠歌手,結局卻沒有翻轉,一路失敗至谷底。

但我们深知,科恩对待这个人物的走向是正确的。

時代更迭中,往往就是有大潮外的一員,他們選擇了一個未被救贖的失敗者進行書寫,視角特殊,卻更具普遍意義。

一點感受:尼采早已認定「既然人生是虚无痛苦,世界与人生都无意义,那么不至于悲观厌世的活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艺术。

以肯定生命。

连同它所包含着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嬉戏。

」泰戈爾也有句「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報以歌。

」或許Llewyn Davis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還有音樂,還有吉他,還有那些從靈魂發出的旋律,讓他在人生寒冷的冬夜裏,得以對抗抑鬱。

 2 ) 漫长的告别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告别的电影。

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

没错,电影里的所有歌曲,除了那首令人忍俊不禁的《拜托啦,肯尼迪先生》是设定在60年代初之外,其他歌似乎不论放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令人醉心的富有诗意的小品。

整张原声带先于电影很久就发行了,单独听也绝对是非常上乘的民谣唱片。

虽然故事只是发生在三五天的时间里,但发生的各种破事真是把整个100分钟塞得满满当当,难怪勒维恩要说感觉已经过去好久了。

科恩兄弟的这部剧作是很打破常规的,编剧老师一定会跳出来说,你们这个人物怎么从头到尾都没变,这怎么行?!

我仿佛看见兄弟俩挥挥手,说,噢是这样么?

于是故意还拍了“一模一样”(镜头方面略有不同,台词一样)的头尾两段,让本就困顿的主人公更加陷入停滞不前的这一段人生。

大家都说这部电影是科恩兄弟目前为止最“温柔”的一部,所以这一头一尾相对有点突然的暴力外加雪夜开车的类似幻觉,是导演的“签名”。

相比其歌词的细腻,勒维恩在生活中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粗人。

隔三差五在上西区哥大教授朋友家借宿,夫妇俩把他当艺术家看待,不仅提供沙发,还有可口的晚宴——到头来,勒维恩不仅在饭桌上发火,还把人猫弄丢了。

而在格林威治村,同是民谣歌手但显然混得好很多的吉姆和珍小两口也是长期的沙发提供者,结果勒维恩爱上了珍(?

),还弄到她怀孕得偷偷堕胎。

当然勒维恩显然这事儿做了不止这一回,自己还有个从没见过面的两岁孩子,他开车经过那小镇,也只是犹豫了半秒。

最后总归家人是归宿,勒维恩的姐姐住在皇后区,总是收留他,结果勒维恩觉得“你们这些娱乐业以外的人都只是在‘刷存在感’”。

但他真的是个烂人吗?

他有什么选择呢?

放在普通人,你和我身上,遇见这些糟烂事总会喷出句“去你的吧,老子不干了”然后甩袖子走人。

而勒维恩连说声再见潇洒离去的权利都没有,好不容易真的觉得累了,想放弃民谣至少是一阵子,出海去换个生活方式,结果海员证竟然丢了。

几天下来,想来个了结的事一件都没做成,真是场漫长的告别。

勒维恩在片子里说了唯一一句“我爱你”就是给珍的。

他对珍的感情,我想并不是一夜不小心大肚那么简单。

但两个人对艺术和生活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注定无法在一起生活,更何况珍已经和吉姆在一起,事业稳定。

勒维恩或许本来想,我就默默地在她身边注视她,也是不错;结果发现,连自己一向鄙视的腹黑又功利的咖啡馆老板都上过珍,难怪大大咧咧的勒维恩一下就情绪失控。

卢瑟的旅行通常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真是直接让我想到去年我非常喜欢的另一部电影《弗兰西斯·哈》。

弗兰收到张新的信用卡于是冲动之下飞去巴黎过周末,没想到倒时差加安眠药让她整个睡过去了一半,友人电话也从来打不通,只能看了部《穿靴子的猫》之后悻悻地回到纽约,欠下一屁股债。

勒维恩搭便车去芝加哥结果路上司机竟然被警察抓走,好不容易到了之后深情来了一曲结果演出行老板只有一句“你这挣不了钱”。

音乐搭档麦克的自杀是勒维恩另一件放不下也不愿触及的事。

那首和他合唱的《如果我有翅膀》就成了情绪激发的关键,第一次是勒维恩在教授家找到唱片,开始放这首歌的时候,镜头里的他抱着不小心溜出来的猫乘着快车地铁飞速穿过上西区和中城,来到他的家——格林威治村。

60年代是民谣歌手风起云涌的年代,那时的歌曲不仅是音乐的成就更是历史的见证,时间的故事在歌词中讲述,可以说很多歌手都是诗人。

但也是这种背景下,太多的人想在歌坛跃跃欲试,而十个里面或许就有九个像勒维恩这样,有才华,但不顶尖;有抱负,但不坚定。

所以生活就像冬天的寒风,狠狠地给他们扇着耳光,麦克或许就是无力承受梦想被蹂躏的痛苦,一跃跳下了华盛顿桥。

而就自杀这件事,竟然还遭人吐槽。

(John Goodman真是太坏了。

)到了第二次,是勒维恩第一次情绪爆发,在教授家餐桌上。

餐桌众人坚持要他来一曲娱乐娱乐大家,而唱着这首歌的勒维恩终于是忍受不了了——自己事业不顺,搭档自杀,结果其他人还不尊重自己的职业,把他的歌当餐桌娱乐节目。

更何况触到麦克这根敏感神经(谁知道他怎么选了这首来唱),自然是受不了了。

而最后一次,是勒维恩折腾一大圈之后最终不得不回到煤气灯咖啡馆,常规曲目之后(从这之前一些其实就跟开头一模一样了),加上了单人版的这一首。

勒维恩比影片中其他任何歌都要唱得用力,唱得动情,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曲结束之后,他可以放下对珍的感情,放下对麦克心中的阴霾呢。

而更甚,这首歌也可以是他对民谣音乐的告别——或许这之后,勒维恩会补办海员证,出海远行,不再回到咖啡馆和格林威治村。

当也有可能的是,勒维恩会继续有一阵没一阵地写下去、唱下去,几年、十几年之后,变成不朽的传奇。

电影到这里,完全地留白了,给观众自己引申的空间。

如果从音乐行业延伸开,到电影业,相信对这个行业体制的不满和讽刺,才是科恩兄弟真正想说的。

纽约电影节上,兄弟俩提到,自己现在能想拍何种题材的片子都有人支持,感到非常幸运。

的确,他们是美国独立电影的旗帜人物,拿下过金棕榈、奥斯卡,也有票房过亿的电影,可以说已是行业的佼佼者,自然各种资源信手拈来,不愁投资——而这是多少挣扎中的独立电影人想都不敢想的。

他们之中不乏才华横溢年轻有冲劲的创作者,却被现在电影行业这种名人至上金钱第一的规则紧紧压住,很可能最终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

而同时,他们对60年代那个新人辈出瞬息万变又才气四溢的格林威治村充满向往,影片中干净迷蒙的街道,简单却温馨的几间公寓,清贫却善良单纯的人们,都是他们对当时那小小的一片街坊的憧憬和想象。

(Adam Driver说他家是个垃圾窟结果进去一看,好得很嘛。

)华盛顿广场还是那个华盛顿广场,而现在的它已经被星巴克和麦当劳包围,烟雾缭绕的煤气灯咖啡馆或许早已消失在几十年时间的洪流里,但那些歌,那些人,我们可以用电影留下来。

最后是鲍勃迪伦的Farewell,那一天他从煤气灯下走出来,成为时代的声音。

无需多言,their music speaks. Oh it’s fare thee well my darlin’ true(就此作别了,亲爱的)I’m leavin’ in the first hour of the morn(天一亮,我就要出发)I’m bound off for the bay of Mexico(朝着墨西哥去)Or maybe the coast of Californ(或者加州的海岸)So it’s fare thee well my own true love(所以就此作别了,我最亲爱的)We’ll meet another day, another time(我们会在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重逢)It ain’t the leavin’(这不是永别)That’s a-grievin’ me(虽悲伤如我)But my true love who’s bound to stay behind(但我的爱人会在原地等待)Oh the weather is against me and the wind blows hard(连天气都与我作对,狂风呼啸)And the rain she’s a-turnin’ into hail(雨水肆虐不留情面)I still might strike it lucky on a highway goin’ west(我或许还能幸运地搭上高速路西去的车辆)Though I’m travelin’ on a path beaten trail(虽然现在我在破败的小道前行)So it’s fare thee well my own true love(所以就此作别了,我最亲爱的)We’ll meet another day, another time(我们会在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重逢)It ain’t the leavin’(这不是永别)That’s a-grievin’ me(虽悲伤如我)But my true love who’s bound to stay behind(但我的爱人会在原地等待) (另外,标题借用奥特曼的电影啦,其实两部片倒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3 ) 歌里歌外是故事,戏里戏外是生活

早在去年这个时候,这部让人等了近一年的《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的预告片便已在网上流传开来 —— 那是60年代初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一个胡子拉茬的民谣歌手,带着一把吉他和一只猫忙碌地奔波各处 —— 后来网上查阅一番,才发现科恩兄弟这回故事主角Llewyn Davis的原型,居然是美国民谣的重要唱将范容克(Dave Van Ronk),着实被惊喜到了。

提起范容克, 估计鲍勃迪伦的死忠歌迷都知道 —— 当年迪伦刚到纽约时,亦师亦友的范容克不仅向迪伦传授了不少民谣弹唱技法,还影响了迪伦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而在迪伦当年像片中的Llewyn那样潦倒的时候,正是范容克为他让出了沙发……数十年后,在范容克病逝后不久,迪伦也出版了回忆录,里面不乏对范容克的缅怀和感恩。

Llewyn Davis这个虚构名字中的’Davis’,笔者估摸,是借用了范容克师承的黑人民谣大师 Gary Davis —— 范容克早年就唱了不少这位“牧师歌手”的作品。

至于据说是个威尔士名字的’Llewyn’,难免让人想到同是源于威尔士语的名字’Dylan’ - 为这个角色取这么一个名字,也许科恩兄弟是在承认范容克在美国民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性?

但Llewyn Davis并不完全就是范容克。

虽然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范容克还是比那个仿佛眼前都是环路和死胡同的Llewyn Davis幸运多了 —— 虽然现实中的范容克也曾为了生活而当过海员,但他并没有遇上演唱事业刚刚起步,伙伴就自杀这样的倒霉事;他的唱片《Inside Dave Von Ronk》在出版后也得到了不少赞誉,而不像电影里Llewyn那张专辑一样遭遇无人问津的冷落 —— Llewyn Davis的故事,更多是反映了当年一个成功的鲍勃迪伦背后,那无数个像他那样怀着梦想和才华,却得不到成功机遇的民歌手。

故事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谣的“复兴年代”—— 那会麦卡锡时代刚结束,老民歌手开始重新活跃,新的民歌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但这跟迪伦和琼贝兹成名后的“黄金年代”还不是一回事。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民谣还只是乡下人的音乐 —— 甚至说不上是音乐,就像在去芝加哥的车上那个老爵士乐手那样,他在听说Llewyn唱的是民谣之后,嗤之以鼻说:“哼,民谣?!

我还以为你是个音乐人呢…”和不少遭遇冷眼的年轻歌手一样,Llewyn很不服气地拿起吉他,弹唱了一首指法复杂的《Green, Green Rocky Road》,没想到不管他怎么起劲,老爵士乐手仍是熟睡不起,年轻的诗人也只顾自己开车,眼前只有那一道两边绿幽幽,仿佛没有尽头的乡间路……说到这场戏,不得不提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里两个让人击节的设计:一是片中的音乐几乎都是在场景里的 —— 观众听到的,也正是片里人物正在听到的音乐 —— 这使音乐响起时,观众仿佛也被“邀请”到了故事里;二是因为传统民歌往往有很强的叙事成分,歌里的故事和歌外Llewyn的遭遇总能呼应到一起,使这部剧情似乎很松散的电影,有了平行叙事的意趣。

当Llewyn千里迢迢地赶到芝加哥,见到了业界大亨Bud Grossman时,他唱了《The Death of Queen Jane》这首古老的歌谣 —— 歌谣讲的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王后珍妮在诞下一位男婴,即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后,因难产而死的真实故事 —— 唱这样“没有商业价值”的一首歌,只能说明当时Llewyn心里惦记着的,并不是要平步青云,而是那个也许已经生下了自己孩子的前女伴。

这位Bud Grossman的原型,正是后来迪伦的经纪人Albert Grossman,这位仁兄还挖掘了夫妻档Ian & Sylvia —— 或许正是片中Jim & Jean的原型。

就像片子里提到的一样,Albert Grossman也邀请范容克加入他正在组建的一个民歌三重唱(日后相当成功的Peter, Paul and Mary),但被不愿妥协自己音乐的范容克所拒绝。

正如范容克那样,Llewyn用的是传统、质朴的方式去演绎那些老民歌 —— 他们的弹唱方式植根于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保留了劳动人民的粗旷,以及那股历史的沉淀,容不得半点矫情的修饰 —— 可在节奏日渐变快的现代都市里,这样的音乐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 —— 听众们更青睐Jim & Jean,还有那位小兵哥Troy唱的那种经过精心打磨,朗朗上口的“新民歌”。

找不到听众的Llewyn,甚至在探望已经失去交流能力父亲的时,也要带上吉他,演唱一曲渔家歌谣《Shoals of Herring》—— 只是父亲已经无法给他赞许,而Llewyn也注定只能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独自前行。

回到民谣小酒馆的舞台上,他唱起一首充满自嘲意味的《Hang Me, Oh Hang Me》 ,这歌讲述了一个云游四方的人,在穷困潦倒之际沦为强盗,最终不幸被捕,处以绞刑 —— 歌词唱道“被吊死我也不怕,只叹长眠不起太无趣,我可是个走遍天下的人啊” —— 四处奔波并没有为Llewyn找到命运的转机,可他所畏惧的,是没有音乐的生活,会变得像父亲那样麻木般的“存在”。

正如《Hang Me》一样,即使是生活再痛苦难堪,民歌唱出来时永远是坚忍、乐观的。

Llewyn最后在片中独自唱起了曾经和同伴一起合唱的《Fare Thee Well》—— 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向自杀了的同伴作告别,又或是他在向那些不堪的往事说再见,不管怎样,我们听到了他坚强的心声 —— 片尾,在挨了几拳后,他还忍痛朝打了他的人半开玩笑地说了句“再见”,这让我们相信,他会继续走下去,唱下去。

而更让大家感到欣慰的,是科恩兄弟这样坚持自己风格多年的电影人,能为所有坚持自我却未能得到喝彩的艺术家,作出这样一部真挚感人的电影。

文/刘于思按:为《大众电影》所供的影评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4 ) 切入(clipping)被纽约地面二分(bipartite)之ground floor

有一些地方足够蹊跷以至于让我怀疑这部电影之原始意图。

(一如巴顿芬克)同样是艺术家,民谣歌手相比剧作家的所谓“创新性”必定低上一头;或许导致其构建的虚拟世界复杂度不同。

但当然,虚拟世界的滤镜、情节、结构也会有相应之改变。

科恩兄弟剧中的人物均非常脸谱化,使其更偏向于戏剧而非现实。

而《醉乡民谣》此一戏剧的间离感较巴顿弱化了很多。

在这一进程中,人物的丰富程度及音乐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超现实画面均被音乐所占据:民谣古典到爵士。

(音乐的剪切无疑是分析它的最好抓手,如同分析巴顿之超现实意象)。

仅剩下的一些“超现实”强度也不大,更应该被说为“现实本身之无意识”,例如杵着双拐在厕所突然睡倒的爵士胖子……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从film noir,希区柯克,再到科恩兄弟(考夫曼或许不在此序列),以及芬奇;他们呈现了一个总会在某一时刻略微“切入”(后室术语 clipping)异世界的现实。

《德州巴黎》无疑意识到并同时拒绝对这一“切入”之运用。

当然我们也能联想到与其相对应的“切出”(no-clippibg)的最好范例——《楚门的世界》利用后室及各种“核”去分析此类影片(大量出现于21世纪交界点),或许是一个有趣的事情?

但,这部电影为何不够“好”(对于理论家而言)?

为何没有吸引足够多的分析?

我想可能是因为其本身足够“天真无邪”,并没有让观众看完后有一种“隐隐作怪”之感。

略显cliche的情节、对话以及节奏;占据了它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

而其各方面完成度都极高,便让大多数理论家们认为他仅仅是一部《绿皮书》。

但当然,我说了这么多,意味着它一定蕴涵着足够多能被诠释的潜力,不弱于甚至更有趣于《巴顿芬克》。

(毕竟后者研究应该已经汗牛充栋,我没赶上)

 5 ) 我爸的最爱

今天终于有时间了,抓紧看片。

太强了,太强了,看完了除了这三个字暂时想不出别的评价。

科恩兄弟是我爸最喜欢的导演,《醉乡民谣》是我爸最喜欢的电影。

我听他念叨这部片子听了六年,今天终于get到他的热爱了。

科恩是叙事鬼才啊,简直了。

人家这个叙事我这辈子也无法企及了。

我太喜欢开篇的设计了,这个声音先行给麦一个逆光长镜头再摇到主人公身上这个亮相我学会了。

以后拍类似亮相也可以模仿了。

太惊喜了,背景设定竟然选在了纽约。

我看着地铁一路南下到18街,心里的惊喜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我太爱这座城市了。

以后我坐地铁的时候就要听醉乡民谣的ost。

can’t wait to be there, 我的公寓也会和Jane和Jim的一样吗?

我的早餐也会和服兵役的那个老哥的一样吗?

我也要喝牛奶泡麦片,配上橙汁做早餐。

不过我不喝饮料,那把橙子换成一个橙子吧。

我说Jane怎么这么眼熟,原来是凯瑞穆里根,我今天差不点看《亡命驾驶》,看来我俩今天有点缘分。

竟然还有贾老板?

我没仔细看演职员表,我估计是Jim。

现在看片没有以前勤了,好多脸都反应不上来了。

不过我喜欢Jane的讲话风格,nyc accent真d吸引我,我要好好说英语啊!

争取也做到能毫无压力吐槽就是我的目标。

总而言之,今天开心!

这个片子太惊喜了!

绝壁满分。

给五星是因为只有五星这个选项,不然我可以给到+♾。

 6 ) 民谣里没有醉乡的浪漫

影片结尾,当远景中的鲍勃.迪伦吹着口琴唱起《再见》( Farewell),Wendy和我异口同声:“这不就是我们沙发客的故事?

”我是在闲逛到鹿特丹时,从沙发客网站Couchsurfing上认识的Wendy,一位平日在库尔德地区研究民间音乐的荷兰人类学家。

相比我们这些拘谨礼貌的陌生沙发客,《醉乡民谣》的主人公 Llewyn Davis可谓是支有人爱有人厌的流浪猫。

在电影故事时间的一周内,他不断从熟人的沙发滚到陌生人的沙发上,身边甚至没有可供其谋生的吉他,而只有一支帮人照料又随时溜走的猫咪。

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的状态实在糟透了,搞大朋友老婆肚子的事实也实在窘透了,就连家乡纽约和希望之地芝加哥的天气都和他作对,一场大雪后,廉价鞋子泡满脏水的感觉实在狼狈透了。

好不容易来了个配唱机会,走进录音棚弹了一曲《求求你,肯尼迪先生》,“这是谁写的烂歌?

”身边主唱尴尬道:“我写的……”那么,今晚方便去你那住一晚吗?

Llewyn Davis,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文青。

如果你曾有过摇青岁月,他就是你在鼓楼东大街吃烧烤时,凑上来蹭一碗面喝一瓶啤酒后匆匆赶末班车的“好哥们”;就是你在五羊新村出租屋里沏茶招待一番后,临别时顺走一包烟一根吉他背带的“好兄弟”;甚至可能就是曾经屌丝或者继续屌丝着的你。

可别指望好心的好莱坞能给他一个命运大翻转,科恩兄弟笔下的人物鲜少给你荡气回肠的童话。

《老无所依》里老警长唠叨着自己的过去,不再关心逍遥法外的杀人狂魔;《大地惊雷》里的老牛仔抱着小女孩瘫倒在荒原上,绝望呻吟出“我老了”;《醉乡民谣》的Llewyn Davis未老先衰,跟着几乎老死在加油站厕所的经纪人和一言不发的诗人司机,白跑了一趟作为救命稻草的芝加哥,又空着口袋回到植物人老爸的病房前,弹唱一曲后,老爸有了反应,却居然只是尿裤子。

电影英文原名《 Inside Llewyn Davis》压根没去暗示什么“醉乡”的浪漫,而只有毫无命运大扭转奇迹的残酷现实,总得有些人实现不了美国梦吧。

就连电影中最动听的那曲、来自故事原型Dave Van Ronk的民谣《吊死我吧》(Hang me oh Hang me)也没一丁点小清新的温暖气息。

19世纪的黑色英国叙事民谣扼杀了1950年代的美国牛奶砂糖猫王式歌谣,却没有让Van Ronk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反战、叛逆的“好时代”却让影片结尾初次登台的鲍勃.迪伦赶上了。

而作为其老师的Van Ronk却以Llewyn Davis的身份,被科恩兄弟假设在酒吧外被他人打倒在地。

去年3月在纽约时,我曾拜访过这家名字更换了多次的酒吧,台上的乐队操着班卓琴唱着热闹的美国乡谣,兴奋的主唱站到架子鼓上高呼:“我实在热爱自己,每个早晨都要念着自己名字打飞机”,或许又是一位怀才不遇的Llewyn Davis

 7 ) 《醉乡民谣》:格林威治村的失意者

喜欢民谣的乐迷都或多或少了解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的那一段黄金往事,在那个时代那个地点留下了戴夫•范•朗克、汤姆•帕克斯顿、菲尔•奥克斯、琼•贝兹、鲍勃•迪安等的闯荡痕迹和醉人声线。

这段被当今乐迷津津乐道的音乐往事,却是那一代窘迫音乐人寻找自身价值,到处碰壁头破血流的奋斗史。

科恩兄弟的这部《醉乡民谣》主要是以本片主角勒维恩·戴维斯的原型戴夫·范·朗克的回忆录《麦克道格街的市长》为灵感而写就。

原著作品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和真实的民谣圈音乐家的隐秘生活给了科恩兄弟创造这个故事的整体灰暗氛围和失败者隐隐作痛,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张力。

如果说一百万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成功者,大多数导演都会选择拍那位百万分之一,而科恩兄弟却选择了分母的故事。

萧索的冬日,灰暗的天空,电影营造的是不变的清冷悲伤的基调。

萧索的冬日象征民谣音乐人孤立不受常人理解的尴尬境遇,就像勒维恩•戴维斯的妹妹也不理解哥哥的艺术追求,劝他放弃,重新回到那个可以养家糊口的水手工作中。

而在勒维恩•戴维斯最困窘的时候,它的确已经想要重操旧业了,但一系列的变故还是促使他到煤气灯咖啡馆继续献唱,铸就他的音乐传奇。

灰暗的天空则是说明音乐人前途未卜的命运。

前一刻勒维恩•戴维斯还在咖啡馆演唱,下一刻他就被人揍得鼻青脸肿。

在台上,他们能自由自在的唱歌表达,但到了台下,又得为了生计而奔波。

梦想与现实,那么近,又那么远。

其实,电影里的一处细节体现了更为黑暗的音乐圈秘闻。

落魄不堪的勒维恩•戴维斯遭遇重重失败后,再次得到了到煤气灯咖啡馆演唱的机会,然而这确是他的情人琼用身体换来的。

在咖啡馆得知真相的勒维恩•戴维斯暴跳如雷,把那天晚上咖啡馆的演唱节目彻底搞坏了。

有多少人,为了梦想不顾一切?

又有多少人,利用别人的梦想,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在这病态畸形的社会里,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往往是别人眼里浑浑噩噩的失败者,而那些玩弄权势金钱的大佬却成了全名膜拜的对象。

电影里花了大篇幅记录勒维恩•戴维斯心怀希望闯荡洛杉矶的一段插曲。

在纽约格林威治村混不下去,勒维恩•戴维斯心存希望,想要在洛杉矶找到识货之人,找到发展的机会。

在咖啡馆喝咖啡被赶,在火车站蹭地休息被赶,没有大衣,袜子被雪水浸泡,看到这些你就会体会到通往成功路上直抵心里的阵阵寒意。

然而,一路上历经磨难终于到达目的地的勒维恩•戴维斯却遭到了无视和冷落,经纪公司对于才华的否定,对商业利益考量的做法,让他无法接受,最终还是打道回府。

影片另一个值得探讨的地方就是科恩兄弟对于民谣圈和音乐的塑造,借助勒维恩•戴维斯和一众民谣音乐人的交集,《醉乡民谣》用精巧的摄影和原声音乐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民谣崛起的格林威治村。

影片一开场即是勒维恩•戴维斯在煤气灯咖啡馆演唱《Hang Me,oh Hang Me》,出色的打光和摄影直接将观众吸进了那个圈子当中,从此你就在勒维恩•戴维斯身边目睹了他跌跌撞撞,灰头土脸的音乐之路。

我们目睹了他与当时籍籍无名现今却备受推崇的音乐人的生活,音乐人互相资助搀扶,借宿与借钱在他们当中司空见惯。

他们怀揣梦想而闯荡,却被现实打得鼻青脸肿。

影片最后,鲍勃•迪安出场,此时勒维恩•戴维斯还没与这位民谣界的后来的王者有交集,他只是用眼睛瞟了那个正在唱《Farewell》的小伙子一眼,这又是另外一个音乐传奇故事了。

影片选用的音乐大都以整体展现,科恩出色的剧作没有使电影沦为MV,而这些歌曲是科恩兄弟献给影迷的福利,从此我们又多了一张百听不厌的原声音乐专辑,电影史又多了一部经典音乐作品。

若要在《醉乡民谣》里寻找一抹亮色,非那只金黄的名叫“尤利西斯”的萌猫莫属。

这只最后才暴露“姓名”的猫,经历了走失、调包、和回归的猫,就像经过到洛杉矶寻找机会,甚至一度放弃,摸爬滚打,兜兜转转,却最终又回归到格林威治村的民谣音乐人勒维恩•戴维斯一样,想要自由,却又只能受困于束缚才能得以生存。

影片结尾,科恩兄弟给了一个惊喜,像《暴雨将至》《太阳照常升起》等伟大作品一样,《醉乡民谣》采用了回环结构。

勒维恩•戴维斯在寄宿后醒来,这次“尤利西斯”没有跟出来,在煤气灯咖啡馆唱歌结束后,他得到一顿暴打,观众似乎又看到了他将一次一次的重复这个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困兽之斗,然而成功呢,它何时到来?

这个留给观众的结尾值得细细品味。

 8 ) 10月16日科恩兄弟在巴黎电影资料馆的见面会记录

我没有录音也没有记笔记,看完电影之后回家凭记忆写下来的。

肯定会有遗漏,肯定会有误差,我也没空去核实一些东西,随便看看就好,请勿引用本文中提到的数据,不要太当真。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好莱坞体系之下保持独立创作的?

答:我们的前三部(这里我听joel说是头一部但是法语女翻译说的是头三部)电影都是完全独立制作的,即是说由个人投资拍摄的。

但是当时我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拍过电影,不在这个行业内,也完全没有信誉(credit),因此我们只能找到个人投资,这是不由我们选择的。

在这之后的电影就变得情况比较复杂了,因为我们有些电影是与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合作,有些仍然是独立制片,或者有联合制片,但是总的来说没有人有兴趣来指挥我们的创作,因为他们期待我们会拍出好的电影。

然后这部电影《醉乡民谣》是由studiocanal单独投资的,感谢他们。

第二个问题是你们所有电影都是原创故事,有些故事非常独特,你们是如何创作出这些故事的呢?

答:没错我们的故事都是原创的,我们会从各种渠道获得灵感,比如报纸。

像《雪花膏离奇命案》(fargo)(原谅我的恶趣味= =)这个故事就来源于我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则新闻,讲一个男人谋杀了他的妻子并把她放进碎肉机里。

我们在共同创作剧本的时候也不会有一个很好的计划,我们并不会分工说ethan你写这一场我写那一场,我们一般都坐在一个房间里面然后开始讨论,然后写下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一直到电影的结尾。

然后问了故事板的问题,说你们会用故事板(storybord)吗,这个像漫画(carton)一样的故事板是否会影响你们的风格。

(这里我听法语的理解和翻译翻成英文的版本不太一样,如上以英文翻译为准因为Ethan听到的问题是英文的)答:是的我们的确会用故事板,但是只是很简单的画,只是为了交流用,它并不像漫画,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电影风格是受到了漫画的影像,而且我也不是一个漫画(comic)的big fans。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不拍故事板里一些镜头,有时候就是忘了,我们不会说好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拍哪些哪些镜头。

有时候摄影师回来找我们说你看我们有这个那个镜头漏掉了没有拍,我们说好吧那就算了吧,没有那个也行,不拍了。

然后主演上场了,问怎么得到这工作的啊。

演员说我住在LA(可能我听错了),然后我听说科恩兄弟在纽约试镜演员,我就去了。

我之前有很多朋友参加过他们的试镜,听说都感觉非常棒,最后他们也没有被选上。

然后我去了,感觉非常棒,我得到了这份工作。

又问joel是怎么选上issac(男主)的。

joel就blablabla了一大通非他不可之类的废话,然后他说你们看了电影就会知道了为什么他是这个角色的唯一人选。

然后问issac在片场科恩兄弟两人会不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issac说会的,所以每次谁最后一个来找我,我就按照谁说的演。

(Ethan这个时候笑得好萌,我腹黑地推测他一定每次开机前偷偷把演员拉过去面授机宜)==================================================见到科恩兄弟俺还是很激动的,虽然并不是他们的大粉丝,还是很不淡定了一下。

 9 ) The Death Of Queen Jane

王后jane躺着分娩已有九天多直到她的女仆实在太累了,再也撑不下去,再也撑不下去。

“好女仆们,好女仆们,我的好女仆们你们能帮我剖开我的右腹,找到的的孩子吗”“噢不”女仆们哭道“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做的事,我们将派人去请亨利国王,听听他怎么说,听听他怎么说”亨利国王得知了,亨利国王来了他说:“我的王后,是什么困扰着你?

你的眼睛,看起来那么灰暗,看起来那么灰暗”“亨利国王,亨利国王,你愿意为我做件事吗?

你能剖开我的右腹,找到我的孩子吗”“噢不”亨利国王哭道“这是我永远不会做的事”“如果我失去了英格兰之花,我也将失去她的枝干”孩子诞生的那天,人们拉琴跳舞但亲爱的王后jane可怜地躺着,像块冰冷的石头像一块冰冷的石头一样躺着当他对那个唱片人唱着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是何等煎熬呢?

岂不是和王后一样?

等待啊,等待啊,忍耐啊,忍耐啊,太久了,太漫长了,太长了,仆人们都累的精疲力竭了,好像快要撑不下去了,再也撑不下去,“好女仆们,好女仆们,我的好女仆们,你们能帮我剖开我的右腹,找到的的孩子吗?

”不正是他对那些唱片人的哀求吗?

那眼睛里仿佛看到太阳般温暖的未来,慢慢的慢慢的唱片人好像还是那般无动于衷,毫无波动。

他眼里的光芒在慢慢暗淡,慢慢的没有那种神采,慢慢的消散了脸上的笑意和眼睛里光芒。

他可能有过一丝后悔选择了唱这首歌,可能有些恨意唱片公司,可能有些落寞,可能有些零星的希望,可是这些在此刻在那句话再次脱口而出一切都已经消散殆尽了“你的歌声让我看不到未来”就像芝加哥的大雪一样寒冷,一样让人望眼一切皆白烟飘去,他身上的衣裳依旧单薄,连一件最廉价的大衣都没有,可是却好像不是想像那般冰冷刺骨,一个人冷太久了,是不是也会慢慢习惯寒冷,也会变得毫无波澜?

他现在可能有些羡慕那个王后,孩子诞生的那天,人们拉琴跳舞即使王后可怜地躺着,像块冰冷的石头,像一块冰冷的石头一样躺着,可她还有那个孩子让人们铭记,去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可是他呢?

可是他的孩子呢?

他的歌声呢?

他的作品呢?

在现实里是不会有人去记得,传唱,铭记。

因为他只是一个落魄贫困潦倒四处飘荡的,像个鬼魂一样平凡的尤因利斯,平凡的像他开车不小心撞到的那只流浪猫。

电影里当吉恩责怪他堕胎才几天就忘记了,他却恍惚一下,哦,原来才过几天啊,可是在他的世界那几天却是那样的漫长,漫长的让他觉得好像已经把一辈子该做的都做完了,该死去了啊,是啊,一个人在连最后的希冀,支柱都没有了,是不是一切都已停止,该死去了呢?

罗曼罗兰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当电影结尾在那个小酒吧里他还是唱着说着和电影开始之前一样的话时,你会发现原来他已经死去了。

死在了芝加哥那场大雪里。

如果一首歌不像是新的,也永远不会变老,那就是民谣。

 10 ) 民谣一梦

  这真是部新颖的故事片。

  银屏还没被打亮,就先听到了清吧里惯有的交谈声。

温情的歌声响起,这是1961年格林威治村的煤油灯酒吧(The Gaslight Cafe)。

勒维恩成功的演唱结束后,就被带去后巷揍了一顿。

这是个有天赋的歌手,却不断地搞砸他的生活。

  勒维恩可怜又可恨。

他无家可归,甚至做不了招人喜欢的沙发客。

姐姐有意收留,他却不屑一顾。

纽约的严冬里他穿的是借来的外套,经纪人的偶尔的施舍还不够他糊口。

跟朋友的妻子简发生了关系,却连堕胎的钱都拿不出。

意外发现前女友却没有堕胎,带着他的孩子回去他找不到也去不了的老家去了。

他讨厌追名逐利,看不上追求稳定生活的歌手,觉得他们屈从了商业目的。

他不屑于循规蹈矩,在上西区待得浑身不自在,看不上学者,认为他们僵死可怜。

他不愿意拿自己的梦想去仅仅娱乐别人。

  但勒维恩并非从来就是招人讨厌的可怜虫,勒维恩曾经有个一起做民谣梦的搭档。

纵然之前情况也不好,起码他不孤单。

两个年轻人在民谣路上跃跃欲试,真诚地表达自我却久久不被认可。

麦克最终承受不了压力选择了跳下华盛顿大桥。

留下勒维恩一方面愤世嫉俗,意气消磨,另一方面恨透了民谣的商业化。

真让人心酸。

  他决定给自己最后一个机会,到芝加哥找格罗斯曼碰碰运气。

坏运气继续,搭个便车车主死在了路上,大冬天从高速上辗转到芝加哥连袜子都是湿的。

终于见到了格罗斯曼,勒维恩深情的演唱却换来了“我不觉着这种歌能赚钱。

”格罗斯曼建议他找个搭档,说那才是民谣的潮流。

  勒维恩终于要告别民谣了,最后一次来煤油灯唱歌攒钱,功利又猥琐的煤油灯老板告诉他简曾为了一次驻场的机会跟他上床,抱怨酒吧搞民谣这种没人听的垃圾还不够他房租,这帮歌手除了卖卖脸一文不值,彻底侮辱了他的民谣梦。

于是我们再一次来到片头的情节,听到勒维恩最后一次动情演唱了他和麦克一起唱过的歌,然后去后巷挨了顿揍。

影片到此结束。

  整部影片中勒维恩几乎没有被赋予一丝希望,或者说是他的时代没有给他希望。

他的经历像电影院门前海报上写的那样——一场不可思议的真人版戏剧(A fantastic true-life drama)。

在那个时代和社会中,不懂民谣的看不上民谣,懂民谣的大多在想办法商业地开发民谣。

即使是已经有些名气民谣歌手,也大多都不得不小心做人,如履薄冰。

什么时代又不是如此呢?

又有多少勒维恩不为人知?

  固执坚持梦想的勒维恩被时代甩开并不意外,导演科恩兄弟也仅仅允许观众同他一起体验他漫漫雪夜般痛苦的前行。

但在最后,当勒维恩走去后巷的时候,鲍勃迪伦上台演奏了他的《告别》(Farewell)。

就在1961年这年1月,年轻Zimmerman改名换姓,只身来到纽约,试图做个民谣歌手,同样饥寒交迫,还写下《谈起纽约》(Talkin’ New York)调侃自己。

      另外,这也是部珍贵的怀旧片,更是上乘的音乐片,如果你也喜爱民谣乐。

“要是一首歌听上去不新也不旧,那它差不多就是民谣了。

”民谣源自百姓,是通俗音乐中尤其擅长表达思想的形式。

因此它不同于爵士或是摇滚,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听到歌词,仅采取简单的乐器伴奏形式。

这份把自己的想法大声唱出来的坦诚因此显得格外动人。

三十年代是美国的红色十年,共产主义曾在美国红极一时。

从织工乐队(Weavers),特别是其中的Pete Seeger的歌曲中还能感到公会和集体主义给平民阶级带来的属于集体的温暖和热情。

但二战和冷战中这批左派民谣歌手被疏远和排挤,没人敢接近这帮异类。

直到五十年代末冷战的冰山开始融化,加上猫王以及一批黑人布鲁斯乐手相继淡出,民谣歌手又聚集在类似格林威治村这样的地方。

  影片中很多时代独有的标签,比如Troy提到的“大兵Elvis Presley”自然不比提。

巴德·格罗斯曼的原型Albert Grossman是民谣史中最犀利的经纪人,手下的歌手不多但个个红遍世界,几乎左右了美国民谣音乐的发展。

勒维恩想最后碰碰运气的时候找的就是他。

影片中格罗斯曼提到的两男一女组合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Peter, Paul, Mary组合。

当时民谣组合是大趋势,格罗斯曼作为成功的经纪人准确地观察到了这个趋势,把三个人的名字改成了三个圣经中圣徒的名字,显然不会是愤青勒维恩的选择。

另外,片头片尾的煤油灯酒吧是当时纽约格林威治村最有名的演出民谣乐的酒吧之一,几乎所有美国最有名的民谣歌手都是从这里得到了关注。

  当时的格林威治村汇聚了当时社会的边缘派或者说先锋派、反战民主派,包括以垮掉派为代表的先锋艺术家、各种同性恋、民谣歌手等。

去芝加哥路上的司机就是个垮掉派,深夜里他在无人的高速路边餐厅大声朗诵垮掉诗人彼得·奥洛夫斯基(Peter Orlovsky)的Clean Asshole Poem,很有超现实主义色彩。

歌手Troy虽然仍在服役,却坚定地反战,“连战争玩具都不支持。

”      最后是题外话,经查找发现Llywyn Davis的真实原型是Dave van Ronk,该片上映后又再次受到了关注,简直是《寻找小糖人》中的Rodriguez的翻版。

看到Jim&Jean家里满墙的民谣唱片,不禁痛心地想,那个时代里还有多少歌手掩埋在了时代里呢?

答案只能在风中了。

另推荐《来自民间的叛逆:美国民歌传奇》一书。

欢迎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音乐。

《醉乡民谣》短评

8.5 丧而迷幻,在民谣中有些醉了,那种倾颓落魄的色调。结尾,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开头,鲍勃迪伦后来扬名立万,但他一直都是一个asshole,一个loser.

6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原声无可挑剔的好听~~~ 其他的部分就不知道了...

10分钟前
  • 唱²
  • 还行

好听,讲啥木有太看懂。

12分钟前
  • 不酷
  • 还行

就5 hundred miles 好听~其它不知所云。

13分钟前
  • Vitruvian
  • 较差

https://site.douban.com/162951/status/1846541228/

17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BIFF# 如果有什么可以让一个根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根本没有去过那个城市(比如:1961年的纽约)的人突然涌起一阵乡愁和怀旧之情,那大概就是电影的力量了。加分因素:(1)民谣太好听了!(2)没有变成一部从A到B的励志公路电影。

20分钟前
  • btr
  • 力荐

摄影风格挺好 其他也没什么可看 什么生活啊 轮回啊 看我自己就够了啊 看你干嘛

21分钟前
  • Vincent
  • 还行

非好莱坞叙事的主角线无奈地停留在原地,原声很好听。影片有两次差点进入公路电影的节奏。

25分钟前
  • char
  • 还行

这电影教育我们don't be a fucking loser

30分钟前
  • lemniscate
  • 还行

环形废墟里的人

32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都什么玩意啊,Davis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夸的么.搞大两个女人肚子又不负责,还搞的是朋友女人.自己都养不活自己了还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努力工作.这样人活该啊.写两首歌就叫艺术家啊.我觉得是人格障碍.

34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loser的生活真的没什么好看的。绕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但是歌很不错,就这么一直唱下去就很好

38分钟前
  • 躲张
  • 较差

大清早电影节的氛围特别好,不能说男主这样的卢瑟多么值得同情,却一点也恨不起来他的无助 ps:流浪喵太萌了

43分钟前
  • Liberating
  • 力荐

一只悲惨民谣狗的一生。

48分钟前
  • 低空飞行者
  • 推荐

环状音乐之诗

49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男主这个嗓音全方位演绎了什么叫没有天赋却总觉得自己天赋异禀。这嗓音实在太不行了,歌也不好听,唱了全场电影可给我难听坏了。最后1分钟变成个路人上去唱时我刚说“这个人嗓子可比男主天赋值高出100倍啊”,结果发现是鲍勃迪伦……

54分钟前
  • 野兔
  • 很差

撸瑟儿的故事。即使歌唱得再好听,依旧是个失败者。可这就是生活不是么。画面色调很素很喜欢。环状结构很有意思。那只抢镜的猫也让人莞尔一笑。男主角在酒吧外被揍得趴在地上的时候,一个叫鲍勃迪伦的歌手正在酒吧里演唱……绝妙。四星半//20141227资料馆大银幕二刷

5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有梦想真的很好,即使经历过奋斗过挣扎过最后失败了也值得。不那么励志,但很真实。

60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对白冷得超带劲

1小时前
  • zitsunari
  • 还行

这片值得上一个最差集体表演奖,演的最好的是猫。剧本过于松散,还有画面也太过于美图秀秀了吧,穆里根的脸完全就是深度磨皮的SD娃娃相。看在结尾唱歌的伪bob dylan和我很爱很爱猫的份上,三星。

1小时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